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孔子中有什麼傳統禮儀
孔子雕像尊重歷史依據、約定俗成印象,准確體現其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及中國傳統文化形象代表身份,形神俱佳;其神態以唐代吳道子的孔子像為樣本;在形象上,服飾、姿勢以孔子行教圖為依據;年齡掌握在60歲至70歲之間,面部表情「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體現庄嚴慈祥,和藹和諧,謙和智慧的萬世師表形象。
㈡ 孔子電影中有哪些細節不符合古代禮樂習慣
當時的政治情況是,各諸侯國不聽周天子的號令;諸侯國中,大夫(諸侯的臣子)又不聽諸侯的號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們的家臣把持權力.這整個是一個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亂的時代.處在這樣的時代,孔子堅決站在君主一方,維護君主的地位,反對臣子們冒犯君主,製造動亂.他在作大司寇期間,曾拆毀了把持魯國政權的季氏家族超過禮制規定所修建的堅固城池.他在晚年,齊國的臣子陳氏果然篡奪了政權,並殺死了齊國的君主,於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魯國國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請求出兵討伐陳姓的齊國.衛國發生內亂,父子爭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許多在衛國做官,問孔子應該如何辦?孔子回答,應該首先確定名分,名分確定了,才好使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自覺地按照禮制的要求去做.
當時的社會動亂,集中表現在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們都紛紛違背禮制,諸侯要用天子的規格,大夫要用諸侯的規格,而大夫的家臣則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權力,製造動亂.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為「禮崩樂壞」.禮樂的崩壞又首先表現於祭祀禮儀的破壞.比如說,依照禮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魯國僅僅是個諸侯,卻用天子的禮樂祭祀上帝.雖然,這是經過周天子特別批準的,但是後來的儒者們認為,這也是不應該的.魯國如此,其他諸侯有條件時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國,剛剛被封為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為上帝進行祭祀,後來又祭祀其他被奉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國如此,別國也不甘落後,齊國、楚國、魏國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來.諸侯如此,大夫們也不示弱.依照禮制,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國境之內的名山大川,但是魯國的大夫季氏卻去祭祀魯國境內的泰山.孔子批評說,泰山神是懂得禮制的,決不會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禮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時,諸侯們都來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詞有「公侯們來助祭啊,天子庄嚴而肅穆」.但是季氏僅僅是個大夫,他們在祭祖時也唱著「公侯們來助祭啊,天子庄嚴而肅穆」.孔子憤慨地說,他們家有什麼資格唱這樣的歌!
㈢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
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
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
(3)孔子這部電影中有哪些禮儀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更有一位被傳為「聖人緋聞」的衛國艷後「南子」。影片時間跨度20餘年,涉及到春秋諸國的故事,於亂世的沖折與混亂中,唯見曠世一人——孔子。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時期衛靈公夫人。宋國貴族女。又稱釐夫人,姓子。原與宋國公子朝相好,受衛靈公寵幸。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告發太子蒯聵謀圖行刺,蒯聵出逃。
㈣ 電影孔子中有什麼傳統禮儀哪些傳承下來了
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註:《論語·學而》處處合乎禮儀規范.(二)言語辭令: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
㈤ 孔子電影哪些情節體現以禮治國
電影開頭就表現了 孔子的重禮思想。 作為中都宰的他去拜見魯君, 先是在殿外叩拜。領路的侍從告知他無需如此, 他仍是認真行禮。 可見其對禮制的尊崇。 面見魯君, 提出以周禮治國,「一年小成, 三年大成」, 基於此, 魯君任命其為大司寇, 讓他用禮制改變「君不君,臣不臣」 的現狀。 孔子應允。 正是禮崩樂壞的社會動亂局面, 更讓孔子感受到「以禮治國」的重要性, 孔子也在用一生踐行這個思想主張, 其對禮制的推崇貫徹在他一生之中。
㈥ 《孔子》中有哪些傳統禮儀規范
(一)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註:《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註:《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范.(二)言語辭令: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註:《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麵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註:《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㈦ 通過觀看電影孔子 談談禮儀是什麼
孔子談的禮儀其實是對別人的尊重,尊重別人的同時,也會得到別人對你的尊重。所以禮儀其實,是一種在社會上通行的東西。他是治理國家或者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溝通的手段。如果沒有禮儀,那麼就會讓人感到這個人非常討厭。他將無法立足。所以禮儀在現實生活中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他是亂之首。這個亂其實指的是治理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是治理的開始,如果沒有禮儀的話,那麼一切就會變得很亂。所以禮儀在人際交往之中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個人對禮儀的一些看法,僅供參考。
㈧ 《孔子》這部電影到底講了什麼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復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裡。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艷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症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㈨ 《孔子》中有哪些傳統禮儀規范,
(一)行為舉止: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註:《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鍾,行如風,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註:《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范。(二)言語辭令: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註:《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麵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當然古人並是要求人們少言語,而是說話要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註:《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