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2018戛納電影節評審有哪些

2018戛納電影節評審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7-24 11:28:05

❶ 近三年戛納電影節的獲獎影片

第五十九屆(2006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風吹稻浪》英國
評委會大獎:《弗朗德勒》法國
評審團獎:《紅色之路》英國
最佳導演:阿加多·岡薩雷斯·伊納里多《巴別塔》美國
最佳男演員:《光榮之路》(法國)5位男演員
Jamel Debbouze、Sami Bouajila、Roschdy Zem、Samy Naceri、Bernard Blancan
最佳女演員:《回歸》(西班牙)6位女演員
Penélope Cruz、Carmen Maura、Lola Duenas、Blanca Portillo、Yohana Cobo、Chus Lampreave
最佳編劇:阿爾莫多瓦《回歸》西班牙
金攝影機:《布達佩斯島》
最佳短片金棕櫚: 《sniffer》導演:Bobbie Peers 挪威
費比西獎:《氣候》/土耳其 《巴拉圭樹吊床》/巴拉圭 《BUG》/英國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江城夏日》導演:王超 中國
第六十屆(2007年)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Cristian Mungiu《四月三周兩天》羅馬尼亞
評委會大獎:河瀨直美《殯之森》日本
60周年特別獎:加斯·范·桑特《迷幻公園》美國
最佳導演: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法國/美國
最佳編劇:費斯·阿金《在人生另一邊》土耳其/德國
最佳男主角:康斯坦丁·拉朗尼柯《驅逐》俄羅斯
最佳女主角:全度妍《密陽》韓國
金攝影機獎:Shira Geffen/Etgar Keret《MEDUZOT》以色列
金攝影機特別獎:Anton Corbijn《Control》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Elisa Miller《VER LLOVER》墨西哥
最佳短片評委會獎:安東尼·陳《Ahma》 Mark Albiston《RUN》 新加坡
評委會獎:瑪嘉·莎塔碧/波斯波利斯《我在伊朗長大》法國/美國
評委會獎:卡洛斯·雷加達斯《沉默的陽光》墨西哥/法國/荷蘭
關注單元最佳影片:Crisitan Nemescu《加州之夢》羅馬尼亞
第六十一屆(2008年)
金棕櫚大獎 《牆壁之間》ENTRE LES MURS/THE CLASS(法國)
評委會大獎 《格莫拉》Gomorra (義大利)
評委會特別獎 凱瑟琳·德納芙 (法國)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美國)
評審團獎 《大牌明星》Divo, Il (義大利)
最佳導演獎 努里·比格·錫蘭 《三隻猴子》(土耳其)
最佳男演員獎 本尼西奧-德爾-托羅 《切-格瓦拉》 (西班牙)
最佳女演員獎 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 《越線》 (巴西)
最佳編劇獎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羅娜的沉默》
金攝影機最佳影片 《飢餓》Hunger (英國)
金攝影機特別獎 《ils mourronttous sauf moi》(俄羅斯)
最佳短片金棕櫚獎 《盤封管》 megatron (羅馬尼亞)
一種關注最佳影片 《Tulpan》 (哈薩克)

❷ 求歷屆戛納電影節完全獲獎名單

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有金棕櫚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和最佳女演員獎


1、金棕櫚獎獲獎名單:

2018年(第71屆):《小偷家族》是枝裕和

2017年(第70屆):《自由廣場》魯本·奧斯特倫德

2016年(第69屆):《我是布萊克》肯·洛奇

2015年(第68屆):《流浪的迪潘》雅克·歐迪亞

2014年(第67屆):《冬眠》努里·比格·錫蘭

2013年(第66屆):《阿黛爾的生活》阿布戴·柯西胥

2012年(第65屆):《愛》邁克爾·哈內克

2011年(第64屆):《生命之樹》泰倫斯·馬力克

2010年(第63屆):《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阿彼察邦·韋拉斯哈古

2009年(第62屆):《白絲帶》邁克爾·哈內克 [6]

2008年(第61屆):《課室風雲》勞倫·岡泰

2007年(第60屆):《四月三周兩天》克里絲蒂安·蒙吉

2006年(第59屆):《風吹麥浪》肯·羅奇

2005年(第58屆):《孩子》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2004年(第57屆):《華氏911》邁克爾·摩爾

2003年(第56屆):《大象》格斯·范·桑特

2002年(第55屆):《鋼琴家》羅曼·波蘭斯基

2001年(第54屆):《兒子的房間》南尼·莫萊蒂

2000年(第53屆):《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提爾

1999年(第52屆):《美麗羅塞塔》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1998年(第51屆):《永恆的一天》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1997年(第50屆):《櫻桃的滋味》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鰻魚》今村昌平

1996年(第49屆):《秘密與謊言》邁克·李

1995年(第48屆):《地下》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4年(第47屆):《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

1993年(第46屆):《霸王別姬》陳凱歌、《鋼琴別戀》簡·坎皮恩

1992年(第45屆):《善意的背叛》比利·奧古斯特

1991年(第44屆):《巴頓·芬克》喬爾·科恩、伊桑·科恩

1990年(第43屆):《我心狂野》大衛·林奇

1989年(第42屆):《性、謊言和錄像帶》史蒂文·索德伯格

1988年(第41屆):《征服者佩爾》比利·奧古斯特

1987年(第40屆):《惡魔天空下》莫里斯·皮亞拉

1986年(第39屆):《戰火浮生》羅蘭·約菲

1985年(第38屆):《爸爸出差時》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84年(第37屆):《德克薩斯的巴黎》維姆·文德斯

1983年(第36屆):《楢山節考》今村昌平

1982年(第35屆):《失蹤》科斯塔·加夫拉斯、《自由之路》Serif Gören,尤馬茲·古尼

1981年(第34屆):《鐵人》安傑依·瓦依達

1980年(第33屆):《浮生若夢》鮑勃·福斯、《影武者》黑澤明

1979年(第32屆):《鐵皮鼓》沃爾克·施隆多夫、《現代啟示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8年(第31屆):《木屐樹》埃曼諾·奧爾米

1977年(第30屆):《我父我主》保羅·塔維安尼、維克托里奧·塔維安尼

1976年(第29屆):無

1975年(第28屆):《烽火歲月志》Mohammed Lakhdar-Hamina

1974年(第27屆):《對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3年(第26屆):《稻草人》傑瑞·沙茨伯格、《受雇者》阿蘭·布里吉斯

1972年(第25屆):《工人階級上天堂》艾利歐·培特利、《企業家之死》弗朗西斯科·羅西

1971年(第24屆):《送信人》約瑟夫·羅西

1970年(第23屆):《陸軍野戰醫院》羅伯特·奧特曼

1969年(第22屆):《如果》林賽·安德森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放大》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1966年(第19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克勞德·勒魯什、《紳士現形記》皮亞托·傑米

1965年(第18屆):《決竅,如何得到》理查德·萊斯特

1964年(第17屆):《瑟堡的雨傘》雅克·德米

1963年(第16屆):《豹》盧奇諾·維斯康蒂

1962年(第15屆):《諾言》安塞爾莫·杜阿特

1961年(第14屆):《長別離》Henri Colpi、《維莉迪安娜》路易斯·布努埃爾

1960年(第13屆):《甜蜜的生活》費德里科·費里尼

1959年(第12屆):《黑人奧菲爾》馬賽爾·加謬

1958年(第11屆):《雁南飛》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1957年(第10屆):《四海一家》威廉·惠勒

1956年(第9屆):《寂靜的世界》路易·馬勒、雅克-伊夫·古斯多

1955年(第8屆):《君子好逑》德爾伯特·曼

1954年(第7屆):《地獄門》衣笠貞之助

1953年(第6屆):《恐懼的代價》亨利-喬治·克魯佐

1952年(第5屆):《奧賽羅》奧遜·威爾斯、《兩分錢的希望》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1951年(第4屆):《米蘭的奇跡》維托里奧·德·西卡、《茱莉小姐》阿爾夫·斯約堡

1949年(第3屆):《第三人》卡羅爾·里德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相見恨晚》大衛·里恩、《伊麗斯和上尉的心》阿爾夫·斯約堡、《失去的周末》比利·懷爾德、《瑪麗婭·康德萊西婭》費南德斯·埃米里奧、《沒有翅膀的男人》Frantisek Cáp、《貧民窟》Chetan Anand、《大地將變成紅色》Bodil Ipsen,Lau Lauritzen。

