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982年電影茶館演員表
1,於是之飾:王利發。
2,鄭榕飾:常四爺。
3,藍天野飾:秦仲義。
4,黃宗洛飾:松二爺。
5,童超飾:龐太監。
6,胡宗溫飾:康順子。
7,程中飾:小康順子。
8,英若誠飾:劉麻子、小劉麻子。
9,童弟飾:大傻楊。
10,李大千飾:宋恩子、小宋恩子。
(1)英若誠電影全集英若誠演過哪些電影擴展閱讀
《茶館》劇情介紹:世紀之交,古老的中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老態龍鍾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六君子的鮮血無法阻止歷史車輪的滾動,老北京城的上空風雲變幻,波譎雲詭。
王利發(於是之飾),北京城內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櫃。他謹記父親的教誨,體面周全地迎送四方賓客。小小的茶館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於此。
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黃宗洛飾);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常四爺(鄭榕 飾);一心謀求實業救國的秦仲義(藍天野 飾);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英若誠 飾);打算娶老婆的龐太監(童超 飾),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小茶館之內演盡世間的滄桑與凄涼。
B. 英若誠把哪些作品譯成了英文
主任。譯有《茶館》、《奧賽羅導演計劃》等著作。先後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
C. 英若誠的主要作品
話劇《地窖之門》、《保羅·莫萊爾》、《春風化雨》、《龍須溝》、《駱駝祥子》、《明朗的天》、《茶館》、《請君入瓮》、《推銷員之死》等。
電影《白求恩》、《知音》、《小活佛》、《末代皇帝》等。
電視劇《圍城》、《馬可·波羅》、《我愛我家》等。
翻譯作品《奧賽羅馬導演計劃》、《咖啡店的政客》、《甘蔗田》、《報紙主筆》、《有這一回事》、《星星變紅了》、《請君入瓮》、《推銷員之死》、《茶館》、《王昭君》、《家》等。
著作《水流雲在——英若誠自傳》,由美國塔夫茨大學戲劇學教授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女士根據英若誠在病榻上的英文口述整理而成。2008年首先在美國出版。其中文版由張放翻譯,英達審譯,200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D. 英若誠的介紹
英若誠,滿族,中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話劇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戲劇協會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譯有《茶館》、《奧賽羅導演計劃》等著作。先後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此外,在影視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聲中外的成就,是中國老一輩演員中唯一堪稱「國際明星」的藝術家。
E. 英若誠的父親是誰
英千里是英若誠的父親
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是滿洲正黃旗人,祖母淑仲(愛新覺羅氏)則是滿清皇族。英千里是英若誠的父親,英若誠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門,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山東省長。解放後蔡葆真曾任北京兒童圖書館館長。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藝之路的是英若誠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鳳珍,是當時明星電影公司二廠的演員,曾演過《壓歲錢》和《十字街頭》等片。
英若誠之妻吳世良同樣也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與英若誠是清華同學。畢業後他們結成伴侶,共同分配到了北京人藝。
英達是英若誠的兒子。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學習導演專業,回國後在《最後的貴族》、《圍城》中的出色表現讓他聲名鵲起。他導演了《我愛我家》、《東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劇,英達曾和喜劇明星宋丹丹有過一段婚姻,並育一子,後感情不合,離婚。
F. Keanu Reeves的好看的電影有哪些
獲獎情況:
2000年因《黑客帝國》榮獲第九屆MTV電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格鬥場面獎,最佳男演員獎
1995年因《生死時速》與桑德拉-布洛克獲選MTV電影獎最佳「銀幕搭檔」
1992年因《驚爆點》當選年度最渴望的男性
主要作品:
