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電影中一些情節的真假
1 假的 片中關於戰爭的情節都是演繹的
2 假的 根據他的思想想像出他的實踐
3 是孔子學生日後整理編定的語錄里有的 無從考證
4 真不知道 查不出
② 孔子電影中有哪些細節不符合古代禮樂習慣
當時的政治情況是,各諸侯國不聽周天子的號令;諸侯國中,大夫(諸侯的臣子)又不聽諸侯的號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們的家臣把持權力.這整個是一個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亂的時代.處在這樣的時代,孔子堅決站在君主一方,維護君主的地位,反對臣子們冒犯君主,製造動亂.他在作大司寇期間,曾拆毀了把持魯國政權的季氏家族超過禮制規定所修建的堅固城池.他在晚年,齊國的臣子陳氏果然篡奪了政權,並殺死了齊國的君主,於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魯國國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請求出兵討伐陳姓的齊國.衛國發生內亂,父子爭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許多在衛國做官,問孔子應該如何辦?孔子回答,應該首先確定名分,名分確定了,才好使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自覺地按照禮制的要求去做.
當時的社會動亂,集中表現在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們都紛紛違背禮制,諸侯要用天子的規格,大夫要用諸侯的規格,而大夫的家臣則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權力,製造動亂.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為「禮崩樂壞」.禮樂的崩壞又首先表現於祭祀禮儀的破壞.比如說,依照禮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魯國僅僅是個諸侯,卻用天子的禮樂祭祀上帝.雖然,這是經過周天子特別批準的,但是後來的儒者們認為,這也是不應該的.魯國如此,其他諸侯有條件時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國,剛剛被封為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為上帝進行祭祀,後來又祭祀其他被奉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國如此,別國也不甘落後,齊國、楚國、魏國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來.諸侯如此,大夫們也不示弱.依照禮制,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國境之內的名山大川,但是魯國的大夫季氏卻去祭祀魯國境內的泰山.孔子批評說,泰山神是懂得禮制的,決不會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禮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時,諸侯們都來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詞有「公侯們來助祭啊,天子庄嚴而肅穆」.但是季氏僅僅是個大夫,他們在祭祖時也唱著「公侯們來助祭啊,天子庄嚴而肅穆」.孔子憤慨地說,他們家有什麼資格唱這樣的歌!
③ 孔子電影問題
「復聖」顏回,位列眾賢之首,可見其地位和影響。當顏回墜入冰湖不顧安危救師傅著作之時,孔子在湖面大喊顏回上來,最後孔子抱著顏回冰冷身軀,想用體溫救顏回,不願相信顏回已然離世……這一幕見證了顏回對於文化的保護,以及二人的師徒情深。此外,顏回亦是孔子的一面鏡子,如他向孔子說的:「假如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以及當面對孔子不要將全部理想寄託在魯君身上的批判,都可看出顏回的直言品格是十分突出的;相對顏回的文質彬彬,子路則給人的感覺是伉直魯莽,不像一個文人,倒像一個粗人,其身上更有一股久違的任俠之風。電影里,子路可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譬如他當街一人救下小奴漆思弓。而且子路更有著其他***少有的豪爽性格,譬如大碗飲酒……還有去衛國赴任時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子貢
子貢,作為孔子徒弟里最有作為的一位。他曾任魯、衛國相,辦事通達,口才雄辯,善於經商,被看作是年齡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和商人,後代尊稱其是「儒商鼻祖」,還有拜他為「財神爺」的。可見子貢不僅能說,而且能幹。
冉求:多才多藝 擅於政事
同樣,冉求也是孔子徒弟里的七十二賢人之一。而終極孔子能夠回到魯國,也是因冉求抗齊有功的原因。一個書生也能打仗,並取得輝煌之戰績,可謂是藝多不壓身的典範。