1946年(第1屆):《寶石花》Aleksandr Ptushko、《鐵路戰斗隊》雷內·克萊芒、《為我譜上樂章》華特·迪士尼、《最後的機會》Leopold Lindtberg、《偉大的轉折》弗雷德里克·厄姆勒、Boris Chirskov。

1946年(第1屆):《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伯托·羅西里尼、《田園交響樂》讓·德拉努瓦、《法爾比克》Georges Rouquier、《217注冊證》米哈伊爾·羅姆。

2、最佳導演獎:

2018年(第71屆):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冷戰》

2017年(第70屆):索菲亞·科波拉《牡丹花下》

2016年(第69屆):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私人采購員》、克里斯蒂安·蒙吉《畢業會考》

2015年(第68屆):侯孝賢《刺客聶隱娘》

2014年(第67屆):貝尼特·米勒《狐狸獵手》

2013年(第66屆):阿瑪特·艾斯卡蘭特《赫利》

2012年(第65屆):卡洛斯·雷加達斯《柳暗花明》

2011年(第64屆):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亡命駕駛》

2010年(第63屆):馬修·阿馬立克《巡演》

2009年(第62屆):布里蘭特·曼多薩《基納瑞》

2008年(第61屆):努里·比格·錫蘭《三隻猴子》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施納貝爾《潛水鍾與蝴蝶》

2006年(第59屆):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通天塔》

2005年(第58屆):邁克爾·哈內克《隱藏攝像機》

2004年(第57屆):托尼·加列夫《流亡》

2003年(第56屆):格斯·范·桑特《大象》

2002年(第55屆):林權澤《醉畫仙》、保羅·托馬斯·安德森《狂野之愛》

2001年(第54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缺席的人》、大衛·林奇《穆赫蘭道》

2000年(第53屆):楊德昌《一一》

1999年(第52屆):佩德羅·阿莫多瓦《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1998年(第51屆):約翰·保曼《將軍》

1997年(第50屆):王家衛《春光乍泄》

1996年(第49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冰血暴》

1995年(第48屆):馬修·卡索維茨《怒火青春》

1994年(第47屆):南尼·莫萊蒂《親愛的日記》

1993年(第46屆):邁克·李《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羅伯特·奧特曼《幕後玩家》

1991年(第44屆):喬爾·科恩、伊桑·科恩《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帕維·龍根《計程車司機布魯斯》

1989年(第42屆):埃米爾·庫斯圖里卡《流浪者之歌》

1988年(第41屆):費爾南多·索拉納斯《南方》

1987年(第40屆):維姆·文德斯《柏林蒼穹下》

1986年(第39屆):馬丁·斯科塞斯《下班後》

1985年(第38屆):安德列·泰西內《情陷夜巴黎》

1984年(第37屆):貝特朗·塔維涅《鄉村星期天》

1983年(第36屆):羅伯特·布列松《錢》、安德烈·塔科夫斯基《鄉愁》

1982年(第35屆):沃納·赫爾佐格《陸上行舟》

1981年(第34屆):無

1980年(第33屆):無

1979年(第32屆):泰倫斯·馬力克《天堂之日》

1978年(第31屆):大島渚《愛之亡靈》

1976年(第29屆):伊托·斯柯拉《驚恐、污穢、邪惡》

1975年(第28屆):米歇爾·布洛爾特《命令》、科斯塔·加夫拉斯《特別法庭》

1974年(第27屆):無

1973年(第26屆):無

1972年(第25屆):米克洛斯·楊索《紅色贊歌》

1971年(第24屆):無

1970年(第23屆):約翰·保曼《最後的萊奧》

1969年(第22屆):格勞貝爾·羅沙《職業殺手安東尼奧》、沃依采克·雅斯尼《一切善良的市民們》

1968年(第21屆):無

1967年(第20屆):費倫茨·科薩《一萬個太陽》

1966年(第19屆):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列寧在波蘭》

1965年(第18屆):利維烏·丘列伊《弔死鬼的森林》

1964年(第17屆):無

1963年(第16屆):無

1962年(第15屆):無

1961年(第14屆):朱麗婭·索恩澤娃《烽火連天》

1960年(第13屆):無

1959年(第12屆):弗朗索瓦·特呂弗《四百擊》

1958年(第11屆):英格瑪·伯格曼《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羅伯特·布列松《死囚越獄》

1956年(第9屆):謝爾蓋·尤特凱維奇《奧塞羅》

1955年(第8屆):謝爾蓋 · 瓦西里耶夫《Geroite na Shipka》、朱爾斯·達辛《男人的爭斗》

1954年(第7屆):無

1953年(第6屆):無

1952年(第5屆):克里斯蒂安·雅克《勇士的奇遇》

1951年(第4屆):路易斯·布努埃爾《被遺忘的人》

1949年(第3屆):雷內·克萊芒《馬拉帕加之牆》

1947年(第2屆):無

1946年(第1屆):雷內·克萊芒《鐵路戰斗隊》

3、最佳男演員獎

2018年(第71屆):馬爾切洛·豐特《犬舍驚魂》

2017年(第70屆):傑昆·菲尼克斯《你從未在此》

2016年(第69屆):沙哈布·侯賽尼《推銷員》

2015年(第68屆):文森特·林頓《市場法律》

2014年(第67屆):蒂莫西·斯波《透納先生》

2013年(第66屆):布魯斯·鄧恩《內布拉斯加》

2012年(第65屆):麥斯·米科爾森《狩獵》

2011年(第64屆):讓·杜雅爾丹《藝術家》

2010年(第63屆):埃里奧·傑曼諾《我們的生活》、哈維爾·巴登《美錯》

2009年(第62屆):克里斯托弗·瓦爾茲《無恥混蛋》

2008年(第61屆):本尼西奧·德爾·托羅《切·格瓦拉》

2007年(第60屆):朱利安·蕭貝爾《潛水鍾和蝴蝶》

2006年(第59屆):塞米·鮑亞吉拉、伯納德·布蘭卡恩、羅什迪·澤姆、賈梅爾·杜布茲、薩米·納塞利《光榮歲月》

2005年(第58屆):湯米·李·瓊斯《艾斯卡達的三次葬禮》

2004年(第57屆):柳樂優彌《無人知曉》

2003年(第56屆):伊敏·托普拉克、穆扎菲·奧德梅爾《遠方》

2002年(第55屆):奧利弗·古爾邁《兒子》

2001年(第54屆):伯努瓦·馬吉梅《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梁朝偉《花樣年華》

1999年(第52屆):埃馬紐埃爾·肖特《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彼得·穆蘭《我的名字是喬》

1997年(第50屆):西恩·潘《她是如此可愛》

1996年(第49屆):帕斯卡·杜奎奈、丹尼爾·奧圖《第八日》

1995年(第48屆):喬納森·普雷斯《卡林頓》

1994年(第47屆):葛優《活著》

1993年(第46屆):大衛·休里斯《赤裸裸》

1992年(第45屆):蒂姆·羅賓斯《幕後玩家》

1991年(第44屆):約翰·特托羅《巴頓·芬克》

1990年(第43屆):傑拉爾·德帕迪約《大鼻子情聖》

1989年(第42屆):詹姆斯·斯派德《性、謊言和錄像帶》

1988年(第41屆):福里斯特·惠特克《菜鳥帕克》

1987年(第40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黑眼睛》

1986年(第39屆):米歇爾·布朗《晚禮服》、鮑勃·霍斯金斯《蒙娜麗莎》

1985年(第38屆):威廉·赫特《蜘蛛女之吻》

1984年(第37屆):阿爾弗雷多·蘭達、Fernando Rabal《聖嬰》

1983年(第36屆):吉昂·馬利亞·沃隆特《馬里奧·里奇之死》

1982年(第35屆):傑克·萊蒙《失蹤》

1981年(第34屆):烏戈·托格內吉《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

1980年(第33屆):米歇爾·皮寇利《虛無縹緲》

1979年(第32屆):傑克·萊蒙《中國綜合症》

1978年(第31屆):強·沃特《榮歸》

1977年(第30屆):費爾南多·雷依《埃莉莎,我的愛》

1976年(第29屆):何塞·路易斯·戈麥茲《巴斯瓜爾厄一家》

1975年(第28屆):維托里奧·加斯曼《女人香》

1974年(第27屆):傑克·尼科爾森《最後的細節》、查爾斯·博耶《史塔維斯基》

1973年(第26屆):吉安卡羅·吉安尼尼《愛與無政府》

1972年(第25屆):讓·雅南《我們不願互訴衷曲》

1971年(第24屆):里卡多·庫喬拉《薩可與方齊迪》

1970年(第23屆):馬塞洛·馬斯楚安尼《妒忌夢》

1969年(第22屆):讓-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焦點新聞》

1967年(第20屆):奧戴德·科特勒《一個男孩的三天》

1966年(第19屆):帕爾·奧斯卡森《飢餓》

1965年(第18屆):特倫斯·斯坦普《收藏家》

1964年(第17屆):安塔爾·帕傑爾《雲雀》、薩羅·烏爾濟《被誘惑被遺棄的女人》

1963年(第16屆):理查德·哈里斯《超級的男性》

1962年(第15屆):拉爾夫·理查德森、傑森·羅巴茲、迪恩·斯托克維爾《長日入夜行》、穆雷·梅爾文《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安東尼·博金斯《何日君再來》

