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的美學特徵
中國電影的美學特點 中國電影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給中國觀眾留下了悠長的、時代特徵決定了觀眾的觀影選擇,而觀眾的觀影選擇又決定了電影的生存命運。
B. 結合青春電影和喜劇電影闡述影視美學的特證
扎心了老鐵
C. 電影美學包括什麼
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涉及到製片、編劇,導演、音樂、攝影、服飾、表演等,其中導演最關鍵,因為他/她不僅要選擇劇本而且要組織各種資源;製片也非常關鍵,因為他/她是投資人,也是資源配置的關鍵人物。好的劇本和團隊是好電影的基礎。
總之電影的美學可以從其表達的主體思想、表述方式、影像畫面和聲音四個方面去分析討論,當然影像畫面和聲音也被一些學者認為同屬於感知(知覺)范疇。
D. 跪求了啊,800字左右,很急。 請結合例子,談談你對悲劇或喜劇的理解,並分析其美學特徵。
這是美學作業吧,可以就雷雨或者哈姆雷特分析下悲劇,建議看看亞里士多德的詩經 對悲劇解釋的很好。作業不能上網抄噢
E. 默片喜劇有哪些藝術特色
默片時代喜劇的魅力所在用肢體鏡頭演繹人生、想法。從某種意義上講,默片時代是喜劇片的時代,更是美國喜劇片的黃金時代。早期電影喜劇作為純視覺的表現形式,其效果更多的依靠演員的表演,而不是情節;更多的依靠形象的動作,而不是字幕;更多的依靠強烈的運動,而不是呆照。盡管喜劇片的表演最初來自於舞台啞劇的表演形式,但是喜劇片極富於情趣的演染和情感的表達,以及那種滑稽動人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種視覺媒介的獨特語言,因此也就最適合於默片形式的表現。這里並非過高的估價了喜劇片的美學價值,作為電影觀眾所普遍接受的形象的世界性語言,特別是卓別林的喜劇觀念所體現出來的有目共睹的事實,早巳給予默片時期的喜劇片以恰當、公允的評價。正如雷內·克萊爾早在1923年就曾指出過的那樣:"喜劇片是電影依靠其本身特點而取得最輝煌成就的一個領域"。事實上,在我們研究電影發展史的過程中不難看出,我們在對於電影觀念的演變和對於電影本體的探索中,往往忽略了對於喜劇片的獨特敘事功能的深入研究。
因此在有聲電影出現以來,無論何時何地當我們看到默片喜劇時,仍舊被其青春常駐的藝術魅力所感染。而那親切、成熟的藝術表現又不禁使人產?quot;祖傳秘方"被遺失的傷感。
F. 簡述周星馳喜劇電影的主要特徵
我看周星馳的喜劇語言特徵
有位高人說「語言畢竟是一種靠『社會約定』而代表一定思想情感的高級符號系統。電影觀眾在聽到銀幕上的語言後,必須激發理性分析,才能領會它所代表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電影人物的語言在影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自從《大話西遊》在北大清華等高校風靡之後,其中的許多高智商台詞為大學生爭相引為經典,甚至形成一種特有的「大話語言」現象。到底周星馳的語言具有一種什麼樣的喜劇特徵呢?綜合比較後發現:周的電影台詞大多具有戲謔而不失內斂、庸俗而不失儒雅的風格。簡單地概括就是雅俗相濟,就是影片台詞通過文白相雜來突出喜劇效果。這種雅俗相濟的風格主要得力於三種「不和諧」。
第一,人物身份與人物語言的不和諧。《唐伯虎點秋香》中四大才子共作了這么一首小詩:「山下一群鵝,噓聲趕落河。落河捉鵝一肚餓,吃完回家玩老婆」;此詩一經四大才子通過台詞表達出來,詩歌的正統地位與詩句內容本身產生沖突,四大才子的文人身份與詩句的低俗性產生了不和諧,正是這些沖突和不和諧反襯出了喜劇效果。其影片中唐伯虎還有這么一句台詞:「江南四大才子之中,就以祝兄最為灑脫,眾人皆知,所謂『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此乃祝兄座右銘不是嗎?」就整句的語言風格來說,文化意味較為強烈,但「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這樣俗語添加其中,就顯得文白相雜,與人物身份也有距離,但卻使人物形象顯得機智、風趣。喜劇效果不言而喻。
《鹿鼎記》中的韋小寶應屬「文盲青年」。即使這樣一個沒文化的人在取悅別人的時候,依然能夠顯出一派儒雅之氣,諸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這樣的成語更是信口拈來。人物的身份與語言的不和諧再度使該電影笑料百出、令人捧腹。
