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證一段漢朝歷史
那個羅馬軍團是西漢陳湯收降的。
公元前53年,羅馬帝國大軍入侵伊朗,遭伊朗軍隊圍殲,6000餘羅馬軍隊突圍,逃至現今的哈薩克,後為西漢陳湯收降,帶回中國,安置在永昌縣。
甘肅省永昌縣城南10公里處的者來寨村,我國西漢元帝時期在這里設置「驪罷」城,用來安置古羅馬帝國降人。人們也許會問,古代中國從未和羅馬帝國交戰,羅馬降人從何而來?這是一件歷史懸案,縈繞在人類史上近二千年。為揭開世界上這一樁重大歷史懸案,史學家們為此而苦苦探索。
這樁歷史懸案起因於一場慘烈的古代戰爭,即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國西漢甘露元年。當時的羅馬帝國的執政官克拉蘇,糾集7個軍團、約4.5萬人的兵力,發動了對古稱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戰爭。不可一世的羅馬軍隊在一個叫做卡爾萊的地方,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克拉蘇被俘斬首。其第一軍團首領、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率領6000餘眾拚死突圍。
到了公元前20年,古羅馬帝國和安息簽約言和。這時,羅馬帝國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爾萊戰役中被俘虜的軍人,並尋找普布利烏斯的下落。可是,普布利烏斯及其所率突圍殘部,已在安息消失得無影無蹤。羅馬潰軍到底去了何方?這一疑團一直困惑著羅馬乃至全世界的歷史學家。
後來他們發現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謙的英國著名漢學家,已對這一課題做過大量工作,並找到了德效謙於1947年撰寫的《古代中國之驪罷城》一文。本文開宗明義:中國古代稱羅馬帝國為「驪罷」,後又改稱「大秦」,《後漢書·大秦傳》就是以「大秦國一名犁霸」這句話起首的。文章接著指出中國古代以外國國名命名的城,當時只有新疆的庫車和溫宿,它們都是襲用移民的舊稱。「驪罷」城的出現,自然會與有外國僑民相關。作者進而運用史料說明,驪罷城最早在中國西漢版圖上出現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羅馬帝國向安息要求遣返戰俘的時間。這絕非歷史的巧合!它說明在卡爾萊戰役中突圍的羅馬遠征軍,正當其故國尋覓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早已鬼差神使地到了中國,並在祁連山下落腳了。
根據此文提供的歷史線索,中外學者查閱了大量史書,終於從班固所著《漢書·陳湯傳》中獲得突破。據此書記載,公元前36年,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帶領4萬多名將士討伐郅支單於,戰於郅支城(今哈薩克江布爾城)時,在這里見到了一支奇特的軍隊。
「土城外有重木城」拱衛,其「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陣,講慣用兵」。而這種構築「重木城」防禦工事和用圓形盾牌連成魚鱗形狀的防禦陣式,只有古羅馬軍隊採用。史學家們據此推理,這支奇特的軍隊,就是卡爾萊戰役中突圍失蹤17年的羅馬軍隊的殘部。
西漢王朝軍隊在這次郅支戰役中大捷。《漢書》上說,陳湯率領的漢軍攻克「重木城」,以「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餘人」而告勝。學者們依據這一重要史料撥開歷史迷霧,理清了那支古羅馬軍隊殘部的蹤跡。即普布利烏斯率領的逃亡大軍,在安息軍隊圍追、封鎖而回國無路的情況下,輾轉安息高原,伺機東進,在防禦鬆懈的安息東部防線,撕開一道口子,流徙中亞,投奔郅支,後被陳湯收降,帶回中國。漢元帝為此下詔將他們安置在番禾縣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縣),並置縣驪罷。直到公元592年。
鑒於驪罷人已和漢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詔將驪罷縣並入番禾縣。至此,驪罷建縣共612年。 中國的驪罷人就這樣在歷史的風雨滄桑中悄然消失。
所以那個羅馬軍團只是逃亡的敗軍,不能通過那場戰斗推算羅馬軍團戰鬥力和漢軍戰鬥力.