1959年(第12屆):布拉福德·迪爾曼、迪恩·斯托克維爾、奧遜·威爾斯《朱門孽種》

1958年(第11屆):保羅·紐曼《漫長的炎夏》

1957年(第10屆):約翰·奇茲米勒《和平谷》

1955年(第8屆):斯賓塞·屈塞《黑岩喋血記》、尼古拉·格里岑科、鮑里斯·比秋科夫、帕維爾·卡道奇尼科夫、尼古拉·謝爾蓋耶夫、鮑里斯·科科夫金、鮑里斯·安德列耶夫、謝爾蓋·盧克亞諾夫、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瓦吉姆·梅德維傑夫、謝爾蓋·庫里洛夫《大家族》

1952年(第5屆):馬龍·白蘭度《薩巴達萬歲》

1951年(第4屆):邁克爾·雷德格瑞夫《白朗寧版本》

1949年(第3屆):愛德華·羅賓遜《陌生人之屋》

1946年(第1屆):雷·米蘭德《失去的周末》

4、最佳女演員獎

2018年(第71屆):薩瑪爾·葉斯利亞莫娃《小傢伙》

2017年(第70屆):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

2016年(第69屆):傑克琳·喬斯《羅莎媽媽》

2015年(第68屆):魯妮·瑪拉《卡蘿爾》、艾瑪紐爾·貝克特《我的國王》

2014年(第67屆):朱麗安·摩爾《星圖》

2013年(第66屆):貝熱尼絲·貝喬《過往》

2012年(第65屆):克里斯蒂娜·弗盧圖爾、考斯米娜·斯特拉坦《越過群山》

2011年(第64屆):克爾斯滕·鄧斯特《憂鬱症》

2010年(第63屆):朱麗葉·比諾什《合法副本》

2009年(第62屆):夏洛特·甘斯布《反基督者》

2008年(第61屆):溫妮塞斯·德·奧利維拉《越線》

2007年(第60屆):全度妍《密陽》

2006年(第59屆):布蘭卡·波蒂洛、尤漢娜·柯博、達茲·萊姆波瑞娃、佩內洛普·克魯茲、卡門·毛拉、勞拉·杜納絲《回歸》

2005年(第58屆):漢娜·拉斯洛《自由地帶》

2004年(第57屆):張曼玉《清潔》

2003年(第56屆):瑪麗-喬西·克羅茲《野蠻的入侵》

2002年(第55屆):卡蒂·奧廷寧《沒有過去的男人》

2001年(第54屆):伊莎貝爾·於佩爾《鋼琴教師》

2000年(第53屆):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

1999年(第52屆):艾米莉·德奎恩《美麗羅塞塔》、賽芙琳·卡尼爾《人,性本色》

1998年(第51屆):娜塔莎·雷尼埃、艾洛迪·布歇《兩極天使》

1997年(第50屆):凱西·伯克《切勿吞食》

1996年(第49屆):布蘭達·布萊斯《秘密與謊言》

1995年(第48屆):海倫·米倫《瘋狂的喬治王》

1994年(第47屆):維爾娜·麗絲《瑪戈皇後》

1993年(第46屆):霍利·亨特《鋼琴別戀》

1992年(第45屆):佩尼拉·奧蓋斯特《善意的背叛》

1991年(第44屆):伊蓮娜·雅各布《兩生花》

1990年(第43屆):克里斯提娜·楊達《審訊》

1989年(第42屆):梅麗爾·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吶喊》

1988年(第41屆):琳達·姆夫西、喬迪·梅、芭芭拉·赫希《隔離的世界》

1987年(第40屆):芭芭拉·赫希《羞怯的人》

1986年(第39屆):費爾南達·托里斯《永遠或永不愛我》、芭芭拉·蘇科瓦《羅莎·盧森堡》

1985年(第38屆):雪兒《面具》、諾瑪·阿萊昂德羅《官方說法》

1984年(第37屆):海倫·米倫《卡爾》

1983年(第36屆):漢娜·許古拉《皮耶拉的故事》

1982年(第35屆):亞德維加·揚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個天堂》

1981年(第34屆):伊莎貝爾·阿佳妮《四重奏》《迷戀》

1980年(第33屆):阿努克·艾梅《虛無縹緲》

1979年(第32屆):莎莉·菲爾德《諾瑪蕾》

1978年(第31屆):吉爾·克雷伯格《不結婚的女人》、伊莎貝爾·於佩爾《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1977年(第30屆):莫妮克·梅居爾《攝影師馬丁》、謝莉·杜瓦爾《三女性》

