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風平浪靜,有著怎樣的槽點呢
《風平浪靜》甫一播出便不太風平浪靜,不管是從豆瓣分數忽高忽低開看,還是營銷號上褒貶不一的長篇大論,我們都可以看出這部電影一定是觸動了人們某一點才會引發如此多的議論與評判。當然我也趁著有空,第一時間去看了這部電影,不得不說,裡面一些精美的細節與人物精湛的演繹著實符合長評中繁花似錦的盛贊。但我卻覺得這樣的電影在豆瓣上分數低也是有道理的,不說其他,電影給人呈現出的應該是一個完整的引發思考的故事或者說應該是導演的精神世界的一種具現化,但是《風平浪靜》卻出現了嚴重的邏輯斷層與情節斷裂。
其他角色的劇情也是讓我吐槽無力,鄧恩熙好好一個小姑娘,我本來以為她最後肯定要知道主角和她老爸之間的故事,結果我一臉:就這?觀眾上帝視角看的明明白白,他倆敢情在劇里到死都沒明白?天啊就這一點導演就能把我憋屈死,直到最後——人好好一個小姑娘莫名其妙讓李唐開車撞沒了,口紅那麼鮮艷我都以為是她嘴上出血了……
總之槽點是著實密集了,但是不能否認這句劇製作精良,還是希望下次導演能夠讓思路慢一點,讓創作情節的手趕得上信馬由韁的腦子吧!
㈡ 有沒有類似《三塊廣告牌》的電影
與黑色幽默電影《三塊廣告牌》相類似的的電影有:《兩桿大煙槍》、《低俗小說》、《蠻荒故事》、《熱血警探》、《驢得水》、《一路順風》等。
1、《兩桿大煙槍》
《兩桿大煙槍》是由蓋伊·里奇自編自導,傑森·弗萊明、德克斯特·弗萊徹、傑森·斯坦森、尼克·莫蘭領銜主演的犯罪喜劇片。該片於1998年8月28日在英國上映[1]。
該片講述了艾德和朋友參加黑社會賭局卻欠下巨款,籌劃打劫一群毒販,毒販恰在同一天對毒品供應商實施了搶劫,意外頻發,最後演變成完全不可預計的鬧劇。
影片評價:
《兩桿大煙槍》在劇本、鏡頭、表演、音樂等諸多方面讓觀眾沒話說,電影雖然幽默搞笑,但又並非是喜劇般的以滑稽的語言動作博取觀眾的笑聲,而是以其出乎意料的情節達到令人始料未及的黑色幽默。
是黑色電影的佼佼者,絕對不遜色於昆汀·塔倫蒂諾的黑色電影。復述電影劇情無疑是畫蛇添足,而該片卻是無法用文字來敘述的,只剩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搬用形容詞了。
真要想在觀看影片之前就看明白故事情節,那隻有去慢慢閱讀影片的劇本,然後才能慢慢弄清每個角色之間的關系。(新浪娛樂評)
5、《驢得水》
民國時期,一個嚴重缺水的小山村裡,孫校長帶領一女二男3位老師建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還有一位特殊人物,在花名冊上他是英語教師驢得水,實際上,它是為學校運水的一頭驢。面臨教育部特派員的到訪檢查,大家決定讓一個鐵匠來冒充這個叫驢得水的老師。
事情在特派員到來後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鐵匠不僅矇混過關,而且特派員對這位「驢」老師相當欣賞,並決定將他「包裝」成教育家以得到來自美國的贊助。事件的發展越來越超乎校長和老師們的預料。
為了大局,校長不斷讓步,而局勢也越來越失控,最早為了美好初衷來到鄉村教學的老師們紛紛變成了另外的樣子。
㈢ 《指環王》三部曲為何口碑這么高
《指環王》三部曲的口碑之所以高,主要是因為在這三部電影中,藏於復雜故事表面下的,是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人性本能的惡如何轉化為善,以及人們對於善良的追求。
《指環王》作為三部宏大的電影,在恢弘的場面和復雜的關系外,讓人感動的情感也是這部電影非常吸引觀眾的一個因素。關於友情,在魔戒三部曲中,最讓人感動的就是弗羅多和山姆之間的友情。
(3)人良土兀的電影有哪些擴展閱讀:
《指環王》系列電影包括三部:《指環王:護戒使者》(2001年12月19日在美國上映)、《指環王:雙塔奇兵》(2002年12月18日在美國上映)和《指環王:國王歸來》(2003年12月17日在美國上映)。
該系列電影講述了黑暗魔君索倫在數千年前鑄造了一枚具有無上權力的至尊魔戒,後來這枚魔戒輾轉落到了天真無邪的男孩弗羅多的手裡,弗羅多抵禦住了魔戒的誘惑,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最終前往末日山脈銷毀了魔戒的故事。
㈣ 電影《追龍》是王晶作品裡算好的一部么
《追龍》幾乎讓我回到了輝煌的「老港片」時代。
《追龍》感覺上完全就是九十年代港片的風格,剪輯和鏡頭也十分有當年的味道。甚至演員——劉德華、甄子丹也是那個年代電影的熟悉面孔。
導演王晶在這些年撈錢不斷的途中,能靜下心來拍出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確確實實地證明了他的才華。不得不說,這是王晶這么多年以來最好的作品。
㈤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1959年,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它凝重的風格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尊敬。在那裡,教育的模式是固
定的,不僅單調而且束縛了思想。然而這一切在一個新教師的手中發生了改變。John Keating 反傳統
的教育方法給學院帶來了一絲生氣:在他的課堂里,他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一個嶄新的視角去觀
察周圍的世界;他向學生介紹了許多有思想的詩歌;他所提倡的自由發散式的思維哲學在學生中引起
了巨大的反響。漸漸地,一些人接受了他,開始勇敢地面對每一天,把握他們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
這時發生了……
【影評一】
勇敢的死亡,不顧一切――《死亡詩社》
《死亡詩社》要比《放牛班的春天》好看。其實最後故事可以有兩個結局。叛徒說,大家救
