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拍攝日出和日落實的技巧,請高手指導,謝謝!
日出、日落是大自然最壯美的景色之一,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從古至今,就有許多文人墨客把它們做為抒情的對象,攝影愛好者也不例外的喜歡抓住日出日落的美麗,許多風光片和抒情片都會以此為抒情對象。我們知道,在實際拍攝過程中,要想很好的表現日出、日落的壯美還有一定的難度,這設計到許多用光技巧。前面我給攝影愛好者介紹過江河湖泊的用光技巧,現在加上拍攝日出日落的用光技巧,相信只要你掌握了這些,一定會能記錄下每個精彩瞬間。
日出、日落時的光線有以下幾個特徵:
1、陽光照度變化大,以及與之對應的地面景物亮度變化快。日出是隨著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陽光照度迅速升高。日落是隨著太陽逐漸下落,直至消失在地平線下,光線照度迅速減少。
2、日出、日落時由於太陽光線是斜射到地面上,光波通過地球表面的大氣層較厚,波長較短的高青溫色、藍色光被大量吸收,而波長較長的低色溫黃、紅色光穿過大氣層較多,所以日出、日落時刻的太陽色彩往往呈現橙紅色、紅色或金黃色。在這種低色溫光照的影響下,地面景物受光面色調偏暖,明亮反光體反射的高光點不是白色而是多為橙黃色、金黃色。
3、日出、日落時陽光色溫變化也很快。日出時色溫由低變高,大約從2800K迅速升到3500K,並隨著太陽進一步的升高在上午時刻達到5500K左右。日落時色溫由高變低,特別是陽光接近地平線時色溫迅速下降,呈暖色調效果。
4、由於太陽是一種極明亮的物體,只要它在畫面中出現其亮度遠高於地面任何一個物體,並形成一個較大的亮度反差,因此以太陽為主體或為背景形象結構時候地面景物多用剪影效果。
基於日出、日落時刻的特殊光線特徵,用攝像機實際拍攝時候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
1、色溫的控制:人們對日出、日落的視覺印象是橙黃色和金黃色的,但是如果用與日出、日落時色溫相一致的色溫檔拍攝,常常會把太陽拍攝成一個明亮的白色的或淡紅色、淡黃色的球體。為了在畫面上再現出人眼在生活對太陽的視覺印象,在調整白平衡時可用5600K色溫檔。由於5600K色溫片有利於低色溫光線通過,較多地阻止了高色溫光線通過,在日出、日落時刻可以使整個畫面偏暖,誇張橙紅色調,使太陽本身的顏色呈現為橙紅色或金黃色。
拍攝日出時不容易找到5600K的光線調白平衡,可採用提前一天在5600K的陽光下調好白平衡,通過攝像機內白平衡記憶功能保持機內的白平衡不變,第二天黎明時不再調整白平衡直接拍攝的方法。也可以採用5600K人工光照明白平衡調整的方法進行拍攝。
拍攝日落是可以採用改變白平衡基準——即改變白平衡板顏色的方法,提高攝象機對低色溫光線的記錄能力。如用湖藍色或淡藍色板調節白平衡,可以使白平衡不「平衡」倒向低色溫這一邊,畫面色調偏於橙黃色,這種色調剛好是日落時的理想色調。採用這種方法實際拍攝時最好使用監視器現場觀察偏色的效果。
控制色溫還可以採用直接在鏡頭前面加各種顏色的濾色鏡的方法。
2、暴光量的控制:拍攝以太陽為主體的畫面,暴光量最好以太陽周圍的天空亮度為基準。這樣既可以不因光圈過於縮小而影響地面景物的暴光,也可以保證太陽周圍富有特點的雲層、霞光等有一個准確的暴光,表現出最佳的層次。當然這種方法以手動光圈為先決條件的。
3、當太陽作為主體形象處於畫面中時,鏡頭不宜做劇烈的運動,特別是鏡頭的搖動和橫向移動。否則明亮的太陽就會在畫面中形成彗尾現象,破壞畫面的造型效果及清晰度。
4、在拍攝日出日落時,如果陽光光線過強、鏡頭又長時間的對著太陽,是很容易燒壞攝象機的攝像管的。因此在拍攝的時候要小心謹慎。怎樣才能防止燒壞攝像管呢?有兩種方法:
第一,攝象機用自動光圈檔將畫面從一個較暗的地面景物漫漫向太陽的方向移動,如果太陽還沒有進入畫面,光圈已縮至最小光孔F22時,說明此時的陽光過強還不能拍攝;如果將太陽移向畫面,光圈沒有收至最小光孔,說明攝象機能夠承受太陽光的強度拍攝。
第二,用雙眼盯住太陽,如果不到1秒鍾,眼睛就被太陽晃得睜不開眼睛,說明此時的光線過強,攝象機不能對著太陽拍攝;如果眼睛盯住太陽能停留3秒以上,說明陽光的光線已經弱了,攝象機對著太陽已不會燒壞攝像管了。
