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 霸王別姬 中體現了什麼性別批評理論
根本沒有就性別進行批判,甚至連同性戀都談不上。電影表達的不是同性之愛,簡單的說是程蝶衣的「入戲」、逃避(他一直把自己當虞姬),所以最後無法正視現實而在戲中自殺~
❷ 簡述影視批評都包括哪些類型
影視批評的方法和類型;電影和電視是當代社會最重要的文化現象之一;中國傳統的影視批評一直比較單一;1.新聞性評介和學術性批評;廣義而言,影視批評一詞被用來描述各種關於影視的寫;新聞性評介;讀者:新聞性的影視寫作發表在日報、周報、和許多通;風格: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一般報章雜志上的影視文;時間性:一般報章雜志上的影視文章強調及時性。
❸ 電影批評的介紹
應用人文社會科學原理和方法論以及電影理論,分析電影作品和電影現象,指導電影創作的學術性實踐活動。20世紀初,先鋒派電影理論家首倡電影批評活動,宣揚印象主義電影、純電影、抽象電影、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電影等形形色色的先鋒派電影作品。慕西納克的《論電影的節奏》(1923)和萊謝爾的《一種新的現實主義——物》(1926)等一系列電影文論,體現了最初的電影批評理念。
❹ 電影批評方法
1、「電影理論是一個令人沮喪的話題。中國基本上只有電影評論,從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電影理論。」
2、電影評論:指普通觀眾對一部影片觀看後的感受。
3、本體論:本體論是形而上學的一個基本分支,英語詞ontology是來源於希臘語單詞ον(存在)和λόγος(學問)的組合。本體論主要探討存在的本身,即一切現實事物的基本特徵。
4、方法論:A、(引用自「雅虎知識」)《方法論》(Discours de la méthode)是笛卡兒在1637年出版的著名哲學論著,對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和科學研究方
法有極大的影響,有人曾說:歐洲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笛卡兒主義者,就是指的受《方法論》的影響,而不是指笛卡兒的二元論哲學。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指出,研究問題的方法分四個步驟:
(1)永遠不接受任何我自己不清楚的真理,就是說要盡量避免魯莽和偏見,只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非常清楚和確定,沒有任何值得懷疑的地方的真理。
就是說只要沒有經過自己切身體會的問題,不管有什麼權威的結論,都可以懷疑。這就是著名的「懷疑一切」理論。例如亞里士多德曾下結論說,女人比
男人少兩顆牙齒。但事實並非如此。
(2)可以將要研究的復雜問題,盡量分解為多個比較簡單的小問題,一個一個地分開解決。
(3)將這些小問題從簡單到復雜排列,先從容易解決的問題著手。
(4)將所有問題解決後,再綜合起來檢驗,看是否完全,是否將問題徹底解決了。
在1960年代以前,西方科學研究的方法,從機械到人體解剖的研究,基本是按照笛卡兒的方法論進行的,對西方近代科學的飛速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
作用。但也有其一定的缺陷,如人體功能,只是各部位機械的綜合,而對其互相之間的作用則研究不透。直到阿波羅號登月工程的出現,科學家們才發
現,有的復雜問題無法分解,必須以復雜的方法來對待,因此導致系統工程的出現,《方法論》的方法才第一次被綜合性的方法所取代。系統工程的出現
對許多大規模的西方傳統科學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如環境科學,氣象學,生物學,人工智慧等等。
笛卡兒在方法論中還第一次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第一次引入笛卡兒坐標系。對牛頓和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理論有很大的作用。
B、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5、米特里:法國電影理論家,被認為是經典電影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在其名著《電影美學與心理學》一書中指出:「電影美學就歸結為確定一種形式由於某種內容和某種意圖的關系,怎樣和為什麼優於另一種形式,換句話說,它要在特定情況下為這些形式確立其心理學的依據。」
6、戈達爾:著名導演,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旗手。
7、塔倫蒂諾:依上下文看應該是指被稱為「鬼才」的美國導演昆汀.塔倫蒂諾。
