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舉例說明陌生化與藝術真實的關系(字數二三百)
藝術是將我們所觀察的對象「陌生化」, 這個想法是由一個俄國文學評論家所提出來的,還有一個德國人也有過類似的理論:「間離效果」,那個詞的發明來源於戲劇理論,後來被不斷應用在電影藝術上。
這種與事物疏離,將對象陌生化的體驗,我是很小的時候已經體驗過了,這是一種不需要依靠藝術,即使是日常生活都隨處可見的現象。偶爾,因無所事事而陷入胡思亂想時,假若此時此刻剛好手裡握有一支筆,我便會隨便在一張紙上亂寫亂畫,所塗寫的字多是筆劃簡單又至為常見的,例如天地人等。無意識地重復的寫,一遍,兩遍,三遍......在不厭其煩的機械的描寫下,很快,我的意識就接近恍惚,精神世界彷彿變成一個無邊無際的沼澤地,裡面充滿陷阱。我開始懷疑我所寫的字是錯誤的:這個「人」,確實是這么寫的嗎?果真是左一撇,右一撇嗎?它的意義真是我們一直所理解的「人」嗎?那一刻,我會覺得這個字的創造是如此荒謬和不可理喻。憑什麼?憑什麼如此簡單可笑的兩撇就代表了宇宙里生理結構和精神世界最復雜的生命形式?有時候,在對這個「人」產生懷疑後,我會求助於另外一種符號系統,我唯一熟悉的外語,英語。我放棄了「人」,開始寫「Human」。毫無例外,這個Human 也是經不起懷疑的。H-U-M-A-N,五個字母組合而成的一個單詞憑什麼就充當了「人」的指代?我反復的念這兩個詞:REN,HUMAN,REN, HUMAN......從口中發出的音節瞬間就化為虛無,毫無意義。
在那一刻,我會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懷疑論者,覺得一切都是虛幻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我理解和感知這個世界所憑借的媒介--語言文字在我的意識里徹底淪陷了,被我那孜孜不倦的,讓人疲憊不堪的懷疑精神所攻陷,它的脆弱如同泡沫,剛接觸到空氣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如同遙遠的地方由風送來的氣味,若即若離,讓人難以相信它曾存在。然後,這紙上的一堆無意義的線條,醜陋的延伸著,多麼像從古羅馬帝國或拜占庭文明所遺留下來的廢墟啊。
類似的自我折磨不定期地出現,一個命中註定的結果就是我幾乎不相信任何東西,我沒有永恆的信念,我對一切都懷疑,更別指望任何一種宗教或者主義或者口號能讓我為之奉獻。
文字和它們所蘊含的意義、宗教和它們的神跡、愛情和愛情的對象與載體......它們的存在是因為我們願意接受它的存在,不去懷疑它的存在,與不可知的世界一種暫時的妥協和盟約,一旦懷疑它們,一旦不小心點著了某個指令而進入陌生化的程序,一切便像隨風消散的氣味,化為烏有。
無論如何,這樣的思緒絲毫不能給我帶來任何快樂,只會讓我的生活,越來越像構築於那個叫馬孔多的小鎮上,而我的內心也越來越像布恩蒂亞家族最後的奧雷連諾,除了到鎮上僅有的舊書店裡尋求消遣外,生活別無樂趣。
『貳』 求陌生化的影視作品~`~
電影是在觀眾的接受中最終完成其創作的。在對作品的接受過程中,影片過於離奇、完全超出觀眾的期待視野,就阻絕了觀眾的介入,會使觀眾無法接受;反之,影片平庸陳舊、缺少主動創造性,提供的想像空間沒有超出觀眾的思維慣性,就會使觀眾感到興味索然。這兩種現象都破壞了影視作品的完整性和藝術性。由此,影視作品所提供的審美想像,必須是陌生化與觀眾的思維慣性的折衷與調和。
個人覺得《終棘警探》不錯。
劇情:尼古拉斯·安吉爾是倫敦警察局的一名敬業而出色的警官,他的業績如此優秀,以至警局裡的其他人都會因他而黯然失色。於是,上司將他派到偏遠的斯坦福德村莊。20年來,那裡沒發生過一起謀殺案。
安吉爾和丹尼·巴特曼結成了搭檔,巴特曼善良、熱心而天真,他是當地警局督察員的兒子,還是一個動作片影迷。安吉爾的到來讓巴特曼有機會體驗真實槍戰和汽車追捕的刺激,這正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
在初來乍到的短時間內,安吉爾查處了數起容易被忽視的違法犯罪案件(商店偷盜、未成年人飲酒和私藏大量非法武器),然而不久,安吉爾發現他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和一隻出走的天鵝有關。
