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改編成電影的小說要國內的
《花季雨季》(郁秀的《花季雨季》)
《玉觀音》(海岩的《玉觀音》)
《我愛你》(王朔的《過把癮》)
《天下無賊》
還有幾個改編自王朔的
《陽光燦爛的日子》 (王朔的 《動物兇猛》)
《甲方乙方》
《我是你爸爸》
《看上去很美》
《永失我愛》
㈡ 莫言有多少作品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
1、《紅高粱》
《紅高粱》改編自中國首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紅高粱家族》,由鄭曉龍執導,由周迅、朱亞文、黃軒、秦海璐、於榮光、徐光宇、解惠清、曹征、韓童生等主演。
該劇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初,九兒在充滿生命力的山東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譜寫的一段關於愛與恨、征服與被征服,充滿生命力的近代傳奇史詩巨制。
已於2014年10月27日登陸北京衛視、山東衛視、浙江衛視、東方衛視四大衛視黃金檔首播,該劇先後獲得國劇盛典年度十佳電視劇、華鼎獎百強電視劇第一名,並入圍飛天獎優秀電視劇。
2、《幸福時光》
《幸福時光》改編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創作的中篇小說《師傅越來越幽默》,由張藝謀執導,趙本山、董潔,李雪健等主演的電影。該片講述了經濟拮據的退休工人老趙為了娶妻借錢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該電影於2000年12月31日上映。
3、《暖》
電影《暖》,2003年由導演霍建起執導,改編自莫言的小說《白狗鞦韆架》。 影片講述了一個很青春、很含蓄的愛情故事,在北京工作的林井河(郭曉冬飾)請假回到10年沒有回過的農村老家,他在家鄉的橋頭遇到了昔日的初戀情人暖(李佳飾),就此展開了一段他和曾經的戀人暖之間的回憶。
4、《白棉花》
《白棉花》是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莫言的同名作品改編。由導演李幼喬執導,蘇有朋、寧靜、庹宗華主演。是一部反映中國農村現狀的影片。《白棉花》講述一對加工棉花的青年男女,在棉花工廠里發生的悲歡離合。
5、《太陽有耳》
《太陽有耳》由威寶娛樂有限公司於1995年出品。該片改編自莫言所著小說《姑奶奶披紅綢》,由嚴浩執導,張瑜、尤勇、高強、馬精武、姜艷嬙等領銜主演。影片描述了一個無知、傳統的農家婦女油油在飢餓求生存的絕境中,竟被自己的丈夫為了兩個饅頭拱手「借給」土匪潘好,受盡羞辱。然而在潘好身上,油油卻意外地得到了從未在丈夫身上得到過的愛和對一個女人的尊重。
㈢ 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什麼由語言藝術到什麼藝術的轉化
小說改編成電影是由語言藝術到視聽藝術的轉化。從語言藝術到視聽藝術;從文學到電影;從高雅到通俗;從少數人的閱讀到大眾傳媒……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影藝術也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在生活節奏日漸加快的今天,大約很少還有人能平心靜氣鍥而不舍地捧起《紅樓夢》、《約翰"克里斯朵夫》這類煌煌巨著。休閑成為時尚,輕松歡樂成為主題,泡沫文化如同泡沫經濟般充斥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於是,人們開始不怎麼讀書而開始「讀」電影,「讀」電視,「讀」錄像帶,「讀」影碟,「讀」光碟……從此,手捧一杯香茗細細品味「採菊東籬下」、「明月松間照」的閑情逸致被五光十色瞬間即逝的活動影象所替代。我是學編導的,如果覺得滿意請採納。
㈣ 你覺得哪些小說改編的電影在藝術性上超越了原著小說
《教父》,它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的黑幫電影,該片改編自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以維托·唐·科萊昂為首的黑幫家族的發展過程以及科萊昂的小兒子邁克如何接任父親成為黑幫首領的故事。
㈤ 什麼樣的文學作品會被拍成電影
