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湘江北去影評
這部電影的評價不高,貶大於褒,我從豆瓣上轉載了一篇,批得挺厲害,樓主可作參考。
就在《湘江北去》亂喊完主旋律口號讓人昏昏欲睡時,曾在《80「後》擔當女二號的伊娜,她驚艷扮演「長沙才女」陶斯詠,居然結尾一反常態抵制湖南暴力革命,並且憤然同「好友們」辭別,不對勁了。再有,周冬雨扮演楊開慧(書本上那麼大無畏),片中則是毫無見解的思春少女,她為丈夫加入黨員,根本不懂什麼政治,結尾字幕里反寫她就此慘死,值得?更像是一種莫大的諷刺!筆者悄然發覺《湘江北去》編導早處在一種搖擺不定狀態,想拍的沒敢拍實在。
內地女導演陳力絕不算什麼大牌,但她曾指導過親情片《兩個人的芭蕾》,卻由於倪萍與艾麗婭演好催淚勵志,塑造出一個抱養、迷信、偏見的姥姥,人物始終執著「平民創造奇跡」信念,成功大放異彩。《兩個人的芭蕾》斬獲金雞最佳攝影獎,不算多了不起成績,但它能擊敗《手機》、《茉莉花開》、《十面埋伏》等重量級作品,陳力導演出眾美學造詣,相當令人欽佩。而《湘江北去》則墮落在離群眾太遠,應景諂媚太過,隨便拍一個領袖領導者「辛勤」往事,猶如圖解般將「主旋律」進行到底。其結果:革命口號喊得夠響亮,抒情配樂從頭貫穿始終,人物刻意高、大、全,有點敢說想說的東西,亦難掩蓋其粉飾太平實質!
影片開始,毛主席還沒當全中國革命領袖呢,一個當地小市民便沖來,就把他當偶像巨星一樣,使勁崇拜擁護。而保劍峰扮演的毛潤之,則操一口地道湖南話,走進了小學堂,他教導孩子們,國家如何要自強自立,國家如何才能興旺,為何要推翻腐朽政權,並掏錢贊助給貧苦學子,然後校長說他是什麼人,怕惹事,必須辭退!這時,煽情音樂就響起了,悲壯嗎?肉麻嗎?矯情嗎?怎麼看怎麼都是老主旋律里玩膩的,那為什麼要拍呢?不言而喻!往下,再一看李子雄扮演的陳獨秀,則成了摔杯子憤青,他扯著帝國主義列強欺負中國、政治世局如何腐朽、老八股如何頑固,然後就摔杯子玩。老爺子杯子剛摔了好幾個,他居然就忘記了。問題在於您摔了半天杯子,能解決任何問題嗎?還是表現革命先烈記憶力有問題?還有毛主席設計出一個體操,全校革命學友都在做,太雷人!亂湊戲!
不可否認任何一個國家領導者,還是武裝革命起家的,能取得空前成功,都自己強悍過人之處。《湘江北去》中毛澤東先生同樣如此,他去教過書,干過苦力,還親自去過礦區,這些地方與工作誰能全乾過?他充分利用實驗,了解民情,才能革命成功!他口口生生說為了幹革命,曾選擇過卧軌引人注意,還由於礦井有人被日本人抓了,私下組織抵抗運動,問題在他去卧軌,根本不會死,典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他聲討群眾救礦工,結果手下人聚齊了,居然不救了,來句能解救千千萬萬人,才是中國未來。問題在於一幫大老爺們,又拿槍,又拿炸彈的,組成了革命敢死隊,連一個人都解救不了,中國未來?反到是軍閥說的好,他不是為救人,而是野心極大。盡管保劍峰演得很「辛德勒」,總那麼悲天憫人,總那麼含辛茹苦,總那麼親力親為,還拉著車送心上人,同伊人在車站訣別,大玩浪漫意識流,《湘江北去》塑造主旋律領導人,仍是虛假刻意的高大全!
