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哪些電影具有藝術特色

哪些電影具有藝術特色

發布時間:2021-07-21 16:05:12

1. 電影的藝術風格都有哪些一一列舉說明,謝謝

(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另外,影視評論寫作可分為幾種類型,具體如下: 印象式影視評論的寫作:是寫作者對影視作品的主觀感受和個人印象的描述,是最常見、最普遍的一種影評。主要依賴於個人的直覺能力和感覺能力。特點是隨意性的評論、敏銳的觀察、恰當的聯想和豐富的想像力。 印象式評論的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形式分析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評論焦點是影視作品的形式結構等本體的內容,主要是關於影片的結構和風格,或是影視的敘事形式在影片中特定的組織形式。從決定影片的組織結構是敘事性還是非敘事性形式系統出發來了解影片是如何合成一個整體的。分析影視作品的形式和風格,辨識影片中使用的技巧。找出整部影片中的技巧模式。發現整部影片是如何系統化和模式化地使用這些技巧。在整部影片或單一的片段中,技巧的使用或重復或變化,或深入發展或平行對應,都是應該重點注意的部分。找出這些重要技巧的功能,也就是找出風格在影片不休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挖掘功能的直接的方法是去注意影片的效果特定技巧在影片的表達中起著強調、誤導澄清、強化等作用。 「作者論」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作者」論的基本信念是電影藝術是個人而非公眾表達的工具,但並不排斥影視創作是一個集體努力的結果,只是指出有一個主要的人物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論」影評的價值體系的基礎:個人風格是否呈現在整體的影視作品中。關注的是主題意識、影視技巧的運用和影音風格比較一致的影視創作者。 寫作方法: 從一組影片的比較中,指出它們風格和產題目的一貫性,進而認定影片背後的主要的作者。 詳細分析一部影視作品,以彰顯它與作者的主題和風格觀念之間的關系。 攝影機的運動、構圖、燈光、剪輯及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母題對分析作者的風格和主題意識都非常有用。 入手角度: 該作者的生活(社會階級、政治、教育、專業訓練等)是否對影片的主題產生某種影響? 該作者是否持續使用相同的主題,或持續拍攝同一類型的影片 ?該作者是否對某種電影表現技法(如長鏡頭、特寫、大遠景等)有偏好? 該作者在影片中呈現的個人標志是什麼? 該作者是否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固定與一些影片的主創人員合作?他們之間的合作有什麼特別之處?誰的作者標記更顯著? 類型研究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在20世紀60末到70年代初第一次在電影研究的領域演變成影視評論的一個重點。入手角度: 是否可能找到某些有關情節、人物、主題、場景和對白的重復牲來對影片進行分類? 電影的類型中是否包含了某種社會價值觀? 不同的類型片的發展如何?它們在類型影片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有無變化?是消退還是繁榮?變化的根本原因體現在什麼方面? 影片是否屬於新的類型?如是,為什麼?不是又為什麼?新的類型的特點或特色體現在什麼方面? 電影類型的形成與歷史有什麼關聯? 背景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1、史學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 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運用電影發展的歷史及電影反映的社會歷史影像。都是把影片放到電影、電視發展的社會、歷史的脈絡中去審視它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2、社會意識形態取向的影視評論寫作:主要是從社會的政治意識、倫理道德、美學取向、男女角色的社會地位與性別認同、對待不同民族或種族的態度及宗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方面來分析影視作品中隱藏的相關觀念。 入手角度: 影片想要告訴觀眾一個什麼樣的主題信息?在這些信息中,哪些是明指的,哪些是暗指的?明指與暗指與現實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影片所表露的精神和價值是什麼?它們代表著哪個階級或階層? 影片是否挑戰了觀眾的信仰,或是暗合? 影片是否製造了某種文化或價值的認同,它使用的是什麼手法?在這中間是否存在著國家/民族主義或文化侵略?不同的性別/種族是如何在影片中被呈現的?他們在影片中所呈現的形象是被真實再現還是被歪曲和曲解? 影片所使用的基本的思維模式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 影片中的世界是呈現世界真實的復雜性,還是不斷暗示著某種價值觀?這一種價值觀背後的理論支撐是什麼?

