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電影的假定性有哪些

電影的假定性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6 05:16:26

『壹』 求助:誰可以告訴我電影的逼真性和假定性的具體內容

補充樓上
逼真性來自電影的紀錄本性, 這是電影的最基本的規律之一,另外一個規律就是似動現象, 以及由似動現象所帶來的立體幻覺和運動幻覺. 一個電影創作者如果不懂得電影的必可少的逼真性,那就不是一個好的電影創作者. 不逼真看不懂. 馬虎不得. 難道你對待你的出國護照上的那張照片像不像你毫不在意嗎? 邊防站認不出來是你怎麼辦. 逼真時,觀眾意識不到,不逼真時,觀眾立即會發覺, 因為他看不懂了.
一般認為戲劇表演是假定性較強的表演,而電影則是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的。為什麼反而說電影是假定性極強的表演呢?
這是因為電影表演的銀幕形象的完成要經歷一個相當復雜的創作過程。它所扮演的角色實體只不過是電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眾多的因素制約著他,使他在從「自我」走向影像的過程中並非能夠做到「自我」主宰一切。
電影的紀實性、逼真性特點體現在它面對觀眾時使人有置身於真實環境的感受,而實際上,在現場拍攝時,由於拍攝的非連貫性,以至於每場戲都被無數次地打斷,再開始、再打斷……這使得演員並不是真的在一個十分真切的環境中演完一場戲。在這點上,電影表演創作的環境遠不像在戲劇舞台上那樣有一個相對真實、完整的空間,有一個自己的天地。戲劇演員用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一鼓作氣地將多幕話劇演完,即使場與場之間稍有間歇,但觀眾仍在劇場中等待觀看。直到最後大幕落下,演員才在舞台上向觀眾謝幕。而電影演員的特殊創作形式,使他們表演時從不面對觀眾,而是面對一台冷冰冰的攝影機,它沒有表情,沒有反應,它會時時在演員的左方、右方、前方阻礙腳步,擋住演員的視線。電影演員完全失去了及時得到觀眾反應的機會。有經驗的戲劇演員常常會感受到觀眾的熱情,演到最激情的時候也會感到觀眾被深深吸引、台下寂靜無聲,到落幕時才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這對演員來說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滿足。這說明觀眾對他的表演給予了充分肯定,演員也會因此更好地調整自己,把握人物,會一場比一場演得更好。相比之下,電影演員是可憐的,他們拍完一場戲的許多孤立鏡頭,要在很多天後看樣片時才能看到自己的表演。這種非獨立性、非連貫性的創作方法,決定了電影表演確實是假定性極強的表演形態。
電影的拍攝也可以到某些真實的環境里去拍。例如,需拍攝在醫院病房裡的一場戲,就可以到病房裡去拍;需要拍監獄的戲,也可以到真的監獄里去拍。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是再真實不過了。但對電影表演來說,並非如此。由於拍攝的需要,場景早就被破壞了。如人物正處在一個十分孤獨的沉思中,而在他的周圍卻擁擠著一批工作人員,有的在打光,有的走過來給他修裝,即使導演已經喊開拍了,這些人仍近在咫尺,瞪著眼睛注視著他。有時攝影機的位置緊緊地卡著他的腿,有時燈就掛在他的頭頂上,等等。演員的走動更受到限定。人們從影片上看到的情景和在現場拍攝的場景,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氣氛。因此我們說,電影的表演實質是假定性極強的表演。
電影表演的特點不僅表現在創作環境上的不同,還表現在常常需要與無實物的對象進行交流,因為在拍攝特寫鏡頭時,它們不可能同時放在一個畫面里。這樣,演員只能通過自己的想像與對方進行語言對話或情感交流。而特寫鏡頭又往往用於角色情感較為激烈的時刻,不僅要想像出對手的樣子和神態,還要想像出他聽了你的話之後的具體反應。這樣的假定性表演遠遠超越其他表演形式。
攝影機常常在運動之中,這也造成演員創作的困難。演員不僅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和對手交流、演戲,同時還要用眼睛感覺自己走動的速度是否和攝影機保持著相對穩定的距離。演員在動,攝影機也在動,這兩個「動」碰在一起,勢必要影響、分散演員的注意力。因此,為適應電影表演,演員在支配自我意識和角色意識的心理過程中,要使二者協調並使之達到融為一體的狀態。換言之,既具有有意識地轉移和流動自我注意的指向,又能依照角色的思維邏輯去行動、去動作,這是電影演員必備的基本功,這是電影在真實背後隱藏的極大的假定性特點所決定的。