漆思弓:身殘志堅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篇
漆思弓
作為七十二閑人的漆思弓固然名聲不及顏回、子路那般為人所知,但是在電影里,卻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人物。由於他,讓孔子在朝堂之人「舌戰群儒」;由於他,讓孔子有心廢除「人殉陋制」;同樣由於他,讓我們看到了孔子「仁義聰明」的君子品格。
④ 孔子電影有不明之處
尊賢重士是那個時代拉攏人心的一種很好的手段,當時的孔子早已以博學多聞(尤其是在禮樂制度方面)聞名於天下了,所以很多國君想把他留在自己國家中。孔子本身也有傑出的才能,可以為諸侯提供一些好的治國方針,如「政在節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另外,孔子的許多學生也是有相當地位或關系的,比如說大弟子子路,他的妻子的哥哥是衛國出名的大夫,依賴這類關系,孔子也自然會得到厚待。當然,孔子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說他經過曹國時根本就沒人理他,到宋國時甚至遭到宋國大夫司馬桓魋的追殺。在蒲地的時候被包圍,後來因為楚國發動軍隊救援才得以解圍。
⑤ 胡玫導演的電影孔子中用哪些錯誤的歷史常識
人物稱呼
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可是電影里他第一次出場的時候竟然打成了「孔鋰」。另外,孔子怎麼會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貢」呢?稱呼別人的字,這是對同輩的稱呼方法。但孔子是長輩,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這部電影從開始寫劇本的時候,就一直在和各路專家開會,討論各種細節問題。這些名字問題,之前早就探討過了。當時對這方面有三種方案:要麼稱名,要麼稱字,要麼將名與字混稱。最後用了第三方案。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春秋時人的稱謂很復雜,比如公山不狃,拗口難記,我們就改稱公山狃,簡化。這是有意為之。我們所有編劇都知道,子路名叫卞仲由,但如果這樣稱呼,恐怕很少觀眾知道此人是誰。「顏淵」是名,但大家不熟悉,也就不如稱「顏回」,子貢也是一樣,他叫端木賜,但誰知道端木賜是誰呢?專家知道,但這部電影當然不是只拍給專家看的吧?
南子根本沒被謀殺
片中的南子是在內亂中被謀殺致死的,但歷史上,衛國的太子的確想要謀殺南子,但卻因為意圖謀殺南子被逐,可是電影里就這么把她害死了!而且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顏回的死都不符合歷史的記載。子路和顏回其實都是在孔子回魯國之後死的。而且顏回是因為太窮、營養不良死的,根本沒有電影里死得那麼悲慘。子路的確死在戰場上,但是時間也不對。
這幾個人的結局, 除了子路之外,其他幾個人的死,歷史書上根本沒有任何交代。這屬於歷史的空白,因為有空白,所以我們才可以編。如果歷史上明確地說,顏回死於自殺,或者說顏回被人砍了多少刀而死,我們就不能改了,像夾谷會盟,五子台平叛,回魯國,這些歷史上有詳細描述的東西,我們就完全按照史書上的內容去還原。而像孔子見南子時的對白,歷史上沒有的,我們就可以寫,這個我稱作「鑽歷史的空子」。都是人性的戲,每個人怎麼變化,怎麼體悟一些東西,這才是電影里最重要的東西。
至於顏回是營養不良死的,這個說法也缺乏依據吧。有材料表明,顏回家中有田地,有房地產,還有桑林,在《莊子·讓王》里有記載:孔子謂顏回曰:「回, 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顏回其實達得到小康標准。
南子也是一樣,我們設計她中了一箭,就沒再交代她的生死了。其實孔子十年內進進出出衛國好幾次,電影里容納不了那麼多內容,所以簡化了。
於丹的話成孔子思想
片中當孔子被逐出魯國時,弟子顏回「勸說」孔子:「您曾經跟我們講過,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應該改變自己的內心。」這話是於丹說的啊,怎麼變成孔子思想了?這就是得了便宜賣乖嘛,就是要妥協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思想。」
這當然不是孔子的話,而是編劇為孔子虛擬的話。但要把這句話安到於丹頭上,也同樣有些過分。事實上,關於台詞的爭議,這一點屬於吹毛求疵。要找毛病,我們聽到的更多的一句,是電影中孔子說了一句「苟利國家生死已」,當時很多人都叫了出來,認為是林則徐的詩。
但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每句台詞都是琢磨過的。就算是這句所謂的林則徐名言,其實也是來自於鄭國的子產。子產比孔子早很多,但孔子什麼事都知道。他肯定研究過子產,因為他對子產的很多言行都有過點評,比如子產把刑法給刻在了鼎上,孔子就批評這件事。所以,孔子知道子產說「苟利國家生死已」的可能性也很大。
孔子兒子名字也寫錯
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可是電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鋰」。之所以叫「鯉」那是有故事的,是因為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魯昭公送了一條大鯉魚祝賀。這也錯得太離譜了!
