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伯格曼式的電影
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 伯格曼晚年對自己的創作情況不甚滿意,認為自己在重復「伯格曼式的電影」。我試圖以自己對他的認識,簡單闡述一下他的這個說法。 哲學電影,一個難堪妥帖的標簽 雖然伯格曼被一些評論家奉為「哲人」,其作品被稱為「哲學電影」,但他本人對「哲學家」的「溢美之辭」從來沒有作出過任何反應。我懷疑這個來歷幾不可考的評價不僅不夠中肯,而且是否真的曾經到達過他本人那裡。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擁有形而上思辨力和操持某種世界觀的人還不能被稱為哲人,探討自己生命中的信仰、困惑、人性和道德問題,關於這些問題的表達以電影的方式固定下來,可以被稱為藝術品,但沒有必要加上哲學的修飾詞。之所以要為「哲學家」伯格曼「正名」,是想強調作為電影藝術家的伯格曼對於自己生命體驗和思考的電影表達,而引出世界觀的問題,不能過度脫離電影的文本及其承載傳達的信息。 更多時候,藝術作品不是回答了什麼問題,而是它提出了什麼問題。我相信越是偉大的作品,它就越不是解決了什麼,而是敏銳地提出了人類所感到的那些疑問和遭遇到的那些困境。 一個藝術家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困惑比我們的更偉大。 意識流電影,伯格曼的電影本體 《野草莓》(1957)是伯格曼式的電影時空處理的代表作,意識流作為一種電影觀念亦隨之確立。其實,早在《戀愛課程》(1953)中,他就對電影的時空切換與敘事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在一個現在進行時的敘事框架中,由大的敘事段落通過各種邏輯關聯結構整部影片——這些敘事段落由人物的前史、人物關系、人物處境來決定。它為後來的《野草莓》奠定了一個寶貴的基礎。 羅素已經對伯格曼的關於綿延與時間的理論做了一個精確的評價:把「回想」這樣一個現在事件同所回想的過去事件混淆起來。這的確令我們想到伯格曼《野草莓》中的伊撒克教授身臨其境,在童年時空與當下時空穿梭的情景。但羅素的批評還沒有結束:「伯格曼敘述的是知覺與回想——兩者都是現在的事實——的差異,而他以為自己所敘述的是現在與過去的差異。只要一認識到這種混淆,便明白他的時間理論簡直是一個把時間完全略掉的理論。」 作為衡量電影本體藝術成就的重要標准,在時空處理上,《野草莓》的空間處理依據的仍然是以時態的紊亂和模糊為主的時間處理方式。這一點和費里尼的《八部半》(1962)近似。 我真正想說的是《狼的時刻》(1966)。我認為它是電影史上意識流電影的巔峰之作,無人能出其右,因為表面上它完全是線性敘事的,時態更是清晰無比。 但《狼的時刻》的敘事材質卻是由兩種不同質的生活層面交織而成:現實生活層面和心理生活層面,它甚至可以有兩個故事梗概,其中一個只有主人公兩個人物,而另一個卻有十多個人物。那些看似擬人其實是人的人物關系設置,那些看似是人卻是擬人的人物內心的外化呈現,在線性敘事的時間進展中卻又完全失去了時間概念或者無視人類的時間經驗,成為一個由純粹空間構成的迷宮式空間結構。唯一確定的時間就是影片的放映時間了,在這一時間線上展開的,是兩種不同質的空間穿梭,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神的關系、肉體與靈魂的關系在混亂的空間游戲中一覽無遺。這一在時空處理上的成就也超越了更早的意識流文學。 捕捉精神生命,伯格曼的精英意識 《芬妮與亞歷山大》(以下簡稱《芬》)(1983)常常令我想起丹麥導演奧古斯丁的《征服者佩爾》(1985),因為都是北歐電影,第一主角都是少年,佩爾父子是來自瑞典的打工者,而且馮·席度飾演佩爾的父親,他是伯格曼主要作品的主演。 但是,兩個導演的意圖大異其趣。《征服者佩爾》通過少年佩爾的成長和成人(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毫無疑問他過於早熟了),去展示生存的苦難、肉身的沉重、現實的殘酷。這是19世紀丹麥、瑞典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帶有強烈的情感色彩。導演為那些根本沒有在歷史中留下姓氏的人們立傳並告訴我們他們的姓氏和存在。和那些充滿成功者和勝利者的歷史不同,它是一部關於失敗者和受難者的歷史。這是一部在社會責任感上帶有濃重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痕跡的作品。 伯格曼的作品一向對此沒有反映。