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際電影節是什麼
國際電影節是世界各國電影藝術和技術成就展覽的盛會。其主要目的是交流經驗、互相學習、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通常都設立一個國際評選委員會,對正式參展的影片進行評選,對優秀影片和它們的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演員、攝影、作曲、剪輯、服裝、美工、特技等)授予獎品或獎狀等,也有隻參展不評獎的國際電影節。它的舉行對世界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上述300多個國際電影節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3種類型:
綜合性
綜合性國際電影節有12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各種類型的影片(包括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均可參加比賽或映出。舉行的時間長,一般兩個星期。主要的有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愛丁堡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印度國際電影節、墨爾本國際電影節、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舊金山國際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卡塔赫納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電影節、迦太基國際電影節。
專業性
專業性國際電影節有150多個,特點是規模小,舉行的時間也短,最多一周,最少3~4天,一般只放映或主要放映某一專業題材的影片,包括政治、軍事、科技、文教、衛生、工農業等30多種專業。歷史最久的專業性電影節是1945年義大利創辦的國際體育片電影節。自創辦以來,先後在義大利的科蒂納丹佩佐、聖萬桑、都靈等城鎮舉行,每年一次,為期一周。
70年代以來,中國多次參加並獲得了一些獎。其他重要的專業性國際電影節還有:國際科學電影協會輪流舉辦的國際科學普及電影節、法國創辦的昂西國際動畫片電影節、西班牙的希洪國際兒童片電影節、法國巴黎的國際軍事電影節、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和衛生電影節、芬蘭的坦佩雷國際短片電影節、聯邦德國的弗里德堡宗教電影節、捷克斯洛伐克的伐斯特拉發國際生態學電影節、丹麥的歐登塞童話片電影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幻想片電影節、美國的紐約國際手工藝品電影節、瑞士的日內瓦國際自然影片電影節等。
地區性
地區性國際電影節,現有3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小不等,放映時間一般是一周,有的兩周,只放映某一個地區、幾個地區某些國家生產的影片。1954年由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 泰國以及香港、 台灣等地共同創辦的亞洲電影節(亞太影展)是最早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之一。其他主要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還有:蘇聯創辦的專門放映亞、非、拉國家影片的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布吉納法索(原名上沃爾特)舉辦的瓦加杜古泛非電影節、在古巴舉辦的拉丁美洲新電影國際電影節、法國的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以及東盟國家電影節、巴爾干國際電影節、法語區國際電影節、北歐電影節、地中海電影節、英聯邦電影和電視節、撒哈拉地區國家電影節等。
以上3種不同性質的國際電影節在國際文化交流、政治活動、經濟貿易、科技合作等許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80年代每年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電影節。通過各國影片的放映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相互了解,為發展各國電影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Ⅱ 國際A類電影節的分類
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每年批准認可55個有質量的國際電影節。通常根據電影節的性質,將其分為A、B、C、D四類,即競賽型非專門類電影節,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非競賽型電影節,紀錄片和短片電影節
A類
國際A類電影節目前有十五個,有評獎,可以沒有特定的主題。以下名單來自於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官網,截至2015年,中國已經擁有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
十五個國際電影節分別為: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波蘭-華沙國際電影節;印度-印度電影節;愛沙尼亞-塔林國際電影節。
B類
競賽型專門類電影節, 此類電影節突出特定的主題。
C類
非競賽型電影節,此類電影節不設評獎,主要展映入選的各國影片。
D型
此類主要是紀錄片和短片電影。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這些電影節就其性質大概可以分為3類。
綜合性國際電影節
綜合性國際電影節有12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各種類型的影片(包括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均可參加比賽或映出。舉行的時間長,一般兩個星期。主要的有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開羅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倫敦國際電影節、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卡塔赫納國際電影節、紐約國際電影節、迦太基國際電影節。
專業性國際電影節
專業性國際電影節有150多個,特點是規模小,舉行的時間也短,最多一周,最少3~4天,一般只放映或主要放映某一專業題材的影片,包括政治、軍事、科技、文教、衛生、工農業等30多種專業。歷史最久的專業性電影節是1945年義大利創辦的國際體育片電影節。自創辦以來,先後在義大利的科蒂納丹佩佐、聖萬桑、都靈等城鎮舉行,每年一次,為期一周。70年代以來,中國多次參加並獲得了一些獎。其他重要的專業性國際電影節還有:國際科學電影協會輪流舉辦的國際科學普及電影節、法國創辦的昂西國際動畫片電影節、西班牙的希洪國際兒童片電影節、法國巴黎的國際軍事電影節、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和衛生電影節、芬蘭的坦佩雷國際短片電影節、聯邦德國的弗里德堡宗教電影節、捷克斯洛伐克的伐斯特拉發國際生態學電影節、丹麥的歐登塞童話片電影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幻想片電影節、美國的紐約國際手工藝品電影節、瑞士的日內瓦國際自然影片電影節等。
地區性國際電影節