村莊里接連發生了一系列讓人震驚的可怕事故,一個披著斗篷的的神秘人物成了頭號嫌疑犯。然而隨著時間流逝,斯坦福德的治安彷彿又回歸平靜。安吉爾開始和同事發生沖突,大家都認為安吉爾只不過是一名緊張不安的城市警察罷了,他對村子裡的異常動靜過於敏感。盡管如此,安吉爾卻拒絕停止調查,他起初懷疑超市老闆西蒙·斯金納涉嫌謀殺,原因是受害者參與了一個利潤豐厚的商品買賣,從而損害了斯金納的利益。不過一切證據表明斯金納是清白的。
在旅館房間中,安吉爾中了埋伏,殺手正是受斯金納指使的超市工人,安吉爾將殺手制服,一切終於真相大白:原來警局督察員和社區巡視聯盟有意讓斯特福德成為英國的「年度村莊」,只要某人對村莊的名譽構成威脅,他們就會不擇手段鏟除後患。安吉爾發現了多位遇害者的屍體,而他的搭檔巴特曼也是聯盟成員,孤身一人的安吉爾被逼上絕路。
不過,良心未泯的巴特曼並沒有殺死安吉爾,巴特曼佯裝殺害並埋掉了安吉爾,實則將安吉爾送出村外,催促他趕快逃命。然而驚魂未定的安吉爾並不甘心,他決定製止聯盟的非法行徑,隻身返回斯坦福德。安吉爾弄到了足夠的彈葯和裝備,同巴特曼攜手圍剿全村的不法之徒。經過激烈的槍戰之後,當地警局的同事也得知了真相,合力將斯金納和巴特曼的父親繩之以法……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53875937.html?fr=ala0
『叄』 失去陌生化處理的方法有哪些
陌生化處理的方法如下
在寫作中,陌生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題材的陌生化、技巧的陌生化、語言的陌生化.關於技巧的陌生化,一切新技巧的出現和運用,如意識流技巧、黑色幽默技巧、卡片式寫法、撲克牌式的隨意組合等,對於讀慣了傳統技法的作品的讀者,
所謂「陌生化」,是指在文學創作中,創作者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的需要而採取的一種異於常規的表現手法.它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邏輯卻又合乎情感邏輯,使讀者不但不覺得別
"陌生化"藝術手法在文學創作中用得較多.它通過藝術變形使文學形象更加生動,使作品更具藝術張力,從而更加吸引讀者,這已是文學界的共識.但是,盡管"陌生化"藝術手法實際上已在新聞寫作中運用,而新聞教科書和新聞論著中卻少
寫東西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求的陌生感.我常常強調:不要重復別人,也不要重復自己.但是寫東西的人會常常落入自己設計的一套程序中去.因為,俗套子、熟套子、老套子,寫起來輕車熟路,駕輕就熟.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就上道了.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 「陌生化」本來是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它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說:「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令人恢復對糊口的感受,就是為了令人感受事物……藝術的姆崮昵要人感遭到事物,而不是僅
關於"陌生化"藝術手法,俄國形式主義文論家什克洛夫斯基在《作為手法的藝術》中說:"那種被稱為藝術的東西的存在,正是為了喚回人對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頭更成其為石頭.藝術的目的是使你對事物的感覺如同你所見的視象那樣,而不是如同你所認識的那樣……"
俄國形式主義認為,陌生化是藝術加工和處理的基本原則.「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提出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義文論中最富有價值而且至今仍有啟迪意義的思想.所謂陌生化就是將對象從其正常的感覺領域移出,通過施展創造性手段,
