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滬劇雷雨的經典唱段有哪些
經典唱段有「盤鳳」「吃葯」「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嘆」「五重唱」
滬劇雷雨的經典唱段有「盤鳳」「吃葯」「花園會」「撕支票」「四鳳獨嘆」「五重唱」,《雷雨》本是一出被業界公認為講述北方家族的故事,在滬劇舞台上,用吳儂軟語演繹成了江南故事、海派風格。
因為滬劇擅演戲劇沖突強烈的悲劇故事,而這正是《雷雨》文本的特點,而滬劇的西裝旗袍海派傳統,更是給這個故事賦予了獨特氣質。
五一國際勞動節《雷雨》
2020年5月1日的「勞動最光榮,致敬奮斗者」慶五一國際勞動節滬劇專場演出中,錢思劍、朱儉、吉燕萍、洪立勇、徐蓉、王麗君、吳爭光等著名滬劇演員與2013」級滬劇青年演員團將分別演繹《庵堂相會》《紅燈記》《雷雨》《大雷雨》《蘆盪火種》《昨夜情》。
以及《璇子》《碧海青天夜夜心》《血染姊妹花》《叛逆女性》《龍鳳花燭》等滬劇經典唱段。其中《今日夢圓·雨中情》《星星之火·啟發楊桂英》都歌頌了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的勞動者的故事。滬劇院希望通過這場演出致敬那些在疫情中奮斗拼搏的最美勞動者。
2. 滬劇起源於什麼
滬劇起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
滬劇是漢族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採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板、三角板、賦子板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滬劇初名花鼓戲,是上海及江、浙一帶農村的田頭山歌。早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花鼓戲已有流行。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形成上海灘簧(當地稱「本灘」)。本灘的形式是兩個男演員分扮一男一女兩個角色,這稱為對子戲。全班只有四、五個人,伴奏樂器只有一把二胡,一副鼓板,一面小鑼、可隨地演唱。後來,又發展成同場戲,角色通常有三個以上,有專門的伴奏人員,整個班社有八、九個人,可以演出情節較復雜的劇目,並且已經有女演員了。戲班被稱為支錐班,班中的男角稱上手,女角稱下手,以一生一旦居多,也有一丑一旦,乃至兩個旦角的。早期戲班主要在鄉間流動演出,後來又在上海的茶樓、街頭演出。劇目大都以農村生活為題材,演員的裝束都是清代的農村服飾,這些劇目後來被稱為清裝戲。
辛亥革命前後,本灘進入上海各游藝場演出,初期仍以坐唱為主,沒有化裝。隨著班社的增多,規模也擴大到十人左右。20年代,本灘受到文明戲的影響,採用了幕表制,並發展為小型舞台劇「申曲」。30年代初,出現了大量取材於時事新聞和電影故事,表現城市生活的劇目,因劇中人物著西裝,旗袍登場,被稱為「西裝旗袍戲」。這類戲的上演,使申曲逐漸採用了接近文明戲和話劇的表演形式,如採用新穎的布景,加強燈光、效果、音樂等,還吸收了一些文明戲工作者擔任編導。30年代初,申曲歌劇公會成立,1934年改組為申曲歌劇研究會。到1938年,申曲團體猛增到三十個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1941年,成立了上海滬劇社,開始把申曲改稱滬劇。這一時期的申曲受話劇和電影的影響很大,上海滬劇社上演的第一個劇目就是改編好萊塢電影《魂斷藍橋》。此後,滬劇上演了許多根據名著、話劇或電影等改編的劇目,小說如《秋海棠》、《駱駝祥子》、《家》等,話劇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電影如《亂世佳人》、《鐵漢嬌娃》(《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茅善玉領銜主演滬劇《雷雨》
40年代以後,滬劇在話劇和電影的影響下,建立了編導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畫人物性格,探尋唱、做、白的有機結合。演唱藝術方面,以最能表現個人演唱特點的長腔長板為主,出現各種流派。並將電影《桃李劫》改編成《恨海難填》,演出獲得成功,同年被拍攝成戲曲影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滬劇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個國家滬劇演出團體——上海人民滬劇團(上海滬劇院前身)。廣大滬劇演員、編導、樂師、舞美人員積極編演現代戲,出現了大批反映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劇目,如《羅漢錢》、《白毛女》、《星星之火》、《雞毛飛上天》、《黃浦怒潮》、、《蘆盪火種》、《紅燈記》、《被唾棄的人》等,對提高滬劇的音樂唱腔、表導演水平和舞美推陳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羅漢錢》、《星星之火》被攝製成影片,影響較大。