不了老師,但可以救自己。這句話頗有邏輯性。然後那個叫查理的富家子弟就把他打的流鼻血。按一
個影片的處理,這時候這個叛徒要很得意,就像片子中演的一樣,然後大家壓抑著心中的憤怒,做出
兩個眼睛要噴火的氣勢,攥緊了的拳頭又放下,好像渣滓洞里對反動派一樣。這在電影里叫調情緒,
然後當叛徒要離去的時候,再也抑止不住的情緒爆發,一個人沖上去打了第二拳,然後第三拳,第四
拳。各位看客這時心裡一定舒坦。當然配以前後的鋪墊和音樂,風味更加獨特。
而第二個結局就是電影這般,安德森好幾次要沖起來,可是還是平復了,我用腳晃了一下鼠
標,大概還有3分鍾的樣子。然後基丁老師回到教室,大抵也只有這最後一個可能了,所有的人站起來
,一個,又一個,音樂,結束。而且沒有像一般的美國片和美國廣告片一樣,在影片高潮之後再來一
小段。沒有,很乾脆的結束了。
片子好就好在他的循規蹈矩上,羅賓威廉斯演過好爸爸,好老師,他的臉好,表情多,跟金
凱瑞不是一個路線的,倒是那個自殺的孩子,方方的臉很像金凱瑞。他的死很突然,我以為他脫了衣
服是跳到雪裡,然後父母發現他,他已經昏迷,父母痛不欲生,然後他活過來,喊一句 「美國夢萬歲
」之類的話,然後大團圓結尾。最後他的死有些突兀,即便我們都知道不是基丁老師的錯,可是必定
自己的學生死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倒也難再輕松。
編劇不錯,攝影不錯,很多景色都拍的很美,可是片子還是有些悶,可能是文化詫異的原因
,那些詩讀起來讓我昏昏欲睡,也不知道就那幾句怎麼可以讓那個白凈的小子橫刀奪愛。這點上我倒
覺得沒有《放牛班的春天》自然。不過也可能是俺的俗氣。文學修養太差,梭羅的還湊合聽的懂,惠
特曼,雪萊就有點雲里霧里了。
影片的結尾有些像《聞香識女人》,勇敢正直的美國人民終於認識到忠於自己的靈魂是多麼
可貴,他們發揚1776年美利堅建國所秉承的執著精神。藐視權貴。最終獲得靈魂的救贖,可所不同的
是,《聞》中,將軍的話最終打動了董事會,這也是正義的勝利,而《死亡詩社》中,這些學生站起
來的代價是什麼,我想應該是很清楚的,而這跟電影的主題是背道而馳的。
所以,其實大抵半個小時之後我就有偏見,因為如果一個片子前半個小時很悶,結局即使激
動人心都很難說服我認為這是個好片子。前面提到的《聞香識女人》還有《放牛班的春天》,《肖申
克的救贖》都是一眼就看到的好片。不過,估計這個觀點的確是太過偏激,《悲情城市》因為畫面太
糊,我看了幾分鍾就刪了,可我決不敢說這是個濫片。不過同類的片子《你那邊幾點》我卻很喜歡。
【影評二】
在死亡中醒來——《死亡詩社》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太過純凈的故事。我說的太過是因為它沒有被商業化得很濫
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葯的性質。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們,一個對生命有獨特理解的老師,還有
他們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嚴格的名牌中學。
影片主要講了一群學生在基丁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反抗給予他們壓抑和束縛
的教學體制,但又以一個學生的自殺和基丁老師的被辭為結尾。 情節的安排行雲流水,沒有任何花哨
,只是在喜劇式的上半場走到沉鬱的結局時,多少讓人有點心情黯淡了,但正是這種被現實挫敗的感
覺,和著最後一個場景里抑鬱中的高潮,升華了該片的寓意。回過頭細細品味時,影片豐富的內涵甚
至會讓人分不清,究竟誰是該片的主角,基丁老師?學生?還是如鐵屋般禁錮人的心靈的體制或者說
是這個現實的世界?
在基丁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育人者如何在體制和教條下成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說,這
部片子里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象徵著束縛和壓抑的現實世界,另一個是體現了自由和激情
的夢想的世界,那麼,基丁就是這兩個世界的聯系點。他是現實世界裡的老師,是擁有現實世界裡諸
多光環的人,但他更是指引著學生發現並珍視內心夢想的舵手(船長?),幫助學生坦然面對自己,
面對生命的友人。他教會他們用不一樣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樣的自己,挑戰那些在別人眼裡是金科
玉律的教條,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無論是讓學生撕掉權威關於詩歌的評價用自己的心去品讀,還是
讓他們看到自己是如何隨著別人的腳步改變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著這一群在禁錮
里壓抑太久的年輕人,讓他們恢復了飛翔的勇氣和嚮往飛翔的激情。但,屬於基丁自己的結局是被校
方因為「毒害」學生思想為名趕走了,似乎和遙遠切近的時空里,那些個挑戰者,背叛者的悲劇式命
運無奈地呼應了。
盜火者給人們光明,而自己卻永遠只能背負著盜者的惡名,默默走開。
在尼爾的世界裡,展現的是一個人如何從別人生命陰影里走出來,看看陽光灑在自己身上的光輝
,做在想要走的路。尼爾在基丁老師的課堂上被點燃尋覓生命意義的激情,重組了死亡詩社,瞞著父
母參與他夢寐於求的話劇的演出,他飛揚的生命在「仲夏夜之夢」里的精靈身上光芒萬丈。然而當帷
幕落下,他還得回到現實,面對父親嚴厲冰冷的目光。在父母和夢想之間,尼爾無路可逃,終於,在
一個飛雪的寒夜,他最後一次帶上精靈的荊冠,踏著冰涼如水的夜色,了結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以一個
自由而鮮活的生命的姿態發出他最後無言的憤懣。在他的身上既能看到一個尋夢者的浪漫和激越,也