『貳』 影視作品的逼真性和假定性,分別例舉幾個例子,詳細一點,

分有點少 答案補充 電影的逼真性與假定性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影藝術的本質屬性在於它能實現「物質現實的復原」,能給人以栩栩如生的真切感。二是盡管電影給受眾以時間與空間感受的真切感,但其假定性「即蒙太奇性」是普遍存在的。逼真性與假定性的有機統一,構成了電影藝術的堅實基礎。 答案補充 為什麼不給分,老大,嗚嗚嗚

『叄』 電影在表現拍攝對象或者拍攝事物時的假定性體現在哪裡

這樣的表現,拍攝對象還的拍攝事物的嘉定性填在哪裡?我覺得還是體驗在素材的來源上面。

『肆』 電影藝術的假定性與真實性

電影的假定性指電影的超現實特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它展現在欣賞者面前的只是人與景物的影像,而不是人與景物本身,而這種影像又由於拍攝的不同角度、景別、運動以及光影色彩的處理,有著不同的視覺效果;其次,電影的聲音是通過錄音機械轉播的,可以是誇大的主觀的,音樂往往是外加的;再則,不同鏡頭經過分解組合的蒙太奇手段──包括畫面的、聲音的、畫面與聲音的──構成電影的特殊時空,產生特定的節奏與含義。此外,電影還通過畫外音、閃現等手段使人物心理形象化主觀化。真實性與假定性的辯證統一產生電影藝術的魅力。
而電影的真實性則是指電影創作中,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所達到的正確程度。電影,在思想內容方面有著必須真實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藝術表現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個細微末節,都不能有悖於生活而失真。電影的真實性,與創作者世界觀、生活經驗以及藝術修養緊密相連。認識生活、反映生活,從而創造出符合生活本質的真實,即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於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電影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伍』 一,請詳細的說說影視藝術,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下:1,綜合和視像2,逼真性和假定性 3,蒙太奇和長鏡頭。

