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有哪些楚劇電影

有哪些楚劇電影

發布時間:2022-06-18 08:44:48

① 有名氣的楚劇有哪些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楚劇現存劇目約五百個,常演的有兩百多個,吸收了京、漢大戲的劇目,既能演生活小戲、現代戲,又能演宮廷大戲和武戲,表現手段豐富多樣。

楚劇的代表劇目有《四下河南》、《尋兒記》、《喬麥饃趕壽》、《狸貓換太子》、《九件衣》、《白扇記(烏金記)》、《秦香蓮》等。

最早的戲班是光緒年間黃陂的艾九爹和黃陂橫店張麵糊籌組的兩個戲班。常演劇目為《蔡鳴鳳辭店》、《張德和辭店》、《胡彥昌辭店》和《雲樓會》、《花樓會》、《東樓會》、《西樓會》等。

1927年前後,楚劇整理和創作了《思凡》《趕齋》《賴婚》《汲水》《董永賣身》《張朝忠》《小清官》《烏金記》等六十多個劇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楚劇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創作、改編了現代題材和歷史題材劇目《劉介梅》、《奪佃》、《雙教子》、《追報記》、《桃花扇》、《太平天國》、《甲午海戰》;移植了一批現代題材的劇目,如《白毛女》、《劉胡蘭》、《羅漢錢》、《李雙雙》、《奪印》、《兩兄弟》、《江姐》、《沙家浜》等。

傳統劇目中較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弔孝》《銀屏公主》《趕齋》《殺狗驚妻》《三世仇》《吳漢殺妻》《蔡鳴鳳辭店》《葛麻》《百日緣》《九件衣》《烏金記》《賣棉紗》《啞女告狀》《白扇記》、《思凡》《賴婚》《汲水》《董永賣身》等。

現代整理的歷史故事劇,如《血債血還》、《劉介梅》、《雙教子》、《追報表》、《三世仇》、《桃花扇》、《太平天國》、《不稱心的女婿》、《獄卒平冤》、《穆桂英休夫》、《悠悠柳葉河》、《東方稅官》等。

《葛麻》、《劉介梅》、「雙教子》、《追報表》被拍成戲曲藝術片。

《趕會》、《吳天壽觀書》、《打豆腐》、《白扇記》、《楊絆討親》等一批劇目被拍成資料片。

《養命的兒子》、《彩鳳搏鴉》、《穆桂英休夫》、《你是一條河》、《三媳拜壽》、《三月茶香》、《回鄉過年》等也榮獲「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文華表演獎」等國家級獎項。

② 湖北省的傳統戲劇有哪些

楚劇、漢劇、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黃梅戲等。

1、楚劇

楚劇,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地方聲腔劇種,1926年改稱楚劇。

主要流行於武漢、孝感、黃岡、荊州、成寧、宜昌、黃石七地市四十餘縣。楚劇腔調分為板腔、小調、高腔三部分,其題材廣泛,通俗易懂,鄉土氣息濃厚。

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58。

2、漢劇

漢劇,湖北省武漢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漢劇,舊稱楚調、漢調(楚腔、楚曲),俗稱「二黃」。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民國時期定名漢劇。

漢劇主要流傳於湖北省,遠及湘、豫、川、陝、湘、粵、皖、贛、閩、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

漢劇傳統劇目有660餘個,唱腔優美,對白雅緻,文本大氣,對演員文化素質要求較高,角色共分為十行,腔調除了西皮、二黃外,羅羅腔也用得較多。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鼓板等。

2006年5月20日,漢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Ⅳ-30。

3、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荊州花鼓戲曾稱沔陽花鼓戲,1954年定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稱荊州花鼓戲,形成於清道光年間,迄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

荊州花鼓戲主要流行於湖北及與湖北毗鄰的河南、湖南周邊,重點在仙桃(原沔陽)、潛江、天門、荊州、監利、洪湖、荊門、京山、鍾祥、石首等江漢平原一帶。目前荊州花鼓戲專業演出團體總數8個,含國辦團體6個,改制轉企團體2個 。