1976年(第29屆):瑪麗·托洛斯克《德里夫人您在哪裡?》、多米尼克·桑達《遺產》

1975年(第28屆):瓦萊麗·佩萊恩《列尼傳》

1974年(第27屆):瑪麗-若斯·納特《舞會的小提琴》

1973年(第26屆):喬安娜·伍德沃德《雛鳳吟》

1972年(第25屆):蘇珊娜·約克《幻象》

1971年(第24屆):吉蒂·溫《毒海鴛鴦》

1970年(第23屆):奧塔維亞·皮科洛《麥泰洛》

1969年(第22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絕代美人》

1967年(第20屆):比亞·戴格瑪克《鴛鴦戀》

1966年(第19屆):瓦妮莎·雷德格瑞夫《摩根》

1965年(第18屆):薩曼莎·艾加《收藏家》

1964年(第17屆):安妮·班克羅夫特《太太的苦悶》、芭芭拉·蓓麗《天倫淚》

1963年(第16屆):瑪麗那·維拉迪《女王蜂》

1962年(第15屆):凱瑟琳·赫本《長日入夜行》、麗塔·塔欣厄姆《甜言蜜語》

1961年(第14屆):索菲婭·羅蘭《烽火母女淚》

1960年(第13屆):瑪麗娜·墨蔻莉《痴漢艷娃》、讓娜·莫羅《如歌的行板》

1959年(第12屆):西蒙·西涅萊《金屋淚》

1958年(第11屆):芭布洛·約爾特·阿夫·奧納斯、英格里德·圖林、畢比·安德森、伊娃。達爾貝克《生命的邊緣》

1957年(第10屆):茱莉艾塔·瑪西娜《卡比里亞之夜》

1956年(第9屆):蘇珊·海沃德《傷心淚盡話當年》

1955年(第8屆):葉卡捷琳娜·薩維諾娃、伊婭·阿列比娜、拉瑞莎·科倫伯格、葉琳娜·杜布朗拉沃娃、薇拉·庫茲涅佐娃、克拉拉·盧奇科《大家族》

1952年(第5屆):李·格蘭特《偵探的故事》

1951年(第4屆):貝蒂·戴維斯《彗星美人》

1949年(第3屆):伊莎·米蘭達《馬拉帕加之牆》

1946年(第1屆):米歇爾·摩根《田園交響樂》

❸ 求2017至2018國內國外電影節的獲獎名單,要完整哦

2017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月光男孩》 (迪·加德納、傑瑞米·克萊納、阿黛爾·羅曼斯基)
最佳導演:達米恩·查澤雷( 《愛樂之城》 )
最佳男主角:卡西·阿弗萊克( 《愛樂之城》 )
最佳女主角:艾瑪·斯通 ( 《愛樂之城》 )
最佳男配角:馬赫沙拉·阿里 ( 《月光男孩》 )
最佳女配角:維奧拉·戴維斯 ( 《藩籬》 )
最佳原創劇本:《海邊的曼徹斯特》 (肯尼思·洛納根)
最佳改編劇本:《月光男孩》 (塔瑞爾·麥卡尼、巴里·詹金斯)
最佳外語片: 《推銷員》
最佳動畫長片:《瘋狂動物城》(拜倫·霍華德、瑞奇·摩爾、克拉克·斯賓塞)
最佳紀錄長片:《辛普森:美國製造》 (伊斯拉·埃德爾曼、卡羅琳·沃特洛)
最佳攝影:《愛樂之城》 (萊納斯·桑德格倫)
最佳剪輯:《血戰鋼鋸嶺》 (約翰·吉爾伯特)
最佳視覺效果 :《奇幻森林 》 (Andrew R. Jones、丹·賴蒙、羅伯特·萊加托、亞當·瓦德茲)
最佳混音:《血戰鋼鋸嶺》 (Peter Grace、Andy Wright、凱文·奧康奈爾、Robert Mackenzie)
最佳音效剪輯:《降臨》 (西爾萬·貝爾馬爾)
最佳藝術指導:《愛樂之城》 (Sandy Reynolds-Wasco、大衛·維斯克)
最佳服裝設計:《神奇動物在哪裡》 (柯琳·阿特伍德)
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自殺小隊》 (Giorgio Gregorini、克里斯托弗· 艾倫·尼爾森、Alessandro Bertolazzi)
最佳原創配樂:《愛樂之城》 (賈斯汀·赫維茲)
最佳原創歌曲:《愛樂之城》 (賈斯汀·赫維茲、本吉·帕塞克、賈斯廷·保羅)
最佳動畫短片:《鷸》 (馬克·桑德海默爾、艾倫·巴利拉羅)
最佳真人短片:《校合唱團的秘密》 (安娜·瓦爾第、克里斯托弗·迪克)
最佳紀錄短片:《白頭盔》 (奧蘭多·馮·愛因西德爾、喬安娜·納塔瑟加拉)

2018年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
最佳影片提名: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至暗時刻》
《敦刻爾克》
《逃出絕命鎮》
《伯德小姐》
《霓裳魅影》
《華盛頓郵報》
《水之形》
《三塊廣告牌》
最佳導演提名:
吉爾莫·德爾·托羅《水之形》
格蕾塔·葛韋格《伯德小姐》
克里斯托弗·諾蘭《敦刻爾克》
喬丹·皮爾《逃出絕命鎮》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霓裳魅影》
最佳男主角提名:
提莫西·查拉梅《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丹尼爾·戴-劉易斯《霓裳魅影》
丹澤爾·華盛頓《羅曼先生,你好》
加里·奧德曼《至暗時刻》
丹尼爾·卡盧亞《逃出絕命鎮》
最佳女主角提名:
莎莉·霍金斯《水之形》
弗朗西斯·麥克道曼《三塊廣告牌》
梅麗爾·斯特里普《華盛頓郵報》
瑪格特·羅比《我,托尼婭》
西爾莎·羅南《伯德小姐》
最佳男配角提名: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金錢世界》
威廉·達福《佛羅里達樂園》
理查德·詹金斯《水之形》
山姆·洛克威爾《三塊廣告牌》
伍迪·哈里森《三塊廣告牌》
最佳女配角提名:
瑪麗·布萊姬 《泥土之界》
萊斯利·曼維爾《霓裳魅影》
艾麗森·詹尼 《我,托尼婭》
勞里·梅特卡夫 《伯德小姐》
奧克塔維亞·斯賓瑟 《水之形》
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大病》
《伯德小姐》
《水之形》
《三塊廣告牌》
《逃出絕命鎮》
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災難藝術家》
《金剛狼3》
《茉莉牌局》
《泥土之界》
最佳外語片提名:
《普通女人》
《無愛可訴》
《方形》
《羞辱》
《肉與靈》
最佳動畫長片提名:
《寶貝老闆》
《養家之人》
《尋夢環游記》
《公牛歷險記》
《至愛梵高》
最佳紀錄長片提名:
《國寶銀行:小到可以進監》
《伊卡洛斯》
《阿勒頗最後一人》
《堅強之島》
《臉龐,村莊》
最佳攝影提名:
《銀翼殺手2049》
《泥土之界》
《至暗時刻》
《水之形》
《敦刻爾克》
最佳剪輯提名:
《三塊廣告牌》
《極盜車神》
《敦刻爾克》
《我,托尼婭》
《水之形》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銀翼殺手2049》
《金剛:骷髏島》
《星球大戰8》
《猩球崛起3》
《銀河護衛隊2》
最佳音響效果提名:
《極盜車神》
《銀翼殺手2049》
《敦刻爾克》
《水之形》
《星球大戰8》
最佳音效剪輯提名:
《銀翼殺手2049》
《極盜車神》
《敦克爾刻》
《水之形》
《星球大戰8》
最佳藝術指導提名:
《美女與野獸》
《敦刻爾克》
《水之形》
《銀翼殺手2049》
《至暗時刻》
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霓裳魅影》
《水之形》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
《至暗時刻》
《美女與野獸》
最佳化妝與發型設計提名:
《至暗時刻》
《奇跡男孩》
《維多利亞與阿卜杜勒》
最佳原創配樂提名:
《三塊廣告牌》
《水之形》
《霓裳魅影》
《敦刻爾克》
《星球大戰8》
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Mighty River」《泥土之界》
「Mystery of Love」《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Remember Me」《尋夢環游記》
「Stand Up for Something」《馬歇爾》
「This Is Me」《馬戲之王》
最佳動畫短片提名:
《親愛的籃球》( Dear Basketball)
《負空間》( Negative Space)
《反叛的童謠》( Revolting Rhymes)
《花園派對》( Garden Party)
《失物招領》( Lou)
最佳真人短片提名:
《迪卡爾布小學》(DeKalb Elementary )
《11點》(The Eleven O'Clock )
《我的外甥艾默特》(My Nephew)
《沉默的孩子》(The Silent Child)
《我們所有人》(All of Us)
最佳紀錄短片提名:
《伊蒂絲和艾蒂》(Edith+Eddie)
《天堂就是405公路上的大堵車》(Heaven is a Traffic Jam on the 405)
《海洛因》(Heroin(e))
《刀功》(Knife Skills)
《路檢》(Traffic Stop)
2017年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主競賽單元
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魯本·奧斯特倫德《自由廣場》(瑞典)
評委會大獎:羅賓·卡皮洛《每分鍾120擊》(法國)
70周年特別獎:妮可·基德曼(美國)
最佳導演獎:索菲亞·科波拉《牡丹花下》(美國)
最佳劇本獎:歐格斯·蘭斯莫斯、艾錫米斯·費利珀《聖鹿之死》(英國)、琳恩·拉姆塞、《你從未在此》(美國)
最佳女演員獎:黛安·克魯格《憑空而來》(德國)
最佳男演員獎:傑昆·菲尼克斯《你從未在此》(美國)
評審團獎:安德烈·薩金塞夫《無愛可訴》(俄羅斯)
最佳長片處女作獎(金攝影機獎):萊昂諾·瑟萊利《年輕女子》(法國)
短片單元
最佳短片金棕櫚:邱陽《小城二月》(中國)
評審團獎:Teppo Airaksinen《天花板》(芬蘭)
一種關注單元
大獎:《謊言》穆罕默德·拉索洛夫(伊朗)
評審團獎:《艾普爾的女兒》米歇爾·弗蘭克(墨西哥)
最佳導演獎:《風河谷》泰勒·謝里丹(美國)
最佳表演:《幸運》傑斯敏·特麗卡(義大利)
電影詩意獎:《芭芭拉》馬修·阿馬立克(法國)
電影基石單元
一等獎:《保羅一直在這里》 瓦倫蒂娜·毛蕾爾
二等獎:《動物》巴曼·艾克
三等獎:《兩個年輕人的死亡》托馬索·
導演雙周單元
CICAE藝術電影獎:《騎士》趙婷
SACD獎:《心靈暖陽》卡萊爾·德尼/《一日情人》菲利普·加瑞爾
其他獎項
影評人周單元
大獎:《馬佳拉》
視野獎:《加布里爾和群山》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主競賽單元:《每分鍾120擊》
一種關注單元:《狹隘》
導演雙周/影評人周單元:《破敗工廠》
歐洲電影院線獎:《吉普賽少年》
意利短片獎:《回到熱那亞城》
金馬車獎:沃納·赫爾佐格
2017年第74屆威尼斯電影節獲獎名單
主競賽單元
金獅獎:《水形物語》(吉爾莫·德爾·托羅)
最佳劇本獎:《三塊廣告牌》 (馬丁·麥克唐納)
評審團特別獎:《甜蜜國度》(沃威克·桑頓)
銀獅獎
最佳導演:澤維爾·勒格朗 (《監護權》)
評審團大獎:《狐步舞》 (塞繆爾·毛茨)
最佳處女作:《監護權》 (澤維爾·勒格朗)
沃爾皮杯
最佳男演員:卡梅爾·巴沙 (《羞辱》)
最佳女演員:夏洛特·蘭普林 (《漢娜》)
終身成就金獅獎:簡·方達、羅伯特·雷德福
馬塞洛·馬斯托依安尼獎(新銳演員獎):查理·普拉默 (《賽馬皮特》)
地平線單元獎
最佳導演:《無日期,無筆跡》 (瓦希德·賈利萬德)
最佳影片:《1988年的妮可》 (蘇珊娜·尼基亞雷利)
VR電影單元
最佳VR電影:《Arden's Wake》
最佳VR體驗:《La Camera Insabbiata》
最佳VR電影故事:《Bloodless》
酷兒獅獎:《重塑馬文》 (安妮·芳婷)

