⑴ 請問電影術語中「橋段」一詞的概念
「橋段」一詞,已經很難考證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了。當它與電影聯系在一起時,一般是指比較經典或者流行的電影表現手法。它可以是一種敘事方式,例如將故事發生的時間順序重新排列組合的橋段;也可以是一些特定的場景,例如「定時炸彈總在最後一秒中止」的橋段;它還可以與電影類型聯用,如「一驚一乍」的驚悚片橋段或者「最後決斗」的西部片橋段等。
電影誕生一百多年來,催生的橋段數不勝數,一部新電影要想完全不觸及橋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關鍵在於橋段使用多少、以及使用合理性的問題。特別是對於類型片來說,本來就是建構在橋段基礎上的,所以如何去使用橋段,真正彰顯一部商業片的價值。
⑵ 國內影視作品中有哪些常見的橋段
我感覺最多的橋段就是霸道總裁與灰姑娘的故事。
他們在某種情況下相遇,灰姑娘看不慣總裁的霸道,總裁看不慣灰姑娘的野蠻,是一對名副其實的冤家,後來,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對方是個不錯的人,愛情也就慢慢地在滋生,最終,成為了一對人人羨慕的神仙眷侶。
⑶ 誰可以給我一篇港台電影的賞析論文
《猛龍》畫虎不成反類犬
一天到晚看的都是《大長今》、《人魚小姐》、《慾望城市》、《佐羅傳奇》,人們是怎麼了?原來是走向國際化了,我們也是國際人了。要改革、要新技術、要老樹開新花,《猛龍》中黑社會的「有志"青年們在吶喊著,黑社會也要國際化,段氏兄弟表情嚴肅,正襟危坐如是說,不然香港黑社會是沒有出路的。於是他們吸引了大量的外援,不同國籍、不同派別的幫會,龐大地、有系統地匯集替他們工作。在他們手上,香港變成了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
《猛龍》內容上最國際化的元素莫過於其暴力美學的運用。此片的監制是好萊塢重磅級人物史提芬·西格,他的那套暴力美學讓觀眾記憶深刻。相應此片的國際化道路,《猛龍》的動作設計帶有西方色彩就不足為奇。暴力是這部電影最為搶眼的元素——槍戰、大刀橫過,還有把血淋淋的人頭拎在手裡,的確非常搶眼。無數人曾夢想自己馳騁沙場,其實何嘗不是期冀滿地的鮮血以及刀劍橫過他人所帶來的快感。但是很明顯的一件事情是,我們不能過度宣揚暴力,更不能濫用這種令人渾身毛發直豎的手段來吸引影迷的眼睛。《猛龍》裡面出現的血腥場面估計會讓很多很多的女生發出高強度的尖叫。
影片開始時有一點《無間道》的影子,一個個人物的閃回,讓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是很多東西過於刻意於是看完電影以後,很多人就會發現電影走了一條警匪片常常陷於的誤區。為什麼阿樂沒有死掉?因為我們常常不忍心讓正義敗於邪惡,因而這種刻意的成分就更加強烈。如同以前的《沖出亞馬遜》,我很難以忍受那種為了表現人物的品質而刻意拔高的行為。當然,《猛龍》似乎是略勝一籌的,除了角色的百折不撓和百打不死之外,似乎讓人找不出別的毛病。
其實當中國電影開始走向國際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知道可能會喪失一些東西。中國的電影文化是中國自己的,不是好萊塢的。說實話,《猛龍》的劇情實在難以與其所宣揚的暴力美學相媲美。邏輯先不提,單是許多橋段為打而打,就不能讓觀眾體會到其趣味性。故事情節也是老套:幾個年輕隊員組合團隊,起先不能抵擋經驗老到的雇傭兵,最終因配合默契而戰勝敵手。敵人中的頭目異常兇狠,但還是對一位女子起了愛心……這些劇情相信影迷們都能閉眼寫出。
⑷ 一部外國電影 我只記得結尾是女主角好像在進行她的文學論文答辯