2. 電影的風格有哪些電影風格大全

不知道你問的是從觀眾角度還是專業製作角度,專業製作角度以下幾種

電影風格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紀實風格、溶合風格、共現風格、繪畫風格、電視風格。

拓展資料

電影是人類知道其確切產生時間和成長歷程的藝術,是20世紀以來發展迅速、影響巨大的媒體,是政治、經濟、文化三位一體的創意產業。從19世紀末開始,法國、美國及其他地區的電影發明家們相繼發明了能摹擬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光聲記錄和還原的技術和機器,這種電影技術從一誕生,就被企業家發展成為電影生意,被政治家發展成為意識形態,被藝術家發展成為電影藝術,被研究者發展成為電影理論。一部電影發展史同時也是電影人探索電影規律的歷史。

3. 電影的五個藝術特點是什麼

我認為電影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綜合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如文學(通過劇本和故事情節表現)、服飾、美術、音樂、表演、攝影攝像等等,很多影片還加入了現代科技(如電腦技術)
這個你可以參考一下http://ke..com/view/319377.htm

4. 影片的風格有哪些

1、寫實主義電影

寫實主義電影是一種特定的審美風格,它力求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

其基本特徵是反叛傳統的歷史題材、神話與宗教主題以及所謂的英雄史詩,而將注意點放在現實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其中,講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勝在讓人感同身受。

2、古典主義電影

古典主義電影是指以古典時代為背景或具有與那個時代相似風格畫面的電影。古典主義電影代表作有《慾望之翼》、07年法國最新賣座喜劇大片《莫里哀情史》、《天才莫扎特》、《吝嗇鬼》等。

3、形式主義電影

在電影研究中,形式主義是電影拍制的一種習慣,通常在片中會用上大量明顯的電影語言,例如剪片、拍攝鏡頭,攝影機的移動,道具及場景設計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著重於人工的電影體驗。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

5. 影視作品的藝術特色指的是什麼

影視藝術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最終由聲音、畫面等多媒體元素組成,具備了其藝術特性。例如影視藝術畫面的符號性、鏡頭元素、造型元素和場面調度;聲音中的人聲、音響、音樂和音畫;另外還有個就是由聲音和畫面共同組成的蒙太奇。在無聲影視中它們沒有聲音效果,而且畫面的某些特性也不全,比如場面調度,當時技術限制在場面調度方面要求很低。

我們有種感覺,很多事情在我們記憶中只是過眼雲煙,其實這些過眼雲煙的場景即可說成是我們的印象畫面,也可以說成是影視畫面。因為影視畫面是對人類生活的再現,無論是我們的記憶還是曾經的歷史,他們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類。現在最重要的一點是:影視畫面存在與否的問題。

就像哲學上的意識與物質一樣,第一性永遠是個爭論無休的話題。前面我們有說印象畫面可以理解成影視畫面,它們雖然作用於我們的意識,但是真正存在嗎?在我們視覺作用下那些畫面出現後,他們是沒有物質元素的,也就是說影視畫面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一種記憶手段而已,至於記憶手段要怎麼去實現那可以用科技來衡量。影視在記憶人類社會生活的同時被劃分到藝術領域後,它所記憶的那些現實映象被稱為特殊的藝術符號。它是一種能夠超越現實的現實,就像現在拍的電影電視都能憑空捏造一樣。

還有一種情況叫印象嵌套。比如那些影視作品中那些人物回憶的畫面,還有就是穿越時空之類的。在最原始的《西遊記》中是事件從頭到尾放映,可以說成順序,而在後來改版的《西遊記》中卻以倒序來放映,在倒序放映時就不得不用印象嵌套;再者時空穿越類的,比如新版的《神話》,先現代後古代,而在陳述古代的同時又嵌入現代,這可以說成是錯落有致。《神話》從剛開始的現代出場再返回到古代時,欣賞者本以為那是一個回憶的過程,但是導演卻用的古代陳述,並不是他們回憶的過程,當然這點只有在結尾時大家才看出來,因為那部影視作品敘述了兩千年時才得以見證它的模式並不像其他穿越作品那樣用倒序進行的。

