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法國左岸派電影的文學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法國左岸派電影的文學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2022-06-12 14:23:15

A. 誰知道 左岸派電影 的特點 代表作啊

在法國新浪潮興起的同時,在巴黎有另外一批電影藝術家,也拍出了一批與傳統敘事技巧大相徑庭的影片,因他們都居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因此被稱為「左岸派」;他們的影片更著重探討現代人的迷惘和心理過程本身,熱衷於進行各種心理實驗,在體現存在主義和弗洛依德主義方面前進了一大步,並在表現形式上吸納了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布萊希特的戲劇技巧,但由於時代和風格的相近,他們也被認為是新浪潮的一部分,但「左岸派」卻公開拒絕被貼上「新浪潮」的標簽。
「左岸派」的大部分成員,在當時已是中年人,並很早就在各自的領域里進行發展,有的已經在其他藝術領域中出了名;他們的電影在精神上和文學上有著共同的傾向,就是對「人」及其精神發展過程感興趣,推動他們走向電影領域的最根本因素是加強文學的表達方式,用電影化的手法去創作他們的文學,他們的電影劇本都來自於原創,而不會去改編已有的文學作品,所以他們的影片也被稱為「作家電影」。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左岸派」電影的黃金時期,由於「左岸派」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背景比較復雜,他們的許多作品被禁演,因此「左岸派」電影也被稱為「先鋒派」;「左岸派」後期的作品因他們的探索和創新,有時偏離電影形式太遠,因此也被稱為「非電影」。

「左岸派」的代表人物和影片:
Alain Renais 譯名:阿倫雷乃
代表作:《廣島之戀》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我的美國叔叔》 《法國香頌》 《絕密隱私》

Marguerite Donnadieu(1914 -1996) 譯名:瑪格麗特杜拉斯

這些都是可以網路到的

B. 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文學特點是什麼

瑪格麗特·杜拉斯(1014-1996)是法國當代最著名的女小說家、劇作家和電影藝術家。她於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父母都是小學教師。她四歲喪父,童年的苦難和母親的悲慘命運影響了她的一生。 杜拉斯十八歲時來到巴黎求學,獲巴黎大學法學學士和政治學學士學位,從1935年到1941年在法國移民部擔任秘書,並與羅貝爾·安泰爾姆結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安泰爾姆曾被關進集中營,後來他娶莫尼克為妻,直到1990年去世。 杜拉斯以小說《厚顏無恥之輩》(1943)開始她的文學天涯。她的作品不僅內容豐富,體裁多樣,而且尤其注重文體,具有新穎獨特的風格。她早期的小說《太平洋大堤》(1950)充分反映了童年時代的貧困生活,還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印度支那的社會現實為題材的。《直布羅陀海峽的水手》(1952)等充滿了鏡頭般的畫面和口語式的對話,因此,大都被改編成影片;後來的小說如《塔吉尼亞的小馬》(1953),《琴聲如訴》(1958),《洛爾·V.斯坦的迷醉》(1964)等則善於打破傳統的敘述模式,把虛構與現實融為一體,因而使她一度被認為是新小說派作家,其實她的小說只是在手法上與新小說類似,重視文體的詩意和音樂性,但在構思方面卻大不相同,她在作品中描繪貧富對立和人的慾望,是在以獨特的方式揭露社會現實。杜拉斯在戲劇和電影方面同樣成就卓著,她分別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了三部戲劇集,在1983年還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戲劇大獎。作為法國重要的電影流派「左岸派」的成員,她不僅寫出了《廣島之戀》(1960)、《長別離》(1961)這樣出色的電影劇本,而且從1965年起親自擔任導演,從創作優秀影片《印度之歌》(1974)開始,每年都有一兩部影片問世,而且有不少獲得了國際大獎。 杜拉斯的六十餘種作品始終擁有廣泛的讀者和觀眾,其中最著名的是杜拉斯在七十歲時發表的小說《情人》(1984)。在這部十分通俗的、富有異國情調的作品裡,她以驚人的坦率回憶了自己十六歲時在印度支那與一個中國情人的初戀,榮獲了當年的龔古爾文學獎,並且立即被譯成各種文字,至今已售出250萬冊以上,使她成為當今世界上最負盛名的法語作家。後來在得知她的初戀情人死去的消息以後,她又把《情人》改寫為《北方的中國情人》(1991)。盡管小說中與她有關的人都已去世,她的回憶已無所顧忌,筆觸也更為大膽,用在情人的生理方面的筆墨遠比《情人》要多,對亂倫、同性戀的描寫也達到了赤裸裸的程度,但是她始終沒有說出她的初戀情人的名字,只是用「她」來代表少女,用「中國人」來指她的情人。

