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一些電影作品被人用「史詩」這個詞來形容,請問如何理解史詩電影!
1.電影的內容是根據歷史來排的,而且一般是古代宮廷,皇族的,如<亞力山大大帝>
2歷史上,史詩電影可說是隨著電影的興起而興起的,默片時代曾一度涌現了大量史詩片,眾多電影大師身體力行,其中格里菲斯拍攝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就是史詩片中的不朽之作。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十月》也都頗具史詩電影的格局。而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史詩電影主要是為了抗衡電視的普及而復興的,當人們被電視所吸引,電影能將人們重新拉回到影院中的,唯有依仗豪華盛大的場面去打爭奪戰了。事實上,這一時期也正是史詩電影的黃金時代,自1953年首部寬銀幕影片《聖袍》誕生以來,地密爾的《十誡》、威廉·惠勒的《賓虛》、庫布里克的《斯巴達克斯》、大衛·里恩的《阿拉伯的勞倫斯》等一批「重磅炸彈」相繼問世,它們大都從聖經和古羅馬歷史中直接取材,以高成本大明星作號召力,一時來勢洶洶。這股史詩片熱的餘威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其間人們耳熟能詳的佳作有科波拉的《教父》和《現代啟示錄》。
而進入八九十年代後,史詩電影漸趨式微,佳作更是寥若晨星,人們記得住的恐怕是貝爾托魯齊的《末代皇帝》,黑澤明的《亂》,此外還有《與狼共舞》和《勇敢的心》,有趣的是執導這兩部影片的特斯特納和梅爾·吉普森分別是演而優則導修成的正果。而到了近幾年,拜電腦特效和CG之賜,斯科特的《角鬥士》因逼真地再現古羅馬昔日的輝煌,使史詩片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至少人們知道,以後拍史詩片再不必勞師動眾就可再現千軍萬馬的壯觀了。隨後出現的吸引全球目光的奇幻史詩片《指環王》,已叫人難以分辨究竟是影片本身還是特效帶來了那份震撼。
3給史詩電影定義
史詩電影雖然人人都看過,但對於其認定歷來都是爭議巨大的,自電影誕生以來,誰也沒有為史詩電影的標准下過嚴格的定義,抑或一個硬指標。這也造成史詩電影認識的困難和概念上的混亂。人們對一部電影具有了宏大的氣勢和格局,都喜歡冠上史詩字樣,例如戰爭史詩、平民史詩。例如新近上映的《天地英雄》對於本片的屬性,就特別難以界定,有人說是武俠片,有人說是動作片,而該片的導演何平卻堅持認為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史詩電影。
但是縱觀影壇上的經典影片,我們在認定一部史詩片時卻似乎沒有這樣的困難。例如《賓虛》、《阿拉伯的勞倫斯》、《斯巴達克斯》、《日瓦戈醫生》都毫無爭議地被一致公認為史詩電影中的佳作。即使一些有獨創性的影片,認定起來也無多少爭議,《2001:太空漫遊》是一部人類對於未來思考的史詩片,而非單純的科幻片;《巴頓將軍》是一部人和戰爭的史詩片,而非單純的人物傳記片。
這就可見史詩電影並非無章可循,它還是一把有形或無形的標尺。
首先它們必定有史的成份。但並不是說所有的歷史題材都能成為史詩電影,有人為此確立了一個時間概念,跨度一般不能少於10年,若能橫跨幾個時代就更好了。影片長度也不能太短,可以三五小時不等,但一般以二小時為宜。在這個長度里濃縮一個時代抑或幾個時代的歷史或事件,它可以「橫的移植」,也可「縱的移植」,可以展現人物群像,也可以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凸現單個人的命運。