影視畫面的鏡頭元素包括有長、中、短景的取景問題,另外還有很多素材也包含其中,比如那些鏡架、燈光以及那些參與對調的設計人員都可以歸類的鏡頭元素。

感觸較深的就是走秀。湖南電視台是近年國家興起的最有熱度的走秀欄目,有我們熟悉的超女、快男快女等等。而這些走型後都需要鏡頭元素,不能只是光憑那幾件「原始」類型的服裝就可以紅遍大江南北。在這些走型後的走秀節目中鏡頭元素尤其重要。從剛舉辦始它們先做好宣傳力度,然後再聘用燈光等設計師架構舞台,最後再由參賽選手上場為欄目增光添彩,在這些程序的執行過程中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要爭取到最佳的鏡頭元素。有很多人說這些都不是屬於影視,但它們屬於藝術是肯定沒錯的,既然都是藝術那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鏡頭元素只不過是影視藝術中畫面所追求的另一獨到元素罷了。

再者取景的問題也是鏡頭元素的要點。比如那些燈光師和攝影師他們在取景時是有距離要求的,該取長景時絕不會怕沒有物理設備那用簡短線材,取短景時絕不會擔心遭人嘔吐而cut。見得最多的就是我們在看那些拍戲的後台花絮時會有很多搞笑的地方,大家在捧腹大笑的同時該考慮的是這些鏡頭的剪輯交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不像一個畫面就是一張影像,他們所播放的每一秒鍾的那二十四張畫面是通過無數人力、勞力、物力合資而成的。僅一個鏡頭元素就會這么讓人費勞費心,那麼其他的元素呢?

造型元素也是我們數之不盡、藝術家們用之不竭的資源。偶像劇《終極一班》、《終極一家》這樣的系列的最終走型就是以偶像人特的造型為主。大多數時候觀眾欣賞影片並不是看影片如何,他們看的是演員名聲,隨便找一部很垃圾的影片讓周傑倫去改編也能在影視界引起軒然大波,這就是當今天影視藝術的跟風潮流,如此這般盜版也數不勝數,本來一篇很爛的影片非要拍十來次後來卻越拍越爛,這就是當今影視藝術的「不朽」傑作;原本讓人熟悉的歷史劇也被糊弄得面目全非,這就是當今影視藝術的「創新」。在脫離造型元素的影視作品沒有從表象上去被觀眾認可,是永遠做不到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再現的,它就是一個植物人,沒有意識,未經雕刻的朽木。有一類影片是可以脫離造型元素這一項的,那就偷拍。在新聞聯播上的那些監控除了向人反映一個社會事實外沒有任何的影視藝術作品內涵。

在綜合上面所述的所有元素後還是不能構成一部具有獨特畫面的影片,因為他們缺少一個環境,缺少一個包裝他們的東西迪個東西就是所謂的場景。場景在應用時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調度。此「調度」非彼「調度」,此調度講的是場景該調整的度數,可以說成是微調的參數,而並非公司員工間的分配問題。前面有說場景只是包裝其他的畫面元素,它就像一個可變容器,而這個容器更形象地可以放在三維坐標系中去理解,有長寬高,場景調度就是對其長寬高進行調整的過程

6. 電影的特點有哪些

1、用直觀形象展現生活過程。其展現的優點是:模擬,全方位,鮮活感;

同時訴諸生理與心理層面,激發「通感」,全面調動人的興奮與亢奮;最完整,最宏觀,最主觀;講究原生感,質感,親近感,亦即現場性與人間性。

2、直觀形象強似實際生活表象。由直觀性而來,但其能量獨一無二。

要在:實感,質感;無所不至,無所不能;既現實又超現實;以一個假定性的宏觀前提,實現自己迄今為止唯一的在這方面的巨大的效應。旨在紀錄式地再現生活情景,使觀眾如臨其境,感同身受。

3、以運動的方式表現運動的事物。作為效仿最佳的造型藝術,直達生活的真相與本質,揭示事物的動態性質。

含:鏡頭的運動;鏡內事物的運動;人的行為、性格、心理(事件、情節、情景)的運動。展現生活本身生動、活潑、豐富的現象形態和生命、生活、生存的人文底蘊。

4、用綜合的方式實施藝術創造與傳達。含:內容上的綜合展示;形式上的綜合手段;創作上的綜合表達;接受上的綜合美感。其效應是豐富性,無所不包。

一切其他藝術的審美優點均為所用,但不是機械拼合,而是有機融合,服從自身目標,從而成為其實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6)哪些電影具有藝術特色擴展閱讀: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