2006年5月2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

4、江漢平原皮影戲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藝術。迄今已有300餘年的歷史,是指流行在湖北中南部沔陽(今仙桃市)、天門、潛江、監利、洪湖、京山、公安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徵的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江漢人自己的「土電影」,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江漢皮影尤以沔陽皮影戲最為著名,它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郁民族氣息,是中國藝術菀里的一朵奇葩。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樣的,表演是先自製一塊類似電影銀幕的白色布幕,然後在幕後面加以燈光照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事先按劇情雕刻並安裝好活動的影人,把幕上的影子展現給幕前的觀眾,在配以音樂鑼鼓及說唱,進行故事表演。

5、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現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朴細致,真實活潑,韻味豐厚富於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

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其中以《天仙配》、《女駙馬》等最具代表性。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江漢平原皮影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荊州花鼓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楚劇

③ 楚劇怎麼沒有上中央電視台

上過的,只是相對於別的劇種來說普及率沒有那麼高。《中國戲曲經典原創動畫》播過《站花牆》;中央台播過楚劇電影《葛麻》、《雙教子》、現代楚劇《大別山人》、《瘋娘》、《中原突圍》、《三月茶香》等等,空中劇院還播放過省楚董菊珍等幾位名家分別演繹的楚劇經典選段;《全紀實·追夢》也播放過電視台對大冶楚劇團以及張拼喜的個人專訪。

④ 楚劇的簡介

楚劇是湖北地區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劇目多反映民間故事和家庭生活,表演朴實,幽默。傳統代表劇有《葛麻》《打豆腐》,《百日緣》等。

楚劇,是孝感的傳統劇種,原名黃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 1926年 9月 10日,在湖北劇學總會開會時,由漢劇藝人傅心一提議,才正式定名為楚劇。
清代中葉,黃梅縣紫雲山、壟平山一帶的茶農,習慣由一丑一旦踏著高蹺歌唱,流傳到黃陂、孝感後,乃改為平地演唱,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鑼腔,到道光中期才演變成「黃陂腔、孝感調」的黃孝花鼓戲,演員也發展到「三小」,即小生、小旦和小丑。咸豐前後,孝感的花鼓戲開始進入漢口水陸碼頭一帶演出,演出的劇目不多,只演少數生活摺子戲,故有「花鼓戲開了鑼,不是喻老四就是張德和」之說。浙江省餘姚縣人葉調元愛看戲,他看後有興寫了首《漢口竹枝詞》:「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土盪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 1902
年�光緒 28年,孝感花鼓戲進入漢口市內,演出於各租界的茶園、劇院,演員逐漸擴大到 40多人,不僅劇目多,影響也越來越大。 1927年在共產黨人李之龍的幫助下,楚劇進入了民眾樂園公演,以後到上海、河南、四川、湖南、廣西、貴州等地巡迴演出,孝感楚劇可謂譽滿江南。抗日期間,楚劇藝人組織六個「抗敵宣傳隊」赴重慶、桂林等地流動演出,受到郭沫若同志的表彰。他特地書贈沈雲陔條幅:「一夕三軍唱楚歌,霸王垓下嘆奈何,藝事從茲渾無敵,銅琶鐵板勝干戈。」楚劇具有題材廣泛,通俗易懂,生動活潑,鄉土氣息濃厚的特點,故而深受廣大群眾的喜聞樂見。原孝感縣就有 40多個科班,連放牛伢都能哼上幾句伢腔。百餘年來,不斷發展和創新,造就了一大批名演員,影響較大的有 160多人,早期的有鄒全順、邱東元、湛春林、湛駝子、熊三元,楊德安等,名聲最著的始有「四喜」,即徐壽喜、李德喜、曹建喜、張四喜,後有章炳炎、關嘯彬。巾幗藝人則是胡桂香女士,藝名白蓮花,她是孝感西河街人,是孝感楚劇界的第一真旦。她的代表戲是在《送香茶》里飾張月英和《繆老三推車》里演張二妹。她扮相俊俏,唱腔圓潤,聲音悅耳,表演到位,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因此有首歌謠:「看戲不好白蓮花,心中好像雞子抓」。一次在新府城演出,當地大地主王慶南讓她幫著燒大煙,企圖污辱她,她一氣之下藉口沒有地方演戲離開了。人們都說她是德藝雙馨,所以才有白蓮花之稱。
解放後,原孝感縣成立聯盟楚劇工作團、花園楚劇團、車站漢劇團和京劇團。京劇團後由原地區收管。 1955年 10月,湖北省文化局在職劇團登記時,只登記了縣楚劇團和花園楚劇團,兩劇團演職人員 140人,曾獲「紅旗劇團」和「五好劇團」稱號。兩劇團上演了大量的摺子戲和新編歷史戲,在服務本地觀眾的同時,還到漢口、沙市、黃石、十堰、鄂州、黃陂、漢陽、武昌、新洲、麻城、鍾祥、天門、仙桃、洪湖和湖南、河南、陝西等地演出,留下了一路風光。 1952年的《送糧船》, 1953年的《新夫妻觀燈》,都被省人民廣播電台錄音轉播。 1956年的《狗油錐子》獲省劇目挖掘獎,演員吳月南獲表演二等獎;《婦女代表》的演員劉素琴獲表演二等獎;《趕工》獲劇本整理獎,演員李金翠獲表演二等獎。 1964年在省現代戲調演中,《雙教子》、《斗筆》、《老倆口過年》獲獎,《雙教子》在參加中南地區演出和進京匯演後,開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更值得一提的是, 1958年毛主席、周總理來孝感視察時,於 11
月 14日晚在軍分區禮堂觀看了楚劇《張二妹趕會》和《欄馬》,為孝感楚劇增添了光彩。

