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軍長征電影有哪些
還是有很多的,畢竟那個時代是紅軍歷史上重要的轉型時期。為了紀念那一段歷史,國內拍攝了不少的電影來作為紀念。
《長征》
在渡過了赤水河之後,接下來要面臨的就是金沙江這個天險了。而大渡河又是最為緊要的一環。在這條河上有一座鐵索橋,橋的另一邊就是重機槍把守的要塞。說是橋,不過是十幾根鐵鏈相連接而已,而用於走路的木板早已被清除一空。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險要的地勢,才有了後面紅軍飛奪瀘定橋的威名。
② 電影《長征》梗概
電影《長征》梗概
要短,100字左右
我有更好答案
如最佳答案內容有誤,請提交正確答案...
提交
最佳答案
《長征》
廣西電影製片廠1996年出品
編劇:王朝柱、黎汝清、翟俊傑
導演:翟俊傑
主演:唐國強、劉勁
故事梗概::
1934年秋,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撤出江西根據地,突圍北上抗日。湘江一戰,八萬六千紅軍銳減為三萬餘人。李德、博古等人不顧蔣介石眾兵設伏,把希望寄託在和紅二、六軍團的湘西會師上,中央紅軍危在旦夕。
危難時刻,已被錯誤路線剝奪軍權的毛澤東審時度勢,在王稼祥、張聞天、周恩來等人的支持下,力挽狂瀾,經通道轉兵,黎平會議,終於促成遵義會議的召開,初步清算了「左」傾冒險主義軍事路線,毛澤東重新回到黨和軍隊的領導地位。
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下,中央紅軍再越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取得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接著又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河,巧奪金沙江,飛越大渡河,終於擺脫了蔣介石軍隊的圍追堵截。翻越大雪山後,紅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北上到達西康阿壩地區後,張國燾恃兵自重,公然分裂紅軍。面對危局,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果斷率紅軍先遣隊繼續北上,使紅軍再一次擺脫困境。
1936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三大主力部隊在甘肅東部會師,完成了歷時兩年的偉大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熱心網友 推薦於:2017-12-16
896
243
分享
查看更多回答(8)
周圍人還關注
紹興安昌古鎮
宮斗游戲
紹興老台門客棧
墊鼻子假體圖片
冰雪奇緣奶茶店加盟
濕疣前兆圖片
女孩白斑初期圖
整形雙眼皮圖片
網路知道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相關問題
電影《長征》的梗概 189
電影《長征》梗概 164
《長征》電影簡介 2
長征電影主要內容 627
關於《長征》電影簡介,大約20字. 104
電影《我的長征》的主要內容 340
《長征》電影簡介 267
更多相關問題
為您推薦
關於「長征」的更多知識
紅軍長征過草地的一些感人故事! 3633
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資料 1017
紅軍長征過草地故事 505
長征故事梗概!速度,200字 203
《我的長征》故事梗概 175
相關搜索
《長征》電影主要內容 電影長征演員表 電影長征簡介 長征電影簡介
相關行家
周洋china
電影學生
已幫助
28157325人
已回答
29791人
被點贊
24238人
oprahlnn
電影學生
已幫助
23566人
已回答
910人
被點贊
1048人
向Ta求助
十分鍾內有問必答
立即下載
名字余娜的知道 退出 反饋 申訴
電腦版 ©2017 Bai
京ICP證030173號-1 京網文【2013】0934-983號
③ 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
紅軍長征是先過的雪山然後過草地。
中央紅軍佔領瀘定城後繼續北上,於1935年6月8日突破敵人蘆山、寶興防線,隨後翻越了長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紅軍好多人以前從未見過大雪山,更不用說爬了。一開始見到雪山,覺得非常壯觀。白雪皚皚,一片銀色,雪連天,天連雪,全是雪的世界。可真正爬起來,卻一點也不覺得美了。夾金山被當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他們告訴紅軍,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夾金山。
紅軍廣大指戰員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堅韌不拔的鋼鐵意志,戰勝重重困難險阻,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使「雪山低頭迎遠客」,紅軍征服了那些被稱為「神山」和「鬼門關」的雪山。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右路軍由毛澤東、周恩來、徐向前等率領,自四川毛兒蓋出發,進入草地。經過7天的艱苦努力,右路軍到達草地盡頭的班佑地區。左翼為林彪的紅一方面軍,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學生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三十軍和紅四軍。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墊後,走左翼行軍路線。
