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赤壁》於歷史不付的地方
多的很
比如東吳軍與曹操水師的第一仗,是在水上打的,而電影中變成了是在陸地上,還擺什麼八封陣,歷史上根本就沒有這種事
另外,船用鐵索連起來這個辦法,《三國演主》中說是龐統想出來的,實際上,是曹操自己想出來的,而電影中說是蔡瑁想出來的
還有,有東風在歷史上其實是周瑜自己算出來的,而在《三國演義》和電影中,均把功勞歸給了諸葛亮
孫尚香在赤壁大戰中根本就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她和劉備相識是在赤壁大戰以後的事情,在影片中,孫尚香不僅早就和劉備相識,還立了大功。所以在影片中,有關孫尚香的一切,都是虛構的,歷史上是沒有這些事情的
同樣的,小喬在《三國演義》中,其實是一個根本就沒有出場機會的人,大喬小喬,只在諸葛亮的言語中出現過幾次,人是根本就沒有在書中出現。而影片將這個小喬列為女主角,而且還是她拖住了曹操發兵,呵呵,根本就是在胡編亂造。
赤壁大戰中,華陀還沒有為曹操診病,後來華陀也不是走掉的,而是被曹操殺掉的,但那是在赤壁大戰以後幾年的事情
另外,蔣干中計這回事,實際上在歷史上是根本就沒有的,《三國演義》小說里虛構的。而在影片中,蔣干後來被曹操用毒酒毒死了,其實在小說里,蔣干並沒有被毒死,直到赤壁大戰結束,蔣干也沒有死
另外,小說里的著名的「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戲,影片中根本就沒有拍。
至於最後周瑜等人將曹操放走的戲,那更是沒譜了,實際上是曹操自己逃走的,周瑜沒能抓住他
2. 電影 《赤壁》有哪些與歷史不相符的地方
很多啦。。最不符合的就是
原來周瑜打黃蓋的情節,變成了電影中小喬對曹操使用美人計.
還有孫尚香沒進曹營。。。。
劉備沒有結盟後單獨離開
孫劉結盟也沒有出現傷寒。
不是周瑜放了曹操,是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放了他。
小喬在赤壁時期沒有懷孕
孫尚香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出自這是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顧炎武,三國時期當然沒有這句話!
3. 電影《赤壁》與歷史不一樣的有哪些一點3分~
一個不同就是關於小喬那段吧,歷史上小喬可沒去曹操那去啊!2再就是草船借箭那,歷史上是曹操下的命令射箭,因為諸葛亮利用了曹操的多疑,所以算定他在大霧天中不敢出戰,就定會放箭,而電影里不是曹操下的命令,也用這來殺了那兩個將軍!再就是那個中了周瑜反間計的謀士歷史上沒說殺了!電影里演的很清楚是被毒死了,當然這也符合曹操的性格!然後是孫尚香去當探子那段,純是為了給趙薇找點戲份!實際上哪有那段啊!歷史上劉備雖說和東吳結盟了,可一直沒派兵去,電影里演的是去了吧!然後最後這個其實應該是最大的!就是最後大決戰那,歷史上劉備可是去堵後道的,沒參加年啊決戰,而曹操也沒有在那等著啊,周瑜還沒上來他就帶人跑了!而且電影里最後沒用歷史上很出名的那個「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苦肉計!
基本上就是這些了吧!一時也就能想起這些了!(對了,樓上的樓上那個仁兄說的接生那段,其實那一大段都和歷史上不一樣!)