每個導演都有自己的生活經歷、成長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價值體系,伯格曼帶有強烈的貴族氣質,關心人物的精神價值,也是他自己精神生活的投射。可以說,伯格曼的精英意識貫穿著他一生的創作歷程,在他的作品中幾乎看不到貧困、飢饉、戰爭、災難對人的肉身形成的擠迫。 伯格曼的主人公以畫家、音樂家、演員、導演、騎士、牧師、官員、資產階級為主,連魔術師都是可以被召進宮廷表演的。 當佩爾和僱傭長工們還在與物質貧困作斗爭的時候,亞歷山大經歷的根本不是這些磨難。《第七封印》(1956)中的騎士與死神拖延時間,只為了追尋生的意義是什麼;《野草莓》中的伊薩克和家人,面臨的是對親人間感情的重新審視;《冬日之光》(1961/1962)中的聖壇與彌撒,表達的是牧師多馬在簡陋的小教堂中陷入對上帝的深深疑惑;《狼的時刻》中的約翰來到荒島,隱居為了逃避世人與自己的種種情感關系;《哭喊與耳語》中的安娜,在病危之際回憶姐妹們和好如初的時光;即便是《芬》中的教授和主教,在負債累累和瀕臨破產的時候仍然保持著中產階級的教養……不是沒有物質貧困狀況的出現,而是作者關心的不在這些方面,《第七封印》表現被瘟疫吞噬的歐洲屍橫遍野,但這仍然不能阻止騎士對神的追問。 也正是因此,伯格曼的作品中罕見那種特別打動人的情感細節,比如佩爾生日時父親贈送的小刀,那裡飽含著一個老弱的父親能給予兒子的所有的愛!在伯格曼這里,即使有情感流露也是在主人公執著於對真理的探究時所體現出的飢渴慕義,或者是冷冰冰的親人之間的關系。伯格曼作品所蘊藏的,是一種「精英式的激情」。《芬》在伯格曼所有電影中算是最溫情脈脈了。 宗教問題,伯格曼的信仰品質 從來沒有一位電影導演可以像伯格曼這樣,如此清晰、強烈、精彩而且詩意盎然地在敘事電影中放置宗教探討和信仰體驗。 伯格曼為什麼舍棄自己的基督教信仰? 克爾凱郭爾說,「我們這個時代盡管有了信仰,有了將水變成酒的信仰奇跡,它也並未止步不前;它還會走得更遠,它把酒變成水……」對於沒有明確信仰背景的人來說,這個信仰地震的強度往往會被嚴重低估,或者被認為根本沒有發生,因為水一直是水。但對於有信仰經歷卻不願止步於信仰的人來說,酒變回水形成的巨大的失落感,靈魂失去了被高舉的絕對力量而以巨大的落差跌落下來,脆弱的肉身根本難以承受。這需要真正的勇氣。 《第七封印》中有人類最終極的疑問,即靈魂歸屬的痛苦疑問,但仍然「純真而浪漫」,信仰虔誠,騎士安東尼俄斯·布洛克在面對死神時,有對死亡的恐懼與戰栗,有對上帝的懷疑和追問,更有對上帝的敬畏和信仰,對生的意義的從容體驗。 我反對那種可笑的「宗教三部曲」之類的說法,我認為,接下來的《處女泉》(1959)、《猶在鏡中》(1960)和《冬日之光》後面的《沉默》(1962),都是伯格曼信仰品質變化的節點,但肯綮在於《冬日之光》。 《冬日之光》的敘事進程完全是按照耶穌生命的最後進程安排的: 牧師主持彌撒——耶穌設立最後的晚餐 牧師的懷疑、痛苦和無助——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神的沉默和耶穌的瞬間孤獨牧師的掙扎和平安——耶穌在各各他上十字架、復活 整部影片簡潔的文本背後有一個龐大的基督教話語體系作為參照的互本文。伯格曼把耶穌和神有片刻隔絕的那個短暫瞬間,化身為牧師多馬,放大到全片的過程中來。伯格曼得以回到了耶穌受難前的起點,一切敘事進程盡管仍然按照耶穌的主要經歷來進行,卻完全是一個懷疑的進程。 牧師多馬跟從了耶穌基督,在影片結尾降服了;也跟從了使徒多馬,在影片結尾相信了。可以說這是人的有限尋求得到了一種無限安慰,是人出於對安全感的需要做出的信靠決定;也可以說是伯格曼對於神的一次變相皈依,或者是伯格曼通過多馬對神的皈依完成了自己對神的懷疑和遠離。 「上帝的形象動搖了,我仍未放棄人負載著神聖目的的想法,手術終於完成了。」從宗教到宗教感,這是伯格曼不惑之年前後密集的作品凝結的信仰品質。 最後,我們仍須注意,宗教感是一種固執地認為精神大於物質的情感。沒有了具體的神,但伯格曼並未失去人應有的敬畏。
❷ 英格瑪·伯格曼導演的高分電影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不良少女莫妮卡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1982][劇情][法國]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不良少女莫妮卡 Sommaren med Monika (1953)
鏈接:
[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1982][劇情][法國]
鏈接:
❸ 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風格。