「陌生化」理論是二十世紀初興起的俄國形式主義的一面旗幟,主要代表人物是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他認為藝術技巧的特殊性在於「陌生化」.(是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1914年提出) 「陌生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雖然他並
張愛玲 海子
陌生化是指在文學創作中要盡可能地避免「自動化」,也就是說要避免由於經常使用而退去新鮮感的語言,文學創作要有意偏離日常語言以及自動化語言的規范.「陌生化
『肆』 陌生化手法是什麼
陌生化手法是對常規常識的偏離,造成語言理解與感受上的陌生感。
在語言結構上,要使那些日常語言中為人們司空見慣的語法規則化為一種具有新的形態、新的審美價值的語言藝術。
陌生化乃是各種藝術的一個基本法則,作為一門語言藝術,修辭也對此有特別的重視。它在語言運用中,變習見為新異,化腐朽為神奇,傳遞鮮活的感受,製造令人震驚的效果,是修辭藝術中的普遍現象與基本規律。
陌生化的基礎:
是新奇的語言感受。俄國形式主義學者什克洛夫斯基在論及陌生化問題時強調:「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
藝術的目的是要人感覺到事物,而不是僅僅知道事物。藝術的技巧就是使對象陌生,使形式變得困難,增加感覺的難度和時間長度,因為感覺過程本身就是審美目的,必須設法延長。藝術是體驗對象的藝術構成的一種方式,而對象本身並不重要。」
『伍』 電影摩登時代反映的是文化工業陌生化異化文化殖民中的什麼問題
以下影評轉自豆瓣網友桑德拉
概括地說,《摩登時代》這部電影講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一個被大機器工業時代異化的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影片的主人翁是一個名叫夏爾洛的工廠流水線上的鉗工,他在工廠車間里,夜以繼日地在節奏緊張的流水線上工作,被這種高強度並殘酷壓榨的工作弄得精神失常,一見到圓形的東西,他都會誤認為是螺絲帽,就下意識地要用扳子去擰它,最後他被工廠趕出來送到了精神病醫院。出院後,夏爾洛流浪於街頭,由於其他群眾遊行示威之時,他無意舉起一塊撿來的紅布,便被認為是示威遊行的煽動者,而被警察送進監獄。在監獄里,夏爾洛誤食毒品,拯救了監獄暴動危機,監獄長念他有功,極大地改善了他的生活條件,並批准他提前出獄。可是他不想出來,因為在監獄里他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證。最後夏爾洛不得不出來,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又發生了很多故事……《摩登時代》是一部笑中含淚的悲喜劇。卓別林用自己獨特的啞劇美感,依靠誇張又細膩的肢體動作,幽默而精準的肢體語言表現人物,這些啞劇的美感,帶給了影片無比的觀賞性,將尖銳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思考以詼諧的方式表現。
《摩登時代》區別於卓別林其他影片的重要內涵。
在影片《摩登時代》中,很多人被捲入了機器中(包括夏爾洛,他的工友以及後來第二家工廠的工頭),每當被卷進其中,人無能為力,只能跟著齒輪的轉動,猶如流水線上的零件一般,被控制,被肢解。這是工業時代理性化合理化原則的必然結果。當獨立的人服從於有著理性原則並自律運轉的機械體系,人只是此體系中的一個零件和可替換的數字化的組成部分。這是一個失落了主體性以及自覺主體意識的人,人成了客體。而這一消極被動的客體,其活動只是專門的固定動作的機械重復,最後只能發瘋。直到現在,這種追求主體性的個人與計算化定量化的技術理性時代的矛盾依然是不可調和的,這也是物化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夏爾洛在工廠被機器捉弄,他經過無數次掙扎,但是依舊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說明了勞動者只是作為機械化的一部分被結合到某一機械繫統里去,他發現這個機械繫統是現成的、完全不依賴於他而運行,他不管願意與否必須服從它的規律。