如今時代變了,革命信仰會不會變?老百姓想看的會不會變?為何《湘江北去》遭遇群星雲集《建黨大業》那樣世俗冷眼?筆者不想討論!但《湘江北去》喊革命口號生硬離譜,劇情流水帳般走過場,讓人並沒看到一個人性化革命領袖,故事裡曾經仰慕他的女性憤然離去,他心愛的妻子遭遇慘死,不僅難以緬懷光榮歲月,更像一個湘江「北」去的莫大嘲諷!這是一部攝影、美工、配樂皆精良的作品,擁有《山楂樹之戀》的90後首席「謀女郎」周冬雨演單薄愛情戲,擁有保劍峰、伊娜、陶帥、周一圍等朝氣蓬勃年輕演員,甚至擁有微妙的「叛逆」精神,反為了建黨90周年政治主旋律任務而拍,充斥著陳詞濫調的歌功頌德,徹底索然無味!
另外說點題外話:一看到演員名單我就沒看的慾望了,對演員本身沒什麼看法,但是導演選角色的能力實在無語。
B. 專題片《湘江北去》影評,專業的,不要觀後感,不要說什麼自己去百度或者自己寫之類的話
對某些現象和電影批評的批評
分析。又稱電影批評。它與電影理論的不同,實際上,有一定的電影理論,思想的具體應用。電影審查的目的是打動人心的現象,包括現狀和趨勢的電影膠片,電影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以及一些電影的風格,流派等。電影審查的目的是分析和評估屏幕圖像的含義的審美價值,認識到自己的社會意義的價值。電影評論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是通過分析影片的成敗,創造經驗教訓的研究上一定的規律性問題,電影的闡釋,幫助作家開闊視野,提升創新水平,以促進美國電影藝術與發展繁榮;另一方面,通過分析和評估影響觀眾的理解和欣賞的電影,提高欣賞的觀眾的水平,以提高觀眾的水平,而且,反過來又推動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審查的內容是多種多樣的,有它的方法的開發越來越豐富的時代。
電影評論可以發表評論部,其導演的獨特理念聽起來畫面,蘊含著深刻的道理,膠片時代的意義,電影音樂,電影內容,電影燈光,在影片的拍攝技巧等等都可以評論,評論工藝相結合,影片的具體內容,以把他們的意見,從而近一步的說法。一個景點的批評是沒有從別人的角度不同,人們普遍認為寫的內容,你可以用兩個詞總結了「新」「奇」。經過
的反饋看電影或電視節目,具體的感受和靈感寫在文章中。所謂「感」,可以從作品真相或精緻的思路來實現,可以通過內容引起的思考和聯想的作品中得到啟發,能興奮,因為決心和理想的觀賞性,可也可因觀看造成的社會批評的某些弊端。柔性的,基本上議論類反饋的表達,但措辭是從一般的參數不同,因為它必須留意後感受的基礎上作出。寫有經驗,有見地,有感情的,創新的反饋
C. 湘江北去的劇情簡介
1918年,中華大地軍閥割據,亂象叢生。毛澤東、蕭子升、蔡和森等一幫湖南熱血青年抱著救國救民的理想一同來到北京,籌備赴法勤工儉學之事。在老師楊昌濟的介紹下,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擔任臨時助理管理員,在這里他結識了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人物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第一次接觸了馬克思主義,很快,他的思想進入到一個廣闊的新天地。在北國的寒冬里,他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心心相印,一段純真美麗的愛情悄然萌發。 毛澤東放棄赴法留學,表示要留下來研究「中國的問題」。他回到長沙,正值「五四」運動爆發,湖南各界聯合,形成聲勢浩大的愛國運動,毛澤東以新民學會會員為骨幹,創立《湘江評論》,聲援北京學生運動。湖南督軍張敬堯則倒行逆施,暴力鎮壓愛國民眾。毛澤東和其它新民學會會員,聯絡社會各階層,公開打出「驅張」的旗幟。「驅張運動」雖然取得了形式上的勝利,可是,因為沒有脫離獨裁與專制政權下軍政腐敗、官僚混亂的現實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趕走張敬堯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三湘現狀。究竟什麼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救國救民之道。毛澤東在努力思索。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各種思潮在新民學會的成員中交鋒,成員間也逐漸產生了思想的裂變。終於,倡導教育救國的陶斯詠選擇離開,從法國回來的肖子升更加信仰無政府主義,激進的彭璜四處碰壁,毛澤東與何叔衡則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的征途。他們猶如滾滾北去的湘江之水,匯入了浩翰的歷史洪流。
D. 有哪些關於中國近代史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
1.《辛亥革命》
是由張黎和成龍執導,趙文瑄、李冰冰、陳沖、孫淳、房祖名、胡歌、余少群、杜宇航等主演的革命戰爭片。該片講述了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的故事。
2.《走向共和》
是一部由中央電視台、北京同道影視節目製作有限公司、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長沙電視台等聯合出品的中國近代史題材電視劇,該劇由張黎執導,盛和煜、張建偉編劇,王冰、呂中、孫淳、馬少驊、李光潔等主演。
3.《孫中山》
是2016年中國拍攝電視劇。該劇由藺永鈞編劇、馮剛為總導演,張紹明、林偉、王藝倫共同導演,韓夫一、孫茜、王卓、薛浩文、李舜、周顯欣、張秋歌、王輝、趙波主演,講述了孫中山先生偉大、傳奇而不朽的一生。
4.《建國大業》
