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大全 > 戰爭電影的要素有哪些

戰爭電影的要素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6-13 00:31:39

『壹』 西方科幻電影的要素有哪些

特效 劇情
還有某些科幻有深刻的內涵,通過電影來驗證和描述理論 它是一種文化 代表孜孜不倦的創新和意識

『貳』 電影的要素有哪些

電影的構成是時間和空間
電影的製作:第一、 劇本

我們的劇組存在的最大的問題,也就是導致這次拍攝混亂的主要因素--無完整的、詳細的劇本。

誰都明白劇本是「一劇之本」的道理。它是製片的工程的藍圖,是影視拍攝的依據,還可以說是用錢買來的故事,又是可以賺錢的文字與符號。所以對其一定要有一個詳細的研究,一要研究它的商業性、可看性;二要研究它的思想性、藝術性;三要研究它的拍攝難度;四要研究它的發行方法和成本回收形勢,有了以上的基礎,才能讓投資者有足夠的信心來投資。劇本也有2個作用,1)為合理安排製片計劃與進度提供足夠的材料。2)是導演在拍攝影片時應該遵循的指南或計劃。

劇本寫的越詳細,越清楚,預算就越精確,雖然在劇本成文前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初步估計出影片的大概費用,但這種作法從財務管理的角度講是危險的。(這個危險性已經在現在的劇組里暴露的很明顯)從10月26日進組那天開始,每天都在研究如何去寫完劇本。直到11月24日開機,還沒有一個成型的劇本,所以就不會有分鏡頭劇本。分鏡頭不出來,美術出圖受影響,許多籌備期應完成的指標挪到拍攝期去消化,加大了拍攝期的工作量,各部門超負荷運轉,必然影響效率。本來可以建成一個短小精悍的組,由於上述原因,就不得不組織成現在的一支龐大臃腫的隊伍。多用人多用車,多吃多住多花錢,這樣成本不超支那才是怪事呢!

還有,電影既然是一門綜合藝術,就不應該只是導演心中有數,還應該讓全體工作人員心中有數,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馬虎不得。導演要是拿不出分鏡頭劇本,怎麼要求下面的部門?罵人的底氣都不足,只能將就湊合。可是這樣一來,每道工序減點分數,怎麼能保證影片的質量?但我們的導演卻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還是很威風。(事跡很多,想必大家多少都知道一些)

那麼以上的問題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呢?就是造成了現在的拍攝周期延長、成本加大、拍攝質量也受到了影響。同時,因超負荷運轉,各部門產生了煩躁的情緒,在拍攝的過程中,部門之間相互扯皮,相互推委,相互埋怨。

劇組每天的最低消耗在6000-8000元,是在拍攝期,而沒有分鏡頭劇本就匆忙上陣所延長的時間恰恰都在拍攝期。超期1個月就要超支18萬到24萬元,所以我認為,寧肯准備劇本多花1年的時間,也不要到拍攝中去改劇本、分鏡頭,拍電影的大忌之一就是在開機後改動劇本的主題結構。

在電影界里,確有無劇本拍出傑作的,過去有,以後還會有。只有製片人(投資者)非常熟悉並徹底掌握自己要拍的內容時,才能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成功的拍出一部影片。無劇本一般拍出來的都是一些藝術片、地下影片、一次性事件以及記錄片和新聞片。我們這次所拍攝的影片,是故事片也是商業片,是准備參獎的影片,怎麼就可以在沒有詳細、完整的劇本,而且沒有對其的前景詳細研究的前提下,草率的開機呢?作為未來的製片人,我們不能不考慮以後所需要的是一種什麼形式的電影,是商業片?還是藝術片?當然,這里有一些人為的、也是我們不可改變的因素所在。那麼通過這次的經歷,或者說是一個教訓,是否會給我們以後電影事業的發展敲一個警鍾?

第二、 攝制計劃

電影的攝制工作與工序雖然很多,但一些基本步驟在各種電影的攝制中都是相同,只是沒有絕對的規章和程序可遵循。每一部影片、每一個製片人和每一具體的工作環境或多或少各有獨特之處,因此需要適當制定一部影片的攝製程序以符合具體情況的需求。

攝制計劃是非常重要的,那我先要介紹一下它的重要性。

攝制前期要有一個准備工作,它包括一部影片開拍前須做的全部工作。計劃應該由一個能夠發展成劇本的中心思想開始。也就是說,故事片通常開始於一個故事或者故事梗概,還是上面所提過的劇本的問題。將劇本轉到製片主任手中,他會以專業的角度,分門別類地把劇中每一個人物、道具、特級效果和拍片所需要的項目挑選出來,再將劇本復印若干份,分發至美術組、道具組、攝影組等,請他們分析劇本並根據自己的專業要求提出一分詳細的計劃。根據各工種提出的詳細計劃,擬定出攝制計劃和預算,這是非常重要的。

攝制計劃工作也是很嚴謹、具體並且全面的。攝制組要嚴格按照劇本和詳細的攝制進度表工作,製片主任對每一項活動要事先有所計劃,例如:這次拍戲,12月27日,在學校拍攝第劇本第31組 ,日景,除導演、工作人員及演員等,還需要學生1322人以及PEGASUS大搖臂攝影機,還需要當地的警察來封路並且維持秩序等。那麼製片主任要預先通知器材、學校、公安局等各部門做好配合。就上述的例子,需要很多書面的材料,如介紹信、邀請函、便條等,如果不能預先做好准備,那麼就要出大亂子。這次就是由於沒有一個擬定好的的拍攝計劃,導致從北京先力公司臨時調來攝影器材。從而價格比提前談好的要高。而且拍攝這組鏡頭的時間與學校的活動時間相抵觸,又臨時做好了好多工作才得以正常的拍攝。(這不是製片主任的責任,也不是製片部門的責任。

