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漢壽金馬電影城今日電影節目順序表
西遊記之鎖妖封魔塔
導演:
苗金光
主演:
於尚覃培軍李宏磊張雪艷梅寒張植綠
地區:
大陸
B. 在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拍攝的電影有哪些
侯希貴傳奇
C. 漢壽哪裡有電影院
漢壽沒有電影院
老電影院拆了,就沒有了.
D. 漢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簡介】
漢壽縣位於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西濱,現為常德市轄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甲魚之鄉」、「中國黑楊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珍珠之鄉」、「中國薴麻之鄉」。漢壽縣東臨益陽市,西靠常德城,南銜桃江縣,北瀕洞庭湖,距省會長沙百餘公里。境內沅水、澧水通江達海,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S205線縱穿南北,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
漢壽古稱索縣,東漢時期取「漢朝江山、萬壽無疆」之意始有漢壽之名。
【旅遊度假】
漢壽縣對遊客開放的景區主要有:西洞庭湖青山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鹿溪旅遊度假區、清水湖旅遊度假區、帥孟奇紀念館、漢壽縣烈士公園、西竺山凈照寺、五寶山、金牛山。
【交通】
漢壽區位優越,基礎設施完善,地處水陸要沖,東臨益陽市,西靠常德城,南銜桃花源,北瀕洞庭湖,距省會長沙僅百餘公里,古為「西楚唇齒,雲貴門戶」。境內沅水、澧水通江達海,石長鐵路、長常高速公路穿境而過,319國道橫貫東西,省道S205線縱穿南北,常德桃花源機場近在咫尺。村村通公路,組組有車道。
E. 漢壽各鄉鎮名稱
漢壽縣現轄15個鎮,2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15個鎮:蔣家嘴鎮、岩汪湖鎮、坡頭鎮、酉港鎮、洲口鎮、罐頭嘴鎮、滄港鎮、朱家鋪鎮、太子廟鎮、毓德鋪鎮、崔家橋鎮、軍山鋪鎮、百祿橋鎮、洋淘湖鎮、龍陽鎮。
2個鄉:周文廟鄉、鴨子港鄉、文蔚鄉、新興鄉、聶家橋鄉、毛家灘回族維吾爾族鄉、豐家鋪鄉、東岳廟鄉、岩嘴鄉、株木山鄉、三和鄉、龍潭橋鄉、月明潭鄉、大南湖鄉。
1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高新區。
(5)漢壽的電影院有哪些擴展閱讀
1、漢壽是一塊流金淌銀的福地。
2021平方公里的沃土,坐擁西洞庭湖、沅澧二水的魚米之利,盛產糧、棉、油、魚、豬、甲魚、黑楊、蘆葦、玉臂藕等農特產,富藏花崗岩、黃金、石英砂、天燃氣等礦物,擁有國家4A級景區清水湖旅遊度假區、3A級景區「西洞庭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鹿溪省級森林公園等優質旅遊資源。
2、漢壽是一處連通八方的要塞。
這里自古就是「西楚唇齒,雲貴門戶」,現在更是水、陸、空路路暢通。陸上交通可通過石長鐵路、319國道、205省道和長常、長張、長吉、常岳、二廣5條高速,南到兩廣,北達京冀,西至成渝,東抵滬杭。水路可通過沅澧二水直達重慶、上海。
3、漢壽是一方充滿活力的熱土。
