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火星救援電影中的哪些情節有科學依據

火星救援電影中的哪些情節有科學依據

發布時間:2021-05-21 21:48:10

① 電影《火星救援》中存在哪些漏洞

在我個人看來,《火星救援》的故事發生在不遠的未來,其時代背景和當下變化不大,本來火星載人勘探計劃就早已板上釘釘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因此,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秉承尊重科學事實的基本態度,將已經誕生或尚在規劃中的人類科學成果在電影里展現出來:火星居住中心、巡遊車、氧氣製造技術、太空農場等。電影巧妙地在馬克獨白性質的視頻日誌加上硬科幻內容,以及片尾的全球直播,都讓影片有一種紀錄片般的真實。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② 誰能把火星救援的劇情大致講一下

人類實現了首次在火星上登陸,美國宇航員馬克·沃特尼(馬特·達蒙飾),他與其他五位宇航員遭遇巨型風暴,外太空之旅只能提前結束,他因為被誤認為無法生還而被留在火星,成了太空魯賓遜。清醒後的沃特尼發現自己遠離地球家園,食物只夠一個月的供應。

幸好他天性幽默樂觀,而且是個植物學專家,決定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等到下次火星任務的到來,雖然這一等就要四年。沃特尼精心計算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他在這顆乾旱星球上的時間,開始利用自製的肥料種植土豆,對手頭的所有材料物盡其用。

而在地球上,公眾哀悼馬克的悲劇死亡後,一位眼尖的NASA技術員在監看時注意到火星表面的運動跡象,懷疑可能是馬克還活著。雙方重新取得聯系後,火星救援任務由此啟動。



(2)火星救援電影中的哪些情節有科學依據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馬克·沃特尼

植物學家馬克·懷特尼,重點研究水文土壤學和環境學,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地球關鍵區域,後來申請加入美國航空航天局宇航員培養計劃。

梅麗莎·劉易斯、(飛船指揮官)

火星探測組指揮官,領導的任務小組成員與NASA成員分別在太空與地球上竭盡全力,拚死營救被拋棄在火星的馬可·瓦特尼。

貝斯·約翰森

她一直希望能夠遠赴火星,在這股動力的作用下,他得以將她的經驗投入在阿瑞斯3號中,作為系統操作員及反應器技術員的身份,她的知識和技能使她成為了此次任務重要的一員。

阿萊克斯·沃格爾

他通過美國航空航天局和歐洲航天局之間的合作關系加入了赫爾墨斯號團隊,是一位化學家和經驗豐富的宇航員,他在赫爾墨斯號擔任導航工作。


③ 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有哪些橋段不符合現實

其實在觀看電影《火星救援》的時候,我發現電影網站對他的定義是災難電影,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幻電影。當然在這部電影剛出來的時候,的確有很多人給他打上科幻的標簽,並且認為他是最接近現實的科幻電影。首先要明白,整個電影講述的故事其實是主人公被遺落在火星上。而且在種植的時候要事先將土壤進行濕潤才可以。因為只有這樣的話才能夠讓土豆在種植下去的時候獲得一些水分。如果土豆在埋進去的時候是乾燥的土壤,那麼土豆里邊兒的水分就會被快速的吸收,導致土豆沒有辦法存活。而且在他使用肥料追肥的時候並沒有充分的發酵,這個時候其實人類的排泄物有很多的致病細菌。直接將他們灑在土豆的上,很可能會污染這一片的土壤。

④ 電影《火星救援》有哪些情節讓你就得感動

在我個人看來,感動點在於一個人在火星上生活的狀態,盡管有恐懼,但不是每天都被恐懼籠罩,其恐懼的狀態在最初是極為強烈的,但隨時間的推移,恐懼情緒的雙向影響力中的積極一面得以發揮,主人公開始尋找活下去的一切可能,這樣的生存意念讓他積極尋找一切可用的資源,解決問題,而且此時他所表現出來的條理性,規范性和科學性很好幫助了他。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⑤ 電影《火星救援》所描繪自救方式,能否真實實現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是能夠被實現的,但是在近段時間甚至是可能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它的技術含量是非常高的,但我們現在是沒有辦法實現這種自救方式。

而且主人公在火星上能夠實現也是因為放了土豆在上面,而且他最開始還失敗了,土豆需要很多的水,才能夠養殖,而且我們知道火星的土裡面也有一些特有成分,比如說有大量的硫酸鹽和氯化物也,但是這樣的話它加水之後突然會呈現比較強的酸性,所以其實土豆在上面是不能夠正常生長的,所以電影裡面很多的自救方式,在目前來說的話應該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⑥ 如何解釋電影《火星救援》中的這些科學問題

模擬地球的生態環境,微生物是可以生存的。而那個宇航員又製造了簡約的生態圈,有了生態循環,自然能生存啦!