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紅軍官兵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著嚴明的優良紀律和樂觀的革命精神,發揚了令人感動的階級友愛,沒有垮掉,沒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了自然界的困難,終於在死神的威脅下奪路而出。蕭華上將後來在《長征組歌》中寫道:「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
長征的具體原因:
1、保存革命力量,進行戰略轉移。在第四、五次反圍剿時期,由於執行錯誤的反圍剿戰略,放棄毛澤東倡導的誘敵深入、殲滅敵人的游擊戰術,而與敵人打陣地戰、消耗戰,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紅軍節節敗退,最後不得不退出根據地。
2、長征初期,准備作暫時的戰略轉移,避開敵人主力,擇機然後再殺回來。由於捨不得「瓶瓶罐罐」,行動緩慢,損失慘重,特別是過湘江一役,中央紅軍主力損失近半,元氣大傷,加上國民黨軍隊大兵追堵,迫使紅軍遠走他鄉,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區轉移。
3、遵義會議重新確定了毛澤東對軍隊的領導權,從此開始了長征的新篇章,由原來的單純轉移、保存自己轉變為消滅敵人,尋找新的立足之地。
4、最後,在得知陝北尚存根據地後,以北上抗日為號召,減輕國民黨軍隊對紅軍的壓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種。在某種意義上說,長征是紅軍不得不進行的戰略撤退,但其間經歷的艱難困苦,及英雄主義精神,成為中國革命的寶貴遺產。
④ 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資料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率領的右路軍進入草地。行軍隊列分左右兩路,平行著前進。左翼為林彪的紅1軍團,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等。
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30軍和紅4軍。彭德懷率紅3軍團殿後,走右翼行軍路線。進入草地前,紅軍想盡一切辦法籌糧。將青稞脫殼搓成麥粒,再碾成麵粉炒熟,便成了干糧炒麵。
宰殺馬匹、氂牛,做成肉乾以備食用;在藏民帶領下尋認野菜,供過草地之需;還要准備燒酒、辣椒或辣椒汁禦寒。雖然盡了最大努力,紅軍籌到的糧食還是不夠全軍之用。
每個人最多帶有8至10斤,一般的帶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糧食不足,使紅軍在過草地時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價。
(4)紅軍長征過草地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紅軍長征過草地歷史背景:
當時國民黨在對共產黨進行全面圍剿,而當時共產黨相當弱小,只能避其鋒芒,紅軍三大主力必須會合一處,抱團取暖,才能與其周旋。
但是會師路途各地都被國民黨控制,想要悄無聲息的瞞過國民黨的耳目實現三大主力會師,就必須不走尋常路。紅軍長征時走過的草地是松潘大草地。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率領的右路軍進入草地。行軍隊列分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左翼為林彪的紅1軍團,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等。
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30軍和紅4軍。彭德懷率紅3軍團殿後,走左翼行軍路線。當時由於環境惡劣,糧食不足,紅軍在過草地時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價。
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故事:
長征路上,隊伍已經過了草地。陳賡感到疲倦,便掉在隊伍後面,看見一個十二三歲的小紅軍,冬天裡,只穿著一雙草鞋,臉凍得又紅又青。陳賡把馬拉到他身邊:「小鬼,過來騎一會兒」。
小戰士盯著陳賡說:「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趕快騎上吧」。陳賡命令道:「上去,騎一段再說吧!」「那我就和你的馬比賽」。小戰士腰一挺,作出准備跑的姿勢。
"那咱們一起走吧。""你先走吧,我還等我的同伴呢。"陳賡無奈,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戰士:"你把它吃了。"小戰士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拍了拍,說:"鼓鼓的,比你的還多。"
陳賡只好上馬獨自走。不知為什麼,他此時的心情總是平靜不下來,他腦子里閃現出那些曾經在上海灘、廣州沿街、香港碼頭同他打過交道的孩子的身影,突然大喊一聲:"不好,我上當了。"