它必定是高投入的大製作。電影史上不少片廠往往將史詩電影作為「重磅炮彈」拋出,期望「一片救活一個片廠」,成功的例子便是《十誡》,當年投資1350萬美元,卻賺了近4300萬美元。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重磅炸彈」差點砸了自己飯碗的也大有人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63年拍攝的《埃及艷後》,投資為4400萬美元,票房僅得2600萬美元,使投資該片的福克斯公司賠了個稀里嘩啦,幾年都未緩過氣來。這就可見,史詩電影不是誰想拍就可拍的片種。
翻開奧斯卡的記錄,不難發現史詩電影也是小金人的寵兒,除了上面提及的大部分影片外,還有《亂世佳人》、《環游地球80天》、《桂河大橋》、《甘地》、《巴頓將軍》等影片均榮膺過最佳影片的桂冠。若論獲得提名的影片,則更是不可勝數。這是可以理解的,動作片難登大雅之堂,文藝片也是愈來愈「小眾」,而史詩片則兼具大眾性和傳奇性,再說製作者也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評委怎麼也要投它一票了。
4著名的有:
<圓明園>
《勇敢的心》
《角鬥士》
《亞瑟王》
《華氏911》
《阿拉莫之戰》
《珍珠港》
《愛國者》
《拯救大兵瑞恩》
《最後的武士》
《邊城英烈傳》
《現代啟示錄》
《勇士傳奇》
《阿拉伯的勞倫斯》
《西部往事》
《亂》
《黑潮》
《賓虛》
《戰狼》
《美國往事》
《匈奴王》
《2001太空漫遊》
《英國病人》
《刺殺肯尼迪》
《十誡》
《埃及艷後》
《辛德勒的名單》
《墨西哥風暴》
『貳』 有哪些電影是有關西方宗教文化的
比較嚴肅的,《第七封印》
比較寫實的,《基督受難》
摻雜了基督教和基督本人事跡的,《賓虛》,但是這部電影不是為了談論宗教教義
『叄』 請問一些和宗教有關的片子從嘴裡吐出大量黑色飛蟲有什麼典故嗎
「上帝以其智慧創造了蒼蠅,卻忘記告訴我們為什麼創造它。」
在《聖經》中,蒼蠅的名聲尤為惡劣。古代以色列人把蒼蠅與一切令人厭惡的事情聯系在一起,如死亡、衰敗和疾病。在《出埃及記》中,埃及兩次重大的災害都是因為成群的蒼蠅遍布全國而起,它們所經之處一片狼藉。在《聖經》中,蒼蠅的名聲尤為惡劣。古代以色列人把蒼蠅與一切令人厭惡的事情聯系在一起,如死亡、衰敗和疾病。在《出埃及記》中,埃及兩次重大的災害都是因為成群的蒼蠅遍布全國而起,它們所經之處一片狼藉。
出埃及記》的第七章至十二章,是非常攝人心魄的,摩西在神的幫助下,顯現了十次神跡,都是災難,一次比一次嚴酷:
開始,摩西與他的哥哥亞倫將杖就變作蛇,法老不予理會。第二天,他們在法老面前舉杖擊打河裡的水,河裡的水都變作了血,魚死河腥,埃及遍地都有了血,埃及人已不能飲河裡的水,而法老仍然不予理會。在耶和華的安排下,摩西他們再行奇事,使青蛙遮滿了埃及地,宮廷也不得安寧。這時候,法老召來了摩西等人, 「請你們求耶和華使這青蛙離開我和我的民,我就容以色列百姓去祭祀耶和華。」果然,耶和華讓房裡、院中、田間的青蛙都死了,但法老一見災禍松緩,就失言了,於是耶和華吩咐摩西「伸出你的杖擊打地上的塵土、使塵土在埃及遍地變作虱子。」於是埃及遍地的塵土都變成了虱子落在人和牲畜身上。
法老沒有動心,耶和華又讓蒼蠅成群進入法老的宮殿和他臣僕的房屋,埃及遍地因這成群的蒼蠅敗壞了。法老再次召來了摩西說:「你們去吧 !」摩西離開法老去求耶和華,耶和華就叫成群的蒼蠅離開了埃及,一個蒼蠅也沒有留下。然而,這一次法老又硬著心失言了。
『肆』 基督教有那些故事是可以拍做電影的
可以把4福音拍攝成電影.比較容易.
如果把創世記拍攝成電影.就比較有難度了.