⑤ 請問哪裡有楚劇下載,最好是電影版的,MP3的也行。

雖然覺得你看過,說說看吧,「狼牙」,我很喜歡的

⑥ 適合老年人聽的楚劇有哪些

楚劇現存劇目約五百個,常演的有兩百多個,其中較為重要的包括《秦雪梅弔孝》《銀屏公主》《殺狗驚妻》《三世仇》《吳漢殺妻》《蔡鳴鳳辭店》《葛麻》《百日緣》《九件衣》《烏金記》《賣棉紗》《啞女告狀》《白扇記》、《思凡》《賴婚》《汲水》《董永賣身》等。楚劇腔調分為板腔 、小調、高腔三部分,板腔包括迓腔、仙腔、應山腔、四平、十枝梅等,小調有【十綉調】、【麻城調】、【討學錢】、【賣棉紗】等曲牌,高腔有【鎖南枝】、【梧桐雨】、【山坡羊】等曲牌。楚劇的伴奏樂器主要有胡琴、京二胡、二胡、三弦、板鼓、鈸、大小鑼等。楚劇的角色主要分為生、旦、丑三類,其他行當亦由生、旦、丑演員兼演。楚劇表演講究貼切自然,運用程式手段不拘一格,鄉土氣息濃郁,名演員有沈雲陔、高月樓、關嘯彬、李雅樵、熊劍嘯等。

⑦ 跪求:關於戲曲的知識最好是楚劇的,謝謝了!

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黃陂、孝感一帶。原為湖北省黃陂、孝感地區的花鼓戲(簡稱黃孝花鼓),舊稱「哦呵腔」,又名「西路花鼓」,1926年在漢口定名為楚劇。

歷史沿革

根據藝人師承關系推算,黃孝花鼓戲的歷史可追溯到1850年以前。清道光三十年(1850)葉調元所著《漢口竹枝詞》卷五中即有「俗人偏自愛風情,浪語油腔最喜聽;土盪約看花鼓戲,開場總在兩三更」的描述。文中所提到的花鼓戲即為黃孝花鼓。

