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藝謀的電影風格特點是什麼
張藝謀的電影風格特點如下:
1、色彩運用鮮明。
張藝謀導演對於色彩的敏感程度,是其他同代導演所無法比擬的,尤其是對紅色,更是情有獨鍾。
2、彰顯女性的個性。
張藝謀導演的影片中,女性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早期影片尤其彰顯女性的個性與魅力。每部作品中的女性都是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女性的代表。
3、電影風格有活力。
早期的張藝謀電影風格都體現出不同於以往的活力,也是因為這種特別的活力,才能讓張藝謀導演擁有直面社會現實的勇氣。使得張藝謀能夠沖破以往電影風格來尋找新的電影語言。
人物評價
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㈡ 著名導演的風格
張藝謀:色彩為主,內容和色彩一樣,用炙熱表達故事核心
陳凱歌:有底蘊,有思想,厚積薄發。
馮小剛:緊扣時代,市場為主導,觀眾看什麼拍什麼
陸川:低調,片子少而精,新生代的反思。
田壯壯:悲蒼,冷靜,孤獨感十足。骨子裡的看透世態炎涼
寧浩:玩世不恭,思維活躍,小人物表達世界。
㈢ 介紹你所熟知的導演的電影風格
岩井俊二影視作品年表 1991年 《無名的孩子》 《來殺人的男人》 1992年 《鬼湯》《OMELETTE》 《蟹肉罐》《MARIA》 《一個夏至的故事》 1993年 《煙花》《無名地帶》 《雪的國王》 1994年 《愛的捆綁》《夢旅人》 《瘋狂的愛》 1995年 《情書》 1996年 《燕尾蝶》《月亮騎士》 1997年 《空之鏡》 1998年 《四月物語》 1999年 《想從另一個透視觀看煙火的孩子們》 2000年 參演《式日》 (庵野秀明導演哦) 2001年 《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又名「青春電幻物語」) 2002年 《ARITA短片》 2004年 《花與愛麗絲》 2006年 《虹之女神》[岩井擔任製作人] 《市川昆物語岩井俊二(Shunji Iwai,日文:いわい しゅんじ),日本電影導演,作家及記錄片導演。日本新電影運動棋手,被譽為日本最有潛質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國影迷稱他為「日本王家衛」。九十年代以來,日本電影復甦,在亞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日本新電影運動」。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啟、筱田正浩等老一輩導演繼續有佳作問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導演也都由於他們優秀的電影作品開始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獨特、感情細膩豐富著稱的岩井俊二堪稱日本年輕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岩井俊二出生於1963年1月24日,日本宮城縣仙台市人。(仙台?!對,還記得《藤野先生》嗎,仙台也是我們的民族魂魯迅先生在日本學醫的地方!)。從小愛好廣泛的岩井俊二學生時代已經愛上電影、美術和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 1987年岩井俊二畢業於橫濱國立大學(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在橫濱國立大學時期,他便開始了嘗試8毫米電影的拍攝。由於在1985年拍攝的《米娜傳說》等作品不被看好,因而不滿日本電影界的束縛,在1987年大學畢業後便投身於電視行業。其後的幾年中,他一直從事MTV、廣告以及有限電視節目的導演工作。這階段所拍攝的大量的MTV和廣告對他日後電影的影像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991年,岩井俊二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視劇處女作。 1993年他為富士電視台拍攝了《人魚傳說》,其中由淺野忠信扮演的喜愛龍魚的殺手一角所展現出的那種悲涼形象,成為了日後《燕尾蝶》的源頭。同年他又為富士電視台的《IF……》系列節目拍攝了兒童題材的電視短片《煙花》,受到了普遍好評。並由於岩井俊二出色的編導才能,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破例把他評為當年的最佳新人電影導演。這是第一次非電影導演獲獎。 1994年他拍攝的電視短片《愛的捆綁》繼續好評如潮,不但被製作成電影發行,還贏取了1995年柏林電影節的NETPAC獎。 1995年,岩井俊二推出了他的劇場電影處女作《情書》,該影片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像首先在日本國內引起空前轟動,而影響很快就波及到整個東南亞甚至歐美,成為日本電影在國際影壇第二次高潮的先導。這部美麗動人的《情書》不但成為眾多亞洲影迷心中的最愛,更被眾多影評人視為日本新電影運動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隨著這部電影的成功,岩井以前製作的錄象短篇等也陸續被公映,《PiCNiC》還獲得了柏林電影節新聞審查員獎。 緊接著的1996年也是岩井俊二創作頗豐的一年。首先,他以反映精神病患者為題材的短片《夢旅人》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記者評審委員會獎。