4. 電影赤壁與原著的不同之處
1.影片開頭是曹操南征,趙雲救阿斗,沒有提到這是長阪坡,後面交代說,這是新野撤退。在歷史上,劉備率領的是襄陽十萬多百姓撤退,因為行走緩慢,在當陽被曹操五千騎兵追上,一萬多士卒被騎兵打垮,不得不拋棄十多萬百姓,率領幾十騎向漢津逃竄。幸得關羽船隊在漢水接應,才揀得一條性命。長阪坡一役,劉備損失慘重,不但一萬多步騎血本無歸,數千輛輜重完全見獲,連自己的兩個女兒都死在亂軍中,如此慘烈的情節,電影中毫無表現,實在可惜。影片中說劉備竟然率領十多萬百姓安全撤離,讓人大跌眼鏡。
2.曹操和周瑜在赤壁相持,竟然派步騎繞到周瑜後面去跟他打陸地戰,這情節有些不可思議。赤壁兩岸交通應當不便,如果是平原廣隰,能繞過去打陸地戰,曹操早該想到。以曹兵陸地戰軍力之強,周瑜的數萬水兵,轉瞬就會被擊潰,還打什麼水戰?如果曹兵在赤壁和周瑜遭遇,他完全可以派一支船隊上溯,在遠一點的地方渡江,從陸地夾攻周瑜,而歷史上曹操竟然沒這么做,說明陸上攻擊周瑜軍隊後背完全不可能。古代交通不便,很難繞攻,往往一城就可以堵住軍隊去路,要前進,非攻拔此城不可。
3.此場陸戰,在電影中虛構一個八卦陣也不大現實,那種盾牌形成的陣勢,不過一人高,很容易被騎兵馬蹄沖散,又不是土垣石牆,哪有分割包圍敵兵的功效?曹兵的士卒手持圓盾,還搞個魚鱗陣,大概是模仿羅馬步兵,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出現過圓盾,況且羅馬魚鱗陣非常堅固,幾匹馬拉起一條繩子,繩子上串幾條狼牙棒似的東西就想摧毀魚鱗陣,似乎也有點小兒科。
4.諸葛亮去東吳勸降,魯肅竟然說周郎此刻就在赤壁練兵。要知道赤壁是當時孫劉聯兵沿長江上溯時,和曹兵偶然相遇的地方,周郎怎麼可能預先在赤壁練兵呢?電影畫面轉瞬又切換到諸葛亮在周瑜兵營的畫面,好像赤壁就在吳都城附近,也有點不大合理。
5.關羽、張飛、趙雲的打法,有點像武俠電影,一個人撞倒幾十個士卒,除非超人。連周瑜在中箭後,也拔掉胸前的羽箭,飛越而起,將箭插入對方大將的脖子,穿頸而過,似乎和歷史戰爭片有點不大諧調。而且,當時騎兵已經很發達,董卓和呂布都以騎射聞名,關羽也是策騎在亂軍之中斬顏良,為什麼電影里的幾個主將都喜歡下馬徒戰呢?況且周瑜以主將之尊,貿然上陣,未免冒險了些罷?
6.諸葛亮給小馬接生,周瑜說要給小馬取個荊楚風格的名字,小喬說,就叫萌萌罷。萌萌和荊楚有什麼關系?小喬寫字平安,說取為周郎兒子的名字,也有點傻,平安這樣的名字也太現代了,漢末的人絕不可能取這種渾名。趙薇被稱為郡主,那時候哪有郡主這種稱呼?郡主的稱呼最早起於唐代,還是用來指皇太子的女兒。
7.趙薇竟然會點穴這種功夫,大大加深了這部電影的武俠片屬性。本來這情節放在一般電影中也似乎無所謂,但在《赤壁》這種雙方甲士弩箭對射如雨的軍事片中,突然蹦出一個會點穴的女人上竄下跳,無論如何不能不讓人覺得滑稽,這使得影片的性質無所歸屬。
8.兩軍對峙的地方,完全不像長江。曹兵的船隊竟然不是沿江岸橫著一條線的排開,而是豎著形成縱深的列隊,列隊後才是陸地,試問哪有這么寬的江面?
9.關羽教孩子念《詩經》,似乎也不可能。漢代儒學發達,《詩經》有專門的博士講授,關羽未必懂。當時蒙童課本主要是《論語》和《孝經》,以及《急就篇》之類,不會用《詩經》講授。漢簡中士兵習字簡多是《急就篇》、詔書和算術書,似乎無五經。
10.張飛在大紙上練字,當時紙張製造並不發達,官府公文也大多用竹簡,電影中曹操給孫權的信都是竹簡(似乎過於節省),而張飛這個窮軍官竟然用紙練字,未免過於奢侈。
11.回光陣完全瞎扯,劉備哪有這么多財力去打制這樣的盾牌;就算有,哪有那麼多時間去把它磨得像銅鏡一樣光;就算能磨光,哪能計算陽光角度計算得那麼好,反射陽光,讓對方騎兵受驚?