攝制前的計劃工作並不隨著影片的開拍而結束,它貫穿於影片製作的始終。在一部影片拍攝期間,要隨時檢查計劃執行情況,以便了解預算的執行,何時還會出現重大問題。類似以上的問題,在這次拍攝過程中有很多,數不勝數。其中劇組有一天休息的原因就是沒有拍攝計劃,不能很好的去置景,而導致劇組停工。還有一次,臨時改變劇本,距拍攝還有5個小時的時間,才通知美術組開始進行工作,那麼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2個月的學習過程中,我將攝制計劃分四個階段:1、制定計劃階段 時間為一個月,主創人員選景、布景設計同時進行。2、籌備階段 確定各項指標 化裝服裝和道具、攝影置景以及燈光、歸納場景安排日程、每場需要多少工作日、轉場以及技術方面的考慮。3、要制定出2套拍攝方案 防止有突發事件,例如天氣,自然災害以及政府行為,一旦開機之後就不要停。4、要及時沖洗膠片審樣片、做好後期製作計劃。

第三、 資金的使用與成本控制

從宏觀上講,我們劇組在資金的管理上做的還不錯,就是採用了分段管理,這樣是控制資金的好辦法。它可以防止寅吃卯糧的現象。以避免大手大腳地盲目花錢和協助一些有企圖的人亂要錢。同時公司也可以統籌支配。但我們劇組卻沒有嚴格遵循「沒有分鏡頭劇本不能開拍」和准備工作沒有就緒不能出發的原則,雖然是要求每一筆開支都有預算,但卻沒要求每一筆預算都要有計算根據。當然,我們要承認「沒有分鏡頭劇本不能開拍」並不是我們這些人所能控制的。

簡單說一下電影目前資金使用及成本控制上存在的問題。①一部電影,按常理來說,演員的費用要佔1/3,我們這部電影的工作人員的費用已經佔了1/2。這是很不合理的現象。其中不合理的地方我簡單舉例說明幾項。

1、例如:某導演基本上沒有導過幾場戲,導過的戲也被否定了,重新補拍,他的酬金仍然是不變的,WHY?由於補拍,導致膠片使用量增加,每一場戲要最少按8本膠片算,1598元/本,那麼8本膠片就是12784元,補拍3場戲就要38352元。(這個數值僅供參考,不是完全准確)導演,我現在的理解,是一個動詞,而不是名詞。作為一名導演,每天都閑在那裡有什麼意義?

2、劇組的攝影師

3、道具組的人員增加

4、外請其他導演來導戲

5、服裝的預算超支

6、所需要的群眾演員得不到很好控制

綜上所述,雖然每筆的費用看似很少,但都是由積少成多。以上才是簡單列舉幾條,住房、交通、隨意制定的演員費用、租用來的道具一直不用、能租用的道具都買新的、能借不去借而是買新的,相信在每天的財務報表裡面也會體現出一些問題。在平時的資金支出上,很難能做到控制,本應該由製片部門去做的事情,現在全部是由各組自己來操作,也沒有貨比三家的做法。我們所制定的財務管理制度,現在只是遵守報銷與請款兩項。

顯然,電影行業與其他的行業不同,它包括了一些每天或每分鍾都在變化的因素,每項工作完成的時間、費用可能都已計劃得很精確,甚至以分秒計算,但是製片工作中不可控制、無法預見的變化因素太多,計劃和預算隨時都有落空的危險。因此必須制定應急預算以應不測,也就是說做出總預算內的20%,用於應急,這也是在攝制工作中特殊的項目。

『叄』 戰爭包含的要素

戰爭要素為戰力的泉源,勝利的保障,乃是遂行戰爭之主要因素,戰爭要素的是否具備與充足,通常就可以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關於戰爭要素的內函,因時代的不同和戰爭性質之不同,故有許多的說法,一般而言均以「人力」、「物力(資源)」與領域為其基本要素,而其中又以「人」為最主要的因素。接下來我們便依照課本上的分類來逐一解說:

第一節 時間與空間
現代的戰爭因受科技進步的影響,已無平時和戰時、前方和後方的區別,幾乎達到無時不戰、無地不戰;隨時可戰,隨地可戰的地步。同時,由於武器的烕力和命中率與日俱增,生死存亡可能僅是數秒之別罷了,人類無時無刻都生存在戰爭的威脅之中。當然這種心理上的威脅,在敵我雙方的感受是相同的,所以如何有效的利用時間、掌握空間,仍是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
時間為敵我所共有,平時能勵精圖治、充實戰爭准備;戰時能創造戰機、掌握戰機的,自然可以得到較大的勝算,反之則小。然而並非立國時間越久的國家便在時間因素上越有利,而是要看是否能充份的利用這些時間來充實國力和戰力。在以阿戰爭之中,立國不過數年的以色列能一舉擊敗立國數千年的埃及和阿拉伯聯盟,便是明證。先總統 蔣公曾說:「時間為生命之母」,因此虛擲光陰,鬆懈戰備,當戰爭發生時便是浪費生命。
在戰場上對時間的掌握則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蓋戰機稍縱即逝,勝負決定於剎那之間,指揮官若不能創機與握機,反而是「不為」與「退疑」,結果必是「兵敗身亡」、「喪師辱國」。因此孫子兵法中有雲:「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當一個能創機、握機的指揮官能夠「制敵機先」,使對方處於不利地位,事實上已經取得勝利了,作戰只不過是一種必然的過程罷了。
空間的理論,不論是陸權、海權、空權或太空控領的概念,並非美一種都是可以提供致勝的萬靈丹,其他外在的、人為的因素,亦可以創造一切或改變一切,昔日蘇聯的超級強權,過去確實是控領不少地帶,但一夕間政體卻分崩離析。
空間的行動,最重要的是國家在地球上要有他的支點,也就是要有一個立足點,然後才能作為其有力的支撐,才能扭轉乾坤。當然,戰爭的指導者必須深切體認地理環境與戰略依存度,同時還包括山嶽、地形、氣候、水文、湖泊、距離、疆界等對戰爭所產生的正面與負面作用,所以如果戰爭漠視空間的概念,必然會導發嚴重的錯誤。

