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看理論電影

如何看理論電影

發布時間:2021-06-09 13:34:10

『壹』 我們怎樣看電影:影片的感知與認知心理學簡

任何涉及觀影活動的理論都必須以感知與認知的一般理論為基礎。這就是探討心理活動的構成理論(Consturctivist Theory):它是自Helmholtz已降,1960年代以來,感知與認知心理學的主流。根據構成主義的解釋,
感知與思考是一種主動的、目的取向的過程
。Karl Popper稱之為心靈的「探照燈」(search light)。感覺的刺激本身並不能決定知覺,因為刺激是模糊而不完整的。
生物體乃是根據非意識的推論而構成知覺的判斷。
推論的形成是構成心理學的中心概念。有些情況下,推論主要是「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up)進行的,結論的確立根據的是感覺的輸入,色彩的感知就是一個恰當的例子。有些過程,如熟面孔的辨識,則是「由上而下」(from the top down)進行的。
感覺資料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預期、背景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其它認知作用所決定。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處理之所以是推論的,在於感知的「結論」是以資料、內在理路或先驗知識形成的「前提」為基礎所歸納出來的。
在構成理論中,感知與認知是密不可分的。簡單說來,
典型的感知活動是根據提示,來認定三度空間的世界。感知成為一種主動的假設-檢驗的過程。生物體會從環境中獲取資料,而感知則具有先發的能力,多多少少會去捕捉預期中的事物。
貢布里希說:Groping comes before grasping,or seeking before seeing。生物體先偵查環境中的資料,再由感知的假設檢驗之。假設不是被確認,就是被推翻,再代之以新的假設。由下而上的感知過程,比如觀看移動的物體,是以快速、無意識的方式運作的,但仍然類似於其它的推論過程。由上而下的過程則明顯依據前提、預期和假設為之。當我們在人群中尋找朋友,找到的可能性因為環境的熟悉程度和過去的經驗而增加。認知過程則經由對情境與過去經驗的可能性評估,協助感知假設的修正。典型的認知活動,如事物的分類和記憶,皆依賴於推論的過程。
無論我們稱之為感知與認知的所有活動,都有一群經過組織的知識在其中主導著我們做出假設,我們可以將之稱之為「圖式」或「圖模」(schemata)。鳥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是視覺認知的圖模,對一個完整文句的概念則可作為理解談話內容的圖模。圖模的種類包括:原型式的(Prototype,如鳥的形象)、樣板式的(template,如文檔系統)、步驟式的(proceral pattern,一種熟練的行為,例如學習如何騎自行車)。
構成理論的動態本質,使其具有高度吸引力,實際的感知者會憑籍其認為最有可能的感知來假設。感知經驗就像所有的推論一樣,都會有風險,必須經得起新環境和新圖模的挑戰。感知假設在一段時間後,會被確認或推翻;如有需要,生物體也會改變假設或圖模。這種感知-認知活動的循環,解釋了知覺基本上具有不斷進行的、修正的性質。該理論也解釋了何以感知通常是熟練得、學習的活動;因為個人的知覺能力會隨著圖模的擴大、情境的改變及新資料的加入而逐漸變得細致而富於彈性。
視覺可作為構成心理學理論的經典示例。若就純粹的感覺經驗而言,視覺是印象的炫目震動。眼睛以快速而短暫的運動(即saccades),做每秒數次的定像,它會轉動以配合頭部與身體的運動,並且會不由自主地顫動;而我們所接受的視覺信息卻都是片面的。但是,我們不會感覺視覺對象的閃動或模糊,我們所見到的,是一個穩定的世界、流暢的運動和固定形態的光影。視覺系統的組構是以不自主的、立即的方式進行推演,因此,可以說,觀看是一個「由下而上」的過程。在三度空間構成的一列物體會「立即」進入眼簾,想要不見也難。這種自動的建構也會受到圖模的影響,圖模根據相繼而來的視覺資料來檢驗假設。Julian Hochberg認為,由於只有眼球能見細節,圖模便主導眼球的快速移動朝向最豐富的所在望去,看的動作因而是以有目的的方式發掘環境。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時時對照著主控的「認知地圖」,連續的觀看則組成了我們的視覺世界。認知地圖讓我們忽略眼睛的生理性顫動,只將最重要的部分帶入視覺;圖模則對接下來所見事物形成假設。因此,