第二,影片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和諧。一部影片的影片語言有很多,包括能夠傳達給觀眾信息的人物表情。《少林足球》中有這樣一段場景:少林足球隊的兩名守門員先後被抬出場外,此時剃著光頭的阿梅(趙薇飾)請求上場守門,周星馳當時的表情極其凝重,心裡充滿擔心。但他深情凝重的表情卻搭配了一句「快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此時,所有的觀眾都被這種表情與語言不和諧的揉合逗樂了。而《喜劇之王》中的伊天仇事實上一直在跑龍套,但他每次都以極其認真的表情向人們說道:「我其實是一個演員」。人們同樣為這種不和諧報以笑聲和掌聲。可見表情作為影片語言的一種,當它與人物語言發生不和諧的組合時,喜劇效果的突現就輕而易舉了,因為它符合一切喜劇「寓庄於諧」的本質,也是雅俗相濟的特定表現形態。
第三,影片內部人物語言的不和諧。《大話西遊》中的經典台詞非常多,許多被大學生奉為口頭禪也不為過。這部影片不僅時空交錯,而且人物語言的雅俗相濟、不和諧的組合方式同樣多種多樣,甚至可以說每個演員都成了雅俗相濟的載體:至尊寶作為山賊時可以說出「長夜漫漫,無心睡眠」的儒雅味十足的話,也可以撒一個散文味濃烈的彌天大慌:「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以後我才後悔莫及,塵世間最大的苦痛莫過於此……」而當他成為大聖之後,居然又可以說出「三八,我看你是個女的才不和你打,別以為我怕了你了」這樣俗氣乃至惡氣十足的話語;春十三娘這樣的妖怪同樣可以說出「桃花過處,寸草不生,金錢落地,人頭不保」具有《詩經》色彩的話語;唐僧在該劇中雖是啰嗦者形象,但他一會兒說「外面對於我來說只是個大一點的監獄」,語言中飽含大徹大悟的佛道精神;一會兒又唱「only you,能保護我,讓螃蟹和蚌精無法吃我……」歌詞中的俗世傳統又有了回歸的傾向等等。總之《大話西遊》中的台詞,不論演員的身份,都有雅俗相濟,庄諧交錯的跡象,這應該是該劇受到大學生喜愛的重要原因。
總之,周星馳電影的語言很值得人們思索,不管他是高雅的還是庸俗的。
G. 韓國電影美學特徵具體有哪些方面
一、東方文化的禪境美
在和中國頗有文化淵源關系的韓國,近幾年出現了一批藝術與文化修養深厚扎實的中青年導演。他們在構建東方人自己的現代電影模式時,敢於正視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深入韓國血脈中的佛禪文化。用現代意識和新的鏡頭語言去重新破解和呈現佛理與禪境,通過禪境電影化的藝術嘗試去探索建立東方現代電影鏡頭語言體系的具體途徑。20 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這些韓國中青年導演創作了《華嚴經》《達摩為何向東行》《破戒》等一系列以佛為題材的電影,昭示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和文化態度。他們宣講的不僅僅是禪學關於反觀生命本身的話題,而是在熟諳了西方文化語境之後,去更清晰地反觀迥異的東方文化的精髓,並把這種體驗內化和重構為現代電影思維。金基德是用現代電影語言來闡釋佛理的鬼才導演,他的《春去冬來》,以一種現代人的智慧來把握「色」「空」的辯證關系,使整部影片成為一個類似於參禪的感悟生死之道的過程。影片構思工整,處處玄機,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靜謐莊重的東方氛圍,以此來凈化觀眾心靈點化眾生。
二、儒家文化的古典美
韓國電影深得東方古典美學的精髓,不僅追求中國古典詩詞學、畫論等藝術造詣之美,還堅持儒學傳統倫理所宣揚之善。
H. 什麼是喜劇怎麼評價一個喜劇的好壞真正好的喜劇有哪些特點
我也很喜歡看喜劇。
喜劇是戲劇的一種類型,大眾一般解作笑劇或笑片,以誇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台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從而引起人們對丑的、滑稽的嘲笑,對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於描寫對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為諷刺喜劇、抒情喜劇、荒誕喜劇和鬧劇等樣式。內容可為帶有諷刺及政治機智或才智的社會批判,或為純粹的鬧劇或滑稽劇。喜劇沖突的解決一般比較輕快,往往以代表進步力量的主人公獲得勝利或如願以償為結局.