在這一機械化的過程中,勞動者的活動越來越多地失去了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們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個愈來愈小的圈子中,使他們的目光留戀於周圍發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對整個社會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陸』 對某個文學作品運用陌生化理論來分析
陌生化,是俄國形式主義理論批評提出的。
他們認為文學所反映的生活、所抒發的感情,都不是文學本身固有的,因而不能說明文學的特意之處。文學的特意之處就是它的「文學性」,而文學性不是別的,就是文學語言的「陌生化」(又稱「奇異化」)的效果。所以文學是一種扭曲了的陌生化的語言結構。
這是一種極端的理論。
目的是為了延長讀者接受的時間,以延長審美享受的時間,獲得更大的美感。
『柒』 陌生化表現在哪些方面
在寫作中,陌生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題材的陌生化、技巧的陌生化、語言的陌生化。關於技巧的陌生化,一切新技巧的出現和運用,如意識流技巧、黑色幽默技巧、卡片式寫法、撲克牌式的隨意組合等,對於讀慣了傳統技法的作品的讀者,都有陌生化的效應。這是技巧的陌生化,下面介紹題材和語言的陌生化。
1.題材的陌生化。怎樣把熟悉的題材處理得讓讀者感到陌生呢?改變觀察和表現角度和改變事物所處的環境氣氛,是兩個重要的方法,比如黃果樹瀑布,在電影、電視、攝影、散文、詩歌中被成百上千次地表現過,是人們熟悉的。要把這個眾所周知的事物陌生化,一可以改變觀察角度,比如從水簾洞觀察,或者乘飛機在高空鳥瞰,都會使黃果樹瀑布變得陌生;二可以改變黃果樹瀑布的環境氣氛,比如月下的黃果樹,霧中的黃果樹,暴風雨中的黃果樹,夢中的黃果樹,同樣也能讓讀者獲得陌生感。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寫的是人們熟知的舊社會,但通過狂人的眼,便使人感到陌生;王蒙在《夜的眼》中寫的首都的夜生活,並不稀奇,但從一位來自遙遠的草原的夜訪者的角度觀察,街道、路燈、行人、汽車都顯得陌生了;茨威格在《家庭女教師》中,寫的是一個老故事——僱主的侄兒誘騙了年輕的家庭女教師而又拋棄了她,這種事情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屢見不鮮的,但從兩個稚氣的還不了解人世間罪惡的女學生眼中看來,它是陌生的,讀者也感到這個熟悉的故事陌生化了。這些作品都是通過改變角度的方法使題材陌生化的。
2.語言的陌生化。通過遣詞造句,通過改變句子形式和各種修辭手段,可以使極為尋常的語句變得陌生。比如這樣一句話:「我受惡勢力的迫害,想反抗,卻又無法。」如果變成這樣「夜晚,牆活動起來/伸出柔軟的偽足/擠壓我,勒索我/要我適應各種各樣的形狀。」「我無法反抗牆/只有反抗的願望。」(舒婷《牆》)兩者意思沒有變,後者卻把人們熟悉的話語陌生化了,原因是後者用了象徵、擬人的修辭方法。
陌生化的技巧,是為了使讀者獲得一種新奇感。
『捌』 攝影技術中,什麼叫「陌生化」
把事物陌生化是為了使自己對事物有新鮮感即新的認識。
運用嘛,還是要善於發現,組合等。
『玖』 需要尋找文學作品中的「陌生化的語言」,舉些例子,越多越好
關於詩歌語言陌生化的探索
尹才幹
1979年,我在學習中華古體詩歌的基礎上,想探索一種比格律詩容量更大,表達更充分,語言更新穎的新體詩歌,於是提出「十六行詩」理論,尤其重視「詩歌語言的陌生化」探索。因為詩歌,是語言皇冠上的明珠,其語言最忌「熟」「俗」。「熟」「俗」是詩歌同質化的特質,是平庸作品的明顯標志。而「陌生化」是詩歌語言精神的閃光劑,它能增加詩歌本身的骨質硬度和光芒。要避免「熟」「俗」,就要注重提煉語言,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白石詩話》)並總結出「詞語的反常搭配」「詞語的異類並舉」「語義(或語境)上下對抗」等方法,後經過修改打磨,作為詩歌創新方法寫進《詩歌創作入門》講義;作為歌詞創新方法寫進《歌詞創作概論》教材,讀者紛紛轉發,掀起了「詩歌(歌詞)語言陌生化探索 的浪潮」。