一、空間影響兵力部署
在野戰戰略態勢系比較下列態勢:○1雙方兵力大小、○2雙方兵力位置、○3補給安全與補給大小、○4爾後發展。
在雙方兵力位置方面,受制於空間大小、空間障礙,如民國二十六年八一三淞滬會戰,日軍受制於登陸地區,兵力之運用無法對中國軍隊造成嚴重之威脅,若中國軍隊能按照原定計劃於國防線上利用既定工事,先期轉移兵力於第二、三線,以逐次抵抗日軍,則日軍於金山衛之登陸行動仍無法威脅國軍部隊。
再如民國卅八年的徐蚌會戰,黃伯韜的第七兵團向徐州轉進,受制於運河,加上未事先架橋,因而部隊移動速度大受影響,減低部隊運動能力。

二、空間影響戰力發揮
第二次中日戰爭和希特勤征俄,德、日兩國大軍均遭中、俄廣大國土所吸收,戰力因而分散,無法集中運用。日軍在進攻中國初期,遭中國於山西部署強大兵力,威脅可沿平漢鐵路南下的日軍側翼,使其不敢放膽南下,同時調集主力投入淞滬戰場,迫使日軍主力轉向上海戰場,而將其可能實施對其最有利的由北向南作戰線,改變成由東向西,使其主力呈分離狀態,直至廿七年十月才攻抵漢口,使長江了下遊人力物力得以轉向大後方,中國雖然付出不少代價,但仍贏得最後勝利。爾後日軍進攻四川,因四川東側有險要的長江三峽,日軍無法由長江溯江而上,同時四川四周均為高地,日軍亦無法突破,日軍惟有從空中使用空軍作無情之攻擊,但仍無法屈服中國軍民抵抗的意志。
民國十九年國民政府第一次剿共戰爭,作戰地區在贛南。贛南位居群山中,全鋷地勢南高北低,山脈成西南、東北走向,錯綜復雜的空間,不便的交通運補系統,限制國軍戰力的發揮,十二月二十日,國軍四萬四千人,兵分五路向四萬二千人的共軍行分進合擊的攻擊,但因受限制於惡劣地形,部隊到達戰場時間不一,加上未掌握戰爭面,因而遭共軍擊破,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被俘後遭殺害。
中共叛亂由東北一路打到東南沿海一帶,金門四面環海,因而必須使用兩棲登陸作戰經驗和裝備,加上國軍英勇作戰,而有古寧頭大捷,終於稍斂共軍氣焰。至民國四十七年,改用炮擊四式攻擊金門,亦無法奏效,若無該段海峽,金門守軍恐將難擋當時氣焰高漲的共軍。
以色列在第二、三次以阿戰爭中,利用西奈半島的沙漠地形,充分發揮裝甲部隊之機動性,而得以重創埃及部隊,但在一九八二年六月進攻黎南時,受制於東西向之河流及丘凌、城市,而影響裝甲部隊前進速度同時易於遭受巴游之狙擊,因而損失不小。越南戰場上多山多河流多森林,美軍空有強大火力,亦不易發揮其功力。
在波斯灣戰爭中,美英法之裝甲部隊亦利用沙漠地形,充分發揮其機動性,因而迅速前進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附近之巴斯拉,攻擊伊拉克之共和衛隊。

三、空間影響後勤補給
後勤為整建、發展與軍用人員、物資、設施,以支援建軍與用邱之勤務。簡而言之,即對實現戰爭目的所遂的方法,提供其所需的各項支援。
蒙古人五征西夏、侵金、滅夏滅金、三次西征、侵宋、滅宋諸役,其時間或長或短,空間上距離,多則長達三千公里,其雁付勤務需要,則有以下幾種方法:
1戰地物資之運用:利用戰場當地的糧食和武器,來支援戰斗。
2人力資源的運用:利用外族人力和戰俘任第一線作戰任務,或從事生產、操作日常各項雜務。
3後勤基地的補給:藉由「奧魯」遠征基地提供作戰物資。「奧魯」系由出征軍人家屬所組成,負責生產軍糧及製作各項武器裝備,另對蒙古軍所掠取的財物、俘虜,提供庇護管理的場所。
4其他的補給方式:利用打獵或採集野生食物以補糧食之不足。
但蒙古人也只能活躍在歐洲邊緣地帶,而無法進人歐洲精華地區,無法克服後勤困難,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在拿破崙征伐俄國時,補給線長達一千公里,因俄軍實施堅壁清野政策,法軍無由戰地徵用給養,一切戰耗全賴後方基地補充,但法軍無法以陸運方式應付前方需要,所以法軍不久就發生補給困難情事。希特勒之徵俄亦發生類似之情況,廣大的空間、不同的鐵路系統、惡劣的天候,加上無法因補給於敵,戰力自然無法持久。
一九八二年福島戰爭時,英國遠從八千里外運送人員和作戰物資赴福島作戰,補給線過長,無前進基地可利用,不但補給作業耗時,同時補給線易遭敵截斷。因而英國必須動用空軍、海用、民用船隻來應付前方的需要,同時提供足夠武力確保補給線不遭敵截斷。

