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百電影為什麼下架了
八百電影下架的原因主要是涉及歷史事件的改編問題。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被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然而,在電影的改編和呈現過程中,存在一些與歷史事實不符的內容,這引發了部分觀眾和歷史學者的不滿和質疑。
具體來說,一些觀眾認為電影中的某些情節和人物形象存在誇大和虛構的情況,這可能對歷史事件產生誤導。例如,電影中展現的四行倉庫戰斗場景被一些觀眾認為過於誇張,與真實的歷史事實存在較大的差異。此外,一些觀眾還指出電影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設定存在不合理之處,這也讓電影的歷史真實性受到了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和機構對電影進行了審查,並認為電影存在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問題。因此,為了避免對歷史事件的誤導和影響,電影被下架並進行修改和調整。
總的來說,電影《八佰》下架的原因主要是涉及歷史事件的改編問題。這也提醒我們在改編歷史題材的電影時,需要更加謹慎和尊重歷史事實,避免對歷史事件的誤導和影響。同時,觀眾和歷史學者也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電影改編和歷史事實之間的差異,避免過度解讀和誤解。
Ⅱ 《八佰》為什麼罵聲一片
故事的前因後果被淡化了。
故事的背景是國軍在淞滬會戰中敗退,八佰壯士其實是蔣刻意留下來,給英美列強演的「一出戲」。這個大背景,電影並沒有交代清楚,有刻意美化之嫌。
另外,電影以八佰壯士撤入租界結尾。實際上,歷史上的真實故事遠比這悲劇。現實中,八佰壯士們撤入租界後,被公租界軍隊關入孤軍營「軟禁」起來。
團長謝晉元兩年後還被汪精衛收買的叛徒刺殺了,珍珠島事件後,日本攻入租界,八佰壯士又被發往世界各地當苦工。除了20幾個人逃出來,加入新四軍,其它無一善終,令人唏噓不已,而這些重要情節 ,在電影中也沒有展現。
劇情評價:
電影以一個老者的回憶展開,但電影卻是一個多重視點電影,這里出現了敘事視角的問題。再者,電影從護旗段落開始節奏出現崩壞,景別,視點非常雜亂,不過這里我們要考慮到刪改的因素。
以及辛柏青所飾演的「信息販子」到橋上只撿了信物而放棄了膠片,這里且不論兩個都撿回來的困難有多大,作為一個媒體人難道不是應該把真實信息的傳遞放在第一位嗎?況且里邊還有那麼多戰友的照片。
前半段攝影機調度和剪輯節非常張弛有度,音效嵌入配樂也非常有巧思,但後半段尤其結尾升格鏡頭和煽情配樂泛濫,造成了觀眾共情能力的麻木。
Ⅲ 如何評價電影《八佰》
電影《八佰》評價:震撼人心的戰爭史詩
一、震撼的視覺效果與真實還原的歷史背景
電影《八佰》通過精良的製作技術和視覺呈現,再現了那一段悲壯的歷史。影片以四行倉庫保衛戰為背景,展示了戰爭的殘酷與士兵們的英勇無畏。導演利用獨特的視角和拍攝手法,將觀眾帶入到那個時代,讓人們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慘烈與士兵們的堅守。畫面中的爆炸、槍戰和士兵們的英勇表現,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影片對人物的刻畫也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真實和人性的光輝。
二、情感深沉,觸動人心
電影中的情感表達非常深沉,讓人深受觸動。無論是士兵們的家國情懷,還是他們為了保衛家園而英勇犧牲的精神,都讓人為之動容。影片中的許多細節和情感表達都非常到位,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同時,影片中的音樂和音效也很好地營造了氛圍,加深了觀眾的代入感和情感體驗。
三、深刻反映戰爭與人性的主題
電影《八佰》不僅僅是一部戰爭片,更是一部反映戰爭與人性的影片。影片通過展現士兵們的生死選擇和內心掙扎,探討了人性在戰爭中的展現和變化。這種探討讓人們思考戰爭對人類的影響和人類在戰爭中的選擇。影片中的角色塑造和情感表達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們深刻地思考人性、信仰和勇氣等問題。
四、總結評價
電影《八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戰爭史詩。它通過精良的製作技術和視覺呈現,真實還原了歷史背景;情感深沉,觸動了人們的心靈;深刻反映了戰爭與人性的主題。這部影片是一部值得觀看和深思的作品,它將觀眾帶入到一個時代,讓人們深刻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光輝。
Ⅳ 電影「八佰」引爭議,究竟是鐵骨錚錚還是在歪曲歷史呢
近期一部電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那就是近期爆火的的八佰這部影片,影片主要講的是抗日戰爭期間,淞滬會戰後期,在全面戰敗的情況下,派一小股部隊駐守四行倉庫的故事,四行倉庫後面就是英法租界,前面則是硝煙紛飛,雖然上海已經失守,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和干涉,甚至調停和援助,所以才打了這一場幾乎是必輸的守衛戰,四行倉庫的主要目的並不是打敗日軍,其更具有戰略和政治上的意義。
可以說,四行倉庫保衛戰,有時候政治意義更加大於現實意義,而作為整個淞滬會戰的極小組成部分,如果說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的話,那麼四行倉庫保衛戰,則進一步的顯示了國軍英勇抗爭的決心和勇氣,也讓中國軍人的錚錚鐵骨展示在世界面前,從這一點來看,它無疑來說是很成功的,而從另外一點而言,這卻幾乎是一場沒有太大意義的戰斗,因為從後續的情況來看,最後謝晉元所率領的大部分守衛官兵最後還是迫於日軍的壓力,還有上面的命令,選擇了退入了租界,最後大部分人在後面的日子裡面都是結局悲慘,除了極少數人最後存活下來,大部分人都是屈辱的死去,甚至做了日軍的俘虜,從後續來看,故事的結局卻是不太好看!