lz,你好!
1.綜合與視像
綜合:
電影確實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張成珊在《電影與電影藝術鑒賞》一書中說:「據美國好萊塢的一個製片人說,他們拍的每一部影片,平均需要動員二百四十六個不同行業的人……」
這其實說的是對各種人力的綜合。這種綜合在拍攝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面宏偉、空間壯闊、手段新穎的巨片時尤為突出,如美國的《侏羅紀公園》,蘇聯的《戰爭與和平》,我國的「三大戰役」等等。電影在根據文學劇本內容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表現一段故事(有如戲劇)的同時,可以直接表現歌舞 、建築、雕塑之美,充分運用音樂、色調、服裝來營造氣氛,藉助繪畫攝影藝術、電腦成像技術等來進行畫面構圖、場景處理……這是電影對各種藝術形式及其表現手段的綜合。藝術的天職是反映生活和表現人生,電影作為藝術在履行它的天職的時候,不像文學僅僅依靠語言文字,不像戲劇僅僅藉助劇本、演員和舞台,不像繪畫、攝影僅僅運用線條、色彩、光感和構圖,不像雕塑、建築僅僅利用物質實體造型,也不像音樂僅僅依靠旋律和節奏……一句話,電影對生活與人生的反映與表現,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其逼真性、整體性、立體性、深刻性都遠遠超越先它以前而形成的各種藝術形式。因此,它對生活的反映和對人生的表現,比之文學、戲劇、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攝影等藝術形式來說,自然具有更大的綜合性。就這三個方面來看,說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顯然是有道理的。然而,這個觀點的不足之處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給一個事物的本質特性作出界定,必須要能說出唯一屬於它的本質的屬性,我們能夠說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但不能夠說只有電影才稱得上綜合藝術。因為至少先於它而生的戲劇,人們也都覺得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因此,說電影是綜合藝術不無道理,但就是沒能給出唯一屬於它的本質的屬性。這就像說雕塑、建築、繪畫、書法是空間藝術當然並不錯,問題就在於只指出了其一般屬性而沒有指出其特殊屬性。
視像:
簡單地說,一個影視畫面就是指一個影視攝影(像)構圖。這個構圖與完全靜止的繪畫構圖、照相構圖及電影畫格構圖不同,它是由活動攝影(像)所提供的一種活動視像。這種活動視像盡管具有明顯的相對穩定性,但是具有比電影畫格大得多的、一定量的持續時間和在一定空間內不間斷地變動的特徵,這是它最為本質的特徵之一。影視畫面的這個特徵,使得它能夠具有較好的藝術表現能力。電影《黃土地》中有這樣一個畫面:翠巧送來稀飯,他們一家三口和顧青圍坐在一起吃起來。因為大家都蹲坐在地里,畫面空間被土地佔去了一大半(影片中多有這樣的畫面構圖)。翠巧父親立起身來用筷子向空中灑出一點稀飯,祈求蒼天風調雨順,多賜五穀。這時鏡頭上仰拍攝,畫面空間被天空佔去了一大半。隨著翠巧父親的慢慢下蹲,天空和土地在畫面上的空間佔有的大小又逐漸調換過來。這時,翠巧父親重新與其他三個人一樣,面對貧瘠而凝重的土地默默無語地喝著稀飯。綿延了幾千年的永恆祈求與貧窮了幾千年的深重苦痛,在這個簡潔的電影畫面上都得到了形象而強烈的表現,令人心靈震撼,感慨不已。
影視畫面除了映現在銀幕(屏)上的空間視像以外,還包括與之相依相伴的多種聲音。所以觀眾對影視畫面的感受,是一種視聽兼收的感受。這種視聽兼收的感受,隨著影視藝術的發展,不再全部是純客觀的,而是具有蒙太奇性的。一般地說,影視畫面銀幕(屏)視像與各種聲音的關系主要有三種:聲畫合一,聲畫分立,聲畫對位。聲畫合一是影視畫面聲畫關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其聲源在銀幕(屏)視像上大多得到同步映現或已經作過交代。
2.逼真性與假定性
逼真性:
電影的真實性則是指電影創作中,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所達到的正確程度。電影,在思想內容方面有著必須真實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藝術表現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個細微末節,都不能有悖於生活而失真。電影的真實性,與創作者世界觀、生活經驗以及藝術修養緊密相連。認識生活、反映生活,從而創造出符合生活本質的真實,即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於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電影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假定性:
藝術的假定性與生活逼真性在電影中,不同於其它藝術的是,假定性是同高度的造型准確性,高度的自然和逼真結合在一起,而這種自然和逼真是戲劇的特殊假定性所不允許的。在電影中,藝術形象是藉助假定性來創造完成的。大家知道,並不是所有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在藝術中都能成為逼真。同理,也並不是所有藝術中真實的東西在生活中都是逼真的。
3.蒙太奇與長鏡頭
蒙太奇:
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輯的手段。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長鏡頭:
長鏡頭(Long Take,或稱為一鏡到底、不中斷鏡頭或長時間鏡頭)是一種拍攝手法,它相對於剪接式(蒙太奇)的拍攝方法。
「長鏡頭」一詞,在電影拍攝手法上所指的並不是攝影鏡頭的外觀長短或是長焦距(Long Lens),也不是指攝影鏡頭距離拍攝物之遠近(Long Shot),而是指拍攝之開機點與關機點的時間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take)的長短。長鏡頭要多長才算,並沒有絕對的標准;一般只要相對而言是時間較長的單一而不中斷之鏡頭,便可如此稱呼。通常多用來表達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例如刻意捕捉當時大范圍內的場景氛圍、文場戲的演員不中斷的內心轉折描寫、武打場面的真功夫……等。由於「長鏡頭」十分容易和攝影上的「長焦距」(Long Lens)混淆,而「一鏡到底」也易與將攝影機固定不動的「固定鏡頭」混淆,因此近來不少人認為應改稱為「長時間鏡頭」或「不中斷鏡頭」,才是較精確、較理想之稱法
4.大學生審美感受的特徵:
當今大學生是社會最有朝氣與活力的社會群體,他們是社會的未來與希望。他們正處於人生的過渡時期,作為發展中的個體,社會化過程尚未完成,價值觀、人生觀、審美觀尚未定型,學習社會的各種價值規范和行為模式是其主要任務。他們對時尚渴求,遠遠超過任何年齡段的群體,隨著知識的增多,這種渴求就越發清晰,因此,作為大學生呈現出的可塑性更強。影視藝術傳播從內容到形式都更好地契合了現代大學生的接受心理和心理發展特徵。他們的藝術審美觀念大多直接來源於長期耳濡目染的影視節目。對大學生而言,優秀時尚的影視文化向他們展現的世界成為他們生活的延伸,對審美觀的形成帶來了積極的影響。一、影視美術對大學生審美觀的個性化影響開放的影視媒體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生活學習空間,展現了一幅多樣化的生活圖景,多樣化的生活使當代大學生的審美呈現明顯的廣泛性和多種選擇性。為個性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大學生審美的個性化特徵表現為他們追新求異,展現自我,從自己的服裝樣式、發型設計乃至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都體現了新時期大學生審美的個性化特徵,這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的自由意志,表明新時期大學生對自身發展的重視,對價值實現的渴望以及對審美個性化的追求。

