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鳳霞的作品有哪些
新鳳霞的作品很多,主要的代表作有:花為媒、劉巧兒,這兩部已經拍攝成電影,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鳳還巢、無雙傳、會計姑娘、楊三姐告狀、可憐的秋香、藝海仇深、鎖麟囊(現在已經沒有了)、春香傳、祥林嫂、乾坤帶、楊乃武與小白菜、潘金蓮、秦香蓮。。。。。。還有很多,但是現在基本不演了。網上有很多新鳳霞老師的段子,你可以去搜索聽一下,很好聽的,她的傳人中谷文月有點自成一派的感覺,其他的弟子像劉淑琴、李紅霞、王向陽、劉秀榮、羅慧琴都很像新老師,您也可以去聽聽
❷ 新鳳霞資料
新鳳霞評劇演員,是青衣、花旦,評劇新派創始人。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天津人。中共黨員。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中文名: 新鳳霞
別名: 楊小鳳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天津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26日
❸ 新鳳霞在花為媒中演誰
新鳳霞演張五可,李億蘭演李月娥。中間還有趙麗蓉演的媒婆,阮媽。這是電影版。
❹ 有關新鳳霞的資料
新鳳霞(9張)
新鳳霞,評劇青衣、花旦,籍貫江蘇,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生於蘇州。由人販賣到天津。 童年時期隨「姐姐」楊金香學習京劇,十三歲拜王仙舫、鄧硯
新鳳霞
臣、張福堂等學習評劇,十五歲即開始擔任主演。這一時期新鳳霞主演了《烏龍院》、《女俠紅蝴蝶》、《可憐的秋香》、《雙婚配》、《三笑點秋香》等劇目,在天津、上海、濟南、秦皇島等地獲評劇觀眾的好評。
1949年北京解放後,新鳳霞來到北京組織了北京鳳鳴劇社擔任主演。1950年,在共產黨的戲改方針的指引下,成立了北京首都實驗評劇團,新鳳霞任主演兼團長。1951年,新鳳霞調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解放評劇團任主演兼副團長。1953年,新鳳霞調入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評劇團一隊任演員。1955 年,中國評劇院成立,新鳳霞在中國評劇院一團任演員、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名譽主任。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鳳霞懷著對黨深厚的感情和極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黨的文藝隊伍中,走上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道路。她親自執筆創作演出了以她個人經歷
新鳳霞繪畫藝術
為題材的大型評劇現代戲《藝海深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劉巧兒》是新鳳霞青年時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的劇目。在這出戲中,新鳳霞成功地塑造了劉巧兒的藝術形象,並創造了有其自己特點的評劇疙瘩腔唱法。《劉巧兒》公演及拍成電影在全國放映後,在全國掀起了學唱劉巧兒的熱潮,人們通過《劉巧兒》了解了評劇,通過《劉巧兒》知道了新鳳霞,新鳳霞的名字從此走進了千家萬戶,新鳳霞演唱藝術從此確立並得到廣大評劇觀眾的喜愛。在《劉巧兒》的創作過程中,新鳳霞得到了許多文藝工作者的熱情幫助,新鳳霞和這些同志愉快合作,首開了戲曲工作者與新文藝工作者聯手創作的先河,為戲曲藝術的革新與發展做出了示範。繼《劉巧兒》之後,新鳳霞在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創作的評劇《祥林嫂》中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會受盡摧殘迫害的勞動婦女祥林嫂的藝術形象,她的唱腔也展現了深層次的藝術魅力,進一步發展了新派演唱藝術 。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新鳳霞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擅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已攝成影片。
❺ 新鳳霞的簡介
人物姓名:新鳳霞 (1927~1998)
人物國別:中國
演員
新鳳霞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江蘇蘇州人。七歲學京劇,十三歲學評劇,十五、六歲任主演。建國後,歷任北京成京鳳鳴評劇團團長,首都實驗評劇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評劇團團長,中國評劇團和中國評劇院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理事,北京市青聯常委。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六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新鳳霞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擅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已攝成影片。新鳳霞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以《劉巧兒》一劇獲演員一等獎。 1997年獲第十六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令人痛心的是,新鳳霞在十年動亂時因慘遭迫害而留下殘疾以至無法再登上心儀的舞台,她便堅持寫作,著有:《新鳳霞回憶錄》、《以苦為樂》、《我當小演員的時候》、《少年時》、《新鳳霞說戲》等。她是齊白石的徒弟和義女,深得老人真傳。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內涵雅趣。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終年71歲
❻ 新鳳霞是演什麼的
評劇
❼ 新鳳霞是演什麼的
是演評劇的 新鳳霞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江蘇蘇州人。七歲學京劇,十三歲學評劇,十五、六歲任主演。建國後,歷任北京成京鳳鳴評劇團團長,首都實驗評劇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評劇團團長,中國評劇團和中國評劇院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文聯理事,北京市青聯常委。198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六至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新鳳霞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稱。擅演劇目有:《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志願軍的未婚妻》、《會計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劉巧兒》、《花為媒》已攝成影片。新鳳霞在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期間以《劉巧兒》一劇獲演員一等獎。 1997年獲第十六屆「亞洲最傑出藝人獎」。 令人痛心的是,新鳳霞在十年動亂時因慘遭迫害而留下殘疾以至無法再登上心儀的舞台,她便堅持寫作,著有:《新鳳霞回憶錄》、《以苦為樂》、《我當小演員的時候》、《少年時》、《新鳳霞說戲》等。她是齊白石的徒弟和義女,深得老人真傳。她筆下的壽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內涵雅趣。 1998年4月12日,因病在江蘇省常州市逝世,終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