四、空間影響國防政策
一個國家的權力所依賴的最穩定因素是地理條件。美國之所以能成為成日世界的強國,其領土的優渥條件不能不說是主要原因之一。一個國家如果具有下列的條件:○1國土處於難被敵人侵襲之位置,○2海岸線對於我艦隊之攻防及海運有利,○3在攻防上有優良之地理及地形,○4氣候之寒熱雨量等,有妨害敵人之天然性。那麼在國防軍事上就佔有有利的條件。因此一個國家的國防政策,往往是需要設法營造這些條件,以鞏固自己的安全。
一國的國防政策大抵依循下列生個變項來進行:
1基本戰略:國防政策不能憑空擬定,必須以某種基本戰略構相為基礎。
2長程計劃:政策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種具有總體性,連續性,階段性的長程計劃。
3未來導向:正因為是長程計劃,所以必須有未導向。
以色列的基本戰略受到下列各項重要因素的影響:認知因素、地理因素、人口與經濟資源以及大國的介入。而在地理因素方面,幾乎所有以色列的軍事評論家和研究以色列戰略的學者,都認為以色列狹窄的國土與地理位置對其戰略具有下列重大的影響。
○1若干年來,阿拉伯國家始終認為,以色列是阿拉伯國家中的一個南為島嶼,它不但位居阿拉伯民族的心臟地帶,且將東起波斯灣,西抵大西洋的阿拉伯世界分割成三個部份。以色列北與黎巴嫩相接,東與敘利亞與約豆接壤,西南與埃及交界,使得阿拉伯國家深感芒刺在背,決心將以色列消滅。
○2以色列雖然面積小,但與鄰近國家卻有約一千公里的國界,冗長的邊界,加上以色列缺乏防禦縱深,(作戰空間有限,主要地市距離國界不遠)對以色列產生極大的困擾。
○3以色列北有戈蘭高地,對敘利亞而言,易守難攻,東有南北向高地,西南則為沙漠,以色列四周幾乎無險可守。
由於地理空間上的限制,以色列得到了三個結論:
○1必須以人工化的防禦工事來增加戰略縱深,或佔領四周戰略要地,向敵人領土延伸縱深。
○2建立嚇阻武力,或採行加位或多倍報復作為,使敵人因要付出慘重代價,而不敢貿然進攻。
○3當戰爭無法避免時必須先行發動攻勢,速戰速決,且殲敵於國境外,以免國境內重要城市著破壞。
而在台灣地形同樣缺乏縱深,作戰空間有限,因而必須採下列作為:
1爭取戰略縱深
○1建立早期遠程警報系統,以現代化高科技電子機具,擴大警戒空間,有效掌握敵人動態,增加預警與反應時間。
○2在外島部署制空、制海飛彈,向前爭取作戰縱深,使能直接監控,掌握大陸沿海的共軍海空軍活動,增加國軍空中、海上防衛能力。
○3積極整建東部海空軍基地與後勤基地設施,向後爭取作戰縱深,以保存海空軍戰力,適時用於決勝。
2建立嚇阻武力
針對敵情,衡量國力,依經濟、平衡彈性之原則,建立能嚇阻敵人進犯的自衛能力,備戰而不避戰,才能使敵人不敢冒險蠢動。
中共與我之國防資源相差懸殊,我之備戰,應精練常備部隊,並以海空軍為優先,使能掌握台灣海峽制空制海,以嚇阻敵人不敢以武力進犯。

五、時間、空間影響兵力運用
時間與空間為兵力運用之基本考慮因素,而兩者可以彈性的靈活運用,以創造更為有利的戰勝因素。

(一)以空間換取時間
以空間換取時間,通常是兵力劣勢而擁有遼闊地域之國家,用來對抗戰力優勢、企圖速決之敵國的最佳戰略指導,亦即所謂的「戰略持久」。
對日抗戰之初,國軍面對強敵,而本身武器備窳劣,兵員素質不齊,且剿匪作戰甫行結束,民生困苦,師老兵疲(依蔣緯國將軍的估計,在對日抗戰初期,日軍一個師團的戰力約等於國軍五個師的戰力總和)。先總統 蔣公以我國擁有廣大國土為條件,決定採取「戰略持久」之作戰指導方針,決定以空間換取時間,逐次消耗日軍的兵力(孫子兵法中所謂:備多則力分),以期轉變我軍戰略不利之態勢,並且迫使日軍改變原先之戰略指導,獲得最後勝利。
日軍於假領我平津後,最初的作戰構想是:大軍沿平漢路南下,攻取武漢,並使國軍主力不得不在極不利狀況下與之決戰。(此一作戰構想系依據我國歷史的研究而來,因我歷史上大部份的統一全國都是由北而南,而且中國的領土南忠向較短而東西向較長,因此由北向南是最快的)領袖 蔣公針對此一情勢,一方面將一部份的兵力部署於山西,威脅企圖沿平漢南下日軍的翼,使其不敢放膽南下;一方面迅速調集兵-先後投入國軍主力(依黎東方教授所著「細說抗戰」一書中估計:淞滬戰役中國軍共計六十個師、廿二個旅約七十五萬人),猛攻淞滬之敵,使日軍大本營新任作戰部部長下村定少將,認為國軍精主力已集中於淞滬一帶,依據「陸軍作戰要綱」:作戰目的,在消滅敵之有生力量。於是華忠方面的第六師團、第五師團之岡崎支隊、第十六師團和東北的第十八師團,統統轉用於淞滬方面,並將日本國內動員的部隊,也派往淞滬地區,將上海派遣軍和在杭州灣登陸的第十軍,合編為華中方面軍,進攻上海(共計投入八個師團、四個旅團約廿五萬人)。此一「迫」、「誘」兼施的最高戰略指導,不但使日軍由北向南的有利作戰軸線,改變為不利的由東向西,且使其兵力陷入南北分離的態勢。其實結果是:
一、日軍作戰線被迫改變後,沿長江兩岸西進,先行徐州會戰,直到抗戰第二年十月二十交日,才攻抵漢口。這一千零八十公里的空間,換得了十四個月的時間,使我華東、華中的人力物力,得以從容向大後方轉移,軍隊得以整補重建,大後方得以動員、建設、訓練、因而奠立了長期抗戰的基礎。
二、由於改變了日作戰線的方向,獲得前述的種種利益,才使得戰略持久,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構想得以實現,進而打破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妄想,並且牽制了大多數的日軍,使其無法將兵力轉用於其他地區,支持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結合,獲得盟邦的協助,絡得到最後的勝利。