12.周瑜為了訓練孫權膽量,讓孫權一個人打老虎,而且不允許隨從幫助,這無異於謀殺,任何君主都會認為這是謀反,有點胡編亂造。
再就是台詞問題,半文半白,頗為失敗,就不用說了。從此片上集看,整部電影暫時還沒看到有靈魂,它想說什麼呢,歌頌劉關張的兄弟情,抨擊曹操的殘暴,敘述孫權的成長,贊揚周瑜的雄姿英發?似乎都不是,總之有點亂。另外,赤壁之戰發生在冬天,江上寒冷刺骨,這種氣候對戰爭的影響也沒有表現。當然這無關緊要,但至少顯得不夠精緻。
當然,此片也有亮點,比如曹操船隊蔽江而下的時候,雖然做的特技不是很好,但也頗具震撼力。曹操在船上吟誦:「駕九龍九合諸侯」的時候,鏡頭迅速拉遠,俯拍船隊全景,也很不錯。影片中的服飾也還行,前額發兩邊中分,皆是西漢式,士兵紗帽也是西漢式,看陽陵俑便知,惟無赤幘。有的士卒護頸甲胄,一如徐州獅子山漢楚王墓出土弩兵,也是西漢式。小喬穿的衣服則為戰國楚式,花紋都是江陵馬山楚墓出土直裾衣的鳳鳥花紋,和東漢末年的服飾只怕有所區別,不過這個關系倒不是很大。東漢陶俑出土不如西漢那麼多,畫像磚發式不清晰,襲用西漢乃至戰國也是可以的。曹操給孫權的信,寫在竹簡上的字體,和出土漢簡很相似;小喬和張飛的字如同東漢碑刻,這些都是不錯的細節。
5. 電影赤壁之戰中有哪兩處與歷史壁不附
何止兩處。首先軍力懸殊不大,曹七八萬,孫劉五萬左右。其次草船借箭純屬扯淡,連箭都要借,那還打個屁仗。再次周瑜打黃蓋也是扯淡,詐降倒是很有可能是真的。最後,沒有什麼龐統連環計,曹操為了讓船隻少些顛簸,只是讓倆倆大船用木板相連減少晃動而已,只是由於船隻太多,密密麻麻,看著好像都連著,記住曹操不傻,他手下謀士將領也不傻。
6. 《赤壁》這部電影 哪裡符合史實哪裡不不符合史實 這兩個皆需回答,有認真回答的才會採納,最好可以
大體還是符合的,文化作品有一個舊瓶裝新酒的過程,孫劉止戰變成了愛好和平,東風其實是很偶然的,借箭的其實是孫家人,這些參考演義在,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曹操並沒有受很大損失,只不過因為防馬騰而匆匆收場,荊州的一部分也還在他手裡,要說損失就是劉表剩下的水師了,當長江上游再次出現一支強大水軍的時候,三國就統一了
7. 電影《赤壁之戰》與歷史不符合之處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是怎麼打的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三國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段歷史;在紛繁的中國軍事史上,赤壁之戰是人們最感興趣的一個戰役。然而,非常有趣的是,90%以上的中國人並未通讀過陳壽的史書《三國志》,大家對三國歷史、三國人物,包括對赤壁之戰的印象,主要來自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以及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戲曲、曲藝等作品。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發生於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這個規模宏大的戰役中,孫權、劉備結成聯盟,巧用火攻,大敗曹軍,為魏、蜀、吳三分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然而,史書有關赤壁之戰的記載甚為簡略。陳壽《三國志》限於「正史」體例,將有關材料分別插入多篇紀傳,對戰役的過程、各方的決策和戰術的記載顯得零亂瑣碎,而且往往彼此抵牾。
直到北宋司馬光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綜合各種材料,才大致勾畫出赤壁之戰的輪廓,但首尾不過三千餘字。
綜觀史料,我們可以回答大家關心的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的幾個主要問題。
首先,赤壁之戰是怎麼打的。
歷史上的赤壁之戰,大體進程是這樣的: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荊州。
八月,荊州牧劉表逝世,少子劉琮繼位,駐襄陽。劉備屯樊城。
九月,曹操到達新野,劉琮瞞著劉備,不戰而降。劉備倉促南撤,敗走夏口。曹操進軍江陵,欲趁勢征服江南。
