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男主被波蘭翼騎兵圍攻的電影叫什麼
1612動亂時代(2007)
導演:弗拉基米爾•霍金年科
編劇:弗拉基米爾•霍金年科
主演:亞瑟•斯莫里亞尼諾夫
地區:俄羅斯
語言:俄語
類型:劇情
上映:2007年
時長:135分鍾
又名:1612
你說的情節應該在電影一半的時間。
② 有沒有啥 關於 波蘭翼騎兵的的電影,推薦幾部
火與劍 1612 維也納戰役
③ 文明6波蘭翼騎兵比同時代的其他騎兵強在什麼地方
在此單元格建造營地
解鎖相鄰單元格
越來越大的領土
此外。
特色單位:翼騎兵
波蘭的特色單位是著名的翼騎兵。如果攻擊輸出高於敵方防禦單位的攻擊輸出,它將強制敵方單位後撤:貴族民主制
「貴族民主制」是波蘭的特色能力。波蘭在友好領土中建成營地或堡壘後將獲得相鄰的單元格——即使這些單元格屬於另一個文明。文化炸彈再現,波蘭的一個軍事政策已轉換為通用政策特色能力:立陶宛聯邦
亞德維加的特殊能力「立陶宛聯邦」能夠利用其宗教力量。如城市因貴族民主制失去領土,該城的主流宗教將轉變為波蘭創建宗教。
此外、文化值和金幣加成。她還擁有額外的聖地相鄰加成。
波蘭是強大的擴張型文明,而亞德維加的能力使其在宗教方面也如虎添翼,亞德維加所在文明的遺物將提供信仰值,並提升國內貿易路線產出的金幣。
領袖能力,以便充分利用貴族民主制獲益。無法後撤的防禦單位將受到額外傷害。
特色建築。優先創立波蘭的宗教:紡織會館
波蘭的特色建築是紡織會館(也稱織物會館)。它可提升國際貿易路線產出的生產力
④ 波蘭翼騎兵算傳統騎兵還是近代騎兵
波蘭的翼騎兵起源於匈牙利,但他們成長於波蘭的土地上並產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們不再只是輕武裝的散兵游勇,而是出色地糅合了東西歐的騎兵元素,並於同時發揚了本地傳統與當代創新的優勢。盔甲既堅固又迅猛輕捷,可以根據戰場瞬息萬變的需要而選擇不同的戰術,是近代騎兵最後的榮光~
翼騎兵常常被編成擁有150-200人的中隊,排成膝蓋挨著膝蓋的密集兩列橫隊,出眾的馬術能讓他們以密集隊形襲步沖鋒,長長的騎槍能保證首先將對手刺穿,這樣巨大的沖擊力給敵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沖鋒過後他們再使用刀劍或火器進入混戰。
當時西歐的胸甲騎兵和卡賓槍騎兵過於習慣一排排不斷騎到陣前發射火器,再馳回中隊後方裝填的呆板戰術,翼騎兵大膽的沖鋒總是將他們打得潰不成軍。
同時翼騎兵還能輕易擊潰來自東方的騎兵,因為翼騎兵的速度和機動足以與他們比肩,但卻比他們武備精良並且擁有火器的支援~
⑤ 拿破崙全面戰爭波蘭有翼騎兵嗎
拿破崙全面戰爭沒有波蘭,除非你打mod
⑥ 軍營電影都有哪些
沖出亞馬遜、炮兵少校、彈道無痕、中國霸王花、驚濤駭浪等等
⑦ 歐美18到19世紀戰爭電影有哪些
一樓的說的很多,我再加幾個:
滑鐵盧戰役(場面很宏大),
祖魯戰爭,
與狼共舞(講美國印第安人的),
謝晉版鴉片戰爭(謝導拍的還算可以的,就是資源太少),
坂上之雲(日本NHK電視台新拍的大河劇,不是電影,講日本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的歷史,推薦一下),
巴里林登(講18世紀英法戰爭的,不過應該符合LZ的要求),
1612動亂時代(講俄波戰爭的),
火與劍(波蘭片,講17世紀波蘭王國鎮壓哥薩克人的,裡面有很帥的波蘭翼騎兵沖鋒的場面)
光榮戰役(美國南北戰爭)
最後推薦一下最經典的:愛國者
⑧ 求關於「波蘭翼騎兵」的介紹文章
⑨ 波蘭翼騎兵與蒙古騎兵誰厲害
不同時空、沒有使用環境也沒有細節描述怎麼分誰厲害?