Ⅱ 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哪個人物
歷史上有很多霸氣的人和事,也有很多霸氣的話。去年熱播的電影《戰狼2》裡面有一句話振奮了無數當時在電影院的觀眾,那就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其實這句話已經由來已久,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當時的大將軍陳湯便說過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一句流傳千年後,仍然振奮人心的話,無疑是歷史上最霸氣的一句話。
Ⅲ 漢朝大將說了什麼話,讓大漢三百年來無人敢侵犯
漢朝時期匈奴多次冒犯邊境,各帝王為之頭疼不已,到漢武帝繼位時,我國已經經過了將近七十年的養精蓄銳,不管是人力還是物力都已經大大提高。
這就是漢朝時期的名將陳湯,這也是他第一次與最後一次出戰,他的話後來被傳到了其他各國,至此,三百多年中再沒有國家敢侵犯漢朝。
Ⅳ 中國有很多值得拍成影視劇的歷史或人物其中都有哪些
看到陳凱歌《妖貓傳》,再想想中國歷史心裡一陣嘀咕,再想想陳大導演的《無極》濃濃的日本風,還說十年內無人看懂,中國歷史幾千年只有這些嗎?現在的影視劇,大半清宮劇,小半唐朝風,真的是看膩了。
上古及夏商可以不用考慮了,雖然有黃帝、商湯、婦好等人物,參考《上古情歌》就不要再毀三觀了。
周朝發展到春秋戰國是一個紛亂的年代,各國變法圖強,遠不止《大秦帝國》電視劇那麼簡單。
隨著《明朝那些事兒》大火,明朝的大事件被讀者熟知,朱棣、鄭和、於謙、李定國等,不知道比清宮戲好看多少倍。
當然中國歷史適合拍成影視劇的還有很多,最後要說的是,歷史上下五千年,不要總拍辮子戲!
Ⅳ 有關魔法的電影電視劇或動畫
秦是一個神秘而神聖的帝國。之所以說神秘,因為歷史記載的只言片語,遺跡的支離破碎,以及歷來評價的大起大落。它究竟是一個暴虐橫行的時代還是一個井然有序的王朝?它究竟是一個扼殺中華文化的階段還是一個奠定中國傳統的過程?沒有人可以准確的說清楚。之所以說神聖,因為我們在後世幾千年乃至今日都可以找到這個煌煌時代留下來的烙印。看看商鞅變法的內容,伍什連坐,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等哪個不是貫穿了中國幾千年封建王朝的制度,秦制半兩,圓形方孔錢不但主宰了中國後世的貨幣格局,更鑄煉了中國人外圓內方的處世標准和天圓地方的世界觀。大秦帝國絕對是中華文明的奠基石。
下面就要說的商鞅變法,戰國是一個動盪紛爭的年代,是一個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同時也是一個激烈變革的舞台。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越是動亂,文化反而越發達,這種發達源自於多元化,源自於對佔主體地位的某種統治文化的打破,戰國的百家爭鳴就是具體表現,從此之後,中國歷史上就再也沒有稷下辯政的盛況了,無論是嚴刑峻法,黃老之治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後來發展到極端的程朱理學,統一的中央王朝需要統一的思想,就像我們現在要不斷地學習代表和發展觀一樣,幸與不幸,反倒是分裂的歐洲主導了近代的啟蒙運動和文藝復興,假設羅馬帝國沒有分崩離析,應該也不會有這一切。在這種各學說都在尋找試驗田的時候,商鞅能夠在秦國貫徹法家並獲得成功殊為不易。首先,法家之前未被視為正統,主流王道方興未艾,儒家仁政已悄然崛起,夾在兩大學說之前的縫中生存,難乎哉?至難也。其次,看看戰國時代的變法史,秦孝公未必比魏文侯、齊威王等人高明多少,商鞅也未必比李悝、吳起出色。然則為何變法在秦能生根發芽,我覺得這與秦是一個新興國家和窮國有關,與山東六國相比,秦歷史短,而且素來被視為蠻夷,沒有其它國家那樣的正統繼承,當然也少了幾分樹大根深的世族階層,這是變法深澈的重要原因。再則,秦國是窮國,弱國,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反正已經是爛攤子了,不怕打破壇壇罐罐,也沒什麼壇壇罐罐可以打,頗有幾分破釜沉舟的壯烈。