(二)以時間換取空間
以時間換取空間的例子有1967年以阿第三次戰爭,以色列的「先制戰略」。
1967年之前,阿拉伯國家雖早已成立政治、經濟上的聯盟,在軍事上亦設立聯合軍事指揮部,戰前阿拉伯軍隊似乎居於優勢。
即使以色列的後備部隊全部動員,光是埃及的軍隊就已經比他多。阿拉伯人有兩千七百輛坦克對以色列的八百輛;八百架戰斗機對以色列的一百九十架;二百一十七艘船對以色列的三十七艘;人口比例為二十五比一。但阿拉伯各國僅注意於個別的行動,聯合指揮部並無絕對約束之權力。五月間當埃及宣布封鎖阿卡巴灣後,以色列即認定對發動攻勢,並獲悉約旦地面部隊之攻擊行動,需仰賴埃及空中掩護方能發起;遂先發制人,於六月五日晨間先敵發動攻擊。摧毀阿拉伯大多數的戰斗機,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緊接著各部隊以其快速之行動,集中局部優勢兵力,展開一連串的攻擊。先將埃及擊敗,在對約旦、敘利亞轉移攻擊,予敵各各擊破。
例一:齊魏馬陵之戰
周顯王二十八年(西元前三四一年)魏王命龐涓攻打韓國,韓王派人向齊威王求助,齊威王會集群臣討對策時表示相要立刻出兵援助。此時孫臏卻表示:「韓國仍有可用之實力,若是我們此時派兵前往乃是代替韓魏兵作戰而已,大王不如暫時答應派兵援助,然後等韓國兵力將竭而魏兵亦傷亡甚重時再出兵,一則救韓於亡國之險,必可使韓王對我百依百順;二則以我之銳卒戰魏之老師,勝算更高。」齊王一聽言之有理,可惜五戰皆敗。不得已再向齊國求助並表示願意全國從齊威王之指揮。於是齊王命田忌、田嬰、田紛率軍救韓,並以孫臏為軍師。孫臏告訴田忌:「若直接前往救韓,則魏軍以逸待勞,不如直攻魏都大梁,則魏軍必回師相救,如此韓國也可解圍了,而我軍以逸待勞矣。」於是齊軍便直攻大梁而去。魏王果爭召回龐涓,並且決定和齊國決一死戰,便出動全國的軍隊,由龐涓領隊,太子申做上將軍,要和齊軍決戰。此時孫臏告訴田忌:「魏兵向以勇悍出名,而齊軍則被認為較怯弱」;我們可以利用這個觀念來和魏軍作戰。兵法上說:「即使是上將軍,為了利益而賓士百里便無法支撐,為了獲利而奔走五十里,則軍隊只剩一半的作戰能力。」(孫子兵法軍爭第七: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因此建議齊軍以假撤退來誘敵深入。田忌令大軍後撤並採用「滅灶之計」來迷惑龐涓。龐涓追了三天,眼見第一天齊軍挖了十萬灶,第二天卻只有五萬灶,第三天更只剩下三萬灶而已,心中大喜,便告訴太子申:「我早知道齊軍生性弱,如今我們才追了三天,齊軍就有半數以上的逃兵了。」於是便將步兵留給太子申率領,自已則只率領騎兵兼程追趕。孫臏預估龐涓的行程,應當在傍晚時抵達馬陵(山東省濮縣東南),因為馬陵地區之道路狹窄,冄兩邊均無通行,於是孫臏將大軍埋伏在馬陵四周,又將路旁一株大樹的樹皮剝下來,當龐涓的追兵接近馬陵時,有人建議:「馬陵的地形險惡,恐有埋伏。」龐涓不以為然的認為:「齊軍只顧逃亡,那還會有埋伏。」此時見路旁大樹上一片白色且有字跡,便命人點火看,還沒看完呢!突然萬箭齊發,魏軍一片混亂且自相踐踏逃亡,死傷慘重。龐涓身中數箭,眼見四面都是伏兵,已知是中了孫臏的埋伏,便嘆道:「沒想到讓這小子成名了。」(遂成豎子之名)便在樹下舉劍自刎。孫臏和田忌消滅了魏國的騎兵後,便率領齊軍向前追擊,正好遇上太子申所率領之魏軍,此時齊軍挾戰勝之餘威,士氣高昂;魏軍則因正在收容敗軍,隊形混亂;而且步兵為了追趕騎兵,士兵均疲倦不堪、士氣低落。因此齊軍不但再度將魏軍擊敗,並且俘虜了太子申。

