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票房問題
如果有興趣你可以看一下王朔去年的書,我的千歲寒,裡面很全面系統的講了關於中國電影的問題。
我大概的說一下吧,中國拍一部電影設計到的單位:製作方-影視公司,往往為了方便發行還有電影廠;然後是發行方,有時製作方就是發行方;再下來是院線,院線不是簡單的一個電影院,比如揚州的5星級電影院屬於上海某院線;最後是電影院。這裡面每一塊都要拿錢。層層抽取之後,製作方幾乎都虧本,至今中國電影在國內市場收回成本的電影幾乎沒有。為什麼國外的電影能掙錢,先不說他們的觀影人數多,就體制而言,國外的5大公司都有能力一條龍服務,自己製作自己發行擁有自己的院線。
但是一些小公司的獨立電影也是一樣不好做的,必須通過大公司來幫助發行放映。
院線不會造假,因為票房越高他們拿到的錢越多。
⑵ 你覺得中國電影業現在有哪些問題呢
我覺得中國的電影業與現在有很多的問題,就比如有很多的電影,他並不是一些好的電影,然後中國電影業卻在肆意的去播放這些電影
⑶ 突然想了解下當今電影的票房問題,求解!
放鬆心態,騷年!票房多除了電影市場發展外,人口的增多,大學放鬆門檻,外來務工人員增多,都是造成城市人口擁擠的方面,人多,跟風的就多,票房也就多了。我在想你是不是心裡想就這水平我也能當導演,這沒什麼,我也是這么想的。泱泱大國,就只能使勁拍無深度的喜劇片,愛情片,YY片(就像什麼媽咪,莫陌那些),皇宮戲,打鬼子片,垃圾鬼片還有什麼?
⑷ 電影票房問題
分很多種
你可以直接賣出版權,這樣票房好壞就和你沒關系了
也可以參與票房的分紅,一般都是這樣的
之後可以賣dvd的版權,還有電視台及網路的轉播權
還有電影的周邊,比如玩具,書籍,漫畫,主題公園,好萊塢早就靠這個賺錢了,但前提是你的的=電影足夠有名,中國電影這方面的開拓還不夠好
⑸ 你怎樣看待國產影片票房不斷刷新的問題
人民幣購買力下降,幾十塊錢票價越來越不算錢;
年輕人電影院看電影趕時髦;
除了電影院,其他的情侶能去的還不錯的地方都不止這個價錢;
國產電影無論是質量還是技術,越來越好;
政策支持,電影院和銀屏數量越來越多。
⑹ 關於電影票房的問題
最終統計過後一般是不會再漲了,因為全國幾大主要的院線都下檔了,中國電影現在主要是靠院線放映。現在很多縣鎮的電影院都荒廢掉了,如果院線下當了,縣鎮電影院即使再放也影響不了大票房的
票房主要是靠幾大院線的票房統計,一般開始給出的票房都是估算的,所以集結號一開始是2.6億號稱,後來實際是2.31億好像
⑺ 關於內地電影票房的四個問題
LZ
1,虎虎生威怎麼也是個成本不高的製作,只是個卡通片的劇場版,盈利是有的,其他影片的票房高,但對得起他的成本嗎,請你查查他們的成本,拿個虧本的和阿凡達比較不是自己找臉丟嗎
2,就是中國近年來太多武打了,我現在聽見武打片就懶得看了,請問中國的大片哪一套不是古裝的,不是武打的?
3,關於蘇乞兒以前有過不少製作,雖然性質不同,但在影迷心中基本定型了,沒什麼新鮮感,試問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電影花費里,人們會選擇新鮮的,還是會選擇自己熟悉的,而且新年檔和親戚朋友去看電影,理所當然找些輕松,搞笑的,難道去看一些嚴肅的東西嗎?那麼你和親戚朋友看電影,為的是促進關系還是把關系僵化
4,不要忽視一對對情侶對電影的貢獻,愛情片是非節假日里,維系電影業一個很重要的資源,所以涉及愛情的很多人都喜歡,阿凡達的上一個紀錄保持者是誰??泰坦尼克號,也是愛情劇,也不要忘記,西方情人節在很接近春節,今年還是同一天。至於你說錦衣衛在香港不熱,首先,錦衣衛重點不是愛情劇,其次,中國的愛情故事沒香港的好,香港拍愛情故事的經驗比大陸豐富多了
⑻ 中國電影的創作目前存在什麼樣的主要問題,如何解決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電影總產量200餘部,但是,其中真正精心創作,用膠片拍攝,能在市場上引起反響的,不過二三十部。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為15億人民幣,其中一大部分是屬於進口片的,而人口僅為4793萬人的韓國年度電影票房收入達到了1萬億韓元(約等於70億人民幣)。電影似乎正在逐漸失去觀眾;大多數國產片,投放市場後都是虧損的,一國內著名電影製片廠導演對我說,70%的片子連三分之一的投資都收不回;許多電影場次,觀眾還不如工作人員多,上海一家重要影城的經理說,他們那裡,電影票房的收入,有時還不如賣飲料、卡通玩具等的收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電影真的沒落了嗎?非也。這里有體制上的原因,電影投資、融資渠道不暢,投資、製作、發行主體地位不對等,中國沒有電影分級制度、攝制影片許可以及發行許可審查主要是內容審查(電影投資風險不可控),等等。
