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愛之名,止愛之殤 ——淺析影片《親愛的》
《親愛的》,一部關於打拐的電影。陳可辛藉助影像的方式將現實生活中彭高峰的尋子故事搬上了熒幕。2014年,趙薇、黃渤、張譯、郝蕾和佟大為實力聯袂,將這部電影的溫情與感動,糾葛與痛苦發揮到最大。筆者從人物形象設計和情景設置兩方面走進片子,體悟導演對片子情感性的藝術表達和通過片子傳達的人文關懷。
「《水滸》所敘,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正如金聖嘆所說,《親愛的》中的人物形象立體豐富:李紅琴(趙薇 飾)愚昧無奈,拼盡全力爭奪子女;韓德忠(張譯 飾)懺悔過去,聚攏人心行善積德;魯曉娟(郝蕾 飾)懊悔不已,尋兒過程重建自己;田文軍(黃渤 飾)尋子心切,一路坎坷終盼兒歸。這里,筆者淺談的是配角人物高夏(佟大為 飾)。導演將高夏設置在快節奏的深圳這個大背景下,對他懷有深切的同情心,同時又對他寄予希望。片中,導演從工作到生活,從拒絕到接受這兩方面力求為觀眾刻畫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基層小人物形象。
導演對高夏的刻畫從工作深入到生活,並非是單緯度的渲染。他從事於一所律師事務所,處於單位最基層。為了在單位站住腳跟,他主動為與會人員送咖啡,為朱哥擺脫李紅琴的糾纏,他阿諛奉承,徇私舞弊,最後被開除。前期,他拒絕前來深圳尋子卻無力支付高額律師費的李紅琴。在導演主觀性的引導之下,觀眾認為他活脫脫是個市儈小民,渾身充滿了銅臭味兒,全然沒有精氣神和真善美。他被工作壓榨得已然成為一台舊到生銹的機器,難以運轉,備受同事嫌棄。
就在觀眾對他嗤之以鼻的時候,導演峰迴路轉,選擇將高夏立體化,觀眾看到了生活中的高夏。首先,導演為高夏設置了一個開導別人的體貼舉動。「張姐,你別緊張,給她吃葯就沒事兒了,您放輕松放輕松」。藉助這個開導,導演將敘事空間轉到高夏的家庭:他有個神志不清的老母親,有個犯罪在身的姐姐。再聯系他吃泡麵填肚子,擠公交搶時間,觀眾得知他經濟拮據。
在家中,他扇著扇子陪老母親入睡,請保姆照料母親的衣食住行。他孑然一身,無依無靠,一個人苦苦支撐家庭。通過從事業到家庭的多維度刻畫,觀眾再聯想到他徇私舞弊之後成為上級替罪羊的悲慘下場,會不由得對他產生同情之心。導演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採取欲揚先抑的技法,這也是導演塑造角色的高明之處。「任何人,即使是最壞的人,他們的身上都會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上帝的影子」,席勒如是說。的確如此,高夏自私自利,見利忘義,他羊羔跪乳,與命運抗衡。他身上有上帝的和善,也兼具地獄的陰險。上帝與地獄並存,這才是一個人最真實的狀態。不是樣板戲的高大全,只是簡簡單單的有善有惡,真實自然。
筆者認為,片中的高夏是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他隨著情節的發展不斷的發生變化,也就是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提出的「圓形人物」:「如果扁形人物再增多一個因素,我開始畫的弧線即趨於圓形」。高夏在片中的變化正是對「圓形人物」的詮釋。
剛開始的他對待李紅琴是拒絕的態度。無依無靠的李紅琴去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尋子,遇到了被派來應付她的高夏。「手絹捂鼻」,這個動作表明最初的高夏瞧不起她。其實,當時的高夏瞧不起的不只有李紅琴,還有他自己,這一點或許他自己都沒意識到。他理所當然的將自己和李紅琴分出了等級,當時的他居高臨下俯瞰李紅琴。李紅琴是個無依無靠的人販子老婆,她男人去世後,吉剛吉芳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但命運偏喜歡和她開玩笑,對吉剛的」再次拐賣」打破了她原本寧靜的生活。李紅琴像極了高夏,高夏孤苦一人養家糊口,有月供保姆的額外工資需要發,有年邁神志不清的母親需要照顧,有犯罪在身姐姐的社會壓力需要承擔,偏偏卻只有微薄的薪水。李紅琴被倫理綁架,高夏則是被生活綁架。本質上,二者是一樣的。不同的是,李紅琴認清現狀並為之不斷改變,而當時的高夏還維護著虛無飄渺的自尊心並極力掩飾。