『陸』 關於電影真實性和逼真性的區別

影視這玩意兒從來就沒有過真實性,而逼真性說白了就是把現實理想化了,也就是把生活變成了電影,電影本身就只是一種「逼真」。

『柒』 誰能幫我具體分析一下電影的特性啊

英國導演約翰.布爾曼說:電影「將永遠是一門神秘的藝術。」電影藝術的魅力正是它的神奇與奧秘。
電影可以說是聲畫復合,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的綜合體。
《第七藝術宣言》的作者卡努杜認為:電影吸收了建築,音樂,雕塑,詩和舞蹈等六種藝術元素,經過消化,融合之後,形成了一門嶄新的藝術。他認為在以上六種藝術中,建築和音樂是主要的,繪畫和雕塑只是對建築的補充,而電影是動與靜,時間與空間,造型與節奏綜合在一起的藝術,從而形成一門獨立的藝術--第七藝術。
電影具有以下特性:
(1) 綜合性
電影綜合了詩,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元素,把它們融合之後,變成了一門嶄新的藝術----第七藝術,並且改變了它所綜合的各種藝術的原有材料和獨特的個性,引起了原有藝術元素的質的變化。
在電影中,時間的運動,藉助空間環境顯現了它的形象的魅力;而空間造型,則透過時間的運動,故事情節的展開,賦予它更為豐富的表現力。所以二者的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由於電影是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體,使它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它既可以表現時間流動的過程,充分展示動作,通過事物的發展和運動來擴展空間;又可以在不斷變化的空間環境中表現敘事的過程,在同一時間內透過空間擴展生活場面,加大敘事容量。所以說電影既是時間藝術,又是空間藝術,它是以視覺來感受時間運動的,所以它的表現層面更多,張力更大,給人的沖擊力和感染力更強烈。
電影對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綜合,使它獲得了創造新的藝術形象的可能性。通過多重時空的交叉組合,通過聲畫對位構成新的敘事結構,通過聲音顯示畫外空間,以及對時空的壓縮與延伸,使電影語言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自由,不僅擴展了電影表現手段,同時也加大了電影內涵的容量。
(2)逼真性
電影的逼真性是電影的天然本性。一般來說,電影是通過攝影機的功能,把客觀世界的形象如實地記錄在膠片上,然後再通過放映機還原在銀幕上。銀幕上的形象幾乎和生活中觀察的形象別無二致,如同置身於現實中一樣,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常常容易把逼真性和真實性混為一談。能夠如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逼真性,是科學的概念,是電影本身所固有的天然屬性。而真實性則是藝術上的概念,常指藝術創作上的追求或欲達到的目的。
關於真實性的議論,電影界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存在各種各樣的解釋。比如希區柯克就認為最為真實的是記錄片,在記錄片里「上帝即導演」,是這位萬物之主為記錄片創造出真實素材,人們不過把這些素材如實地記錄下來罷了,你無法創造它;在故事片里,「導演即上帝」。導演要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形象,創造出真實的生活來。但這真實的生活是虛構的,卻要讓你感覺出它是真實的。雖不是真有其事,卻可能有其事。所以不可將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混為一談。
毋庸置疑,真實性又是和逼真性密切相關的。電影的逼真首先來自電影的逼真性,而不是真實的事情。盡管故事是虛構的,但體現形象的物質外殼必須有逼真的質感,而且是以導演構思的主觀刻畫呈現其面貌的。具有質感的影象不僅負載敘述功能,而且具有獨立的表義功能。
現代電影藝術作為一種逼真於生活形態的藝術,如何在創作中更好地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創造,而又使這種加工的痕跡被隱藏起來,是對現代電影的一個更高的要求。電影不容許虛假,這和電影的逼真性的本性緊密相關的。不過它容許假定性,容許導演的主觀選擇,取捨,提煉,創造,以及容許運用特殊技巧和數字技術進入電影製作,所以電影能表現夢境,幻象,天堂和地獄,以及太空領域的天外來客;展示神鬼鬥法,人妖相戀,魔怪拼殺等一些荒誕的故事。電影能藉助影象的幻覺,把太空仙境,道行魔法,表現得光怪陸離,神乎其乎,把觀眾帶到一個不可知的陌生世界,使電影具有非凡的觀賞性和吸引力,讓觀眾把假的當作真的去欣賞,所以電影的逼真性還有它相對的一面。
(3)蒙太奇
蒙太奇是電影獨特的表現手段。
蒙太奇(Montage)原是法國建築學上的一個名詞,意思是把各種不同的材料,根據一個總的計劃把它們裝配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這個名詞後來被借用到電影中來,含有組接,構成的意思,並成為世界上電影的通用術語。
電影通過蒙太奇的功能,可以把一個事件或動作分切成許多單獨的鏡頭,然後再組成一個非常流暢,協調,又合乎邏輯的整體;也可以在一剎那間改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這是其它藝術很難做到的。
蒙太奇可以是電影藝術的結構形式,也可以作為電影揭示生活,傳達思想的特殊技巧,同時也是導演敘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但是蒙太奇不是萬能的,它只是一種表現手段,而不是創作的目的。
蒙太奇是和電影的諸多藝術元素互相依存,相互配合才形成了電影表述事物的獨特語言。蒙太奇如果脫離演員的表演,攝影和美工的造型設計,以及音樂和音響的聲音處理,它是很難單獨存在的。
蒙太奇技巧不是憑空創造的,它來源與生活,來自對生活的深入觀察與思考,如果從狹義上理解,只局限於鏡頭的組接,那是遠遠不夠的;從廣義上講,它也是一種視覺語言。