C. 舉例說明法國新浪潮電影在攝影上及美學追求上體現出的特點.

新浪潮是指六十年代初涌現的一種新型電影,它採用了新的敘事手法與影像處理方式。
六十年代初還在法國掀起一系列前衛運動,沖擊著造形藝術世界。 不過電影藝術家們和藝術家們互相根本不了解,相反地,有幾個著名例子可以為證。一方面讓-呂克.戈達爾一直對繪畫發生興趣,在他著名的電影中直接或間接地把繪畫作為參考,另一方面克里斯蒂昂·博爾坦斯基和達尼埃爾·比朗都在選擇電影藝術家和藝術家生涯之間徘徊了一陣。動態形象(電影、錄像)創作者與靜態形象(繪畫 、攝影)創作者之間緊密聯系起來興起於法國六十年代延續至今。

一系列的"新浪潮"改變著藝術形象(八十年代有作為視覺藝術的攝影"新浪潮",然後是九十年代的錄像"新浪潮",最近又出現數字形象"新浪潮"),它豐富了他們之間的聯系,並使之成為法國當代藝術的核心。因此今天的每一種類型靜態藝術形象(繪畫、攝影、抽象派藝術或形象藝術)都深刻影響著動態藝術形象(錄像、電影)。

本世紀60年代中期,英美科幻小說普遍受到所謂「新浪潮」運動的影響。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二十世紀世界電影史上規模最廣、影響最深、作用最大的電影運動。1959年到1962年的短短4年時間里,百餘位新導演拍出了處女作,而且當年的許多年輕導演後來成為了世界級的電影大師,為世界留下了寶貴的電影文化遺產,影響波及如六十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電影、巴西新電影等等,這場運動被公認為是傳統電影與現代電影的分水嶺。「新浪潮」最直接的影響之一是迫使人們接受了這樣一種觀念:電影的創造活動需要由年輕的電影人進行經常性的革新。
1959年是世人公認的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誕生的年份,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引起轟動的兩部法國影片分別代表著新浪潮運動的兩種傾向:特呂弗的《四百下》代表著「作者電影」傾向,強調導演在電影創作中的主導地位,由於這類導演是出身於《電影手冊》雜志編輯部的影評家,故稱「手冊派」;雷乃的《廣島之戀》代表著「作家電影」傾向,強調電影導演與作家的聯合,由於這類導演居住在巴黎的塞納河左岸,故稱「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青年電影」反對「爸爸電影」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兒子反對老子的結果。有很多反叛題材。

