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影《孔子》主要內容
《孔子》講述了東周末年,諸侯割據,相互征戰。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
劇情簡介:
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
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
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
(1)電影孔子主要思想有哪些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孔子
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全片的核心。也是正反雙方爭斗交戰的焦點。
更有一位被傳為「聖人緋聞」的衛國艷後「南子」。影片時間跨度20餘年,涉及到春秋諸國的故事,於亂世的沖折與混亂中,唯見曠世一人——孔子。
2、季孫斯
春秋魯國大夫,「三桓」之一。謚號桓子。季孫氏一支為魯桓公子季友後裔。魯定公五年(前505),父季平子死後,繼任為卿。實權一度被家臣陽虎掌控。
3、南子
春秋時期衛靈公夫人。宋國貴族女。又稱釐夫人,姓子。原與宋國公子朝相好,受衛靈公寵幸。魯定公十四年(前496),告發太子蒯聵謀圖行刺,蒯聵出逃。
『貳』 電影 《孔子》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電影《孔子》的開篇,是從孔子中年為官開始講起的。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戰亂連連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熱血和鬥志,想藉助魯國的君上實現自己宏偉的政治抱負,不想君上只是個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國家機器——軍-隊。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邊耍猴人的把戲,跳的最歡的時候卻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個人不著邊際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彷彿空中飛舞的風箏,自己並不能完全掌控,線一斷便沒有了蹤影。一個人過高的估計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過低則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後都經歷了,直到兩個弟子先後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紀,於是思想方才變得穩重務實。孔子回魯國後,不涉足政治的決定實在是難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後人傳頌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敗得失,緣於他有三個知音人。
其一,弟子顏回。顏回誓死一輩子追隨無論貧窮與富貴的孔子。在孔子被迫離開魯國的時候,顏回和眾弟子的追隨給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動力。孔子周遊列國,如果沒有弟子們的追隨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說不定早客死他鄉了。顏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幾次徒手打撈書簡,是因為太在乎老師的書簡了,可惜聰明的顏回沒有想到人腦遠比書簡更重要。顏回的死,讓孔子傷心欲絕,一個貼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衛國南子。周迅飾演的南子,並沒有傳說中的色和盪,可能這無關演技,導演用錯人了。衛國,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機會施展個人才能和影響力的外國。而給他這個機會的是南子,沒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機會在他國施展自己的學識和抱負。所以講究禮節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眾人的勸誡,去見了名聲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輕-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預料之中,可是南子卻說「世人也許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句話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學識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戲中,不過短短幾分鍾,卻是神來之筆,她的言語拔高了孔子的歷史形象。
其三,魯國大相國季恆子。季恆子的扮演者陳建斌,其演技可圈可點。季恆子雖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識時務懂謀略。季恆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魯國改革的主要對手,又是迫使孔子周遊列國的推動人,最後還是讓孔子還歸故里的邀請人。造化弄人,季恆子的所作所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禮義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且季恆子還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國。
邀請周潤發扮演孔子,可能是導演胡玫經過反復思考後的決定,發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別是眼神無人能及。能夠有機會飾演孔子我相信是發哥的一種榮耀,但是戲中的情節未必吻合發哥的想法。不知是出於商業的考量,還是編輯的能力有限,電影中的孔子與歷史中的孔子相去甚遠。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讓人想到諸葛亮和墨者革離,不知道這和宣揚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麼相關聯的?有人說,看了電影《孔子》就像在看「喪家犬」。悲哉,可憐一代聖人,讓後人如此詮釋!