喜劇的好壞主要取決於觀眾的認同感。你喜歡這部喜劇那就是好的,不喜歡即使這部片子拍的最好,對於你來說還不如一步你喜歡的「爛片」。就像你自己說的喜歡楊金賜,很支持他,但是平心而論他的喜劇確實不如賈玲宋小寶的好笑,但是他的喜劇真的很棒。
基本特徵: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已經談到喜劇的特徵,他認為:「喜劇模仿的是比一般人較差的人物,所謂「較差」,並非指一般意義上的「壞」,而是指丑的一種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東西是一種對旁人無傷,不至引起痛感的醜陋或乖訛[guāi é]「。在他以後,有人寫了《喜劇論綱》,套用亞里士多德關於悲劇的定義擬定了喜劇的定義,強調「喜劇是對於一個可笑的、有缺點的、有相當長度的行動的模仿」,其模仿的方式是「人物的動作」,「借引起快感與笑來宣洩這些情感」。它明確提出喜劇來自笑這一結論,概括了喜劇最主要的特徵,並被後世的理論家普遍接受。一般認為,黑格爾關於可笑性來自矛盾的觀點,更值得重視。概括地說,喜劇的基本特徵是:遵從滑稽突梯的藝術規律,運用各種引人發笑的表現方式和表現手法,把戲劇的各個環節,諸如語言、動作、人物的外貌及姿態、人物之間的關系、故事情節等均加以可笑化,使得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願望與行動、目的和手段、動機與效果相悖逆,相乖訛,從中產生出滑稽戲謔的效果。
存在特徵:喜劇只存在於人的行動和社會事件中,而不存在於純粹的自然事物中。在自然界中,有很多事物因不符合種的屬性而顯示出醜的特徵,如樹木有美有丑,土地有肥沃和貧瘠,但它們本身都不會有滑稽。因為自然界的一切都順應自然生成,內容和形式是一致的,也不存在動機與效果的矛盾問題。我們覺得有些動物的滑稽可笑,例如狗熊的笨拙,狐狸的詭譎,還有可笑的不自量的螳螂擋車,井底之蛙,作為動物本身的屬性,它們沒有什麼滑稽可笑之處,只是審美主體的人的情感的賦予它們滑稽的內容,以人的尺度去衡量它們時,才感到它們的行為是好笑的。歸根到底,滑稽的本質寓於人的心靈而不是在於自然物本身。因而,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那些內容與形式、動機與效果不一致而引人發笑的事和行為,才是喜劇性的。這些可笑的事物可能是好的和值得贊揚的,也可能是壞的和應該批判的;還有可能是好中有壞,壞中有好,既要有肯定又要有否定的。因之喜劇也產生了不同的效果的笑。有贊揚的歡笑,有諷刺的嘲笑,有詼諧的謔笑等等,因之喜劇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笑的性質也很不相同。
藝術特徵:喜劇的藝術特徵是「寓庄於諧」。「庄」是指喜劇的主題所體現的深刻社會內容;「諧」則指主題思想所賴以表現的形式是詼諧可笑的。在喜劇中「庄」與「諧」是處於辯證統一的狀態。失去了深刻的主題思想,喜劇也就失去了靈魂;但是沒有詼諧可笑的形式,喜劇也就不能成為真