電影作為「第七藝術」 ,與文學有著天然的關系。電影的拍攝需要完善的劇本,而引人入勝的情節設置、富有張力的言語交流以及布景的安排等,與富有文學性的小說、戲劇、詩歌等文學形式有著脫離不開的關系。一部源於文學作品的劇本一定是有自己獨特的敘述和表達方式,永遠不可能是將作品原封不動地沿用,這就必然涉及到文學作品的改編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後現代文化入侵,電影的改編不僅僅局限於對原著情節人物的沿用和保留,而是更注重新意和一個「變」字,更追求帶有諷刺的意味和視覺上的沖擊。概言之,中國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忠實原著型
這種類型是最常見最普遍的改編方式,大部分電影劇本都對原著保持了忠實的態度,不做大的改動,並盡量將文學作品中的信息和思想感情傳達給觀眾。
今年上映的《小時代》和《一座城池》就是根據郭敬明和韓寒的小說改編而成的。其中,郭敬明親自編劇導演的《小時代》的兩部電影精準地將觀眾定位在了20歲左右的《小時代》擁躉群體,因此雖然影片招來鋪天蓋地的惡評,在票房上卻分別都達到幾億,成為文學作品改編電影的一部賣座成功的例子。除了這兩位作家的作品,近兩年《李獻計歷險記》、《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基本都是忠實於原著向觀眾展現從文學作品到影視作品的過渡。雖然其中有些很賣座、很成功,有的比較蕭條冷淡,但是就這種以文學作品為藍本進行改編的電影,的的確確成為了電影創作的一個走向。諸如此類的作品,不說四大名著等經典在影史上被無數次呈現,當下的電影市場颳起的這陣將暢銷書和網路連載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旋風使暢銷書和網路連載小說本身就能成為一個賣點和噱頭,推動著作品更大影響的普及。原有的商業電影要想抓住觀眾的眼球,必然需要製造更多的看點,在影片上映之前讓更多的人感興趣;而把受觀眾歡迎的文學作品進行改編,必然能吸引作品本身的擁護者。因此,電影劇本創作取材於文學作品的現狀是順應時代觀眾需要的一個重要方式。
二、「戲仿」升華型
戲仿,又稱諧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對其他作品進行借用再創作,以達到調侃、嘲諷、游戲甚至致敬的目的。香港電影製造喜劇效果是經常使用「戲仿」手法的,其中,香港電影的代表人物——導演兼演員周星馳更是將「戲仿」的手法進行到底,他的電影混入了許多對其他文學或電影作品的借鑒和改編。在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上,周星馳貌似鍾情於《西遊記》,他的最經典作品《大話西遊》和最賣座電影《西遊降魔篇》等對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故事進行化用,但又只沿用了部分人物設置和大致故事,而對人物性格、情節等方面做了顛覆性的改變。
《大話西遊》作為周星馳的巔峰之作,是將戲仿的手法發揮到極致的作品。孫悟空化身至尊寶,與紫霞的一段絕世戀情成為了電影的主線。原著中的孫悟空作為出家的僧人,一直糾纏在與唐僧的師徒情和與沙僧、八戒的兄弟情中間,關於愛情的部分是完全空白的。而周星馳改編的電影完全弱化了孫悟空對唐僧的忠心耿耿,還設置了他對唐僧怒氣沖天的怨言。一曲經典的《Only you》讓觀眾記住了這個全新的唐僧形象。電影中的有些情節可能會讓觀眾覺得一時無法接受,但是作為導演及主演的周星馳是將後現代的荒誕元素融入到了作品中,產生了非常激烈的滑稽和諷刺的效果。無厘頭的喜劇創意在該片中比比皆是,無疑開創了一種電影類型的先河。《西遊降魔篇》同樣是對《西遊記》的改編和戲仿,就其賣座程度和觀眾評價來看,「明星+3D+搞笑」的組合仍然有很大的市場和前景,顯然這里完成的是商業化喜劇電影的改造。周星馳的這些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並不是具有偶然性的。從之前認為這種顛覆性嘗試完全改變了原著的內容,是胡說八道、不知所雲的失敗創作,到後來觀眾接受並認可了這類「笑果」雖然只有短短幾年。可以說,中規中矩自然不會出錯,卻有可能因此而失去亮點;拋開條條框框,如果不按套路出牌,不斷嘗試創新,也許會大獲成功。
三、「改頭換面」型