隨後他又馬不停蹄地把自己的第二部小說《燕尾蝶》(《suwarouteiru》)搬上銀幕。該片在公映前就被傳媒界注目,非常賣座。著名音樂人小林武史為該片配樂。深刻的主題、復雜的故事情節、五百萬美圓的巨額投資以及眾多明星的加盟使得《燕尾蝶》成為岩井俊二至今為止最具震撼力的影片。 1998年導演了由松隆子主演的《四月物語》,並獨自花費8個月時間剪輯整理-追求完美的職業態度由此可見。 2001年岩井俊二再次與小林武史合作拍攝描寫高中生生活的影片《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小林武史為片中虛構的歌手莉莉周寫了多首歌曲(實際由日本歌手Salyu演唱,這些曲子因為影片的上映而廣受好評(同時影片中出現的一些德彪西的鋼琴曲也大受歡迎),之後也真正出版了名為《呼吸》的專輯。 2002年他拍攝了一部名為《ARITA》的短片(收錄在《果醬短片集》中),在該片里他首次為自己的影片作曲。 2004年岩井俊二導演了《花與愛麗絲》,這是他的首部喜劇,該片的音樂也出自他本人之手。其作品一次次的在觀眾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岩井俊二接下來的計劃是在他創作劇本的電影《Bandage》中出演角色,該片由北村龍平導演,將在2006年末上映。很多影迷質疑為何他不導演自己的電影。 岩井俊二不僅精通影視編導,還寫作小說、散文,對於繪畫、音樂也同樣頗具功力。至今為止,他已經出版了《情書》、《燕尾蝶》、《華萊士的人魚》、《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四本小說以及《垃圾筐里的戲劇》、《現在和那時的岩井俊二》兩本散文隨筆。另外,他還創作了多部電影的繪畫分鏡頭劇本和《情書》、《燕尾蝶》的漫畫,在《四月物語》中的吉他與鋼琴配樂,都是他親自創作並演奏的。 http://yentown.co.jp 岩井俊二電影總結 岩井俊二,1963年生。電影《情書》導演,日 本新電影運動棋手,被譽為日 本最有潛質的新近"映像作家"。也有中國影迷稱他為「日 本王家衛」。
㈣ 中國頂級電影導演的創作有哪些特點如何評價他們的地位和對電影史的貢獻
提到中國頂級電影導演大家首先應該就會想到張藝謀,除此之外還有馮小剛和徐克,他們都是中國的頂尖電影導演。這些導演在創作的時候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並且也各有所長,但每一位都對電影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娛樂圈中每一個導演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影響力,而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們導演出來的作品也都是各不相同的。
徐克導演在導演作品的時候有一股非常獨特的江湖氣息,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徐克所導演出來的作品充滿了浪漫色彩。徐克導演的作品算得上是許多觀眾的情懷,而且也成了很多人難以忘卻的童年。徐克導演以前導演的作品拿到如今這個市場上來看,依舊是經典,所以徐克導演在拍攝作品的時候很有自己的想法。
㈤ 導演風格是什麼一個導演的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導演在一部影片中有兩種生存狀態,一是除了導演別的事也干,二是除了導演什麼都幹不了。電影的風格我認為有三種釋義,一是電影的廣義價值,也就是影響力,包括關懷、價值觀、事件投注等;二是個人理念表達,情懷二字足以表述;三是純粹的藝術價值。問題中的風格導演,通常指「除了導演別的事也干」的導演+情懷,侯孝賢、賈樟柯、阿莫多瓦、科恩兄弟、許鞍華等(上面的舉例是隨意的),對他們來講,有些是自己寫劇本、找投資、找演員的,有的是找尋契合自己認知理念的劇本然後去拍片子,但很多時候劇本只是一根引子,導演會將自己的理念不斷的融入進電影,在攝影、表演的各個方面。更為關鍵的是,文化解讀通常都有一廂情願的份兒,也許某導拍個啥片子完全啥都沒想,信手拈來,但評論界還是能給他扣個帽子,這不屬於意外之喜,純粹的是目前影視評論的精神病眾多的源泉。
㈥ 誰能詳細介紹下張藝謀導演的創作風格
在中國,張藝謀似乎是電影界的一個神話,他從來不拍電視劇,只拍電影;而他的電影、不論是城市題材還是農村題材,不論是現代還是當代,總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張藝謀看來,「城市題材和農村題材不能構成一個話題,現在好的題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覺的、合適的拍」。「我只想拍我感興趣的東西,一種清新、自然和返樸歸真的東西。」 張藝謀認為,有些拍得好的商業電影有一定的藝術性,藝術電影也有一定的商業性。張藝謀把自己的影片歸結於藝術類影片。但是,和一些第六代導演不同,張藝謀的電影總能在市場上激起反響,要麼在國外拿獎,要麼在國內上座,這就是張藝謀高人—籌之處。從他執導第一部影片《紅高粱》到現在,他拍的影片從來沒有賠過錢,這也是到現在張藝謀自豪的事。影片《—個都不能少》又以1200萬元的價格被中影公司收購,讓投資方心滿意足。 現在電影市場不景氣,可張藝謀10多年來從未因缺少拍片資金而發愁。「作為一個導演,我一向有個原則,那就是不讓投資人賠錢」,所以張藝謀大多拍一些小製作的電影。不過,張藝謀的影片最大的特點還在於好看,他認為,「人類的感情是相通的。人類共有的情感,不分民族,不分國界,感動你了,你就喜歡了。」也許、這就是張藝謀影片受觀眾歡迎的秘訣,也是投資人看好張藝謀的原因吧!