能看到背負著現實生活壓力的被束縛者的無奈和呻吟。
而片中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那就是托德。膽小,懦弱,發奮學習,沉默少語,看著他的時
候,總覺得自己體內有某些部分和他共鳴著。在他無能平凡的外表下依然是隱藏著激情的,但他的激
情總是默默流淌,直到影片的最後才有了一次無發抑制的爆發。基丁老師的走,他無能為力,甚至無
奈地充當著指責人,在基丁離開教室的瞬間,他站在了課桌上,呼喊著:「船長,我的船長!」這是
基丁教的方式,一種換種眼光看世界的方式。現在,這種方式成為公然嘲笑現實世界可悲束縛的武器
,雖然對於這個麻木了太久的世界沒有太大的殺傷力,但導演還是讓我們看到在托德的帶動下,班裡
的同學幾乎都陸續地站了起來,場面有點煽情,也不是很真實,但這確實給了我們每個人繼續前行的
希望。基丁走了,但沒有人會懷疑,青春張揚的烙印永遠留在了這些剛剛走上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人心
靈深處。
整部電影充滿張力詩意和激情。其中有兩個場景意象讓我刻骨銘心。
一次是表現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的空鏡頭,從未見過這么多 鳥在一瞬間飛起,其漫天之
勢宛如一股掙扎著奮起的力量,渴望一次不計代價不計後果的飛騰,它們撲翅的聲響驚起秋野廣袤的
寧靜,即使是短暫的,但也讓這個世界聽到了它們自己的聲音。
還有就是黑夜裡穿行於迷霧間的那幾個嚮往自由的身影,寂寞的靈魂,向詩歌取暖,在詩歌的激
情里顫栗。看不清他們的樣子,只是覺得,不經意間,心隨著他們奔向某個山洞,在那裡傾泄所有的
憤懣,在亢奮的目光里尋覓生活的力量。
一片關於詩歌的電影,當然是俯仰皆是的如詩般的妙句警言,如
「只有在夢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從來如此,並將永遠如此。」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條。」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地活著。」
遙遠的日子裡,米蘭昆德拉如是說。
而在這里,在托德稚嫩的臉頰上寫著,在尼爾紫荊冠上刻著,
在基丁悵然的微笑里流露著的是這樣的詩句: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同樣的勵人自勵的文字。
影片名為死亡詩社,也許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義,只有讓不屬於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
靈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屬於心靈的那部分生命。開始真實的生,清醒的生,有意義的生!而割捨
和死亡都是伴隨著痛苦的,所以有了月光下走向生命終結的尼爾,有了被迫離開學校的基丁,但,痛
苦的背後是新生的孕育,所以,影片讓我們看到了托德,看到滿教室的托德們,這就是延續和未來!
【影評三】
縱情聲色:死亡詩社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
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一
很早注意到這部片名,大概是因為有個詩歌網站如此命名。對名字來源一無所知,只是憑了那些
天生對死亡、墳墓、女巫和鮮血此類詞彙偏執狂般的癖好,對文字後面隱藏的某些內容不由自主地傾
心。 以為影片該在講述普拉斯那樣的女人故事,故事中的人物會熱中於陰冷刺骨的文字,喜歡和
自己幻想的干屍舞蹈,美要到極致,那種審美,是以冰冷的墳墓為終結,如同普拉斯最終選擇的煤氣
爐盤。
然而,我看到了一個和自己預期完全相左的故事。你可以稱它是校園青春片,因為它講的正是校
園青春的故事。刻板的老師,青春懵懂的男孩們俊美如阿波羅,他們眼中好奇的光芒,對愛和異性的
憧憬,秋野上黑壓壓的鳥群驚飛,其漫天之勢宛如一種掙扎著奮起的力量,在嚮往一次不計代價的飛
翔。秋野寧靜而廣袤,那也是暫時的,暴風雨正在悄悄醞釀。
暴風雨來臨時,這些鳥兒又該怎樣?
二
也許我們都曾經暗暗盼望過生命中出現基丁這樣一位老師,他熱愛文學、人生,熱愛詩歌、夢想
,鼓勵年輕人張揚個性,告訴他們『Seizing the day』.(把握今天)。所以當那個男人哼著小曲在
教室里露面時,那些孩子的眼睛裡隱藏的光芒閃耀了。他在第一堂課上,就撕去了庄嚴的教科書上對
詩歌的規定,告訴孩子們青春的激情原可以和動人的詩句如蜜糖般從唇邊滑落。他讓孩子們稱他為『
船長』。
這個徹頭徹尾的詩人,不合時宜的船長,他的到來是為了從另外一個角度貫徹教育的目的:教育
是為了教會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詩歌無法以理性坐標的方式去度量,人類充滿著激情!醫學、法律、
經濟、工程,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詩歌、美、浪漫和愛才是生活的精髓。他告訴他們不要墨守成規
,要學會站到桌子上,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同的世界,告訴他們不要一味服從,因為,那對採摘真正的
生命的花蕾是有害的。
他的到來,是早春的第一滴雨水。
三
每一次地提到Neil Perry的名字,我都會隱隱疼痛。那樣一個可愛的少年,他學業優異,他
俊美、聰明、順從,寬容,他是每一個老師都會喜歡的標准好學生,父母的好兒子。在嚴厲的父親命
令下,他退出了校報編輯,他有一天會成為一名好的外科醫生,操著手術刀,精確地度量著病人腐爛
的軀體,他會生活無憂,成為一名受人尊敬,衣食豐祿的中產階級。這些早早設定好的路徑正擺在他
面前,鮮花和屍骨放在他的道路兩旁,一切都十全十美,他將是社會的棟梁,生活得平靜而絕望,在