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7)的獲獎名單
金熊獎
最佳影片:《肉與靈》 (伊爾蒂科·茵葉蒂)
最佳短片:《小鎮》(迪奧戈·科斯塔·阿馬蘭特)
銀熊獎
評審團大獎:《菲麗希緹》(阿蘭·戈米斯)
最佳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希望的另一面》)
最佳男演員: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明亮的夜》)
最佳女演員:金敏喜 (《獨自在夜晚的海邊》)
最佳劇本:《普通女人》 (剛扎洛·瑪薩、塞巴斯蒂安·萊里奧)
傑出藝術成就獎:《安娜,我的愛》 (丹娜·布內斯庫)
阿弗雷鮑爾獎:《糜骨之壤》(加西亞·阿達米克、阿格涅絲卡·霍蘭)
短片評審團獎:《草原上的遐想》 (Esteban Arrangoiz)
最佳處女作獎:卡拉·西蒙·皮坡 (《九三年夏天》)
費比西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競賽單元最佳影片:《肉與靈》 (伊爾蒂科·茵葉蒂)
大觀單元最佳影片:《擺動》 (朱莉婭·穆拉特)
泰迪熊獎
最佳電影:《普通女人》(塞巴斯蒂安·萊里奧)
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黃惠偵)
最佳短片:《我的同志姐姐》(Lia Hietala)
評審團獎:《人生密密縫》(荻上直子)
評審團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黃惠偵)
評審團最佳短片:《最後階段》(Nicolaas Schmidt)
2017年第74屆金球獎獲獎名單
電影類:
最佳劇情片:《月光男孩》
最佳導演:達米恩·查澤雷 (《愛樂之城》)
劇情片最佳男主角:卡西·阿弗萊克 (《海邊的曼徹斯特》)
劇情片最佳女主角:伊莎貝爾·於佩爾(《她》)
最佳音樂/喜劇片:《愛樂之城》
音樂/喜劇片最佳男主角:瑞恩·高斯林 (《愛樂之城》)
音樂/喜劇片最佳女主角:艾瑪·斯通(《愛樂之城》)
最佳男配角:亞倫·泰勒-約翰遜 (《夜行動物》)
最佳女配角:維奧拉·戴維斯 (《藩籬》)
最佳外語片:《她》
最佳動畫長片:《瘋狂動物城》
最佳編劇:《愛樂之城》 (達米恩·查澤雷)
最佳原創配樂:《愛樂之城》(賈斯汀·赫維茲)
最佳原創歌曲:《愛樂之城》
電視類:
最佳劇情類劇集:《王冠 第一季 》
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比利·鮑伯·松頓 (《律界巨人 第一季》)
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克萊爾·芙伊(《王冠 第一季》)
最佳音樂/喜劇類劇集:《亞特蘭大 第一季》
音樂/喜劇類劇集最佳男主角:唐納德·格洛弗(《亞特蘭大 第一季》)
音樂/喜劇類劇集最佳女主角:特雷西·埃利斯·羅斯(《喜新不厭舊 第三季》)
最佳迷你劇/電視電影:《美國犯罪故事 第一季》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男主角:湯姆·希德勒斯頓 (《夜班經理 第一季》)
迷你劇/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莎拉·保羅森 (《美國犯罪故事 第一季》)
最佳男配角:休·勞瑞 (《夜班經理 第一季》)
最佳女配角:奧利維婭·科爾曼 (《夜班經理 第一季》)
終身成就獎:梅麗爾·斯特里普

2018年第75屆金球獎獲獎名單

電影類:
劇情類最佳電影:《三塊廣告牌》
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弗朗西斯·麥克道曼《三塊廣告牌》
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加里·奧德曼《至暗時刻》
音樂/喜劇類最佳電影:《伯德小姐》
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西爾莎·羅南《伯德小姐》
音樂/喜劇電影最佳男主角:詹姆斯·弗蘭科《災難藝術家》
電影最佳女配角:阿麗森·詹尼《我,托尼婭》
電影最佳男配角:山姆·洛克威爾《三塊廣告牌》
電影最佳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水之形》
電影最佳劇本:《三塊廣告牌》
最佳動畫:《尋夢環游記》
最佳外語片:《憑空而來》
電影類最佳配樂:亞歷山大·德斯普拉《水之形》
電影類最佳原創歌曲:「THIS IS ME」《馬戲之王》
電視類:
最佳劇情類劇集:《使女的故事》
劇情類劇集最佳女主角:伊麗莎白·莫斯《使女的故事》
劇情類劇集最佳男主角:斯特林·K·布朗《我們這一天》
最佳喜劇劇集:《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音樂喜劇類劇集最佳女主角:蕾切爾·布羅斯納罕《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音樂喜劇類劇集最佳男主角:阿茲·安薩里《無為大師》
最佳限定劇/電視電影:《大小謊言》
限定劇/電視電影最佳女演員:妮可·基德曼《大小謊言》
限定劇/電視電影最佳男演員:伊萬·麥克格雷格《冰血暴》
電視劇類最佳女配角:勞拉·鄧恩《大小謊言》
電視劇類最佳男配角: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大小謊言》
終身成就獎: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
2017年第5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血觀音》
最佳導演: 文晏(《嘉年華》)
最佳男主角: 塗們(《老獸》)
最佳女主角: 惠英紅(《血觀音》)
最佳男配角: 陳竹升(《阿莉芙》)
最佳女配角: 文淇(《血觀音》)
最佳新導演: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最佳新演員: 瑞瑪席丹(《強尼·凱克》)
最佳動畫長片:《大世界》
最佳紀錄片: 《囚》
最佳劇情短片:《亮亮與噴子》
最佳動畫短片:《暗房夜空》
最佳原著劇本:周子陽(《老獸》)
最佳改編劇本: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最佳攝影:中島長雄(《大佛普拉斯》)
最佳視覺效果:林哲民、Perry KAIN、Thomas REPPEN (《擺渡人》)
最佳美術設計:邱偉明(《擺渡人》)
最佳造型設計: 張叔平 、張兆康(《擺渡人》)
最佳動作設計: 桑林(《綉春刀II修羅戰場》)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林生祥(《大佛普拉斯》)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 《有無》(《大佛普拉斯》)
最佳音效: 杜篤之 、吳書瑤、杜均堂(《報告老師!怪怪怪怪物!》 )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胡定一
終身成就獎: 徐楓
2017年第31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獲獎名單
最佳故事片獎:《湄公河行動》(林超賢)
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獎:《告別》(德格娜)、《塔洛》(萬瑪才旦)
最佳兒童片獎:《烏珠穆沁的孩子》(周玉鵬、劉軍)
最佳戲曲片獎:《穆桂英掛帥》(夏鋼)
最佳科教片獎:《首星揭秘》
最佳紀錄片獎:《日本戰犯懺悔備忘錄》(樊志遠)
最佳美術片獎:《大耳朵圖圖之美食狂想曲》(速達)
最佳編劇獎:管虎、董潤年(《老炮兒》)
最佳導演獎: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導演處女作獎:文章(《陸垚知馬俐》)
最佳男主角獎:鄧超(《烈日灼心》)
最佳女主角獎:范冰冰(《我不是潘金蓮》)
最佳男配角獎:於和偉(《我不是潘金蓮》)、王千源(《解救吾先生》)
最佳女配角獎:吳彥姝(《搬遷》)
最佳攝影獎:邵丹(《村戲》)
最佳錄音獎:黃錚(《火鍋英雄》)
最佳美術獎:韓忠(《羅曼蒂克消亡史》)
最佳音樂獎:葉小鋼(《開羅宣言》)
最佳剪輯獎:丁晟(《解救吾先生》)
組委會特別獎:陳力《(血戰湘江》)
終身成就獎:牛犇、劉世龍、瑪拉沁夫
2017年第7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獎:《盧卡》(喬治亞)
最佳編劇獎:梅峰、黃石《不成問題的問題》(中國)
最佳導演獎:盧蘇丹·格魯吉澤《他人之屋》(喬治亞/ 西班牙/ 俄羅斯/ 克羅埃西亞)
最佳男主角獎:范偉《不成問題的問題》(中國)
最佳女主角獎:戈拉布·阿迪娜《姐姐》(伊朗)
最佳男配角獎:加布里埃爾·阿坎德《約翰之子》(法國/加拿大)
最佳女配角獎:麗婭·卡帕納德澤《盧卡》(喬治亞)
最佳攝影獎:戈爾卡·戈麥斯·安德魯《他人之屋》(喬治亞/ 西班牙/ 俄羅斯/ 克羅埃西亞
最佳音樂獎:馬蒂·厄戈內、西爾萬·戈爾德貝格《施毒天使》(法國)
最佳視覺效果獎:雷諾·佩特格《奧托·布魯姆的一生》(澳大利亞)
2017年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獲獎名單