⑦ 看電影《火星救援》之前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的科學知識

▍火星風暴

故事的起因是火星上突然而來的風暴,風速高達每小時180公里,幾乎摧毀了讓隊員們離開火星的火箭,他們只好提前離開。據果殼網最新一期《科學棒棒棒》主編徐來介紹,火星上形成不了180公里時速的風暴,因為180公里時速的風暴相當15級的強台風。可是火星的大氣壓只有地球的1%,從風的動能來說只相當4級的風。這其實是電影的一個技術bug,雖然原著作者Andy·Weir知道這個問題,不過為了劇情需要他還是利用了這個bug。

▍火星日

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 6 分之一,而火星的重力乃地球 2.5 分之一,火星也有自轉與公轉,如果我們依據太陽運動來定義時間,那火星一天的時間為:24 小時 39 分鍾 35.24409 秒,比地球太陽日長 2.7%。因此使用火星日便是根據火星的生態作息來過生活。

▍火星上種土豆

在火星上種土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男主是加州大學的植物學家,但是他並不擅長種土豆。種土豆不光需要活的土豆,還需要陽光、氧氣、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科學界認為火星的土壤真的可以種蔬菜,不過要成功可不簡單,曾經有研究人員利用火星上探測器的數據,在地球上彷造火星的土壤,結果成功地讓植物發芽、生長,不過只活50天。除了以上的因素之外,還需要養分,男主是一位植物學家,他看一眼真空廁所就找到了方法,因為糞便中微生物,可以得到植物所需要的養分和礦物質。不過,在火星上種土豆最重要的是:水!

▍水從哪裡

男主為了種活土豆,他想到利用留下來的火箭燃料。火箭的燃料是「聯氨」(hydrazine,N2H4 )通過燃燒裡面的氫原子與周圍的氧氣結合,就會產生水:N2H4 + O2 → N2 + 2H2O。不過聯氨是傳統的火箭燃料,是有毒的物質,燃燒的過程一個不小心還會爆炸。所以男主沒有直接燃燒燃料,而是先用催化劑,把火箭燃料分離成了氮氣和氫氣。

我們知道氫氣和氧氣一起燃燒就會生成水,不過氫氣經常不能夠充分燃燒,會有小部分逃逸出來,聚集多了之後就會可能引發爆炸。不過男主馬特·達蒙反其道而行之,讓氧氣在氫氣中燃燒,為此他製作了一個設備,在其中充滿了氫氣,然後把氧氣一點點輸入進去,讓氧氣在氫氣中充分燃燒。但是他忘了自己呼出的氣體當中,也是包含氧氣的,這一點造成了後來的爆炸。最後他發現了這裡面的bug,戴上頭盔才解決這一bug。事實上,在Andy·Weir寫《火星救援》的時候,NASA就宣布了火星表面上有液態水,某些地區每到夏天就會有深色的「水漬」往山谷流下。

▍火星任務

NASA開展一次火星任務從開始到結束需要三年時間,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分成14次無人飛行任務運送物資到火星固定位置上。物資到位後,宇航員以常規方式進入地球軌道,乘飛船登上赫爾墨斯號。在准備期間,會有四次無人飛行任務為宇航員運送燃料和給養。一旦所有工作準備完成,宇航員就啟程飛向火星。花上數天時間,消耗大量化學燃料,將飛船送入火星軌道。進入火星軌道後,宇航員乘坐MDV(降落倉)抵達火星地表。他們結束31個火星日的任務後,MAV(返航倉)將他們送回赫爾墨斯號。

▍登陸火星

電影《火星救援》虛構了「Ares3號任務」搭載離子推進器的赫耳墨斯號飛船實現人類首次登陸火星。而離子推進器則是真實存在的科技,NASA位於格倫研究中心的電子推進實驗室,其」演進氙離子推進器"(簡稱NEXT)引擎,該7千瓦推進器旨在推動NASA未來的深空探測器,可達到時速32.1萬公里的推進力。"NEXT"的全稱為"NASA's Evolutionary Xenon Thruster",NEXT離子推進器是取代燃料火箭(工質),更適合太空飛行的(非工質)動力引擎。

▍火星救援難度

火星救援最困難的是如何離開火星表面。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想出了有去無回的殖民計劃,因為返航實在太難了。想想我們用來離開地球的火箭,那往往是非常巨大的;再比較一下月球登陸艙:小小的一隻盒子,就能飛離月球表面了。這就是重力和大氣造成的區別。當有人說起甲烷氧氣燃料,他們說的是從火星大氣中製造燃料的做法,這就是MAV(返航倉)起飛的方式,它先是在火星上降落,然後就待在那裡製造燃料。如果你能用火星大氣造出15000公斤的火箭燃料,那就相當於可以隨身少帶15000公斤燃料。