「改頭換面」型改編就是基本把原著的大概情節沿用下來,但是把故事發生的情景、時間、國家等等做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變。《魔俠傳之唐吉可德》作為這類作品的代表,是對西班牙小說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進行的改編。電影把在16、17世紀的西班牙發生的故事轉移到中國古代,而原著中的一系列人物也都能在這部電影中找到對應。堂吉訶德受到騎士小說的影響而決意走上騎士的道路,影片中的唐吉則是每日沉浸於武俠小說並將小說中的橋段幻想成真實;原著中的堂吉訶德把鄉下客店當作城堡,把客店老闆當作城堡主人,要求老闆封他為騎士。而電影中則化用了武俠小說的橋段,唐吉可德要找一位在深山廟宇中的老乞丐,把他當做擁有蓋世武功的老英雄,只消讓其打通任督二脈就能做一個真正的英雄。堂吉訶德打定主意匡扶正義、除暴安良之後,常常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結果往往是損害了他人利益,自己也遭受一頓好打。而唐吉雖然也認為精神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卻總能在關鍵時刻弄拙成巧,化險為夷。編劇的改編使得影片中的唐吉變為了英雄,最後在眾義士的幫助下將惡勢力一舉殲滅,從此與美女神仙眷侶相伴,顛覆了原著中的形象。影片雖然在票房上並不如意,但其宣揚的「有些事總要有人做,聰明人袖手旁觀,我這個傻子就義不容辭」的精神的確值得深思回味,與我們現今的生活有著很多相通之處。
《滿城盡帶黃金甲》改編自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故事發生的時代則轉移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電影中的大王代表《雷雨》中的周朴園;大王子元祥是原著里邊長子周萍的角色;鞏俐飾演的王後也就是蘩漪;大將軍傑則影射魯大海,蔣嬋即是魯四鳳。劉燁飾演的大王子與妹妹和王後有著兩段錯綜復雜的亂倫戀情,還有和二皇子的勢不兩立。大王與王子們之間還刻畫了父子情。這些情節都和曹禺的《雷雨》有著一定程度的對應,而人物性格和整個電影的氛圍和原著基本保持了一致。不過,這種改頭換面式的改編卻未能如導演的意願,為他帶來滿堂喝彩,這卻是值得深思的。
總之,中國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狀況告訴我們,這些所謂的電影改編已經不再滿足於再現原著了,而是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思路來做呈現。除了迎合觀眾趣味地將流行小說以電影的形式展現出來,無厘頭的惡搞和顛覆性再創作也為這類電影開辟了一條新路。經典總是稀有的,將經典作品翻拍,只能是拾人牙慧;只有適應新時期人們的欣賞趣味不斷開拓思路和方向才是大勢所趨。電影工作者應該先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做起,在對文學作品有了深刻准確的解讀之後再將其轉化成電影藝術。只有擁有深刻精神內涵的電影作品才能真正獲得人們的認可,也才能在電影史上占據一席之地。
注釋:
[1]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於1911年發表《第七藝術宣言》,第一次宣稱電影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是三種空間藝術(繪畫、建築、雕塑)和三種時間藝術(詩歌、音樂、舞蹈)的綜合,形成了運動中的造型藝術,是把靜的藝術和動的藝術、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造型藝術和節奏藝術全都包括在內的一種綜合藝術。
㈥ 哪些電影既可被視為商業電影又可被視為藝術電影
商業藝術片:《猜火車》(1996):倫頓深深地沉浸在愛丁堡的毒品場景中,不顧毒品的誘惑和朋友的影響,試圖清理和離開。
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多(Alejandro Gonzalez Inarritu), 2003年:一個身患重病的數學家、一個曾經的罪犯和一個悲傷的母親發現他們的生活被一場致命的車禍纏繞在一起,這場車禍以他們無法想像的方式改變了他們。
去里斯本的夜車——2013年:Raimund Gregorius,一位瑞士教授,放棄了他的講座和保守的生活,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這將帶他踏上一段通往自己內心深處的旅程。
冬季睡眠,2014年:土耳其一個偏遠村莊的酒店老闆兼房東處理他的家庭內部沖突和一個拖欠房租的房客。