1、詞語的反常搭配
遣詞造句,不按常規進行,而出人意料地將一些不合搭配習慣的詞語偏偏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以達到出新(陌生化)的效果。如尹騫《朝天門》中的「石梯走不完歲月的坎坷/滑竿抬不盡轎夫的艱辛」;王珂《我是你一生的思戀》中的「無論時光牽出多少白發」,「無論臉龐染進多少夕陽」;鄧成彬《天下中國人》中的「黃皮膚是張通行證/黑眼睛是張介紹信」;才幹《甜甜的歌謠》中的「你(葡萄)是一串串甜甜的歌謠」等等便是。其中「石梯——走坎坷,滑竿——抬艱辛,時光——牽白發,臉龐——染夕陽,皮膚——通行證,眼睛——介紹信,葡萄——是歌謠」等等都是詞語間的反常搭配,讓人耳目一新,拍案稱奇,取得了別具匠心的藝術效果。
2、詞語的異類並舉
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在前後多個格式、色彩相同(或相近)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句子中,將多個意義不同的詞語並舉,也能獲得「創新」(陌生化)的效果。如王希異《老巷》中的四句「捧一塊秦磚,捧一部傳奇/讀一片漢瓦,讀一頁華章/品一盞綠茶,品一份淡泊/沐一輪斜陽,沐一身清爽。」其中的「秦磚」與「傳奇」,「漢瓦」與「華章」,「綠茶」與「淡泊」,「斜陽」與「清爽」等詞語並舉。這些詞語的意義本是風馬牛各不相及的,但運用在這一組句子中聯系就十分確切和緊密了,讓人讀後浮想連篇,倍感新鮮。
3、語義(或語境)上下對抗
語詞(或語境)的上下意義相互對抗,也能達到出新(陌生化)的效果。如孔慶智的《山野尋線》「鷹也為伴,鹿也為伴/飛禽走獸豪壯你的肝膽」,讀到此句,內心一驚,一種新鮮之感油然而生。原因是:鷹、鹿為伴,的確可壯肝膽;虎、狼為伴,也壯肝膽乎?上下句意義隱性對抗,意義就出了新。趙長興的《光照自我》「雪地里做一堆篝火吧/溫暖別人也溫暖自我/黑夜中點一盞燈火吧/光照別人也光照自我」。按照常規思維,人以「奉獻」為第一要——溫暖別人光照別人,而講「溫暖自我」、「光照自我」,這種提法就有失恰當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思維:假設自我無法生存了,進而不存在了,哪能去「做一堆篝火」、「點一盞燈火」呢?還到哪裡去找光和熱去溫暖別人光照別人呢?為了更好的溫暖別人光照別人,自我也必須生存下去呀;要生存下去,也必須需要溫暖、需要光照。因此這種習慣語境的對抗,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給人以創新之感。
對此,一些讀者很不理解,加以嘲諷。但也有讀者特別肯定,稱我為「新一代詩歌寫法的引路人」。於是,我將其觀點收入《夢中的星空》出版發行;2006年再次撰文《淺談詩歌語言的陌生化》呼籲,收入《垂釣又一個春天》出版發行:2016年,收入《尹才幹詩話》出版發行。
2011年,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尹祚鵬發表論文《尹才幹圖像詩結構造型藝術探析》,對尹才幹詩歌語言的陌生化藝術進行了開創性研究;2014年,雲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劉玲玲發表論文《試論尹才幹圖像詩的陌生化藝術》,對尹才幹詩歌語言的陌生化藝術探索進行了進一步總結。
現在,四十多年過去了,這種寫法已經風行,其探索方法是值得總結的。
附錄:夢想就會陪你去遠航(十六行詩)
尹才幹
/
當你在十字路口徘徊
請不要輕易地捏碎嚮往
時間是一個隱約的路標
風雨後會清晰你的方向
/
當你在懸崖邊獨自哀傷
請不要輕易地收攏翅膀
未來的路在遠方招搖
打馬的風會托起你飛翔
/
當你在黑夜裡驚恐萬狀
請不要輕易地拋灑淚光
那一顆顆免費的星星
會把你前行的路點亮
/
只要你的歌喉願意綻放
夜鶯就會來給你伴唱
只要你大膽地升起雲帆
夢想就會陪你去遠航
/
1980年5月4日於響水灘
『拾』 電影應該是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對不對
對電影應該是陌生生活的日常話是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