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藝術主張、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張:記錄性可斷定盡可能不侵蝕原有物質的全貌,在觀眾腦海中,將銀幕現實的表象與真實的現實合二為一。實景拍攝,攝影機隨人物在實際空間中運動,傳統場面調度理論消失。更為電影化的真實空間形式得以表現,同時避免舞台觀念的戲劇用光。
長鏡頭、景深鏡頭的運用每個鏡頭成為完整一段,體現創作者忠於自然的客觀性,體現巴贊「攝影上嚴守空間的統一」觀點。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羅伯特·羅西里尼 :
《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譽為"戰爭三部曲",標志著新現實主義進入全盛期,《義大利萬歲》。
2.維斯坎迪:
《沉淪》、《大地在波動》、《受苦的人們》
3.德西卡:
《偷自行車的人》、《溫別爾托·D》
4.德桑蒂斯:
《羅馬十一時》
(1)哪些影片是新現實主義電影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指20世紀40年代在義大利開始的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義大利傑出的電影藝術家,從漫長的法西斯主義的統治下,從戰後的碎磚瓦礫中站立起來,他們想盡辦法籌措資金和膠片來拍攝影片。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是一次從內容到形式徹底的美學革命,是繼先鋒電影運動後出現的第二次電影美學運動,義大利現實主義鮮明的美學特徵,標志有聲電影以來電影趨向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變西方與美國電影力量對比,並向傳統戲劇電影挑戰,創造更為電影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B. 你有哪些現實主義的電影推薦
我覺得讓悲傷逆流成河,小時代,流浪地球,這些電影都挺現實主義的。都會讓人深思反省,推薦你們去看一下
C. 法國有哪些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
說起法國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就不得不需要提到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先驅之一:雷內·克雷爾法國電影的編劇、導演和理論家。法國電影從無聲到有聲轉折時期的重要導演,被稱為電影安徒生,他的電影是再造的成人童話世界,這個世界永遠有歌聲和愛情,沒有仇恨與丑惡,
首先推薦雷內.克萊爾的
《巴黎屋檐下》(1930年)
在克萊爾後期的作品中,經常為人提到的是《魔鬼的美》。影片的故事發生在1830年的義大利。浮土德教授接待梅菲斯托,梅菲斯托自遇見瑪格麗特後,變成了貧窮的亨利騎士。不久,教授失綜,亨利被控殺害教授,不得不與魔鬼簽訂協議...最後終於在起義的群眾、瑪格麗特和吉普賽人的相助下擊敗了魔鬼。
D. 有哪一些好的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推薦
湄公河慘案,它是根據中國歷史真實事件改編。
E. 有哪位高手知道哪些片子是現代主義電影
新的片子就不是現代主義的了,變成後現代了.
標志著西方電影中現代主義的再次興起的,是以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為開端的現代主義電影.伯格曼、安東尼奧尼、費里尼、戈達爾、特呂弗和雷乃等人的作品中的內容和形式特點為現代主義的基本屬性。
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
法國新浪潮導演
戈達爾的《精疲力盡》前曾譯《喘息》、特呂弗的《四百下》、雷乃的《廣島之戀》
義大利的一些電影現代主義者如米·安東尼奧尼和費德里科·費里尼
費德里科·費里尼1952處女作《白酋長》1953年,他執導的《牛犢》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銀獅獎。1954年,他負責拍攝的故事片《路》首次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此片確立了他在電影界的地位。後來,1957年的《卡布里之夜》、1963年的《八個半》、1973年的《我記得》都獲得過奧斯卡獎
米·安東尼奧尼
代 表 作:「人類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蝕》、《放大》(又名:春光外瀉)、《中國》、《雲上的日子》、《紅色沙漠》
「後新現實主義時代」的電影導演帕索里尼
《軟乳酪》
晚期的「生命三部曲」《十日談》、《坎持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譚》
F. 當代的超現實主義電影有哪些
1.《安達魯之犬》爛番茄新鮮度100%
提到迷幻電影,就不能忘了導演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聖山》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傑作,充滿了塔羅牌和煉金術的典故,看得人心醉神迷,是一場精神之旅。
一個笨重的人影帶著兩個穿得像瑪麗蓮·夢露的女人,不顧她們的社會身份,卸掉兩人的妝,剪掉她們的頭發。導演的觀點很明確,就是擺脫社會標准和文化偏見,向大家呈現一部關於一個人的電影,這個人的名字叫小偷,他的神秘冒險更是有意思。
小偷被一個沒有手腳的人發現躺在一堆泥巴垃圾里,兩人走進小鎮,看到人們在舉行一種儀式,處決人類,只為了娛樂遊客。
當鎮上的人還在大規模活動時,小偷走進了一座神秘的紅色塔里,遇到了煉金術師,他帶著小偷走上了一條啟蒙之路。
《聖山》通過音樂、人物和視覺效果,將人從典型的文化價值觀中分離出來,給你灌下一大壺迷魂湯,沉浸在迷幻電影的世界裡。