導演為高夏設置了一個精神上的同伴,與其說高夏在幫助自己,不如說是李紅琴在救贖他。受李紅琴的影響,他完成了精神的重構,找到了因生活所迫而迷失的靈魂。開始的他,力求在事業上爭得一席之地,諂諛獻媚,欺下怕上。後來他與李紅琴相遇。李紅琴對目標的堅定捍衛,對生活的積極向上,對命運的誓死抵抗都感染了他。最後,他找到了自己。在「眾人討伐李紅琴」時,觀眾看到了高夏對她的保護。一句「你們為她考慮過嗎」,不僅是為李紅琴的吶喊,也是為自己的控訴。這個時候,李紅琴是無數人販子的替罪羊,失去孩子的父母爆發了平時壓抑的喪子之痛。眾矢之的,矛頭直指李紅琴。而高夏,因徇私舞弊而淪為上級的替罪羊,最後丟了養家糊口的工作。觀眾看到兩個人就像是枯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努力抱團為自己鳴不平。精神上,她助他。物質上,他助她。
片中的高夏在與李紅琴的接觸過程中完成了對自我的救贖:「如果是你說的那樣,你就說你不知道」。在高夏真正意義上接納李紅琴的時候,也就接受了現實中的自己。導演通過一種藝術化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並藉助高夏的這個轉變向社會傳遞出人文關懷:人人都應該擁有一種「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救贖的就是你自己,否則你就是下一個韓德忠。
導演是幸運的,因為他可以將自己的主觀感情富有藝術性的融入到片子當中。同樣,合理的情節設置就像是魔術師,可以帶給觀眾超出片子之外的審美體驗。筆者認為,該片中有兩處情節設置最能打動人。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處無聲勝有聲」,這就是片子當中的「留白」,它往往可以達到用台詞難以企及到的高度,使得情節極具張力和感染力。這里要說的是萬里尋子會上魯曉娟的反應。
「讓我們歡迎新家人魯曉娟和我們一起分享」,鏡頭切到魯曉娟。面露枯黃,眼神空洞,無精打采,全身無力,這是當時她的狀態。所有的觀眾都在期待她可以開口向「家人」傾訴自己的孤獨、無助和悲慟。「謝謝大家」,在她沉靜許久之後開口表達了對「家人」的謝意。在這個場景下,魯曉娟的反應可能並未達到觀眾的預期反應,但這確實是一種最真實的狀態。一個成年人是不會隨便開口向別人宣洩自己的難過與無助,或者說是她還沒做好准備怎麼樣去表達自己的感受。這種「歐亨利」式小說結尾的情節設置,雖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魯曉娟的無聲回應是影視情節中的一種「留白」處理,它克服了空間的局限性,轉而帶來的是一種超越時間之外的身為人母的痛苦,她希望時間可以倒回到兒子還未被拐走的那個下午,但現在留下的卻只有自己對時間的無助與無奈。
「好,謝謝大家」,韓德忠的話還未落地,「其實我特別想對大家說」,魯曉娟的一句話接上來,鏡頭里的她眼泛淚花。她開始向萬里尋子會上的家人傾訴自己的真實想法。在她看來,她擔負著丟失兒子最大的責任。聯想到她當天下午聲嘶力竭的向前夫質問索要兒子的情節,觀眾得知她一直在掩飾自己的懊悔,剛剛的反應雖然表面平靜,但內心早已波濤洶涌。沒有任何背景音樂,沒有任何花哨的鏡頭,有的只是朴實的偽紀錄。直到她放聲痛哭起來,背景音樂才漸漸響起,這個時候音樂也是魯曉娟對兒子、對前夫、對以前的自己的致歉。這種特殊的「留白」處理讓魯曉娟的情緒發揮到最大化,卸下了平時偽裝的堅強,只有最真實的懺悔與自責,令場面極具張力。此刻的觀眾就像是當天下午的鵬鵬,觀眾在代替鵬鵬聆聽分隔異地的母親對自己失責的悔恨,「凄凄慘慘戚戚」。