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中國歷史電影,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獻禮作品。本片由黃建新執導,韓三平擔任製片人,雲集了華語影壇百餘位明星客串(零片酬)的影片。
5.毛澤東》
是由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有限責任公司、湖南廣播電視台、湖南和光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出品,由高希希執導,黃暉、葉劍、溫豪傑編劇,唐國強、侯京健、劉勁、王伍福、郭連文等主演的革命歷史劇。
《辛亥革命》劇情
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
1895到1910年,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徐錫麟等一批革命黨先驅先後犧牲,革命陷入低潮。
1910年底,孫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會骨幹,組織力量准備在廣州發動起義黃興與徐宗漢假扮夫婦,秘密潛入廣州。然而廣州之戰終因革命黨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幹壯烈犧牲,黃興也身負重傷。徐宗漢等冒死收葬了烈士遺體72具,葬於廣州城外的黃花崗。
經過這次的起義,清政府對革命黨人進行了血腥鎮壓,同時積極尋求與帝國主義的賣國交易。
E. 湘江北去,汨羅千載離騷賦;韻閣南瞻,詩聖萬年茅屋歌。歌頌的是誰朝代是哪裡
你好,在此希望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湘江北去,汨羅千載離騷賦 贊揚的是戰國時期楚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眾所周知,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洋溢著濃濃的愛國之情。而湘江的支流汨羅江則是屈原殉國的地方,這一聯充分展現了屈原的愛國情懷。
韻閣南瞻,詩聖萬年茅屋歌 歌頌的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他被後人尊為「千秋詩聖」。詩聖杜甫有一首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表現了他自己處境極為困難依然心系其他讀書人的高尚情操。
F. 湘江北去觀後感500字高一
湘江北去觀後感
湘江北去觀後感(一):
《湘江北去》觀後感
在學校組織的看電影活動中,《湘江北去》讓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講的是毛澤東等人處在最低谷的時期,身為讀書人卻不得不被下放到社會的最低層,令我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毛先生與那幾個孩子之間的互動,他本是對中國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卻被那幾個孩子深深感動,不是沒有掙扎過的,他胸口中懷揣的所謂「禁書」,終是抵但是內心對孩子的憂慮,對國家的職責。演員並不流利的湖南話,讓我不覺有些郁悶,甚至覺得有種毀掉片子的感覺。但是聽久了,卻又一種奇異的熟悉感,或許我們會對這個性的腔調進行調笑,但我們心中絕不會減少對偉人的崇敬之情,他們即使處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絕不會輕言放下,他們不斷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崗位上奮斗著,我看到那些活在語文課本中的大文豪們,放下了筆桿子,拿起了鋤頭,端起了鐵鉗,他們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鮮亮麗的長衫,而是破舊不堪的短褂;他們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談天論地,卻屈尊於火爐煉鋼的煤灰中。但他們依然在戰斗,依然不滅身體里沸騰的熱血。
是的,他們依然在戰斗。他們擁有最堅強的意志,懷揣最偉大的夢想,帶著最科學的理論,他們怎樣會,怎樣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湯湯,站在這樣雄壯的景色面前,誰能無所動容,那些立在岸頭,揮毫天下的詩人們,用鮮血和精神書寫了這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般豪情,這般自負,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條紅色湘江路。[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為孩子們講解的中國國情仍歷歷在耳,那些憂國憂民的箴言,那一雙雙渴求的雙眼,「先生,我們何以救國家」是啊,我們何以保家衛國,我們的先輩們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兒稚語塞的啞口無言。這樣看來那些鮮血,那些犧牲到顯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樣樣呢?強大的封建勢力,壓的激進分子寸步難行,他們苦苦掙扎,卻沒有出路。慶幸的是中國還有救,孩子們還是那麼勇敢,說實話,當我看到那位渾身素縞的孩子將地圖藏進自己身上時,我有一瞬間的驚愕,不是沒想過的,當東西被搜出來之後,那個孩子又會被怎樣懲罰呢?他還那麼小,家中的親人又去世,那個小小的身板,怎樣能夠承受的下這么多的苦難,只正因他處在那樣一個時期?他堅信自己的老師,他們的眼裡有些期望和不滅的掙扎,那是新中國未來的燈火,為了更好的將來他們不放下一切的期望。他們發奮奮斗下去,不論自己的力量有多麼微小!