畢業論文答辯是一種有組織、有準備、有計劃、有鑒定的比較正規的審查論文的重要形式。為了搞好畢業論文答辯,在舉行答辯會前,校方、答辯委員會、答辯者(撰寫畢業論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備。在答辯會上,考官要極力找出來在論文中所表現的水平是真是假。而學生不僅要證明自己的論點是對的,而且還要證明老師是錯的。
答辯前的准備,對於校方來說,主要是做好答辯前的組織工作。這些組織工作主要有:審定學員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資格,組織答辯委員會,擬訂畢業論文成績標准,布置答辯會場等。
(一)審查學員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資格
凡是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學生,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是:
1.必須是已修完高等學校規定的全部課程的應屆畢業生和符合有關規定並經過校方批准同意的上一屆學生。
2.學員所學課程必須是全部考試、考查及格;實行學分制的學校,學員必須獲得學校準許畢業的學分。
3.學員所寫的畢業論文必須經過導師指導並有指導老師簽署同意參加答辯的意見。
以上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只有同時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的大學生,才有資格參加畢業論文答辯。另一方面,具備了上述三個條件的大學生,規定要進行論文答辯的除了個別有特殊情況經過批准者外,只有經過答辯並獲得通過才准予畢業。
(二)組織答辯委員會或答辯小組
畢業論文的答辯,必須成立答辯委員會或答辯小組。答辯委員會是審查和公正評價畢業論文、評定畢業論文成績的重要組織保證。
答辯委員會由學校和學校委託下屬有關部門統一組織。答辯委員會一般由三至五人組成,其中應有兩人或兩人以上具有高級或中級職稱,從中確定一位學術水平較高的委員為主任委員,負責答辯委員會會議的召集工作。
⑸ 請尋一篇關於電影中有法律鑒賞得論文,謝謝
這是一部比較真實反映美國法律制度的電視連續劇,從1990年開播以來,每周一集,熱播至今。而且還有兩部獨立的「外傳」,《法律與秩序:特殊受害者》(Law & Order: Special Victims Unit)1999年開播;《法律與秩序:犯罪傾向》(Law & Order: Criminal Intent)2001年開播,到2004年就播出了25季、近600集節目,該劇第三個外傳《法律與秩序:陪審團審判》(Law & Order: Trial by Jury)2005年3月開播。這使它成為美國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涉法電視劇」。
《法律與秩序》靈感來自美國上世紀50年代電視劇《逮捕和審判》。每集內容大都取材於社會上發生的真實案件。主角是兩個警察和兩個檢察官。首先是警察發現案件,然後調查案情,逮捕嫌疑人,再由檢察官准備控罪,與嫌疑人的律師談判,在法庭上進行辯論。最後是法官作出判決。每集大約50分鍾。它是了解當代美國法律文化的最佳影視片
《法律與秩序》與其它警匪片最大不同是:
它把焦點集中在法律程序上,爆炸、飛車、槍戰的場面極少出現。作為主角的兩個警察在22集里沒有開過一槍,偵查案件全憑兩條腿一張嘴,這正是司法實際真實運作反映。該劇許多故事都直接來自美國當時報紙上的社會新聞,所以在某些集的結尾,會出現這樣的字幕
