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呂劇的電影有哪些

呂劇的電影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3 08:05:58

1. 80年代古裝戲曲電影

<姐妹易嫁>

不過,很多劇種都有這出戲,不知你看的是哪個劇種.我看的是呂劇,《姐妹易嫁》是呂劇一出很有名的戲。故事講的是:姐妹二人,姐姐從小與放牛娃定親,嫌對方貧窮,想要悔婚。後來放牛娃發憤讀書,考中了狀元,還裝成窮樣子來迎親,姐姐素花說什麼也不肯上轎。妹妹素梅一直在心裡喜歡放牛娃勤奮誠實,代替姐姐出嫁,等到姐姐知道真相,後悔也晚了。

這是呂劇的一出常演不衰的劇目。

2. 呂劇電影《幸福公寓的笑聲》時長是多少

幸福公寓的笑聲時長是138.45分鍾。中型電影。

3. 電影《喜盈門》里出現了兩次收音機播放的呂劇叫什麼名

4. 呂劇的代表作是什麼

李二嫂改嫁呀,中國呂劇作品。作者劉梅村、劉奇英、靳惠新、王昭聲、張斌。1954年由山東省呂劇團首演。據王安友同 李二嫂改嫁
名小說改編。描寫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愛上了本村農民張小六,受到舊的習慣勢力的嘲諷和婆婆的阻撓。經婦女會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終於改嫁,與小六結為終身伴侶。通過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刻揭示出傳統禮教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在觀眾心靈里引起激盪。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劇本一等獎。1957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呂劇劇目。1954年劉梅村、劉奇英等據王安友同名小說改編。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某村寡婦李二嫂與農民張小六相愛,遭到婆婆「天不怕」和部分村民反對。李二嫂在婦女會主任等人幫助下,沖破舊的習慣勢力阻撓,與小六結婚演員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電影 李二嫂改嫁 呂劇老電影:李二嫂改嫁(1957版) 片種:呂劇戲曲片 色別:黑白 出品年代:1957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舞台編劇:劉梅村、張斌、王照聲、靳惠新、劉奇英 電影劇本:劉梅村、張斌、劉國權 導演: 劉國權 攝影: 郭鎮鋌 美術: 劉金鼐 編曲: 張禹田、張斌 錄音: 黃力加 劇務主任:牛景純 演出: 山東省呂劇團 舞台導演:尚之四 音樂伴奏: 山東省呂劇團樂隊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5. 魯劇都有哪些

魯劇有《大染坊》《闖關東》《北方有佳人》《新甘十九妹》《白眉大俠》。

1、《大染坊》由王文傑執導,由陳傑任編劇,由侯勇、孫儷、薩日娜、高明、何偉、周野芒、羅鋼、王奎榮、王思懿等人主演。該劇由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於2002年11月11日在上海影視樂園開機,2003年10月9日在CCTV1綜合頻道首播。

該劇講述了清末民初山東周村一個名叫陳壽亭的討飯少年胸懷大志,被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櫃收為義子後苦學染布手藝。十年苦心經營後與人共同創辦大華染廠踏上了工業印染之路,終使大華染廠發展成為青島第二大印染廠。


6. 呂劇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呂劇是山東省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過去曾叫「化妝揚琴」或「揚琴戲」,系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揚琴」(又稱「山東洋琴」)演變而來。

呂劇的傳統劇目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解放後創作的《李二嫂改嫁》、《姐妹易嫁》等也有較好的口碑。

呂劇名家:郎咸芬、林建華、李岱江

7. 原廣電部電影局局長滕進賢逝世,他曾執導過哪些影視作品

滕進賢曾執導過《內當家》《神聖的使命》《姑娘的心願》《海盜的女兒》等影視作品。滕進賢曾經是廣電部電影局局長,是一位受人愛戴的電影界老前輩。

1、滕進賢生前曾當過峨眉廠的廠長,廣電部電影局局長。

滕進賢曾經主演過話劇《枯木逢春》《霓虹燈下的哨兵》等,他在電影《內當家》中扮演張縣長,在《神聖的使命》中扮演徐潤成,在《姑娘的心願》中扮演眼科主任。滕進賢的一生是勤奮的,他給後輩留下了很多,他著有《電影創新的思考》等文。滕進賢是勤勤懇懇拍戲的導演,他是無愧於心的人,他一生都在為電影事業鞠躬盡瘁,值得我們敬仰,願老導演一路走好。