《Elle》2016年:一名成功的女商人在追蹤強奸她的未知男子時陷入了一場貓鼠游戲。《著火的女孩》,2019年:18世紀末,在布列塔尼的一個孤島上,一位女畫家必須為一位年輕女子畫一幅結婚照。
㈦ 小說改編成電影的轉化需要藉助哪些藝術手段將某部影視作品和文學原著進行比較,評說一下各自的長短得失
哎 才給這么點分
可能還是復制去做論文 最討厭這類問題了
我是電影行業從業者 簡單說一些
小說是文字 電影是視覺 文字更大的魅力在於它雖然沒有直接畫面
但是它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顯卡 想像力 而文字跳動的那種韻律感和巧妙的語言構思
都會讓人或會心一笑 或拍案叫絕 或撫掌贊嘆 就像我剛才用這些詞
在電影中運用鏡頭語言 你怎麼才能把會心一笑這個詞 單這個詞 給表現出來呢
所以我們說 電影和小說 都是講故事 不過是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表現手法
比如你聽說酒吧有人打架 你在現場看 你聽別人說 你在新聞上見到
你都明白這是同一件事 內容你都知道 但是感受是不同的
但是有些東西是共通的 例如對愛情的追求 對人性的探索 對社會的鞭撻
無論是用語言 用文字 用鏡頭 都可以表達出或者說可以做到
只是受眾感受不同 但是最終是殊途同歸的
例如美國文學巨著《阿甘正傳》 電影版和小說 都可謂是其領域的永恆經典
再比如我國著名郭比特人作家小明的《大時代》系列 無論小說和電影
都不是簡單用一句垃圾可以囊括的 看 我用了囊括而不是概括 這就是語言或者說文字的一種手法
電影是在保留小說故事框架走向和劇情的情況下,把內容和故事用鏡頭語言表現出來。
從故事版到分鏡本 從場景到人物 都需要具體的設計和完善 最終才能奉上一部佳作
但是不可否認 有些文學作品 確實很難以鏡頭來描述 比如古龍的武俠小說
全靠文字意境來塑造人物和故事 有些用文字可以明白理解的情節和人物活動
用鏡頭就很難完美表現 我是說 很難 並非做不到 但是很可惜 目前還沒有一部可以說比較好的
古龍電影或者電視劇
也不可否認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很多文豪級的人物 也對電影有一定的不信任
比如加西亞·馬爾克斯 《百年孤獨》正是因為他的拒絕 才沒有能夠被搬上熒幕
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阿甘正傳 莎翁情史 啊Q正傳 茶館 雷雨 等優秀作品在大熒幕上同樣輝煌精彩
㈧ 將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有哪些難點需要解決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形式,其實已經類似於把小說改編成電影了。
那麼先放下改編手法的好壞之分,單純從技術難點上來看,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說: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細節部分有哪些是沖突而矛盾的,以致於在改編中必須要完成相關的轉化:請不要抬杠拿出《狗鎮》這樣的把電影當實驗戲劇拍的非主流作品,也不要拿出某些實驗戲劇家做的好像電影一般的舞台作品,我們既然討論兩大藝術形式的異同與轉化介面,那麼默認是在說典型作品。
我的知識更偏向舞台劇一點,所以我更多地從舞台劇的角度來談改編的難點:
1. 場景——規定情境與自由情境一部電影有多少場戲?80場不算多的,150-200場也是經常有的。
一部舞台劇有多少場戲?如果嚴格按幕來算的話,3幕,4幕,6幕,8幕,12幕,基本就到頭了。即使把幕間轉場也算上,一部3小時的舞台劇最多也就30多場。
所以,這兩種藝術形式最大的區別是:以經典舞台戲劇理論,是要在最逼仄的場景中完成最集中的矛盾沖突,而電影則希望通過更多的場景來鋪陳眼界,場景的多與少,實際上從大結構上決定了戲劇故事和電影故事的差別,所以在改編的伊始,場景問題應該是首要問題。把典型的舞台劇改編成典型的電影,在故事上最大的結構調整就是場次增加。
這種調整可以是場景切分,也就是將舞台劇中的場景從大化小,轉化為不同場景或不同時間中的故事,從而將矛盾沖突拉平一些;
也可以是場景再生:將舞台劇本中明顯是為了「把故事湊一起」而使用的第三方轉述、角色所講的故事和一些信息點,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成為新的故事,從而進行補足;
甚至可以是場景原創:在把握原著基礎上,對舞台上沒有表現的情節進行再創作,從而使故事更豐滿。
最後是改變故事:全面打碎故事結構之後重構。