《法律與秩序》成功在於提供了觀賞電視節目中的「求知的慾望」和「自主判斷的慾望」。它最厲害的是使電視劇「盡量接近真實」。雖然快節奏的電視劇無法完全還原復雜繁瑣的司法程序,但該劇仍然力求細節真實。很多法律界人士和警察都對該劇贊譽有加,喜歡的人說「這就是真實的法律電視劇」,不喜歡的人則批評它「更像法學教育的電視劇」,但極少有人質疑該劇的真實性。不同法律文化背景、西方法律知識缺乏是觀眾不大容易欣賞該劇又一個缺憾
根據美國最權威的尼爾森收視率調查,《法律與秩序》在剛開始播映時,排在當周所有節目的第77位,但NBC電視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認准了該劇的獨特魅力,繼續堅持播映。從第2季開始,《法律與秩序》的收視率直線上升,迅速攀升到前10之列,並在此後的14年中始終沒有跌出前20名。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一奇跡是在電視劇中「司法人員」不斷更換、15年先後有20多人擔當過主角情況下實現的。可見,該劇吸引觀眾的法寶,不是影視明星,而是「涉法戲」的情節
2004年5月2日,美國《自由蘭斯星報》(The Free Lance-Star)報道說,在弗雷德里克斯堡(Fredericksburg)附近一家旅館外的垃圾箱里發現了一具屍體,警察調查現場的時候,有個人走進圍觀的人群中,向一個看熱鬧婦女詢問了什麼事情,然後就跳上街對面的一輛汽車,迅速離開。這個婦女立刻掏出照相手機,拍下了這輛車的車牌號碼。警方根據她提供的線索,在事發39小時後就逮捕了嫌疑犯。這位女士告訴媒體,她之所以反應迅速,是因為她「看了足夠多的《法律與秩序》,能夠正確分辨各種可疑的現象」
⑹ 什麼是論文電影
電影拍得完全象一個論文。先是1968,一個肉聯廠的工人們把廠長扣押在辦公室里當人質,一個美國女記者蘇珊與一個法國導演也被困在其中。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這是西方導演們記得最牢的毛主席語錄,貝托魯奇在《戲夢人生》里引用過,塞爾喬•萊昂內在《革命往事》里也引用過,戈達爾一樣也引用了這句話),但是電影里的階級斗爭場面,在中國觀眾眼裡看來實在溫和得很,工人們讓廠長在廁所間奔波以體會限時方便的痛苦,廠長情急之中砸了塊玻璃解決問題——是不是我們看過聽過的太多?簡直象個小幽默。但是當然,資產階級的萬惡與無產階級的痛苦不因為曾經的「敘事方式」過於單一,就真的變成了藝術的一部分,而已經不在現實之中。——戈達爾把這部分內容放在一個平面里來拍,細節與場景依舊有強烈的諷刺度與感染力。然後1968年的革命很快過去了,1972,重新歌舞昇平,就象導演如今拍的廣告片一樣。蘇珊很痛苦,她想要離開。
在碟片的花絮里,有一封戈達爾寫給簡•方達的信。他說,要用方達在越南拍的照片(方達是著名的反戰人士)作為電影在戛納電影節的宣傳海報。電影中的蘇珊走向哪裡?全世界的蘇珊能做些什麼?也許簡•方達的所作所為,剛好給了戈達爾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依然不是一個生活之中的答案。知識分子的內心糾結,恰如戈達爾的這封長信般輾轉反復,對「意義」念茲在茲地糾纏不休。
「意義」這個詞太貴重。沒有對「意義」的在意,虛無與庸俗容易入侵個體生活,但如果是外來的「意義」,又讓人心生警惕,不知道這個意義會對個體生活進行怎樣的預支。對於戈達爾,這么一個資產者的兒子來說,成為左派是他樹立起自我的一個反向度的向度,他的「意義」追索是自內而外的,是知識分子式的邏輯推導,並最終成為一種倫理需求。而他最厲害的地方,當然在於他簡截有力的鏡頭、剪切與聲畫對位——每一個細節拆分出來,都可以進行一點「意義」的探討。然而他最難得的地方,又在於他的「論文」里其實並不拋棄生活,每一個人在他的鏡頭下都還是每一個具體的人,觀點,感情,可以溝通理解共鳴。蘇珊心情郁悶,和男友吵架,她故意掀翻了一個茶壺蓋,然後踢了男朋友一腳。——但是這個細節,拍得多麼「優雅」——是屬於簡•方達這樣的左派的。戈達爾的把握多麼帖心!