8. 電影呂劇就要嫁給你

《就要嫁給你》是日照市「孝、誠、愛、仁」「四德」工程系列電影之「仁」劇。該片講述了一位普通農民孫雨來的故事。他在失去妻子後,長期堅持照顧岳母,並在生活中樂善好施,曾被他救過的女主人公杜鵑逐漸被他的善良和仁義所感動,最終,男女主人公化解重重阻礙,攜手奔向美好生活。
影片凸顯了五蓮人民大仁大義、淳樸善良的美德,展現了五蓮縣「四德」工程建設的顯著成效。通過納入民間割綉、剪紙等文化元素及五蓮山風光、潮白河景觀等,體現了近年來五蓮縣文化、旅遊及城鄉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據了解,影片在全國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放映的同時,在市縣廣播電視台同步播出,進一步引導社會正氣,弘揚道德正能量,引起了社會熱烈反響。

9.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呂劇現代戲《李二嫂改嫁》首拍成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1)特色介紹:呂劇,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她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藝術的迅速發展,使呂劇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聲望日高,在全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山東省其他各地、市、縣的呂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至1960年,全省已有專業呂劇藝術表演團體29個;在國內其他地方如新疆、大連、哈爾濱、錦州等地市也相繼成立了呂劇團。1983年以來,省「音協」多次主持召開了呂劇音樂研討會,其中一次呂劇音樂集成研討會於1985年在呂劇故鄉東營市召開,1986年,山東省文化廳舉辦了全省呂劇青年演員大獎賽。呂劇藝術事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呂劇藝術之花將會在我國戲曲藝術園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歷史介紹:呂劇發源於原樂安縣時家村(今東營區牛庄鎮)一帶。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縱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展的。
山東琴書始稱「小曲子」,後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早期稱「洋琴」),故又被群眾稱為「唱揚琴的」。山東琴書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最早流行於魯西南一帶地區,其產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說唱琴書的民間藝人進入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稱為「文明琴書」、「山東琴書」等。山東琴書演唱時兩人搭擋對口,對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唱說和表演緊密結合;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同時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點。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
根據《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當時為樂安縣)北部和利津東部並無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節,黃河常常泛濫成災,這一帶的窮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於是,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
此間,牛庄、油郭一帶以演唱民間曲藝為職業的藝人越來越多。在眾多的民間節人中,時家村藝人時殿元(外號時丫蘭)、油郭鄉東寨村藝人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和油郭鄉西商村的四平調藝人商秀嶺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群眾所說的「大角」。
1880年,山東琴書流傳至樂安北部地區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帶,學唱山東琴書者不計其數。每逢農閑節日,或三五搭擋,或結幫成伙,就地拉攤演唱琴書者處處可見,真可謂「村村聽揚琴、婦孺皆會唱」。
被當地群眾稱為「大角」的時殿元,是今東營區(原廣饒縣)牛庄鎮時家村人,以演唱琴書和民間小調而著名。約在1887年前後,時殿元遠走河南邊學藝邊賣藝達半年之久。從河南回來不久,便開始傳藝授徒,並經常搭夥到各地演唱。在藝術實踐中他獨辟新路而將山東琴書改進發展成為「化裝揚琴」,成為首創呂劇藝術的主要藝人。
1900年前後,由時殿元首倡,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等人響應,開始對坐唱揚琴進行創造性的革新。他們根據自己多年演唱琴書的實踐經驗,吸收了京劇、五音戲、東路梆子等劇種中可用的藝術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驢」這一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演出時,他們用竹篾、紙、布等材料紮成驢形,並加以彩繪,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悅以青衣應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縛以驢形,做騎驢之形態;時殿元扮腳夫王小,頭戴氈帽,腰系圍裙,執鞭攆驢;琴師武春田等人伴奏。隨著音樂二人載歌載舞,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唱腔優美悅耳,語言幽默朴實,妙趣橫生,使在場的觀眾耳目一新,興趣盎然,時而開懷大笑,時而閉口靜聽。整個演出,聲、情、做、唱並茂,觀眾交口稱贊。初步嘗試便獲極大成功。於是,一個新的獨具藝術風格的地方戲曲形式——呂劇便由此而產生了。
在將琴書《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獲得成功、贏得贊譽以後,時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他們根據首次演出的經驗,又陸續將琴書中人物較少的書目如《蘭瑞蓮打水》、《王漢喜借年》等改為化裝演出。繼而又將角色較多、情節較復雜的《雙換親》、《白蛇傳》等書目改為化裝揚琴演出。化裝揚琴的出現,是呂劇藝術形成的開端,為現代呂劇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於「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主要說法是因首演化裝揚琴戲《王小趕腳》時以紙糊驢為道具演唱,故被當時的群眾稱之為「唱驢戲的」,或直稱為「驢戲」,「驢」字有失大雅。因「驢」與「呂」諧音,遂演變為「呂劇」。雖然「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說法眾多,但在解放前,「呂劇」這一名稱卻從來沒有被正式確定。藝人們一般將自己演唱戲稱為「化裝揚琴戲」,大多數群眾也以「化裝揚琴」或「揚琴戲」稱之。
1952年以後,在對化裝揚琴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以原「山東省歌劇團」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正式定名為「濟南市呂劇團」。至此,呂劇這一名稱被正式確定。
新中國的成立,使呂劇發源地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呂劇再也不是民間藝人求生乞討的方式和手段,而作為一種真正的舞台表演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及廣大群眾的熱愛。以呂劇創始人時殿元的家鄉時家村為中心的譚家、牛庄、陳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鎮紛紛成立了業余呂劇團。每逢春節和豐收之後,這些業余的呂劇團都以演唱呂劇相慶賀,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廣饒縣第一個屬民辦公助的專業呂劇團。1959年12月成立了廣饒縣呂劇團,該團成立後曾多次赴淄博、濟南、河北等省市演出,為呂劇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79年在原墾利縣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墾利縣呂劇團。1986年演出的小呂劇《考丈人》曾被山東電視台拍成藝術片在全省播放,並在全國電視藝術片評獎活動中獲三等獎。1988年,利津縣京劇團也根據群眾的要求改為利津縣呂劇團。
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李二嫂改嫁》的改編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使山東呂劇在全國馳名,這是呂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優秀劇目如《姊妹易嫁》、傳統戲《王定保借當》、《光明大道》分別獲得了劇本獎、演員獎和音樂獎。《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劇目曾多次晉京匯報演出,劇團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7年前後,《李二嫂改嫁》、《兩壟地》、《姊妹易嫁》、《王漢喜借年》、《逼婚記》等劇目先後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乃至國外放映,在此期間,一大批著名呂劇演員如林建華、郎咸芬、李岱江、李同慶等為廣大觀眾所熟知和擁戴。
(3)旅遊指南:有大型旅遊團來東營旅遊,可組織專場呂劇表演,每場一般在500元左右。