眼見並非被動的接受刺激,而是一種構成的活動,涉及迅速的計算、既存概念的作用,以及多重目標、預期與假設的運作。我們也可以根據聽覺進行另一個可茲比較的解釋。
至今尚未有人提出一套解釋美學活動的構成理論,然而其輪廓已經浮現。藝術作品必然是不完全的,需要觀者主動的參與,將之整合、賦予血肉。藝術作品多多少少發揮了由下而上過程的主動性;它確實會製造幻覺。但藝術也是一種由上而下的過程,觀眾有所期待,並將圖模形成的假設帶入藝術作品中,這些期待與假設來自日常生活經驗、對其它藝術作品的認識等等。藝術作品也為觀眾設下界限,感知的重要特徵與藝術作品的整體形式相互引發、互為限制。藝術作品鼓勵圖模的運用,縱使感知活動最終必須將之揚棄。
那麼,美學的感知和認知活動,與非美學的有何差異?在我們的文化中,美學活動運用的技巧並非以實用為目的。
我們在接觸藝術時,焦點不在於感知的實用結果,而會將注意力轉移至美學過程本身。在日常心靈生活中視為無意識的部分,卻被有意識地對待。圖模常被形塑、延展、超越;假設-確認的工作也因之延緩。美學活動如同所有心理活動一樣,具有深遠的影響力,藝術會強化、修正甚至攻擊正常的感知和短期認知方式。
因此,構成理論認為觀影活動是一種能動的心理過程,操控著以下種種因素:一、感知能力。
電影媒體依賴視覺活動的兩項生理缺陷。首先,視網膜無法順應光線快速的明暗變化。在
臨界「融合」(fusion)頻率
下,每秒超過50次的閃光便會產生穩定的印象。其次,當眼睛面對一連串畫面一個個地出現,會出現
表面運動(apparent movement)的現象
。(1)此效果的出現,乃因眼睛會將間歇的輸入當作是運動,只要跳動不至過大。閃光的融合與表面運動代表了自主與強制性的由下而上的過程;雖然我們知道電影只是定格畫面的頻閃呈現,但視覺卻一定能建構出連續的光影和運動。電影是一種幻覺的媒體,依賴我們做出「錯誤」的推論。再者,
影院的情境也有助於控制我們對刺激的誤測。
黑暗掩蓋了令人分心的景物,讓我們專心於影片。當觀眾適應低亮度後,閃光融合與表面運動的效果就更加有力了。
其它由下而上的過程也會影響我們的感知活動,比如觀看銀幕上的色彩。至於要透過景深的提示來建構敘述空間,則必須同時啟動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兩種過程。二、先前的知識與經驗。
我們觀看電影所憑借的圖模,來自日常生活和其它的藝術作品。基於這些圖模,我們形成假定、建立期待、確認或推翻假設。有辨識物品、了解對白乃至理解整個故事,都需要運用過去的知識。三、影片本身的內容和結構。
在敘事電影中,影片提供了資料結構——包括敘事系統和風格系統,並鼓勵觀眾進行建構故事的工作。影片呈現各種提示、形態與缺隙,讓觀眾動用圖模,測試假設。
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常常將各種因素抽離開來討論,其實三者是相互作用的。試想觀影時時間的角色:觀眾在觀看敘事電影時,其中的一個目標就是將事件以時間順序排列。先前對敘事的了解和日常生活經驗,使我們期待事件會以某種固定的順序出現,影片中的提示也會讓我們假設各事件是接續出現的。如果敘事不以時間先後呈現事件,我們就得動用一己之力,依據圖模重新安排;但這類電影得冒著讓觀眾看不懂的風險。再者,電影的觀影條件更增添了一筆限制:正常情況下,看電影不能如翻書一樣回頭再看。過河卒子般的步伐更加強了觀眾記憶力和推論過程的重要性。因此,導演若不以順序說故事,觀眾不是得重新建構故事順序,就是弄不清正在上演什麼。這也許是大部分電影避免時間跳躍的一個重要原因。然而,我們也看到,近幾十年來,有著復雜時間形態的影片能提供觀眾新的圖模,或吸引觀眾一看再看。電影形態式的歷史發展因而可以改變觀眾過往的經驗。
因而,不同於所有被動的觀眾理論,我們認為觀影是一種復雜甚至具技巧性的活動。看電影似乎如同騎自行車一般,不費吹灰之力,但兩者都必須經過練習。這或許是觀眾與讀者最重要的關聯。我們習慣上認為閱讀印刷品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即使語言早已學成,閱讀也是一項極度復雜的工作,需要挑選線索、消化大塊文章、決定如何抽閱文本、預先設想、理解豐富的語意。理解一幅畫的工程似乎同樣浩大。貢布里希表示,觀者必須認識媒介的局限和慣例,了解繪畫的目的、具備增補的能力,並且能夠以人生經驗與畫作相參照。以電影如此富含視覺、聽覺和語言內涵的媒介而言,若無需經由主動而且復雜的建構,的確會令人驚訝。

