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愛玲有哪些作品被拍成了電視劇或者電影
李安的《色·戒》之前,張愛玲的小說已經四度被搬上大銀幕,依次是:《傾城之戀》(許鞍華執導,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漢章導演,1988,台灣中央影業出品)、《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導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緣》(許鞍華導演,1997年,東方出品)。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觀眾就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接觸張愛玲作品:1976年,就有電視劇《半生緣》播映,由鍾景輝監制,張之珏編導,包括劉松仁在內的一班演員演出。80年代的戲劇界有海豹劇團的《香片》(也是根據《茉莉香片》改編),林奕華改編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場的《心經》,和陳冠中改編的香港話劇團版的《傾城之戀》。林奕華自己,就曾經有過8次張愛玲作品的改編經歷,被香港媒體稱為「改編張愛玲著作最多的導演」。90年代還有香港電台由洪朝豐改編、葉玉卿參與的播音劇《傾城之戀》。
② 魯迅有哪些作品被拍成電影
祝福
③ 當代文學作品被拍成電影的有哪些
劉震雲《一地雞毛》拍成同名電影《一地雞毛》
劉震雲《手機》拍成同名電影《手機》
古華《芙蓉鎮》拍成同名電影《芙蓉鎮》
還有《青春之歌》《紅高粱》等等
④ 你都過劉慈欣的哪些作品
我認為作品很多,劉慈欣已被購買版權的六部科幻作品,目前已經有兩部已經上映了,那就是《鄉村教師》也就是《瘋狂外星人》還有就是《流浪地球》,還有四部沒有上映,更有兩部可以說是命運多舛了。首先《三體》,許多人都看過這部科幻小說,對它的評價也是很高的,但是被改編成電影的三體,卻不知道為什麼,如今被無限期停止了!可以說這個消息對劉慈欣的書粉來說,是很難受了,盼了那麼久,卻到現在都沒有盼到。
其實單就劉慈欣的作品來說,還是很不錯的,作為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給我們帶來了許多好作品,我們在他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科幻世界。但是小說改編電影,這就很難說了,畢竟難度擺在那裡,目前[流浪地球]已經為國產科幻片開了一個好頭,那麼接下來就要看劉慈欣其他幾部作品,能否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了。
⑤ 你最期待哪部中國科幻作品被拍成電影
劉慈欣的《三體》
隨著《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兩部根據劉慈欣小說改編的電影上映,越來越多的科幻迷和影迷開始對劉慈欣的小說被搬上熒幕翹首以盼。
所以,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想把三體搬上電影熒幕吧。
⑥ 張愛玲的哪些作品被拍成電影了
李安的《色·戒》之前,張愛玲的小說已經四度被搬上大銀幕,依次是:《傾城之戀》(許鞍華執導,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漢章導演,1988,台灣中央影業出品)、《紅玫瑰與白玫瑰》(關錦鵬導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緣》(許鞍華導演,1997年,東方出品)。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香港觀眾就開始在各種媒介上接觸張愛玲作品:1976年,就有電視劇《半生緣》播映,由鍾景輝監制,張之珏編導,包括劉松仁在內的一班演員演出。80年代的戲劇界有海豹劇團的《香片》(也是根據《茉莉香片》改編),林奕華改編的「進念·二十面體」劇場的《心經》,和陳冠中改編的香港話劇團版的《傾城之戀》。林奕華自己,就曾經有過8次張愛玲作品的改編經歷,被香港媒體稱為「改編張愛玲著作最多的導演」。90年代還有香港電台由洪朝豐改編、葉玉卿參與的播音劇《傾城之戀》。
從以上影視劇改編的篇目可以看出,導演們的眼光似乎都只集中在張愛玲有限的幾個篇目內:《半生緣》、《傾城之戀》、《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張愛玲自認《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有「蒼涼的人生情義」,還有「華美的羅曼斯,對白,顏色,詩意。」傅雷當年批評《傾城之戀》的一段文字——「幾乎佔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調情,盡是些玩世不恭的享樂主義者的精神遊戲;盡管那麼機巧,文雅,風趣,終究是精練到近乎病態的社會的產物。」卻恰好成為今天人們熱愛它的緣由。