『叄』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1.立志有恆孔子認為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應該以個人現在物質生活為 滿足,還應有將來精神上的更高要求,這就是對社會發展有自己的理想和盡自己的義務。他在教育學生如何對待現在和將來的關 系時,總是5;導學生立足於現在而面向將來,確定志向,樹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為個人努力方向。孔子常和學生們「言志」,一天,他對學生顏淵、子路說:「你們何不談談各人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拿出車馬、衣服、皮袍與朋友們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洲說:「我的志向是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願聽聽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通過與學生無拘束的談話,示意學生朝著「仁」道的方向去修養去提高,這是他指導學生立志的一種方式。 孔子認為"立志"是重要的起點,但要堅持和實現其志向,並不是容易的事。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才立,可見立志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確立志向後,又經過長期不懈地學習、修養,使之思想、感情和行為,達到道德的高度自覺與"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終身性、長期性和階段性。 孔子教育學生"志於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標准與理想,他要求學生以"仁"指導日常的道德行為,堅持道德信仰而不動搖。"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要求君子在吃一頓飯的瞬間也不要離開仁德,在匆忙緊迫的情況下也不要離開仁德,在顛沛流離的環境中也不要離開仁德。他要求學生"罵信好學,守無善道",對仁德和理想要鴛信,要好學,要堅守,並用生命去捍衛。"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貪生怕死而損害仁德,要勇於犧牲來成全仁德。他認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個人生命都還重要 。 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質享受方面,則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質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會妨礙精神境界的提高。 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末足與議也",他認為一個學生總以吃穿不好為恥,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質享受方面,那就很難談得上樹立遠大的理想了。他贊揚學生顏淵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在孔子看來,顏淵是個有志向的學生,他的心思都集中在學道與守道上面,而不去計較個人生活的困難。他還說過,"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吃粗糧飲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的富貴,對於我就象浮雲一般。他還教導學生「謀道不謀食"、"憂遭不優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認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不應迷戀和陶醉於眼前的物質享受,更不能為了追求一時享樂而去貪圖不義之財,從而葬送了自己終生的前途。 只有經過長期艱苦的磨練,志向方能堅守。孔子在教育學生對待志向的確立與堅守的關系時,總是引導學生重視持之以恆與百折不撓的意志鍛煉。這也可以說是立志過程的最後與最高的階段。他認為一個人沒有恆心,甚至不能做巫醫。他舉例說,好比用土推出,只差一筐土就成了,如果停下來,那就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剛剛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啊,他教育學生應象松柏一樣經得起嚴寒,"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他還教育學生應當把自己的意志鍛煉得堅貞不移,"磨而不磷」"涅而不緇",意思是說,最堅固的東西,是磨也磨不薄的,最白的東西,是染也染不黑的。 總之,志向的確立和堅守,決定於個人信仰和主觀努力,是精神性的、內在的,不是依靠外力強制可以改變的。我們今天不能以孔子的志向為志向,但是他這種強調立志的思想,他主張道德教育要解決確立志向的經驗,卻值得我們吸取。 2.克已內省 在人與人交往的關系中,有一個如何對待自己和如何對待別人的問題,這兩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孔子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主張重在嚴格要求自己,約束和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規范,他把這稱之為"克已"。 孔子所說的"道",指的是道使行為的規范和准則,具有某種客觀的性質和內容;孔子所說的"德",指的是內心的情感和信念,屬於主觀方面的東西。孔子在處理客觀的"道"與主觀的"德"的關系時,重視積極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活動,強調自覺地進行思想監督,便遵循客觀的"道"成為內在的自覺要求,而不受外來強加的限制,他把這種主觀的思想活動,稱之為內省。 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克己是復禮的基本條件,不能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論行為符合客觀的"道";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復到"禮"的道德規范上來。"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所謂"求諸已",也就是遇事反躬自問,嚴格要求自己,隨時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禮義。"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即對自身厚責,嚴以責己,寬以待人,對別人薄責,這種做法,不僅不會增加矛盾,且會緩和和消除矛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要痛苦和麻煩,也不要把這種痛苦和麻煩加到別人身上。"攻其惡,無攻人之惡",即對自身的缺點錯誤要勇於批評,對別人的缺點錯誤要寬容諒解;能自我批評,承擔責任,與別人的關系也就容易相處。 孔子主張把克己、求諸已的原則,貫徹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他說:"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責備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別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養的君子么?"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擔憂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該憂慮自己不了解別人。"不患人之已知,患其不能也",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自己沒有才能,"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君子擔心自己沒有才能,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不愁沒有職位,愁沒有能夠站穩腳跟的本領;不愁別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別人知道的事情。所有這些,都著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當自己沒有能夠取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發揮應有的社會作用時,要多檢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學問水平,而不要責怪別人;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學問能力的條件不夠,就應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創造必須的條件,進而達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境界。 內省是靠自覺性來監督的,不自覺就難於真正進行內在的自我反省。孔子說:"內省不疚,夫何憂何俱"?自己的行為都合乎道德規范,自我反省,問心無愧,那就會心安理得,還會有什麼憂俱呢?"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別人好的道德品質,虛心學習,向他看齊;見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要聯系自己,反省檢查,引以為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說要開展主觀的思想分析,見善則學,不善則改。 孔子認為內省是日常必用的修養方法,在學生中間積極提倡,他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思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辦事沒有盡心竭力嗎?與朋友交往不講信用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認真復習嗎?學生以社會規范為准,對行為進行自我檢查,以便及時發現不符合規范的
『肆』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有哪些
