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電影對我們大學生有那些好處
它可以提高我們的知識面和素質呢
❷ 影視作品對大學生都有哪些影響
既有積極影響又有消極影響,主要是看中的方面
❸ 影視對大學生的影響有那些
大眾傳媒娛樂化傾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2006-04-12 13:31
周少四
摘 要:本文分析了傳媒娛樂化的表現及其成因,並闡明了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傳媒 娛樂化 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伴隨著都市化報紙的興起和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大眾傳媒娛樂化現象越來越受到關註:娛樂新聞的比例加大,富有人情味、趣味性的軟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大行其道,關繫到國計民生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硬新聞大大減少;嚴肅的新聞被娛樂的手法加以軟化而包裝成「娛樂信息」,新聞事件的戲劇性懸念或煽情性刺激性的方面被強化,新聞越來越故事化、文學化。這些現象必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
一、大眾傳媒娛樂化的表現
大眾傳媒娛樂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內容上來看,硬新聞減少,軟新聞流行。媒體總是把公眾的注意力從重要的事務上引開,使那些無關緊要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成為新聞的重點。對人們的切身利益有著重大影響的硬新聞卻在逐漸地減少,有關公眾利益的勞動權利、生態環保、高新科技、行業危機等方面的問題很少得到重視。即便有相關的報道,也會被淹沒在諸如性、丑聞和暴力犯罪這類煽情故事之中。為追求轟動效應,吸引受眾眼球,傳媒對娛樂圈的明星不厭其煩地大肆渲染,娛樂明星們一時間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重要話題。二是從形式上來看,媒體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新聞中挖掘出娛樂價值,新聞取材上惹人眼球,報道角度上刻意獵奇,寫作手法上肆意渲染,即所謂的「硬性新聞軟著陸」。由於報道角度上的獵奇,一些殘暴的兇殺大案、沉痛的人間悲劇、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會悄然演變為帶有低俗化、娛樂化傾向的新聞炒作。
二、大眾傳媒娛樂化的原因分析
從中外新聞事業發展歷程來看,大眾傳媒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至一戰期間的黃色新聞。黃色新聞是在煽情主義新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聞、流言蜚語、離婚、性等問題,是報業追逐利潤不擇手段競爭的產物。它起源於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競爭,由於這種做法迎合了受眾的某種需要,所以給當時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1]
在國內,娛樂化已經成為傳媒的一種時尚。它是對國際傳媒的借鑒,也是傳媒走向市場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媒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它也要參與市場競爭,實行優勝劣汰,傳媒要面向市場、考慮市場需要,通過一切手段爭取最大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傳媒已經嘗到新聞娛樂化的甜頭,紛紛將新聞娛樂化作為爭奪受眾和市場的法寶,甚至有的媒體還將娛樂化作為拯救媒體的良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娛樂化就成為眾多傳媒不謀而合的選擇。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新聞娛樂化充分考慮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它是受眾中心論的產物。我國傳媒有著悠久的政論傳統,新聞傳媒也已經習慣於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機制。傳媒監視環境、協調社會、繼承遺產等功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而娛樂功能卻長期受到壓制。不可否認的是,在傳媒的諸多功能中,娛樂也應該是題中之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傳媒開始走向市場、走向競爭,傳媒開始從高高的政治講壇上走下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傳者中心的傳播機制逐漸被受者中心的傳播機制代替。在這一過程中,傳媒發揮了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新聞在內容上傾向於軟新聞或盡量使嚴肅新聞軟化;在表達方式上盡量從受眾接受心理出發,加強接近性,增加趣味性;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人情味,強化新聞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的道路。
三、娛樂化傾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傳媒娛樂化潮流湧向高校,有人歡喜有人憂。持反對意見者將新聞娛樂化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它不僅導致媒介的庸俗化,而且阻礙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持肯定意見者認為傳媒娛樂化是爭取受眾的法寶。究竟如何看待高校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呢?這著重分析和討論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點負面影響。