楚劇是由鄂東的「哦呵腔」與黃陂、孝感的語言、音樂相結合而形成的劇種。其形成初期,只在農村元宵節玩燈時演唱,故又俗稱「燈戲」。演員大多是手工業者和農民,演出也多屬業余自娛性質。後來逐漸出現農閑時演出的麥黃班和常年演出的四季班。演員也逐漸開始由業余走向半專業或專業化,由自娛自樂變為賣藝謀生。最早的戲班是光緒年間黃陂彭家沖的艾九爹和黃陂橫店張麵糊籌組的兩個戲班。當時的唱腔只有哦呵腔、悲腔、四平以及[思兒]、[探親家]等小調。一個戲班七八個人,常演劇目也不多。

光緒二十六年(1900),原在農村演出的戲班開始進入漢口附近的沙口、水口兩鎮,在茶園清唱。當時漢口租界的外國當局和茶園老闆也想借演戲繁榮市面、增加稅收,因此黃孝花鼓戲於兩年之後(1902年)首先進入漢口德租界的清正茶園,開創了楚劇進入城市演出的歷史。辛亥革命後,戲園開始在租界內出現。最先演唱黃孝花鼓戲的租界戲園有四海昇平樓、共和昇平樓、玉壺春等,座位均有千人以上。最受歡迎的演員有小寶寶(花旦,後改名江秋屏)、小官寶(旦角,後改名李百川)和小雙紅(花旦兼小生)。常演劇目為《蔡鳴鳳辭店》、《張德和辭店》、《胡彥昌辭店》和《雲樓會》、《花樓會》、《東樓會》、《西樓會》等。

黃孝花鼓戲由農村步入城市演出是其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漢口為九省通衢,商業發達、人口密集、文化薈萃,劇種繁多。為適應城市觀眾觀賞要求,黃孝花鼓戲廣泛吸收移植本地其他劇種的劇目來充實自己;從演單邊戲、小戲、折戲,轉為演出故事連貫、情節曲折、有頭有尾的本戲和連台本戲,如《合同記》、《賣花記》、《打龍袍》、《蝴蝶杯》等。1922年李百川、章炳炎還曾組織戲班赴上海大世界演出達一年之久。上海觀眾不喜歡人聲幫腔,這就促使黃孝花鼓戲藝人開始考慮改革這種傳統唱法。1923年陶古鵬、章炳炎等知名演員聘請漢劇盲琴師嚴少臣將原先的人聲幫腔改為胡琴伴奏,獲得成功。此舉對打鑼腔系劇種的發展具有開創意義,對其以後的發展影響深遠。此後二十餘年裡,黃孝花鼓戲的演出逐漸擴大到鄰近武漢的一些縣城,並逐步取代了各地原先流行的花鼓戲劇種。這期間,黃孝花鼓戲的藝人學習吸收了京劇、漢劇的表演藝術,演出水平不斷提高;在布景、化妝、服裝等方面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連台本戲開始興起。

