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電影風格
首先,我不是很懂這個,我只能隨便說說我的看法,希望不要生氣。
我覺得你說的這些,為什麼說出現一次就是敗筆呢?
我想你給我解釋一下。
你說風格統一,我覺得,這是對,但是有些方面不一定就需要統一。不統一不代表不受歡迎。
就象有的電影開始是一種風格,結尾又是一種風格。都是很難說的。
不過象你說的,較普遍一些/。
其實,我也沒什麼可說的。只是瞎說,希望別生氣/。
❷ 電影的藝術風格都有哪些一一列舉說明,謝謝
(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另外,影視評論寫作可分為幾種類型,具體如下:
印象式影視評論的寫作:是寫作者對影視作品的主觀感受和個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影評。主要依賴於個人的直覺能力和感覺能力。特點是隨意性的評論、敏銳的觀察、恰當的聯想和豐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評論的寫作思路: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評論焦點是影視作品的形式結構等本體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影片的結構和風格,或是影視的敘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組織形式。從決定影片的組織結構是敘事性還是非敘事性形式系統出發來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個整體的。分析影視作品的形式和風格,辨識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發現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統化和模式化地使用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單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復或變化,或深入發展或平行對應,都是應該重點注意的部分。找出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風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達中起著強調、誤導澄清、強化等作用。
「作者論」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作者」論的基本信念是電影藝術是個人而非公眾表達的工具,但並不排斥影視創作是一個集體努力的結果,只是指出有一個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論」影評的價值體系的基礎:個人風格是否呈現在整體的影視作品中。關注的是主題意識、影視技巧的運用和影音風格比較一致的影視創作者。
寫作方法:從一組影片的比較中,指出它們風格和產題目的一貫性,進而認定影片背後的主要的作者。
詳細分析一部影視作品,以彰顯它與作者的主題和風格觀念之間的關系。
攝影機的運動、構圖、燈光、剪輯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母題對分析作者的風格和主題意識都非常有用。
類型研究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在20世紀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影研究的領域演變成影視評論的一個重點。入手角度:
背景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1、史學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運用電影發展的歷史及電影反映的社會歷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電影、電視發展的社會、歷史的脈絡中去審視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❸ 有哪些古風風格的電影可以推薦
中國所拍攝的三國題材影視作品。吳宇森導演執導,2008年和2009年分別上映的上、下兩部電影巨作《赤壁》,卻是很值得關注的。因為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個已經快過去十年的電影,在特效以及道具復原上,依然有不少可圈可點之處。
❹ 中國電影風格是什麼有哪些代表作品
主要有三種:
1.寫實樸素,有中國鄉村味,內涵深刻風格:<孔雀> <我的爸爸媽媽> <千里走單騎>
2.武打片:<英雄> <青蛇> <黃飛鴻系列>
3.警匪片:<無間道三部曲> <警察故事>
❺ 什麼是電影的風格,電影都有哪些不同的風格類型
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各國的電影有不同,不同的導演拍成的電影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而這就是因為電影風格不同帶來的不同的感覺。
所謂的電影風格,其實就是電影藝術作品在整體上呈現的具有代表性的獨特面貌。電影風格是通過電影藝術作品表現出來的相對較穩定、較深刻,能夠本質地反映時代、民族和藝術家個人的思想觀念、審美特徵、精神氣質等內在特性和外部印記。
而今,我們不斷地湧出更加標新立異的導演,顯示出影片的多樣性,各種導演紛紛登上銀屏的舞台,整個電影行業呈現出更加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每一部影片,都是將其主題內容與風格類型相統一,相輔相成,讓影片的效果更加突出。
❻ 電影的風格特點都有哪些
1、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一般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紀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種新的視聽語法出現,或者新的類型。