而秦人,也正是因為這種壯烈,才能在中國的歷史上大書特書一筆,秦帝國沒有漢代的狂野,唐代的鋪排,宋代的虛榮,明代的壓抑,卻多了這份聞戰則喜,快意恩仇的壯烈。正是這種情感的沉澱,使得後世每每出現一個又一個的豪言壯語,一個又一個的英雄氣概,才使得中華文明顯得如此厚重磅礴。冠軍侯說:匈奴不滅,何以家為;陳湯有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岳武穆詞曰: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文天祥詩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連那個孱孱的李易安都喊出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相信,這些前前後後的吶喊,都帶有秦人風骨。其實這才是流淌在這個以漢為名的民族血管里最振奮也最頑強的那一部分。人說秦時明月漢時關,其實秦時血性漢時壯才應該是遺存在我們記憶中最硬朗的氣概。
梁惠王說:邦交是下刀前的動作,這句話頗得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心得,估計漢斯·摩根索他老人家聽了以後也會拍案叫絕。所有會盟也好,縱橫也罷,都不過是建立在實力基礎上的上層建築,國家利益和國家力量決定國際關系,這一準則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玩得爐火純青,范雎的遠交近攻,秦、儀的合縱連橫,無不是波詭雲譎,浩然大氣。當然,韜光養晦也是有的,秦孝公為之,但無論如何收斂鋒芒,那口氣總是在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退讓是有限度的,最多就是河西、崤函歸魏,但有多求,只能血戰到底。也只有這樣,心懷復興之念,才能在韜光養晦之後豁然崛起,這種氣,就是國家的「軟利益」。目下最流行的一個國際關系詞彙叫做「軟實力」,人雲亦雲自約瑟夫·奈的新自由主義理論,卻不知軟實力其實維護的不僅僅是硬利益,更有軟利益。何謂軟利益,民族尊嚴,國家思想,對外形象,浩浩民心。這是一個民族發展甚至生存的靈魂,靈魂沒有了,無異於行屍走肉。軟利益的構建是一個長遠的歷史進程,可能長達幾百上千年,也是一個瑣碎而脆弱的過程,一點一滴的小事都會傷害它,所謂千里長堤,毀於蟻穴就是這個道理。《戰爭藝術》的作者約米尼有話: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鋼鐵和金錢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我理解這里的鋼鐵不僅僅是指物質需要,更重要的是一種鋼鐵般的意志。就像衛鞅所說,國力決不僅僅指的是財貨。國家同人一樣,要有愛有恨,有情有義,這才豐滿,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國家。如同一個團隊一樣,國家的氣質會塑造領袖的氣質,而領袖的性格反之也會影響國家的性格。正像俾斯麥之於德國,彼得大帝之於俄羅斯,還有明治之於日本,這種氣質和性格的渾然天成,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的靈魂,也就是它的軟利益。