⑺ 法國電影與中國電影中可以寫論文的點有啥呀
回眸新中國科教電影的發展歷程,自1949年至今,經歷了幾度沉浮。從宏觀角度看,新中國科教電影的歷史可以分為兩大塊:計劃經濟時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如果按科教電影的發展歷程來分,可以分為初創階段、停滯階段、黃金時期、轉型調整時期和重生時期。
1 50年代至60年代——初創階段
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國科教電影的初創階段。這一階段,科教電影創作的機構逐步建立,人才逐步到位,影片也開始產生影響。建國之初,百廢待興,需要大力促進生產.而中國社會長期動亂,造成廣大民眾的知識與
技術水平低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通過各種方式來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技術,而科教電影作為科普宣傳的重武器,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從1949年到1960年之間,不僅組建了八一電影製片廠軍教片組,還組建了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和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三家專業廠。同時,鼓勵其他製片廠也建立科教電影拍攝小組。另外,國家從相關單位抽調一些高素質人才,進入上述科教電影製作機構,並以他們為骨幹,逐步培養和建設專業創作隊伍。如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就從教育部和衛生部調來已有一定經驗的創作人員,並接收了大量高校畢業生。這一切不僅為我國的科教電影事業打下了
堅實的基礎,同時這些科教電影生產單位創作的一些科教電影也滿足了當時的社會需求。
2文革時期——停滯階段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眾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這段時間,整個科教電影事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四人幫」的控制下,只有極個別的科教片能在影院放映,上百部片子被封存起來。創作人員都去了五七幹校學習、勞動,創作生產全面停止,更不用說新人的引進和培養。這段時間的損失是巨大的,而且還對後
來的科教電影事業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3 70年代到90年代——黃金時期
這是新中國科教電影的黃金十五年。1978年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不僅吹響了改革開發的號角,也為我國的科教事業發展明確了方向。這一切,不僅給科教電影的創作生產帶來了無限生機,也激發了廣大科教電影從業人員的無限熱情。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是當時科教電影創作生產的最大特點,創作生產人員們潛心創作、積極研討, 「比學趕幫超」的創作氛圍非常濃厚。特別是三個專業廠互相學習、互相競爭,並逐步形成了三個廠各自的特點。北京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題材多樣、創作手法新穎;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的創作則貼近生活、表達方式細膩;北京農業電影製片廠的創作專注於農業技術等等,個性化特點比較明顯。這段時間也是科教電影創作生產數量最多的時候,科教電影的年生產量都在200部左右;最多的幾年,達到了近300部 。同時,這段時間也是我國電影發行放映體系最完善的時候,放映網遍布全國所有城市和鄉鎮。正是在這種產供兩旺、需求迫切的前提下,科教電影充分發揮了它的獨特功效,為我國的
社會發展、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4 90年代中期——轉型調整時期
1993年,中國電影事業開始改革。廣播電影電視部發布了《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即「廣電字3號文件」)。「意見」的主要內容,一是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不再對國產片統購包銷,各製片廠可以直接同地發行公司進行出售地區發行權、單片承包、票房分成、代理發行等多種形式的交易;
二是電影票價要原則上放開,具體由各地政府掌握。1994年,廣播電影電視部發出供於進一步深化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宣布從1995年1月1 Et 起,各製片單位可直接將影片發行到任何一級發行機構,乃至電影院。這種對電影投資和發行的重大調整,可以說是中國科教電影遭遇的轉型硬著陸,或者說是一次休克療
法。
5。90年代末至今——重生期
1997到1998年,國家廣電總局醞釀並提出了跨世紀的農村電影「2131」工程,並被正式納入國家發展計劃。所謂「213l 」工程, 「就是在2l 世紀初,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一個村一個月看一次電影目標」( 引自計社20( 0F- - 246( 文件) ) 。從那時起,國家以政府補貼或政府采購的方式,對科教電影的創作生產給予了新的支持,從而激活了科教電影。同時,電影放映市場的逐步成熟,也讓資本看到了希望,出現了對科教電影的投資嘗試。另外,科技的進步與電視業的快速發展,也對科教電影的創作生產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科教電影不僅其產量從1997年的10部擴大到現在的30多部,參與單位從北京科影、中國農影擴大到今天的十幾家;更重要的是出現了不少大量運用新技術、能滿足現代觀眾視聽要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普大片。
⑻ 影視作品中有哪些經典的橋段
《鎮魂》沈教授出場,雖然這部電視劇的爭議蠻大的,而且編劇也是讓人十分的火大,但是不得不否認,這部劇是神仙選角,裡面的一些重要角色真的是讓人無比的驚艷,兩位主角的演技也是杠杠的,這部電視的好多場景都讓我覺得十分驚艷,但是第一個就是沈教授的初登場的場景,沈巍的一轉頭,哦呵呵,我花痴了,教授嘴角的一抹笑簡直不要太撩人,一襲白襯衣再加合體的西裝馬甲、金絲邊框的眼鏡將教授的儒雅之氣便顯得淋漓盡致,胳膊上的袖箍和法式領撐又將沈巍這個人自身一絲不苟的特性精緻表露,試問上天,當初我為什麼沒有遇到這樣的老師……除了這個還有後面的黑袍登場,跪地求葯,最後兩個人為蒼生而死時簡直哭成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