反觀我們,生活在他們無法想像的年代,擁有他們無法想像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沒有改變什麼,先進的設備也沒有改變什麼,甚至,我們更差了!這是為了紀念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電影,但我卻不想過分強調那時那些鮮明的人物們,他們無疑是任何時代的主角。那些與我們相同的學生們才跟讓我感到心驚,我們是如此的不一樣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隨他們的足跡,一暢我們心中的湘江。搞笑說說
湘江北去觀後感(二):
湘江北去觀後感
舊城拆了,帶走了往日的苦痛,無盡的懷念與歡欣隨著新樓一齊膨脹,往昔的艱辛成就了今日的安寧。是誰將苦痛帶離?是誰將幸福賜予天地?當一顆心飄過一張紙欣然卸下自己的壯志「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熱血青年,看見的應當珍視,也應當認真想想該怎樣賦予這一顆顆脆弱的心更多自信而不是悲吟。人生豪邁
在青春的變幻中,流經了多少事?飄過了多少人?(lz13)當歲月和美麗已成風塵中的嘆息,他們感傷的眼裡,也許依舊有舊時的淚痕。然而,那堅定的信念的目光依然清晰。在走失的年華,迷離的光影里,信念亦如往復的星辰依舊閃亮於天際。
北大的莘莘學子,中華的有志青年就是那一脈涌動著的熱血,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就是那涌動著的心臟。南湖的航船引領中華走向光明。有多少人為革命而獻身,我們卻以真的記不起,彼此清晰的容顏,只在記憶里,連同那些年少的心事。都因這一次次的劇變湮沒在青春的過往裡,在歲月的裹扶只,天各一方,兩兩相忘,也許共升天堂。然而,我知道這一顆顆年輕的心,沒有後悔而是自豪,正因偉大的新中國是他們的驕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雲,何處是光輝華夏?我知道,那是他們心中的中華,是英雄心中的中華。
多少次的摸索,多少次的爭執。陶斯詠說過,道不一樣,不與為謀;道不一樣,卻依然能夠是朋友。是的,道不一樣,目標同,都是為了祖國不再受蹂躪,都是為了祖國從此傲然屹立!