我們的軟利益從上三代就開始積攢,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霜雪雨,既融入了秦漢的陽剛,盛唐的大氣,明清的格致,又點綴著戰國的繽紛,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復雜,甚至安史之亂的反復。總之,所有歷史事件都是塑造中國國魂的元素。於是,我們就需要想一個問題,正在進行的現代的一系列事件將會如何繼續維護和改造這一中華文明長續不衰的根本所在?我們在制定政策的時候又有多少人能夠想到,這一步走出去很可能改變一個民族的靈魂?我們將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個什麼樣的中國?恐怕很多東西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甚至頭疼醫腳腳疼醫頭吧。這就扯遠了。總歸一句話,《大秦帝國》告訴我,一個國家只要靈魂不滅,就不會滅,一旦靈魂消磨,生不如死。軟利益就是民族復興的脊樑。
Ⅵ 有沒有關於西漢名將陳湯的電影或電視啊
這個很少 不過可以去看下關於宣帝的電影 可能有他
Ⅶ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讓陳湯說出這句話背後的底氣是什麼
這段時間,在國內熱映的吸金已經超過50億的電影《戰狼Ⅱ》,因為在異域戰場上塑造出了一個中國式的超級英雄,讓它在國內電影市場上引起一場亢奮,上演了國產電影的票房神話,特別是電影宣傳海報上的這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不僅說出了國人心中對於國家由富到強的熱切渴望,更讓很多人為國家的崛起而感到揚眉吐氣。
(圖片素材來源於網路,再製作)
很多人都知道「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的翻版,它源於我國歷史上的漢朝時期,在當時所謂的異域,在今天依然是異域(今哈薩克南部江布爾州江布爾市),對北匈奴郅支單於所取得的一場偉大戰爭的勝利。
據《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朝西域都護甘延壽和西域副校尉陳湯,征調西域各國軍隊及漢朝屯墾兵團約四萬餘人,分成南北兩路,將北匈奴郅支單於合圍並斬殺在郅支城(哈薩克江布爾)。聯軍在將郅支單於人頭遠送漢朝京城長安的同時,還附有陳湯的一封匯報信,其中有這樣的內容:「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匈奴呼韓邪單於已稱北藩,唯郅支單於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特別是這句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都令國人振奮不已。
在看到歷史中記載下的這場激動人心的偉大勝利時,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漢朝當時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場勝利,讓陳湯說出這么硬氣話背後的原因嗎?
一是,從漢朝方面來講,在和匈奴與西域諸國長達七十餘年的戰斗中,從降大宛開始,破車師、莎車,降匈奴日逐王,再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在烏壘國(今新疆輪台東北)設立,使得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之間的西域諸國全部成了漢朝的附屬國,從此之後,漢朝已經可以征調各國的軍隊,共同組成聯軍以對付匈奴。即便是這樣,依然沒有傷得了匈奴人的元氣。