歐洲導演就愛玩一些隱喻、象徵,很多抽象性的思想都用一些畫面象徵符隱喻。要真正了解領悟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就要認真看完他其他的電影比如處女泉啊野草莓啊,了解和熟悉他慣用的一些象徵手法和象徵符號,對他處理承載一些抽象思維的思考角度和拍攝手法有一定了解才能基本對他的影片思路懂一些。
❹ 大家覺得伯格曼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國際獎、最佳獎、女演員集體演技獎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魔術師》 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之泉》 1960年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家聯盟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電影節天主教電影獎、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哭泣與耳語》 1972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面面相覷》 1977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❺ 英格瑪.伯格曼最經典的電影,選兩部就行
英格瑪·伯格曼
英格瑪·伯格曼,自50年代登上影壇以來,以簡約的影像風格、沉鬱的理性精神和對生與死、靈與肉、精神與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成為世界影壇上為數不多的將電影納入嚴肅哲學話題的人物之一。伯格曼所奠定的瑞典電影的理性精神和60年代瑞典新電影的寫實風格殊途同歸,並且極大影響了法國新浪潮電影。
伯格曼,這位可以自由地和作家一樣直接拍攝電影,並一直保持瑞典首席舞台劇導演地位的大導演,拍出了《野草莓》、《處女泉》、《吶喊與低語》等眾多經典,1981年拍完《芬妮和亞歷山大》後告別影壇,投入了自己醉心的戲劇舞台。這位已經85歲的老人以他以他驚人而勃發的精神成為電影藝術最神秘而終極的「第七封印」。
http://ke..com/view/256260.htm
❻ 瑞典知名導演伯格曼的代表作有哪些
英格瑪·伯格曼(Ingmar Bergman),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布薩拉,父親是瑞典國教Protestant 的高僧。他的家鄉布薩拉是瑞典聞名的歐洲小城,有古老的大學和教會,風景優美,有中世紀遺物和裝飾, 尤其是被稱為農民的壁畫特別多,這構成他以後《第七封印》的題材。另外海盜時代也為他《處女之泉》提 供了背景。但他的宗教家庭對他影響最大,宗教生活的刻板偽善,使他對僧侶、律師、醫師等職業產生懷疑 。 1940年,他進入電影界,1944年他寫的劇本「Hets」(Frenzy苦惱),由瑞典著名導演塞伯維拍成片子 ,他兼任副導演,該片是戰後瑞典復興的前鋒,值得紀念。 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為導演,執導《危機》。在又拍了一段時間的低成本後,《愛欲之港》開始了他 的個性與作風。《不良少女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揚全球,對法國新浪潮導演有很大影響。 以後伯格曼同時在戲劇和電影兩方面發展,他在劇院的地位日趨穩固,他也團結了一大批演員,這為他 以後拍攝低成本的室內劇提供了方便。他在電影方面的聲望也隨著他作品的增多而與日俱增。 他的作品獲得國際電影節的有: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納電影節特別獎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納電影節特別國際獎、最佳導演獎、女演員集體演技獎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獎 《魔術師》 1959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處女之泉》 1960年戛納電影節國際影評家聯盟特別獎、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電影節天主教電影獎、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哭泣與耳語》 1972年紐約影評家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面面相覷》 1977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 《芬妮與亞歷山大》 1982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在舞台劇方面,在60年代中後期,伯格曼成為瑞典劇壇的超級大人物。