十月,諸葛亮出使江東。孫權決計聯劉抗曹,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會合劉備軍,進至赤壁。
十一月至十二月,孫劉聯軍在赤壁與曹軍初次交戰,曹軍失利,退至江北烏林一帶。曹軍發生疾疫,將士多有死者,乃將戰船相連。黃蓋詐降,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曹操自華容道北歸。
至於戰爭雙方的兵力,《三國志》記載,曹操自稱「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這純屬吹牛皮,三分鼎立形成後,魏國總兵力也不過五六十萬;《三國演義》說有「八十三萬」,則系小說家言。
當代史學界對此說法不一,通行的說法是:曹軍二十餘萬。根據是《周瑜傳》注引《江表傳》:「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劉)表眾,亦極七八萬耳。」
孫劉聯軍五萬。其中孫權軍有三萬,根據一是《周瑜傳》:「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二是《三國志》注引《江表傳》:「乃乘單舸往見(周)瑜,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劉備方面有二萬,根據是《諸葛亮傳》:「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聯軍的主力則是周瑜統率的東吳軍隊。
赤壁之戰中,主要人物的真實貢獻是什麼
周瑜 赤壁之戰中的頭號英雄。正因如此,史書這樣記載:「瑜之破魏軍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孫)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盡管曹操嘴硬,自稱「燒船自退」,但他敗於周瑜之手這一點卻得到後人的公認,因而蘇東坡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才會這樣寫:「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諸葛亮 除了出使江東,智激孫權聯劉抗曹之外,究竟還有哪些作為,史書上並無明確的記載。但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卻成了「赤壁之戰」的真正主角,成了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的人物。
羅貫中把周瑜與諸葛亮的關系定位於「同盟」、「對手」、「知音」三個基點上,有意編織了一系列二人 「鬥智」的故事,以周瑜之智來襯托諸葛亮之智。這些情節,雖然波瀾起伏,膾炙人口,卻無形中降低了周瑜的歷史作用。
8. 電影《赤壁》中有哪些與歷史不符合的場景和道具
《赤壁》的戰爭場面佔了全片的三分之二,諸多陣法的運用讓人眼花繚亂。不過,李曉傑教授沒有受到視覺上的干擾,他發現吳宇森在兵器的運用上出現了錯誤。
該片片頭是一把把劍,李曉傑說,這是吳越時期的劍,非常著名,可是兩軍對壘的打鬥場面,導演卻忽略了短兵器的使用,士兵統統拿著長戟和長槍:「長兵器的使用適用於陣法的外圍,一旦兩軍接近,短兵相接才最有威力,但是《赤壁》卻讓士兵用槍和戟,那麼一旦接近,這些長兵器只能當棍使了。還有一個錯誤出現在八卦陣的段落,吳蜀聯軍將曹軍困在八卦陣中,然後從陣中伸出戟來勾他們的腳踝——這是不對的,在古代,戟是用來勾頭的。」
李曉傑說,吳宇森的確是做功課了,但顯然做得還不夠。他回憶說當時《木乃伊3》開拍前,導演也派製片主任向他們了解秦代,「這位導演本身是學歷史出身的,他特別強調這個。他的問題是秦俑有些是跪著的,那麼他們如何射箭?騎兵又該用何兵器?秦陣的布陣是怎樣的?他說他別的做不到,細節一定要做到。」
武戲:導演不知道那時銅有多值錢
此前,吳宇森一直對外宣稱《赤壁》改編自《三國志》,摒棄了《三國演義》對三國人物的「神話」,於是張飛寫書法、關羽教書、瑜亮斗琴……《赤壁》的文戲幾乎成了三國人物的才藝表演。但在武戲方面,吳宇森一不小心還是將歷史「神話」了。
李曉傑看著武將們打鬥時的鏡頭一直在笑,看完之後向記者拋出一連串的問題,「這些武將們穿著那麼重的盔甲,怎麼行動會如此敏捷?關羽在《三國志》中沒有太多描寫,但是《三國演義》中說他擅長馬上作戰,為何導演安排他在平地上打鬥?《三國志》對武將們的穿著、兵器和細節都沒有太多描寫,我想這純粹是導演自己的愛好。若說《赤壁》是改編自《三國志》,那我可實在不敢恭維了。」