湘江北去,激情難逝,開天闢地,誰為英雄?偉大領袖毛澤東,是他領導人們濕潤了中國乾涸的視線,冷硬的心痂。是你讓我堅信,有夢想,才有太陽!你從湘江來,流向五湖四海,點點星星之火營救中國。
烈士的鮮血融化千年寒冰,烈士的鮮血催開天山雪蓮,帶九州共享勝利,共迎晨曦。
是信念讓他們有了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有了一種圓潤而不逆耳的音響,一種不再理會哄鬧的微笑有了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這便是成長,是成熟。
時光流逝但精神永存;時光流逝,但激情永存;時光流逝,但黨的光輝永存。讓我們銘記那一顆顆心,銘記那一次次失敗與勝利,讓我們用心聆聽過往,體悟真情,觸摸生命的激情,高喊:「共產黨萬歲!中國萬歲!」
G.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急,高手幫我盡快回答。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時間:9月
地點:橘子洲(在長沙附近的湘江中)
特定的環境:1925年秋,湖南省長趙恆惕再次通緝毛澤東。毛澤東離開長沙去廣州,這首詞是離開長沙時所作。
==================================
具體:
【寫作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工農運動形勢高漲,革命的發展勢頭異常迅猛。震驚世界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也遍及十幾個省,各種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爭正風起雲涌地開展著。這時候,一方面是工農革命運動在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是反動勢力為了維護其反動統治對革命力量進行瘋狂的鎮壓。那麼中華民族的命運將走向何方,是繼續維護黑暗衰退的反動統治,還是沖垮黑暗統治走向興盛進步,誰將成為主宰發展方面的力量,這些問題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長沙是湖南的省會,是毛澤東求學和早年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遊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是用馬列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
H.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句話什麼意思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
I. 電影湘江北去觀後感 急求!~~
崢嶸歲月稠
---《湘江北去》觀後感
文·姝子Comb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沁園春·長沙》
《應用文寫作》課上,我們觀看了《湘江北去》這部電影。看完以後,頗有感觸。
故事是從毛澤東去學校應征做先生開始。
二十八畫生的青年毛澤東在學校應聘成為了一個教師的職位,他還申請了體育老師的職位。在教小同學的過程中,他不斷的向孩子們灌輸現實社會「落後就要挨打」的情況,激勵孩子們從小就要記住國恥,為中華崛起而努力的奮斗。
正因為這種激進的思想而遭到保守分子的頑強抵制,毛先生只得被迫離開了學校。但他在心裡種下了一個種子:一定要破除這種黑暗的壓迫,再次回到長沙當一個教員。
於是,青年毛澤東與他的同學和朋友們決定去國外留學,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來拯救中國的舊社會。為了積攢到出國的資金,一大群熱情高漲的青年們在地窖里打鐵,為的是自己的救國理想。
但是,去國外的路途是遙遠的。思維清晰的他們意識到這一點,都在一起協商,制訂了一些計劃。他們決定北上,並且在路上打工來支持自己的生活。經過近兩個月的時間里,他們來到了北京。看望了老師,並且找到了落腳之處。在這段期間,青年毛澤東進入了北大的圖書館當了一點陣圖書管理員。在先進思想氛圍濃厚的北大校園里,毛澤東與他的同學們都受到了李大釗,胡適,陳獨秀等有識人士的文化和思想熏陶,對自己的理想更加確定了。
最後,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成為協約國的華政府跟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二十一條》。使之矛盾的激化,終於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出現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五四運動」。
之後毛澤東因為家中母親病重,不得不返回湖南。在此期間,他深刻的感覺到,如果不破除老百姓的腐舊思想,是無法讓人民站起來的。他決定在湖南出版報刊---《湘江評論》,來改變人們的思想,激發人們的鬥志。但是,張敬堯的軍閥卻一而再,再而三的想去迫害這些積極分子。
於此期間,在北京的同學們都在萬事俱備的情況下,順利的出國留學,並且有的學業完成,重返祖國。
一切都在順應著形勢改變。一九二五年二月毛澤東從上海回湖南開展農民運動,八月從韶山到長沙,九月前往廣州主持全國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逗留期間重遊橘子洲,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便以『長沙』為題寫下了這首《沁園春》,發出了深沉的感嘆。
看完了這部電影,就像看完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一樣,讓我感慨萬分,有種倚馬萬言的沖動。
古語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體膚,餓其筋骨,空乏其身,行不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我在思考:毛先生為什麼要向他的小學生們傳授那麼激進的思想呢?
中國當時的現狀告訴了答案:處於內憂外患的舊社會;處於落後就要挨打的地位;處於弱國無外交的尷尬處境。我們能說些什麼,能說什麼呢?只有讓自己了解處境,用先進的思想武裝自我,改變現實。
歷史是可鑒的。對於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也是一樣的。在二十一世紀,社會競爭怎麼激烈的社會環境之下,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這樣才能在競爭中靠實力取勝,才能自己為自己在這個社會取得立足的一席之地。
我在思考:毛先生為什麼要向領導提出要增教一個體育課呢?