某個午夜夢回之時,偶爾回望月色,想到青春時有過的夢想….然而,那樣的路中斷了。他遇見了
Keating。從第一堂課,撕碎了第一本教科書開始,就註定了他將與那樣的路分道揚鑣。他太過於早慧
,第一個明白了Keating提出的『卡配匹亞』。Keating帶領他們站在一百年前的校友照片前,看那樣
青春的軀殼,盛載著夢想和渴望,而如今,都已化為蛆蟲的食物。
他重組了Keating年輕時組織過的死亡詩社,帶領同伴,在夜裡奔行向那個印弟安山洞,夜的
迷霧間,蘇格蘭風笛響起,那些年輕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正奔向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那種激情
飛越的時分,Neil真正體味到了幸福,他通過詩歌尋找到了人生的答案。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
義者,美麗、脆弱、高貴得一塌糊塗。
而這樣的浪漫註定走向死亡。在精神父親Keating與現實父親的較量中,精神在現實的蹂躪下
,不堪一擊。Neil的人生愈顯出其苦痛和孤獨,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場演出,演出一個好學生,乖兒子
的角色,他演技高操,贏得一片贊許。所以,當有一天他要放棄父親為他劃定的軌道,選擇另一個不
可知的,可能充滿荊棘與艱難的道路時,父親震怒了。在強權的父親面前,他的靈與肉處於分裂的狀
態之中:是順從傳統父親的強勢?還是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年輕的他無力承擔這種重負,他選擇了
死亡。把《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花冠放在窗檯旁,他用那把父親長年希望他使用的外科手術刀打開通
向墳墓的道路。
他死得很美。在現實和理想的掙扎中,理想總成為祭品,庄嚴地放在了祭台上。他們非如此不可
,在嚴酷的成人世界裡,在一切以現世利益為准則來判斷是非對錯的社會中,理想主義者往往無力對
抗現實,他們的尖銳、脆弱與唯美都那麼觸目驚心,如煙花閃過,在夜空里刻下創痕。
Neil的死亡是一種永不消失的疼痛,讓我思考:怎樣在夢想與現實之中尋找一種合適的平衡?我
的這種思考屬於理性的那一半我,而另一半的我在想:其實這無可挽回的結局本身是一種必然,與其
看到多年後的Neil平靜而絕望地生活在庸常的世界裡,也許,在鮮花盛開時突然遭遇風雪而凋零,不
是最壞的事…
很多人,他們原可以不死的,如海子,普拉斯。柯本說,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痛快燃燒!那
些邁向鐵軌或伸向煤氣盤的頭顱里盛放著怎樣的決絕,對現世的毫不留戀,剩下的,只有些溫暖而寂
寞的句子。
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四
Todd Anderson,另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更准確地說,他近乎於本片的主角。因為Neil那樣
的絕對理想主義者的故事畢竟太激烈,太悲壯,一個故事裡,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們不一
定是那種人群中的領導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頭上戴滿花環。他們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蒼白,
在現實世界中膽怯地行走,唯唯諾諾,惟命是從。然而,從他們偶爾投過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見一
些光芒。只是,那樣的光芒太微弱,隱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師益友在旁,把它們如抽絲剝線般,一
點一點地引發出來,最終引發熊熊大火。
因為,那樣的靈魂,往往才最堅韌,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時間打造和證明。
Todd剛出場時,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課上,他寫下了Seizing the day,課後又把它撕去
了,表明他內心對傳統訓誡與新鮮的Keating老師灌溉的思想之間的沖突。在交那篇詩歌作文時,他苦
苦呤誦,如完成作業般抓耳撓腮,不得要領。在死亡詩社的幾次聚會上,他害怕當眾朗誦詩歌,都只
作為記錄者存在。
他也是幸運的。擁有了Neil這樣的良友和Keating老師。他們都同時注意到了他眼裡的光芒。Neil
鼓勵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課上,看出了Todd的恐懼,讓他大聲喊叫,釋放自己壓
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讓他緊閉雙眼,描繪惠特曼的形象:「這些景象浮現在我的周圍
,一個瘋子緊盯著我令我精神緊張。他伸出手掐著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語,好像說一條毯子總是會蓋
不住你的雙腳。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從我們開始哭泣到我們死去,它僅僅能夠
在我們悲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繪成了一個『牙齒流汗的瘋
子』。他腦中的熱情與想像力正一點一點被激發出來,閃閃發光。然而,與Neil的絕對的浪漫與激情