2000年 《奪命追蹤》(「The Watcher」)
2000年 《替補隊員》(「The Replacements」)
1999年 《黑客帝國》(「The Matrix」)
1997年 《我的最後一次自殺》(「The Last Time I Committed Suicide」)
1997年 《魔鬼律師》(「The Devil' Advocate」)
1996年《愛上明尼蘇達》(「Feeling Minnesota」)
1996年《連鎖反應》(「Chain Reaction」)
1995年《雲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
1995年《非常任務》(「Johnny Mnemonic」)
1994年《生死時速》(「Speed」)
1994年《牛仔女郎布魯斯》(「Even Cowgirls Get The Blues」)
1993年《都是男人惹的禍》(「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93年《小活佛》(「Little Buddha」)
1993年《怪物》(「Freaked」)
1992年《驚情四百年》(「Bram Stoker's Dracula」)
1991年《驚爆點》(「Point Break」)
1991年《我自己的愛達荷》(「My Own Private Idaho」)
1990年《愛你到永遠》(I Love You Death)
1990年《明日戀曲》(「Tune in Tomorrow」)
1990年《比爾和泰德再度歷險》(「Bill And Ted's Bogus Journey」)
1989年《比爾和泰德歷險記》(「Bill And Ted's Excellent Adventure」)
1989年《父母身份》(「Parenthood」)
1988年《危險關系》(「Dangerous Liaisons」)
1988年《昨夜》(「The Night Before」)
1988年《永久記錄》(「Permanent Record」)
1988年《賓洲王子》(「The Prince of Pennsy1vania」)
1987年《河畔》(「The River's Edge」)
1986年《鐵血男兒》(「Young blood」)
1986年《正義兄弟》(「Brotherhood of Justice」)
1985年《夢想成真》(「Dream To Believe」)
1985年《飛翔》(「Flying」)
1984年《浪孩》(「The Prodigal」)
G. 英若誠的社會評價
舒乙對英若誠的評價:英若誠是個大演員,既演話劇,又演電影,中外有名。英若誠是個翻譯家,他的英文和中文同樣流利,正著翻倒著翻都成。英若誠是個文藝組織家,當過導演,當過文化部副部長。這三條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全都繞著戲劇轉,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是十足的獨一份,除了英若誠之外再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英達對英若誠的評價:父親的外語水平是有口皆碑的,這來自於他特殊的機遇和刻苦的努力。父親翻譯的每部作品的演出都在當時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這依賴於他超群的藝術鑒賞力和敏銳的洞察力,他精通中英語言和文化,知識淵博,學貫中西,自己本身又是出色的導演和表演藝術家,集這些因素於一身,父親是獨一無二的!
H. 英若成的簡介
英若誠(1929—2003),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
先後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同時英若誠在影視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聲中外的成就,是中國老一輩演員中唯一堪稱「國際明星」的藝術家。英若誠先生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話劇導演、也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
1929年6月21日生於北京,滿族。少年時就讀於天津聖路易教會中學。194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在學生時代,他就開始投身於鍾愛一生的舞台藝術活動。
英若誠先生於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先後在話劇《龍須溝》、《雷雨》、《明朗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誠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文革結束後,隨著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拓寬,英若誠在中外戲劇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為《茶館》成功地訪問西歐作了准備。1980年春,英若誠隨曹禺赴英國進行戲劇交流,隨後又與英國導演合作,為北京人藝排演了莎翁名劇《請君入瓮》。