『貳』 如何評價影片《萬物理論》

我對真實的霍金、他的學術和生活都不了解,所以這篇觀後感只針對電影里所呈現的霍金和他的生活。

影片的花絮中有對Eddie的采訪,他說自己以前從來不知道霍金年輕時是很健康、很強壯的。影片里,青年霍金騎車、劃艇,意氣風發,像所有真正的物理學家一樣,有孩子般純真而自信的笑容:那是對科學的執著,對自己天賦的信心,對未來的憧憬,和對投身研究宇宙萬物奧秘的虔誠。

劍橋真美啊!禮堂里,「Science」,「arts」的邂逅,各懷驕傲矜持,還有心照不宣的默契,讓人想起費曼自傳《你干嗎在乎別人怎麼想》中費曼與阿蓮的相遇。科學與文學本就是理性與感性的兩級,學科學的男生與學文學的女生邂逅相戀便也帶些天定的浪漫。之後,小酒館中直接又笨拙的追求,舞會上的星光燦爛,康河邊充滿柔情的旋轉,他們像一對普通戀人一樣約會、接吻與熱戀。

Eddie對沒生病前霍金的精氣神的把握是極好的。除卻外形的相像,他只需一個斜睨的眼神、動一動嘴角,或是眼珠狡黠地一轉,就能演繹出年輕霍金的自信、自負、純真和專注。那是物理學家獨有的純粹而動人的氣質。他站在那裡,腦袋一偏,嘴角一揚,就是一幅又學院又不馴的模樣。

當疾病的徵兆開始愈來愈多地顯現,當霍金終於重重地摔倒在地,他的世界裡,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他坐在浴缸里,看著自己慢慢僵硬的手;看到他故作鎮定地笑著對不知情的室友說:「我得病了,醫生說我還有兩年壽命」,看著他決絕地推開來看望的簡,一個人孤零零地坐在學生休息室里看電視,此時,無需刻意渲染,你也能感受到他刻骨的孤獨和難過。看到他僵硬又顫抖地提著球桿去草坪上打球,賭氣一般咬著牙把一個個球努力推進小門裡面去,旁邊的簡咬著嘴唇發抖,我終於忍不住在影院黑暗的角落默默流淚。很難想像霍金面臨的是怎樣一種痛苦與絕望:慢慢失去所有的活動能力,頭腦卻異常清醒。苦難可以預見,自己卻別無選擇。後來他們結了婚,孩子接連出生,霍金喪失了越來越多的行為能力,生活中有更多尷尬和不堪。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的那天,他和簡宴請朋友們來家裡聚餐,本該是值得慶祝的開心一天,他卻發現自己的手已經不聽使喚,以後再無法做到自己喂自己吃飯了。朋友們說說笑笑,屋裡的燈光溫暖明亮,霍金強顏歡笑,禮貌地離開餐廳。他試著爬上樓,卻卡在樓梯上不能動彈,孩子在頂樓透過隔離網看他,霍金哭了。淚水從臉上無聲地劃過,他的面部肌肉抽動,眼神里都是委屈、無奈和辛酸,這個片刻Eddie詮釋得太到位了,我坐在黑暗的角落裡,也只覺得一陣陣心疼。