而《半生緣》,是張愛玲作品中最通俗、最激烈的一個,改編過話劇版的林奕華認為,《半生緣》里的男女主角,是張愛玲塑造過的最淳樸的人物,他們之間,也沒有張其他作品中的涼薄和算計,她第一次講了一個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所以這個故事有最多的改編,電視劇、電影,話劇,還有歌劇。
李安選擇《色·戒》真可算是眼光老辣。這部在張愛玲小說中絲毫不起眼的作品相當「悶騷」:張平靜、節制的文筆,描述的卻是一個有時代背景、有暗殺、色誘,性與情的暗自糾葛,人性的千般復雜都暗流洶涌的故事。
張愛玲的文字魅力太強,她的文字表達的功力、小說的構思、人物的形象、人物的性格、整個小說的精緻,而且白話小說這樣寫法,以前沒有人這樣寫,她實際上把新文學的發展推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小說中描寫了種種色彩豐富的視覺影像,不易掌握,而張迷又有最挑剔的口味,對於原著有種特別的珍愛,張氏電影最容易受到張迷的批判,所以據說電影圈多年來一直有個「張愛玲碰不得」的說法。
既然拍攝張愛玲的作品要冒著票房和評論的雙重危險,為什麼華人導演卻都樂此不疲地一再挑戰?影評人陳耀成認為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投文化制度之品味所好」: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張愛玲是被談論最多的作家,無論商業上是否成功,在電影人心中,張氏作品,早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張愛玲一直是走在我們的前面,或者說是走在她那個時代的前面。她描寫的愛情,非常符合現代人的觀念。張愛玲的小說,寫的細致而意象豐富,極富電影感。她的作品著眼於人性的復雜性。這個人性的復雜性,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復雜,不是那麼簡單地分為好壞、忠奸,這樣的兩分法是不可以概括人性的。而且她還寫出了人在特定環境中,一種超乎常理的表現。張愛玲,成為一種誘惑,一種巨大挑戰。這也許是導演們熱愛改編張氏小說的原因之一。
展開
⑦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最適合拍成電影的小說嗎為什麼
個人認為《球狀閃電》、《帶上她的眼睛》、《中國太陽》這幾部作品同樣適合走向大熒幕,但是現階段下《流浪地球》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帶著地球去流浪」這個點,實在是非常戳人的。劉慈欣本人也知道,就科幻邏輯層面來說,行星發動器無法推動地球,但是他依然選擇了犧牲邏輯,成就了這部充滿浪漫色彩的作品。郭帆非常聰明,從這個設定出發進行故事改編,一改原著中低沉的基調,拍出了中國家國情懷的氣勢,拍出了中國科幻的開門紅,《流浪地球》在科幻和民族表達層面都是成功的。總之,劉慈欣的其他作品,雖然很多都適合拍攝成電影,但這個開門紅,《流浪地球》再適合不過。
⑧ 5天破20億!劉慈欣小說被拍成電影,《流浪地球》到底是一部怎樣的佳作
我覺得不是,劉慈欣寫過很多科幻小說,比如《球狀閃電》和《三體》,這兩部我覺得比《流浪地球》更合適。
先來說說《三體》吧,它有三部曲,光看小說就令人心潮澎湃。也是關於世界末日和拯救地球的故事,我最先看劉慈欣的小說也是看的三體,才去了解別的小說,如果《三體》被拍成電影,我相信火爆程度一定不輸於《流浪地球》,甚至可能會達到票房新高度。還有《球狀閃電》,這部小說劇情特別新穎,我覺得如果被拍成電影再加上好的特效,一定又能引起一波新的科幻熱潮。
《流浪地球》是劉慈欣寫的小說里比較特別的一本,但算不上最好的一本,也算不上最適合拍成電影的一本,只能說後期電影製作上花費了很多功夫,尤其是特效上,讓這部影片取得很大的成功,還有情感路線的烘托,也增色不少。
⑨ 《流浪地球》概念片曝光,你最希望劉慈欣的哪部作品拍成電影
近日電影《流浪地球》曝光了一支30秒概念片,讓苦等多時的觀眾得到了一絲寬慰: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即將踏上征程,對喪失家園的恐懼和對陌生未來的期待,都將隨著「流浪地球」計劃開啟。
故事以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為背景,軍方探尋外星文明的絕秘計劃「紅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在按下發射鍵的那一刻,歷經劫難的葉文潔沒有意識到,她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地球文明向宇宙發出的第一聲啼鳴,以太陽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處飛馳……四光年外,「三體文明」正苦苦掙扎—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的百餘次毀滅與重生逼迫他們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在運用超技術鎖死地球人的基礎科學之後。三體人龐大的宇宙艦隊開始向地球進發……人類的末日悄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