D. 比較法國新浪潮電影「作者電影」與「左岸派」的區別,最好舉例分析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製作者大都是巴贊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里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製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里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里斯,馬克一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2,從時間上看:「新浪潮」運動始於50年代末期,以1958年為誕生的日期。而「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在1948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瓦爾達也於1954年就開始拍攝影片了。
3.在年齡上著: 1958年「新浪潮」的幾個代表人物還都是年輕的小夥子:特呂弗和路易,馬勒是26歲,戈達爾和夏布洛爾是28歲。而「左岸派」的導演們在1958年大多數已經都是中年人了:雷乃和格里葉是36歲,高爾比和馬克是37歲,杜拉是44歲。他們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來人,有的當過游擊隊員,有的被捕過、流放過,死裡逃生。僅這一條,便可以看出「左岸派」導演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復雜,他們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4.從影片主題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電影有著強烈的個人傳記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電影反映的卻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作者電影較多採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手法,如特呂弗《四百下》,戈達爾《精疲力盡》;而作家電影則較多採用「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甚至混亂地採用人稱來敘事,如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作者電影有一種真實誠懇的風格。而作家電影卻有著強烈的文學、戲劇色彩,藝術的假定性也遠遠超過了「新浪潮」電影。
5.從拍攝地點的選擇上看;由於「新浪潮」電影從來不去反映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具有社會性主題和政治性主題。因此,所選擇的外景地一般都局限在巴黎,故事活動范圍總在這個大城市中進行;同樣基於影片主題的不同,「左岸派」導演們拍攝的地點也極為廣泛,足跡遍及蘇聯、日本、朝鮮及歐洲各地。他們是些跨越國界的人,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全世界。
6.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7.從製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導演們以一種潦草的、半即興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短,一年有時能夠拍攝好幾部影片;而「左岸派」導演卻是以仔細琢磨的方式拍攝電影,因此製作周期也比較長,常常是好幾年才拍攝完成一部影片。
8.從影片通過檢查方面看:「新浪潮」電影由於內容簡單,不涉及政治,因此一般都能順利地通過放映(除戈達爾的《小兵士》之外),而「左岸派」電影由於背景比較復雜,所以一般都要遇到麻煩。比如:雷乃和馬克拍攝的《雕像也會死去》(1952年)就被禁演了長達12年之久。雷乃《廣島之戀》原定參加戛納電影節正式比賽,結果中途被撤下來,只獲得一個評論獎。馬克拍攝的《假如古巴……》(1961年)遭到禁演。他的另一部描寫罷工的影片《希望早相見》 1967年)也遭受到同樣的命運。藝術家採取鮮明的立場直接干預生活,把赤裸裸的社會現狀搬上銀幕,觸發觀眾的情感與選擇,這在「左岸派」之前的法國電影中尚不多見。「左岸派」電影是對商業電影的一次強有力的沖擊。從這個意義上講,「左岸派」導演的作家電影是法國五、六十年代「先鋒派」。「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E. 什麼是左岸電影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法國新浪潮興起的同時,在巴黎有另外一批電影藝術家,也拍出了一批與傳統敘事技巧大相徑庭的影片。由於他們都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因此而被稱為「左岸派」。
他們進行創作的電影叫做左岸電影。
左岸派」是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在法國的一個電影導演集團,因成員都住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而得名。他們是阿侖·雷乃、阿涅斯·瓦爾達、克利斯·馬爾凱、阿侖·羅布-格里葉、瑪格麗特·杜拉和亨利·科爾皮等。但「左岸派」實際上並沒有組成一個「學派」或「團體」,他們只是一批相互間有著長久的友誼關系、藝術趣味相投並在創作上經常互相幫助的藝術家。由於他們在電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問世的,如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年)和科爾皮的《長別離》(1961年)(兩片均由杜拉編劇),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年,由羅布-格里葉編劇),瓦爾達的《克列奧的兩小時》(1961年)等,加之他們的影片十分講求個人風格,不拘守傳統的電影語言;因此他們的作品常常也被歸入「新浪潮」電影。實際上,「左岸派」導演們的影片和《電影手冊》派導演們的影片有著重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 「左岸派」導演們只把專為電影編寫的劇本拍成影片,而從不改編文學作品;他們一貫把重點放在對人物的內心活動的描寫上,對外部環境則採取紀錄式的手法;他們的電影手法很講究推敲,細節上都要修飾雕琢,絕無潦草馬虎的半即興式作風;他們的影片具有更為濃重的現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羅布-格里葉的影片,因為這兩人本來就是法國現代派小說的代表人物。「左岸派」電影在法國被稱為「作家電影」,意即由文學作家拍攝的電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部影片外,稍後還有雷乃的《姆里也爾》(1963年)和《戰爭結束了》(1967年),羅布-格里葉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橫跨歐洲快車》(1966年)、《伊甸園和以後》(1970年)、瑪格麗特·杜拉斯《音樂》、《印度之歌》及瓦爾達的《走卒們》(1967年)等。

F. 結合實例,比較法國電影「新浪潮」和「左岸派」的異同

"左岸派''與「新浪潮」幾乎是同時出現的、因而有的學者將「左岸派」看做是「新浪潮」的一部分。「左」與「新」在藝術創新上的探求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兩者在美學上的追求差異也十分明顯。 左岸派的主要人物有:阿侖.雷乃、瑪格麗特.杜拉等、左岸派較之新浪潮受到的現代主義思潮影響更為廣泛。左岸派電影注重人物內心、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他們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比外部動作更豐富、所以「左岸派」電影努力將人的種種心理活動搬上銀幕。左岸派電影在世界觀上接受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哲學影響、電影表現世界的混亂、荒誕和非理性、表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及人與自我關繫上呈現的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危機、側重展現現代資本主義世界「異化」境界、「左岸派」導演對人的內心和精神發展過程十分感興趣、偏愛回憶、記憶、想像、潛意識活動等主題、所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也是其創作的理論源頭、另外還有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等現代美學主義也在「左岸派」電影中得到大量運用。影片主題集中在「記憶與遺忘」的矛盾中。例如《廣島之戀》影片開始時就是一對擁抱的赤裸男女、隨之是安詳的對白「男:你在廣島什麼也沒有看見、什麼也沒有看見。。。」「女:我看見了一切、一切」、影片通過大量的閃回和畫外音來展現人物、把過去與現在、現實和想像巧妙的交織在人物的情感起伏中。你可以去看《廣島之戀》、阿侖。雷乃的《慕里耶》、 新浪潮電影最大特點時強調個人色彩的「作者電影」風格、提倡導演的個性表現,為此、他們首先進行了一場電影製作和製片技術上的革命、新浪潮電影的口號就是「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他們的電影製作成本低、打破自格里菲斯以來敘事模式和情節結構方式、打亂情節結構。主要導演有:戈達爾、特呂弗等、你可以參看關於戈達爾《精疲力盡》、特呂弗的《四百下》的分析。 「左岸派」在電影語言的探索特立獨行、極有創造性,也十分注重電影剪輯、他們稱自己為「電影剪輯派」;「新浪潮'為了打破好萊塢為代表的銀幕夢幻機制、大膽革新電影語言、在電影編劇、攝影、音效、剪輯技巧上都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的特點、在攝影上、注重照相本性和紀實美學,採用大量的跟拍、搶拍鏡頭、在剪輯上,打破影片畫面恪守流暢的原則、戈達爾運用調節和快速剪輯取消了傳統的淡入淡出的手法、特呂弗和夏布洛爾發揮長鏡頭敘事的紀實性,剪輯的探索在世界電影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可能不是特別具體、但是手都打痛了哈、就到這里哈、希望對你有幫助。