8、電影批評(film criticism):指對一部影片從鏡頭、構圖、劇本、攝影等方面提出專業性的意見和建議,它是電影理論的一種方式。
9、中國電影人不曾參與電影理論從經典到現代、從本體論到方法論的這一嬗變過程,
10、邵牧君先生並不喜歡所謂電影符號學、性別論、鏡像理論,就好像布努埃爾不喜歡「間代性痙攣影像記號學(The Semiology Of Clonic Image)」一樣。
第一章 被禁忌的電影
本章主要講述美國、歐洲、中國的電檢制度,從古到今、由外及中,對中國本土電檢制度提出討論。個人認為作者倡導用商業方法代替政冶手段對電影進行審查。
1、「......電影,這一相比起其他藝術形式來顯得頗為輕浮的一種寫作......」此句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或者是我多想了,作者只是打一個比方而已。因為電影不是一種寫作,電影就是電影。就像一位音樂家在譜曲,你說他在寫作就不大說的過去,譜曲就是譜曲。
2、電影史上的第一個裸露鏡頭出現在電影《舞會結束後的洗澡》。
3、電影審查制度主要依據四個方面對電影作出分級:性、暴力和恐怖、吸毒、非常態生活展示。
4、美國的電檢制度:
在1915年,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就開始成立審查委員會,刪剪和禁映他們認為不好的電影。
出現這種情況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地方政府得到了聯邦法律系統的認可和支持。一家電影公司的一部影片被俄亥俄州政府禁映,該公司於1918年對俄亥俄州政府提出訴訟,將州政府告上聯邦法院。這個案子經過一系列的辯論之後,最後最高法院作了一個裁決,說電影作為一個娛樂產業是不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表達自由(free speech)限制,電影放映「純屬商業行為」,不能被視為「新聞媒體的一部分或公共輿論之工具」。電影因此無權享受憲法第一修正案對「言論自由」的保護,而須接受州、市政府的預先審查。從而肯定了對於電影進行審查和引導是合法的。這是對美國電影審查制度產生至關重要影響的一個判例。
由於美國整個法律系統是一個案例法系統。其成文法非常簡單,但是每一個案例都具有法律的效力。所以你第一個這么判了,第二個我也就這么判。這個判例一直到1956年關於義大利著名導演羅西里尼的一部影片進口美國受到限制的另外一個判例才基本推翻這個限制。
1922年,為了保證票房收入、「純潔」電影畫面及內容,電影審查委員會開始籌建。這一機構由威爾·海斯(長老會教友、共和黨人,曾任郵政總局局長)領導。1930年,天主教教士丹尼爾.勞德公開宣稱電影正在敗壞人們的道德觀,並起草了一部電影審查法典,這部法典很快被電影工業的巨頭們接受並交由美國製片人和發行人協會(1945年更名為美國電影協會The Mon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MPAA)主席即威爾.海斯執行,所以史稱《海斯法典》(《Hays Code》)。
Hays Code.rar (12.31 KB)
1934年,海斯又成立了具有強制權力的自律機構法典執行局,即海斯委員會(the Hays Commission)。1930年至1968年間的每一部電影都受到《海斯法典》的影響,這部法典絕對倫理化,凡是和性、暴力、非常態生活相關的鏡頭統統封殺,生孩子?NO!裸體?NO!接吻鏡頭不可超過3秒鍾,我想這和美國後來產生的什麼接吻比賽有點關系。再舉一個小小例子,當年瑪麗蓮.夢露在通風口的相片被無數人捧為經典:
《七年之癢》看掉了當時無數男人的眼睛,它就主動或被動的充分利用了《海斯法典》的限制。下面我們看看現行的美國電影分級制:
[ 本帖最後由 124959272 於 2007-4-26 11:29 AM 編輯 ] 1.jpg (7.29 KB)
書影
2007-1-29 11:40 AM Hays Code.rar (12.31 KB)
海斯法典英文版
下載次數: 54
2007-2-9 12:56 PM 1.jpg (27.58 KB)
相片
2007-2-9 01:19 PM 1.jpg (109.9 KB)
美國電影分級制
2007-4-26 11:29 AM
❺ 電影理論,電影史和電影批評的區別
參見字典。
❻ 電影批評與電影理論及電影美學的關系
電影理論是「對電影規律和可能性的邏輯思考」,它是以大量的經驗事實為依據,伴隨著電影創作的產生、興起和延展,是從電影的生成過程中歸納和抽象的理性總結。電影理論是創建影視美學、確立影視藝術、發展影視文化的必然和必須,涉及到限制、剪輯等微觀近照,也囊括了電影思潮、流派等宏觀研究,涵蓋了影視本體、影視藝術和影視文化等不同層面。電影批評是與電影理論密切相關的領域。電影評論往往是對個別的影片或具體的現象進行剖析和評價,而電影理論則是對文化現象的本質把握。較之以理性、系統的理論探索,電影批評更具有開放和動態的特點,電影批評的發展可以給電影的總結概括積累更多的現實和背景。同時,批評的開展須以理論為指導,電影理論的遞進也能夠更有力地支持批評的深入。