孔子兒子叫「孔鯉」,這是國學基本知識。這件事情其實是電影字幕打字員出的錯誤———而編劇的職責,恐怕還管不到字幕打字員這里。
⑥ 跪求<<孔子>>穿幫鏡頭,需要與史實不相符的一些錯誤如地圖應南北放電影里放反了之類的
穿幫一:
漫天飛箭就是射不到孔子
影片開場後的第一場戰爭戲是叛軍來攻,孔子站在高台上擂鼓,對方叛軍射來的羽箭漫天飛舞。這些羽箭在孔子的周圍來回穿梭,不僅射不到孔子,連他身邊的魯軍都射不到,給人感覺羽箭像長了眼睛一樣。
穿幫二:
季孫斯都老了,孔子卻沒老
在片中,陳建斌飾演與孔子爭權的魯國原相國季孫斯,藉由齊國的力量將孔子趕出魯國。孔子周遊列國一段時間後,原本英姿颯爽的季孫斯已經白發蒼蒼,時間似過去幾十年。然而,下一個鏡頭,孔子的模樣卻與之前離開魯國時沒有任何變化,難道孔子很懂得美容?
穿幫三:
冰面開裂,人多反而沒事
眾人於冰封的河面上前行時,整個冰面開裂,威脅到諸人性命。孔子愛徒掉入冰窟,為了挽救落入水中的書簡而喪命。任泉飾演的弟子顏回落水後,孔子幾十名弟子都趴在脆弱的冰窟四周呼喚顏回,這個時候,冰也不裂了,看來,冰窟四周的冰面承重能力太強了。
穿幫四:
南子穿的木屐款式很現代
片中,周迅飾演的南子出場時,鏡頭先落到南子的腳上,一雙高跟坡底的木屐讓觀眾大呼「香艷」。
史書上記載,木屐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晉文公復國,為紀念忠臣介子推,用燒死介子推的那株樹製成一雙木屐。後被市井人所模仿,並相沿成習。從時間上看,南子穿木屐並沒有錯,但就這雙木屐的款式來說,高跟坡底露腳趾的設計,顯得太過現代。
⑦ 電影《孔子》在爭議什麼問題
1-------- 歸魯之後,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顏回在整理時,不限於一般的刻寫與編簡,而是著重於考證及校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偽存真。特別是《易》,顏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過程中,顏回嘔心瀝血,以致勞累而死。
2------- 傳說南子早年在宋國即有人私通,為了她,衛國發生過爭斗,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她的名聲很大。看電影中的子見南子樣子她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不過我就不解,上一次孔子在衛國住了將近一年,南子為何不見他?
《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
3-------·由林潮祥、毛懷清領銜的造型設計團隊,前後共打造了3500種古樸華麗的道具,創造了中國影史道具製作的紀錄。小到兵器上的紋飾、盔甲上的字元,大到館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全套編鍾進行完整的復制。
http://..com/question/146471337.html
⑧ 《孔子》這部片子中有很多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確實,電影中有許多不合事實之處。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1.漆思弓這個人物貌似沒有;
2.孔子在夾谷會盟中,過程不如電影里簡單,先是破四方之樂,再是揭穿小丑把戲的陰謀,最後與齊國爭辯,奪回齊國侵犯魯國的土地,並沒有電影中雙方對壘之戲。魯國國君也帶了大司馬,准備了軍事力量。
3.顏回不是掉進水中為救書而死,而是在回到魯國後死於營養不良。
4.子路死於孔子逝世前一年,那時孔子已經回到魯國。
5.孔子並不是回到魯國就退居家中修書,還是參加過政事,只是與季氏思想不符,被冷落後才修書。
6.孔子死於病榻之上。
……
其實影片中多處不合事實,
是因為這是電影的一種表達手法,
更改一定的劇情,
更利於作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⑨ 關於電影《孔子》的一些問題
1-------- 歸魯之後,顏回除講學外,便是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顏回在整理時,不限於一般的刻寫與編簡,而是著重於考證及校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偽存真。特別是《易》,顏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過程中,顏回嘔心瀝血,以致勞累而死。
2------- 傳說南子早年在宋國即有人私通,為了她,衛國發生過爭斗,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她的名聲很大。看電影中的子見南子樣子她也是一個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來了,得好好見一見,不過我就不解,上一次孔子在衛國住了將近一年,南子為何不見他?
《史記》說:(南子)使人謂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與寡君為兄弟者,必見寡小君。寡小君原見。"孔子辭謝,不得已而見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門,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環佩玉聲璆然。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
3-------·由林潮祥、毛懷清領銜的造型設計團隊,前後共打造了3500種古樸華麗的道具,創造了中國影史道具製作的紀錄。小到兵器上的紋飾、盔甲上的字元,大到館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全套編鍾進行完整的復制。
很高興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