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3分神片背後,藏著全行業的痛
3.3分神片背後,藏著全行業的痛
近年來,港片在內地市場的表現愈發掙扎,多部影片口碑和票房雙遇冷,其中不乏一些大牌明星主演的影片。這些現象背後,折射出的是整個香港電影行業的困境和痛點。
一、港片題材老化,缺乏新意
港片曾經以類型眾多、題材新穎著稱,警匪犯罪片、喜劇片等都曾是港片的金字招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題材逐漸被挖掘殆盡,現在的港片大多陷入套路化、模式化的困境。以警匪片為例,近年來不斷有此類影片上映,但內容大多缺乏新意,觀眾對此已經產生了嚴重的審美疲勞。例如,《破戰》這部影片,盡管有彭發這樣的資深導演以及吳鎮宇、任達華等經典港星加盟,但最終還是因為題材老舊、劇情拖沓等原因,導致票房和口碑雙撲街。
二、港片市場萎縮,競爭激烈
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和內地佳作湧入市場,港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同時,港片自身的市場也在逐漸萎縮,觀眾群體日益老齡化,年輕觀眾對港片的興趣逐漸減弱。這使得港片在市場上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票房和口碑都難以保證。
三、港片製作成本上升,回報降低
近年來,隨著物價上漲和製作要求的提高,港片的製作成本也在不斷攀升。然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和觀眾口味的變化,港片的票房回報卻越來越低。這使得很多製片方在投資港片時變得謹慎起來,甚至選擇放棄。這種趨勢進一步加劇了港片的困境。
四、港片人才流失,青黃不接
除了上述因素外,港片還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和好萊塢的吸引,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人才選擇到內地或好萊塢發展。這使得港片在人才方面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情況,缺乏新鮮血液和創意的注入。同時,由於港片市場的萎縮和製作成本的上升,很多年輕導演和演員難以獲得足夠的機會和資源來展示自己的才華。
五、觀眾口味變化,港片需革新
隨著觀眾口味的變化和市場需求的轉變,港片需要不斷進行革新和調整以適應新的市場環境。然而,由於上述因素的存在,港片在革新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一方面,製片方在投資時更加謹慎,不願意冒險嘗試新的題材和風格;另一方面,由於人才流失和製作成本的上升,港片在創新方面也缺乏足夠的支持和資源。
綜上所述,3.3分神片背後所隱藏的是全行業的痛。港片要想走出困境、重振雄風,需要從題材創新、市場拓展、成本控制、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入手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調整。只有這樣,才能重新贏得觀眾的喜愛和市場的認可。
2. 為什麼香港電影會沒落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故設此題目,大家共同探討。 1.腦殘電影導演的增多
2.老導演不思轉型
3.由於香港的回歸 幕前幕後的電影工作者被才大氣粗又xx不堪的大陸電影製片廠的挖掘
4.韓國電影的崛起 ,其實不算崛起,只是這年頭觀眾也開始腦殘了。
其實正是香港電影製作的"明星制"造成的不光是電影明星
也包括導演明星一直注重用明星大導演來吸引人
不注重培養新人
結果
明星會老的,導演的才華也會盡頭的於是
終於衰敗了...............這還用說嗎
回歸了 創作 環境 不自由了
並不是說香港採取了什麼具體措施限制創作
而是整個潛意識的影響其實香港不光是電影衰落,電視、音樂全面下滑。貌似香港娛樂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風光不再了。跟風太多
沒有內涵
粗製爛做
經濟蕭條別的不說,喜劇片都成兒童片了,那些弱智的玩笑,根本不能讓我笑,只能讓我覺的看這樣的電影很丟人,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敢拍出來?很久不碰香港喜劇片了,太傻了,低級趣味。如果片子的成敗是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是所有觀眾的話,那麼,衰落就是必然的。
香港電影就是因為那種權力太集中了,電影就不是電影了,它是權力的工具,是騙錢的工具。觀眾不重要了,導演,演員也不用打拚——只要收拾好某有權的人就行了。
於是香港電影就這樣了。
香港電影的市場在哪?當然是內地。九十年代內地互聯網剛起步,我們啥也不懂。為回歸和討好香港,政府加大兩地交流,免費引進港劇港片,這樣才給香港電影大力發展空間,我們由於視野狹小,瘋狂地愛上他們的「時尚」,更促使港片的發展。所以他們允許「良莠不齊」可以大膽創新。
而現在香港已經回歸了,政府就不需要額外「照顧」了,自然沒了優惠政策,且網路的發展,我們可以接觸到更時尚的好萊塢,也沒有必要死磕港片。(以前很喜歡香港武俠劇里的配樂,現在才知道全是國外的)
3. 現在香港幾乎沒什麼電影了,也不出明星了,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興起於70年代,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在當時,他們在世界電影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只要世界電影看兩極,一個代表西方的好萊塢,另一個代表東方的香港。然而,90年代末,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從之前年產幾百部到後來不到50部,突然從天堂回到石器時代,原因很復雜。有人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是中國回歸造成的。我個人認為,香港電影的沒落和香港回歸中國沒有關系。
香港電影本身的局限性。國產電視劇和電影的潮流幾乎都是由港片引領的。比如香港電影,曾經以製作周期短、產量高、成本低為核心競爭力。現在看來,有點以次充好。比如當年《無間道》一炮而紅,於是大家開始拍卧底和偵探的故事。對於觀眾來說,有點太局限了。畢竟都是講香港一畝三分地的故事,沒有太大的題材空間。看港劇歷史題材劇,服道等。都是捉襟見肘,除了演員的演技和劇情,其他都不可取。總而言之,港片最大的局限在於成本投入低,輸出質量低。