地區性國際電影節,現有3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小不等,放映時間一般是一周,有的兩周,只放映某一個地區、幾個地區某些國家生產的影片。1954年由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共同創辦的亞洲電影節(亞太影展)是最早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之一。其他主要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還有:蘇聯創辦的專門放映亞、非、拉國家影片的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布吉納法索(原名上沃爾特)舉辦的瓦加杜古泛非電影節、在古巴舉辦的拉丁美洲新電影國際電影節、法國的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以及東盟國家電影節、巴爾干國際電影節、法語區國際電影節、北歐電影節、地中海電影節、英聯邦電影和電視節、撒哈拉地區國家電影節等。
以上3種不同性質的國際電影節在國際文化交流、政治活動、經濟貿易、科技合作等許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80年代每年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電影節。通過各國影片的放映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相互了解,為發展各國電影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Ⅲ 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區別
唔,說說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比較大型的有法國戛納,主要側重藝術類的影片或者特別出位的片子,一些剛出道的導演一般喜歡把自己的一些實驗作品拿來參展,藉此揚名。
德國柏林電影節,喜歡把大獎發給政治性比較強的電影,好多電影那叫一個枯燥乏味,金熊還就喜歡發給那樣的,而且喜歡發給拿種族blablabla說事的。
義大利威尼斯電影節:和戛納的風格很相似,是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電影節,值得一說的是比較青睞中國電影。
美國聖丹斯電影節:獨立電影的天堂,發現小成本獨立製作電影,比如當年的《陽光小美女》。
中國上海電影節:這個不多說了吧……你懂的。
暫時就想起來這么多……
Ⅳ 戛納電影節的社會和政治影響
戛納電影節作為作者電影的陣地,它有時曲高和寡,不食人間煙火;作為最重要的電影交易市場,它暗藏利益熏心,充斥宣傳和販賣的吆喝聲。說起電影節與政治,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柏林,戛納雖罕有像柏林電影節那樣大張旗鼓榜政治話題,而往往打著「捍衛藝術自由、維護和藝術家尊嚴」的隱形旗幟,連連爆發異常尖銳的政治聲音、招惹著爭議與關注。戛納電影節透過展示不同政治背景、社會背景的電影,聚焦世界關注,藉此引發的社會影響不可估量。一方面它向世界傳達了一種藝術自由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一些國家的實情,引發了民眾的不滿。
Ⅳ 從文化與政治的關系角度說明電影節發展的積極意義。
任何社會都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有機結合,文化歷來是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三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經濟是物質生活及生產的過程和活動;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是階級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斗爭,其核心是國家政權問題。 三者又緊密相連,相互作用。第一,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又是對它們的反映並反作用於經濟、政治。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第二,文化在與經濟的相互交融中體現著越來越突出的文化生產力的作用,具體表現在科學技術與教育事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各種文化產業的迅速崛起以及文化消費的日益豐富方面。第三,文化在與政治的相互交融中體現著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為了更好地參與政治生活,人們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西方大國藉助文化滲透的方式,推銷其價值觀念,企圖削弱甚至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因此,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就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的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先進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大批先進知識分子艱苦求索的產物; 第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標,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第三,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就是牢牢把握發展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第四,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當前,就是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文化建設工作。
Ⅵ 歐洲三大電影節各自特點是什麼 ,他們選片品味有何區別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影節,每年八月至九月在麗都島舉行。最高榮譽獎是金獅獎,聚焦於各國電影實驗者。威尼斯電影節的宗旨是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由此可見他們的態度有多麼認真了。威尼斯電影節支持創新,對於那些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是大大支持的。從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之間,威尼斯電影節孕育了很多世界電影大師。
其實這三大電影節的品味沒有什麼不同,但是他們的宗旨是不一樣的。他們沒有地域限制,入圍電影、導演、演員都可以來自世界各地。三大電影節雖然初衷不同,但是他們都不看重高關注度、高知名度、高票房,個性和創新是他們的口味。這一點奧斯卡電影節就不同了,它比較看重商業和政治因素。
Ⅶ 國際電影節的分類
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批准認可、並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上述300多個國際電影節就其性質而言,可分為3種類型: 專業性國際電影節有150多個,特點是規模小,舉行的時間也短,最多一周,最少3~4天,一般只放映或主要放映某一專業題材的影片,包括政治、軍事、科技、文教、衛生、工農業等30多種專業。歷史最久的專業性電影節是1945年義大利創辦的國際體育片電影節。自創辦以來,先後在義大利的科蒂納丹佩佐、聖萬桑、都靈等城鎮舉行,每年一次,為期一周。