無聲勝有聲,一次出現在魯曉娟短暫沉默之後的「謝謝大家」,一次出現在韓德忠話語之後的真實懺悔。一次沒有台詞的直接哭訴,一次沒有音樂的刻意渲染。觀眾了解到了魯曉娟矛盾的狀態,既自責又痛苦,既悔恨又無奈。這樣的情節設計就像是一面鏡子,映射出為人妻、為人母的魯曉娟內心的真實感受,使得她更接地氣,更加真實,也更加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容易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導演可以用很多種方式去設置情節的巧合,去傳遞自己對片子的理解。筆者認為,該片導演有一處對情節的設置,雖未刻意卻可煽情,其效果不比「安徽奪子之戰」差。
2009年夏天,在深圳。田文軍與時間賽跑,在火車站爭分奪秒,一節車廂一節車廂的挨住找,望眼欲穿,恨不得擁有讀心術,看穿人販子的居心叵測;巴不得擁有千里眼,看看兒子身在何處。火車發車時間已到,鐵軌旁,火車上,田文軍隻身一人看著火車駛向遠方。他隱約感覺到兒子鵬鵬就在這列車上,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列車遠去直至消失,無能為力。時隔一年,2010年夏天,在河北。他蓬頭垢面、滿臉疲倦地出現在火車站。不顧前妻的反對,哪怕對方發過來的是後期合成的照片,他也要執意去尋找希望,感覺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兒子和前妻。「這希望真跟飯一樣,不吃不行」,田文軍就藉助著希望支撐自己一直往下跑。一年前,一年後,不同的火車站,一樣的希望。他背著救命錢,越過人群的重重阻撓,瘋了一樣的往前奔。
此刻,田文軍與人販子,救命錢與匕首,兒子與鐵軌,事物和角色之間的對比與聯系,無形之中加深了情節的矛盾。救命錢就是希望,有希望就有團聚;匕首就是人販子,有人販子就有傷害;兒子就是鐵軌,追上鐵軌,就可以追上被拐走的兒子。倘若救命錢沒了,把匕首丟了,被鐵軌絆倒了,就是對兒子的「徹底拐賣」,兒子回家就更無望。正是有這樣的利害關系,再聯想前一年夏天的情景,田文軍才發瘋一樣的奔跑在鐵軌上,才會把錢看得比自己的命都重,不惜跳河以保護錢的安全。
時跨一年,情節中同樣有沖突的人物關系,同樣是一顆尋子心切的心,同樣是爭分奪秒的狀態。導演的情節設置極具相似性,相似便會有共鳴,觀眾一旦有了共鳴,便更容易入戲,會更容易體會田文軍盼兒歸來的焦灼內心。一位父親將希望當飯吃,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尋找到兒子的機會。傾家盪產,變賣家業,只為了兒子,觀眾感受到的滿滿全是動容,這樣使得片子更有感染力。同樣的,導演這個情節設置也為片中田文軍找到兒子後蹲地痛哭做了鋪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使得觀眾與情節合二為一,任何人遭遇了巨大變故又否極泰來之時,有的除了感激便是情緒的發泄。他感慨自己過的太艱難,感慨自己可以如釋重負,感慨幸好可以彌補過錯。這個情節設置一方面聯接了一年前的狀態,又為片子後續情節的發展做了鋪墊。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2010年夏天田文軍跳河的這一場戲,導演有意的將其進行了壓縮式處理。這場戲本身極具爆破力,是一位父親保護兒子的真實再現,而導演卻只是將其濃縮在3分鍾之內,且後續是魯曉娟看心理醫生的日常生活狀態。筆者認為,導演有意將其外化成他的生活常態,而魯曉娟的一句「我的前夫更需要幫助吧」更是在暗暗強調前夫日常生活的艱難,尋子路途的坎坷。這樣的情節處理一方面可以展現失去孩子的父母的不易,呼籲更多人關注到打拐上來,另一方面又為接下來「安徽奪子之戰」和「眾人討伐李紅琴」的戲份騰出了空間,不至於全片沖突太多、戲劇性太強,而造成片子不真實的狀況。