轉過馬頭,奔向原路。等到的時候,已經晚了,小戰士已經死了。那口袋裡只不過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留著幾道白白的牙印。
⑤ 電影《紅軍長征過草地》梗概
據史料記載,若爾蓋縣曾兩度留下紅軍的足跡,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艱難歷程大部分在若爾蓋縣境內。境內有著名的巴西會議會址、包座戰役舊址等革命遺跡。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皆由若爾蓋縣出川入甘,也是四川省境內紅軍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過的縣份。
紅軍長征最艱苦的階段是爬雪山、過草地,有上萬紅軍戰士長眠在若爾蓋水草地。若爾蓋縣的史料表明:「紅軍過草地時都在深秋和初秋季節,秋天的水草地野草茂盛,草叢里籠罩著陰森迷濛的濃霧,難辨東西南北。草叢間積水泛濫,水呈淤褐色,散發出一股腐臭的氣味,廣闊無邊的水草地里幾乎找不到一條路,環顧四周都是一片片水窪地,人踩到軟綿綿的草包上,稍有不慎就會陷下去,遭受滅頂之災。」(完)
⑥ 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資料有哪些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和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率領的右路軍進入草地。行軍隊列分左右兩路,平行前進。左翼為林彪的紅1軍團,先行;繼後是中央領導機關、紅軍大學等。右翼為徐向前、陳昌浩率領的紅30軍和紅4軍。彭德懷率紅3軍團殿後,走左翼行軍路線。進入草地前,紅軍想盡一切辦法籌糧。將青稞脫殼搓成麥粒,再碾成麵粉炒熟,便成了干糧炒麵;宰殺馬匹、氂牛,做成肉乾以備食用;在藏民帶領下尋認野菜,供過草地之需;還要准備燒酒、辣椒或辣椒汁禦寒。雖然盡了最大努力,紅軍籌到的糧食還是不夠全軍之用。每個人最多帶有8至10斤,一般的帶有5至6斤,有的只有3、4斤。糧食不足,使紅軍在過草地時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價。
紅軍過草地之艱難,是後人難以感受到的
首先是行難。茫茫草地,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或者拄著棍子探深淺,幾個人攙扶著走。這樣,一天下來,精疲力竭。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拚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污泥吞噬。當年的紅軍,往往是一個人陷進去後,另一個人伸手去拉,用力過猛也會被帶著陷進去。後來有了經驗才知道,要慢慢移動身子才能上得來,或者將綁腿帶纏在被陷進同志的腰間才能拉得上來。那個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一下子很難好。二怕下雨。
草甸本來就難走,天下著雨,腳底下更軟、更滑,稍不慎就摔倒,掉進泥沼里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水淺好過一點,有的河寬流急很難過,如果遇著下雨更難了。身體虛弱,挨凍受餓,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戰士倒下。黃克誠在他的回憶錄中說:有一次,部隊正在淌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不清的紅軍戰士陳屍草地。
其次是食難。准備的青稞麥炒麵,需要用水煮和著吃,沒有水,干吃很難受,且口渴難熬。一下雨,青稞麥被淋濕了,就成疙瘩,再用開水和就成了稀麵糊糊,不經餓。如果吃黏疙瘩,又難以下咽。還有不少同志在進草地之前來不及磨面,帶的就是青稞麥。這樣的青稞麥只能一顆顆咬著吃,帶的少,就一顆顆數著麥粒吃,盡量節省多吃一兩天。咬青稞麥既吃不飽,還難於消化。一般戰士准備的干糧,兩三天就吃完了。這時候,草地才過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還有那麼長的路程怎麼辦?就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飢。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輕則嘔吐瀉肚,重則中毒死亡。這就要學會辨別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
前邊的部隊還有野菜、樹皮充飢,後續部隊連野菜、樹皮都吃不上,更苦。沒有能吃的野菜,就將身上的皮帶、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脫下來,還有馬鞍子,煮著吃。有的戰士餓得實在沒吃的,就將別人屙的屎里沒有消化的青稞麥,或者自己屙出來的,一粒一粒挑出來,洗了再用茶缸煮著吃。吃是這樣,喝也是這樣。有的戰士,人尿、馬尿都喝過。
阿壩黨史研究室的同志說,這不是杜撰的,他們訪問過的老紅軍就是這么講的。這在我們今天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想像的。阿壩黨史研究室的同志接著說:凡能吃的東西都沒有了,就不得不宰殺坐騎、氂牛東騾子。彭德懷率領的3軍團是殿後的,准備的干糧少,能吃的野菜之類早被前邊的部隊吃光了。部隊要斷炊了,他只好將飼養員叫來問:「還有幾匹牲口?」老飼養員回答:「連軍團長那匹黑騾子在內,有6匹。」彭德懷下令:「全部殺掉。」老飼養員堅決不肯殺大黑騾子,彭德懷說:「我也捨不得,現在連野菜都沒得吃,只有殺了牲口,才能出草地。只要人在,牲口,敵人會送來的。」這樣,把牲口殺了,他們軍團部只留一點雜碎,肉全部分給各連隊了。就是這點肉,救活了許多紅軍戰士。飢餓和疾病威脅著每一個人的生命。許多同志在戰場上沒有倒下去,卻在草地里默默的死去。死亡越來越多,後邊的人無須向導,順著絡繹不絕的屍體,就可以准確地找到行軍路線。