▍火星探測旅居者號

男主如何開著火星探測旅居者號駛過3200公里?主要是直接用太陽能板給蓄電池充電。同時為了保暖,男主做了一件被禁止的事情,就是挖出前幾次任務裝有2.6千克同位素鈈238的發電機,相當於一台大概1500瓦左右的取暖器。男主就是靠太陽能充電和鈈238的發電機取暖,駛過3200公里到了救援准備地點。

▍十六進制

16進制是計算機中數據的一種表示方法。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表示法不一樣。它由0-9,A-F組成,字母不區分大小寫。與10進制的對應關系是:0-9對應0-9;A-F對應10-15;N進制的數可以用0到(N-1)的數表示,超過9的用字母A-F。男主和地球圖片交流的時候為什麼要用16進制呢?不是還有二進制,十進制么?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編成代碼會比較短。畢竟火星到地球發張照片就要半個小時,所以如果用二進制0101寫不得寫死。而如果用26個字母呢?主角也說了,一個圓劃分得太細,不容分的清,造成信息誤讀反而減低效率。

▍星際通訊

電影中常常出現「用衛星來通訊」這個橋段,當然這件事情如果是只限定在地球上的話,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是沒有錯的。我們行動電話所使用的通訊是透過無線電,基本上無線電只能夠直線前進,高山與大樓都會阻隔無線電訊號,所以地面上需要設立很多無線電基地台。就算沒有高山或大樓,地球本身也是球型,地球表面上就不可能有一條直線(不是弧線)把台灣與美國直接連起來。

所以就需要把訊號發射到天上的衛星,再從天上的衛星把訊號再傳到地球的另一邊。這種衛星就是通訊衛星,通常在地球的同步軌道上,同步衛星在地球赤道面上繞一圈24小時,與地球自轉時間相同,所以從地面上來看,相對於地球上是靜止在同一位置。

只要是同步衛星的訊號范圍內,就可以在任何一個時間做通訊。本片的場景包函了火星與地球,理論上火星與地球可以經由地面上的天線站,經由無線電訊號的傳送直接聯絡、也可以讓地面上的天線站透過火星與地球中間的衛星傳遞無線電訊號來聯絡。無線電訊號基本上是走直線的,因為火星與地球都會自轉,地面天線站隨著火星與地球的自轉,轉到無法讓無線電順利的傳送時,火星和地球就無法聯絡了。

▍中國宇航局在救援中的作用

中國宇航局主要作用是,將中國的太陽神火箭協助美國把愛麗絲號(MAV,男主最後回來的座駕)送到火星,NASA總結出兩份計劃:一是把愛麗絲號直接用太陽神送到火星,讓瓦特尼等到戰神四號的組員抵達;二是把愛麗絲號送到正在減速的哈美斯號(Hermes),並讓其加速,進行重力助推前往火星,把男主接走。NASA選擇了第一個,但有人秘密地把計劃二的內容告知戰神三號的組員,並在全員贊成的情況下告知控制中心,讓他們發射火箭,把愛麗絲號送上來。

▍為什麼要盡可能扔掉返航倉的東西

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研究員發現:因哈美斯號進行重力助推後速度較快,只能進入較高軌道,而上升載具要載著一個人到達這個高度,必需減掉五千公斤的質量。因此,他們指示瓦特尼到達後把鼻錐、窗戶、控制台、座椅等等拆掉,僅剩下一張椅子和船殼,並從哈美斯號遙控升空。

⑧ 電影《火星救援》中中國科學家提供了什麼技術

太陽神推進器,比nasa更強大的續航和推進能力。

⑨ 電影火星救援里的主人公靠著火星上的土壤種土豆並活下來的情節可能嗎

科幻不能全當真。但是火星上的土壤也是土,只要有水土豆能長也不是不可能的。一切皆有可能!

閱讀全文

與火星救援電影中的哪些情節有科學依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關狼人的電影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54
好看的校園動漫電影大全 瀏覽:826
如何刪除文件夾中隱藏電影 瀏覽:881
免費無廣告電影下載app 瀏覽:306
怎麼把長的電影視頻發到快手上 瀏覽:77
有什麼好看的美劇電影嗎 瀏覽:778
好看的國產3d電影 瀏覽:256
速8電影全球票房是多少 瀏覽:390
電影崗仁波齊好看嗎 瀏覽:753
12月31號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380
有什麼好看美女電影 瀏覽:243
龍虎兄弟電影成龍免費 瀏覽:418
電影中如何插播廣告 瀏覽:924
好看的關於青春校園的電影排行榜 瀏覽:894
抖心理好看的韓國電影 瀏覽:503
印度好看的新電影動作片 瀏覽:781
電影手機免費高清在線 瀏覽:432
怎麼樣和朋友用手機看電影 瀏覽:962
如何把筆記本電影放到電視上 瀏覽:443
如何整合電影院 瀏覽: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