金爵獎
金爵獎最佳影片:《三輪浮生》(菲律賓)
評委會大獎:《籌款風波》(伊朗)
金爵獎最佳導演:馬賽·皮耶普萊茲卡《我是殺人犯》(波蘭)
金爵獎最佳女演員:薩蕾·巴亞特《籌款風波》(伊朗)
金爵獎最佳男演員:黃渤《冰之下》(中國)
金爵獎最佳編劇:伊萬·布洛茨尼科夫《哈爾姆斯》(俄羅斯/立陶宛/馬其頓)
金爵獎最佳攝影:山陀爾·貝爾克什《哈爾姆斯》(俄羅斯/立陶宛/馬其頓)
藝術貢獻獎:《故障狀況》(羅馬尼亞),導演:克特林·薩伊澤斯庫
金爵獎最佳紀錄片:《當保羅穿越大海》(德國),導演:雅各布·普羅伊斯
金爵獎最佳動畫片:《至愛梵高》(英國),導演:休·韋爾什曼/多洛塔·科別拉
亞洲新人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分貝人生》(馬來西亞)
最佳導演:齋藤工《空白的13年》(日本)
最佳編劇:王強《被陽光移動的山脈》(中國)
最佳攝影:陳克勤《分貝人生》
最佳男演員:陳澤耀《分貝人生》
最佳女演員:艾德娃·博勒《靜默之下》(以色列)

❹ 2019年戛納電影節有哪些精彩看點

總共來說,官方選片有58 部電影,展映350 場,市場放映1000場,注冊參與者40000名,記者4500名,在媒體號召力上堪比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戛納市政府稱,在電影節舉辦的十二天中,一共有100000 人奔赴戛納。有幾個重要節點:1.官方選片公布,2.開幕,3.頒獎。
今年參加72屆戛納電影節的中國明星陣容相當強大:主競賽單元入圍影片《南方車站的聚會》主創胡歌/桂綸鎂/廖凡/萬茜將會出席。
鞏俐、章子怡、李宇春、吳彥祖、馬思純、劉濤、景甜、朱一龍、娜扎、關曉彤等華語明星也受官方贊助商邀請出席本屆戛納電影節,可謂熠熠生輝。

❺ 2018戛納電影節有多少作品亮相

據了解,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將於5月8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小城戛納開幕。資深影人雲集、後輩新人迭出、亞洲電影崛起是本屆電影節值得期待的亮點,相信將為這場電影盛宴帶來驚喜和精彩。

戛納電影節素來偏愛「老朋友」,但本屆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代際更新的意味明顯,雖有不少故人來相會,但也向眾多新人敞開了大門。

本屆電影節上華語電影和電影人的存在感十足。在華語片連續兩年缺席戛納主競賽單元後,賈樟柯新作《江湖兒女》此次將作為華語片唯一代表角逐金棕櫚獎。《江湖兒女》由趙濤、廖凡主演,講述了在2001年的山西塞外,一對戀人之間錯綜復雜、橫跨15年的犯罪愛情故事。在關注國際新銳導演作品的「一種關注」單元,執導過《路邊野餐》的中國導演畢贛將攜其第二部長片作品亮相。此外,中國台灣知名演員張震將出任主競賽單元評委。

❻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的評審介紹

三大電影節不同於奧斯卡、英國學院獎等等頒獎禮的千人投票制度,而是採取「精英政治」的方式評獎。每一個競賽單元均設有獨立的「評委會主席」和「評委會成員」,以主席領導並在10人以下,通常邀請電影圈、文學界的權威人士,他們將在討論和論證中決定獎項的歸屬。以下是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的相關資料。
截至2015年,在三大電影節中至少擔任過兩個電影節的評審團主席的電影人分別如下: 影人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柏林電影節雷內·克萊爾 1957 1974 馬塞爾·卡內 1982 1956 讓娜·莫羅 1975 1995 1983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1983 2013 1990 羅曼·波蘭斯基 1996 1991 埃托爾·斯科拉 1998 1988 米洛斯·福爾曼 2000 1985 麗芙·烏曼 2001 1984 大衛·林奇 1994 2002 鞏俐 2002 2000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1999 2005 維姆·文德斯 2008 1989 昆汀·塔倫蒂諾 2010 2004 南尼·莫萊蒂 2001 2012 王家衛 2006 2013 簡·坎皮恩 1997 2014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20112015 截至2015年,擔任過評審團主席(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四位:鞏俐、王家衛、張藝謀、李安;擔任過全部三大國際電影節評委(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人共三位:陳凱歌、鞏俐、張曼玉。
威尼斯電影節:
歷屆華人評委會主席:鞏俐(2002)張藝謀(2007)李安(2009)
歷屆華人評委會成員:謝晉(1989)陳凱歌(1993)張曼玉(1999)許鞍華(2003)徐楓(2004)阿城(2005)杜琪峰(2008)陳可辛(2012)姜文(2013)陳沖(2014)侯孝賢(2015)
戛納電影節:
歷屆華人評委會主席:王家衛(2006)
歷屆華人評委會成員:鞏俐(1997)陳凱歌(1998)楊德昌(2001)楊紫瓊(2002)姜文(2003)徐克(2004)吳宇森(2005)章子怡(2006)張曼玉(2007)舒淇(2009)施南生(2011)杜琪峰(2011)李安(2013)賈樟柯(2014)
柏林電影節:
歷屆華人評委會主席:鞏俐(2000)王家衛(2013)
歷屆華人評委會成員:黃宗江(1983)陳凱歌(1989)張艾嘉(1992)張藝謀(1993)徐楓(1994)斯琴高娃(1995)蔡明亮(1995)陳沖(1996)許鞍華(1996)寧瀛(1997)張曼玉(1997)張國榮(1998)李卓桃(1998)楊紫瓊(1999)謝飛(2001)白靈(2005)施南生(2007)舒淇(2008)王穎(2009)余男(2010)梁朝偉(2014) (部分,僅摘取2000年及以後) 年份柏林電影節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2000 鞏俐 呂克·貝松 米洛斯·福爾曼 2001 比爾·麥肯尼克 麗芙·烏曼 南尼·莫萊蒂 2002 米拉·奈爾 大衛·林奇 鞏俐 2003 阿托姆·伊戈揚 帕特里斯·夏侯 馬里奧·莫尼切利 2004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昆汀·塔倫蒂諾 約翰·保曼 2005 羅蘭·艾默里奇 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丹提·費瑞提 2006 夏洛特·蘭普林 王家衛 凱瑟琳·德納芙 2007 保羅·施拉德 斯蒂芬·弗雷斯 張藝謀 2008 科斯塔·加華斯 西恩·潘 維姆·文德斯 2009 蒂爾達·斯文頓 伊莎貝爾·於佩爾 李安 2010 沃納·赫爾佐格 蒂姆·伯頓 昆汀·塔倫蒂諾 2011 伊莎貝拉·羅西里尼 羅伯特·德尼羅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 2012 邁克·李 南尼·莫萊蒂 邁克爾·曼 2013 王家衛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 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2014詹姆斯·沙姆斯簡·坎皮恩亞歷山大·德斯普拉2015達倫·阿羅諾夫斯基科恩兄弟阿方索·卡隆2016梅麗爾·斯特里普喬治·米勒