《親愛的》這部片子亮點很多,筆者認為其立體的人物形象的和精妙的情節設置恰當地反映出片子的藝術性,其對於真實打拐事件的改編又盡顯人文性,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這種無形的呼喚頗具力量:請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別成為下一個韓德忠。
2. 如何評價黃渤,張譯,佟大為,趙薇,郝蕾在《親愛的》中的表現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主要是兩條線,一條線從郝蕾黃渤的心理沖突,迷路的孩子在平常的迷路的孩子歷經坎坷尋找堅持在相互尋找孩子後生命進程的信心和群體可以有復雜的感情回到原來的軌道上的張譯解釋尚未發現孩子有孩子的復雜的心情和矛盾。
最後彭鵬的自我介紹,新的生活已經開始。這條線基本上是一部好電影。原來趙偉是從孩子的父母家裡找到的,在派出所經歷過撒謊,找人去法院告他懷孕的女兒,最後這個過程,在路口前有一條線,有兩個主要的辦公室:馬路上牽著黃渤的手,說了對不起,並告訴黃渤不要吃桃子彭。
我認為這兩個場景是趙偉前線最動人的地方。
3. 如何評價電影《親愛的》
寫在前面:
首先聲明,作為西電學生9月17日剛看過點映心情澎湃於當晚怒寫感受一篇,此中感性理解偏多,客觀評價並不到位。認真碼字只求在正式上映及大牛專業評點之前要幾個贊~~~屌絲心態不喜勿噴~~~~
另:本人非專業影視相關學生也非觀影歷史悠久電影小達人影評帝,更多談感受,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探討。
繼續貼上良心的tip: 鑒於影片未上映但內心小澎湃難以抑制,所以包含 嚴 重 劇 透,介意劇透者勿入;
---------------------------------------------------我是低調的分割線----------------------------------------------------------
關於《親愛的》初印象。觀影前並未看預告或閱讀更多影訊相關,只聽了一首《親愛的小孩》,當時趙薇嗓音一出,便知她在此片中的用力程度。
故事題材,拐賣兒童。四字出現時心下立刻翻湧出一年多前看《熔爐》時的絞心感。
此類故事最打動之處也最易煽動之處即是人人心中共同屬性的善良與悲憫,拍攝處理不過火不平淡就會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同與情感共鳴。然而也因為題材直接關聯家庭和社會,也就有了開場前片方的擔憂:會不會不受年輕人喜歡,會不會因為題材標簽流失很大一部分害怕「虐心」的觀眾而「叫好不叫座」。
而作為我自己卻是帶著「必飆淚」的心情,充滿期待地開始進入劇情。並且綜合全程觀影體驗,認為還是值得推薦朋友一看的。並且,帶好紙巾。
關於全片劇情以及個人感受。
前半段,失子之痛,田文軍(黃渤 飾)和魯曉娟(郝蕾 飾)離異夫婦的生活圖景描繪。
畫面呈現給我們的這個男人,簡單勞力、低薪、離異,「認命」過活的小人物,終日面對形形色色的底層人。除了簡單的小生意、網吧替人頂班的工作,生活更多隻有對「不良少年們「先驅逐、後喊「回來」的無奈。
他對妻子說:「你這個人就是不認命。」
他對兒子說:「說什麼普通話,陝西人當然說陝西話。」 (此處有掌聲,作為非陝西人也是醉了~~)
前妻魯曉娟,改嫁後優質生活甩開前夫幾條大街。雖滿懷對兒子鵬鵬的愛,但面對法院判決、兒子和爸爸愉快相處、生活品質差異巨大的抉擇——姑且使用「抉擇」一詞,因為從這一對夫妻物質條件巨大落差的設定開始,悲劇性就已埋下伏筆。
鵬鵬傻傻跟著爸爸說「媽媽你走吧」、「媽媽星期天再來接我吧」、「媽媽再見」。這時的魯曉娟,一個被剝奪了撫養權的母親,在別離之中被反復捶打內心,無力的堅持也只是徒然。於是,她開始隱隱在心中萌生出自私。
她要和現在的丈夫展開新生活了。
那麼鵬鵬,只好再見。
這就是這個角色自始至終陰郁而無法得到救贖的根由。
黃色小外套的鵬鵬,望著媽媽的車,開走了。這次別離,不論有沒有後面的故事,對於這個孩子,他終生都不會忘記。