再次是禦寒難。草地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早上,太陽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萬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雲密布,雷電交加,暴雨冰雹鋪天蓋地而來,或者霧雨朦朧;夜間氣溫降至零攝氏度左右,凍得人們瑟瑟發抖。紅軍戰士過草地前,大多衣單體弱,准備的棉衣、皮衣哪能夠幾萬人穿!為了禦寒,各人穿戴五花八門:穿著厚衣的有之,穿著單衣或夾衣的更多;裹著毯子的有之,更多的是披著各種獸皮;頭戴草帽斗笠者有之,頂著油布、打著雨傘者不少;腳穿皮鞋或獸皮靴子的有之,仍然穿著草鞋甚至赤腳的也不少。太冷了,有的就喝點酒或咬點辣椒驅寒。但酒辣椒都帶的少,不夠用,兩三天後也沒有了。這樣在泥沼草地行軍,真可謂「飢寒交迫,凍餒交加」。
阿壩的同志講:他們訪問的老紅軍說,在草地的幾天里,腳是濕的,衣服是濕的,到了宿營地,地是濕的,柴草是濕的,身上幾乎沒有干過,能凍死人。飢寒、疲勞、疾病奪去了許多戰友寶貴的生命。聶帥在回憶錄中寫道:過草地那些日子,天氣是風一陣雨一陣,身上是干一陣濕一陣,肚裡是飽一頓飢一頓,走路是深一腳淺一腳。軟沓沓,水漬漬,大部分人挺過來了,不少人卻倒下去了。
還有宿營難。草地凈是泥濘漬水,一般很難夜宿。行軍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個土丘、河邊、高地,比較干一點的地方宿營。如果找不到比較干一點的地方,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怎麼露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著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會。女同志往往兩人依偎在一起,這樣還暖和一點。若有塊油布用樹枝架起遮擋風雨,就算是很好的條件了。有時晚上風雨交加,用樹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風雨,也擋不住寒冷,就會在風雨淋澆之下熬過一夜。在草地里露宿還擔心睡著後,跌倒或滾到深水泥沼里去,這樣就沒命了。因此,有時幾個人輪流「值班」,以免發生不幸。
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來,往往會看到草地上長眠著一些戰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著背休息的戰友。紅1軍團有一個班,就是這樣整整齊齊地兩人一組,背靠著背,懷里抱著槍支,像熟睡了的樣子就再也沒有醒過來。紅一方面軍有個收容隊。過草地,每天都有掉隊的。飢餓、寒冷,加上缺醫少葯,傷病員有增無減。當時既無醫院,又沒那麼多擔架,完全靠每個傷病員拄著棍子,尾隨著部隊走。每天掉隊的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數都跟上隊伍,但也有不少同志跟不上。
後來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志願軍40軍118師師長鄧岳,當時是個紅小鬼,病得迷迷糊糊,是靠拽著幹部團團長陳賡的馬尾巴才走出草地的。晚上露宿時,掉隊的同志三五人一夥背靠著背休息。第二天,收容隊同志去叫他們時,一推一摸,他們的身體完全冰冷僵硬,他們就以這樣的「睡姿」離開了這個世界。特別是快走出草地的最後兩天,像這樣靜靜地長眠在草地的是成片成堆,多達幾十人。
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紅軍官兵懷著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著嚴明的優良紀律和樂觀的革命精神,發揚了令人感動的階級友愛,沒有垮掉,沒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了自然界的困難,終於在死神的威脅下奪路而出。肖華上將後來在《長征組歌》中寫道: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飢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於天。這正是當年的真實寫照。
紅1軍團過草地是左翼前衛,在快走出草地的前一天,聶榮臻給作後衛的紅3軍團彭德懷發去電報,一方面將沿途經過情形和注意事項告訴他們,另一方面請他們協助掩埋前面犧牲的同志。後來,隨3軍團行動的周恩來回電說:據3軍團收容及沿途掩埋烈士屍體統計,1軍團掉隊落伍與犧牲的在400人以上。
徐向前是率領右路軍過草地的前敵總指揮,他在回憶錄中說:一方面軍一直長途跋涉,體力消耗太大,實在禁不住惡劣環境的折騰,過草地減員尤多。但一方面軍究竟犧牲了多少同志,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這樣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也使部隊減員不少。阿壩自治州黨史研究室曾提供了一個資料:紅軍三大主力在兩年數次過雪山草地期間,非戰斗減員在萬人以上。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在回憶錄中說:紅軍過草地的犧牲最大,這七個晝夜是長征中最艱難的日子。走出草地後,「我覺得是從死亡世界回到了人間」。