還有一幕,霍金坐在桌前,背駝得像蝦米,低頭艱難地從杯中喝水,那場面,很像一隻低頭飲水的駱駝。而長桌對面,簡坐得筆直,端莊,優雅,堅韌。這殘酷的對比看得人心中刺痛。後來簡遇到Johnson,霍金一定也感覺到了那種危險的曖昧,可是他什麼都不能要求,因為Johnson所能帶給孩子和簡的歡樂,他都做不到。看著自己的妻子與另一個男人帶著孩子和自己一起其樂融融地玩耍,這對心高氣傲的霍金來說,也一定很難接受吧。可是他表現出的只是平靜與克制。霍金也曾玉樹臨風,也曾風度翩翩,如果沒有生病,他會繼續著自己的驕傲,毫無拘束地揮灑自己的聰明才智;他也會坐姿筆挺,和簡在一起,如同一對金童玉女;他也許會成為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丈夫和父親,為妻子分擔家務,帶孩子奔跑劃船……如果不是因為生病,他本可以擁有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一段完美的人生。

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的霍金是什麼樣的,但影片里的霍金是一個紳士。疾病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他的自由(至少是身體上的自由)與尊嚴,可是因著他的善良、體面與教養,他最大程度地保持了自己的尊嚴。當簡身心交瘁、情緒崩壞時,霍金轉過頭去對孩子說:「Your mother is very angry with me.」眼神像做錯了事的小孩。看到這里,我很心疼這對夫妻。簡的苦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但霍金其實也很有理由感到委屈,疾病帶給他的改變,他自己也無能為力。在這樣壓抑的時刻,他也可以選擇憤怒,可他卻選擇了抱歉。自始至終,在影片里,他都沒有抱怨過。他只是默默地承受,默默地努力適應因為疾病的進展而帶來的身體上的改變。生病後他最大的一次情緒爆發,大概是做了喉管手術後再也說不出話來的時候,簡拿來拼字板教他時,他的倔強與傷心伴著淚水噴湧出來。每次看到他哭泣,我都跟著心碎,那不是一個弱者面對病痛的呻吟,而是一個戰士面對命運悲壯的淚水。

即便後來,他們生活里又各自有了別人,不再那麼相愛了,他們也都沒有去刻意傷害彼此。其實他們本不是一對普通的夫妻,他們的結合也一開始就不被人看好,就像霍金的父親說的:「This is not a battle. This is a defeat.」霍金對簡在起初是愛情,到後來,因為生活起居的依賴,也許慢慢轉化為孩子對母親般的依戀;而簡對霍金也從熱戀升華為沉重的責任。即使是多年平凡的生活也足以磨蝕

『叄』 理論電影,可以在公眾號glyy11看,但是不知道地址怎嘛辦

給電影打分是每位觀眾的權利,這樣的「打分制度」既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簡單明了的發現好電影,也可以推進電影業的進步。
當我們觀看一部電影