這時畫面中的鵬鵬被人販子一把抱起,我的心裡就像是被核桃鉗一夾。
接著發瘋一樣的尋找、呼喊、失望……
依然有感於導演的設定和安排。 一面是大字報街頭喊話做零工尋子的父親,一面是做心理診療夜夜失眠的母親。尋子啟示中的田文軍已經淡去了悲痛欲絕的表情。這一次他很堅定,不認命。
而在田文軍赴河北的一場戲,電話中的妻子形似理性,「那照片是合成的」,卻不如這位魯莽的父親掛斷電話,擦擦手裡的匕首來得英勇。
他發現不是自己兒子狂奔的時候,被眾人喊著「抓住那個搶包的」狂奔的時候,在高橋上絕望地揮舞匕首的時候,鬆手墜入水中的時候…… 絕望與無助,淋漓盡致。
導演在這里加入了第一個看似不合理藝術化處理,就是田文軍沉入水底又莫名浮起的段落。
水中緊握匕首,鮮血暈開在水下……下沉、無法呼吸、意識模糊……但隱約像是被召喚……一瞬間,不知是以哪種方式,突然就浮了起來。
記憶是模糊的,也許是求生本能,抑或信念驅使,他最終從水中掙脫出來。
我願意相信,這一刻有神助。
之後是夫婦二人加入「萬里尋子會」的段落。
一些失子父母的自述。 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個「唰唰唰眼睛掃過街就知道有沒有我兒子」的母親。她說,她知道自己沒瘋。
你永遠不知道哭著笑出來的母親的執著,有多可怕。
在這個組織里,這一群父母共患難,彼此鼓勵。
於是有了「尋子旅行團」的段落。他們抱著希望上路,一起唱著《隱形的翅膀》這首讓人心塞無比的歌(好吧我只是輕黑一下)。
在這里有一個疑問,就是關於張譯飾演的韓大老闆的冗長段落,也許是給眾父母截車搶麻袋做鋪墊,也是控訴高端餐飲里生食猴腦的殘忍,但我還是不大理解為什麼要在這里安排一段超長的清唱的戲……相比其他節奏緊湊處的出彩,這一處感覺長得出奇。
在這之後的獄中審問……………………其實我非常想知道那些犯人是不是真正的人販子。如果不是,真的要給這幾位群眾演員100個贊;如果是…………………………………………真的想知道如何讓犯人出演這樣千夫所指的鏡頭。
再往後,峰迴路轉的一次茶館會晤,調調略微陰柔異常的小哥說「大哥我不只是為了幫你」(具體台詞忘記了),這個設計的用意所在依然不是太懂。
接著就是領孩子村民大作戰的混亂場面了。
從昏暗場景中勾勒出李紅琴(趙薇 飾)輪廓的時候,就感覺到為了這一苦情角色小燕子姐姐這回真是蠻拼的。但在此處評價之前真的想先來探討一下「村民大作戰」的問題。
我 實 在 不 明 白…………………………為什麼要跑那麼久…………………………領孩子的這一對完全不理虧啊!!!為什麼要一直跑啊跑啊!!!不應該是夫妻二人分分鍾撂到人販子老婆一通正義凜然的怒斥後欲帶走孩子並及時出現母子抱頭痛哭的悲情畫面嗎………………好吧我承認這樣拍也就部分國產電視劇(輕黑~)的節奏了…………………………可是…………一直這樣跑啊跑好像真是明搶一樣為毛跑啊跑啊!!!……………………………………萬一警察叔叔沒及時趕到村民們湧上來直接幾鋤頭掄給也太嚇人了!!!!而且突然冒出來的全村大奔跑簡直跟寶萊塢歌舞團隊一樣………………哪裡就有那麼多農民伯伯不幹活突然跑過來那時候又沒有全村小喇叭啊……………………話說…………………………拿著鋤頭掄起來晃了兩下就放下的群眾演員農民伯伯你不要太明顯吧………………………………
好了我吐完了………………就是覺得跑了太久實在怪怪的,嗯。
草地上田文軍摟著鵬鵬問「『高桌子低板凳』後面絲撒?絲撒!」的片段…………大家直接去銀幕前感受吧,總之這一段我自己就像壞掉的水龍頭一樣淚奔不止。
緊接著派出所這場戲。
起初以為趙薇這樣的熟悉面孔一開口講話,必出戲無疑。 然而這次,她的方言簡直驚喜之外的好。 其實方言聽起來最自然的狀態就是,說得並不非常地道但重點字詞極突出的狀態。趙薇所演的李紅琴一開口「我男人」、「小傢伙」、「我們都是老實人啊」……真的淋漓盡致。還有她在被警察盤問出真相時候神情的突變——惶恐、負疚、不知所措……的的確確詮釋得太到位。