『伍』 關於好萊塢電影業的一些歷史
好萊塢電影自誕生後不久就在國際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時至今日已成為世界電影工業的霸主,活躍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縱觀好萊塢發展史,好萊塢電影美學風格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有一次較大的變化,在此之前可以稱為經典好萊塢時期,而之後則可成為新好萊塢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十年中間,對於美國電影而言,乃是一個征服全世界的興盛時期。外國影片在美國兩萬家電影院的上映節目中已經完全消滅。在世界各國,美國影片占著上映節目60~90%的優勢,每年約有兩億美元被用來生產800多部影片。電影方面的投資超過15億美元,這樣大的資金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了一種大規模的工業,在資本上可以與製造汽車、罐頭、鋼鐵、石油、紙煙這些美國最大的工業相比擬。派拉蒙、勞烏、福斯、米高梅、環球這些大製片公司,支配著影片的生產以及全世界影片的上映和發行。它們和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如柯恩·洛埃伯銀行、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德·奈莫爾、摩根、洛克菲勒等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自從格里菲斯失勢之後,金融資本家所重視的已不是導演,而是電影明星。後者成了製片公司的一種工具或者商標。從這時起,影片的真正主人是製片人,也就是那些被華爾街的銀行家所賞識與選定的企業家。電影導演和照明技師、攝影師、布景設計師一樣,只不過是每周領取一定報酬的受雇者而已。製片人利用解除合同這種暗中威脅的辦法,把導演過去所掌握的大部分實權,如對主題、明星和技師的選擇、劇本和蒙太奇的仔細推敲、布景和服裝的監督等等,全部奪取過去。
這樣一來,製片人便成了決定藝術成敗的一切因素的主人。他最關切的乃是怎樣多賺錢,他的董事會也只根據影片的利潤率來估量他的價值。因此攝制影片完全以票房收入為指導原則。他們對獨立的影評家的評論,滿不放在眼中,而事實上,這種影評在美國當時可說幾乎全未存在。
但製片人自己只在幕後指揮一切。在好萊塢露面的乃是電影明星,而「明星制度」也成為好萊塢征服世界的基礎。觀眾對電影明星的崇拜是用幾百萬張簽名的照片來維持的,廣告和宣傳在這些偶像周圍創造一種傳奇的氣氛。明星的戀愛、離婚以及他們所使用的化妝品、住宅、他們喜愛的動物,在某些國家成了一般人關心和津津樂道的題材。「明星制度」甚至使魯道夫·范倫鐵諾、瑪麗·璧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格洛麗亞·史璜遜、華萊士·雷德、約翰·基爾伯特、梅·茂萊、瑙爾瑪·塔爾麥琦等人變成了真正被崇拜的偶像。
一些有名的宗教團體對這種競爭深感不安。清教徒對好萊塢展開了一起起攻擊,這些攻擊又因一些明星醜事的傳播(如:華萊士·雷德因吸毒和酗酒而身死,某一舞女在有胖明星亞布克爾參加的一次宴會上遭到了謀殺,以及某些明星曾犯謀殺或因戀愛犯罪等等),而變得更加猛烈。
此時資本家成立了一個名叫「美國製片人與發行人協會」的機構,這個機構是由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共和黨領袖威廉·海斯負責組織起來的。按照海斯的說法,電影變成了旅行商人,「商品跟在影片後面,凡是美國影片深入的地方,我們一定能夠銷售更多的美國貨物」。
當好萊塢了解到這種國際使命時,美國某些明星扮演的人物也發生了變化。道格拉斯·范朋克在「三角影片公司」時曾幽默地扮演一個強壯、天真、樂觀、為女人所喜愛的美國英雄,但到後來卻在墨西哥的《佐羅的標記》、法國的《三個火槍手》、英國的《羅賓漢》、東方的《巴格達竊賊》及《黑海盜》中變成一個不可戰勝的大力士,一個無所畏懼和無可指責的騎士和保衛正義而且總是獲得勝利的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范朋克日益喜好巨大的布景、極端的豪華和神秘的力量。