我認為,中國電影的根本問題是「原創力」低下的問題。我們不能因為電影是反映時代生活的,就想當然地以為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是天生具備的。恰恰相反,和其他藝術樣式相比較,中國電影對時代生活的原創表現力可能是極其低下的,比較而言,也許人們更願意看小說、看電視、聽歌劇,而不願意進電影院,進電影院也更願意看進口片。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一、中國電影最多隻能在「奇觀模式」里打滾。去年受到所謂好評的《可可西里》其實也是這樣一部片子;二、深度模式「平庸」,電影可以表現老生常談,但是,要對老生常談的東西作深度挖掘,這就產生了電影創作的「深度模式」,比如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就是這種模式的電影,父子情是老生常談,張藝謀繼續老生常談,是因為他想對這個情感做主題和表現方式上的深度挖掘,但是,可以看得出來,張藝謀的深度挖掘是不成功的,他得到了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表現方式是新的,但對父子情的挖掘依然是平面的,沒有新意;三,「異見模式」缺乏。李安的《斷臂山》為什麼能成功?因為他採用的是異見模式,他表現兩個男人的愛,讓女人退場的愛,他對人類長久以來形成的兩性愛情觀定式構成了異見,他把電影對愛的表現推向了一個異見的領域,相比較而言,這個模式要比張藝謀《千里走單騎》的模式,其創新的程度就大得多。「異見模式」是電影創作真正的創新模式,中國電影要走出困境,有待異見模式的真正崛起和繁榮,然而,恰恰是這一點,它正是我們的死穴,異見模式在中國電影中幾乎是空白,不斷觸碰觀念禁區的地方。
一部電影,成功的基礎是什麼?是劇本。但是,中國電影恰恰忘記了這一點,不重視編劇的勞動,許多片子在劇本上的投入低於總投資的3%至5%,許多甚至不到3%,對比一下,征服全世界的好萊塢對好劇本趨之若鶩。
.美國的大片為什麼還看?就是是因為編劇編的好,很多都非常精彩,而再看國內的很多電影,有以下的毛病:
1,矛盾沖突不明顯,電影故事敘述速度過於緩慢;
2,對話太長,很僵硬,缺乏幽默;
3,故事結構鬆散,
4,在思想主題的新意方面挖掘不深;
5.喜歡搞所謂的大片,觀眾不知道是電影的投資大還是電影場景大還是演員名氣大.很多人對「大「的認識進入誤區.
6,故事越來越看不懂,千萬不要在電影里玩深沉,不要忽悠觀眾,觀眾的欣賞力是很高的;
這段時間,我認為<瘋狂的石頭>很不錯,如果大家覺得本片還不錯的話,我認為國產電影還是有希望的.
⑼ 關於電影票房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不太好回答,以為畢竟是人家的商業機密。不可能公開告訴你。當然了,我們還是可以根據一些習慣大抵知道一部電影各方可以賺多少的。
拿美國來說,拍攝一部電影,尤其是一些大製作。基本上實行的是分散投資--也就是由數個投資商共同投資,他們可能是電影公司,企業,甚至是政府或者保險公司。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分散風險責任的承擔,因為沒有誰敢保證哪一部電影是穩賺的。
之所以說上面這段,是因為我們應該先了解到。從電影籌備拍攝帶剪輯完成再到公映之前的造勢宣傳,都是花的投資商的錢。譬如一部電影投資1億,事實上花的錢不止這些,其實後期的宣傳也很燒錢。基本上,一部電影如果大賣。利潤分配有2方:第一就是投資商,第二是電影運營機構(及其下屬的院線)。打個比方說吧,在這個過程中,運營方只承擔一個代理或者中介的位置。至於代理商一般賺的錢我們從房產中介等行業是可以了解到的。坦白講,投資商賺的是大多數,應該至少有5成這樣。
至於您所說的雙贏,這個有點難辦。一部電影大賣,院線以及投資商的分成經過這么多年也早就已經有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比例(當然我們不可能知道具體的分成)。只要大賣,肯定是皆大歡喜。這是一種情況。
還有一種情況是,本來拍攝好的一部電影,忽然沒經過審查,禁止公映,那掛了。投資商投多少就賠多少。最多他只能在一些小規模的院線偷偷放。而運營商以及院線損失則很少,如果之前沒簽和約的,一分也不用賠。
第三種情況:一部電影沒收回成本。這個時候院線方面肯定不會虧,只是賺的少而已。對於投資商來說,有一些補救的辦法:比如發行電影中的道具,玩偶;發行CD啦,將放映權賣給電台啦等等手段,左籌點右籌點。總歸是要把虧損弄到最低。
第四:電影拍攝完畢。主流院線不鳥你,我就不放你的電影。那投資商也慘了,當然這樣的情況很少。只有觸及一些敏感問題的電影才這樣。比如美國的《總統之死》就沒公映,只能在小規模的電影院放著。還有就是《耶穌受難記》也有過這樣的情況。
所以說雙贏還真不是容易做到的,電影公司投資商宣傳做到位了,院線宣傳優惠等也做到家了。影片票房如果還是不理想那真沒轍了。
⑽ 關於電影票房分賬的問題
據我所知,引進的國外大片都是用的票房分帳的形式。製片方(拍電影的)分37%,發行方8%,影院55%。而國內電影的是電影院先購買拷貝,比如我記得原來上映的陳凱歌的無極,每個拷貝賣五十萬,讓院方怨聲載道。演員則不會參與票房分享的,拍電影之前他們便訂好了片酬,各個明星的片酬都明碼標價的,網上很好查。比如李連傑成龍都是一億,劉德華一千二百萬,金城武四百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