1、削弱大學生的辨別力和批判精神。按照李普曼的輿論學觀點,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於實際活動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大眾媒介去了解。大眾媒介並不是「鏡子」式地再現現實環境,而是對象徵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重新結構化,營造了所謂的「擬態環境」。盡管客觀的現實環境往往與「擬態環境」相差甚遠,但人們還是將「擬態環境」誤作客觀現實加以認識。這樣,「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如果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和其它節目里充斥著娛樂,那麼就會給大學生營造一個「其樂融融」的擬態環境,使他們逐漸對社會現實產生麻木的心理,進而喪失對現實環境的思考和批判,削弱他們的辨別力和批判精神。[2]
2、降低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按照媒介規范理論的觀點,娛樂化會導致媒介放棄社會責任。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於娛樂化的追求必然導致庸俗化的傾向,媒介在維護正義、勸人為善的名義下,利用受眾獵奇的心理,大肆將一些社會丑惡現象公之於眾,只是在結尾處象徵性地加上評論,還美其名曰以此為鑒,以防後效。在這一過程中,以防後效的目的沒有達到,受眾的獵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滿足,媒介的利潤也大幅飈升。其實,大眾傳媒是一個必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具有特殊屬性的產業。媒體絕不是「媚體」,媒體的責任絕不是遷就、迎合低級趣味,媒體所追求的接近性、可讀性絕不是與惡意炒作、庸俗媚俗劃等號。
3、鼓吹新潮時尚而拋棄節儉實惠。按照傳播學中「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觀點,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傳媒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現在,大學生的安全感降低,與大眾傳媒的報道充斥著暴力、兇殺、腐敗和陰暗不無關系。「追星族」津津樂道影視明星的細枝末節卻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這與大眾傳媒的報道過多地關註明星緋聞而不是國計民生直接相關。大學生追求新潮時尚而拋棄節儉實惠,與大眾傳媒鼓吹西方個性自由和消費主義關系甚大。[3]
4、使大學生的社會觀呈現出世俗性。按照傳統新聞理論的觀點,傳媒娛樂化使新聞步入歧途,遠離正軌。傳媒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與人類生存關系密切的信息,使人們獲取與生存關系密切的各類信息,雖然並不排斥傳媒的娛樂功能,但這些畢竟不是主要功能。如果過分地強調傳媒的娛樂功能,必然會影響到其它功能的發揮,其結果無疑是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焦點不再是政治,他們在政治傾向和選擇上更少理想主義色彩。這意味著他們不可能成為政治的簡單動員對象和積極的參與者,他們的社會觀呈現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現實化的色彩。
在傳媒娛樂化的背後必然有其道理可究,不可否認的是,在某種程度上娛樂化的做法確實從經濟效益上給傳媒帶來不少的甜頭。但從長遠來看,傳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傾向最終使媒介的權威下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防止傳媒娛樂化的危害,既有賴於媒介自律,在新聞業界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不斷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動應對挑戰,佔領高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藝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❹ 你覺得影視劇對大學生婚戀觀有哪些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影視劇走進了大家的生活中,好多人都會去追劇,不關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當一部電視劇火的時候,大家都會去追,因為好多時候,電視劇中的情節都反應了現在社會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好多影視劇現在也影響到了大學生們的婚戀觀。
當今這個時代,是自由戀愛的時代,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愛情,人們的婚姻基本都是第一次,我們並不知道婚姻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問題,尤其是現在的大學生,所以現在的影視追大學生的戀愛觀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讓他們更加的懂得去維護自己的婚戀觀。
❺ 推薦一部好電影,對現在大學生有積極影響的
阿甘正傳
幸福終點站
瑪麗和馬克思
錄取通知
舉起金剛
叫我第一名
奇幻人生
成事在人
弱點
碧海藍天
最後一周
偉大的辯論家
珍愛人生
.....