關於電影研究史的階段劃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將電影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二三十年代的蒙太奇理論;四五十年代以法國為主電影現實主義和六七十年代流行於歐美各國的結構主義—符號學及各種後現代電影理論。另一種劃分方法是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之前為古典電影理論或經典電影理論,60年代之後為現代電影理論。
❼ 影視批評的基本標准有哪些
感受、知識與經驗。
三點彼此獨立,又相互交融,形成一個穩固的循環——感受調動知識,知識填補經驗,經驗升華感受。本質上,這也是美學訓練的三大方面。這三點不僅針對電影,而是適用於所有審美活動和藝術創作。
審美永遠是感性的,理性思考只是之後的連攜。即使面對一部千瘡百孔的作品,觀看中時刻帶著對其不合理之處的質疑,也是遵循的先感性接受,後理性排斥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極短罷了。
因此,對感知力進行重視並加以提升,不僅是批評家的必修課,同時也該是影迷的一種自覺。擁有敏銳的感受,影評工作便會成功一半。剩下的,就要看是否有心主動學習知識、豐富經驗。
(7)有哪些電影批評理論擴展閱讀:
影視批評對影視鑒賞與創作以及整個影視藝術的發展都具有不可缺少的導引與推動作用,是深化影視審美、促進影視創作、推動影視理論發展的重要動力所在。
批評家應當在一定原則和客觀標準的框架內,憑借自己的審美感受,以語言文字的形式針對具體作品、創作者或某一現象給予闡釋與評判。
影視批評本質上屬於藝術批評,因此也就具備所有藝術批評的共同屬性;對這些基本屬性的了解,有助於我們對影視批評做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❽ 電影批評的功能
電影批評同電影理論和電影史在功能上有著本質的不同。批評必須結合電影作品實際,有具體的針對性和實用性。而理論有時須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具體的作品實際,與具體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一點限制了理論對於藝術實踐的的直接的意義。批評者比實踐者更容易體會到理論的指導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批評是理論對實踐進行指導的中介,所以理論對批評的意義比實踐的意義更為直接。在強調理論研究結合實際,往往會使理論向著批評方面發展了。理論本身反而可能毫無發展。理論和批評本身都有兩個重要的功能:實踐功能和認識功能。盡管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社會的實用,但仍有批評重視實踐功能,理論重視認知功能的區別。
❾ 電影批評的歷史
隨著電影創作的發展,電影批評經歷了從早期零散式的印象性批評到電影批評體系的建立過程。傳統電影批評吸納了美學、心理學、哲學本體論的概念和范疇,評論電影作品,指導電影創作實踐。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左翼進步電影評論,四五十年代安德烈·巴贊的影評文章和法國《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活動,是電影批評引導電影創作的範例。電影批評的對象包括影片和電影現象。傳統電影批評的四要素是:
1、作品的內容與形式。
2、作者的創作意圖。
3、作品反映的現實。
4、對讀者的影響。
傳統電影批評的類型可以區分為:確立電影一般藝術價值的理論批評和關注創作方法的實用批評;關注社會價值的社會道德批評和關注欣賞價值的審美批評。反映論的電影批評則更加註重電影反映生活的「真實性」,甚至成為對生活的評論。傳統的實用批評還可再分為印象式批評和判斷式批評。印象式批評是從批評家的所思所感出發辨析作品價值;判斷式批評是根據主題、結構、技巧、文體風格的一般標准來分析和解釋作品的效果。20世紀60年代,結構主義成為西方現代文藝批評的主導理論和方法論。宣揚批評的「科學性」的現代電影批評應運而生。派生自結構主義的電影符號學理論為電影批評提供了文本批評的工具。文本批評顛覆了印象式批評的傳統,力求為電影批評建立完整的概念體系和精確的含義。這種形式主義的批評強調作品的各種元素,區分作品的不同類型,重視作品的共性特點。考察將感情和觀念有效傳遞給觀眾的表現手法的修辭學批評,考察不同類型影片特點的類型批評,考察人物或故事情節共通性的原型批評或神話學批評,也是借鑒文學批評范疇的形式主義電影批評。在後結構主義的思潮中,精神分析學、意識形態、女權主義、敘事學、現象學、闡釋學等滲入電影批評領域,造就了電影批評跨學科的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