不同,Todd認識到僅有激情是不夠的,「無論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遠不夠大…….它只能在我們悲
痛,哭泣和尖叫時蓋住我們的臉。」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無力保護我們面對
嚴酷的現實世界,光靠它我們將無法生存。
在Neil死後,Todd一個人踉踉蹌蹌走向空寂的雪地,對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著血肉相親的疼
痛與不解,Keating老師也會有終身的內疚與自責,唯有Todd,只有他,才徹頭徹尾地明白他這種行為
的前因後果,所有的意義,明白那褪去了塵世衣物的年輕靈魂的決絕與非如此不可。如果說從前,
Todd的精神一直處於Neil和keating的籠罩之下,他也心甘情願地站在他們身後,而摯友逝去,
Keating老師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長起來,他在雪地里的嘔吐讓人心碎,他從此是孤獨的,再沒有精
神上的支柱,他從此將獨自面對那個大雪紛飛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兩個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裡的詩人,對美,對激情有著天生的把握與熱愛
,並有著殉道者般,不計後果的浪漫。他是現實的,生活原本是需要歷練艱難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
眼含熱淚,一樣地和其他孩子一樣在那份給Keating老師定罪的文書上簽了字,將靈魂擲於火中,順從
於已定的命運。然而,他會小心呵護心靈和頭腦中如星閃耀的火花,那最後喊出的一聲『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與Keating告別的姿勢正是Todd面對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個發自內心,並
願意去承擔後果的選擇。
五
我不得不提這個人,Cameron(卡梅隆)。他的出現正是為了證明生活里確實存在著的這樣廣泛的
人群。從第一節課開始,在Keating老師在黑板上畫坐標時,他立刻一字不差地記錄了下來,撕教科書
時,他撕得工工整整,第一節課下課,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這些內容要考嗎?他參加死亡詩社,不過
是因為其他人都去參加。在最為桀驁不遜的Charlie和學校鬧惡作劇時,他面如土色。所有的這些表現
一點一滴地累加,所以,在Neil死後,他是第一個向學校簽字證明Keating老師罪過的人,他從內心裡
也相信那是Keating老師的罪過,毫不猶豫地出賣了他,以保全自己。在最後一幕里,他也是那幾個沒
在站上桌子,為Keating送行的人。他屬於人群中的不小的那部分:對權威無比順從,沒有個性,在利
益面前會很快放棄原則,犧牲別人,保全自己。他不具備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然而,他將來最大的
可能會上哈佛等名校,畢業後,成為一個銀行家,律師,或者其他。他將生活優越,頤養天年。
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一個死人。他的心靈從出生那一刻就死去,在成長的過程中,在那些暗夜
朗讀詩歌的時刻,那心靈曾有一度的復活跡象,而隨著Neil逝去,他立刻回到現實狀態,毫不留情地
把心靈丟進了垃圾堆。他和很多其他的人一樣,行走在街道上,人群中,如死人群舞,面無表情。
我無權指責他,按照死人的邏輯,也許他是對的。心靈何用?夢想何用?詩歌何為?終究,人要
在現實的世界裡苟延殘喘,看浪漫化為齏粉。我也有過懷疑Keating的時刻,在5月14日夜,第三次看
完這部影片後,我走在校園里,反反復復地想:Keating他究竟錯了嗎?也許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激情都
已冷卻,我開始用正常人的思維來考慮這問題。這種思維讓我痛苦,我走在朋友身旁,神思恍惚。
夜裡,朋友用衣服蒙住我眼睛,說:向前走。
我遲疑不敢前行。
朋友說:不怕,我看著呢。不會讓你掉溝里去的。
我仍然猶豫著,終於伸出了腳步,一點一點,十米的路程用了近十分鍾的時間來完成。在黑暗裡
,在我的目力失去力量的時刻,我害怕,害怕每一個未知的溝壑,害怕跌倒。我必須眼睛能看清楚前
方的路程,才能夠從容地去邁出腳步。那蒙在黑暗裡的時刻是一種折磨,我為恐懼折磨。也許,我正
在成為一個喪失勇氣的人,不再有年少時,那種一往無前,哪怕天塌下來又如何的莽撞與熱情。
這種認識讓我酸楚,生活需要的歷經艱難與忍受平淡乏味,這些我從前不屑一顧地屏棄的東西,
如今,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心中的光芒正日益黯淡,日常的幸福正慢慢地屏蔽住感知的毛孔,在日
復一日的勞作中,我正在伸手,猶豫著,是否與生活妥協。
我在伸手、猶豫中,正一步一步變成一個死人。
六
兩條路在森林裡分叉,我選擇走人少的那條。
浪漫的詩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羅米修斯,盜火者承負了盜火的惡名,他是一個被放逐的
游吟詩人。浪漫的詩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點燃的生命激情無法再回到鐵屋般禁錮的體制,如
魯迅先生描繪過的那個沒有窗的大鐵屋子,他醒來,無法接受這現實,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為維護
精神的自由選擇了毀滅。鬥士Charlie離開了,他的命運是一個未知數,他將始終是體制的一個反叛者