在小女兒楊吉芳進門的時候,警察叔叔變態笑臉的切換(導演你告訴我你沒有惡搞他我才不信~~)、強硬的質詢,以及「誰是媽媽來指給叔叔看呀」……其實也非常符合正常的警察思維和辦案審問流程吧。畢竟——誰會對「人販子老婆」這一身份短時間內設身處地地抱以同情呢。
雖然李紅琴抱起女兒奪門而出順手掄了警察一花盆的時候男票在身後暢快地「贊」了一下~~~~
然後……那一聲女兒也被搶走的歇斯底里,簡直碎心。
再往後的故事戲劇化的成分越來越多,重戲份明顯倒向了李紅琴這個人物。
牢獄之苦後終於獲釋,隻身來到——對待她無情冰冷的深圳。
在這個故事裡最動人的一點就是這個人販子老婆的特殊性,足夠慘,足夠無知,足夠純良,也足夠軸。
因為她的特殊,所幸所幸,兩個孩子被她扶養的孩子雖生活貧苦但靈魂未被污染;也因為她,才串起後面的故事——一個在城市玻璃幕牆上被分影的,慘烈的女人。
她爬上空調排風機去見女兒,觀者喟嘆不已。隔著玻璃窗的張望,吉芳帶著哭腔大喊「媽媽」…………
那時她和女兒,是彼此唯一的,希望。
她和福利院交涉,譴責自己一捆兩塊五的小蠟筆自己當初怎麼就不捨得買…… 她要見女兒,她說這是她在獄中活著的唯一願望。
她闖入律師事務所尋求幫助,高大上的律師們卻毫不低微,這時的她,只要女兒。於是,這才遇到嶄新閃閃亮登場的高夏(佟大為 飾)律師(這里輕吐一句,這個女人文化程度不高但真的不傻,第一次送棗被那麼直接地嫌棄第二次絕對不會再送了,還安排塞棗似乎真的有點故意製造笑點之嫌)。
對佟大為這個角色的憑空塑造不知道如何評價,一方面覺得這個都市人的縮影被刻畫得極為突出,事業上的小鑽營與不如意、生活中母親精神心理都有嚴重問題連保潔阿姨都不堪重負;另一方面覺得,如此生活背景的失意律師,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看開生活如此通透——賺錢玩樂兩不耽誤,面對李紅琴和工地工人就拿小手帕掩起口鼻。
此處插播小吐槽,當李紅琴拿出小本說「青山兄弟你晚上來我們再談一下」,工人們的眼神和李紅琴同屋女人們的眼神,唐青山換上西裝進門這種種交待大家不想懂也都懂了,實在不需要跪下掰扯的橋段,請留一個離開的背景真的就夠了其他剪了吧。
在此之後,有一段鵬鵬不融入家庭,啐在地上的一口口水表明了他的怨憤。
田文軍站在那裡問魯曉娟,你說這孩子到了那家是多久才叫的媽啊。
那個畫面里,郝蕾回頭含淚瞪著前夫……這段演繹已經不能用文字替代。
福利院兄妹相見的一段兩只小傢伙真是疼到心坎兒里。
在這一段里其實拋出了一個非常艱難的問題——成人們再努力,也織不出一個美麗謊來解釋孩子們遭受的一切。 物質條件可以滿足生理成長的需求,但這幾番突如其來的境遇改變,他們太早親身感受到成人世界的悲涼。
你們可以輪番給予他們溫暖,卻造不出一個沒有痛的童年。
妹妹說,哥哥,我想回家,我想媽媽,我每天都在等她。
哥哥一語不發,剝巧克力給妹妹吃。
而小小的他,也在親生爸爸愛的沐浴下問出「你們是不是離婚了」如此令人語塞的問題。
更有甚者,小小的他,看到自己日夜期盼的「媽媽」奔跑而至時被憤怒的父母們撕扯捶打會是怎樣的心情。
他是不是從小就懂得了這世上的「無能為力」。
他是不是只是願意和相依為命的妹妹在一起所以才牽起親生媽媽的手。
他的生命里,他的口音,他的記憶,他的疤痕,都記錄著根植進他命運的,一些無法迴避的苦痛。
導演在放映後說,小孩子是很容易在環境誘導下重新選擇的。他會忘了養母,他會開始新生活、選擇更快樂地生活。這一點上小孩也是相當得殘忍。
而我想說,其實孩子0到6歲的全部記憶都會在成長中不定期閃回(經驗之談,有待論證)。他不會忘,而這些經歷也會塑造出這個孩子超乎尋常的堅強。
只願他會像他的父親一樣寬容。
只願他還認,他還樣一個曾遭受整個世界遺棄的母親。
卻和生身父親一樣,記得不讓他吃桃的母親。
在這里還有一個情節,就是韓總給田文軍的簡訊。
「做了那麼多,偏偏找到的是你。 我找不動了。」
這一刻也幾近絕望,也是他打自己的臉「絕不背叛我們之前的孩子」。
生日宴上灌下白酒擠著鵬鵬的臉吻著的,絕望的,父親。
再往後就是膠著的母親們為了孩子的普法大宣傳。在陪同李紅琴經歷種種突然性情陡轉的高夏律師也顯得高大無比。
這里有他的幾句台詞:
你看這個城市,多麼有錢啊。
你的錢給你,這次是免費的。
我會幫你把孩子要回來的。