❼ 各個國際電影節的評獎標准有什麼不同

國際電影節:一般是由舉辦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向國際電影製作者聯盟(ZUMM)登記後,分別列入各種等級。其中A級為最高級,以下1--11均為A級電影節,排名先後順序如下:

1、法國·戛納電影節(Festivai de Cannes) 最高獎項:金棕櫚獎

又名坎城電影節或康城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1946年9月20日法國外交部,教育部,電影聯合會支持,法國藝術行動協會創辦。後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以後每年5月10日至21日舉行,為期2周,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被選中參加電影節的導演和影片,都享有極大的榮譽。電影節越辦越紅火,成為最權威性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各國電影界人士以能在此奪冠為榮。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分,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分,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分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我國故事片《菊豆》、《霸王別姬》、《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荊軻刺秦王》等都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獲過獎項。
官方網站: http://www.festival-cannes.com/
==============================================
2、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 最高獎項:金熊獎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自東、西德統一後,改名「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對東西方電影的對話、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國際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每年2月7日至18日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我國影片《紅高粱》、《香魂女》、《我的父親母親》在柏林電影節上拿過大獎。鞏俐還被邀請擔任5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官方網站:http://www.berlinale.de/
==============================================
3、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金獅獎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
我國從1971年開始,多次選送影片參加該電影節的活動,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故事片《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陽光燦爛的日子》都在該電影節拿過大獎。
官方網站: http://www.labiennale.org/en/
==============================================
4、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最高獎項:金貝殼獎

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1953年創辦,系西班牙舉辦的最早、也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素有「西班牙國際電影節王後」之稱。電影節得到西班牙政府有關部門及一些企業和私人的支持、贊助,並得到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聯合會的承認。凡未參加過其他國際電影節的各國影片,不受數量限制,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審定批准後,都可參加電影節的比賽或會外放映。電影節每年一次,歷來在9月舉行,1961年至1972年改在6月或7月舉行,1973年又恢復在9月21日至30日舉行,為期10天左右地點在海濱地市聖塞巴斯蒂安。
該電影節開始兩屆只有西班牙語電影參展,以後影響逐漸擴大,現已成為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主要目的是支持世界各國電影界人士進行合作,以促進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事業的發展。電影節規定,凡參賽或參展影片都要打上西班牙字幕,並經電影節主席及選片委員會批准。1959年至1979年間正式評獎,獎項設正式獎和非正式獎二種。正式獎以「貝殼」命名,分金貝殼獎(大獎)、銀貝殼;非正式獎有雅典娜獎、西班牙旅館獎、堂吉訶德獎、1959年有「珍珠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導演、男女演員、攝影等。此外,還有評委會特別獎、國際評論獎,聖塞巴斯蒂安城市獎等。
官方網站:http://www.sansebastianfestival.com/
==============================================
5、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為東京大獎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屆電影節於1985年5月31日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
它起步較晚,但是由於財大氣粗的日本財團和政府的資助,電影節的經費富足,所以規模大,起點高。每兩年舉行一屆,活動內容豐富,僅電影節大賽就有二種:國際電影節大賽和青年導演作品大賽。國際電影大賽設:電影節大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等。而表年導演作品獎設:金櫻花獎、銀櫻花獎、銅櫻花獎。獲此三獎同時還頒發巨額獎金。由於獎金豐厚,青年導演作品大賽更具吸引力。但此項大獎規定,凡參加比賽的導演年齡要在三十五周歲以下,作品不滿五部。所以青年作品大賽在發掘青年導演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
該電影節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我國故事片《老井》獲得第2屆(1987年)電影節大獎和「東京都知事獎」及最佳男演員獎(張藝謀);《過年》獲第4屆(1991年)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及最佳女演員獎(趙麗蓉)。
官方網站: http://www.tiff-jp.net/
==============================================
6、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 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聖·喬治獎

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舉行,由前蘇聯電影委員會和前蘇聯電影工作者協會聯合舉辦。電影節的口號是:「為了電影藝術的人道主義,為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和平與友誼!」
該電影節是俄羅斯(前蘇聯)最大的國際電影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兩年一次,1999年起改為一年一屆,原定7月舉行。1979年為了紀念蘇聯電影事業誕生60周年,改為8月舉行,為期兩周左右,地點在莫斯科市。
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放映具有藝術價值和思想內容的影片,促進各國電影工作者交流經驗和相互合作。主要活動項目有:①由 3個評委會分別對故事片、兒童片、短片進行評獎;②舉行會外映出和專場映出;③分別召開各種專題討論會;④舉辦回顧展;⑤開設電影市場。最高獎名稱為「聖·喬治獎」,靠政府撥款。
該電影節向來是規模大,參加國多,而且東西方客人並重,亞非拉國家也很踴躍,七十至八十年代,常有一百多個國家,五百至六百多部電影參展或參賽。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故事片獎項原來分為大獎、金質獎、銀質獎三種。1969年起取消大獎,相應增加金質獎和銀質獎的數量。以上獎項授予最佳故事片、兒童片、短片。此外,還有最佳導演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榮譽獎、紀念獎等。
官方網站: http://www.miff.ru/
==============================================
7、捷克斯洛伐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 Karlovy Vary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最高獎項:水晶地球儀/水晶球獎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由捷克斯洛伐克電影部主辦。是該國舉辦的第一個國際電影節,也是世界上最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1946年(第一屆)至1949年(第四屆)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馬里安溫泉舉行,現在已經成為了整個中歐以及東歐最具影響力的電影盛事。
從1950年(第五屆)起在療養勝地卡羅維·發利舉行 。從1946年創辦至1958年, 除1953年和1955年沒有舉行外,每年6 、7月間舉行,為期兩周 。1959年起同蘇聯創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交替舉行, 改為兩年一次。該電影節從1948年起正式授獎,最高獎品為「水晶地球儀」(分為大獎和主要獎),並附設有評委會特別獎、「利迪策玫瑰獎」。此外還有導演獎、男女演員獎、編劇獎、攝影獎、榮譽獎、世界進步獎、為新人斗爭獎、自由斗爭獎,國際友誼獎等。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影片於1950年便參加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並屢屢在電影節上獲獎。如故事片《中華兒女》、《祝福》、《聶耳》、《女大學生宿舍》、《芙蓉鎮》等等。可以說,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是我國影片歷來所參加過的國際電影節中獲獎最多的。
官方網站: http://www.iffkv.cz/
==============================================
8、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 Cair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金字塔獎

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由埃及政府、電影家和評論家協會主辦,是目前為止非洲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
該電影節每年一屆,原為非競賽電影節,是世界上三大非競賽電影節之一,從1991年起增加了競賽單元。
該電影節的宗旨是:發展世界電影事業,促進各國之間的互相了解和經驗交流。它規定,凡是不帶政治色彩的純藝術性的故事片、紀錄片、短片均可參展、參賽。電影節設立的獎項以古埃及阿米諾菲斯國王的王後娜妃蒂命名,娜妃蒂以美貌著稱,開羅博物館里至今仍保存著她的塑像。設大獎「娜妃蒂之金像獎」授予最掛故事片、最佳紀錄片和最佳短片,「娜妃蒂之銀像獎」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娜妃蒂之銅像獎」授予有特殊價值的影片。
此金獎為大獎,授予最佳故事片、最佳短片。最近開羅又把大獎改為金字塔金像獎。金字塔銀像獎分別授予最佳導演、最佳男女演員等。
官方網站: http://www.cairofilmfest.com/
==============================================
9、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金爵獎