以上四種技術手段,我認為難度是逐級上升的。
2. 視角——定焦與泛焦舞台劇作品,不管是鏡框式也好,打破鏡框的也罷,視角都只有一個:從觀眾的眼睛到表演區兩點一線。而電影的視角是一隻無所不在的小眼睛:觀眾實際上是跟著這只小眼睛上天入地,導演讓你看什麼,從哪個角度看,看多久,是你不能決定的。這就帶來了問題:從一個固定視角的舞台劇轉化成一個自由視角的電影,視角的增加必然是難度。
這和上面所說的場景增加是一樣的,技術處理方法也類似,難度也類似,邏輯是一致的我就不從頭說一遍了。
在不管哪一派舞台戲劇理論中,舞台中心或者說舞台焦點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個章節:因為上面提到過的舞台作品是不能決定觀眾視角的,那麼應對這一天生的「缺陷」,舞台劇一方面要提供這個舞台焦點:在任意時刻,必有且只有一個地方是舞台的焦點,承載最多觀眾的視線。另一方面,尤其是現實主題的所有舞台劇,必須強調圍繞在這個焦點周圍的整個舞台場景都呈現出一種「泛焦」狀態:可能有的焦點演員在說台詞,但是其他演員仍然在賣力地演著自己的戲,大劇場舞台劇往往還會做出幾個次要焦點,形成一種「眾生相」,觀眾看哪個地方都是戲,而整個戲劇沖突就在這一鍋粥一樣的「泛焦」中向前推進——這也就是為什麼,電影劇本可以很好地還原故事而舞台劇本往往顯得單薄,因為劇本只能呈現焦點,無法呈現泛焦狀態下的整個舞台。
我覺得困難就在於此:講故事的方式完全都不一樣,而且這種不同是精神內核層面上的,不能像解決場景和視角問題一樣用技術手段來規劃。
說來說去,舞台上沒有特寫,而電影銀幕對於特寫來說太大了,對於群戲來說太小了。
3. 虛實——技術與想像力舞台劇的技術含量可比電影差遠了。
我認為,藝術形式之間的化學平衡是這樣的:能量(改編)大多是從低技術含量的形式,向高技術含量的形式進行流動,在這個流動的過程中,低技術含量構建的多維想像空間會塌縮成更低的維度。技術含量越高,表達越准確,想像空間越逼仄,哈姆雷特有1000個,少年派有100個,林蕭只有1個(這是個冷笑話啊冷笑話,千萬不要糾結)
所以,從一個電影導演的角度看,舞台上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是匪夷所思的:怎麼這兩個人往這邊一轉身(行話叫跳戲),整個故事的情景就從現實變成回憶了?明明大家還在房子裡面,怎麼這么一打燈說的就是外面的事了?更可怕的是,怎麼這個就是象徵這個,那個就是隱喻那個了,觀眾還都能接受?明明在海灘上載歌載舞呢怎麼天空中一個巨大十字架掉下來就變成內心世界了?
從舞台劇改編成電影,是一個想像空間塌縮的過程,所有不確定的、象徵的隱喻的、話里話外的,在電影裡面都需要變成確定的東西,這類似於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你得拿出真正牛逼的東西和觀眾腦袋裡面的想像力來PK,而不是拿著你看起來比原來劇本好的多的新電影劇本沾沾自喜。
話癆一樣說了那麼多,可是我還是覺得有好多都沒有說到,我再去想一下,想起來再補充。
㈨ 哪些小說改編的電影在藝術性上超越了原著小說
我覺得有非常多的小說在藝術上都超過了原著,比如說小時代,這一部電影就寫得非常好,演得非常到位,然後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也會存在。
㈩ 有哪些改編成電影的作品超越了原作的
不知大家是否發現,如今熒幕上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絕大部分都是由小說改編而成?尤其是近幾年來隨著網路小說的普及,改編大熱的小說,似乎已成為電影、電視劇的首選。但是,這其中真正改編成功,獲得好效果,並成為經典的卻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是快餐式改編。實際上,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並不止是網路小說,很多經典書籍都曾經被改編,其中有成功的,也有改編失敗的。今天,我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中國歷史上小說和電影都堪稱經典的幾部作品。
電影和文學,本就是兩種不同的體裁,思維模式完全不同。尤其電影限於時間和文本所限,面對大部頭的經典作品,進行再創作的空間儼然有限。而且在改編大部頭作品時,做的減法要多過加法。但是一些二三流的小說,留待導演們,尤其是那些天才導演們的創作空間就很多,更容易做出曠世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