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他們問你知不知道田鵬被拐,你就說不知道。
此時這個人物的性情過渡還是有些許脫節,你是家中有病母的人啊……怎麼不早點行善事給自己積點德呢。之前發火打人也確實暴虐了一點……現在一時間大義凜然好人做到底也是……………………好吧,看在你幡然悔悟和飛揚的泡麵小發型的份上不追究細節了。
只是………………後面請李紅琴住進自己家裡也難免讓人想多(劇情設定這個女人就確實太苦了…………)。而且看到高律師母親和李紅琴眼神對望的瞬間我以為後面還有很多戲。
在法院的一場戲也是可圈可點。法官過度疲勞的慘白面孔,「你怎麼什麼案子都接啊」的質問,魯曉娟被高律師暗地查訪離婚情況之後再次陷入陰郁(內應實在太重要……魯曉娟老公你也變得太快了我知道你很倒霉但你你你飢渴毛線啊你老婆都那樣了別跟我吼你特么受夠了你就是有錢又怎樣怎樣哼~ 以及高律師…………玩線下交流…………果然厲害~),還有審判廳門外撕扯的若幹人等種種糾紛。
天下有多少無名的故事,生生碾入人們灼熱的情感,拉扯攪拌,雜陳出五味餐點供人品嘗。
可為何,如此多得苦澀,與辛酸。
最後的結尾,高律師帶母親查病,李紅琴取體檢材料。這時導演交給我們一個意味深長的「懷孕了」,李紅琴原地坐下痛哭。現實以殘忍的方式讓這個「母親」成為了真的「母親」。
劉同老師將它解讀為「希望」,他說李紅琴在這一刻終於可以不再為別人的孩子奔波了。而在這一點我確實不能認同,在真實故事中也確實沒有這個橋段。
曾在於娟的《此生未完成》讀過有這樣的記述,如果將一個女人的生育力否決無異於否決了她的整個生命。
對於李紅琴,如果在這一點上竟然都是徹頭徹尾的欺騙,那她還如何要得起這個孩子,如何跟孩子們講起這個「孩子」、這是誰的孩子。
這怕是會壓垮她的最後稻草,翻開她男人的墳來咆哮也是可能的。
於是在這里電影戛然而止了。 說實話有點突然,雖然順應「電影有結局但生活無終點」的理念,但也確實感覺少了一個交待。比如在我心裡,真的不知道楊吉芳判給李紅琴還是魯曉娟更好。
為了圓滿,可是這里沒有圓滿。
不知,李紅琴的後半生如何生活,那些與她瓜葛愈淺的孩子們,除了變成無效的守望,是不是還能,回饋給她支撐她生存的希望。
只是生活沒有結局。
只是在這個世界,微茫的你我真的左右不了太多事。
回看一切,只剩下手帕上的:
「人來人往,勿失勿忘」。
世上有太多故事。你我置身事外觀賞,也身在其中書寫。
電影最好的地方,就是用影像直觀地觸動感官,讓平素干癟的新聞變成一番捶打心靈的洗禮。
電影最好的地方,也在於它可以不像現實一般殘酷,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期待一個好的結局。
而電影最殘忍的地方,也在於經歷兩小時淚眼後拷問自己生活中的抉擇,有沒有足夠像自己宣稱的那樣善良。而在這短暫的觀看過後,有多少心靈凈化可以長期有效。
電影,是不是止疼片呢。
4. 電影《親愛的》是講什麼故事的電影
電影《親愛的》講述的是以田文軍為首的一群孩子被人販子拐賣的父母苦命尋找孩子,和養育被拐孩子的農村婦女李紅琴如何為爭奪孩子做抗爭的故事。有的觀眾認為,在孩子被拐了這么多年之後,田文軍扔不惜花費全部財產和時間去尋找兒子的行為是很傻的,無異於大海撈針。而筆者認為,正是因為田文軍的堅持和執著,才換來了他和兒子的團聚。正是因為田文軍的堅持和執著,才讓自己沒有在一次次碰壁後仍然堅持下來。
影片中,田文軍和妻子的感情破裂,一天,兒子追著開車離去的媽媽,結果再也沒有回來,讓夫妻二人都陷入了絕望,他們用盡一切可能的辦法尋找兒子回來,貼了成千上萬張尋人啟事,利用互聯網,當然遇到了很多騙子,令兩人的生活一度陷入絕望。看的出來,夫妻倆是抱著必須找到的決心,從來沒有想過要放棄,是打心底里要拼了命也要找回自己三歲的兒子。所以說,正是因為田文軍的堅持和執著,才讓自己沒有在一次次碰壁後仍然堅持下來。
