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目前中國電影的主要類型
中國電影的類型也很齊全,有動作片、戰爭片、劇情片、故事片、喜劇片,最近幾年國內電影的票房也很火。
㈡ 1,與美國電影相比,中國電影的劣勢與不足
我個人認為與美國電影相比,中國電影的質量不高,而且曾經有藍皮書指出,中國電影目前的現狀是:電影生產的許多硬體都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人才、創意等軟體水平卻完全不匹配;中國電影因為缺乏海外營銷推廣人才而很難真正「走出去」。
中國電影主要是質量問題,不細致、不人文。大量電影存在「不真」的問題,主要是對人的生存狀態表現得不真切。而且在藝術表現上不細致。同時由於不可忽視的文化差異的存在,很難引起異域觀眾的認同。
比如,有很多宏大的主題、很多歷史標志性的會議,還有一些機構中的矛盾交織,而這並非所有人的普通生活,不是人類共同關注的東西。有的是適應一個時期的形勢和政治需求,沒有對人類共同的文化情感的焦慮等的共性的考慮,不具備全球化地域的對人類、人性的認知和思考,沒有異域文化的人群可以共同感受的東西。
㈢ 你們認為中國電影目前有哪些問題
劇本的問題。創作題材限制。假大空,遠離生活脫離時代。給人感覺澀,看不下去。不管怎麼拍,吸引人看下去聽得進笑得出是關健。
㈣ 你覺得中國的電影發展存在哪些問題有什麼制約
縱觀好萊塢電影,遇到有題材相近的,製片商則會盡力拉開它們的距離,比如這一部強調了風格,另一部就可能會突出人物.而神秘東方取之不竭的題材,對於已經接近題材危機的好萊塢來說,是一片令人興奮的新大陸. 可看看中國人自己,除了古裝武俠,就是農村民俗,抽掉了這幾塊板子,中國電影還能剩下什麼?以中國現在有限的資源來說,不發展投資小,見效快,利潤高的喜劇片,恐怖驚悚片,還有為當代年青人喜愛的都市愛情片,卻全都砸在了幾部類型風格極其相似的所謂大片上.將國產大片與古裝片,武俠片劃等號,但願是一段時間內題材巧合,如果成為必然,那就是一種非正常的電影思維. 合拍片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李連傑說得好:「不光是中國的電影人想要搶占國際市場,國際的電影人也想來搶佔中國市場,因為中國的電影市場實在是太大了。」兩岸三地的合拍逐漸融合,形勢一片大好,亞洲地區,中日中韓合拍也漸入軌道,呈現欣喜的勢頭,像《神話》、《無極》等,國外明星都有出色的表演,如果這個市場再擴大,大到歐美,整個世界,中國未來電影全面走向世界將不再是夢想!
㈤ 關於如今國內電影的一些問題
1、對於投資和盈利的考慮上,投資其實並不是一個難點,根本在於如何盈利。畢竟到目前為止,阻礙中國電影發展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國際市場的阻礙。一部電影不可能只在國內市場放映,否則就只能考慮相應的成本縮減以換取足夠的盈利空間。
2、演職員的發展及表現上,國內與國際上的差距仍然很大。以片酬而計,或者演員片酬金額上難以說清這一點,但在其片酬劃分的不同上,多少可以理解到一些。在國際上,相當一部分片酬是被用來支付保險及相應的培訓費用(近期某部電影中的演員曾短期受訓於某空軍基地),而在國內,這部分費用不僅要計算為稅後,更直接成為了單純的演員收益。比較其他劇組人員的費用,可以說是極其不平衡的(在國外,相對要好一些)
3、對於劇本來說,其實任何題材類型的劇本都可以盈利,重點在於如何拍攝和盈利多少。就這一點而言,視覺大片的內涵少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同樣的,這樣一種發行渠道廣、盈利高的途徑無法為國內所融入,也是根本攻擊原因之一。
【注】電影作為藝術衍生作品的一種,在現今,國內與國際之間的關系就是傾銷。從本質上國際電影製作及對外銷售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是在盈利,而版權購買方卻是最終的付出者,所以一旦這一環節被逆轉,很難想像會對影視業大國造成何種打擊。
4、國內一些投資者對於影視投資的觀點仍然停留在「我出錢我說了算」的階段上,無論是從劇本的選擇還是演員的挑選上,他們的意見是最主要的,所以很多時候影片的不盡人意並不能單純的歸咎於製作方和最終審核方(比如廣電)。
不過目前,隨著獨立電影和新型投資者的出現,這種錯誤的觀點正在被逐漸的扭轉。剩下更多的則是投資人對於影視市場的高風險所帶來的過於謹慎而造成的副作用。
5、關於技術方面,其實國內並不是特別匱乏基礎技術底蘊,可以說甚至由於國內發展的不理想,相當一部分特效人員仍然同上世紀那樣在向海外流失著,所以歸根結底,仍舊是【市場】二字在制約國內影視業的發展。
㈥ 中國電影有哪些不足
太多了,體制陳舊,沒有分級制度,電影題材單一無新意,跟風現象比較顯著。電影類型單一,缺乏好的電影人的培養機制。
㈦ 中國的類型電影之我見