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網路——電影

7. 張藝謀的電影有哪些藝術特色

初期作品比較貼進現實生活,比較朴實,給人以無限感慨!但後來,大概主要是為了沖進奧斯卡,也開始講排場,內容空洞,這也是中國近期電影的一個錯誤的發展趨勢,就比如陳凱歌的<無極>甚至被人評為"穿得一身珠光寶器的妓女"(這好像是引用了魯迅先生的話)空有其表,而缺乏靈魂和實質性的東西!
可以說老謀子的電影是中國影壇的一面旗幟。

他比較注重畫面美和色彩的搭配。在他初期的作品中寫實風格是他作品中的主流。用一句現在時髦的話說,他初期的電影比較關注民生。都是小市民或農村題材。他比較善於用自然的事物來渲染氣氛(如《秋菊打官司》中曲折的鄉間小路,象徵著秋菊的坎坷的告官之路)。
在《秋菊打官司》里是要「討個說法」,《英雄》簡化到由於是趙國人,無名就擔負起「刺秦」的重任(情節缺乏切己的動機,在推動敘事發展方面有明顯欠缺)。在影片的敘事方面,常常極端運用某種方法,如《搖啊搖,搖到外婆橋》與原作頻頻使用預敘相反,恰恰是大量使用省略法,敘事頗為生澀以至於難以流暢地敘述一個復雜的黑幫故事:而《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比比皆是的靜止拍攝,緩慢的鏡頭運動,暗示了一個古老的壓抑故事。凡此種種,均能證明極端化的思維方式在不同層面的存在。

極端化策略挾帶著導演銳利的個人意志,在形成鮮明的創作個性與風格方面極具優勢,而且創作個性一旦形成,由此形成了創作重復。這種重復是必要的:個性因重復得以強調,風格因重復得以彰顯。張藝謀影片的敘事策略、創作個性、美學風格正是由一系列熟悉而陌生的電影(如《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菊豆》等等)不斷地確認而大獲成功。但是,以極端化為核心的個性、風格可能因自身的偏執而拒絕接受審美視野之外的存在。極端化風格因其獨特而鮮明的特點備受關注與青睞,但極端化風格因其偏執也帶來了藝術上的一些不可迴避的隱患。

他對電影的創新,個人理解,更加追求畫面的色彩對比以追求畫面美的升華。比如《紅高粱》中姜文黝黑的肌膚和枯黃的稻草及高粱的對比,《英雄》中張、章穿的大紅喜袍和金色稻穀的對比。整個畫面非常唯美,畢竟他是學攝影的出身。

8. 電影藝術的特點有哪些

http://cache..com/c?m=&p=9a72c115d9c046e6439fc7710843&user=

閱讀全文

與哪些電影具有藝術特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下載好的電影如何投射到電視 瀏覽:749
全家人如何自救電影 瀏覽:599
男女租房電影有哪些 瀏覽:938
白頭翁是什麼電影 瀏覽:781
騰訊上有什麼好看的vip電影下載 瀏覽:928
俄羅斯電影停電免費高清在線觀看 瀏覽:162
好看的美國戰爭片排行榜電影 瀏覽:922
有什麼關於狗的電影好看的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05
看電影如何不全屏 瀏覽:886
關於狙擊槍電影有哪些 瀏覽:474
為什麼電影都是抖音 瀏覽:549
電影藝術會受到社會哪些方面的影響呢 瀏覽:164
手機暴風影音的視頻怎麼下載電影網站 瀏覽:272
秋霞日韓電影手機版免費 瀏覽:487
其他2d電影什麼意思 瀏覽:299
張學友的喜劇電影有哪些 瀏覽:564
電影七鏢客免費版 瀏覽:854
對粉絲電影怎麼看的 瀏覽:187
有沒有什麼好看動漫電影網站你懂得 瀏覽:475
最近出的一部動漫電影好看的電影 瀏覽: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