隨著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長江中下游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三個國家級戰略的規劃實施,漢壽作為這「一區一群一帶」上的重要縣份,又兼具常德千億工業走廊廊頭的重要身份,具有其他縣市不可比擬、無法復制的政策優勢。
F. 漢壽有哪些風俗
民間傳統文藝:地花鼓、蚌殼舞、彩蓮船、打花船、漁鼓、三棒鼓、說鼓、喪鼓、打土地、儺願、蓮花鬧等。
文藝創作:清末至民國,縣籍作家、詩人、學者作品,以詩歌、散文為大宗、文學理論次之。新中國成立後,則以新詩、小說、散文、戲曲、民間文學為主體,文學理論較前有所發展。其中民間文學和兒童文學填補歷史空白。各個時期作品各有所長,其內容或狀寫山川,或記人敘事以言志,或陳史述今以論理,各具風韻,各領風騷。
縣籍作家、學者從事專業或業余文學創作的,晚清時期有彭近道、高梧亭、劉定范、饒明認、黎嵩寺、易佩紳、易順鼎、易順豫、陳懷甫等。均有作品專集。民國時期,易君左佳作頗多,易瑜(女)、曾毅、黃學藝(女)、鄒蘊真、楊國經等亦有專著或專集出版。
戲曲:武陵戲、燈戲、湘劇、京劇、歌劇、話劇等,境內均有流行。其中,武陵戲、燈戲歷史悠久,地主特色濃郁,為群眾喜聞樂見。
文物古跡:凈照寺遺址、楊幺墓、黃城寨遺址、鎮龍閣遺址、南禪寺古塔、洗墨池碑文、也園石刻、造像石雕、中共漢壽縣委會成立舊址、抗日將士陣亡公墓。
體育:清末,民間傳統體育以武術、龍舟、游泳為主,部分學校開始乒操教學。民國8年(1919),開展田徑運動。其後,籃球、排球、乒乓球相繼傳入。23年,引進鉛球、鐵餅、標槍。32年,傳入羽毛球、足球、單杠、雙杠、跳箱、鞍馬、舉重、吊環、滾圈等項運動。新中國成立後,傳統體育繼續發展。1956年,成立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現代體育運動逐漸普及到學校、機關、企業和部分農村。80年代,新增賽艇、皮艇、劃艇等水上運動項目。檯球、滑旱冰、健身氣功也發展較快。並相繼成立男徑、象棋、氣功、武術、籃球、門球、釣魚等群眾體育協會,體育場地來斷擴大,比賽經常舉行,競技水平日益提高。1990年漢壽代表參加第7屆省體育運動會,金牌得數和團體決分均為全省各縣之冠。
生活習俗:縣境居民以大米為主食,兼食紅薯、豆類。農戶忙時日食3餐,閑時是食2餐,皆以大米飯為主。丘陵區農戶有時在飯中拌些干紅薯或鮮紅薯,湖區農戶雜以蠶豆、豌豆。荒時暴月,吃稀粥或菜拌飯。無論老少,有嗜辣習慣,愛吃糌辣椒、油炸辣椒、辣子醬、白辣椒。有腌制壇子菜、腌臘肉臘魚的習慣。城鄉居民喜吃糯米湯圓,春天愛吃蒿子粑粑,三月三用地茉菜煮蛋,端午節包粽子,中秋節做糍粑,過年過節做甜酒,喜用荷包蛋、姜鹽茶、擂茶款待賓客。縣境水產豐富,縣民愛食糌辣椒糊魚、黃鱔下面條等。
筵席:清末民國時期,富者多辦「海參席」、「魚翅席」;普通人家多以雞、魚、肉宴客,主茶為炒米粉、紅繞肉、黃燜魚、筍子炒豆乾等。貴賓臨門,多殺雞備酒相待,雞頭敬主客,雞腿讓小孩,主人勸菜敬酒。席上嗜酒者好猜拳。農村用方桌,每席8人,尊者居上席。城鎮多圓桌,不分上下席,主客和陪客隨意入坐。新中國成立後,喜慶筵席,菜餚更為講究,無論城鄉,上菜均在10道以上。80年代,菜餚花色品種繁多,有醬制水魚、紅繞野雞、銀魚調湯、黑魚炒片等特色菜上席。勸菜敬酒如故。
禮儀習俗:婚嫁。婚前一日,男方給女方送禮,稱「過禮」。一般人家十魚十肉,較好的邊豬帶頭,還有魚、酒及折妝金等,富有者用雙豬雙羊兼其他禮品。男女雙方家庭均設設宴招待前來賀喜的親友,一般辦酒三天,第一天稱「夜宴」,第二天稱「正酒」,第在天稱「撤席」。女家辦酒比男家先一天。婚日,由男方派花轎、輿轎及樂隊等到女家迎親。新娘由至親若幹人送往男家,叫「送親」。到男方家後,初入洞房,新郎、新娘互搶床廳,同吃「和氣茶」,傍晚,由禮生主持,行「廟見禮」,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父母。入夜,親友擁入洞房嬉鬧,稱「回門」。初婚一個月(或四十天),男女不分開,叫「不離房」。