李曉傑告訴記者,在看電影之前,他翻看了晨報對《赤壁》的相關報道,一個叫「回光陣」的陣法引發了他的濃厚興趣,「我對一些三國的陣法有所了解,但是還不知道有這么一個陣。」《赤壁》中的回光陣是諸葛亮授意張飛用來抵抗曹軍用的,盾牌反面是銅,藉助太陽的折射,將光刺向敵軍的眼睛。李教授在了解後覺得很好笑,「吳宇森一定不知道銅在那個時候有多值錢。」
9. 電影赤壁之戰中有哪兩處與歷史不附
赤壁之戰電影內容介紹
近幾年來,在中國,有關於歷史題材故事的電影漸漸地越來越多,質量和製作的高度也是越來越好,而關於史詩巨制的赤壁之戰電影,主要又是講述的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赤壁之戰電影吧!
赤壁之戰電影主要要來講述的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鼎立時期的故事。歌詞里也有唱過,東漢末年,分權三
赤壁之戰是哪一年爆發的
赤壁之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赤壁之戰是哪一年開始的呢?赤壁之戰發生於三國期間,這是眾所周知的。
而其實關於赤壁之戰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一些人仍然是持懷疑態度的,因為我們對它的所有認識都是來自於所謂的歷史資料,而史料雖說有寫實性,但是,也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看中國的古裝劇還經常會出現,皇帝讓史官只記利於自己的情況,所以,被懷疑也是在所難免。
我們現在所說的赤壁之戰是在現有資源的情況下來說的。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也就是公元208年的時候,用當時的年號來說就是在在建安十三年,當時還是漢朝的天下。
一般來說,無論是戰役還是其他的任何事情,在做它時,都會分階段去做,也就是說要提前規劃,我們把赤壁之戰也來進行分段的話,首先,是籌備階段,這個主要是曹操一方,因為劉孫是防禦,來不及籌備。對於南下,曹操必定是想得也不多,就想乘勝追擊,因為連北方都沒完全平定,他就南下了。
所以,籌備差不多用了六個月,即公元207年八月到208年二月,然後就是實施階段,實施階段用了一年不到,也就是十個月左右,即公元208年二月到十二月,其中真正開戰主要應該差不多三四個月,就是公元208年八月到十二月,之後,開始走向失敗,即公元209年。
赤壁之戰歇後語有哪些
很多歷史故事都很經典,赤壁之戰就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說到赤壁之戰里的歇後語,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句歇後語說的是對於同一件事,雙方都是自願的。在赤壁之戰中,為了讓曹操以為孫權要投降,周瑜與黃蓋合夥演了一出苦肉計,假裝言語不合、意見不投。就是為了演給詐降陣營的張允等人看的,而恰好這些假的情報被誤送到曹操手中,也是致使赤壁之戰失敗的原因之一。
再有就是草船借箭—滿載而歸。在這句歇後語中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要想成功做好這么一件有風險的事,是需要很大把握的,而諸葛亮知己更知彼,他深知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霧天不會貿然出擊,必定會以遠距離試探,正好射箭就是這個試探的方法。
同時他要能觀天象,知道天氣的變化。最重要的是他有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去造箭,而是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去達到自己的目標。這些種種串起來,才是真正的高人,可以為了一個目標,綜合利用身邊的優勢,十拿九穩地完成一件事情。
其實在赤壁之戰里還有一些歇後語,像曹操南下——操之過急;諸葛亮周瑜定計——不謀而合;諸葛亮周瑜用計——英雄所見略同;諸葛亮借東風——裝神弄鬼等等,其實每一句歇後語都有一個待人挖掘的故事。你現在是不是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了呢?