誰主沉浮的霸氣告訴了我:在革命的日子裡,只有強健的體魄才能有足夠的精力去為祖國的勝利大業持續的奮斗下去。赤膊打鐵的豪情,雨中高歌的灑脫,徒步北上的毅力,他們用自己的汗水,為自己寫下了一篇豪情壯志的宏偉篇章。
歷史是可學的。對於我們這些享受著祖國陽光照耀下的90後,我們不能做溫室里的花朵,我們也要在條件優良的生活學習環境下,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這樣才能不愧於父母的培養和社會的照顧。
我在思考:為什麼他們這些積極分子在軍閥統治的強烈壓迫下,還能不屈不饒的抗爭下去呢?
堅韌不屈的信念告訴了我:「我們要找回的不是一個『三牛』,而是千千萬萬的『三牛』。」這是毛先生對他跟他一起奮斗的同學們說的。我們要的就是那種信念。只有在不斷的反抗中,才能獲得人民作主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推翻黑暗的軍閥統治。只有這樣,中國的舊社會才會改變,才不會被外強牽著鼻子走。
歷史是可思的。對於我們新一代的大學生而言,我們只有在學習的路上,堅守著自己的信念,朝著自己的目標不斷的走下去,即使在前行的道路上會「山重水復疑無路」,但只要我們堅持,我們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麗前景。做一件事很容易,但堅持的做一件事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所以,我們要把持著人生的信條,相信我們理想的帆船會靠岸。
感想萬千,三言兩語只停此地,欲言還休。
J. 誰看過《湘江北去》這部電影要求一篇讀後感,八百字左右…
,《湘江北去》讓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講的是毛澤東等人處在最低谷的時期,身為讀書人卻不得不被下放到社會的最低層,令我感受最深的莫過於毛先生與那幾個孩子之間的互動,他本是對中國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卻被那幾個孩子深深感動,不是沒有掙扎過的,他胸口中懷揣的所謂「禁書」,終是抵不過內心對孩子的憂慮,對國家的責任。演員並不流利的湖南話,讓我不覺有些郁悶,甚至覺得有種毀掉片子的感覺。但是聽久了,卻又一種奇異的熟悉感,或許我們會對這奇怪的腔調進行調笑,但我們心中絕不會減少對偉人的崇敬之情,他們即使處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絕不會輕言放棄,他們不斷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崗位上奮斗著,我看到那些活在語文課本中的大文豪們,放下了筆桿子,拿起了鋤頭,端起了鐵鉗,他們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鮮亮麗的長衫,而是破舊不堪的短褂;他們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談天論地,卻屈尊於火爐煉鋼的煤灰中。但他們依然在戰斗,依然不滅身體里沸騰的熱血。 是的,他們依然在戰斗。他們擁有最堅強的意志,懷揣最偉大的夢想,帶著最科學的理論,他們怎麼會,怎麼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湯湯,站在這樣雄壯的景色面前,誰能無所動容,那些立在岸頭,揮毫天下的詩人們,用鮮血和精神書寫了這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詩「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般豪情,這般自負,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條紅色湘江路。 為孩子們講解的中國國情仍歷歷在耳,那些憂國憂民的箴言,那一雙雙渴求的雙眼,「先生,我們何以救國家」是啊,我們何以保家衛國,我們的先輩們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兒稚語塞的啞口無言。這樣看來那些鮮血,那些犧牲到顯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麼樣呢?強大的封建勢力,壓的激進分子寸步難行,他們苦苦掙扎,卻沒有出路。慶幸的是中國還有救,孩子們還是那麼勇敢,說實話,當我看到那位渾身素縞的孩子將地圖藏進自己身上時,我有一瞬間的驚愕,不是沒想過的,當東西被搜出來之後,那個孩子又會被怎麼懲罰呢?他還那麼小,家中的親人又去世,那個小小的身板,怎麼可以承受的下這么多的苦難,只因為他處在那樣一個時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師,他們的眼裡有些希望和不滅的掙扎,那是新中國未來的燈火,為了更好的將來他們不放棄一切的希望。他們努力奮斗下去,不論自己的力量有多麼微小! 反觀我們,生活在他們無法想像的年代,擁有他們無法想像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沒有改變什麼,先進的設備也沒有改變什麼,甚至,我們更差了!這是為了紀念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電影,但我卻不想過分強調那時那些鮮明的人物們,他們無疑是任何時代的主角。那些與我們相同的學生們才跟讓我感到心驚,我們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隨他們的足跡,一暢我們心中的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