⑦ 紅軍長征過草地的一些感人故事!
介紹一個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⑧ 紅軍長征經過過草地,過雪山,還有什麼急!!!
長征經過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湘贛革命根據地(亦稱湘贛蘇區)紅軍反「圍剿」作戰的處境,也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給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探索戰略轉移的道路,命令紅軍第6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湖南中部發展游擊戰爭,並同紅軍第3軍取得聯系。1934年8月7日,紅6軍團突圍西移,經兩個多月轉戰,於10月下旬到達黔東印江縣木黃,與紅3軍(後恢復紅軍第2軍團番號)會師。接著,兩軍向湘西發起攻勢作戰,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川黔蘇區)。
10月初,國民黨軍重兵集團繼續向中央蘇區腹地推進。這時,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未經中央政治局討論,即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直屬隊共8.6萬餘人,從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長征(見彩圖)。紅軍第24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領導下,留在當地堅持斗爭。
21日晚,中央紅軍以第1軍團為左路前衛,第3軍團為右路前衛,第9軍團掩護左翼,第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軍委第1、第2縱隊居中,第5軍團擔任後衛,從江西於都縣城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間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25日全部渡過了信豐河。此後,中央紅軍繼續以甬道式的隊形攜帶大量笨重的物資器材沿山路西進,行動緩慢。直到11月15日,才先後通過了國民黨軍的第二道、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域。這時,蔣介石以16個師的兵力專事「追剿」,並令粵軍、桂軍共9個師進行堵截,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宜章至湘江之間廣大地區的國民黨軍兵力薄弱,擔任「追剿」、堵截的國民黨軍,因派系矛盾,動作不一。這種情況,便於紅軍機動作戰。然而,博古等領導人一味退卻的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前出湘桂邊境的西延地區。27日,紅軍一部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國民黨軍南北對進,向紅軍發動了全面進攻。紅軍在湘江兩岸經過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接著進至西延地區。至此,中央紅軍由長征開始時的8.6萬餘人減為3萬餘人。
湘江之戰後,蔣介石重新調整部署,向黔陽、洪江地區轉移兵力,企圖圍殲紅軍於北出湘西的路上。在此危急時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的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舉行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中央紅軍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從而使紅軍避免了覆滅的危險。20日,中央紅軍分兩路西進,連克劍河、台拱(今台江)、鎮遠、施秉等城,於1935年1月7日佔領遵義城。
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舉行了擴大會議。這次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制定了紅軍爾後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共產黨。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中央紅軍進占遵義後,蔣介石以幾十萬兵力,分路向遵義地區進逼,企圖圍殲中央紅軍於川黔邊境地區。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北渡長江,進至四川西北部創建新的蘇區。1月19日,中央紅軍從松坎、桐梓、遵義地區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於29日一渡赤水河,進入川南。這時,國民黨軍分路對中央紅軍進行追擊堵截,並加強了長江兩岸的防禦,企圖圍殲紅軍於長江以南、敘永以西、橫江以東地區。中革軍委根據這一情況,決定紅軍暫緩執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在雲貴川邊境地區機動作戰。