1926年黃孝花鼓戲以「楚劇進化社」的名義加入湖北劇學總會,並在該會的籌備會上正式定名為「楚劇」。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黃孝花鼓進入由共產黨人李之龍主持的漢口「血花世界」游藝場演出。楚劇在李之龍等人的幫助下,開辦了楚劇演員訓練班,整理、改編並演出了《尼姑思凡》、《汲水》、《費公智自殺》、《南歸》、《父之回家》等劇目。在這段時間里楚劇界代表人物陶古鵬、王若愚、段殿坤等在團結楚劇藝人、改革楚劇藝術等方面對楚劇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27年國共分裂後,楚劇被趕回租界演出。六十九個楚劇劇目和五家楚劇戲園遭查禁,七十二名楚劇演員也被逮捕,楚劇發展一度陷入困境。抗日戰爭爆發後,楚劇藝人積極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運動,組成多個抗敵流動宣傳隊奔赴大後方演出。演出的劇目有《岳飛的母親》、《殺宮》、《新天河配》等。同時,一部分楚劇藝人參加了活躍於鄂豫皖邊區的新四軍第五師楚劇隊,他們編演了《法場風波》、《趕殺記》、《反共害民記》、《長沙淪陷記》、《白玉明回家》等一批劇目,對團結、教育、鼓舞抗戰軍民、瓦解敵人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楚劇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先後成立了湖北省楚劇團、武漢市楚劇團和一批縣級專業劇團。楚劇流行地區也擴大到鄂中、鄂北和鄂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在培養演員、革新藝術、整理傳統和編演新劇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對《葛麻》、《寶蓮燈》、《烏金記》等八十多部傳統劇目進行了整理、改編。其中《葛麻》一劇在1952年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獲,1956年上海電影製片廠還將該劇攝製成黑白影片。此外,《趕會》、《吳天壽觀書》、《打豆腐》、《白扇記》、《楊絆討親》等一批劇目被拍成資料片。創作、改編了現代題材和歷史題材劇目《劉介梅》、《奪佃》、《雙教子》、《追報記》、《桃花扇》、《太平天國》、《甲午海戰》;移植了一批現代題材的劇目,如《白毛女》、《劉胡蘭》、《羅漢錢》、《李雙雙》、《奪印》、《兩兄弟》、《江姐》、《沙家浜》等。其中《劉介梅》於1958年被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黑白影片;《雙教子》於1965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追報記》於197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楚劇原為一種一唱眾和、鑼鼓伴奏的演唱形式。其唱腔分為板腔、小調、高腔三種,以板腔類唱腔為主。板腔類唱腔有迓腔、悲腔、仙腔、應山腔、四平、十枝梅等。迓腔最早源自「哦呵腔」,是楚劇的主腔,分男迓腔、女迓腔、悲迓腔、西皮迓腔四種。其中,男腔粗獷簡朴,女腔委婉柔和,悲腔深沉哀怨,西皮腔質朴剛勁。迓腔的節奏靈活多變,既可敘事,又能抒情,運用廣泛,表現力強。悲腔早期又叫「大悲」,只有女腔,為宮徵交替調式。其曲調凄楚婉轉,長於表現悲傷凄涼的情感。仙腔為徵、商交替調式,唱腔的調性色彩變化多樣。其曲調或委婉凄楚、如泣如訴,或激烈奔放、悲情滿懷,擅長表達激昂悲憤的情緒。應山腔原為北路花鼓的一個腔調,現已成為楚劇的主要唱腔之一。其曲調活潑清新、甜美流暢。四平曲調明快華麗,長於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四平腔又發展派生出西皮四平,其旋律華麗婉轉,適於仙女、公主、及身份高貴的女性演唱。十枝梅原是天沔花鼓戲「單邊詞」《十枝梅》一劇的專用曲調,以後成為楚劇唱腔的組成部分。其曲調歡快柔和,擅長表現歡快或憂慮的情緒。

楚劇小調十分豐富,據統計有六十餘支,曲調風格各異,其中一部分來自湖北各路花鼓,原為一戲一曲,專曲專用。楚劇在進城前後用小調演唱的劇目占很大比例,多用於演唱生活小戲。以後由於劇目發生變化,一些小調隨著劇目的淘汰而很少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小調進行了改革,增強了小調的表現力,使用范圍也更加廣泛。小調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按曲填詞,每段唱詞的句數和句子長短必須按照曲調格式填寫,如《十綉調》、《賣雜貨》、《麻城調》等;另一類是報字接腔,開頭和結尾的曲調比較固定,中間可依唱詞的長短分成上下句,報字靈活,近似口語,如《討學錢》、《賣棉紗》、《紐絲調》等。

高腔曾是流布於湖北襄陽、黃岡、荊州、孝感等地的高腔劇種清戲,但早已絕響於舞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漢市楚劇團於1956年對麻城、鍾祥一帶高腔劇目和曲牌進行了挖掘、整理,並將其運用於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中的唱腔,從而使其成為楚劇唱腔的一個組成部分。高腔曲牌豐富,有《紅衲襖》、《鎖南枝》、《宜春令》、《梧桐雨》、《山坡羊》等一百餘首。其曲調優美,節奏平緩,唱詞優雅,抒情敘事均可。