拒絕把自己附屬於明星的導演為數可說極少。隨著好萊塢的建立,電影先驅人物不是日趨沒落就是銷聲匿跡。托馬斯·英斯已經故世;麥克·塞納特雖然還在繼續攝制一些優良的作品,但他的聲譽卻並未因此增長;至於格里菲斯此時則正在逐漸走下坡路。標志格里菲斯登峰造極的作品,在美國乃是他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在歐洲乃是他的《被摧殘的花朵》,在電影藝術方面則是《黨同伐異》。但是,商業上的失敗終於註定了格里菲斯的悲慘命運。這位被列入製片廠黑名單的偉大藝術家,在他以後殘余的二十幾年生命中,再也沒有機會導演一部影片了。好萊塢的拜金主義把它的創始人都毀滅了。
格里菲斯的沒落,正好和西席·地密爾的興隆形成鮮明的對照。後者的庸俗的商人氣息和浮誇的作風,成了好萊塢影片四十年以來的特徵。他拍了各種樣式的影片,從浮華喜劇《男性和女性》和其他由格洛麗亞·史璜遜主演的影片,一直到場面豪華的反蘇宣傳片《伏爾加的船夫》和反對無神論的鬧劇片《不信上帝的少女》(片中有對兒童監獄的傑出描寫),凡是能夠賺錢的影片,他都加以攝制。地密爾最成功的作品是一些帶有濃厚游藝場氣氛的大型片,在這些大型片中,地密爾除了取材於聖經上的故事以外,還加進了一些色情的描寫。好萊塢給他一筆格里菲斯所得不到的資金來攝制場面浩大的影片《十誡》和《萬王之王》。地密爾由於承襲了義大利電影的老傳統,結果成了最能賣座的商業性影片的導演之一。弗萊德·尼勃羅模仿他的例子,替高德溫和梅育拍了一部叫做《賓虛傳》的巨片,這部影片花去了600萬美元的攝制費,雖然風行一時,可是收入卻不過400萬美元。
好萊塢這個驟然之間交了紅運的城市,具有暴發戶們的那種低級趣味,他們建造的豪華的別墅,硬把羅馬的露天劇場和洛可可式的堡壘,天主教的大教堂和摩天大樓結合在一起。這種建築上東拼西湊的誇張趣味連同那種說教式的象徵趣味,在根據勃拉斯哥·伊巴涅茲的原作改編的影片《啟示錄四騎士》里表現得最為突出。這部由雷克斯·英格蘭姆導演、使范倫鐵諾因此成為明星的超級影片在上映收入上打破了紀錄。英格蘭姆在其他影片中——例如在無聲電影末期他將結束電影生涯時在尼斯攝制的那些影片中——也顯示出這種講究形式的作法。
好萊塢在成為國際上的強大勢力以後,它攝制的題材也變成國際化了。在它最賣座的無聲片中,以美國為背景的為數很少。在這些影片中,只有詹姆斯·克魯茲導演的那部極著名的《篷車》直接取材於美國歷史,是一部歌頌開拓西部地區者的史詩。 西部片由於托馬斯·英斯和W.S.哈特的功勞,曾提高到藝術的水平,但此時的西部片,除了象約翰·福特的《鐵騎》這樣極例外的影片以外,又變成了一種廉價影片的同義語,由一些專門迎合平民觀眾的導演和無名的演員粗製濫造地攝制出來。美國電影這種「失去本國特性」的傾向成了極其普遍的趨勢。亨利·金雖然還能按照托馬斯·英斯和格里菲斯的傳統,導演了一部完美的、描寫美國地方生活的影片《孝子大衛》,可是人們不但不鼓勵他沿著這一方向前進,反而導使他去攝制一些流行的言情小說(如《史泰拉恨史》),或者象他以後在羅馬攝制的那些影片那樣,向著義大利那種場面巨大的影片方向去發展(如《羅莫拉》、《白修女》等)。
由於金融資本的國際聯合、審查制度的嚴格、流行小說被有系統地搬上銀幕、明星制度、專為賣座的打算和製片人的拜金主義這些原因,使得美國電影藝術日趨貧乏,這種貧乏和物質的豐富相形之下,顯得更為突出。但美國電影中至少還存在著一個作品豐富的喜劇學派和幾部例外的作品,這些影片幾乎都是由外國籍的導演攝制出來的。萊昂斯·彼雷給美國人培植了對浮華喜劇的愛好,加斯尼埃則是系列影片的創造者之一。除這兩人以外,還可以舉出肖塔爾、阿爾倍·卡普拉尼,以及協助卓別林導演《巴黎一婦人》的阿巴迪·達拉斯特。
1920年以後,好萊塢為了打倒它的競爭者,大量吸收外國籍的優秀導演和演員前往美國。 莫里茨·斯蒂勒帶著葛麗泰·嘉寶來到美國。但他專門為從德國來的演員波拉·尼格麗和強寧斯導演影片。他導演的《帝國旅館》和《罪惡之街》這兩部影片,無論在藝術上或商業上來說,都不是很成功的作品。與斯蒂勒相反,嘉寶在美國卻大走紅運。這位著名的女悲劇演員,確實是好萊塢一棵搖錢樹,同時也給好萊塢的攝影棚帶來了藝術。廣告宣傳使嘉寶成了傳奇式的人物。她所主演的影片片名本身就具有一種宣傳性質,如:《誘惑的女人》、《肉與魔》、《仙女下凡》、《神秘夫人》、《野蘭花》、《接吻》等等。她在傳奇式的故事中表現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多情女子。
除了嘉寶以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移民,對好萊塢幾乎沒有帶來什麼貢獻。但從德國來的移民,特別是斯特勞亨、劉別謙、馮·斯登堡,卻對美國電影有很大的貢獻。歐洲電影的示範作用,使幾個美國導演傾向於攝制一些藝術性超過商業性的影片。他們之中有幾個確實達到了藝術的水平。有聲電影興起的前夕,美國出現了一批有才能的新電影導演,這些導演在某種程度上開始接替了先驅者的地位。