正是因為田文軍的堅持和執著,才讓他獲得了一點又一點的希望和機會。兒子丟了之後,夫妻倆的生活陷入了絕望,他們用盡各種辦法,努力尋找兒子回來,常年累月的尋找都沒有一點點的希望,但是值得慶幸的是,他們遇到了幾個和自己經歷相仿的家庭,命運把他們緊緊聯系在一起,人多力量大,果然,經歷了三年時間,兩人跋涉千里跨到另一個省,終於在一個小村落里找到了兒子。看的出來,田文軍的堅持和執著是常人無法比擬的,他對兒子的愛是時間也無法沖淡和消磨的。所以說,正是因為田文軍的堅持和執著,才讓他獲得了一點又一點的希望和機會。
總的來說,是因為田文軍的堅持和執著,才換來了他和兒子的團聚。從兒子被人販子拐賣,夫妻兩人的尋找兒子的行為就沒有停下過,貼尋人啟事,利用互聯網,報警,訪問熟人,自己徒步尋找,各種各樣的辦法他們都用過了,卻始終沒有成效,但是他們堅持不懈不放棄,為了兒子實處各種辦法,感動了無數人,終於蒼天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找到了兒子。
這不僅僅是一個尋親的故事,更是一個對人性的思考和啟迪,正如陳可辛所說「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是被害者,感情是不可替代的,不管血緣是誰的,親情建立起來,誰都沒有辦法割捨。」確實是這樣,血緣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人和人之間建立的信任和感情才最彌足珍貴,任何一個對你好的人出現在你身邊,都是上天對你的恩賜,應該珍惜,而不能隨意揮霍別人的情感和善良。
5. 影評 影評 《親愛的》
正面評價:
首先《親愛的》的主要角色和故事都脫胎於真實發生的「打拐」事件;多年前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所掀起的觀影盛況,相信80後們都記憶猶新。面對「骨肉分離」的人間慘劇,再理性的觀眾,恐怕也都會心軟。
電影劇情比較特別的設計是,在片中飾演一對離婚夫妻的黃渤和郝蕾,在丟了孩子後,找到了一個由張譯、張雨綺飾演的夫婦領導的一個由丟孩子父母組成的「互助組織」,大家互相鼓勵支撐,共同尋子,成為了電影的一抹亮色。
整部電影前一半時間,幾乎成為黃渤尋子的獨角戲。草根出身的黃渤,把這個開著破網吧、妻子跟有錢人走了的中年loser,徹底給演活了,每個表情、動作都令人心酸鼻酸。當黃渤歷盡千辛萬苦找到孩子之後,在影片後半段,重心轉移到了另一位主演趙薇的身上。
丟孩子的家庭很痛苦,而當孩子被解救之後,後來收養孩子的家庭也等於遭受了失去孩子的痛苦:這是影片在「打拐」之外,著重想給觀眾們展現的未知世界。這個世界的主角,是全素顏出鏡、穿著土氣衣服、留著亂糟糟短發的「村婦」趙薇。
觀眾跟隨黃渤一路積攢下的對丟孩子的傷痛、對人販子的痛恨,在此刻,卻被同樣深愛著孩子、因不願與孩子分開而陷入痛苦中的「繼母」趙薇給逆轉了:看似一個悲劇的解決,卻成了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反面評價:
或許是陳可辛對於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用情至深,不管是四處尋子的黃渤、郝蕾,還是偷偷帶大孩子的趙薇,或者是充滿故事的尋子男張譯,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以及自身的無奈,這也讓整部《親愛的》隨時隨地都在迎接著人物的高潮。
133分鍾的時長註定了電影無法承載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因為無論是黃渤、郝蕾,還是趙薇、張譯,他們所出演的角色,他們的故事以及故事激發的情感上的共鳴,都足夠撐起一個完整的作品。
但是,在《親愛的》里,他們卻不得不弱化自己,遷就別人的需求。這樣的遷就,讓原本可以豐滿的人物變得有些失真,甚至於當其中某個角色大肆咆哮時,本應爆發的情感無法直接傳遞出來、讓觀眾產生共鳴,反而像一記打到棉花上的重拳,讓一切工夫都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