一般認為,他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徵: 1. 繼承自西斯特 雷斯堤爾萊以來北歐電影的神秘主義,如作品《第七封印》、《野草莓》、《處女泉》等等。2. 對神與人之間的交流的懷疑,如《杯中黑影》《冬之光》《沉默》等所謂'神之沉默'三部曲等。3.從 以上兩點造成對人的不信任,特別是對女人。這包括他所有作品,尤其是《魔術師》、《魔鬼之眠》以及後 期作品。所以有人評論他與瑞典代表劇作家斯特林堡之間的相似。 在電影史上,有一個詞用來表達人們對那些以電影為生命並為之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們的尊敬,這個詞叫' 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位導演和編劇。 拍攝於1982年的《芬尼和亞歷山大》是伯格曼在從影40年後告別影壇的收山之作。它獲得了當年奧斯卡 的最佳外語片獎。該片講述一個孤獨少年尋找愛和溫暖的故事。影片通過少年的視角審視四周的生存環境, 人們通常用'伯格曼的代表作'這個詞來形容這部影片。 有幸保存下來的伯格曼拍攝這部電影時的工作鏡頭,向人們展示了60歲時的伯格曼。許多人都認為《芬 尼和亞歷山大》中那個孤獨的小亞歷山大,就是伯格曼自己的童年時代,那種童年時代的孤獨記憶始終纏繞 著他不曾離去。 伯格曼在後來的回憶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時對父母之愛的渴求和得不到這種愛的怨恨。 在70年代接受瑞典電視台采訪時,伯格曼說:'一種巨大的怨恨建立在我和父親之間。有一天,他打了我 '。這種難解的心理情結一直貫穿著伯格曼的電影生涯。 瑞典皇家大劇院,這個讓少年伯格曼迷戀的地方,終於在後來走進了伯格曼的鏡頭里。他早年的一部作 品《夏日游歷》就是以瑞典皇家大劇院為背景的。該片講述一個熱愛芭蕾的年輕人愛上了劇院芭蕾女演員的 故事,在這部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青年伯格曼的成長之路。 接下來,年輕的伯格曼執導了他早期作品的代表作《冬日之光》。這時他已經和男演員約瑟夫森開始了 長達幾十年的合作關系。這一直是伯格曼的一個特點,他總是和相熟的演員、攝影師共同工作。約瑟夫森後 來回憶說,那時的伯格曼是一個孤僻的人,人們都不怎麼和他說話',但是人們都能意識到他是一個不平凡的 人。 伯格曼早年的影片《私人生活》,像伯格曼早年的所有作品一樣,只有簡單的幾個人物。人物痛苦而敏 感,他們苦苦追求著生活的意義,這讓伯格曼的電影被評論界稱為'哲理影片'。把哲學的命題作為影片的主 題,這一直是伯格曼影片的標簽。 一場表現女主角痛苦的精神狀態的戲,一直讓在片中扮演冷麵婦人的女演員麗芙.厄爾曼記憶猶新。麗芙 說:'那時的我大約只有二十五、六歲。我雖然對很多事都不太懂,但是憑直覺,我知道那個女主角就是伯格 曼自己。' 伯格曼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60年代他成為瑞典皇家大戲院的院長,後來因為要專心創作而辭去此 職務。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叫得很響。《夏夜的微笑》是伯格曼拍攝的為數不多的古裝影片之一。這之後 ,他因《野草莓》而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大師地位開始被確立。 但是在伯格曼的所有作品中,最令人振奮的無疑是《第七封印》了。影片通過男主角參加的十字軍東征 的游歷過程,大膽地提出了幾個咄咄逼人的主題。首先,伯格曼肯定生存的痛苦、個人的孤立無援,接下來 他大聲質問生與死的問題,大聲質問人與上帝的問題,質疑一種生存狀態,卻找不到可以歸去的精神家園, 這一直是伯格曼的痛苦所在,也是伯格曼影片的特質之一。 伯格曼影片的製作人說:'伯格曼懷疑上帝的存在,他喪失了信念,他是一個探索者,終其一生他都是一 個探索者'。70年代的伯格曼仍然延續他帶著強烈個人色彩的影片風格進行創作。這一時期他的作品有《呼喊 與細語》、《面對面》、《傀儡生命》等等。伯格曼一生共四次獲得奧斯卡獎。