二是,從匈奴方面來講,兵敗如山倒,就連國勢進入了頹勢,在西域戰場上,居然連自己昔日的附屬小國烏孫都打不過了,在東方戰場上更被新興的烏桓部落(內蒙古西遼河上游地區)擊敗,再加上握衍朐?單於自己又暴虐好殺,引發的國內的政治動亂。公元前58年,稽侯珊在自立為呼韓邪單於,發兵擊敗了握衍朐?單於。在之後的幾年中,匈奴國出現了五單於並立混戰的情況。公元前54年,當呼韓邪單於好不容易將其他四位單於消滅時,他的族兄屠吾斯又自立為郅支單於,從此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進入了南北爭霸的混戰時期。
三是,公元前51年,以呼韓邪單於為首的南匈奴,在戰敗後投降漢朝,被漢宣帝安置在河套地區。郅支單於錯誤地判斷呼韓邪再不會回來了,就趁機向右地擴張,打算掃平山頭、重整河山,當他吞並了匈奴右地的伊利目單於之後,又聽說漢朝派遣韓昌、董忠兩名大將率領1.6萬精騎護送呼韓邪單於,不敢回到漠北王廷,轉而向西挺進,在擊敗烏孫軍後,揮師北上,接連吞並烏揭、堅昆(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和丁零(貝爾加湖畔)三國,建都堅昆,遠避漢朝鋒芒。
四是,公元前43年,北匈奴在堅昆有了立足之地後,向漢朝要求送還充當人質的太子。漢朝為了借機與北匈奴加強聯絡以牽制南匈奴,於是派遺使者谷吉,將北匈奴太子護送到它的臨時國都堅昆王城。不料,北匈奴卻將漢使谷吉斬殺,漢朝遂決定調遣西域兵馬,協助南匈奴繼續打擊北匈奴。無力抵抗的郅支單於,只能放棄堅昆城,繼續向西遷徙,途中又遭遇寒流,隨行部屬大半凍死,等到達了康居王國時,僅剩三千餘人。
五是,郅支單於到達康居國後,康居王很尊敬他,還和他達成姻親結盟關系。隨後,它們聯合起來四處征殺。在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郅支單於變得驕傲了起來,竟然干起鳩占鵲巢類事情,在向西域各國發出通知,要求它們進貢稱臣的同時,企圖將康居王國占為己有。無奈的康居王,開始悄悄地向漢朝西域都護府請求幫助。
六是,公元前36年,西域都護府校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收到康居王的求助信息後,甘延壽要向朝廷奏報,為了奪取戰機,等不及的陳湯,採用假傳聖旨的方法,調集漢朝屯墾兵團及西域各國軍隊四萬餘人,隨後與甘延壽兵分別從南北兩路進兵到郅支城下。
七是,據《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記載,郅支單於得到漢軍進攻的消息時,本打算逃離郅支城,聽說烏孫等也發了兵,已經有了走投無路的感覺,再加上僥幸地認為遠道而來的漢軍不能久攻,便率人回城堅守。匈奴人築的郅支城是土城,外圍用木柵圍裹,在漢軍四面火攻之下,很快被攻破。從後來的戰果看,聯軍射死單於妻妾數十人,入城後斬殺了郅支單於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俘虜敵兵一千餘人,匈奴人在郅支城的全部人數約在三千人左右。面對四萬大軍來說,天怒人怨、孤立無助的這三千人,實力已經很微弱了。在這場戰斗中,郅支單於的被殺,結束了匈奴南北分裂的局面,也意味著北匈奴的滅亡,更穩定了漢朝的西北邊疆。
堅固的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打破。
陳湯之所以能夠取勝,除過自身指揮藝術的高超,康居王的內應,以及帶領著相對於北匈奴人來說具有絕對優勢的漢朝與西域諸國聯軍外,主要還是因為匈奴人自己的內斗消耗,遠距離遷徙中惡劣天氣對軍力的損耗,再加上郅支單於自己的戰略決策錯誤,以及不能與友邦很好的協作,導致自己最後成為孤軍,在內外夾攻之下,最後只能兵敗國滅。
Ⅷ 燕雙鷹有叫陳湯這部電視劇叫什麼名字