好萊塢在它歷史上最繁榮時期,它的電影先驅者和歐洲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與其說是加以利用,毋寧說是加以排斥。隨著好萊塢的世界霸權的建立,它大部分生產就陷於毫無意義和追求豪華場面的停滯局面。
1927年10月23日,阿蘭·克勞斯蘭德攝制的有聲響、對白和歌唱的《爵士歌王》的第一次上映,標志著電影已進入了它的歷史的一個新時代。有聲技術的運用使電影中復雜的敘事與流暢的對話成為可能,這一切促成了經典好萊塢電影濃重的戲劇化風格。同時這種風格也符合當時的製片廠制度。由好萊塢巨鱷麥克•塞納特創造的製片廠制度客觀上要求電影必須以迎合最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為目標,而傳統的被大眾所熟悉的戲劇化美學觀顯然是最好的選擇。類型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這些被克拉考爾稱為迎合觀眾「深層集體心理」的影片,通過程式化的情節、類型化的人物,迅速占據了觀眾的視野,科幻、歌舞、犯罪等形式的類型片得以在世界影院中大行其道。
西部片作為最「美國化」的類型片在經典好萊塢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西部片頌揚、推崇那種粗獷的個人主義和適者生存的精神,體現著善必勝惡的道德理想,因而在美國影壇上長盛不衰。弗雷德•金尼曼拍攝於1952年的《正午》就在很多方面體現了西部片的特徵,或者說是體現了經典好萊塢時期影片的特徵。 然而,《正午》雖然在很多方面有著經典好萊塢的影子,但它決不算是一部地道的經典好萊塢電影。事實上這部拍攝於1952年的影片在好萊塢發展史中扮演著新舊兩時期轉折點的角色。《正午》中最明顯異於傳統好萊塢影片的莫過於對凱恩這個形象的塑造。傳統西部片中的英雄形象往往代表著絕對的正義與公理,而凱恩在影片中卻處在一個尷尬的境地。由於小鎮居民不肯幫助這個曾經保衛他們的警長,使得凱恩的對立方不僅是惡棍,甚至還包括了小鎮居民。影片對凱恩作了大量的心理描寫,他開始思考自己的立場與行為,思考自己的何去何從。《正午》中塑造人物避免了過於類型化,對以往的警長形象也有了一定地顛覆,影片還放棄了西部片一貫的大團圓結局,選擇了凱恩扔掉警徽離開小鎮作為結束,增強了故事的客觀性。
《正午》拍攝於1952年,而這恰是好萊塢黃金時期剛剛結束的時間,好萊塢隨之進入了一段困頓的低潮期。直至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隨著西方社會後工業化、後社會化的愈演愈烈,新的社會藝術思潮泛濫。這些新思潮激盪著人們的思想,改變了人們對於藝術的欣賞取向和接受程度。電影的觀眾群體也發生了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電影的風格已不能滿足他們的觀影需要了。四十年代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運動和五十年代的法國電影新浪潮沖擊和影響了當時的美國影壇,加速了好萊塢電影的變化。於是以亞瑟•佩恩的《邦尼與克萊德》為代表的一批「新式」的影片應運而生,也拉開了新好萊塢時期的序幕。
新好萊塢時期描寫人物的典型手法是,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善惡分明的類型化人物,而是具有更加復雜的內心世界。新好萊塢注重人物的立體化與心理化,增加了影片的層次與深度。新好萊塢電影的敘事特點,即在繼承好萊塢善於講故事傳統的基礎上,將影片的故事納入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為影片融入真實性與社會性,使好萊塢電影較之以前更加具有社會意義與深度。
新好萊塢電影還受到歐洲電影的深刻影響。商業電影藝術化、藝術電影商業化成為這一時期電影發展的一個趨勢,許多歐洲藝術電影的處理方法被用於好萊塢電影中。
從經典時期到新時期,電影在好萊塢這塊土地上經歷了半個世紀的演變,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人物形象或是觀念意識,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典好萊塢時期的一套手法在當代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要,而更善於適應社會時代需要的新好萊塢電影卻悄然占據了觀眾的視線。