2月11日,紅軍掉頭向東;18~21日二渡赤水河,返回黔北;2月下旬,在遵義地區擊潰和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遵義戰役後,國民黨軍改取堡壘主義和重點進攻相結合的戰法,企圖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狹小地區。紅軍為尋求新的戰機,向西轉進,於3月16~17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蔣介石急令其「追剿」部隊向川南進擊,企圖圍殲紅軍於古藺地區。在國民黨軍再次向川南地區集中的情況下,中央紅軍突然轉向東北,接著於21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27日,中央紅軍以第9軍團在馬鬃嶺地區鉗制國民黨軍,主力向南急進,31日渡過烏江,逼近貴陽,把「追剿」之國民黨軍甩在烏江以北。4月8日,中央紅軍主力從貴陽、龍里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的防線,乘隙向雲南急進,27日進抵昆明附近。29日,中央紅軍由尋甸、嵩明地區轉向西北前進,於5月9日從皎平渡渡過金沙江。在烏江北岸單獨活動的紅9軍團,經黔西、水城西進,於5~6日從東川(今會澤)以西的樹節、鹽井坪地段渡過金沙江,接著與中央紅軍主力會合。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同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紅軍第四方面軍取得了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領導人張國燾,擅自決定放棄川陝革命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紅四方面軍和地方武裝及蘇區機關人員等共8萬餘人,開始長征,於中旬佔領了以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為執行在川西或川西北創建蘇區的計劃,於5月15日由會理附近地區繼續北進。在北進的路上,既有冕寧以北大涼山的彝民區,又有天險大渡河。蔣介石以薛岳、劉湘等部南攻北堵,企圖利用彝漢民族矛盾和大渡河障礙,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20日,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迅速北進,順利地通過彝民區,於24日晚攻佔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殲滅守軍兩個連,控制了安順場渡口。25日,紅軍第1團第2連的17名勇士,由連長熊尚林率領,冒著守軍的猛烈火力,戰勝大渡河的激流駭浪,乘船強渡成功,擊潰左岸守軍1個營,鞏固了灘頭陣地。但這里水流湍急,不能架橋,中央紅軍僅靠4隻小船無法在短期內渡過河去,而此時尾追的國民黨軍已經迫近,情況十分緊急。為迅速渡過大渡河,中革軍委決定,以紅軍第1師及幹部團由安順場繼續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左右兩路夾河而進,搶占瀘定橋。沿右岸前進的先頭部隊紅4團,多次擊潰川軍的攔阻,兼程急進,於29日晨奪佔了瀘定橋西橋頭。瀘定橋的東橋頭與瀘定城相連,由川軍第38團主力防守。在紅軍到達之前,守軍已將鐵索橋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鐵索鏈懸在大渡河上,形勢十分險惡。經過緊張的准備,紅4團於當日16時發起奪取瀘定橋的戰斗。在該團的火力掩護下,由第2連的22名勇士組成的突擊隊,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著守軍密集的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索向東橋頭攻擊,勝利佔領大橋,並沖入瀘定城內。紅軍後續部隊緊跟過河,殲滅守軍大部,佔領瀘定城。接著與由左岸北上的部隊會合,至6月2日,中央紅軍全部勝利地渡過了大渡河。至此,蔣介石殲滅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的企圖徹底破產。
中央紅軍渡過大渡河之後,繼續北進,佔領天全,並乘勝突破了川軍蘆山、寶興防線。接著,中央紅軍以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翻越了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夾金山,向懋功(今小金)方向前進。這時紅四方面軍正由岷江地區分路西進,先頭部隊攻佔懋功,一部進到達維。12日,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在北進達維途中,同紅四方面軍一部會師。1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到達懋功地區。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後,總兵力達10餘萬人。