『肆』 理論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我看過的覺得非常好的電影《朗讀者》《決戰猶馬鎮》《朱諾》《教父》《飛越瘋人院》《洛奇》《獵鹿人》《走出非洲》《雨人》《沉默的羔羊》《殺無赦》《辛德勒的名單》《阿甘正傳》《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無間道風雲》《夢幻女郎》《百萬寶貝》《費城故事》《假如愛有天意》《七宗罪》《加勒比海盜》《這個殺手不太冷》《肖申克的救贖》《現代啟示錄》《斷背山》《特洛伊》《廊橋遺夢》《冷山》《理發師陶德》《太陽淚》《綠色奇跡》《木乃伊》《燃情歲月》《卡薩諾瓦》《瑪歌皇後》《紅與黑》《末路狂花》《珍珠港》《風語者》《碟海計中計》《極限特工》《X戰警》《神奇四俠》《貓女》《王者之心》《征服者》《斯巴達三百勇士》《拜見岳父大人》《十一羅漢》《搏擊俱樂部》《拳壇暗影》《世貿中心》《海嘯之後》《完美風暴》《霧都孤兒》《贖罪》

『伍』 如何系統完整地自學電影理論

想學電影,學電影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先學些簡單的吧如鏡頭、聲畫、色彩、光的運用,我建議你買本書電影理論的書籍,這樣的書很多,裡面有很多經典的電影,如張藝謀的陳凱歌的等等,結合具體電影講解電影理論知識,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需要你大量的觀摩的電影才行,學的深了就可以看些蒙太奇理論的了,要學的東西太多了,當然自己要試著寫點影評,看得多了,練得多了,理解的就多了,水到渠成,加油啊 我和你一樣也是學電影的過來的

『陸』 為什麼我看理論片會覺得惡心

男的?直接ML呢。惡心么。

『柒』 跪求能夠學習理論知識的電影!

國內:《長江7號》《大灌籃》《投名狀》《再見古惑仔》《奇異家族》《時尚先生》《pk.com.cn》《集結號》《色戒》《卧虎》《立春》《葬禮》《2個人的房間》《神探》《一年到頭》《救我》《龍過鼠年》《出埃及記》《戰虎》《兄弟之生死同盟》《大佬愛美麗》《野·良犬》《12夜》《爆裂刑警》《東極拯救》《戰鼓》《鳳凰》《安娜與安娜》《錯愛》《蝴蝶飛》《命運呼叫轉移》《耳朵大有福》《殺破狼》《花花型警》《蘋果》《藍梅之夜》《棒子老虎雞》《盲山》《我叫劉躍進》《大電影2》《窮爸爸富爸爸》《馬石山十勇士》《超強台風》! 還有《江山美人》《神槍手》《出水芙蓉》就要上映了!! 2008還有《功夫之王》《新宿事件》《赤壁》《絕魂印》《塑料城市》《花落風流》《銀河俠女》《木乃伊3》《紐扣人》《畫皮》《三國志之見龍卸甲》《南北和》《女人不壞》《梅蘭芳》《蒙古王》《黃石的孩子》《一線生機》《精舞門》《婚禮2008》 國外有:《尼斯湖怪》《反抗》《除非我死了》《我是傳奇》《無跡可尋》《賭城無記事》《同意先生》《把愛找回來》《牛奶風尚》《初雪》《母親》《贖罪》《朱諾》《未接來電》《當幸福來敲門》《老無所依》《美國黑幫》《雙面疑殺》《糯米正傳》《哈利波特與鳳凰令》《歌舞青春》《男友曾經是超人》《哆啦A夢》《奧運會上的阿斯特里克斯》《潛水鍾與蝴蝶》《血色黑金》《多多歷險記》《殺手沒有假期》》《異形大戰鐵血戰士2》《007之安慰量子》《薩維奇一家》!