正的喜劇。因而喜劇對丑的東西的批判總是間接的而又是意味雋永的,它往往要調運審美主體的積極情感去抨擊丑的事物,在嘲笑中顯出正義的力量,達到批判的效果。因而在表現手法中喜劇善用倒錯和自相矛盾的技巧,在倒錯的形式中顯示真實。如《紅樓夢》中寶玉、薛蟠等人行酒令一場,呆霸王胸無點墨,粗俗不堪,卻偏偏附庸風雅,急得萬般無奈,抓耳撓腮,終於鬧出了「綉房裡鑽出個大馬猴」之類的喜劇。這個滑稽可笑的情節正是絕妙地諷刺了這個惡少丑的形象,他的偽裝斯文掩蓋不了自己粗俗無賴的本質,因而這種欲蓋彌彰的倒錯更為可笑。這種手法不僅表現在喜劇中,在悲劇中它也表現為喜劇的效果。如《竇娥冤》中的縣令桃杌給告狀的張驢兒下跪叫他衣食父母的情節,這種極端突出地誇張生活中的倒錯的現象也能創造出絕好的喜劇效果。這類倒錯巧合、誤會的手法也常用在歌頌類的喜劇中,如《女理發師》、《五朵金花》等。另外,喜劇還善用誇張的手法,例如上面舉的內容,還有卓別林的表演,中國的傳統相聲表演技巧等等。
體現形式:喜劇的體現形式主要是諷刺和幽默。諷刺大多用於否定性的內容,它是以真實而誇張或真實而巧妙之類的手段,極其簡練地把人生無價值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啟發人們從中得到否定和貶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悅。但是,盡管諷刺的笑是具有否定性,由於諷刺的對象不同,諷刺者所持立場態度不同,笑的否定性性質和程度也不會一樣,因而它們的美學意義也是不能一概而論的。幽默也是喜劇表現形式的一種獨特形態。它不像諷刺那樣辛辣,而是把內容和形式中美與丑的復雜因素交合為一種直率而風趣的形式外化出來。列寧認為:「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幽默感是自尊、自嘲與自鄙之間的混合」。幽默所引發的笑,常常帶有輕微的諷刺意味。美、丑因素的不同配置組合,又可以塑造出不同的幽默形象。以前者為主導,構成風趣瀟灑、可親可佩的正面形象;以後者為主導,則構成鄙陋可笑卻不無可愛之處的反面形象。因此,幽默突出地反映了人們洞察事物本質和堅信歷史發展趨向的樂觀精神,這種鮮明的美學特徵也正突出地表現了喜劇美學的一個主要方面。
人物矛盾:喜劇性人物雖置身於矛盾沖突之中,而且人物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然而喜劇人物的根本特點就是對此沒有自覺的意識,對自己的可笑境地全然無所察覺,他們既不會對外在世界,更不會對自我產生懷疑。喜劇人物或熱衷於自己那蠅頭微利蝸角虛名的追逐,為那毫無意義、毫無價值的所得而心滿意足,或者以不現實的、空幻的行動作為嚴肅的目標,實際上卻使目的落了空。即便如此,喜劇人物也不會因此而痛不欲生,不會深刻地自我反省。《慳吝人》中的阿巴貢與兒子發生矛盾沖突,以後當他再度與兒子相逢時,對於父子間的矛盾,卻淡然處之,並不嚴肅對待,予以深究,這便是喜劇人物典型的行事態度。喜劇人物在主觀的虛幻中實現著自我,實現著矛盾的和解,在自我的封閉中自以為支配著環境,駕馭著自己的命運,由此而自足自樂,達到了生活的和諧,心靈的平衡。因此,喜劇常常出現皆大歡喜的收場。但是喜劇性的大團圓,總是虛構的、非現實的,人們很容易從熱熱鬧鬧的和諧一致中,見出本質與假象之間的乖訛。阿里斯托芬的喜劇皆有這種特點。《和平》一劇中,人們從井裡把和平女神打撈上來,於是和平的願望實現了。在《財神》中,壞人變窮了,好人變富了,是由於人們把瞎眼的財神醫治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