,蔑視傳統與成規。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來,他是他們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會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
些夢想和詩意的火花,獨力承擔起自身的命運。
那是一條人少的路。
㈥ 《雪暴》:大雪一過,還有多少人能記得住這部電影
「復聯4」期間,國產電影紛紛讓步。然而《暴風雪》卻反其道而行之,在五一假期的前一天如期上映。不得不說,無論是豪華的陣容,還是題材類型,只有這份淡定和自信才讓人期待。
它上映的第一天,我就趕緊進電影院看了一眼,直到現在才寫出來。這期間這部電影的糾結和矛盾一直充斥在我的心裡,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寫,或者說不忍心寫。陣容強大,獎項突出
這次「崩盤」也是所有轉型導演的一個教訓。
崔思偉說:「如果我不做導演,我永遠不會意識到一些問題。在拍攝過程中,我意識到在創作劇本時,劇情、細節設計、布局都是不合理的。這些從實踐中獲得的深刻理解,最終都會反饋給我。對劇本的理解。」
就像電影海報里的這句話:大雪過後就沒人記得了。
《暴風雪》,大雪過後多少人還能記得這部電影。
也希望觀眾能看到更多優秀的想法付諸實踐,國產電影能出更多在電影史上留下濃重色彩的作品。
㈦ 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 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
蒙古部落的起源及其社會的發展
蒙古部落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唐代。那時,在狃越河(今洮兒河)以北,西至俱輪泊(今呼倫湖)周圍,東至那河(今嫩江),北至黑龍江的地域內,分布著許多許多被統稱為「室韋」的大小部落,其中有一個「蒙兀室韋」部。蒙兀就是蒙古(Mongqol)的唐代音譯。《舊唐書·北狄·室韋傳》記載:
大山之北有大室韋部落,其部落傍望建河居。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之北,落俎室韋之南。大山指令大興安嶺,望建河即今額爾古納河。根據這段史料,蒙兀室韋部的居地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東南的大興安嶺北端地區。十三世紀蒙古人的歷史傳說稱,他們的祖先原來居住在名為「額爾古納昆」(Ergunequn,qun意為山崖)的地方,應是指額爾古納河附近的山林地帶,和漢文史籍所載唐代蒙兀部的居地正可以相互印證。
大約在唐代後期(九世紀下半葉),蒙古部落從興安嶺山地向西面的草原地帶遷移。隨部落的分衍,所佔地盤逐漸擴大,有一部分遷到了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之源」的不兒罕山(今肯特山)地區。成古思汗的先世就屬於這部分蒙古部落。
元代史籍記載下來的蒙古人祖先傳說,反映了古代蒙古部落繁衍和遷徙的歷史過程。《元朝秘史》一開頭就講述蒙古人的起源,說是有一奉天命降生的蒼色的狼(孛兒帖赤那,Borte-chino)和一白色的母鹿(豁埃馬闌勒,qo』ai-maral)相配了,渡過騰汲思海子,來到斡難河(鄂嫩河)源頭的不兒罕山立下營盤,生了個兒子名巴塔赤罕。傳到第十一代,有兄弟二人,兄都蛙鎖豁兒有四子,遷移出去成為朵兒邊部(Dorben,意為四);弟朵奔蔑兒干娶豁里禿馬惕部女子阿闌豁阿為妻,生二子,其後裔各成一部。朵奔死後,阿闌豁阿感天光而孕,又生三子,長不忽合塔吉,後裔為合答斤部(名見《金史》,作合底忻),次不合禿撒勒只,後裔為撒勒只兀惕部(名見《金史》,作山只昆,元代又譯散只幾,珊竹);幼子孛端察兒,後裔為孛兒只斤部,從這一支又分衍出約二十個氏族或部落。孛端察兒就是成吉思汗的十世祖,《元史·宗室世系表》稱為「始祖」。
《史集》記載了另一種起源傳說。據傳遠古時蒙古部落在與他部戰爭中被屠滅殆盡,只剩捏古思、乞顏兩名男子和兩名女子,逃進額爾古納崑山地中,在那裡長久地生息繁衍。他們的後裔形成為各個氏族(斡孛黑oboq),從這些氏族又分出許多支族,由於人口眾多,山地狹隘不能容納,就遷到了廣闊的草原。後來所有的蒙古部落都源出於最初的捏古思和乞顏兩人的氏族。《史集》記載成吉思汗先世譜系也追述到孛兒帖赤那,但說他是一個部落首領,從他下傳八代到朵奔伯顏(《秘史》作朵奔蔑兒干);因他們出於乞顏氏族,所以這個部落在古代就稱為乞牙惕(Kiyat,kiyan的復數)。他們的牧地在斡難、怯綠連(克魯倫)、土兀刺(土拉)三河之源不兒罕山。朵奔之妻阿闌豁阿在夫死後感蒙古氏族世系表第一表,迭列列斤蒙古(《史集·部族志》)
捏古思(Nekuz)
乞顏(Kiyan)
(《史集》:額兒古涅昆蒙古人兩始祖)
1.捏古思
1.兀良合惕(Uriangqat)
2.弘吉剌惕——主兒魯黑蔑兒干……弘吉刺惕(Qonggirat——忽拜失列……——
3.亦乞列思(Ikires)
4.斡勒忽訥惕(Olquno'ut)——禿剌不答兒……
——5.合剌訥惕(Qarano』ut)
——6.弘里兀惕(Qongli』ut)
——7.豁羅剌思(Qorulas)
——8.亦勒只斤(Iljigin)
9.斡羅訥兀惕
——1O晃豁壇(Qongqotan)
——11.阿魯剌惕(Arulat)
——12.斡羅訥斡惕(Orono』ut)
——13.嫩真(Nunjin)
14.許慎(Hushin)
15.速勒都思(Suls)
——16.亦勒都兒勤(Ilrkin)
17.巴牙兀惕
——18.者台(Jedei)
——19.客額鄰(Ke'erin)
20.輕吉惕(Kinkit)
2.乞顏《元朝秘史》)
乞顏
(1)孛兒帖赤那(Borte-chino)妻:豁埃馬闌勒(Qo』ai-maral)
(2)巴塔赤罕(Batachi-qan)
(3)塔馬察(Tamacha)《史集》:有五子
(4)豁里察兒蔑兒干(Qorichar-mergen)
《史集》:其弟四人遷出:為朵兒邊氏(Dorben)。