㈦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風格的電影有哪些
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陸川的《南京!南京!》賈樟柯的《小武》、《站台》、《三峽好人》、《山河故人》;王小帥的《日照重慶》、張元的《兒子》、管虎的《金剛川》、婁燁的《蘇州河》等。
相關介紹: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
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
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
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
㈧ 導演三巨頭的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他們的導演風格各自都有什麼特點
陳凱歌的電影關注現實,但電影拍攝的不是真實的。張藝謀電影的特點就是比較磅礴大氣畫面感很美。馮小剛的電影更接地氣,更世俗一些。
陳凱歌《霸王別致》之後的少年意氣,張藝謀的《紅高粱》的一鳴驚人。馮小剛《甲方乙方》嬉笑怒罵,如近在眼前,卻又如昔日黃花。90年代他們的如日中天,進入新千年,馮小剛從2001年《大腕》之後,張藝謀從2000年《幸福時光》後,陳凱歌:從2002年《和你在一起》後,他們開始刷新中國電影的是票房紀錄,開始更加的迎合市場,卻在電影本身的水平上一瀉千里。尤其幾乎成了半個大師的張藝謀與陳凱歌,在《三槍拍案驚奇》和《無極》之後,徹底將大師之名從自己頭頂之上的光環中滅去。而如今,半路出家的馮小剛終於步入他們的後塵,用《私人定製》狠狠地將自己拍下本就岌岌可危的神壇。
他們終究都是差點就成了大師的人。
㈨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風格的電影有什麼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風格的電影有《北京的風很大》、《瘋狂英語》、《小武》。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第六代導演只有把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在延續傳統電影真實美學的基礎之上,利用現代技術加強電影的真實性表達才能創作出好的電影。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有:賈樟柯《小武》、張元《北京雜種》、王小帥《冬春的日子》、王超《江城夏日》、路學長《長大成人》、章明《巫山雲雨》、管虎《頭發亂了》、何建軍《郵差》、婁燁《周末情人》、張楊《愛情麻辣燙》、王全安《圖雅的婚事》等。
中國第六代導演紀實美學的發展
第六代所追求的紀實美學風格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藝術環境有關。第六代導演把鏡頭對准處於社會底層的邊緣人,不再把視角放在歷史和人物傳記,更多的是反映個人,追求自我。
他們用攝影機真實記錄邊緣人的生活,最大限度還原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態,拍攝最真實的原生態電影,在影片中力求客觀冷靜,不追求表面形式。
新生代導演用自然、簡單的創作手法真實記錄個人生活,沒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背景,就是表現現在社會各個階層,追求個體表達,而且表達手段相對自由。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第六代導演
㈩ 張藝謀導演的作品風格是怎樣的
張藝謀導演的風格其實主要分為三個重要特點,其主要就是張藝謀導演對待大小演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他非常注重每個演員的表情細節。另外張藝謀導演對於影視作品的故事情節都會進行前後呼應。其次張藝謀導演拍攝的每一部影視作品都會著非常獨特的內涵。
二:故事情節的前後呼應
張藝謀導演的影視作品擁有的最為顯著的風格,那就是影視作品會有明顯的前後呼應。在觀看過張藝謀導演的相關作品之後,很多觀眾朋友們都會驚訝地發現這部電影作品的結尾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暗示過了。
三:每一部作品都非常的有意義
張藝謀導演負責拍攝的每一部作品,其實是都會向觀眾朋友們展示一個核心的價值。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核心價值的存在張藝謀導演的每一部作品都顯得非常的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