在他後期的作品中,'人生而 孤獨'的主題在得以堅持的同時,也開始融入一些溫情美好的東西,人們看到一個激烈的伯格曼在慢饅變得平 和。 1976年,伯格曼的創作被打斷,關於伯格曼漏稅的新聞鋪天蓋地佔據了瑞典各種報紙的重要版面。伯格 曼因此離開了瑞典。這是伯格曼生命中頗為尷尬的一段,一個具有國際聲譽的電影人卻失去了自己的祖國。 5年之後,伯格曼終於回到祖國來完成他的告別之作,這就是《芬尼和亞歷山大》。一個熟知伯格曼的朋 友說:'你會發現其實伯格曼的影片中根本沒有兒童,那些兒童就是他自己。' 《紐約時報》對這部影片大加贊揚。評論認為'伯格曼想把他過去所拍影片的所有主題都融匯在這部影片 里,影片就像是一個深知生活痛苦艱辛的人來講的一個細節豐富的故事,可是這個人卻發現生活即使痛苦也 沒有足夠的理由去拒絕生活的樂趣。'正是這樣溫暖陽光的一面感動了全世界的觀眾。《芬尼和亞歷山大》也 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三項獎,並創下外語片得獎的最高紀錄。 1992年,更加溫暖美好的影片《情天未老》出現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這是伯格曼晚年編劇的唯一兩部 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由他兒子丹尼爾.伯格曼執導的《星期天的孩子們》。《情天未老》講述的是一對年輕人 的婚姻故事。在這兩部作品中,伯格曼把他心中的父母親再次作為描述的主角,但是這一次他把他的父母描 述成具有豐富人性的、性格堅強的人。我們看到老年的伯格曼終於與父母和解了,而這正是他終其一生所努 力的目標之一。 ★★★[中盛影業]近期推出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如下: 《惡魔之眼》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夏日游歷》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 博格曼早期作品 戈達爾的評語:個人認為《夏日游歷》是伯格曼最美的電影,我喜歡它。 《危機》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早期代表作品 《危機》中幾乎孕育著伯格曼後來所有傑作的特質 《魔術師》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博格曼鼎盛時期代表作品 獲得: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英國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所有這些女人》 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博格曼鼎盛時期代表作品 《狂亂》 本片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操刀劇本 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❼ 伯格曼電影
採納哦[IMDB#083]第七封印[英格瑪伯格曼經典作品](帝國出品)
❽ 【電影排行榜】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最受歡迎的電影,你看過多少部 有沒有相關的影視百度網盤資源
相關影片有:[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1982][劇情][法國] [第七封印][1957][劇情/奇幻][瑞典] 網路網盤資源高清免費下載在線觀看
[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och Alexander][1982]
鏈接: https://pan..com/s/1iRBdbHCMm2067XgrsKAQWw
[第七封印][1957]
鏈接: https://pan..com/s/17IjbjzfyYwGQTkcYITJNbQ
❾ 英格瑪·伯格曼什麼電影好看
《第七封印》
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馬克斯·馮·西多、本特·埃切羅特主演的奇幻電影,於1957年2月16日在瑞典上映。該片講述了理想主義的騎士布洛克在戰爭結束之後,與他的同伴們在蔓延瘟疫的歐洲大陸上艱難生活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