角色行當

楚劇的表演藝術是在對子戲的基礎上,吸收京劇、漢劇的表演藝術,經過長期的演唱過程逐步發展而成,在角色行當上並無嚴格的區分。早期演出僅為一旦一丑,以後出現小生和鬍子生。進城演出後行當角色開始增加,出現正旦、小旦、花旦、老旦、窯旦、小生、老生、丑、花臉諸行當。舊時旦角均為男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開始出現女旦角。

楚劇重唱,說白很少。早期的「單邊詞」劇目都是一唱到底。個別劇目雖然有念白的自報家門,但仍要以唱詞補敘。這種特色在進入城市演出後雖有所改變,但仍側重唱工,有時一段唱詞可達百句以上。唱詞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朗誦色彩,雖然有的唱句有二三十字,但演唱時仍能板眼分明、一氣呵成。

在楚劇表演中,旦角注重表現人情味很濃的家庭生活戲,唱腔朴實細膩、親切動人。旦角著名演員沈雲陔(藝名十歲紅),善於揣摩人物性格,將舞台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狀態表演得准確自然。其表演的劇目如《殺狗驚妻》、《斷橋》、《呂蒙正潑粥》、《夜夢冠帶》等,均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生角則注重運用戲曲傳統表演程式,戲路較寬,既能演民間生活小戲,又能演袍帶戲。生角演員高月樓擅長運用傳統程式刻畫人物,素有「性格演員」之稱,以演《斷橋》中的許仙、《寶蓮燈》中的劉彥昌、《九件衣》中的申大成而享譽舞台。丑角講究運用詼諧的念白和變化豐富的面部表情來刻畫各種不同的人物角色。在楚劇劇目中,丑角曾塑造出許多極富特色的舞台人物形象。如《葛麻》中機智幽默的長工葛麻,《楊絆討親》中吝惜好色的土財主楊絆和多謀善辯的趙能言,《九相公鬧館》中混吃騙喝的文人九相公等。歷史上楚劇的著名演員主要有旦行的江秋屏、李百川、關嘯彬;生行的陶古鵬、高月樓、黃漢翔、章炳炎、黃楚材、李雅樵、袁璧玉、鍾惠然、高少樓;醜行的朱福全、羅小全、徐小哈、魯小山、熊劍嘯、楊少華等。

文獻介紹

楚劇進城一百年/余文祥著.--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179頁.--(武漢文史文叢.第一輯)

楚劇音樂/周淑蓮著.--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581頁

楚劇音樂概論/朱 彬編著.--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1.--472頁

中國戲曲志.湖北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1.--664頁

⑧ 最有名的湖北楚劇名戲有哪些

三世仇, 百日緣 四下河南 白扇記 蝴蝶杯 葛麻 啞女告狀 蕎麥饃趕壽 花送十里等等,只要你愛聽楚劇,都好聽!

⑨ 你們知道楚留香么你知道有幾個版本么

TVB1979年版《楚留香》,主演:鄭少秋,趙雅芝,汪明荃,歐陽佩珊,吳孟達,關聰

TVB1984《楚留香之蝙蝠傳奇》,主演:苗僑偉,翁美玲,龔慈恩,楊盼盼,任達華, 惠天賜

TVB1985《楚留香新傳》 主 演:鄭少秋 趙雅芝 米雪 吳孟達 高雄

上卷:《楚留香新傳-影子傳奇》;《楚留香新傳-鸚鵡傳奇》

中卷:《楚留香新傳-蘭花傳奇》;《楚留香新傳-新月傳奇 》

下卷:《楚留香新傳-神宮傳奇 》;《楚留香新傳-終結傳奇》

台灣1995《香帥傳奇》,主演:鄭少秋,楊麗菁

2003《新楚留香》,主演:任賢齊 ,鄭伊健 ,張衛健, 陳曉東 ,林心如, 袁詠儀,黎姿 ,萬綺雯

2007《楚留香傳奇》,主演:陳浩民,秋瓷炫,朱孝天,胡靜
目前就這幾個版本 期於的不知道了

⑩ 湖北戲劇有哪些

楚劇
南劇
東路花鼓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梁山調
燈戲
儺戲
文曲戲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柳子戲
提琴戲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陽新採茶戲
京劇
荊州花鼓戲
漢劇