第二節 物力與科學
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中,士氣固然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不過若是沒有良好的武器裝備來支持,單憑精神力只怕也是無法贏得戰爭的。,教官曾看過卷影片,每個男孩自小便接受嚴格的戰爭訓練,人人以殘殺敵人為樂,而且每個都悍不畏死,若是在戰爭中未能殺死敵人,便會被稱為懦夫,可說是最可怕的戰士,可惜在片中英軍所使用的武器是步槍,雖然是最原始型的步槍(前方裝埴型),不過威力也遠超過祖魯人所使用的長矛和弓箭。所以在影片中雖然祖魯放人前仆後繼的進攻,可是英軍卻能緊守住最後一線,未讓祖魯人突破。影片的最後,祖魯族的酋長率領殘存的祖魯人向英軍致敬,因為祖魯人最崇拜的便是「步槍」,喔!不!說錯了,應該是「勇士」。這部影片給我最深的體會是:「堅持到底」和「奮戰不懈」的精神固然是英軍終能獲得最後勝利的重要關鍵,可是若沒有步槍而使用和祖魯人相同的弓箭和矛的話,只怕也早已全軍覆沒了。若是同學看過「法櫃奇兵」這部影片的話,相信對其中的一幕必定印象深刻,那就是男主角面對一名身材魁武的壯漢,該壯漢不斷的做出空手道和跆拳道的准備動作,結果男主角看完後拔出手槍,一槍便解決了。這便是科學的用處了!
奧國名將若德古古里曾說:「作戰之第一要素曰:金錢,第二要素曰:金錢,第三要素亦曰:金錢。」世界上沒有廉價的和平,平日整軍經武、汰舊換新、研究發展要錢;戰時彈葯、器材及食糧的消耗與補充也是要錢;戰爭結束後,災區重建、軍隊復員還是要錢。
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篇的開頭便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我們找幾位同學來翻譯一下吧!(大概都不會!)可見同學們對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都沒有重視,反而是外國人將「孫子兵法」視為稀世珍寶呢。相信同學們都知道在「沙漠風暴」行動中,美國海軍陸戰隊特別將孫子兵法的英文版印發全體官兵人手一冊。
馳車:用四匹馬拉著,用以攻擊的戰斗車,每車配置七十五名士兵。
革車:後勤用之車輛,每車有十名炊事兵,五名後勤兵,五名照料馬匹和五名挑水砍柴,共計二十五人。
全文的大意是說:要出動一千架馳車和一千架革車,並配有十萬名帶甲士兵,其中糧食的運輸,國內外的間諜費用,製造兵器的原料及修繕、補充費用等,大約每天要耗費千金多,如此才能發動十萬人的大軍。
這一段的主要意義便是告訴國君要慎戰,不要隨意發動戰爭。有許多人總認為兵法內所說便是征戰之法,事實上我國許多古代的兵法書都是主張和平的,戰爭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而已。
例一:
美國南戰爭五年之內,共發生大型會戰一四九次,小戰役數千次。雙方死亡人數高達五十萬人以上。光是北方聯邦所費的戰費便高達五十億美金。而一八六七年美向蘇俄購買阿拉斯加州時,僅花費了七二○萬美金。(大約可購買七十個)
例二:
第一次世界大戰:
協約國:
死亡:四百八十八萬八千九百九十一人。
受傷:一千二百八十萬九千二百八十人。
財產損失:一兆九千三百九十億美元。
同盟國:
死亡:三百一十三萬一千八百八十九人。
受傷:八百四十一萬九千五百三十三人。
財產損失:八千六百二十四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據瑞士國際票據兌換銀行的報告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耗費用,計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四倍弱。」所以同學們只要將上面的費用乘以四便可以了。
例三:
在羅馬凱撒時代,殺死一名敵兵平均需耗費七角五分美元;拿破崙時代時二千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則需二萬一千美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便高達五萬美元一名敵兵了;越戰則是一名越共四十萬美金。不知道是人命的價值越來越高呢?或是美公越來越不值錢呢?不過如果當初不要將這四十萬美元用來殺死一個越共,而將之分給十個越共,只怕美軍早已贏得戰爭了。
越戰打了七、八年耗費了一千五百億美金;而波斯灣戰爭僅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便耗費了七百五十億美金。(其中受國者飛彈每枚的造價是一百一十萬美金,約合台幣三千萬左右。依我說其實何必用愛國者,三千萬台幣可以買一棟別墅了,當飛毛腿來襲的時候,整棟別墅過去,我想命中率鐵定比愛國者高!)以我國在過去四十年來,全體國人胼手胝足努力累積下來的經濟奇跡,一千多億美元的外匯存底,要真的開打,只怕還不夠半年用的呢!
由前述的幾個例證,同學們便可看出「物力」對戰爭的重要性了。不過徒然憑恃強大的物力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仍然還是不大夠的,必須要能推陳出新,研發新式武器系統,以便適應新式戰爭的需求。當初萊特兄弟一次試飛成功之時,大概也想像不到現在的飛機能在數萬英呎的高空以三馬赫的時速飛行吧!因此新兵器的研究與發展可說是戰爭一種相當重要的因素。而新式武器的發明則需仰賴平日對科學研究的投資。德國富勒將軍曾說:「勝利的秘密,百分之九十九在兵器。」為了在戰時能有新式武器的發明,所以在平時便應將軍事工業和民間工業相結合,進行「影子計劃」(Shadow Scheme)。亦即針對未來戰爭可能的需要,設計如何將平時的民生工業在戰時迅速轉換為國防工業。如此平時可以避免因軍品生產過剩,大量屯積,逾時成為廢物,造成人力及物力的浪費;而戰時亦可迅速獲得充分的資源,以供應前線的需求。
資源與工業能力
世界既無廉價之和平,戰爭則為昂貴之消費。整軍經武准備熱戰,固然需要財力、物力源源不斷的供應;即使從事冷戰,也是一種巨大的投資。而在戰爭進行中,財物消耗量激增,更需隨時獲得補充,方可維持戰爭的持續力量。是故藉研究發展,以科技的方法與手段,開拓資源,促進生產,提生產值,並使民間工業與軍需工業能相互結合,確立戰時的經濟體制;以及平時強化對外貿易,充裕國庫,儲備戰略物資,都是獲得戰爭勝利的主要因素。
一、天然資源
(一)食物
在所有資源中最基本的資源就是食物。一個國家若在食物方面自給自足,和一個不能在食物上自給自足必須進口否則就會餓死的國家比較,前者自然有一很大的優點。二次大戰以前,英國僅種植英倫三島所需食物的百分之三十,戰時為了維持生存能,則需要維持海上交通線的暢通,以便於糧食的運送。當運送食物進口的能力遭到阻力時,例如兩次大戰期間,潛艇戰爭首空襲,即威脅英國作戰能力,國家的生存也同時遭遇危險。
德國在戰爭中,大致必須顧及三個主要目標,有時分別追求,有時三個同時追求:○1避免長期戰爭,希望在儲存的食物耗盡之前,能迅速獲得勝利。○2征服東歐的廣大糧後。○3摧毀英國的海上力量,以免英國的海軍阻止德國和海外的交通,使他無法獲得海外糧食的接濟。在兩次大戰中,德國均未能達成第一項和第三項目標,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雖然完成了第二項目標,但為時太晚已不能發揮作用。所以協約國的封鎖,使德國人民經驗了物資的缺乏而且毀損了德國人民的抵抗意志,這是協約國獲勝利的重要因素。

(二)原料
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尤其是進行戰爭必須的天然資源,對戰爭是有決定性的影響。戰爭大規模機械化之前,徒手打鬥是主要的戰爭技術,士兵的個人品質,較之製造武器所需的原料更為重要;因此從那一各歷史時期,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決定國家戰力的,自然資源屬於於次要的地位。隨著戰爭的日益機械化,國家的戰力已越取決於平時和戰時對於原料的控制。自工業革命以來,戰爭機械化的速度,已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今天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現代工業所需原料最近乎自足的國家,並且至少控制著它們自己不能生產的原料來源和使用。
當技術的基本改變,要求使用新的原料,原料的重要性也會隨之改變。1936年,軍事工業所需的基本原料的使用份量,所配置的價值指數是:煤四十、石油二十、鐵十五、銅鉛銻硫磺各四、鋅鎳各二。英國在十九世紀,煤、鐵方面是自足的,因此可以成為世界的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作為一項能源,對於戰爭與工業越來越重要,大多數機械化武器和工具,都是以石油作為動力,因此那些擁石油儲存與控制的國家,在國際上已獲得相當的影響力。美國與俄國軍力能更強大,英國的勢力逐漸衰弱,都跟有無石油資源有關。
中東地後的戰略重要性,除了是三大洲的橋梁之外,更重要的是石油資源的擁有。誰能控制那些石油資源,就能增加自己的實力。