首先,波蘭翼騎兵屬於輕騎兵(當然在他那一片叫驃騎兵)主要的用途是利用機動性沖擊敵方陣型的薄弱處,主要的使用環境是廣闊的平原地帶,翼騎兵的戰力受裝備存量影響較大,波蘭翼騎兵使用的騎槍比一般的騎槍要長,為了降低騎槍的重量,波蘭翼騎兵的標准版騎槍槍桿是空心的,這種騎槍一般都是戰前一段時間開始儲備,用完了就沒了,然後就只能臨時製作一些丐版的騎槍湊合著用,防具方面16世紀開始翼騎兵開始裝備板甲,武器方面一般就是騎槍和馬刀,後來有裝備燧發手槍。
另一方面,蒙古騎兵這個概念太籠統,蒙古族的騎兵部隊的時間跨度很長,裝備的品類就比較多,你沒說是什麼時候的,蒙古騎兵大致上分為重騎兵和輕騎兵兩類,兩類的應用場景都不同,有沖擊陣型的有騷擾的等等。
總之就是兩支部隊是屬於不同時空的部隊,他們面對的戰場環境也不同,很難說誰厲害,硬要兩支部隊相同規模來比較的話,我覺得蒙古騎兵贏面更大,單單翼騎兵的話因為沒有其他部隊的掩護,加上他們的坐騎沒有重型護甲,所以可能會被蒙古騎兵用弓箭把馬射死然後落敗。
⑩ 東西結合療效好—波蘭翼騎兵的拿來主義
「這種舉世無雙的騎兵的庄嚴和與美麗是不需累述的;對他們的裝備……的描述,是很無謂的。這樣做只是褻瀆他們的偉大。因為他們是一支獨特的騎兵,在親眼見到以前你是無論如何都想像不出他們的魅力與光彩壯麗。」
——義大利外交官眼中的翼騎兵
在歐洲歷史上,波蘭曾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國、強國,16世紀時的波蘭-立陶宛聯邦雄踞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遼闊的平原之上。波蘭翼騎兵(Polish winged hussars)則是波蘭-立陶宛聯邦軍事輝煌的象徵。從波羅的海濱的城鎮,到黑海沿岸的大草原,從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到維也納的卡倫貝格山,翼騎兵以手中的長槍,將波蘭-立陶宛聯邦打造成歐洲第二大國。無論俄國射擊軍、土耳其禁衛軍、烏克蘭哥薩克騎兵、日耳曼雇傭兵,乃至瑞典人的長槍步兵方陣,都曾經敗在人數遠少於他們的波蘭翼騎兵手下。
▲英國王室兵工廠收藏的火繩槍騎兵(Harquebusier)頭盔,就是「三條鍋」,因其形似鍋,帽檐下的三根用於護面的豎鐵條而得名。
結語:波蘭翼騎兵身上的武器可以說完全都是舶來貨,幾乎都不是本民族原創,就連他們本身都是外國傳來後的本土國情產物。他們之所以成為那個時代波蘭武裝力量的代表,究其原因,除去那對拉風的翅膀,華麗的盔甲,還有就是實打實的勝仗。這些因素連同後世美術與文藝作品宣傳綜合在一起,使得翼騎兵成為波蘭,而非武器和兵種原產國的傳奇。使用外來武器並沒有使波蘭翼騎兵還有他們的祖國遭受「落後可恥」的詬病,相反正是由於翼騎兵使用這些武器,結合正確的戰術而取得的勝利與輝煌,才使得這些來自五湖四海,並不出名的武器為人重視與研究。這種好東西就拿來用的「拿來主義」放之四海古今而皆準。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HG。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鑄劍師老沈的私人微信號:LQLSSFB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