從70年代到80年代的過渡時期,新好萊塢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近10年的時間,美國每年生產200部左右的影片,電影與電視爭奪觀眾的競爭已達到平衡。電影保持著10到12億的觀眾,並且有了自己的越來越廣闊的海外市場。據1993年的統計證實,美國電影國內票房收入達52億,發行收入26億。視聽產品的貿易順差僅次於飛機製造出口業,為美國第二大行業。在全年世界銀幕上上座率最高的10O部影片中美國影片佔88部。
好萊塢電影通過自身的調整完成了向後工業時代的過渡,至今仍雄踞世界電影工業金字塔的頂端,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通過對好萊塢的全面考察,有助於我們對日常生活中電影的思考,有助於我們對自己的民族電影的判斷。對一般觀眾來說,可以作為娛樂方式看待好萊塢電影;對電影創作者來說,可以學習好萊塢式商業電影獨特的藝術形式的規則;對於製片人來說,可以從好萊塢式的商業規則中,學習好萊塢的電影理念和運作方式;而對理論家來說,可以通過對好萊塢特性的認識反思的歷史和問題。考察好萊塢的電影史對於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不可不說是有所裨益。
『陸』 上帝說要有光 於是就有了光 一部電影里說過
《艾利之書》丹澤爾華盛頓 電影末尾 他一個人獨白背誦的聖經 裡面有這句話
『柒』 在電影中出現過的聖經經典篇章有哪些
冒牌天神:關於諾亞方舟
黑客帝國
耶穌誕生
耶穌受難記
十戒
賓虛
『捌』 關於古希臘神話的電影有哪些
1、諸神之戰:
《諸神之戰》(Clash of the Titans)是一部2010年的奇幻冒險電影,由路易斯·萊特里爾執導,薩姆·沃辛頓、連姆·尼森、拉爾夫·費因斯、傑瑪·阿特登主演。
該片是翻拍1981年版《諸神之戰》的同名新作,影片講述了眾神之首宙斯之子落入人間後遭遇的種種事端,奧林匹亞山上的神仙都因此騷動起來,一場神與人、神與神之間的拯救與被拯救行動就此拉開。
拓展資料:
希臘神話(希臘語:ελληνική μυθολογία、英語:Greek mythology),即一切有關古希臘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歷史的神話。
希臘神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歐洲最早的文學形式。大約產生於公元前8世紀,它在古希臘原住民長期口頭相傳並借鑒了流傳到希臘的其他各國的神話的基礎上形成基本規模,後來在荷馬的《荷馬史詩》和赫西俄德的《神譜》及古希臘的詩歌、戲劇、歷史、哲學等著作中記錄下來,後人將它們整理成現在的古希臘神話故事,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
網路:希臘神話網路
『玖』 外國電影里講埃及有十大災難的那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在電影《法老與眾神》當中,講述了古埃及哪些災難性事件?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不同,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所以這樣的問題也就有著很多種答案,筆者的說法也不會一定對,但是就這題給大家說說筆者自己的看法。
這部電影其實還是比較經典的,首先它很符合西方邏輯,畢竟涉及到上帝這些宗教理念。這就好比在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封神榜西遊記之類的延伸作品,肯定多多少少就會涉及到一些佛家道家儒家這類的思想。
以上就是我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一點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參考建議,如有不妥不周之處,希望批評指正哦。
『拾』 根據聖經而拍攝的一部經典電影名字叫什麼
根據聖經而拍攝的經典電影:《魔鬼末日》、《洪水滅世》、《霸王妖姬》、《福音》、《暴君焚城錄》、《賓虛》、《保羅的故事》、《大衛的故事》、《耶穌的生平》、《所羅門》、《亞伯拉罕》、《以色列人的傳奇》《啟示錄》《耶利米書》《約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