早在1934年冬,在國民黨軍集中40多個團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亦稱鄂豫皖蘇區)圍攻的情況下,根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指示,紅軍第25軍2900餘人於11月16日從河南羅山縣何家沖出發,向平漢鐵路以西轉移,開始長征。12月,紅25軍轉戰到陝西省雒南(今洛南)庾家河地區。此後,紅25軍在鄂豫陝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至1935年5月,經過蔡玉窯、文公嶺、石塔寺等戰斗,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一次「圍剿」,開辟了鄂豫陝邊蘇區。7月上旬在袁家溝口殲國民黨軍1個旅,接著北出終南山,粉碎了國民黨軍第二次「圍剿」。紅25軍為配合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北上,於16日從西安以南豐裕口出發,經戶縣、周至縣境西進,進入甘肅,攻佔兩當。轉而北進,於 9月16日在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蘇區)的永坪鎮同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接著,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
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後,中共中央根據全國形勢和當面情況,提出了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而張國燾卻主張向青海、新疆或西康(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等偏僻地區退卻。為統一戰略思想,中共中央政治局於1935年6月26日在懋功以北的兩河口舉行會議,決定了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創建川陝甘蘇區的戰略方針。據此,中革軍委制定了奪取松潘的戰役計劃。7月18日,中共中央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治委員。21日,中革軍委決定以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部為紅軍的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徐向前(兼),政治委員陳昌浩(兼),參謀長葉劍英。另將中央紅軍的第1、第3、第5、第9軍團依次改為第1、第3、第5、第32軍。由於張國燾的阻撓,延誤了紅軍北上的時間,松潘戰役計劃未能實施。8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恢復紅軍第一方面軍番號,周恩來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了繼續貫徹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中革軍委決定進取甘肅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8月15日,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率領由第5、第9、第31、第32、第33軍組成的左路軍,從卓克基地區出發,向阿壩地區開進;21日,前敵總指揮部率領由第1、第3、第4、第30軍組成的右路軍,從毛兒蓋地區出發,向班佑、巴西開進。中共中央、中革軍委隨右路軍行動。紅軍指戰員歷經艱辛,通過人跡罕至、氣候變化無常的茫茫草地,左路軍先頭縱隊於20日到達阿壩地區。右路軍於8月27日到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29~31日,右路軍第30軍和第4軍一部,採取攻點打援的戰法,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49師約5000人,打開了紅軍向甘南前進的門戶。
在紅軍右路軍向班佑、巴西前進的途中,中共中央電令張國燾,要左路軍迅速出墨窪、班佑,與右路軍並力東進。紅軍右路軍到達班佑、巴西地區後,毛澤東、徐向前、陳昌浩聯名致電張國燾建議左路軍迅速出班佑,向右路軍靠攏。但張國燾製造借口,不執行中共中央的指示,並命令已進到墨窪附近的部隊返回阿壩。接著,張國燾提出紅軍主力南下川康邊天全、蘆山、道孚、丹巴等地的計劃,對抗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電令陳昌浩率右路軍南下。接著,他又提出"徹底開展黨內斗爭",企圖危害中共中央。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識破了張國燾的陰謀,機智地報告了毛澤東。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於 9月10日率領紅一方面軍第1、第3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於16日逼近川甘邊界的要隘臘子口。17日拂曉,紅軍一舉奪取了天險臘子口,18日佔領哈達鋪,勝利進入甘南。接著,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甘蘇區的吳起鎮。至此,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1年、縱橫11個省、行程2萬5千里的長征勝利結束。11月初,紅軍陝甘支隊在甘泉附近地區同紅15軍團會師。會師後,中共中央再次決定恢復紅一方面軍番號,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轄第 1軍團(陝甘支隊編成)、第15軍團。11月21~24日,紅一方面軍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