1、孔子主張禮治,反對法治。禮的意義在古代甚為廣泛,指國際間交際的禮節儀式,貴族的冠、婚、喪、祭、餮等典禮,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規范等。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後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論語·學而》)似乎周禮是千秋不變的規范。晉國鑄了刑鼎,他尖銳地反對,說:「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經濟方面,他反對封建的田賦制度而極力維護西周以來的田賦制度。《左傳·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仲尼……私於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於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且子季孫若欲行爾法,則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張維護等級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合乎「禮」的等級制度。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跏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4、孔子主張克己復禮。《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問仁。子日:『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又問「克己復禮」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5、在倫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張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據周禮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勞動者。孔子說:「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論語·憲問》)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義,是比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在哲學上,孔子主張天命觀。孔子主張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天」是宇宙萬物無言的主宰者。孔子認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說話做事的。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他把恢復周禮看做是自己的歷史使命,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論語·子罕》)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伍』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仁:仁的人生哲學
仁是孔子和弟子反復探討的課題。孔子會針對不同的弟子與不同的時機來講述「仁」的真諦。大抵來說,孔子的「仁」就是曾子所說的「忠恕」二字而已。
「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仁道」就是真誠踏實,切忌浮誇不實而違逆正道。
禮:禮的社會秩序
禮,就是「節制」,宋明儒者也解作「理」。《司馬遷˙太史公自序》有:「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我們來看孔子對於禮的闡釋--- --- 《論語˙泰伯》:「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禮,也是「真情」,而且在上位者必須作為人民的表率。所以孔子接著說--- --- 『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禮,不是浪費鋪張,而是真情流露;寧願節儉簡陋,也不奢侈浮誇--- --- 《論語˙八佾》:「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奢也,寧戚。』」 《論語˙陽貨》:「子曰:『禮雲禮雲,玉帛雲乎哉?樂雲樂雲,鍾鼓雲乎哉?』」
禮,是對天地萬物的尊重。藉由對禮法的好問,來表達自己對於天地的敬意--- --- 《論語˙八佾》:「子入大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雖然是以身份地位區分開來的,但孔子不認為這是唯一的差別,更重要的在於修養和境界。對此孔子有很多說明,如他說:「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修養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方法,有著豐富而精微的內涵。近百年來,不少人反感於中庸,大概是將它誤解為同流合污、媚世自是、毫無原則的偽君子行徑,其實這樣的鄉願也正是孔子所深惡痛絕的,他說:「鄉願,德之賊也。」他認為,如果不能達到中庸,狂狷是次好的境界,畢竟「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
孔子又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為政之道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很多人認為孔子希望能夠恢復西周的禮樂,也有一些人認為他只是以復古的名義鼓吹一種新的世界秩序。
立信
對於孔子而言,不僅是個人的美德,而且是一個基本的政治原則。子貢請教為政的要點,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德治
孔子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曾任掌刑罰的大司寇,但是,孔子深深感受到「民免而無恥」的社會隱憂,所以才提倡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徹底洗滌人心,激發人的善性。
『陸』 電影孔子的主要內容和孔子的品質
電影內容簡介: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氣勢磅礴的時代,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有戰爭、有英雄,有思想、有著作……中國史稱為「春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其人: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是「至聖」,孟子是「外王」
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生下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有很大關系,其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顏征在的教學理念簡直是先進了兩千年。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柒』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四治」,即「仁治」、「德治」、「禮治」、「人治」思想。
一、仁治:
「仁治」是孔子「四治」思想的核心。在《論語》一書中講到「仁」有104處,君子107處。人與仁的概念,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意思是說所謂仁,就是人,親愛親人是最大的仁。
二、德治:
就是主張用「德治愛民」的思想治理國家。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奉行德政者,人民就像群星環繞北極星那樣,心悅誠服的接受統治。
三、禮治:
就是主張用「禮」的方式治理國家。孔子認為立身治國非有禮不可,在《論語》一書中有74處記載論禮。孔子說「為國以禮,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意思是禮是治理國家的法則,就像秤、繩墨、規矩一樣的重要;不以「禮」治國就如沒有耜(古代的農具,用於鋤地)而要耕地一樣。
四、人治:
在治國的問題上,孔子很重視統治者個人以身作則的表率作用,提出為政在人。
孔子認為,在「禮治」下,各級貴族都有相對獨立的統治權,個人的作用比較突出;而要實行「德治」,又必須以有德者能居高位為前提,否則便不能發揮道德感化的效果。因此,孔子特別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孔子的名言名句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3、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4、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5、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6、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9、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捌』 孔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有:
⑴教育思想:辦私學。教學對象:「有教無類」;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仁」和「禮」。①「仁」即「仁者愛人」,「禮」就是要「克己復禮」。② 「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
『玖』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主張個人層面上「仁」和「禮」的道德修養和品行,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於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2、在經濟方面,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孔子還重視民生,強調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私學,大量招收學生,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
4、在美學方面,孔子主張「美」和「善」的統一。他提倡將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兩者結合,將文學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學方面,孔子主張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研究,強調研究歷史時要重視事實依據,同時極為反對表裡不一、名不副實。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