10. 呂劇李二嫂改嫁

呂劇《李二嫂改嫁》是改編自王安友的同名小說,由劉梅村、劉奇英、靳惠新、王昭聲、張斌編劇。呂劇《李二嫂改嫁》是1954年開始由當時的山東省呂劇團(現山東省呂劇院)排練演出的,至今已經演出兩千多場,舞台上的李二嫂至今歷時六代演員,分別是:第一代:林建華;第二代:郎咸芬;第三代:吳萍;第四代:高靜;第五代:呂淑娥;第六代:楊曉梅。電影版的呂劇《李二嫂改嫁》是由郎咸芬主演的。

閱讀全文

與呂劇的電影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蘋果韓版怎麼樣 瀏覽:468
科幻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瀏覽:983
人皇伏羲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72
千夢影視免費高清電影 瀏覽:179
湘西土匪電影有哪些 瀏覽:986
電影怎麼改成英文名字 瀏覽:615
國產好看的動畫片兒童電影 瀏覽:384
電影喜劇明星有哪些 瀏覽:869
cgv電影院座椅怎麼 瀏覽:91
好看的動畫勵志電影 瀏覽:312
新的電影叫啥名字叫什麼 瀏覽:633
電腦版影視大全如何下載電影 瀏覽:132
講西遊記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0
看電影教你怎麼戀愛 瀏覽:428
色戒電影多少分鍾大尺度 瀏覽:61
免費發放電影票的微信公眾號 瀏覽:548
免費看黑豹電影 瀏覽:988
有啥古惑仔電影好看的 瀏覽:192
這是什麼電影名字叫什麼名字叫什麼 瀏覽:851
免費好看的英美電影推薦 瀏覽: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