張國燾拒絕執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針,1935年9月命令左路軍和右路軍之第 4、第30軍分別由阿壩、包座地區南下,企圖在川康邊少數民族聚居區建立蘇區。10月8~20日,南下紅軍發動了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擊潰川軍6個旅。24日,又發起天(全)蘆(山)名(山)雅(安)邛(崍)大(邑)戰役;11月13~19日,紅軍在名山東北百丈地區同川軍十幾個旅激戰7晝夜,雖殲滅川軍1.5萬餘人,但紅軍也傷亡近萬人。1936年2月,紅軍被迫向西轉移,4月進入道孚、爐霍、甘孜地區。至此,紅軍由南下時的8萬餘人減為4萬餘人,張國燾南下行動遭到失敗。在中共中央勸導和督促下,經過朱德、劉伯承及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的斗爭,張國燾被迫於6月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
1935年9月,國民黨軍集中130多個團的兵力,採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方針,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川黔蘇區)和紅軍發動了新的「圍剿」。在國民黨重兵的進攻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軍轉到外線尋求新的機動,開辟新蘇區。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共1.7萬餘人,由湖南桑植地區出發,退出湘鄂川黔蘇區,開始長征。紅軍經4個月轉戰,於1936年3月30日進到貴州西南的盤縣、亦資孔地區。這時,紅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委員張國燾電令紅2、紅6軍團北渡金沙江,同紅四方面軍會師。紅2、紅6軍團遂於31日離開盤縣地區,分兩路向西急進。4月25~28日,分別從雲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過金沙江,向北前進,連續翻越了幾座大雪山,於7月2日到達甘孜地區,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5日,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奉中革軍委電令,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
7月初,紅二、紅四方面軍從甘孜、爐霍、綏靖出發,共同北進,廣大指戰員以驚人的革命毅力,克服重重困難,通過了茫茫數百里的草地,擊潰了國民黨軍的攔截,於9月初勝利進入甘南,控制了漳縣、洮州、渭源、通渭、成縣、徽縣、兩當、康縣8座縣城及廣大地區。這時,紅一方面軍主力由寧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區南下,接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10月9日和22日,紅四、紅二方面軍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部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在整整兩年中,紅軍轉戰14個省,沖破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經受了艱難險阻的考驗,終於勝利地完成了戰略轉移。紅軍長征的勝利,為開展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
⑨ 長征過草地
新聞背景:若爾蓋:紅軍長征走過的草地
新華網 (2002-05-14 11:03:56)
稿件來源:新華網
--------------------------------------------------------------------------------
新華網成都5月14日電(記者 楊三軍 陳燮)若爾蓋縣位於川西北高原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是青藏高原向東延伸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500米,境內天然草地面積佔全縣總土地面積的77.64%,是四川省十大牧區縣之一。該縣地處長江、黃河流域上游,長江水系白龍江發源於縣境內;黃河水系黑河、白河分別發源、流經縣內匯入黃河,大面積的高寒沼澤濕地涵養了黃河水源。
據史料記載,若爾蓋縣曾兩度留下紅軍的足跡,紅軍長征過草地的艱難歷程大部分在若爾蓋縣境內。境內有著名的巴西會議會址、包座戰役舊址等革命遺跡。長征中,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皆由若爾蓋縣出川入甘,也是四川省境內紅軍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過的縣份。
紅軍長征最艱苦的階段是爬雪山、過草地,有上萬紅軍戰士長眠在若爾蓋水草地。若爾蓋縣的史料表明:「紅軍過草地時都在深秋和初秋季節,秋天的水草地野草茂盛,草叢里籠罩著陰森迷濛的濃霧,難辨東西南北。草叢間積水泛濫,水呈淤褐色,散發出一股腐臭的氣味,廣闊無邊的水草地里幾乎找不到一條路,環顧四周都是一片片水窪地,人踩到軟綿綿的草包上,稍有不慎就會陷下去,遭受滅頂之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