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將電影與商業結合的一個新的電影風格。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貳』 那部電影拉開了新浪潮的序幕
香港人的身份確立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粵語文化的盛行成為了香港新浪潮的創作因素。新浪潮期間,比較著名的包括許鞍華導演的《瘋劫》、《撞到正》、《投奔怒海》,譚家明導演的《烈火青春》、《愛殺》,徐克導演的《蝶變》、《第一類型危險》,梁普智於1976年導演的《跳灰》,章國明導演的《點指兵兵》、《邊緣人》,嚴浩導演的《茄喱啡》、《夜車》,方育平導演的《半邊人》、《父子情》,余允抗的《山狗》、《凶榜》(1981)及《師爸》等
『叄』 新浪潮電影的詳細介紹
1958年是「新浪潮」的誕生年,有兩部處女作問世:特呂弗的《淘氣鬼》與夏布羅爾的《漂亮的塞爾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呂弗憑《四百下》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主要觀點是,新浪潮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已廣泛地滲入到各種電影製作之中。
『肆』 法國電影新浪潮的代表作品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精疲力竭》,埃里克·侯麥的《獅子座》,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伍』 哪部電影掀開了香港新浪潮運動的序幕
掀開了香港新浪潮運動的序幕的電影有5部:《點指兵兵》、《蝶變》、《瘋劫》、《行規》、《茄喱啡》。
1、香港電影《點指兵兵》該片章國明執導,王鍾、金興賢、張國強、劉詩棣、陳植槐、許炳森等領銜主演。主要劇情是:一個醉心槍械的年輕人慾投考警察,因有眼疾未被錄取,造成心理不平衡而四處殺人。警方成立特別組緝捕他,一個初出茅廬的警察與兇手狹路相逢,最後將他槍殺。
2、《蝶變》是由徐克執導,張國柱、劉兆銘、米雪、黃樹棠主演的古裝驚悚懸疑電影。影片講述了一群武林高手發明了強大的火葯武器,最後卻因為內訌和互不信任而同歸於盡,使秘密淹沒於地下的故事。該片於1979年7月20日在香港上映。
3、《瘋劫》是由許鞍華執導,趙雅芝、張艾嘉、徐少強主演的驚悚劇情片。影片講述了連正明發現好友李紈及其未婚夫突然被殺的許多疑點並揭開真相的故事。該片於1979年11月1日在香港上映。影片獲第1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4、《行規》1979年翁維銓導演香港電影,白鷹、石堅、焦姣、鍾志強主演,香港全美視亞洲有限公司出品。講述的是白鷹所飾的香港警察,從線人(石堅飾)手中掌握了毒販的罪症,卻因警察、線人、毒販之間互為依靠又互相出賣的循環關系,因果往復卻無助解決問題,最終引來黑幫仇殺,流血收場。
5、《茄哩啡》是由嚴浩執導,陳玉蓮、伊雷、曾江等主演的喜劇電影,講述一個臨時演員艱苦奮斗的故事;而周星馳的《喜劇之王》更是他從事演藝行業的真實寫照:從當臨時演員開始,受盡折磨與奚落,但始終沒有放棄成為主角的夢想,最終得到賞識成為了主角。
『陸』 你心目中的法國新浪潮代表電影是哪部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藝術電影運動,是繼二十年代先鋒派電影運動和四十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爆發的又一次對舊電影形態和老製片隊伍的挑戰,也是一次對傳統製片方式和情節劇觀念的沖擊。新浪潮不僅徹底改變了法國電影的面貌,並且還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電影的面貌,加速了世界電影的發展。
『柒』 捷克新浪潮中最好的電影有哪些
捷克新浪潮電影:《白鴿》(1960):一部充滿詩意的電影,講述一隻鴿子在去布拉格的路上迷路,被一個癱瘓的男孩擊落。發現鴿子的藝術家和男孩成了朋友。他們一起照顧它,讓它恢復健康。
網中的太陽(1962):老德里奇「法喬洛」法塔克(瑪麗安·別利克),一個學生誰指導准存在主義口頭辱罵他的女朋友貝拉布拉澤約娃(雅娜·貝拉科娃),離開去一個正式的志願者夏令營在一個農場,在那裡他遇見了她的祖父。
不同的東西(1963):兩個故事同時講述。一個盡職的母親逐漸變成了一個沮喪的女人是唯一一個認為在家工作的家庭責任和照顧她唯一的兒子,而她的丈夫整天工作,並不欣賞他妻子的努力和他唯一的時候他回家是看報紙和看足球比賽。
《瓦萊麗和她的奇跡周》(1970):《瓦萊麗和她的奇跡周》的靈感來自童話故事,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和《小紅帽》,是一個超現實的故事,其中的愛,恐懼,性和宗教融合在一個夢幻的世界。
『捌』 六十年代新浪潮電影, 你看過多少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精疲力盡 [狂人皮埃羅][1965][劇情/歌舞][法國/義大利]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鏈接: https://pan..com/s/170-TuOmD7PKYEYhSO_tcLg
精疲力盡
鏈接: https://pan..com/s/1R35EbKf7LrjIQm2s2hP49g
狂人皮埃羅
鏈接: https://pan..com/s/1Tgxgu9G164mrffFp5SKG0Q
『玖』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主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
「新浪潮」作者電影的風格,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 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 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