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外國人最早在華拍攝的電影是什麼
外國人來華拍攝紀錄片的歷史,最早大約可以追溯到電影剛誕生的那幾年。1896年,盧米埃爾兄弟派出了數百名攝影師奔赴世界各地拍片,其中一些攝影師就曾來華拍過紀錄片,只是這些影片的名稱和內容現在已難以考證。
1898年,美國愛迪生電影公司的一名攝影師在周遊世界過程中曾在香港和上海拍過一些素材,後來被編入《香港碼頭》、《上海街景》等6部短紀錄片中。4年後,另一家美國電影公司根據其攝影師在北京、天津拍攝的素材編輯發行了《北京前門》和《天津街景》兩部短片。
1908年,在上海從事電影放映活動的義大利人勞羅也開始了拍片活動,拍攝了《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上海租界各處風景》、《強行剪辮》等片,而在北京拍攝的《西太後光緒帝大出喪》紀錄了一個古老帝國的兩位統治者的葬禮。
1909年,法國百代電影公司的攝影師來北京拍攝風光片,也拍攝了紀錄一些京劇名角(如楊小樓、何佩亭)的演出片斷。同年,美國人本傑明·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了亞細亞影戲公司,起初拍攝的大多是紀錄片,如《西太後》、《不幸兒》等。
1925年,蘇聯導演史涅伊吉諾夫與一名攝影師隨同開辟莫斯科—北京遠程航線的蘇聯飛機來到中國,在張家口、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拍攝了一些素材,被編入紀錄片《偉大的飛行與中國的國內戰爭》,此片後來更名為《東方之光》,作為蘇聯在國外上映的第一部新聞紀錄片在西歐諸國放映。兩年之後,另一位蘇聯導演雅可夫·布里奧赫來中國拍攝了新聞紀錄片《上海紀事》,影片反映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末期上海的情形,於1928年在蘇聯上映。
1927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一個包括北大學生在內的聯合考察隊開始對中國的西北部進行了持續8年之久的考察活動,過程中拍攝了大量的電影資料,曾在北京放映。1920年末期,另一位瑞典人,考古學家安特森用電影紀錄了自己在中國北方和西北部的見聞,影片對塞外的風土人情、文物考古、民居、服飾等都有所反映。
戰爭歲月的記錄者
1935年,在燕京大學任教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用一台16毫米手搖攝影機拍下了「一二·九」學生運動的場面,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1936年,斯諾在訪問延安期間拍攝的一些素材,紀錄了毛澤東、周恩來的形象,紅軍步兵和騎兵的操練、檢閱和野戰演習,八一運動會的球賽及部隊的文娛生活,這些素材也成為了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繼斯諾之後,美國攝影師哈利·鄧海姆也輾轉來到陝北革命根據地,拍攝了紀錄片《中國要給予反擊》。
1938年,又一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羅曼·卡爾曼來到中國拍攝了表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紀錄片《中國在戰斗中》和《在中國》。同年,荷蘭紀錄電影工作者尤里斯·伊文思歷盡艱險來到中國,他拍攝的《四萬萬人民》曾在不少國家上映,對聲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起到了積極作用。
與此相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來華拍攝的日本紀錄片不僅被用作鼓動日本民眾和軍隊進行侵略戰爭的宣傳手段,更成為日本政府推行軍國主義的外交手段。1937年8月21日,就在「七七事變」一個多月後,「大日本電影協會」在中國成立了「滿洲映畫協會」,大肆製作宣揚偽滿「國策」的影片。從1937年至1945年,該協會在中國拍攝了600餘部影片,其中半數為系列新聞紀錄片,如《新聞周報》、《大東亞戰爭特報》等。
從1938年到1943年,日軍曾經對重慶進行過200多次空襲,出動戰機9000餘架次,投擲炸彈兩萬多枚,炸死炸傷市民數萬人……這段被稱為「重慶大轟炸」的史實曾經被紀錄在長達6個小時的電影資料片中,攝制者包括日本航空隊的隨軍攝影師、德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記者以及原國民黨中央新聞製片廠的攝影師。這些資料片在二戰後曾經被美軍繳獲,後來幾經輾轉才流入國內。2001年6月4日,根據這些資料片剪輯而成的51分鍾的關於「重慶大轟炸」的紀錄片在重慶試播,這是國內第一部反映60年前那場劫難的紀錄片。
1949年9月底,25位蘇聯紀錄電影工作者來到中國,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里,兩個攝影隊拍攝了大量的素材,分別被編入了兩部大型紀錄片《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這兩部影片於 1950年7月17日全部製作完成,上映後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均獲得了「斯大林獎」一等獎。這兩部影片大概也是外國人在華拍攝的最早的彩色紀錄片。