『捌』 影視畫面的基本特性是什麼

影視畫面特性
1、電視畫面的運動性
「運動正是電影畫面最獨特和最重要的特徵」(《電影語言》2頁)同樣,運動也是電視畫面的特性,不過不是「獨特」的,而是和電影共有的特性。運動性包含以下三個方面的涵義:
首先,電視畫面是藉助於攝像機的光學鏡頭聚集成像及其光電轉換作用,把物體影像變成電信號,傳送到顯像端(電視機),經其電光轉換呈現在電視屏幕上的。電視屏幕的圖像每秒掃描(更換)25幀畫幅(電影為24格/秒),這些動作各眼異的固定畫幀記錄了連續運動的對象,靠人眼的視覺殘留作用,才構成了活動的幻覺畫面。這個記錄運動的過程和電影極為相似。即使是固定機位攝錄靜止物體,畫面也是在不停的運動中(畫幀的變化)來顯示物體靜止狀態的。
其次,電視畫面能表現對象的運動過程。由此它區分於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塑、攝影等造型藝術,使其成為時空藝術。不僅能表現現實的三度空間,還能表現時間的流程,故稱電視和電影為四維藝術。攝影只能表現動勢故稱為瞬間藝術。電視畫面的運動性使其成為比其他藝術更加逼真的藝術(詳見攝像藝術特性)。

第三,運動表現。運動表現也稱運動攝像,指攝像機在運動中表現對象的靜止或運動狀態。運動攝影突破了固定畫框的局限,延伸了畫面空間,運動攝像可以在一個畫面中得到不同景別、視角的變化,同時在運動中光線、色彩也在不斷地變化,這些變化,使電視畫面在再現現實方面,得到更加逼真的感受。
2、分切拍攝組接敘述
單一的畫面,不能構成完整的藝術作品,雖然每個鏡頭畫面都有一定的涵義,但不能單獨表達作品的主題。必須把許多不同內容、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畫面通過蒙太奇手段組接起來,才能塑造出完整的藝術形象,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電視畫面是一個電視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單一畫面具有不完整性,在表意上往往是模糊的,或者是多義的。每個畫面(即鏡頭)在一個電視節目中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不能獨立存在,每個畫面都是整個節目內容鏈條中的環節。因此要求每個畫面無論在內容上,造型形式上(光線、色調、節奏……)必須與前後畫面取得統一,取得承上啟下的關系,這就要求攝像人員在構思攝錄過程中,不能像拍照片那樣,只考慮一幅畫面的完整性,必須注意畫面和畫面之間的銜接。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影視畫面的蒙太奇因素」。以電視劇為例,一場戲或一個段落,一般是用若干個畫面來表現的。每個畫面的構圖不一定要求完整和均衡,應在組接以後,看完整效果。每個畫面,人物不一定要擺正中,頭也可被畫框切去一些,視線前方也不一定留出過多的空白,光也不一定處處都打亮,應以生活光源為依據。總之,單一畫面是不完整的,畫面和段落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如過分考慮局部的完整將破壞整體的完整性。
電影是以活動照像的形式出世的。早期盧米埃爾拍攝的記錄片,梅里埃的戲劇電影,嚴格說來都還不是電影,只是活動照片而已。盧米埃爾對生活片斷的紀錄也好,梅里埃對戲劇演出的紀錄好也,其實質都是一種活動照像。和照像不同之處只是紀錄了運動。電影的真正誕生始於:(1)攝影機解放了(運動攝影);(2)分切拍攝(不同景別的分鏡頭);(3)組接敘述(蒙太奇的運用)。影視作品不論多長,一般總是由許多段落構成,而每個段落又由一個以上的鏡頭畫面組成,每個鏡頭畫面長度不一,但都是分切單獨拍攝的,因此它不是獨立作品,只是完整作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完整銀幕形象的一個構成因素,所以分切單獨拍攝的每個鏡頭畫面,還必須組合起來「把運動的各個鏡頭在一定順序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作品,這就叫蒙太奇。」(庫里肖夫《電影導演基礎》27頁)這就是電影、電視畫面的組接性,即單獨分切拍攝組接連續敘述,這是電視畫面的重要特性。。連接起來的鏡頭,不光是客觀地再現被攝景物,而且鏡頭和鏡頭的組合、撞擊還會產生新的含義、新的韻味。而這些新的藝術因素在原來單個鏡頭里是沒有的。如,英雄走向刑場,在就義時插接上烏雲、松樹、大海咆哮……等鏡頭畫面,就增添了壯烈的情緒和贊美的色彩。
影視畫面是影視攝影用於表現內容的手段,也是影視語言的基本元素。影視畫面是影視節目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畫面也都是整個節目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因此要求每個影視畫面無論在內容上,造型形式上必須和前後畫面取得統一,構成承上啟下的關系。這一特點要求影視攝影人員在拍攝過程中,必須學會用蒙太奇表現手法來再現生活和表現生活。如果局限於單幅畫面直錄現場、上下鏡頭無內在聯系,更缺乏組接的藝術性,像是拉洋片那樣,就會完全失去影視攝影表現力。
正是這種連續性敘事方式,復雜的內容經常是通過若干個不同的畫面(鏡頭)來分別交代,所以影視攝影畫面的構圖沒有必要像圖片攝影那樣嚴謹,允許有的影視畫面(鏡頭)不講究單幅畫面的完整性和繪畫式的完美。
3、觀賞的時限性
每個電視畫面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不可能像畫展、影展那樣讓我們長時間的觀賞每幅作品。雖然電視錄像可以停幀、重放,但觀看電視節目時,是受時間制約的,一集電視劇五十分鍾左右,每個畫面都是瞬時即逝。這一特性,為影視藝術共有。電視畫面這一特性要求對畫面的造型處理必須單一,內容要簡練,人物很少的畫面是如此,眾多的群眾場面也是如此,構圖、造型意圖應當單純,一目瞭然,不能含糊不清,畫面已經過去了,尚不能領悟其意。其次要求掌握一定時間,內容較多的畫面、全景畫面要長些,特寫可短些。