70年代以來,中國多次參加並獲得了一些獎。其他重要的專業性國際電影節還有:國際科學電影協會輪流舉辦的國際科學普及電影節、法國創辦的昂西國際動畫片電影節、西班牙的希洪國際兒童片電影節、法國巴黎的國際軍事電影節、保加利亞的瓦爾納國際紅十字會和衛生電影節、芬蘭的坦佩雷國際短片電影節、聯邦德國的弗里德堡宗教電影節、捷克斯洛伐克的伐斯特拉發國際生態學電影節、丹麥的歐登塞童話片電影節、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幻想片電影節、美國的紐約國際手工藝品電影節、瑞士的日內瓦國際自然影片電影節等。 地區性國際電影節,現有30多個,特點是規模大小不等,放映時間一般是一周,有的兩周,只放映某一個地區、幾個地區某些國家生產的影片。1954年由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亞(今馬來西亞)、新加坡、 泰國以及香港、 台灣等地共同創辦的亞洲電影節(亞太影展)是最早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之一。其他主要的地區性國際電影節還有:蘇聯創辦的專門放映亞、非、拉國家影片的塔什干國際電影節、布吉納法索(原名上沃爾特)舉辦的瓦加杜古泛非電影節、在古巴舉辦的拉丁美洲新電影國際電影節、法國的南特三大洲電影節以及東盟國家電影節、巴爾干國際電影節、法語區國際電影節、北歐電影節、地中海電影節、英聯邦電影和電視節、撒哈拉地區國家電影節等。
以上3種不同性質的國際電影節在國際文化交流、政治活動、經濟貿易、科技合作等許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80年代每年有 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電影節。通過各國影片的放映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各國的友好關系和相互了解,為發展各國電影事業作出重要的貢獻。
Ⅷ 電影節有哪些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為金棕櫚獎;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熊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為東京大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為聖.喬治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 創辦於1946年,每年7月5日至15日,最高獎為水晶球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最高獎為金爵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美洲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金樹商陸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 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童牛獎
Ⅸ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與奧斯卡金像獎表彰和喜好的作品側重點不同,主要表現在:
1.三大電影節基於全球,入圍電影、導演、演員可以來自世界各地,沒有地域限制。而奧斯卡獎作為美國國家電影藝術最高獎,表彰的電影和影人主體基於美國本土,具有一定的地域限制,而在獎項入圍和評選上有輕視東方作品和演員的特點。所以前者是國際電影節,後者是國家級頒獎禮,屬於截然不同的性質。
2.三大電影節作為全球數以百計的電影節的代表,堅持以藝術性作為最高指標。獲獎作品不要求高票房、高關注度、高知名度,個性和創新是三大電影節鼓勵的重要方向,力求通過世界各地電影的彼此交流,達到推進電影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奧斯卡獎重視影片的政治和商業因素,即影片在全球取得高票房、高關注度以及符合美國主體政治意識是獲獎的重要參考,由於這種市場指標,獲獎作品中的商業大片和政治影片比率很高,奧斯卡獎也因此成為世界關注度最高的電影獎。由於美國好萊塢百年來的深厚積累以及其本身先進的電影工業和英語作為世界語言的優勢,奧斯卡獎仍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獎。 自20世紀80年代末起,中國電影和中國影人開始走向國際,許多優秀影片和電影人開始受到世界影壇的關注。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獲得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前身)最佳影片金熊獎,成為中國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隨後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金獅獎,1989)、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獅獎,1992)、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1993)、謝飛導演的《香魂女》(金熊獎,1993)、李安導演的《喜宴》(金熊獎,1993)等先後在三大國際電影節斬獲最高獎。演員方面,1992年張曼玉憑借《阮玲玉》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成為中國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佳演員,僅僅半年後,鞏俐憑借《秋菊打官司》一舉摘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後,1994年葛優憑借《活著》獲得戛納國際電影節影帝,同年夏雨憑借《陽光燦爛的日子》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影帝,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威尼斯影帝。翌年蕭芳芳憑借《女人四十》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影後。由此可見,20世紀90年代初是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第一次在國際影壇大放光彩的時期,優秀影片和優秀演員不斷涌現,短短五、六年間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獲得國際大獎,且有五部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喜宴》和《飲食男女》)在這一時期先後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90年代後期起華語電影發展緩慢,進入21世紀後開始面臨許多嚴峻挑戰。2000年,鞏俐受邀擔任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成為首位在歐洲三大節電影節擔任評委會主席的華人,僅僅兩年之後鞏俐再次受邀擔任第五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成為威尼斯電影節史上的第一位來自亞洲的評委會主席。此後張藝謀和李安兩位導演分別於2007年和2009年擔任第64屆和第6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王家衛也擔任了柏林、戛納(華人首位)兩大國際電影節主席。在新世紀後,共有鞏俐、張藝謀、李安、王家衛四位躋身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主席。
就華語電影本身來說,雖然不乏有《三峽好人》《圖雅的婚事》這樣的影片拿下金獅獎、金熊獎等國際大獎。但一方面自身的電影產業急待變革,另方面迫切需要發展順應時代潮流的電影技術和電影風格,如3D電影、新派武俠等都是中國影人探索的方向。自2002年張藝謀轉型指導的國產商業大片《英雄》上映後,中國的電影票房記錄被屢屢刷新,每年持續走高。但同時華語電影的質量卻不能滿足大眾的期望和需求,而自《英雄》拉開中國商業大片的序幕後,華語電影反而呈現與國際影壇漸行漸遠的趨勢,不但十年來再無影片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中也是斬獲甚微。如今的中國電影整體上與歐美電影產業存在差距,仍然任重而道遠,但我們期盼與世界電影同步誕生的中國電影能夠越走越遠,有朝一日不必再以獲取西方肯定和西方電影獎做為高成就的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