戲里湖北

湖北地處祖國中部,南北交匯,承東接西。各種文化形態在此風雲際會,融會激盪,上演「大戲」。湖北戲劇劇種之多,就可管窺「文化」之一豹,亦可見湖北文化之特徵:多元、廣博。常言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亦可由戲識人。

湖北素有戲劇大省之美稱,全省戲劇劇種多達20多個。省會武漢以漢劇、京劇、話劇為主;江漢平原以花鼓戲為主;孝感以楚劇為主;黃岡以黃梅戲為主;咸寧以採茶戲為主;襄樊、十堰等鄂西北地區以豫劇為主;恩施以南劇為主;宜昌地區以民族歌舞為主……真是好戲連台,異彩紛呈。

湖北的戲,充分體現了湖北文化多元的特徵,是湖北文化「博」的一個縮影。你看:湖南,湘劇;河南,豫劇;河北,梆子;山西,上黨梆子;廣東,粵劇;四川,川劇;陝西,秦腔;天津,評劇;浙江,越劇;江蘇,崑曲;上海,滬劇;海南,瓊劇;西藏,藏劇;XIN-JIANG,曲子戲;台灣,歌仔戲……似乎都有點「一枝獨秀」的味道。

湖北的戲劇之花、之多、之廣、之艷,在一定程度上映襯出湖北人的文化特徵和性格:融會南北,兼收並蓄,敢於「拿來」,善於「雜交」。沿著歷史的河流上溯,踏著楚先民的足印尋覓,俯手即拾諸多例證。就說楚國先民吧!應該說他們是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學以致用的智者,楚文化也因之表現出極大的開放性、多元性、包容性。青銅冶煉,是楚人學習吳越技術發展起來的。刺綉、木工、紡織,是向魯國人學習後「上檔升級」的。史料記載,楚國兵伐魯國,魯國為了避免戰事,奉送一百個刺綉工、一百個木工、一百個紡織工給楚國,楚國曰「善」,接回「三個一百」,欣然退兵。三百名「熟練技術工人」,為楚國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戲演繹湖北的文化特徵,筆者認為,湖北人的文化基因里含有三個重要的因子:北方中原文化的古樸典雅之「方正」、南方蠻夷文化的縱橫捭闔之「狂放」、本土荊楚文化的波光瀲灧之「浪漫」。「三合一」,形成了湖北人獨有的文化特徵及性格。

博,當然有博的妙處。各有各的「戲路子」:有的走水路,有的走旱路,有的走山道。各走各的特色路,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地方戲」。余笑予先生1996年題贈仙桃花鼓劇團的兩句話,可謂點睛之筆:「民間戲來自民間,地方戲紮根地方。」親近一片沃土,育出一園奇葩:京劇《法門眾生相》、《徐九經陞官記》、《膏葯章》;漢劇《彈吉他的姑娘》;楚劇《虎將軍》、《中原突圍》;話劇《同船過渡》、《五二班日誌》;花鼓戲《站花牆》、《家庭公案》、《水鄉情》以及脫胎於花鼓唱腔和民間小調的歌劇《洪湖赤衛隊》;豫劇《丑嫂》;舞劇《土裡巴人》……都在全國大賽上得過「牌子」。余笑予、沈虹光、朱世慧、楊至芳、肖慧芳、張巧珍、胡新中等一大批知名戲劇藝術家在全國、全省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宜昌似乎沒有什麼「地方戲」,可近年來巧打「三峽牌」,一系列「歌之舞之」的節目在全國頗有影響,《土裡巴人》、《山路十八彎》、《三峽孩子愛三峽》、《三峽我的家鄉》、《雀尕飛》……已隨著三峽的「電」輸到了千家萬戶。恩施的南劇好像沒什麼名劇目,而一首《龍船調》,好似讓人讀了一遍沈從文的《邊城》「濃縮本」,足以讓土家人引以為豪。江漢平原上的花鼓戲,雖然是「下里巴人」,可鄉親們說:聽了喲哎子喲,生病不用去抓葯。也算得上一塊「金質獎牌」。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湖北「戲」如此,人亦如此。