此外,日出、日落期間光線效果復雜,有些光效很難捕捉到,因此,我們拍攝之前必須作好充分的觀察、設計和准備,到了拍攝的現場必須抓緊時間進行搶拍。如果畫面中人物與太陽同時出現,由於反差太大,人物往往處於剪影或者半剪影狀態。如果畫面中不出現太陽,只出現人物,那麼採用順光、順側光等角度仍可對人臉細部進行較好的表現。
攝苑網
⑵ 電影中的拍攝手法有哪些
1. 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2.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3.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4.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5.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⑶ 究竟在日出攝影時有哪些構圖技巧
必須有主題和襯景
雲海形成的氣象條件
把握最佳拍攝時機
反差的控制方法
盡量表現天空色溫變化
日出日落的時候會有變化非常快的色溫。高色溫的時候,可以表現出悲涼啊高冷的感覺。色溫低的時候,可以給人溫暖的感覺。如果天上再有雲,那種旖旎的美感啊,實在是溢於言表。適當調節白平衡,還能夠表現出紫色、古銅色等等其它非常美妙的色彩。
第一點:找到好的地面景色
第二點:合適的焦距
第三點:怎麼曝光准確?
採用全域測光(評價測光、多重測光、矩陣測光),然後用0EV拍攝,一般沒什麼太大問題。
第四點:色溫很重要
第五點:虛實與否看場景
第六點:構圖怎麼辦?
構圖時候我們往往主要考慮地面的景色是如何的。對於沒有太陽在畫面中的場景更是這樣。
第七點:觀察光影
⑸ 日出的影片評價
評析此片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影片的製作背景。這是Murnau從歐洲渡海來到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第一部有聲片(其實是半默片)。其主題便是誘惑與沖突:默片對於當時藝術水準尚嫌低劣的有聲片的抗拒,商業化的好萊塢對於Murnau這位電影藝術家的誘惑,城市與鄉村,日與夜的對抗,貞潔VS放盪。
影片的男女主人公分別以the Man, the Woman名之(以下簡稱丈夫,妻子),諭其普遍性(也可理解為亞當夏娃),而作為墮落與誘惑象徵的城市放盪女郎/蛇則以the Womanofthe City名之。這兩個Woman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表現在服裝、發式等各方面。城市完全是人造的場景,鄉村則是實景拍攝。影片從一開始便建立起沖突的主題,第一個鏡頭中的火車站先是用繪畫,再用活動模型來表現。第二個鏡頭一列火車沿對角線向右上方駛去,與另一列火車交錯而過,形成X形,這種對角線構圖也多見於其後河心預謀殺妻的場景。
兩個Woman的服裝,發式均相對立。妻子的衣帽都是淺色的(純潔),城市女郎的衣帽都是黑色的(邪惡)。城市女郎是蕾絲胸衣,絲襪, 高跟鞋(畫面中被她遮住了), 鏡不離手,煙不離口, 處處點出誘惑;而妻子則是鮮花(innocence),圍裙(質朴)。發式也具有特定的意義,觀者可以比較以下兩人的發型。另外影片後來有一個理發的情節(喻丈夫悔過自新),當理發師想要為妻子理發時,妻子卻逃走了(不願改變發式)。
視聽手法上,此片很好地總結了默片的成就,又積極發展了聲音的表現力。
先說說所謂默片的成就,首先表現在對於二十年代歐洲先鋒電影各流派手法的繼承上。
1、法國印象主義(Impressionism)手法。影片前半段中相當常見。用疊畫,虛影等等手法表現主觀感受,思維等等。左:這里用了一個相當長的溶(long dissolve)來剪輯。疊畫的河水動盪,漣漪暗示人心的動盪,其後河心那場戲亦是如此。右:幻化的人物虛影,也是典型的Impressionism手法。
2、德國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手法。Murnau從前是表現主義運動的一員主將(但他的問題其實比較復雜)。影片的燈光,構圖,字卡的運用等都體現出表現主義的特徵。