G. 什麼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是世界電影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這一電影潮流是順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新形勢而產生的。作為二戰戰敗國的義大利,戰後社會一片動亂,人民在極度貧困和絕望中掙扎。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進步的義大利電影藝術家,把自己的藝術目光從形式主義轉到現實主義,努力反映義大利人民的現實生活,創造了一批著名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這股清新蓬勃的電影潮流,影響極為深遠,至今仍被許多進步電影藝術家奉為楷模。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主要特點是:注意表現日常生活和普通小人物的命運,強調紀實性,反對矯揉造作,排斥戲劇性因素,追求朴實自然的藝術風格,靠真情實感打動觀眾,並激勵觀眾思索生活、改變命運。如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羅馬十一點》,影片的故事梗概是:某公司要招聘一名打字員,因為當時人們大量失業,就業又極為困難,所以前來應聘的達上千人。天剛蒙蒙亮,早就有人在排隊等候了,之後,陸續到達的婦女們擠滿樓梯,你推我搡,破樓梯突然倒坍,把這些可憐的婦女們壓在了石頭下面,使許多婦女受了傷。影片著重從不同側面描寫了10個不同命運的婦女,反映當時義大利社會的貧困、動亂和腐朽。影片的結尾新穎別致,余韻悠長:慘案過後的第二天,一個倖存者一大早又來排隊,因為那個打字員的職位仍未確定。這部影片沒有任何曲折離奇的戲劇性情節,只是按照生活本身的「日常性」加以表現。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是打破傳統的明星制,大膽起用非職業演員扮演角色,從而給新現實主義電影帶來充滿活力的新面孔,使電影更具有寫實性、更具生活化,如《偷自行車的人》的主演,就是一個生活中的失業者。
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再一個特點是紀實性。影片幾乎全用實景拍攝,導演鼓勵攝影師扛上攝影機到街頭拍片子。這類影片往往沒有完整的劇本,只有個故事梗概或劇本大綱,對話也是即興式的。另外,新現實主義電影不強調蒙太奇的主觀性,而是讓畫面以生活的本來面目呈現出來。
20世紀50年代末,在法國興起了「新浪潮」電影,這股電影思潮的主要特點是:反對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強調生活化和紀實性,有的往往帶有現代派藝術的荒誕性和精神分析特點。例如,《四百下》(又譯為《胡作非為》)這部「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品,著力表現了一個失去了家庭溫暖的孩子逃學、撒謊、閑逛等一系列不含有戲劇沖突的日常生活瑣事,全片絕大部分鏡頭在現場用實景拍攝,造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流」。
這類電影的另一個突出的特點,是用意識流手法揭示人的潛意識。它往往自由轉換時間和空間,使時空錯位的電影畫面,成為一種人的潛意識的外化。例如,被稱為電影史上的一顆「原子彈」的《廣島之戀》,大幅度自由運用鏡頭,電影畫面一會兒是40年代,一會兒又回到50年代;一會兒是日本的廣島,一會兒又回到法國的德寇佔領區。過去和當前兩種場景,用對白和音樂穿插在一起。在法國的地窖里,出現的是日本酒吧間的音樂;在日本又出現法國音樂。影片通過這種「時空錯位」的表現手法,著力揭示和渲染人物心靈深處一般難以顯露和表現出來的潛意識。
「新浪潮」影片和現代派電影,有的獨具特色,別開生面;有的則比較晦澀難懂,甚至令人不知所雲。有的導演往往只顧表現個人的風格,而對影片的內容不感興趣。如《去年在馬里昂巴德》這部現代派電影,沒有故事情節,連人物姓名也沒有,人物用X、Y等代號。另一部現代主義電影《蝕》也有這種情況。
「新浪潮」和現代派電影,作為一種思潮,對後來的義大利、德國電影以及世界影壇,都有深遠影響。
H. 具有現實主義的電影有哪些 經典的舉幾部
重要作品《羅馬,不設防的城市》——二戰電影最大傑作,新現實主義的奠基作。《羅維雷將軍》(General della Rovere)獲得了第二十四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與朱賽普· 德·桑蒂斯、盧切諾·維斯康蒂、維托里奧·德·西卡同被譽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四大主將。
1948年的《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的經典代表作,也是維托里奧享譽最隆的一部電影。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羅馬,在百廢待興之際,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張貼海報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須的自行車,於是跟他的小孩子到處找車,最後無可奈何地下手偷了別人的自行車,卻被逮個正著。本片是對戰後義大利勞工階級生活的深入研究,體現出一種自然風格。他在當時所具有的意義,從歷史的觀點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非職業演員的兩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好些場面令人感動得無話可說。除了節奏稍慢之外,本片在半個世紀之後欣賞仍然受得住考驗。
還有《相見恨晚》以及中國的《秋菊打官司》等,均是經典的現實主義!
I. 屬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的電影作品是
《偷自行車的人》
J.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電影作品是
偷自行車的人 德·西卡
羅馬,不設防城市 羅西里尼
粒粒皆辛苦
擦鞋童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米蘭奇跡 維托里奧·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
秘密炸彈 羅伯特·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
羅馬十一時 德·桑蒂斯
屋頂 德·西卡
沉淪 魯基諾·威斯康蒂
大地在波動 魯基諾·威斯康蒂
畫面與音響 魯基諾·威斯康蒂
德意志零年 羅西里尼
義大利式的結婚 德·西卡
芬齊·孔提尼家的花園 德·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