獵鷹1949,是這個。他冒充陳湯去卧底的。滿意請採納。
Ⅸ 賭徒陳湯怎麼樣
《賭徒陳湯》是史傑鵬「新歷史主義」系列小說中的第三本。這幾本都是我的枕邊書,小武、嬰齊和陳湯就在我觸手可及的地方演繹著他們的人生悲喜劇。我已經很久沒有閱讀小說的興致了,也許是馬齒漸長,閱世漸多,少年時讀小說的狂熱逐漸消退,轉而看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史兄的小說重新點燃了少年激情,我又為小說神魂顛倒了。想起從前,看《倚天屠龍記》,總捨不得翻頁,生怕再看會就把書給看完了,現在,看小武、看陳湯,也有那種忐忑的心理。 就主人公的塑造而言,最讓人熱血沸騰的當然是小武。小武的意氣、戾氣、內斂、張揚,讓平日里口訥行不敏的我輩大呼過癮。相較之下,嬰齊就溫和多了,這種溫和自然與嬰齊的出身有關,更主要的恐怕還是作者寫了酷吏後還想嘗試寫寫循吏的滋味。但是循吏的魅力往往不及酷吏,暴勝之、張湯的殺伐決斷逗引著我們臆想中的快意恩仇,而嬰齊的隱忍不能給我們這樣的快感。三人之中,陳湯的性格最為豐富,或者說,我們每個人都有陳湯的影子。他熱衷名利,汲汲求官,但又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他刻意鑽營,步步算計,但又有不顧一切的賭徒風格;他沒有小武、嬰齊那樣的好運氣,處處受打壓,時時走霉運,但百折不撓,不懈努力。如果說小武和嬰齊活在歷史中,那麼,陳湯還活在我們的身邊。就這點而言,我認為陳湯是三者之中最真實、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位。 小說中最引人入勝的是場景的描述了。《亭長小武》中有許多經典場面,比如「矯詔征郡卒,贛水血氣腥」,「一戰翦群醜,坐法拘囹圄」,氣勢恢宏,激情沖盪,不禁讓人熱血直涌,只恨身不在其中,只能神與書游。這樣的好筆法在《嬰齊傳》和《賭徒陳湯》中也俯首皆是。「蒲昌澤之怒」中關於地震的描寫簡直是神來之筆,在自然的神威面前,人類是那樣渺小無助,匈奴軍隊在水與火的煉獄里瞬間消亡,讀者也如嬰齊般瞠目結舌,恐懼讓我們忘記了身在何處了。「猶思獫狁殘西域,故遣傳車出玉門」,陳湯經過無數磨難,作者經過無數鋪墊,終於在最後迎來了千里奔襲誅殺單於的高潮,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戰爭,陳湯和讀者積蓄胸中的郁悶的壘塊在最後得到怒雷崩沙般的傾瀉,這種美感無以言說。作者寫的戰爭太精彩了!天馬行空的想像,歷史細節的真實,讀起來真是享受啊。還有,大王潭的幽深,蒲昌澤的神秘,夷播海的旖旎,看書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與作者一起想像、神遊,假如拍成影視,想像一旦坐實,滋味就遠遜了。如果只是還原歷史的真實,歷史普及讀物就可以做到,難得的是把非凡的想像力嫁接到歷史細節上,還掀起人物和讀者的情感風暴,才華橫溢啊史傑鵬!不得不承認,這世界上是有那麼一些人,他有極旺盛的精力,超人的記憶力,驚人的想像力,還有不竭的創作力,呵呵,不佩服不行。 就傳統意義上的小說而言,情節永遠是作者苦心經營、讀者津津樂道的重要部分。小武的情節宛如一張正在拉開的弓,弦越綳越緊,箭隨時待發,而且招招命中目標,讀者不能喘氣,又不忍釋卷,憋著一股勁,到最後才得以「握手一長嘆」。與小武相比,陳湯的情節可謂是有張有弛,這大概與小說的結構有很大的關系。陳湯的情節最引人入勝的是作者採用了懸疑小說的寫法,草蛇灰線,牽動著讀者一步步往下看。如果說小武是奔騰怒吼的壺口瀑布,那麼陳湯就是曲折浩盪的長江巫峽,就個人口味來說,我更偏愛陳湯一些。非常喜歡長年君的鬼故事,當初看持轡那一章節,當讀到「今夜月盈,持轡來」時,不禁背脊發涼,如果單純從鬼故事這一角度看的話,這個故事實在是詭異之極。由此看來,作者有極強的講故事的能力。