(5)阿兀站孛羅溫勒(A』ujam-boro』ul)
(6)撒里合察兀(Sali-qacha』u)
(7)也客你敦(Yeke-nin)
(8)尋鎖赤(sam-sochi)
(9)合兒出(Qarchu)
《史集》Qali-qachu
(10)孛兒只吉歹蔑兒干(Borjigidai-mergen)
妻:忙豁勒真豁阿(Mongqoljin-qo』a)《史集》無。
(11)脫羅豁勒真伯顏(Toroqoljin-bayan)
妻:孛羅黑臣豁阿(Boroqchin-qo』a)《史集》無。
(12)都蛙鎖豁兒(Duwa-soqor)
朵奔蔑兒干(Dobun-mergen)四子,遷出,為朵兒邊氏。
妻:阿闌豁阿(Alan-qo』a)《史集》無。
(13)別勒古訥台(Belgunutei)不古訥台(Bugunutei)
2.別勒古訥惕氏
3.不古訥惕氏
註:1.2.3……為氏族部落序號,下接第二表。(1)(2)(3)……為世代序號,第二表同。
天光連生三子,「重新開創」了一個氏族:由這三子的後裔繁衍出來的各部落稱為「尼魯溫蒙古」(尼魯溫意為腰,據說指其皆出於阿闌豁阿貞潔的腰所生之子),他們是同一血統的親族。其他部落則通稱為「迭列列斤蒙古」(意謂一般的蒙古人)。
「三河之源」不兒罕山即肯特山地區,原是突厥語民族的居地。蒙古部落遷到這個地區後,十分可能通過征服或其他途徑吸收了不少留在當地的突厥語族人口,從而使本身的民族成分發生變化;在經濟文化方面,更受到突厥族的深刻影響。上述蒙古人的蒼狼白鹿始祖傳說,當是承襲了高車、突厥人的狼祖傳說的一部分發展而來的;感天光生貴人的神話,也和畏兀(回鶻)人天光照樹誕生可汗的傳說有一定關系。當蒙古部落還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中時,狩獵是他們的主要生產活動;遷居鄂嫩河流城和肯特山地區後,他們從當地突厥語族居民那裡學習了從事游牧畜牧業的豐富經驗,由原來「射獵為務」,「捕貂為業」,「用樣皮蓋屋」(《隋書·北狄·室韋傳》)的森林狩獵部落,轉變為飼養馬、牛、羊,逐水草放牧,居「黑車白帳」的草原游牧部落。《史集》記載說,成吉思汗的七祖篾年土敦(據《秘史》、《元史》,為八世祖)之妻莫孥倫擁有的牲畜多到不可勝數,聚擾起來時,從山頂到山腳下的河邊都布滿了。篾年土敦、莫孥倫生活的時代約在十世紀末十一世紀初,相當於遼聖宗時期。《契丹國志》也記載遼時的「蒙古里國」人民過著逐水草、食肉酪的生活,「以牛、羊、馬、駝、皮、毳之物與契丹交易」,足見此時蒙古部落的游牧經濟已有相當發展,能夠提供遠超過自身消費的大量牧畜和皮、毛等畜牧業產品,用於和鄰人進行交換了。
隨著蒙古部落游牧經濟的發展,氏族共有制被突破了。傳說阿闌豁阿死後,四個大兒子把家私——牲口(asun)和食物(ide』e)都分了,欺侮幼弟孛端察兒,不給他一份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牲畜和其他財產早已為家庭所私有,兒子繼承父母的財產已成為社會通則。私有制刺激了家庭財富的積累,一部分人的財產日益增多,成為富者(伯顏,bayan),而大部分則成了貧窮者(牙當吉古溫yadanggi-gu』un)。掠奪鄰人是強有力者增加財富的重要手段。孛端察兒兄弟共同擄掠了兀良哈部扎兒赤兀惕氏族的一群百姓,「因這般,頭口(a』un,畜群)也有了,茶飯(ide』e,食物)、使喚的(haran,tutqar,人口、僕人)都有了」。《契丹國志》說,當時北方達打(塔塔兒)等部皆「以部族內最富豪者為首領」,蒙古部的情況也是如此。孛端察兒之孫篾年土敦帶有突厥語官號「土敦」(tun)的頭銜,當是部落首領,他家就擁有多不勝數的牲畜。後來,被遼朝軍隊打敗的札剌亦兒部從克魯倫河潰退,侵入蒙古部牧地,發生了沖突,篾年土敦諸子被殺。其孫海都(成吉思汗六世祖)長大後,率部復仇,滅札剌亦兒部,盡擄其婦幼為奴。札剌亦兒是人數眾多的大部落(《遼史》作「阻卜札剌部」),因此這次戰爭的勝利意義很大,它使海都的威望和勢力大為擴大,「擁有了難以數計的妻妾、部屬、羊群和馬群」。《元史·太祖本紀》說,海都被立為「君」,自戰勝札剌亦兒後,「形勢大……四傍部族歸之者漸眾」。
海都長子拜姓忽兒和次子察剌哈寧昆相繼襲為部落首領,「寧昆」(《秘史》作「領忽」)即遼朝的屬部、屬國官官號「令穩」之音訛。察刺哈長子直拿斯繼任為首領,稱想昆必勒格,「想昆」即遼高級屬部、屬國官官號「詳穩」,地位相當於節度使。當時漠北各部都在遼朝統治之下,遼朝除設置西北路招討司等北面邊防官府進行控制外,又置北面部族、屬國官、「命其酋長與契丹人區別而用」(《遼史·百官志》)。察剌哈父子生活的時代約為十一世紀下半葉,即遼道宗時期。《遼史·道宗本紀》太康十年(1084)兩次記載「萌古國遣使來聘」,可見蒙古部亦通貢使於遼朝,故其首領被命為屬部屬國官。中原王朝的封授無疑大大加強了他們的政治勢力,使他們得以朝廷命官的身份管領本部百姓,成為高踞於普通部落成員之上的「那顏」(noyan,老爺,官人)。察刺哈父子由此身價百倍,子孫世襲官人地位,成為蒙古部最有勢力的一家貴族,稱泰赤烏氏(Tayichi』ut,源於漢語「太子」)。拜姓忽兒之子敦必乃薛禪也管領一部分部民,勢力不下於察刺哈家族。其子葛不律罕(成吉思汗曾祖,《秘史》作合不勒合罕)繼想昆必勒格之後統轄了全蒙古百姓,稱汗號;他的子孫以遠古始祖氏族的名號為標榜,稱乞顏氏。