二、工業能力
廣泛把業和科支成就應用於軍事,美國的南北戰爭應屬首次,無論步兵使用的後膛裝填步槍,或較准確的大炮和有來福線的加農炮,均能在炮兵部隊大量使用,另外,有關前線戰情,也以電報拍發至後方,部隊也使用汽球,來警示敵軍調動的情形。此外南北戰爭首次使用照相機,將戰場實況拍攝下來;以鐵路運送大規模部隊,亦屬戰史上的首次;戰苲的動力,改用蒸汽,帆桅己遭淘汱;鐵甲戰艦上,裝設強力的大炮和長炮,使木船時代一去不復返;南方有效使用地雷和水雷,南雙方均能引進機關槍、魚雷艇、裝甲車和潛水艇,並予以充分利用,大體而言,南北戰爭可以給吾人下列啟示:
(一)工業和科技的發展,為後勤補給的先決

『肆』 一部優秀的戰爭片應該具備怎樣的條件

一部優秀的戰爭片應該具備條件:

一、以歷史現實為背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從這些影片的名字,我們一眼便看出了他們與文學作品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現有的戰爭片中,特別是外國的戰爭片,很多都是同名的文學作品改編拍攝而成。



『伍』 一部優秀的戰爭影片必需具備哪些因素

戰爭電影,是電影的主要類型之一。人類的歷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戰爭的歷史,戰爭也在不斷打造和開創著新的歷史。身處戰爭中的人們,因生死存亡的考驗而表現出其為人之核心品質,亦因之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內涵產生了最深刻的疑問和探究。戰爭電影,一方面可以重現激烈緊張的戰斗場景,一方面可以對人性的另一面進行揭示和反思,紀錄性、商業性、文化性並存。溫情脈脈的面紗有時可以揭去,有時又不得不披上。
世界各國戰爭電影在創作上顯現出許多方面的一致性,在具體的創作方法上因民族特點、歷史內容、文化傳統、電影技巧、意識形態的不同又存在諸多不同之處。本文在戰爭電影內部提出全景式戰爭電影、人物性戰爭電影、事件性戰爭電影等不同層次,以利於比較研究。

一、 蘇聯戰爭電影
衛國戰爭之後,蘇聯拍攝了一批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全景式戰爭電影,代表作品有《解放》(包括《攻克柏林》等多部分)、《莫斯科保衛戰》、《圍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等。蘇聯還創作了一批規模相對較小,表現具體戰役的戰爭電影,如《冬季戰爭》、《第三次打擊》、《易北河會師》等。蘇聯的此類作品在世界電影史中首屈一指,它們詳盡地交代了戰爭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原因,描繪了整個戰爭的來龍去脈、戰斗進程,刻畫出敵我雙方以及第三方各個層面的眾多人物形象,突出表現戰爭進程中的重大事件/戰斗,詳細展現戰鬥武器及戰術手段,如教科書般准確、細致。全景式戰爭電影全都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大多忠於史實,再現當年情景,並不過於憑空編造。這一類電影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投資鉅萬,不少甚至是傾國力拍攝,以求紀念歷史,昭示後人。
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在表現層面上一般分為敵我雙方大本營、敵我雙方各級指揮部、基層戰士和普通百姓、敵後戰線幾個部分。在敵我大本營中,領導者的形象得到著重刻畫,主要體現者為斯大林和希特勒,以及朱可夫等軍事主官。敵我大本營因所處空間所限,具體場景往往是「開會」。而各級指揮部則不相同,方面軍、集團軍一級的指揮部相對固定,因特殊情況也體現為行軍途中和臨時指揮所。敵我雙方的的將軍們大多冷靜、善戰,有時也塑造少數懦弱、蠢笨甚至叛變的將軍形象。能夠跳出這個套路的人物往往更顯有聲有色,例如單人乘車前往崩潰前線的朱可夫大將和徒步帶領從中亞趕到的步兵師走上前線的潘菲洛夫少將。前線戰士的戰斗十分激烈,由於衛國戰爭是海陸空同時進行,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中的戰斗場面顯出很強的觀賞性,有空戰、海戰、陣地戰、坦克戰、登陸戰等等。基層戰士不同的性格形象在影片中大量涌現。普通百姓活躍在支前的戰線上。而敵後戰線一為游擊隊,一為情報員,然則此二者在全景式戰爭電影中出現得較少,而多出現在其他戰爭電影中。作為戰勝國的蘇聯在影片中並不特別醜化對手德國,電影中的德軍官兵大多驍勇善戰,而不是一觸即潰的紙老虎。對德國人的負面描寫,主要集中在傲慢自大和虐殺戰俘等反道德因素上。
蘇聯全景式戰爭電影規模宏大,氣勢不凡,由於蘇聯戰時紀錄片資料的豐富及本國軍事電影的傳統,以及社會主義國家動員國力、軍力的便利條件,蘇聯電影中出現了大量的規模極其宏大的場面,為世界其他國家所不能及。動員數萬兵員數千裝甲車輛的大會戰,努力按照戰役進行的歷史進程演進,使用復雜的電影設備(常用航拍),真實地再現了當年歷史場景,其觀影效果令人嘆為觀止。此類影片的不足之處是面面俱到,主次欠明,缺少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多少影響了作品的質量。值得重視的是,蘇聯和其他國家的全景式戰爭電影在一段時間以後也在一定程度上和真正的紀錄片一起成為歷史文獻,經常在不同的電影電視節目中混用,不免也有電影被誤視為紀錄片的情況出現。
表現歷史人物的人物性戰爭電影有《斯捷潘•拉辛》、《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普通一兵》等。斯捷潘•拉辛是沙俄時代農民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是一代開國沙皇、烏沙科夫是俄土戰爭中的海軍統帥、普通一兵馬特洛索夫是黃繼光式的英雄人物。可以看出,蘇聯電影注重表現戰爭中不同階層的英雄形象,這也是世界各國人物性戰爭電影的共同特徵。
在規模超級宏大的全景式戰爭電影之外,蘇聯還拍攝了一大批以戰爭為背景的事件性戰爭電影。其中一部分表現戰爭中發生的局部事件,一部分則是具有人性思想或者反思意味的影片。《戰艦波將金號》、《馬克辛三部曲》、《我們來自喀琅施塔得》、《帶槍的人》、《她在保衛祖國》、《士兵之歌》、《燕南飛》、《一個人的遭遇》、《第四十一個》、《伊萬的童年》、《自己去看》(白俄羅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狙擊手》、《我是一個俄羅斯士兵》、《一個穆斯林》、《土耳其式開局》、《布穀鳥》等都屬於事件性戰爭電影。
愛森斯坦的《戰艦波將金號》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戰爭片,但卻是一部對於蘇聯電影乃至世界電影具有開創意義的重要作品。影片中的戰斗場面並不多,卻深刻地揭示了沙俄時代階級斗爭的嚴酷和一場新的革命戰爭必將到來的原因。《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表現了後方高炮部隊女戰士們在和德國空降兵的作戰中英勇犧牲,美麗的生命被戰火無情吞噬,具有人道主義的意味。《士兵之歌》表現了蘇聯紅軍戰士在戰斗間隙回故鄉探親路上的所見所聞,從另一個側面展現了戰爭中的善良和丑惡。《自己去看》通過一個孩子的眼睛表現了淪陷區德軍的暴行,激發人們對法西斯主義的警惕。
蘇聯影片中有一大批反思歷史、審視自我的作品。這些影片有的對戰爭的殘酷進行了哲學意義上的思考,有的對由於戰爭中的特殊環境對「自己人」產生的懷疑和傷害進行了反思。《燕南飛》、《一個人的遭遇》、《伊萬的童年》、《第四十一個》都是此類電影的代表作。他們的產生,源自於蘇聯所具有的東歐哲學傳統和蘇聯電影工藝,在完成主題講述的同時,在視聽語言上也為世界電影作出了貢獻。《燕南飛》中的長鏡頭、《一個人的遭遇》中的主觀鏡頭、《伊萬的童年》中夢境的處理,都是視聽語言運用的經典範例。由於特殊政治時期的影響,這些影片大多曾被打入冷宮,但一經解禁,立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近期俄羅斯拍攝的戰爭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戰爭片的影響,無論主題立意、人物定位還是表現形式、視聽技巧,都顯示出西方商業電影的某些特徵。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每一個民族、國家都有用自己的方式思考自己的歷史、生活的權力,某些看似國際標準的電影規則,事實上對於其他民族、國家的電影是不適合的,何況俄羅斯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足以使用自己的話語進行電影講述的國家。暫時的經濟、政治困難並不應該導致俄羅斯電影拋卻自己光榮的歷史,轉而使用他者的話語換取所謂的與國際接軌。蘇聯一代代的電影前輩為他們的電影帶來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必將會在俄羅斯的土地上再次顯示。