現在許多大導演都哀嘆沒有好故事可講,拍出來的電影不知所雲,其實也難怪他們,看看圍繞在他們身邊的都是些什麼人!渥窪池才出天馬,然而他們永遠在御用馬廄中東張西望。 《賭徒陳湯》最讓我喜歡的還是它的結構。這種結構很難寫,記得以前看過戴厚英的《人啊,人》就是採用書中人物各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還有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我的名字叫紅》也是這種結構。陳湯的性格、形象、遭遇在眾人的敘述中逐漸清晰、逐步發展,漸漸豐滿,然後在大規模的戰爭中走向高潮。每一章節都是在最精彩處戛然而止,決不拖泥帶水,這是需要作者的剋制力的,一般的思維定勢都是想把一個故事講圓,講完,能這樣「腰斬」的人很少,金聖嘆也只能磨刀向水滸,輪到自己,未必能下得了手。而這樣的安排對讀者來說就幸福了,就如對美食的享受,當你嘗到一種美味,吃得興起,突然盤中餐被撤下,正遺憾著呢,侍者又上了另一道美食,而這道美食不僅有新滋味,還能讓你回味剛才的美味,這樣一放一收,樂何如哉!史兄的三部小說的結構其實都是不同的,小武是一線到底,嬰齊分了部章,陳湯是百川歸海。陳湯的寫法畢竟新穎一點,對於我這樣求新求異的讀者來說,當然是喜歡的了。 史傑鵬小說的語言是讀者的最愛,古雅簡潔,不枝不蔓。很多人最初都是被這種頰齒留香的語言吸引的,我也是如此。當初看到小武的章節標題,只能用「驚艷」來形容,滿紙的古詩十九首,愛不釋手。從前看了水滸,滿嘴的「這廝」「鳥人」,現在換成「豎子」「下走」了,而且用小武式的語言和同學互相打趣,當真有意思。陳湯的語言好像白了些,特別是「樂縈」這一章,一開始真不適應,幸虧到「萭章」又找到了熟悉的感覺,往下看,漸入佳境。還是小武式的古雅更合適這樣的歷史小說,看看那些穿越小說的語言,裡面的阿哥皇帝都講著現代漢語,讓人起一身的雞皮疙瘩。 還是來談談女人吧。作者不是很擅長寫女人。劉麗都是最令人遐想的一個了,很成功,其餘的就稍有欠缺了,呵呵。董扶疏就是郭棄奴,桑緋和靳莫如也有點像,總之,都不如劉麗都那樣攝人心魄。至於樂縈,雖然以少女獨白的方式出現,但很少有少女情懷,反倒像個男人,女人的心思不是這個樣子的。倚蘇也就是個花瓶,所有的魅力都在容貌上,當然,一個女人能做花瓶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是朵解語花豈不更好。羅敷倒是朵解語花,可惜不是陳湯的女人,著墨太少了。愛情也是如此。倒是嬰齊對劉麗都的感情寫得幽秘而悵惘,大概我們都有那樣遙不可及的單戀,或許很朦朧,但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你的一生。陳湯本來就是個無賴子,對女人的態度太隨便,對倚蘇也只是迷戀美色而已,並無心靈的交流。由此可見,作者是個實足的男人,男人的一見傾心目成心許往往是發生在容貌上的,小武對劉麗都的一往情深也是因為劉麗都最絕色,如果出現一個更美的,就難保不移情了。當然,讓男人揣摩女人的心理,而且要細膩描繪,太強人所難了,才高如錢鍾書,寫女人也只敢用調侃口吻,方鴻漸和唐小姐的戀愛遠不如楊絳《洗澡》中的「許姚戀」,前者失之油滑,而後者,將「發乎情止乎禮」的傳統寫得細膩深情。史兄筆下的男人個個躍然紙上,連那個「以西王母的名義保證」的呂仲這樣的小角色也寫得血肉豐滿。作者是寫男人的高手,應該是個性格極陽剛的人。 三部小說,作者一路寫來,下走一路看來,覺得作者的駕馭功力越來越強,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小武是給我們的是驚喜,陳湯則是喜出望外了。不知哪位哲人說,如果你從一本書上得到了收獲,你應該感謝作者。謝謝史傑鵬,謝謝你給了我知識和享受,讓我的精神世界不至於荒蕪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