隨著草原貴族勢力不斷壯大,普通部落成員的地位日益低落,成為貴族的屬民。他們中不僅有迭列列斤蒙古各部落的成員(占屬民的多數),也有同屬孛端察兒後裔的尼魯溫蒙古一些氏族的成員,這些氏族由於勢單力薄,不得不依附強有力的貴族,受其統治。例如,據《秘史》記載為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後裔的斡羅納兒、晃豁壇、雪你惕等氏族成員,後來成了泰赤烏和乞顏兩家貴族的部屬,《史集·部族志》竟把他們列入迭列列廳蒙古諸部中,但另一處又說他們也屬於尼魯溫蒙古,這種氏族起源不清的情況正反映了他們地位的跌落。在一次泰赤烏氏貴族推舉首領的會議上,因爭執不下,請一個出身斡羅納兒氏的老人發表意見,他回答說:「我是低賤的哈剌出(qarachu,下民),有什麼權利說話?你們眾主公。請口吐賢明良言,使我們哈剌出能如駒得乳,得遂得生養足矣。」可見屬民(哈剌出)不但沒有被推舉為首領的資格,也沒有推舉首領的權利。屬民雖受貴族的統治,但還具有不完全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獨立的家庭經濟,可以脫離原來所屬的貴族而別投他部。他們是社會生產的主要承擔者,同時又是戰士的主要來源,所以一家貴族勢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所控制的屬民有多少。游牧畜牧業的生產者能提供超過自身消費的許多產品,因而使用奴隸勞動成為有利可圖的事。蒙古部進入草原地區後,很快就出現了擄掠別部人口為奴的現象,如上述孛端察兒兄弟擄掠了一群兀良哈百姓,於是家中就有了供驅使的僕役。後來,海都消滅了札剌亦兒部落,這些札剌亦兒人除被屠殺者外,都成了海都及其諸子家庭的奴隸。古代蒙古社會的奴隸(孛斡勒bo』ol)被稱為「門限的奴隸」(bosoqa-yinbo』ol),「家門的梯已奴隸」(e抲den-uemchubo』ol),說明他們是各個主人家庭的私屬人口。他們的子孫也世襲奴隸的身份,祖祖輩輩與主人家保持主奴關系。被海都俘虜為奴的札剌亦兒人的子孫,祖祖輩輩就成為海都後裔的奴隸,一直傳到成吉恩汗時。著名將領木華黎就是這些札剌亦兒人的後代,幼年時即被送到成吉恩汗家服役,「教永遠做奴婢者,若離了你門戶呵,便將腳筋挑了,心肝割了」。成吉思汗還有一個奴隸,是四世祖敦必乃擄來的奴隸的後裔,因此成吉思汗說他是「我祖宗以來的奴婢」。奴隸可以成家立業,擁有自己的一些財產,但必須附屬在主人門下,不得擅離;要為主人提供種種無償勞動。
為了維護對屬民和奴隸的統治與奴役,為了進行日益經常的戰爭,蒙古貴族建立了隸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在貴族身邊集結了一幫效忠於他們個人的侍衛——那可兒(nokor,伴當),他們有的出身於屬民,有的出身於奴隸,還有來自別部的投靠者,都與各自的主人結成特殊的隸屬關系,受其豢養,為之沖鋒陷陣,出生入死。勢力強盛的泰赤烏氏和乞顏氏貴族,還組織了護衛軍——土兒合兀惕(turqa』ut)和怯薛(keshig),它的核心就是由那可兒組成的。這是與貴族具有特殊關系,侍奉他個人的隊伍,而不是氏族內部的人民武裝。那可兒和護衛軍的產生進一步強化了貴族的權力,並促使他們更頻繁地去進行掠奪和兼並戰爭,以獲得更多的財富和奴隸,控制更多的屬民。
古昔的父系血緣氏族——斡孛黑(oboq)早已解體了,代之而起的是另一種性質的氏族,雖然仍稱為「斡孛黑」,但實際上是以人數不多的顯貴家族為主人(額氈,ejen),統治著許多出身於不同氏族的屬民(哈闌,haran)和奴婢(bo』ol)的社會單位。原來氏族長老的地位為貴族家族長所取代,以他們的名字或尊號作為「氏族」之名。貴族戶家長將屬民和奴隸作為家產分配給成年的兒子們,諸子各繼承一「份子」(忽必,qubi),再擴展形成新「氏族」。為了共同對付外敵的侵略或進行掠奪戰爭,出於同一父或祖「氏族」貴族的許多子或孫「氏族」貴族,往往結成聯盟,推舉最有勢力的一家貴族為長。久之,有些弱小的「氏族」貴族,不僅屬民被強大貴族所兼並,就連他們本身也成了強大貴族的附庸,甚至淪為屬民。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後裔(尼魯溫蒙古的一支)諸「氏族」的分衍和泰赤烏、乞顏兩大貴族勢力的形成,就是這一歷史發展過程的證明。
草原貴族擁有各種尊號,如「土敦」、「太子」、「薛禪」(sechen,賢者)、「蔑兒干」(mergen,善射者)、「巴阿禿兒」(勇士,ba』atur)等等,他們被屬民稱為「那顏」。他們已脫離了游牧生產勞動,而以統領部眾從事戰爭和掠奪為職。草原貴族制的發展,必然導致各部貴族之間爭奪蒙古高原霸權的激烈斗爭。正是各部貴族的爭霸戰爭,把蒙古高原推向統一,從而結束了草原貴族制時代。
http://blog.sina.com.cn/u/494037fc010003ns
關於蒙古人起源的傳說
在很早很早以前,一個被稱為蒙古的部落,與另一些稱為突厥的部落發生了內訌,終於引起了戰爭。 另一些部落戰勝了蒙古部落,對他們進行了大***,使他們只剩下兩男兩女。這兩家人害怕敵人,逃到了一處 人跡罕至的地方。這個地方叫額兒古涅昆,那兩家人的名字叫捏古思和乞顏。他們在這里繁衍生息。久而久之,人數增多了 ,額兒古涅昆這個地方再也容不下這么多的人了。於是,他們用七十張牛皮做了 鼓風箱,用煉鐵的方法熔化懸崖絕壁後,走到了廣袤的大地。
關於蒙古人起源的又一傳說
按照一般的理解,一個民族應該只有一個起源傳說。但有關資料顯示,蒙古民族的起源傳說除《額兒古涅昆的傳說》之外,還有一則叫《太陽的後裔的傳說》:
在天地初分之際,太陽就生了兩個女兒。當黃河注入東海的時候,人世間就有了第一葉輕舟,太陽的兩個女兒並坐在周上,一路觀花賞景,來到了山清水秀的神州大地。
以後,姐姐嫁到南方,妹妹嫁到北方。這一年,姐姐生下一個嬰兒,用絲綢給他做了一個襁褓。因為嬰兒啼哭時,發出「唉咳,唉咳」的聲音,所以把他叫做「孩子」,取名為「海斯特」,意為「漢族」。據說,「海斯特」降生時,手裡握著一塊土地,他長大後就種植五穀,成為農業民族的祖先。
第二年,嫁到北方的妹妹也生了個兒子,用氈裘給他做了一個襁褓。這個嬰兒墜下母胎時,發出「安啊,安啊」的哭聲,因此就把他叫做「安嘎」,取名為「蒙高樂」,意為「蒙古族」。「蒙高樂」生下來時,手中攥著一把馬鬃,因此他長大後就放牧馬群和牛羊,成為游牧民族的祖先。
㈧ 有沒有像if only那種穿越時空解救已故愛人的電影,時空線索不算
可能不是很符合你的提問喔..但是有這種時空交錯的,我看了感覺很不錯的!~
一個是不能說的秘密;一個是時間旅行者的妻子;一個是黑洞頻率。
空閑的時候看看,不會讓你失望的~!
㈨ 求一篇對影片《魔戒(指環王)》的賞析評論~謝了~
呵呵~~~~ 喜歡啊`~~~ 純粹進來抽魔戒的~~~請54我 = =~
辛苦了~~~ 找這個累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