『陸』 簡述電影 電視劇的基本構成要素有哪些

人物,事件,主題 電影:時間,空間

『柒』 有哪些戰爭電影

地道戰

地雷戰

南征北戰

上甘嶺

大決戰

太行山上

鐵道游擊隊

小兵張嘎

奇襲白虎團

智取威虎山

沙家濱

奇襲

破襲戰

『捌』 不得不看的戰爭片有哪些

不得不看的戰爭片有:《鋼琴家》、《南京,南京》、《辛德勒的名單》、《戰狼》、《紅海行動》。

1、《鋼琴家》

鋼琴家也是一部記錄猶太人苦難的影片,那個落魄的鋼琴家一開始和家人幸福的生活在波蘭,後來因為戰爭,他們全家的大部分人被送入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那個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而他在朋友們的力保之下開始了逃亡一般的人生。

冷傲的戰狼副隊長,擦出曖昧火花的性感女隊長(余男飾),心計頗深腹黑的毒梟,枉死的隊友,雇傭兵跨過邊境線入侵中國,一切都使他陷入了麻煩中。一切都在考驗這個團隊的毒瘤冷鋒,他不知該何去何從。

5、《紅海行動》

該片講述了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8人小組奉命執行撤僑任務,突擊隊兵分兩路進行救援,但不幸遭到伏擊,人員傷亡;同時在粉碎叛軍武裝首領的驚天陰謀中慘勝的故事 。

該片於2018年2月1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3月1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2018年5月6日,獲得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11月獲得第34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 。12月8日,獲第1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玖』 電影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時間和空間是電影構成的兩個基本要素。
時間是電影運動的延續性,空間則是電影運動的廣延性」。對電影中時間和空間的組織與運用是電影藝術的重要特性和特殊表現手段,是最根本的電影思維方式之一。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視頻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悲喜劇與文學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員。

閱讀全文

與戰爭電影的要素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美人魚鄧超免費觀看 瀏覽:650
顏值好又好看的電影 瀏覽:990
上海開個電影院需要多少資金 瀏覽:727
小伙追女老師是什麼電影 瀏覽:624
李夢演的好看的電影 瀏覽:917
微信購電影票後怎麼取消 瀏覽:595
狄仁傑系列有哪些電影 瀏覽:242
阿凡達電影哪些上市公司受益 瀏覽:467
大贏家電影免費版入口 瀏覽:681
國內院線10月份上映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490
廣州金逸空中電影城怎麼去 瀏覽:833
電影網在線觀看免費 瀏覽:771
如何評價電影中的音響 瀏覽:436
揉胸情節電影有哪些 瀏覽:266
好看的高中師生戀電影日本 瀏覽:674
李元術電影怎麼看 瀏覽:204
影院最近上映電影那些好看 瀏覽:870
愛奇藝tv版電影如何調成169 瀏覽:365
迅雷電影如何隱藏 瀏覽:612
看電影下載多少kb不卡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