4、畫幅形式的固定性
電視畫面的畫幅形式是固定不變的,雖有大小尺寸的區別,但長寬之比是不變的。均為4:3(或16:9)。電影畫面的普通畫幅為22:16(1:1.37),遮幅畫面為1:1.66-1:1.68,寬銀幕壓縮畫面為22:18.5,用變型鏡頭放映出來的畫面為1:2.5,除此還有全景電影、環幕電影等形式。寬銀幕電影視覺寬廣空間感強,電視受電視接收機的幅面限制,畫幅只有普通和遮幅兩種形式。電視劇的遮幅形式,是把4:3的畫幅上下去掉一部分,使本來就小的屏幕受到損失,並沒有展寬空間的作用,只是為了追求長幅畫面的構圖美。繪畫可根據表現內容任選畫幅形式,拍照片雖然底片尺寸只有35mm、120mm等幾種規格,但可以經過放大剪裁。
5、視覺形象的逼真性
在談到電影畫面逼真性時,法國電影理論家馬爾丹在《電影語言》這本書中寫道:「電影畫面在某種情況下,是對觀眾激起一種強烈的現實感,使觀眾確信銀幕上出現的一切是客觀存在的。」這一論斷同樣適用於電視畫面。
電視畫面的逼真性是和其他藝術形式比較而言的。比如繪畫過於逼真則會被貶為「媚俗 」、「自然主義」,因為它破壞了藝術性。把模擬性過強的音樂稱為低級玩藝兒。比如中國戲劇、沒有布景,只靠演員動作,就可以交待出門、進門、騎馬、涉水等。桌上擺上兩個酒杯啦叭一吹,一頓宴席就算吃完了。具有非常強的假定性。就電視劇而言,在藝術處理上必需情節真實、語言真實、細節真實等。一切虛假的處理,觀眾不買賬,失掉真實性就失去其藝術魅力。但是藝術並不是生活的鏡面反映,真實是藝術真實,追求真實只是追求真意性 。當然不同節目對真實性的要求也不一樣。
從攝像造型上來講,真實性是追求屏幕視覺效果的逼真,日景不像日景,夜景不像夜景,燈光不像燈光、燭光不像燭光,一律亮堂堂都是不真實的。布景雖然可以塑料化,但不能看出「這是假的」。有些室內劇,用搭制的布景拍攝,布景顯得很假。實景故然真實,但也有局限。「真中求美」這是當代屏幕造型的主流。逼真性對不同類型的節目有不同要求。
6、形象的具體可視性
電視畫面的形象是具體可視的,不同於文學形象,文學形象可以描寫很具體但不可視,其具體形象要靠讀者想像,這個想像是因人而異的,而且受文程度的限制。在生活中人們主要靠視覺、聽覺、觸覺等接受外界信息,實驗證明,用不同方式識別一件事物所需時間不同(如 圖1-1),以視覺最為有效。電視畫面可以表現心理時空,但必須具象化。這一特性使電視藝術成為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藝術。在電視作品中用形象說話,發揮可視形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玖』 具有明顯假定性寓言特徵的電影