都是灰常感人的影片,絕對會很感動你的,相信這些能讓你領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祝你成功
❻ 對大學生最有影響力的電影有哪些
對大學生最有影響力的電影有 中國合夥人啊
❼ 電影對我們的影響~~
電影讓我們在生活時不忘夢想,提供一個交流思想的平台,提高我們的審美水平。
其實我們不是在看電影,我們是在看我們自己。
❽ 看電影對大學生的好處!
想看就看,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❾ 影視娛樂對大學生的影響
大眾傳媒娛樂化傾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2006-04-12 13:31
周少四
摘 要:本文分析了傳媒娛樂化的表現及其成因,並闡明了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傳媒 娛樂化 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伴隨著都市化報紙的興起和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大眾傳媒娛樂化現象越來越受到關註:娛樂新聞的比例加大,富有人情味、趣味性的軟新聞在新聞報道中大行其道,關繫到國計民生或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硬新聞大大減少;嚴肅的新聞被娛樂的手法加以軟化而包裝成「娛樂信息」,新聞事件的戲劇性懸念或煽情性刺激性的方面被強化,新聞越來越故事化、文學化。這些現象必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影響。
一、大眾傳媒娛樂化的表現
大眾傳媒娛樂化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內容上來看,硬新聞減少,軟新聞流行。媒體總是把公眾的注意力從重要的事務上引開,使那些無關緊要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帶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體育新聞、花邊新聞等軟性內容成為新聞的重點。對人們的切身利益有著重大影響的硬新聞卻在逐漸地減少,有關公眾利益的勞動權利、生態環保、高新科技、行業危機等方面的問題很少得到重視。即便有相關的報道,也會被淹沒在諸如性、丑聞和暴力犯罪這類煽情故事之中。為追求轟動效應,吸引受眾眼球,傳媒對娛樂圈的明星不厭其煩地大肆渲染,娛樂明星們一時間成為人們街頭巷尾談論的重要話題。二是從形式上來看,媒體竭力從嚴肅的政治、經濟新聞中挖掘出娛樂價值,新聞取材上惹人眼球,報道角度上刻意獵奇,寫作手法上肆意渲染,即所謂的「硬性新聞軟著陸」。由於報道角度上的獵奇,一些殘暴的兇殺大案、沉痛的人間悲劇、重大的社會問題,也會悄然演變為帶有低俗化、娛樂化傾向的新聞炒作。
二、大眾傳媒娛樂化的原因分析
從中外新聞事業發展歷程來看,大眾傳媒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至一戰期間的黃色新聞。黃色新聞是在煽情主義新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注重犯罪、丑聞、流言蜚語、離婚、性等問題,是報業追逐利潤不擇手段競爭的產物。它起源於美國著名報人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競爭,由於這種做法迎合了受眾的某種需要,所以給當時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1]
在國內,娛樂化已經成為傳媒的一種時尚。它是對國際傳媒的借鑒,也是傳媒走向市場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媒作為市場的主體之一不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它也要參與市場競爭,實行優勝劣汰,傳媒要面向市場、考慮市場需要,通過一切手段爭取最大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多的傳媒已經嘗到新聞娛樂化的甜頭,紛紛將新聞娛樂化作為爭奪受眾和市場的法寶,甚至有的媒體還將娛樂化作為拯救媒體的良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娛樂化就成為眾多傳媒不謀而合的選擇。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新聞娛樂化充分考慮了受眾的心理需求,它是受眾中心論的產物。我國傳媒有著悠久的政論傳統,新聞傳媒也已經習慣於傳者為中心的傳播機制。傳媒監視環境、協調社會、繼承遺產等功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而娛樂功能卻長期受到壓制。不可否認的是,在傳媒的諸多功能中,娛樂也應該是題中之意。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傳媒開始走向市場、走向競爭,傳媒開始從高高的政治講壇上走下來,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走到普通的老百姓中去,傳者中心的傳播機制逐漸被受者中心的傳播機制代替。在這一過程中,傳媒發揮了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新聞在內容上傾向於軟新聞或盡量使嚴肅新聞軟化;在表達方式上盡量從受眾接受心理出發,加強接近性,增加趣味性;在表現形式上強調故事性、人情味,強化新聞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的道路。