喪葬:送終。人將咽氣,子女跪在這邊燒紙錢送終。給死者抹屍,換壽衣、壽帽、壽鞋、壽衣須奇數,三、五、七層。然後,移屍置於堂左側地席上,蓋上「子孫被」。隨即,道士進場,念「開路經」,富豪人家請禮生做「堂祭」;弔唁。新友聞訊後,前往弔唁,烯放鞭炮,立中堂屍前默哀,作揖磕頭。此時,鼓樂哀鳴,孝子伏跪屍旁還禮,以表謝意;入殮:又叫「進材」。置棺材於中堂左側,棺內放石膏、木炭灰等吸潮之物,棺內四周用黃紙或白紙糊上,待主要親友到齊瞻仰遺容後,由4人抬屍放入棺內,然後,依次加蓋親友所送的「壽被」。頭、腳、肘均用灰包塞緊固定,接著合上棺蓋,釘上棺銷,並用絲綢或皮紙以生漆或調和漆塗塞縫痕。堂上設靈位,道師導引孝子親友祭拜,停柩一般2-3天。出葬:又叫出殯。出殯時舉行出殯儀式,孝子穿孝衣,腰系草繩,穿草鞋,執孝棍,在靈柩前跪引開路,眾親護送到墓地入葬;
安靈:出殯後,孝子捧靈牌沿出殯路線回家設靈堂,供靈牌。
喜慶:生育。婦女生下頭胎,丈夫即備鵝一隻,酒一壇,紅蛋數枚,去岳家報喜。生男,置鵝於廳堂上方;生女,置酒於上方。岳家當即將喜酒和紅蛋分送親友,並將備制的嬰兒衣、物、雞、蛋、米等連同鵝交給女婿帶回,謂之「送毛粥米」。嬰兒出生第三天,用艾葉水洗澡,謂之「洗三朝」。第十天,親友到嬰兒家送粥米慶賀,叫「打十朝」。產後1個月(湖區)或1個半月(山區),產婦帶嬰兒回娘家「出窩」、「走滿月」。此谷至今未改。
祝壽:男女50歲或60歲開始,逢「十」由子女親友備衣物、鞋帽、壽屏、壽匾為其祝壽。男祝虛女祝實。祝壽時設宴擺酒。50-70年代,此俗漸廢。80年代祝壽之風盛行,壽禮除送禮送衣物外,還有送收錄機、電視機、首飾等物。80年代城鄉興起做36歲生日之風。此外喬遷新居,店鋪開業、子女升學、入伍,多設宴歡樂,親友送禮道賀,相沿成俗。
傳統節日:春節。俗稱過年。從臘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為節期;元宵節: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晚上家家燈火通明,有「三十夜裡的火,十五夜裡的燈」之說。城鎮常辦燈會。清明節:清末民國時期,人們聚族而祭,上墳壘土,立碑,掛紙錢,紙花,以緬懷先祖。端午節:五月初五為小端午節,十五為大端午節。家家戶戶門框掛艾蒿、菖蒲,吃鹽蛋、粽子,飲雄黃酒,以粽子、綠豆糕,折紙扇等物饋贈親友。沿江開展龍舟賽。新中國成立後,習俗如故。中秋節:八月十五中秋節。是日,合家團聚會餐,吃糍粑。入夜,邊品嘗月餅、糖果邊賞月。節日前後以月餅、糍粑饋贈親友。新中國成立後,此俗甚濃。重陽節: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有登高郊遊的習慣,謂「重九登高」。鄉間喜於此日釀酒,叫「重陽酒」。80年代,此日定為老年節。
方言:漢壽方言詞彙豐富,感情極富表現力,且詞綴性強,多數符合現代漢語規范。與普通話比較,不同點主要有:實詞中的數量詞「個」多說成「折」;人稱代詞「媽媽」喊成「恩娘」或「恩媽」;疑問代詞「哪兒」說成「何里」;指示代詞「這兒」說成「搭里」,「那邊」訓成「咕里」;程度副詞「很」,一般用「梆硬」、「噴香」、「交濕」、「溜圓」;嘆詞中「啊喝」,表示對突然發生意外或不良變故的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