G. 法國左岸派的作品有哪些

1、《梵高》

該片根據阿蘭·羅布·格里耶同名小說改編,以現實與記憶穿插的方式講述男人X和女人A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故事

H. 法國新浪潮電影和左岸派美學特徵異同

可以


I. 左岸派電影接受了哪些現代主義思想的影響在剪輯手法上有什麼特點

特點吧,都是自己的經驗之談,你好好學習,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是特點,別人也會向你學習

J. 左岸派是啥

「左岸派」是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在法國的一個電影導演集團,因成員都住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而得名。他們是阿侖·雷乃、阿涅斯·瓦爾達、克利斯·馬爾凱、阿侖·羅布-格里葉、瑪格麗特·杜拉和亨利·科爾皮等。但「左岸派」實際上並沒有組成一個「學派」或「團體」,他們只是一批相互間有著長久的友誼關系、藝術趣味相投並在創作上經常互相幫助的藝術家。由於他們在電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問世的,如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年)和科爾皮的《長別離》(1961年)(兩片均由杜拉編劇),雷乃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年,由羅布-格里葉編劇),瓦爾達的《克列奧的兩小時》(1961年)等,加之他們的影片十分講求個人風格,不拘守傳統的電影語言;因此他們的作品常常也被歸入「新浪潮」電影。實際上,「左岸派」導演們的影片和《電影手冊》派導演們的影片有著重大的不同之處,那就是: 「左岸派」導演們只把專為電影編寫的劇本拍成影片,而從不改編文學作品;他們一貫把重點放在對人物的內心活動的描寫上,對外部環境則採取紀錄式的手法;他們的電影手法很講究推敲,細節上都要修飾雕琢,絕無潦草馬虎的半即興式作風;他們的影片具有更為濃重的現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羅布-格里葉的影片,因為這兩人本來就是法國現代派小說的代表人物。「左岸派」電影在法國被稱為「作家電影」,意即由文學作家拍攝的電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幾部影片外,稍後還有雷乃的《姆里也爾》(1963年)和《戰爭結束了》(1967年),羅布-格里葉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橫跨歐洲快車》(1966年)、《伊甸園和以後》(1970年)、及瓦爾達的《走卒們》(1967年)等。左岸派」的導演們由於對人和精神的發展過程感興趣,從而走向了電影製作。因此,他們的影片有著明顯的側重人物內心描寫的傾向。這似乎與20年代超現實主義先鋒派電影的美學探索有著某種聯系。然而,在20年代超現實主義的表現中,內心世界是他們唯一關心的現實。他們認為:內心的現實遠遠高於外部現實。而「左岸派」導演們卻提出了「雙重現實」的問題,即「頭腦中的現實」和「眼前的現實」。他們認為,這是更高一層的現實。這樣一個新的創作追求使「左岸派」電影一方面以探索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有別於傳統的現實主義電影,另一方面又將內心現實與外部現實,即頭腦中的現實與眼前面對的現實結合起來,將原有的超現實主義改造為一種易為公眾所理解與接受的高級的現實主義。

閱讀全文

與法國左岸派電影的文學性體現在哪些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爺打乒乓球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755
什麼兵團的盜墓電影 瀏覽:788
你最喜歡什麼電影 瀏覽:707
合肥萬達電影樂園票價多少錢 瀏覽:268
香港古裝好看電影排行榜 瀏覽:108
外國導演電影有哪些 瀏覽:401
哪些軟體可以看vlp電影 瀏覽:751
越囧電影免費提供 瀏覽:831
超好看的電影推薦國產 瀏覽:202
林正英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叫什麼 瀏覽:611
電影溫暖的抱抱免費手機在線觀看 瀏覽:938
電影院如何處理顧客投訴 瀏覽:310
好看的小眾電影國產 瀏覽:982
平分100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67
這個電影超級好看 瀏覽:675
有沒有很好看又很冷門的電影 瀏覽:186
動漫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72
驚險好看的動作電影 瀏覽:148
中國最好看的古裝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689
如何用電視看囧媽電影 瀏覽: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