此片還涉及的兩個重要手法,也與德國表現主義有關。一個是移動攝影。20年代中期推軌鏡頭(tracking shot)的風行,其後的Last Laugh(Murnau本人的作品), Variety(也是UFA出品)更使得移動攝影的風尚達到頂峰。另一點是運用虛假透視與模型。表現主義前期對於布景的強調對此應有影響,Murnau自己的前作Last Laugh, Faust中都有這些手法的運用。
3、蘇聯蒙太奇學派(Montage School)手法。影片倒不見得有多少典型的蘇聯學派的剪輯,但一些鏡頭無疑體現出蒙太奇思維,比如第二個鏡頭那個半分屏半疊畫的X形,很典型地體現了Eisenstein所說的conflict btw/within shot。
以上著重強調了幾個流派對電影語言各方面的影響。綜合起來,就是流暢的視覺敘事(visual storytelling),如何運用鏡頭語言(剪接、場面調度)來敘事,這或許可以說是默片美學最重要的部分。比如下面這個鏡內蒙太奇的手法。
城市女郎從自己的住處來到男主人公家裡,整個過程用一個運動鏡頭完成,可以分成四段。第一段有前後兩個表演區,後景是女郎從住處走出,前景是一對村民在說話,聯系前一鏡頭:女郎梳妝打扮(見第一張截圖),這個鏡頭容易給人他們在議論那個女郎的感覺(默片的好處就在於你並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一切都由你自己想像)。然後第二段,女郎走在路上,後面一個男人牽著一匹馬走上來。第三段,女郎路過一戶人家,探頭窺側。最後第四段,女郎來到男主人公家,吹口哨向男人示意。整個過程由一個鏡頭完成,每一部分還都可分成兩個表演區,通過她的口哨,她對陌生人的窺測(這可以跟她intrude男主人公家庭聯系起來)非常形象地表現了女郎這個人物的性格。(那匹馬的意義我不是很清楚,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個多餘的事件,看官有知道的還望指點一二)。
隨著Murnau來到好萊塢,也將德國學派的各種技巧(特別是移動攝影與虛假透視)帶入美國。一些美國導演(比如Ford,Hawks)也曾一度深受Sunrise的影響。
影片所有的對白都用插卡字幕(intertitle)而不用聲音,所以我把它叫半默片。不用對話的好處是保留了默片視覺敘事的美學;同時,因為這種對聲音的選擇性/限制性使用,片中所有的diegetic sound都具有一定的意義,看時要分外留心。
大致可以把影片中的diegetic sound分成兩種:
一種表現城市的喧囂,包括瘋狂演奏的銅管樂聲,街道車流聲(特別有一個情節是丈夫與妻子走在馬路中央,堵塞了交通,這時四面八方的vehicle都向他們涌來,車馬齊鳴,帶有明顯的威脅意味),娛樂場所的喧囂聲等等。
另一種則是教堂鍾聲,這種鍾聲很有象徵意味。片中第一次響起是清晨報曉,點出日出-人性之歌的主題。其後響起是在丈夫行將動手將妻子推入河中時,帶有譴責、警醒的意味,終於喚起了丈夫的良知。第三次是夫婦在城裡時,妻子尚在哭泣時,鍾聲因一對新人的婚禮而響起,似乎是某種召喚,兩人步入教堂,聆聽牧師的教誨:God is giving you, in the holy bonds of matrimony, a trust... She is young, and inexperienced. Guide her and love her. keep and protect her, from all harm. 丈夫聽到這些時已是淚眼婆娑,哭著將頭埋進妻子懷里,嘴裡哆嗦著'Forgive me! 妻子原諒了他,兩人相依在牆邊,鍾聲再次響起,夫婦倆步出教堂,宛如一對新人,鍾聲此時又成為了祝福聲。在影片中,這種聲音始終與人性相連,並與城市的喧囂聲構成一對矛盾。
影片有許多精彩段落,開初丈夫會見妖婦那,丈夫所走的那條鄉間小路霧氣彌漫,象徵他的猶豫,思想斗爭。此處的聲效尤佳,一頓一頓的,像沉重的腳步,象徵丈夫一步步踏入深淵,陷入人性的迷霧。其後丈夫找到妖婦,兩人擁抱,Murnau很巧妙的一個平行剪接,接妻子抱著孩子痛苦。相似的影像,卻是一悲一喜。再後妖婦一句Come to the City! 兩人躺在草地上,想像城市的場景:刺眼的霓虹燈,瘋狂的銅管樂隊吹奏/舞蹈的split-screen, 眩目的搖攝,聲音亦眩,Murnau將兩種音樂疊合(sound mixing),形成sound deep-focus(Robert Altman挺喜歡這玩意)。此外,這段中的攝影機運動也是unmotivated camera movement的重要例子,而在技術實現上也頗富巧思,為時人稱道。
⑹ 電影構圖的方法有哪些