三、娛樂化傾向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
傳媒娛樂化潮流湧向高校,有人歡喜有人憂。持反對意見者將新聞娛樂化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它不僅導致媒介的庸俗化,而且阻礙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持肯定意見者認為傳媒娛樂化是爭取受眾的法寶。究竟如何看待高校新聞娛樂化的現象呢?這著重分析和討論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點負面影響。
1、削弱大學生的辨別力和批判精神。按照李普曼的輿論學觀點,現代社會越來越巨大化和復雜化,人們由於實際活動范圍、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的事物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親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們只能通過大眾媒介去了解。大眾媒介並不是「鏡子」式地再現現實環境,而是對象徵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重新結構化,營造了所謂的「擬態環境」。盡管客觀的現實環境往往與「擬態環境」相差甚遠,但人們還是將「擬態環境」誤作客觀現實加以認識。這樣,「擬態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如果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和其它節目里充斥著娛樂,那麼就會給大學生營造一個「其樂融融」的擬態環境,使他們逐漸對社會現實產生麻木的心理,進而喪失對現實環境的思考和批判,削弱他們的辨別力和批判精神。[2]
2、降低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按照媒介規范理論的觀點,娛樂化會導致媒介放棄社會責任。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對於娛樂化的追求必然導致庸俗化的傾向,媒介在維護正義、勸人為善的名義下,利用受眾獵奇的心理,大肆將一些社會丑惡現象公之於眾,只是在結尾處象徵性地加上評論,還美其名曰以此為鑒,以防後效。在這一過程中,以防後效的目的沒有達到,受眾的獵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滿足,媒介的利潤也大幅飈升。其實,大眾傳媒是一個必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具有特殊屬性的產業。媒體絕不是「媚體」,媒體的責任絕不是遷就、迎合低級趣味,媒體所追求的接近性、可讀性絕不是與惡意炒作、庸俗媚俗劃等號。
3、鼓吹新潮時尚而拋棄節儉實惠。按照傳播學中「議程設置功能」理論的觀點,大眾傳媒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映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傳媒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現在,大學生的安全感降低,與大眾傳媒的報道充斥著暴力、兇殺、腐敗和陰暗不無關系。「追星族」津津樂道影視明星的細枝末節卻對國家大事不聞不問,這與大眾傳媒的報道過多地關註明星緋聞而不是國計民生直接相關。大學生追求新潮時尚而拋棄節儉實惠,與大眾傳媒鼓吹西方個性自由和消費主義關系甚大。[3]
4、使大學生的社會觀呈現出世俗性。按照傳統新聞理論的觀點,傳媒娛樂化使新聞步入歧途,遠離正軌。傳媒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與人類生存關系密切的信息,使人們獲取與生存關系密切的各類信息,雖然並不排斥傳媒的娛樂功能,但這些畢竟不是主要功能。如果過分地強調傳媒的娛樂功能,必然會影響到其它功能的發揮,其結果無疑是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焦點不再是政治,他們在政治傾向和選擇上更少理想主義色彩。這意味著他們不可能成為政治的簡單動員對象和積極的參與者,他們的社會觀呈現出更多的世俗性和現實化的色彩。
在傳媒娛樂化的背後必然有其道理可究,不可否認的是,在某種程度上娛樂化的做法確實從經濟效益上給傳媒帶來不少的甜頭。但從長遠來看,傳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傾向最終使媒介的權威下降,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防止傳媒娛樂化的危害,既有賴於媒介自律,在新聞業界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不斷加強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修養;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主動應對挑戰,佔領高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藝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❿ 外來的電影或文化對我們國家有什麼沖突和危害我們作為大學生如何做到保持這份
外來的電影或文化對我們國家有什麼沖突和危害?我們作為大學生。如何做到保持這種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