關於赤壁之戰的研究
關於赤壁之戰曹操最終失敗,有人說:赤壁之戰,曹操敗於火,也敗於病。在黃蓋的計謀下,曹操那近千艘首尾相連的船被一把火燒了,當然被燒的不僅僅是船隻,更是那顆雄心追逐的天下。
一個對赤壁之戰有著30年研究經驗的專家說:曹軍敗北可能是因為軍中流行血吸蟲病,導致士兵作戰能力下降,進而致使作戰失敗。而且,曹操在大戰後給孫權的信中說道:「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也就是說,赤壁之戰正值曹軍患病之時。同時,在史書中也有記載說曹軍大范圍的感染了疾病。
赤壁所在的地區-湖北,是血吸蟲病的重災區。曹操的軍隊當時扎營在長江附近,同時正值秋季,是血吸蟲病的多發季節。士兵們出現了發燒、拉肚子、嘔吐等症狀,他們還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嚴重的甚至有傳染病暴發的可能。
這個可能性不僅僅能讓我們更全面地認識赤壁之戰,對曹軍的失敗不止是由於草船借箭和天時地利。據研究,曹操的兵力聚集在長江的南岸,而在秋冬季節,無需借不借東風,都可以利用風勢將曹操的船點著。同時,周瑜十幾艘小船借火燒船隻的可能性及破壞性有限。所以說,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敗不僅僅是火攻,更是疾病,疾病使人精神不振,更別說應戰了。
對這一研究的結果,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也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其中的一部分原因。
國。
而在那之前,漢朝的幼主難以主持大局,沒有實權,反而是朝中大臣曹操掌握著大權,挾天子用來號令諸侯,獨斷而且專行。曹操野心非常大,一心就是想要稱霸天下,即使大夫孔融直言相諫,卻也只是落得個祭旗的慘烈下場。
曹操若想要一統天下,就必須消滅掉孫權和劉備這兩大勁敵,一時間天下狼煙四起。
赤壁之戰這個電影所講述的,就是三國那時候聞名天下的「三大戰役」之一。曹操為了能夠統一天下,對劉備孫權展開了攻擊。劉備在軍師諸葛亮的深思考量建議之下,決定聯合孫權,於是,孫劉聯軍在赤壁和曹操的大軍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紀大戰。
這一場大戰的制勝關鍵,就是孫劉整合軍隊火攻曹操大軍,使得曹操大軍傷亡慘重,軍心大亂,最後在赤壁之戰中大敗,孫劉聯軍大勝。
而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曹三軍的戰爭正式開始,也為日後的三國聯軍開始了預熱。
赤壁之戰在哪爆發
赤壁之戰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但真正了解的人很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赤壁之戰這個典故。赤壁之戰時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在這場戰爭中,也是決定三國格局的一次關鍵戰役,也是這場戰役讓曹操退守北方,幾年以來都沒有較強的實力威脅到吳和蜀。
那麼,現在很都人都在考證,當年的赤壁之戰在哪裡發生的呢?這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謎團。那麼,我們就來看看當年的赤壁之戰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
多年來人們都在考證赤壁之戰的發生地點是在哪兒,根據記載三國的史料三國志的介紹,也為前人的猜測做了一個記載。
有的人說在嶂山以南的地方,在漢陽赤壁的說法更是在南北朝的時期很流行,現在認為在黃州赤鼻磯的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但是後面也被各種說法所打破。
古往今來,種種說法也是層出不窮的,但是都沒有得到世人的一致認可,也讓人們對於赤壁之戰的真正之地感到更加的好奇,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者去研究這一個領域,但是直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具體的說法,也讓這個謎團遲遲沒有打開。
赤壁之戰已經發生在距今兩千多年前了,人們對於他的發生地的探索卻一直沒有準確的說法,也希望以後這個謎團被打破,讓我們重溫當年的戰場之貌。通過本文的詳細介紹,你現在是不是已經有了深入的了解了呢?