這種電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大部分沒有傳統的敘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2、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3、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是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劇場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台劇。
4、街道電影
街道電影(st reet film)是室內劇電影影響下出現的一些以街道為主要動作背景的德國電影。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從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創造這個詞。
5、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不是指一種類型,而是指主要歸屬在偵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種特殊電影風格,往往關注於道德的腐化。東亞黑色電影的開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趙雅芝主演的經典電影《瘋劫》。一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黑色電影應該是好萊塢出品的黑白電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間。也有人將少量歐洲電影或彩色片稱為黑色電影。60年代以後具有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被稱為新黑色電影。
❼ 優秀影視作品具備哪些特徵
1.符合公司喜好的風格
在設計行業里大部分公司都有自己的風格,比如魔格和一米天,中視前衛和映芬等,在投簡歷前最好查看下他們製作的片子,你會發現,他們的業務類型都不同,風格也都不同。所以,你要學會「投其所好」,製作的作品得符合他們業務類型的風格,這樣成功率才大。
2.創作有意義
天馬行空、過於個性化的設計不適合作為面試作品,這其實和我們工作的本質有關,因為我們是服務於他人去做設計的,所以你的作品一定要符合意向公司的要求,具有商業價值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想像力豐富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但是在你還沒什麼經驗、閱歷之前,還是先踏踏實實打基礎、做臨摹吧。
3.不忽略任何細節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看一個作品的好壞都是通過細節,具體的細節比如「整體調性」、「構圖」、「質感」、「動畫節奏」和「轉場動畫」都需要注意,這些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多去觀察和思考,只有看多了優秀作品,才能慢慢感受得出細節的好壞,所以說不能求快,不管是學習還是製作,都要能靜下來。
4.有個人色彩
小白肯定是沒法憑空創作出好作品的,大家都是從臨摹優秀作品開始的,一般來說只要能臨摹出七八成,就足夠了。但是,優秀的作品不僅僅是靠臨摹,還會有一些自己的創新,比如把某些素材改成和自己相關的東西,或者你覺得哪裡可以有其他的表現方式也可以改,這些具有個人色彩的改動都是亮點。
❽ 電影的風格有哪些電影風格大全
不知道你問的是從觀眾角度還是專業製作角度,專業製作角度以下幾種
電影風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紀實風格、溶合風格、共現風格、繪畫風格、電視風格。
拓展資料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歷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電影發明家們相繼發明了能摹擬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聲記錄和還原的技術和機器,這種電影技術從一誕生,就被企業家發展成為電影生意,被政治家發展成為意識形態,被藝術家發展成為電影藝術,被研究者發展成為電影理論。一部電影發展史同時也是電影人探索電影規律的歷史。
❾ 張藝謀的電影有哪些藝術特色
初期作品比較貼進現實生活,比較朴實,給人以無限感慨!但後來,大概主要是為了沖進奧斯卡,也開始講排場,內容空洞,這也是中國近期電影的一個錯誤的發展趨勢,就比如陳凱歌的<無極>甚至被人評為"穿得一身珠光寶器的妓女"(這好像是引用了魯迅先生的話)空有其表,而缺乏靈魂和實質性的東西!
可以說老謀子的電影是中國影壇的一面旗幟。
他比較注重畫面美和色彩的搭配。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寫實風格是他作品中的主流。用一句現在時髦的話說,他初期的電影比較關注民生。都是小市民或農村題材。他比較善於用自然的事物來渲染氣氛(如《秋菊打官司》中曲折的鄉間小路,象徵著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
在《秋菊打官司》里是要「討個說法」,《英雄》簡化到由於是趙國人,無名就擔負起「刺秦」的重任(情節缺乏切己的動機,在推動敘事發展方面有明顯欠缺)。在影片的敘事方面,常常極端運用某種方法,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與原作頻頻使用預敘相反,恰恰是大量使用省略法,敘事頗為生澀以至於難以流暢地敘述一個復雜的黑幫故事:而《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比比皆是的靜止拍攝,緩慢的鏡頭運動,暗示了一個古老的壓抑故事。凡此種種,均能證明極端化的思維方式在不同層面的存在。
極端化策略挾帶著導演銳利的個人意志,在形成鮮明的創作個性與風格方面極具優勢,而且創作個性一旦形成,由此形成了創作重復。這種重復是必要的:個性因重復得以強調,風格因重復得以彰顯。張藝謀影片的敘事策略、創作個性、美學風格正是由一系列熟悉而陌生的電影(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等等)不斷地確認而大獲成功。但是,以極端化為核心的個性、風格可能因自身的偏執而拒絕接受審美視野之外的存在。極端化風格因其獨特而鮮明的特點備受關注與青睞,但極端化風格因其偏執也帶來了藝術上的一些不可迴避的隱患。
他對電影的創新,個人理解,更加追求畫面的色彩對比以追求畫面美的升華。比如《紅高粱》中姜文黝黑的肌膚和枯黃的稻草及高粱的對比,《英雄》中張、章穿的大紅喜袍和金色稻穀的對比。整個畫面非常唯美,畢竟他是學攝影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