文革後,滬劇逐漸得到復甦,著名滬劇藝術家重返舞台,煥發了藝術青春。滬劇舞台上陸續推出了一批新人、新劇目,如《金綉娘》、《張志新之死》、《日出》等。
1982年在上海滬劇院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滬劇團,首任院長為丁是娥,現任院長為茅善玉。滬劇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近現代中國大都市的風貌,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出很強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滬劇藝術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生存危機,演出市場日益萎縮,觀眾減少,滬劇從業人員收入偏低,出現人才流失和斷層現象,江南地區原有的數十個滬劇演出團體現在僅剩3個,以有力措施搶救和保護滬劇藝術已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3. 《雷雨》明星版話劇的演員有哪些
《雷雨》是曹禺名作,《雷雨·後》則是曹禺之女、劇作家萬方的最新力作。製作方表示,選擇兩部劇目連台演出的原因,不僅是二人的父女關系,更重要的是萬方的筆觸傳承並發展了曹禺先生在時代變遷中體察人性、關注人真正命運的戲劇高度。而這對現今所有戲劇人,以及所有經歷過疫情的人們而言,都變得比以前更加具有意義。
劉愷威演周萍
作為《雷雨》故事中的關鍵角色,新版周萍的戲份落到了劉愷威身上。劉愷威表示,選擇加盟話劇是出於追隨演員初心,重新塑造自己考量,他希望從「連台戲」開始更多的為大家帶來具有文化感、品質感的作品。據了解,在疫情之前,連台戲原計劃6月1日開始排練,5個月的排練加巡演總耗時8個月。因此,劉愷威在去年確定出演周萍後就全身心投入,推掉了眾多工作邀約,背台詞、陪家人,安心等待進組排練,可謂誠意十足。
何賽飛與史可
連台戲《雷雨》《雷雨·後》的女演員一樣引人矚目,她們是四位影後級實力派:在《雷雨》《雷雨·後》中扮演魯侍萍的演員是百花獎影後何賽飛,在《雷雨·後》中扮演繁漪的是羅馬尼亞電影節影後史可;在《雷雨》中扮演繁漪的是紐約洛杉磯(NYLA)國際電影節影後孔維;在《雷雨》中扮演四鳳的是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後呂星辰。
孔維與呂星辰
四個影後一台戲,已經相當令人期待,比如何賽飛,台下美得不可方物,舞台上讓周朴園一輩子念念不忘的女人非她莫屬;史可,舞台之下是氣質女王,舞台之上的氣場簡直是「氣吞山河」;孔維,中國電影藝術表演學會「學會獎」獲得者,演過央華的《新原野》《北京人》,是最熟悉曹禺、萬方筆下人物的實力派「大青衣」之一;文藝影後呂星辰,台下活力四射,台上青春洋溢,給人春天一樣的氣息。
佟瑞敏在《雷雨》《雷雨·後》中飾演周朴園
大家長周朴園的扮演者則是著名表演藝術家佟瑞敏,曾獲得第二屆中國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獎等榮譽,他還曾任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挖掘並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影視表導演人才。在戲劇表演方面,佟瑞敏曾與秦怡、呂恩、白楊共同合作主演話劇《清宮外史》,在大型史詩劇《孔子》中飾演孔子,話劇《瞿秋白》中飾演瞿秋白。
據悉,連台戲《雷雨》《雷雨·後》首演將於12月23日至12月27日在北京保利劇院亮相。
4. 滬劇大雷雨失群的孤雁重歸窩歌譜
自從回轉娘家門,憂憂鬱郁光陰過。
蒼天九重遠人間,滿腹怨愁向誰訴?
我真像遇險的孤船漂出海,
像離群的雁兒失歸窠。
倚窗戶望穿秋水把惠卿盼,
盼只盼早起真情說清楚。
鶯來蝶往半月余,不見君來卻為何?
幾番彩箋寄真情,像斷線風箏音訊無。
未知道惠卿你身體可安寧,三餐茶飯誰照顧?
你心愛的紡綢短衫在衣櫥內,我臨別匆匆未告訴。
你的起居我常掛念,到如今我有心照顧難照顧。
惠卿啊,我在叫你可聽見,你可知若蘭想你淚如梭?