揭秘赤壁之戰誰敗了
史上最著名的赤壁之戰你了解嗎?赤壁之戰很多人都很了解。但是知道的也是表面的東西,更深層意義的東西就並不了解了。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赤壁之戰的意義。
在東漢的末年,四地的英雄四起紛爭,在這場猝不及防的戰爭當中,讓很多的人也成名,但是更多地是勞苦大眾的生靈塗炭,在面對這歷史時期時,尤其是三國時期更加的讓後世銘記,有很多的經典戰役也被後人所稱頌著。
在赤壁之戰當中,曹操作為三國中勢力最大的,在收復北方,一統天下以後,還想要南下把吳蜀都吃掉,於是調動大軍南下,在赤壁這個地方和吳蜀大軍正面向遇,兩軍在水上對攻,但是黃蓋的假投降也是曹操沒有想像得到的,也是自己輸掉了戒心。
由於自己也沒有深入敵情了解,可能自己仗著大軍的優勢,疏忽了軍隊的戒備,而那一邊的諸葛亮卻是運籌帷幄,把一切都布置妥當,於是黃蓋在夜幕下的假投降也為赤壁之戰的開始拉開了序幕。
在夜黑風高的河面上,由於曹操的的戰船是被鐵鏈連在一起的,所以被諸葛亮抓到這一弱點,順勢就放把火,加上黃蓋的里應外合,所以戰爭的天平也就偏離了曹操這一一邊,最後落得個敗走華容道。
在赤壁之戰中,戰爭的勝利是屬於吳和蜀的,曹操是失敗的一方,經過這一戰,也讓曹操的實力大減。(來源:網路)
10. 赤壁下中情節主要有哪些與歷史不符合
多了去了
第一、劉備當時根本沒有去到東吳
第二、三國志和三國演義里根本沒有孫尚香這個名字,中國的叫法應該是孫仁
第三、根本沒有草船借箭(這個怪三國演義了),草船江上飄,曹操只要放火箭就能紅紅火火烤孔明了
第四、曹操毒殺蔣干,蔣干盜書後又去了東吳,找到了龐統龐統向曹操獻的連環計。
第五、曹操當時是討伐劉表而討伐劉備和孫權(劉備當時在劉表手下、孫權更是沒他什麼事)後來諸葛亮游說東吳告之唇亡齒寒東吳才和劉備結盟。曹操沒辦法才起兵伐吳。
第六、甘寧(片子里貌似叫甘興,甘寧字興霸,佩服導演)根本沒死後來孫權兵敗逍遙津甘寧護駕孫權有名句「曹操有張遼,吾有甘興霸」。不過貌似導演已經無視了。
第七、東吳進攻曹操旱寨的時候竟然列出了古羅馬方陣(凱撒笑了)
第八、赤壁之戰曹操應該完全沒有在陸路盡興阻擊而是全線敗逃。
第九、片中提到的青州軍說是曹操最精銳的部隊,嚴重鄙視之,所謂青州軍是曹操當年剿黃巾時收降的三十萬黃巾軍,曹操打呂布的時候,青州軍見呂布鐵騎一到頓作鳥獸散,曹操險些喪命曹操打徐州青州軍燒殺搶掠無惡不做。曹操征宛城的時候張綉先投降後倒戈。曹操失大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此時的青州軍不但不迎戰張綉反而沿路乘火打劫,後來被於禁率軍鎮壓。赤壁的時候青州軍這個建制還存不存在搞不清,但是這個時候青州軍絕對是一支砸碎部隊。
第十、周瑜不打黃蓋- -,太邪門了不知道導演想表達啥
第十一、小喬渡江,感情導演在玩真三國無雙。
第十二、華佗不知道怎麼跑到曹操營寨中的- -
第十三、孫、劉(孫權、劉備)參加赤壁之戰,孫權一國之君打死也不會上火線,劉備孫子一樣的人怎麼敢上火線。
第十四、關、張、趙的出現位置,經典的關雲長華容道縱曹被變成了孫權曹旱寨放曹。
還有的小的細的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