1983年,英若誠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1983年,他又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並與米勒合作搬上北京人藝舞台,同時在劇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1982年8月,美國斯諾基金會、富布萊特基金會和美國中部、西部各大學向英若誠發出聯合邀請,請他作為客座教授為密蘇里大學戲劇系講授表演課,英若誠結合教學實踐為學生們排演了中國話劇《家》,該劇在美國演出產生了轟動效應。1984年8月,英若誠作為密蘇里大學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講學,為學生們排演了根據中國崑曲《十五貫》改編的話劇,對中國傳統戲曲與現代話劇的結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98年,由於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戲劇事業上的傑出貢獻,英若誠榮獲被稱為「亞洲諾貝爾獎」的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英若誠因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
家庭
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是滿洲正紅旗人,祖母愛新覺羅·淑仲則是皇族。《大公報》及輔仁大學都是英斂之創立的。
英千里是英若誠的父親,是英氏家族的第二代名人。12歲便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學成回國後,到輔仁大學任教授。英千里的英文水平頗高,錢鍾書曾回憶說:「蔣介石曾說要找兩個國內英文講得最好的人給他做翻譯,一個是我,一個就是英千里。」
英若誠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門,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山東省長。解放後蔡葆真曾任北京兒童圖書館館長。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藝之路的是英若誠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鳳珍,是當時明星電影公司二廠的演員,曾演過《壓歲錢》和《十字街頭》等片,後因故自殺。據說,曹禺先生《日出》中陳白露的形象就是以英茵為原型的。
英若誠之妻吳世良同樣也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與英若誠是清華同學。畢業後他們結成伴侶,共同分配到了北京人藝。因為出色的英語水平,吳世良女士還擔任過曹禺先生的秘書並為周總理做過翻譯。
英達是英若誠的兒子。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學習導演專業,回國後在《最後的貴族》、《圍城》中的出色表現讓他聲名鵲起。他導演的《我愛我家》、《東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劇紅遍了大江南北,開創了一個中國情景喜劇的時代。
I. 關於白求恩的電影有哪些
每當北美的楓葉之國在中加關繫上刷存在感的時候,相信有些國人就會對這個國家產生有點迷茫的感覺,因為我們始終對這個國家抱有相當深厚的感情。
這份連楓葉國的很多人民都難以理解的感情,有小部分來自於那個說相聲的大山,絕大部分則來自於一位犧牲在我國的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
我們大多數人對白求恩的印象一部分來自於這張照片,這是著名戰地攝影記者吳印咸1939年在晉察冀根據地拍攝的,照片發表前夕白求恩大夫不幸犧牲。
在25年後,吳印咸作為攝影師參加了電影《白求恩大夫》的拍攝,這部電影也是我們對白求恩印象的另一個主要來源。
本文就講一講《白求恩大夫》的故事。
一、強強聯合群英薈
從1951年開始,關於拍攝白求恩事跡電影的提議就沒斷過,甚至國際友人伊文思也曾策劃過但都不了了之,直到1962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和八一電影製片廠同時計劃拍攝這個題材,在上海電影局局長張駿祥的主持下,兩家電影廠建立了強強聯合的攝制組共同拍攝《白求恩大夫》,因此該片幾乎是群英薈萃,當時兩個電影廠里的很多知名演員都出現在這部電影里,有些甚至就跑跑龍套。
河北本地人村裡在片中飾演八路軍方軍醫,他在電影中一度成為白求恩的「對立面」,白求恩因為方軍醫的技術不過關發了脾氣。其實,這是導演組特意加入的戲份,因為白求恩一直在後方工作並不直接和日軍戰斗,因此電影里缺少矛盾和沖突,為了製造必要的對立面,方軍醫只好委屈了一下。
英達的父親英若誠飾演白求恩的翻譯童秘書,關鍵還是因為英老爺子的英語確實很棒,由於童秘書和白求恩始終在一起,因此英若誠的出鏡率在配角里超高。
值得表揚的是,該片中英若誠的翻譯幾乎都是同步的,該翻的地方一定會翻,不像現在很多電影里的翻譯就像擺設一樣。
楊在葆在片中飾演受傷的戰斗英雄徐連長,為了搶救他,白求恩大夫抽自己的血為徐連長輸血,這個橋段來自於真實事跡。
據說當年在黃土嶺戰斗中,戰士們知道白求恩到了前線紛紛高喊:沖啊,不要怕受傷,白求恩在後面呢。
「小白鴿」師偉飾演白求恩的助手,當時的師偉已經36歲,但演繹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護士也毫不吃力
田華也在片中出現過,她飾演一位在游擊區堅持斗爭的醫生。
上影廠的老演員仲星火在片中飾演照顧白求恩的伙夫。
剛剛走紅的梁波羅則在片中飾演年輕的醫生,他也幾乎是一位大龍套。
二、姜昆疑似出鏡