楚國優孟,被公認為戲劇開山鼻祖。優孟所演的是什麼劇種,已無從考查。假如從優孟開始,就唱楚劇,「代代相傳」,歷2500多年,會是什麼樣子,不得而知,但「太單一」的議論是會有的。據《史記》記載,楚相孫叔敖死後,其子窮困潦倒,靠打柴為生(其實,楚相之子自食其力,靠打柴為生也沒什麼不好),優孟裝扮成孫叔敖去見楚莊王,惟妙惟肖,庄王以為孫叔敖復生,想起用他為相國。優孟趁機諷諫,才使孫叔敖之子得到一處封地。由是觀之,優孟所演有點類似當今的小品———趙本山的《賣拐》之類。

博,相對於專,當然也有其短處。萬事萬物均需辨證以待:比如,一「博」,就不能「集中於一點辦大事」,就有「藝多不養家」的嫌疑;再比如,一「博」,就有點「雜」,有點「雜」,也就不好「統一定調」;還比如,答問之間也有些難題。問:國粹?答:京劇!問:湖北省省劇?答:……博,在一定意義上似乎等於「多」,一「多」,就有些照顧不過來,猶如一個母親生有八個孩子一樣,照顧不周,甚至產生「投機」心理:老大不行,老四恐怕可以,老八還可以「趕本」。有的孩子嫌母親照顧不周,不滿母親的「投機」心理,就乾脆去當「上門女婿」。黃梅戲就是如此。起於黃梅,盛於安徽,多少讓湖北人有些尷尬。再如,湖北人研製的麗珠得樂,在深圳好好地火了一把,也與此類似。好在「上門女婿」當得還挺出色,給人以慰藉。

南北交匯,承東接西,怎樣真正留住各種「優秀文化」,不使之成為匆匆過客,並促其「開花結果」,進而形成精品名牌,這是我們應思考的重大課題。一些在湖北登台的工業品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剛一閃亮登場就退場,「沒戲」,多少有些讓人扼腕嘆息。《湖北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里說得好:「以藝術院團體制改革為契機,形成面向市場、適應市場的良好運行機制,推出一批展示時代風貌、體現湖北特色、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叫響又叫座的文藝精品」。想及工業、農業及其他行業,亦然。

舞台大世界,戲里展乾坤。好戲還在後頭!

閱讀全文

與有哪些楚劇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老闆娘免費版徐冬冬 瀏覽:344
看電影一般可以提前多久入場 瀏覽:829
性之囚禁電影免費版 瀏覽:96
2016年哪些電影好看的電影 瀏覽:200
有關雷鋒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12
橫店影城今天有什麼電影院 瀏覽:410
女孩回家做黑車遇害什麼電影 瀏覽:990
手機下載電影如何傳輸到電腦 瀏覽:300
怎麼在愛奇藝下載vip電影 瀏覽:239
免費看電影紫日 瀏覽:346
女孩問什麼電影好看 瀏覽:627
致青春1劉亦菲電影有哪些 瀏覽:229
韓國好看小清新電影 瀏覽:42
麥克斯奧特曼大電影有哪些 瀏覽:399
獨立電影怎麼上線影院 瀏覽:163
好看戀愛國漫電影 瀏覽:243
世界上最慘的門將是什麼電影 瀏覽:400
電影的上映時間多久 瀏覽:771
周星馳電影沒以前好看 瀏覽:71
哪吒重生電影免費完整在線看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