Ⅳ 《八佰》電影為什麼被批判
《八佰》在拍攝過程中受到了軍方的指責,原因是拍攝質量不過關。
《八佰》是根據淞滬抗戰的最終決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真實歷史故事改編而成的,其結局也是淞滬戰役的徹底失敗。
《八佰》之所以被軍方詬病,是《八佰》沒把英雄故事拍全,而且拍出來的國軍對我們國軍的形象有所詆毀,比如中國士兵殺死日本士兵訓練他們的勇氣,這和我們國家的做法完全不相符。電影裡面還有一些情節違反了國際法。
同事又鼓吹極端的暴行、法西斯主義,歪曲中國人民和人民反對侵略的正義感,因而在全國人民中引起了極大的公憤,也受到了批判。
Ⅵ 《八佰》影評:這是一部看得我從頭憋屈到尾的電影
《八佰》電影評價:一部令人從頭感到壓抑的電影
電影《八佰》在畫面與演員表現上得到了高度贊揚,導演曹郁操刀的畫面精美絕倫,演員如張譯、杜淳和歐豪等人的演技也相當到位,使得整個影片顯得層次分明、生動鮮活。然而,劇情的薄弱以及過於煽情的呈現成為了影片的致命弱點。
劇情的本末倒置,讓影片的焦點過於集中在那16名逃兵的群體上,試圖通過他們的轉變來體現「八佰精神」,這種手法顯得生硬且不倫不類。影片中的情感表達過於刻意,尤其在楊瑞符和謝晉元的營內訓話部分,他們異常生硬的表達著必死的決心,沒有家國情懷的渲染,讓觀眾感到不真實,甚至彷彿是在模擬日軍的勸降過程。
難民的出現也讓人感到困惑,他們從空無一人到突然出現,甚至顯得異常淡定,彷彿是在進行排練,這與歷史背景不符,也讓人感到不自然。護旗的場景本可以成為影片的亮點,但在日軍戰機的來回射擊下演繹得過於悲壯,這反而讓人感到不適。撤退過程中的不合理安排,如火力掩護和戰術規避的缺失,讓觀眾感到智商被侮辱。
電影中最具爭議的場景之一是「殺身求仁」,這是根據真實歷史情節演繹的劇情之一,然而導演在這一場景上過度渲染,讓人感到情感表達過於刻意,雖然賺取了一些眼淚,但最終顯得華而不實。影片整體上顯得過於強調個人情感表達,而忽視了歷史背景的真實性和合理性。
雖然電影在製作和表演上有著一定的亮點,但其在劇情設計、情感表達以及歷史背景的處理上存在明顯的問題。導演試圖以點寫面,以殘軍刻畫中軍,以天堂襯托地獄,但這種手法在《八佰》中顯得別扭,使得觀眾難以抓住影片的核心。電影中的人工修飾過多,讓人感到主菜的味道被掩蓋,而真正的歷史故事顯得模糊不清。
在歷史題材的電影中,帶著敬意的呈現至關重要。《八佰》雖然試圖通過這部電影來升華家國情懷,但在細節處理和情感表達上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使得觀眾感到失望。最後的評分中,1分是給予了那些曾經堅守四行倉庫的國軍戰士們,對他們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