你好具有明顯假的一些寓言特徵的電影,應該是達芬奇傳奇,非常的精彩,也有教育意義

『拾』 為什麼說電影的真實性和假定性是辯證統一的

電影的假定性指電影的超現實特性。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它展現在欣賞者面前的只是人與景物的影像,而不是人與景物本身,而這種影像又由於拍攝的不同角度、景別、運動以及光影色彩的處理,有著不同的視覺效果;其次,電影的聲音是通過錄音機械轉播的,可以是誇大的主觀的,音樂往往是外加的;再則,不同鏡頭經過分解組合的蒙太奇手段──包括畫面的、聲音的、畫面與聲音的──構成電影的特殊時空,產生特定的節奏與含義。此外,電影還通過畫外音、閃現等手段使人物心理形象化主觀化。真實性與假定性的辯證統一產生電影藝術的魅力。
而電影的真實性則是指電影創作中,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所達到的正確程度。電影,在思想內容方面有著必須真實可信的共同要求,在藝術表現上要求接近生活,任何一個細微末節,都不能有悖於生活而失真。電影的真實性,與創作者世界觀、生活經驗以及藝術修養緊密相連。認識生活、反映生活,從而創造出符合生活本質的真實,即比生活更高、更典型、更富於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電影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閱讀全文

與電影的假定性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3月份上映的漫威電影有哪些 瀏覽:501
漫威的電影怎麼不可以投屏 瀏覽:666
你好李煥英電影評分到底多少 瀏覽:781
免費看日韓的電影app 瀏覽:474
港片喜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307
蘋果5怎麼拷電影 瀏覽:814
人變金子是什麼電影 瀏覽:8
有人打十三妹什麼電影 瀏覽:787
電影上映前多久路演 瀏覽:161
什麼中國魔幻電影好看嗎 瀏覽:857
有什麼未刪減版的電影好看 瀏覽:795
龍貓電影完整版免費觀看 瀏覽:469
成龍和劉德華合作電影有哪些電影 瀏覽:696
小伙張航是什麼電影 瀏覽:500
精靈馬與公主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811
有什麼外國燒腦電影好看 瀏覽:978
他想看恐怖電影英語怎麼說 瀏覽:157
電影院的坐位怎麼數的 瀏覽:165
有一點色又好看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03
電影獵凶風河谷免費播放 瀏覽: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