說到梁波羅,近些年網路上流行著一個說法,據說梁波羅曾經回憶,當年他和李農在北京房山區尋找《白求恩大夫》里的小演員,偶然碰到一位虎頭虎腦的小孩覺得不錯,在徵求家人的意見後將他帶到了劇組出演了片中的兒童團員虎子。
二十年後,有一次梁波羅在演出時遇到了姜昆,姜昆特意感謝梁波羅當年選中自己出演了《白求恩大夫》,為此梁波羅還興奮地告訴了李農。
現在網路上也有資料認定姜昆曾出演了《白求恩大夫》里的小虎,但筆者認為這個事情可能有點兒出入,因為姜昆在1964年時已經是14歲的少年,而飾演虎子的這位小演員怎麼看也是一位兒童。
因此,筆者推測,姜昆可能確實出演了《白求恩大夫》,但並不是這個戲份較多的虎子,可能是另外一個角色,只是後來在影片剪輯中被刪掉了戲份。
三、美軍上尉飾演白求恩
電影的主角白求恩是一個難點,但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美國人譚寧邦主動請纓出演這個角色。
譚寧邦是美國人,曾在美軍中擔任上尉,他在1946年隨軍來到中國,之後投入福利基金會的工作,曾以美軍上尉的身份押送大批葯品送往延安,沿途一路暢通無人敢擋,換句話說,譚寧邦的事跡本身和白求恩的事跡在性質上也是有共同之處的。
出演該片時譚寧邦48歲,和剛來到中國的白求恩同歲,此外譚寧邦還擁有非常豐富的從影經驗,曾在《停戰以後》和《林則徐》等電影里出演外國人,他和上影廠很多演員都是老相識老搭檔。
電影開拍前,譚寧邦和劇組一起前往部隊和河北農村體驗生活,他和同事們一起學習醫療技術,到體驗生活結束後包括譚寧邦在內的幾位主演幾乎都可以在手術室里給真正的醫生幫忙了。
和電影里的白求恩一樣,劇組也給譚寧邦單獨設立了不錯的待遇,每天的補助比較高,宿舍也是單人的,但譚寧邦和他飾演的白求恩一樣也迅速和大家打成一片。
當然,譚寧邦畢竟還是屬於業余演員,因此在很多細節上達不到總導演張駿祥的要求,張局長就毫不客氣地用英語罵他:你怎麼這么笨。
每當這時候,譚寧邦總是自嘲地點點頭然後再來一遍,劇組里其他人都不懂張局長罵的是什麼紛紛向英若誠打聽。
為什麼譚寧邦挨罵也不生氣呢,一方面他比較敬業,另一方面畢業於美國西北大學的譚寧邦也確實不敢跟畢業於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張駿祥掰扯。
四、電影之外的白求恩
電影《白求恩大夫》本來有五個單元,其中第一單元講的是白求恩來中國之前的經歷,但在拍攝影片時將這段略去了,因此我們長期以來了解到的白求恩就是一位救死扶傷的國際主義戰士。
其實白求恩的身世也很傳奇,他祖籍蘇格蘭,家境優渥,是一個標準的富二代,據說年輕時也喜歡流連風月甚至飛葉子,娶了一位蘇格蘭貴族小姐當妻子,後來因為他患上了當時的絕症肺結核主動要求離婚。
肺結核病癒後的白求恩開始人生開掛,他在醫學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發明了很多醫療器械,也獲得了醫學界的認可成為著名胸外科專家。
1936年白求恩趕赴西班牙反法西斯前線,1937年又帶領醫療隊來到中國,他親手在根據地建立了衛生學校和衛生所,建立了整套的野戰醫療救護體系,因陋就簡發明了著名的野戰醫院裝置「盧溝橋」。
電影《白求恩大夫》將白求恩在中國的大部分事跡都拍了出來,唯一的遺憾是沒有拍出白求恩曾連續48小時做71台手術的壯舉。
白求恩去世後,他的事跡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中加建交也傳到了他的故鄉,在中國和加拿大都有以白求恩名字命名的醫學院、學校和紀念館,也都有他的雕像。
本文最後附上白求恩臨終前寫的最後一封信,雖然看起來絮絮叨叨卻催人淚下,筆者相信你看完之後也會為之感動:
親愛的聶司令員:
我今天感覺身體非常不好,也許就要和你們永別了。
請你給(加共書記)蒂姆·布克寫一封信,地址是加拿大多倫多城威靈頓街十號。同時抄送國際援華委員會和加拿大民主聯盟會。告訴他們,我在這里十分快樂,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做貢獻。
也要寫信給(美共書記)白勞德,並寄上一把繳獲的戰刀。這些信可以用中文寫成,寄到那邊去翻譯。隨信把我的照片、日記、文件寄過去,由蒂姆·布克處置。所有這些東西都裝在一個箱子里,用林賽先生送給我的那18美金作寄費。這個箱子必須很堅固,用皮帶捆住鎖好,外加三條繩子。
將我永世不變的友愛送給蒂姆· 布克以及所有我的加拿大和美國的同志們。
請求國際援華委員會給我的離婚妻子撥一筆生活款子,或是分期給也可以。在那裡我(對她)所負的責任很重,決不能因為沒錢而把她遺棄了。向她說明,我是十分抱歉的。但同時告訴她,我曾經是很快樂的。
兩張行軍床,你和聶夫人留下吧,兩雙英國皮鞋也給你穿了。
馬靴和馬褲給冀中區的呂司令,賀將軍,也要給他一些紀念品。
兩個箱子,給葉部長;18種器械,給游副部長;15種器械,給杜醫生;
衛生學校的江校長,讓他任意挑選兩種物品作紀念。
打字機和綳帶給郎同志, 手錶和蚊帳給潘同志。
一箱子食品和文學書籍送給董同志,算我給他和他的夫人、孩子們的新年禮物。
醫學書籍和小鬧鍾給衛生學校,給我的小鬼和馬夫每人一床毯子,並另送小鬼一雙皮鞋。
照相機給沙飛,貯水池等留給攝影隊。
每年要買二百五十磅奎寧和三百磅鐵劑,專為治療瘧疾和極大多數貧血的患者。千萬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帶購買葯品,因那邊的價錢要比滬、港貴兩倍。
請轉告加拿大和美國(人民),我十分快樂。最近兩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時日。
我不能再寫下去了,讓我把千百倍的謝忱送給你和其餘千百萬親愛的同志們。
J. 英若誠先生在<我愛我家>里扮演人物的姓名
胡學范——英若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