創辦於1993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次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認證,被歸於A類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至今,上海國際電影節已舉辦了7屆。
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爵獎」的8個獎項,都是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的。Oshima,Oliver Stone,Alan Parker,Assayas,IM Kwon-taek等都曾經擔任過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評委。為了鼓勵亞洲新人創作、為亞洲電影向世界的擴張搭建平台,電影節於2004年在金爵國際電影論壇下,設立了亞洲新人獎,並資金重獎亞洲電影新人。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國際製片人協會同意的中國唯一的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由中國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承辦。當時國家廣電總局將中國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定在上海還有很深的涵義: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它幾乎就是中國電影的代名詞。上海文化為中國的民族電影工業帶來了最初的繁華;上海,曾經為中國電影長廊奉獻了最豐富的影像。上海國際電影節可以說是上海這個城市對電影情結的一個還願。
根據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的章程,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影片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
這是尚沒有完全開放的中國電影市場每年度惟一的一次世界影片集萃,因此,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對上海及周邊城市的觀眾無疑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電影朝聖,創辦至今,已經有150多萬人次融入這個中國重要的電影活動中。現在,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上海國際電影節是目前唯一中國尚可稱得上電影節的,每兩年舉行一次。對於熱愛電影的人是一次難得的觀影機會。如何更加國際化,減少非電影因素對電影節的影響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電影節的主要活動項目有:(1)進行故事片比賽;(2)組織會外放映;(3)舉辦各種專題電影展覽;(4)召開藝術研討會;(5)舉辦影片交易活動等。設「金爵獎」為最高獎項。上海國際電影節始辦於1993年10月,每兩年一屆。電影節宗旨是:增進各國、各地區電影界人士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世界電影藝術的繁榮。從第5屆(2001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屆。
官方網站: http://www.siff.com/
==============================================
10、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Montrea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最高獎項:美洲大獎

創辦於1977年,由加拿大政府、魁北克省政府、蒙特利爾市政府大力支持及一些私人企業的資助舉辦的次年起改為比賽性。。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該電影節從第2屆起舉行評獎活動,故事片設美洲大獎、男女演員獎、評委會特別獎;短片設蒙特利爾大獎、評委會特別獎。
蒙特利爾世界電影節於每年8月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舉行。主辦者希望從電影中看世界,所以稱謂「世界電影節」。此電影節的活動有很多。主要目的是鼓勵各國影壇人士間的往來,促進各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並使蒙特利爾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場地。主要活動有:故事片和短片比賽、故事片和短片會外映出、每屆舉辦一個國家影片的專場映出、專業人員的觀摩性映出、本國影片專場映出、美洲影片專場映出、表彰新老電影工作者大會、舉辦回顧展、召開研討會、開辦國際電影市場、廣泛開展宣傳活動。
蒙特利爾電影節地處加拿大法語區,是藝術電影的又一集散地,同時也是中國電影重要的海外展示場所. 有故事片和短片的比賽;而且獎項名目繁多,但每一屆實際評出頒獎的項目不多。電影節每年對本國參賽的影片都要頒發「國際電影評論獎」。
1995年為了紀念世界電影誕生一百周年,該電影節邀請全世界最具影響的一批影評人評出本世紀世界十大最具成就的電影導演給予表彰,舉行表彰大會,在這十名導演中我國著名導演張藝謀名列第七,也是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電影導演。
在第7屆(1983年)電影節上,我國和日本合拍的《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奪得「最佳故事片」大獎。
官方網站: http://www.ffm-montreal.org/
===============================================
11、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 最高獎項:金樹商陸獎

創辦於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舉行。
官方網站: http://www.mardelplatafilmfest.com/
==============================================
說明:

九大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以外的其它9個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世界9大A級國際電影節。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義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加拿大的蒙特利爾電影節以及捷克的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中排名前三的法國戛納電影節,德國柏林電影節和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眾多的電影節中,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有著最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金棕櫚獎,金熊獎還是金獅獎,其權威性、藝術性、科學性,都足以媲美奧斯卡金像獎。

==============================================
無聊老生搜集整理編輯,謝絕復制引用
==============================================

❽ 2018戛納電影節有何看點

戛納電影節向來以它比誰都更華麗的紅毯首映和大量的電影交易而聞名,這么多年來一直穩當當地坐著全球最高大上的電影節的寶座。紅毯上明星爭奇斗艷的禮服,和成千上萬揮金如土的交易額,常常讓人忘記了,戛納的本質依然是個電影節,是個向全世界展示傑出電影人作品的盛會。而它的盛名則給了戛納比其他電影節更大的壓力,讓它每年都要給我們選出佼佼者中的佼佼者。今年將是戛納電影節的第71個年頭,在日新月異的電影圈中,戛納電影節始終保持著它對影片甄選的高標准和高質量。

戛納為了表示其先進性,選擇了著名女星凱特.布蘭切特作為本屆電影節競賽單元的評委會主席。這是戛納電影節70年間的第11個女性評委會主席,可喜可賀!布蘭切特更是進一步貫徹了平等、多樣性的時代訴求,選了5女4男、分別來自7個不同國家的影視工作者來組成本屆的評委會—— 這也讓本屆電影節最終的評獎結果比以往都要難以預測,當然,這也讓這屆戛納更有趣了。

縱觀本屆被選中的影片,也可以看出本屆電影節著重選擇了更多新手導演的作品,而且種類、和入選國家也更加多樣。

❾ 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是什麼獎

評審團獎(法語:Prix

Jury)是法國戛納電影節正式競賽項目的獎項之一,被認為是繼金棕櫚獎跟評審團大獎後,電影節的第三大獎。
1951年到1966年間,評審團特別獎(Special
Jury
Prize)一直為電影節第二大獎。1967年時第二大獎改為Grand
Prize
of
the
Jury而評審團特別獎則取消,直到90年代才又出現評審團特別獎兩次,1969年起增設Jury
Prize。
此外,1946年曾出現國際評審團獎(International
Jury
Prize)。

❿ 戛納電影節的評委是怎麼選出來的

組委會根據電影人威望選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在每年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

世界四大A類國際電影節中,相比奧斯卡只有一個「最佳外語片」的獎項,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對外國電影可以說是相當包容。而這其中,又以戛納為最,甚至可以說,戛納是最有「中國情結」的國際電影節。

國產電影首次參加戛納金棕櫚獎角逐是在1959年,由台灣話劇界元老田琛拍攝的《盪發與聖女》首赴戛納。1962年,台灣導演李翰祥的《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奪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1993年,陳凱歌率《霸王別姬》劇組奔赴戛納,一舉摘得「金棕櫚」大獎,也成為國產電影在戛納的最高成就。陳凱歌,也因此成為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獲得金棕櫚獎的中國導演。

閱讀全文

與2018戛納電影節評審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21愛國電影有哪些 瀏覽:971
電影院有說明4k是什麼意思 瀏覽:121
抖音給大人物電影配曲的歌有哪些 瀏覽:614
鹿鼎記周星馳電影版在線免費 瀏覽:82
3d電影分貝有多少 瀏覽:565
最近8月上映的好看電影 瀏覽:937
勞倫斯最好看的電影 瀏覽:734
怎麼樣不讓玉米電影更新 瀏覽:161
騰訊視頻可以看的免費電影 瀏覽:397
最好看的歐美喜劇電影 瀏覽:481
吳孟達和周星馳拍了多少電影 瀏覽:145
電影街頭火拚免費視頻 瀏覽:455
電影解說如何避免扣分 瀏覽:516
北京電影院情侶座有哪些 瀏覽:250
電影數據恢復軟體免費版 瀏覽:803
免費觀看第九區電影 瀏覽:362
明星演帶有床戲電影有哪些電影 瀏覽:937
偷窺的蛇電影有哪些 瀏覽:622
李連傑砸拳館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75
94年產生了多少經典電影 瀏覽: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