若蘭盼你成了病,你想若蘭一定也難過。
但願你快快來接我,讓出海的孤船早返航,
失群的孤雁重歸窠,重歸窠!
歌譜暫時沒找到 純手打,謝謝採納
5. 滬劇電影大雷雨在哪個電影院播放
問題:
滬劇電影大雷雨在哪個電影院播放?
僅供參考的回答
建議,1,詳情請咨詢電影院的工作人員
2,嘗試撥打電影院的當天放映熱線電話,
3,可以嘗試登錄電影院官方網站查看電影放映消息,
祝您好運
6. 誰知道滬劇大雷雨的歌詞啊 ~~~謝謝了
同胞姐妹親有親
7. 話劇雷雨主要講的是什麼
內容概括:周家的老爺周朴園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周平是他和前妻所生,小兒子周沖是他和現妻所生。當年周朴園愛上了當婢女的侍萍並且生下了周萍,但是由於侍萍的身份低微,生了孩子之後就被趕了出去,侍萍投水自殺,但是沒有死,後來嫁給了四鳳現在的爹。四鳳得知周萍和自己是兄妹之後受不了這個打擊,所以在那個風雨交加夜晚跑了出去,周朴園的小兒子周沖追了出去,沒想到四鳳不小心碰到了斷裂的電線觸電而死,周沖碰到了觸電的四鳳也死了,周萍精神崩潰在房間里開槍自殺了。
作品簡介:此劇以1925年前後的中國社會為背景,描寫了一個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家庭的悲劇。不論是家庭秘密還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發,在敘述家庭矛盾糾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頑固的同時,反映了更為深層的社會及時代問題。
創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清華大學的學生們組織起抗日宣傳隊,曹禺擔任了宣傳隊長。他和宣傳隊的同學們坐火車到保定去宣傳。在火車上遇到了一位姓趙的魁梧大漢,是長辛店鐵廠的工人。曹禺從心裡欽佩這位工人的愛國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構思的話劇《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魯大海的人物形象。幾經揣摩構思,又用了6個月全神貫注地寫作,曹禺終於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創作。1934年7月,《雷雨》首次發表於《文學季刊》1卷第3期。
作者簡介: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省潛江縣,出生於天津。1922年進入南開中學,1925年參加南開新劇團,先後演出過《玩偶之家》、《國民公敵》等劇,也曾改編並參加演出了《財狂》、《爭強》等劇,舞台實踐又給他的戲劇創作增添了豐富的經驗。
8. 1959年上海滬劇界聯合公演滬劇《雷雨》引起轟動。下列中哪兩位演員分別主演繁漪與周朴園
丁是娥、解洪元。
1959年,滬劇界大會串,據宗華改編本演出於人民大舞台,由丁是娥飾繁漪,解洪元飾周朴園,王盤聲飾周萍,袁濱忠飾周沖,石筱英、小筱月珍分飾魯媽,趙雲鳴飾魯貴,楊飛飛飾四鳳,邵濱孫飾魯大海。
此次演出,陣容強大,流派爭艷,合作和諧,為滬劇界前所未有之盛會。
角色形象:
繁漪是一個被扭曲的性格相當復雜的人物,她既是周家的女主人,又是這個罪惡家庭的受害者和叛逆者。她有美好的嚮往,然而在這令人窒息的家庭里都不能實現。
丁是娥恰如其分、層層遞進地刻劃了她對丈夫周朴園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在與大少爺周萍的糾葛中,她著重展示繁漪的痴情和忍耐,這正是這個人物的性格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定表現。
正因為這樣,她才能把繁漪最後看來不近人情的報復行為演繹得順暢自然,相當符合人物的性格邏輯。由於丁是娥對戲中女主角繁漪的成功演繹,她贏得了「活繁漪」的美稱。
9. 滬劇 雷雨 飛向我們的新世界 的曲詞
周沖:像在一個冬天的清早晨,明亮的天空萬里晴。在那廣闊無邊的大海上,有一隻小船駛得像海燕輕。白色的風帆漲得滿,海風陣陣吹得緊。像海燕張開翅膀海上飛,飛向天際追白雲。那時候我和你同坐在船頭上,乘風破浪向前進。我與你飛向我們的新世界,那裡有真正的快樂和清靜。沒有虛偽和爭吵,沒有強權和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