4. 為什麼香港電影在97後開始衰落
97回歸後,香港電影開始走向沒落,真的是這樣嗎?這樣的時間節點難免會讓人產生誤解,事實上從90年代中期開始,香港電影已經展現出了疲態。如果說香港電影是一種情懷,那今天他已經是過去式了,如果把香港電影看做地域發展的產業,時至今日香港電影依然是前進的。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占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的拐點,在1993年達到頂峰後,開始走下坡路,單從電影產量就開始下降了
電影市場對比
1993年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在美國 Turner 及Disney 購並New Line 與Miramax,二是中國電影改革的關鍵文件3 號推出,這都推動了香港電影走向衰落
香港電影(Hong Kong Film)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華語電影是分割成四個地方發展的:香港電影、大陸電影、新加坡電影和台灣電影。在1997年回歸之前,香港已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幾十年來,香港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之一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好萊塢」。如何走向了沒落,至少有這幾個原因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
1、邵氏電影公司的轉型
從80年代開始,邵逸夫的電影公司把重心轉移到了電視劇上面,這也是為什麼80年代電視劇如此火爆,而電影開始減產。曾經出品過很多精品電影的邵氏,不知道是窺探到了時代的脈搏,還是後起之秀電影公司的壓力,工作重心轉移。
2、台灣市場的流失:台灣市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輸出對象,台灣本地電影的崛起以及香港電影的泡沫化導致香港電影在台灣的影響力銳減,台灣民眾的重心回歸本地電影。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由於台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台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台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台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香港電影並未由於台灣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沖擊,所以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3、電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導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於仁泰、唐季禮等,演員有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我們必須弄清楚香港電影由繁華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具體是在93年,而大導演,大明星的流失幾乎都是在95年之後,舉幾個例子,95年成龍憑借《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李連傑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俠》上映,這才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關注,周潤發的好萊塢**作《替身殺手》更是在98年才出現。吳宇森93年赴美國發展,直到97年才靠電影《變臉》正式在好萊塢站穩腳跟,這樣的例子大家可以通過翻閱他們的履歷來分析,所以十三少想指出的就是:不是由於大批名導和明星趕赴海外發展才導致香港本土電影的不景氣,而是由於香港電影的萎靡讓他們失去了信心這才選擇走向國際,同時作為已經在本土達到事業巔峰的他們何嘗不希望走向更大的舞台?
4、盜版橫行:把盜版泛濫歸結為香港電影市場萎縮的罪魁禍首更是無稽之談。當時的電影製作公司大多有黑幫背景,很多的影迷朋友都應該清楚。盜版商部分是有些後台,但誰也不敢得罪電影幫幕後的老大,他們經常會換著地方偷偷出售,一段時間內也讓電影發行商虧了不少。後來電影製作公司就找到了這些盜版商,二者商議在電影放映的前兩周,不允許在香港本土傳播盜版,電影製作公司給予盜版商一些錢作為補償,那拍好的盜版碟怎麼處理?那還不簡單,抬頭望去,對面就是大陸,直接派幾艘走私船一船一船地運到大陸去賣。所以其實很長一段時間里電影製作公司和盜版商是和睦相處的,有錢一起掙,他們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之間的利益並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所以這種說法也是不成立的。
5、好萊塢電影的發展
90年代好萊塢的電影可以說已經波及了全球熱愛電影的影迷,派拉蒙、華納等一大批電影公司相應美國尼克松政府對電影業實行了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電影產業逐漸恢復,1994年電影品質可以說是電影史上最好的一年
2000年後,無間道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香港電影的復甦,但這更像迴光返照一樣,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電影人的相繼北上,香港電影的港片也不再有真正的港片的味道,香港電影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把更多的期待放在華語電影上或許是影迷的最好選擇,當韓國電影,泰國電影,美國電影發展如此迅猛時候,我們應該堅定的支持華語電影的影人。
5.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