1955年,法國紀錄片導演克里斯·馬蓋來到中國拍攝了《北京的星期天》,享有法國「新浪潮之母」盛譽的女導演阿涅斯·瓦爾達作為藝術顧問一同前來。1958年,已經定居巴黎的伊文思再次來到中國,拍攝了紀錄片《早春》,反映了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江南農村景象。
1971年,伊文思與羅麗丹花費5年時間拍攝了由12部影片組成的大型系列紀錄片集《愚公移山》。1976年3月初,這些影片在巴黎的四家藝術影院同時上映。也許是由於滿足了西方人了解「封閉鎖國」已久的中國的需求,此片僅在法國的映期就長達6個月,後來又在西德、比利時、巴西等國播映,受到廣泛好評。1980年代中後期,他們花費同樣多的時間在中國拍攝的另一部紀錄片《風的故事》更成為紀錄電影史上的傑作。1938—1988年,伊文思在中國拍攝紀錄片的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1972年,義大利導演安東尼奧尼拍攝了紀錄片《中國》。這部影片讓安東尼奧尼和他的電影在中國遭到全國性的批判。一位加拿大紀錄片研究者指出的那樣:這些影片與拍攝對象之間的關系冷淡,從來沒有成功地與他們進行過密切的交流,只是一些由觀光客拍攝的旅行日記般的有關中國的印象而已。然而這部影片卻真實地記錄了幸福中國,與現在人們所想像的"史無前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
❷ 誰能推薦幾部國外拍的有關中國的電影(特別是美國)
《末代皇帝》—
《太陽帝國》-斯皮爾-伯格(故事全部在中國發生)
《中國姑娘》-戈多爾
《拉薩七年》
《阿甘正傳》也有一部分
❸ 成龍和外國人演的上海灘,外國人偷玉璽的,是電影,問一下那個電影叫什麼
《上海騎士》 片名:《上海騎士》Shanghai Knights 類型:動作、喜劇、續集 主演:成龍 歐文-威爾遜 範文芳 甄子丹 艾登-吉倫 導演:戴維-多布金 美國公映日:2月7日 首映周票房:1980萬美元 劇情介紹 1887年,當中國清王朝的皇家玉璽在紫禁城裡被盜,其看護者也即王沖(成龍 飾)的父親被人暗殺時,王沖卻渾然不覺地在美國內華達的卡森市做著他的警官,其在《上海正午》里的搭檔羅伊(歐文·威爾遜 飾)則在紐約落魄到做起了餐廳跑堂。在接到小妹琳(範文芳 飾)從追殺嫌兇的途中傳來的噩耗之後,王沖立即奔赴紐約尋找羅伊,請其一同去進行新一輪的冒險。在目的地倫敦,他們一方面與以英國王室排序第十的王位繼承人羅什本(艾登·吉倫 飾)和清朝亂黨吳(甄子丹 飾)為首的試圖顛覆維多利亞王朝及清王朝的陰謀分子進行著殊死拼殺,其間也有著一系列扭曲時空的與某些歷史上實有其人的人物的滑稽遭遇……
❹ 哪部外國電影是在上海拍的,是在高樓大廈上,背景有,中行大廈、建行大廈、太平洋保險大廈等
影片《碟中諜3》,湯姆·克魯斯主演。
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6-7-24/snapshot_43046.shtml
❺ 描寫上海的電影,比如《蘇州河》《夜上海》,還有什麼,近代的,多推薦些
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雷雨,大橋下面,夜半歌聲
上海灘(劉德華電影版),海上花
大城小事,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日出,人約黃昏
❻ 所有有關上海的電影有哪些
簡直是太多了。每年都有幾十部。
想看時尚點的,那你去看《地下鐵》,雖然是台灣的漫畫。但故事發生地在上海。也是在上海拍攝的。
❼ 哪一部電影有上海的城市鏡頭
《夜.上海》
《諜中諜3》 有陸家嘴的鏡頭
❽ 求一部好象外國人是主角的上海灘的經典電影
象是《諜海風雲》
約翰·庫薩克、周潤發,鞏俐主演。
視頻: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kxOTY3MjQ0.html
❾ 想找幾部美國人在中國的電影
《碟中諜3》
阿湯哥的動作電影,60%在上海和杭州拍攝
《古墓麗影2》
安吉麗娜.朱莉扮演的勞拉,探寶旅程來到了中國,有洛陽、上海、香港。
《絕境逢生》
國產電影,講的是二戰期間一隊美國士兵流落到中國,並與中國民眾共同抗日的電影,超級搞笑~!
《黃河絕戀》
國產電影,講的是二戰期間以為美國飛行員被八路軍救下,轉往延安的途中要渡過黃河,由於漢奸告密,在黃河邊上與日軍進行了殊死搏鬥。最後女八路軍戰士護送美國飛行員在渡黃河的過程中,被子彈擊中,沉入河底,美國飛行員安全到達對岸。多年以後,年邁的飛行員站在黃河邊,不禁回憶起當年情景,老淚縱橫。
《太陽帝國》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在中國上海拍攝。講的是一個英國駐上海領事館的家庭,由於日軍攻佔上海,男孩與父母走散,踏上了尋找父母的路途。後來被日軍抓住,關在集中營里,在那裡忍受著苦難卻發掘了真誠的友誼。而這種友誼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下,更顯尤為珍貴。(推薦看原聲版本的,不要看中文配音版本的,因為中文配音版本的那個小男孩的聲音被配的超級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