1、電影構圖的方法——電路組成
線構圖是用垂直於畫面上下幀的線元素構圖電影。直線的構圖一般具有高、直、庄嚴、有力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景物的高度和深度。影片中的瀑布和高大的樹木可以作為線性組合。
2、電影構圖的方法——水平的作文
它傳達了一種平靜、寧靜、舒適和穩定的感覺,經常被用來拍攝一個平坦的湖。
3、電影構圖的方法——對角線構圖
它可以分為垂直斜線和水平斜線。它經常表現運動、流動、傾斜、顛簸、不平衡、緊張、危險、千里等場景。有些圖片用斜線來指出特定的物體,起到固定的引導作用。
4、電影構圖的方法——年代的形式
屏幕上的場景以s形曲線的形式呈現,具有延伸和變化的特點,使人看起來有節奏、美觀、優雅、和諧。當我們需要用曲線的形式來表達一個主題時,首先要想到s形的構圖。常用於河流、小溪、曲徑、小徑等。
5、電影構圖的方法——對角線構圖
當主體排列在對角線上時,可以有效地利用畫面對角線的長度,也可以產生伴奏與主體之間的直接關系。充滿動感、活潑、易於產生的線條融合趨勢,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突出主體的效果。
6、電影構圖的方法——交叉結合
場景、色調或顏色在屏幕上的變化是正交的。這種組合允許更多的空間,因此允許更多的背景和配體,讓觀眾的眼睛自然聚焦在交叉。
7、電影構圖的方法——心組件
主體位於中心,周圍的景物以構圖的形式向中心靠攏,可以有效地將視線引向主體的中心,起到集中的作用。它具有突出主體的鮮明特徵,但有時卻成為壓抑的中心,有一種壓抑和沉重感。
8、電影構圖的方法——三角形的組合
電影構圖的主要方法是一個有三個視覺中心的場景,有時以幾何的方式將三個點排列在一邊,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三角形可以是等邊三角形、斜邊三角形或反三角形。斜三角形更常用,也更靈活。三角組合穩定、平衡、靈活。
9、電影構圖的方法——對稱的構圖
它的特點是平衡、穩定、相關性和滿意度。畫面結構完美,排列巧妙,相應的平衡。它經常被用來表示對稱的對象、建築物和具有特定風格的對象。
一般來說,電影構圖的方法分為題材、伴奏和環境三個部分。如果要製作具有膠片質地的圖片,首先要熟悉膠片的基本原理,大致可以分為景深、色彩、光線和構圖。後續將會有更多關於影視後期中各個分類的設計技巧與資訊,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⑺ 拍攝日出和夕陽有什麼技巧
拍攝日出和日落的最佳季節是春、秋兩季。這兩季比夏天的日出晚,日落早,對拍攝有利,在春秋雲層較多,可增加拍攝的效果。日出前半小時,日落後半小時,是拍攝的黃金時間。在拍攝之前,你一定要預先想好自己想要表現的效果,在日出之前就到拍攝地點,選定好機位和合適的前景。在野外拍攝的時候選擇地勢比較高的地點,比如高山上,拍攝的視角選擇高處向下的角度,這樣在取景時近處和地面就不會有什麼多餘的物體遮擋太陽,有利於主要內容的表現。重巒疊嶂在旭日東升時處於大逆光會產生一種層次豐富的效果。當然,如果你的地點視野夠開闊,比如一個很大的水邊,這樣的地點同樣也是拍攝日出日落的絕佳選址。拍攝日出日落的選址得當,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⑻ 電影畫面有哪些常見的構圖方法
光線:光線是構成畫面的基礎和靈魂;
色彩:色彩是影視畫面注入情感的重要元素;
影調:影調是表現影視畫面明暗層次的關系要素;
線條:線條是影視畫面構成的基本形式。
⑼ 拍日出怎麼拍
拍日出要做到以下三點:
1、光圈優先,一般用F11以上 ;
2、點測光,對准太陽旁邊位置測,然後鎖定曝光;
3、構圖拍攝,既然是拍日出,那麼用三分法構圖,天空佔2/3 。
小經驗:
1、太陽在升起的時候會變得和下午時不一樣:顏色更金,更炫麗,比較符合大家想像中的朝陽。所以一定要等待這個時刻,你會發現光線一下子變得不同!時間短暫,抓緊拍攝,出片就靠這會了 ;
2、拍完不要馬上走,太陽完全升起前有時會出現霞光(不知道這么說對不對),總之這時候天空顏色非常炫麗,也很適合拍攝。不過和天氣條件有關,不一定每次都出現;
3、天空最好有點雲,還有就是白平衡放在閃光檔,直接出片氣氛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