中國電影市場在經歷了以好萊塢電影為首的海外電影多年的沖擊之後,本土電影的發展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特別是「中國的主流電影究竟何去何從」成為當下中國電影界不得不面對的時代命題。類型化是商業電影的基本原則,類型化就是針對不同觀眾群體生產和銷售不同產品的「差異化」策略, 並使觀眾的觀影消費具備可復制性。類型是電影的敘事方式,用什麼樣的敘事方式來講故事,對於編劇和導演而言是一個藝術或者技術的問題,但對於製片人或投資者而言,卻是一個市場策略的決定。類型化並不是對商業電影的變化和創新的否定,而是變化和創新的基礎。類型化電影是商業電影近百年發展積累的基石,也是好萊塢電影作為內容創意產業的基石。
自中國電影進入產業化的歷史格局以來,一直在探討主流電影的商業訴求與國家主流意識形態訴求的相互融合,可是在過去的商業電影中,這類成功的範例實在鳳毛麟角。進入新世紀以來應當說達到了一個標志性的歷史階段,使中國的主流電影真正實現了電影的商業取向與文化取向的有機整合。
中國電影類型化漸入佳境,電影市場結構日趨合理。風格多元的國產影片形成多類型、多品種、多樣化的電影產品結構,是電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電影產業不光要有大片,還應有大量的中等規模的類型片,2008年,中國電影的類型化正步入佳境,不同類型的電影已經培育了相對穩定的觀眾群,並擁有了各自的代表作,這無疑是中國電影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畫皮》開辟了東方新魔幻的類型符號,《風雲決》、《葫蘆兄弟》也彌補了國產動畫電影的空白。而戰爭史詩有《赤壁》,人物傳記有《梅蘭芳》,愛情喜劇有《桃花運》、《十全九美》、《愛呼2》,都市懸疑有《李米的猜想》、《秘岸》,驚險片有《保持通話》、《證人》,功夫片有《劍蝶》、《葉問》。不同類型電影延續了2006年以來的良好勢頭,已經培育了相對穩定的觀眾群並擁有了各自的代表作。當然,由於政府審查制度限制,很多電影類型還沒有放開,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電影類型的多元化發展,這也是擺在電影從業者面前的急需解決的難題。
一方面,文化進化的原理告訴我們,多元化的文化形態共存以及各種形態之間的競爭和交融不僅是文化繁榮的前提,更是單一文化形態生存的前提。電影作為文化產品的生存和繁榮同樣如此。如果古裝武俠大片像恐龍獨霸幾千萬年前的地球生物圈那樣長期獨霸中國商業電影世界,那麼我們真該擔憂,幾何時中國商業電影的「生物圈」連同「古裝武俠大片」這一恐龍物種會不會一起消亡?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電影分級制度尚未出台,中國商業電影要想像西方電影一樣,依靠廣泛運用各種商業元素帶動觀眾進入影院的現實可能性並不存在。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各種電影類型(各種講故事的方式)為觀眾提供多樣式的新鮮的電影產品,這才是《瘋狂的石頭》給我們的啟示。
中國商業電影類型化策略既是針對它的國內市場,也是針對它的國際市場。就目前的中國電影現狀而言,國產商業電影的國際化恐怕更是其生存的必要條件。在國內市場,中國電影十餘年來與「狼」共舞,與好萊塢大片的「博弈」,迫使國產電影要達到相當的製作規模,以美元計算的高成本,囊括兩岸三地乃至中日韓明星的大卡司陣容,大場面、電腦特效等等。當大製作的中國商業電影僅僅依靠本土市場消化不掉龐大的製作成本的時候,就面臨著如何跨出國門,以亞洲市場為立足點、圖謀歐美主流電影市場的考驗。這種考驗不是僅針對中國電影,而是針對除好萊塢電影之外的幾乎所有國家的商業電影。
㈧ 中國主旋律電影所存在的問題如何解決
主旋律電影是中國特有的類型電影,以歌頌黨為主,這也就昭示著即使普通觀眾不買賬,國家也會買賬,會投入更多的錢讓導演去拍同類型的片子來強調中共的國家的偉大。從電視劇到電影,千篇一律的表達同樣的內容同樣的主題,不僅會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會造成其類電影的泛濫,從而造成電影本身內容的缺失。
㈨ 中國影視有哪一些缺陷呢
曾經看過一個評論:每一部國產恐怖片都是一部很好的喜劇電影。莫名的想笑。
雖然聽起來有些搞笑,但是卻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國產恐怖電影的痛,對於我這樣一個80後來說看過的國產電影也不少了,但是說到國產恐怖電影真的是乏善可陳。
也因此,國產驚悚片恐怖片普遍都是這樣的小成本製作,請不起明星,也搞不出什麼太大的牌場。而這,是市場決定。
國產科幻片、國產歌舞片、國產紀錄片、還有針對於成年觀眾的國產動畫片,也都是因為這樣的市場原因,要麼沒人敢拍,要麼拍了也不敢投太多錢。所以說,市場決定了國產驚悚片恐怖片是小成本的。小成本要拍出好片是比較難的。
㈩ 你覺得中國電影業現在有哪些問題呢
我覺得中國的電影業與現在有很多的問題,就比如有很多的電影,他並不是一些好的電影,然後中國電影業卻在肆意的去播放這些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