『捌』 大家有什麼好看的理論電影看嗎

《秘愛》不是章子怡,是韓國的那部

『玖』 如何評價韓國電影《平行理論》

電影《平行理論》講述的並不是平行理論,而是巧借奇妙的「平行理論」外殼講述了一個關於宿命的故事。

何謂平行理論?在電影開場的審問戲中,藉助數學教授Sohn的案子解釋了這一理論:過去與現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存在著生命的軌跡一模一樣的兩個人。

為了便於觀眾進一步了解甚至信服平行理論,電影羅列了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和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肯尼迪命運的相似之處:林肯在1846年當選國會議員,而肯尼迪在1946年成為國會議員;林肯在1860年當選美國總統,而肯尼迪在1960年當選為美國總統;暗殺林肯的刺客出生在1839年,暗殺肯尼迪的刺客出生在1939年;林肯死於福特劇院,肯尼迪是在乘福特汽車公司製造的林肯牌敞篷車行進中遇刺的,他們都是在星期五,被子彈從背後擊中頭部而死的;他們的副總統都叫約翰遜,他們的名字都是由七個英文字母組成的……

你可以把這當做巧合。不過,作為《平行理論》一書的撰寫者和實踐者的數學教授Sohn可不這么認為,他用數學公式把平行理論演繹了一番,並堅信:在數學上是沒有巧合的。

到此為止,還都是電影的開篇,它起到了代入的作用,讓觀眾進入了一個假設真的存在平行理論的情境,有了這個情境,真正的故事才登場。

《平行理論》的主角是一個年輕有為的法官,叫金石賢。他有著叫外人羨慕的一切:漂亮的妻子,可愛的女兒,剛剛榮任最年輕的主法官。不過,從他接到匿名恐嚇電話後,他的生活就變得危機四伏了。先是妻子遇害被拋屍到山上,之後,女兒又成了歹徒威脅他的砝碼。一位女記者告訴金石賢,他的命運和三十年前的韓尚俊很像,韓尚俊也是年紀輕輕當了主法官,而後妻子被害被拋屍到山上……更慘的是,16天後,韓尚俊和他的孩子以及助手也死在了一起。

金石賢曾看過數學教授Sohn的案子,但他不相信所謂的平行理論,他相信的是命運受控於自己。可當Sohn教授最後的死法真的驗證了平行理論後,遭遇生活突變的金石賢也不得不相信平行理論。為了避免重蹈韓尚俊悲劇的覆轍,金石賢開始調查韓尚俊的死亡事件,企圖從中找到破解的密碼。

不過,金石賢想要破解的兇殺密碼並不比破解達芬奇的密碼容易。觀眾跟著金石賢一次次地企圖破解密碼,又一次次地破譯失敗。《平行理論》在這一點上跟偵探小說很像,匿名恐嚇電話的復仇者,身為檢察官的卻總是沒他優秀的昔日同窗、他的岳父也是擔任三十年前韓尚俊案的法官、韓尚俊昔日的檢察官同事……人人看看上去都有嫌疑,卻又像是清白的。兇手往往是那個最先被排除在外的,最不被懷疑的,甚至是最找不到殺人動機的那個人。

《平行理論》里的金石賢不是福爾摩斯,不是偵探波洛,也不是柯南,盡管他非常努力地想要挽救自己,但卻始終沒有在了解到真相前成功解救自己。反而因為他的過於執著,才最終陷進平行理論早已寫成的命運里。他終究成了另一個韓尚俊。

從這一點上看,《平行理論》的故事很像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它講述的其實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宿命。跟俄狄浦斯王一樣,金石賢在知曉了自己未來的命運後,也費盡心機想要擺脫這種悲劇命運的束縛,但殊不知,愈是掙扎,愈是企圖逃離,才愈陷入到命運的天羅地網。這種宿命的故事總會讓人泄氣,就像男主角金石賢一樣,我們總是更願意相信命運是掌握自己手中的,而不是被別人寫好的劇本。

作為一部懸疑驚悚電影,《平行理論》的成功之處不在於它用一種新鮮的理論演繹了另一出《俄狄浦斯王》般的命運悲劇。《平行理論》的成功之處在於,當男主角金石賢命運的密碼被最終破解時,觀眾跟金石賢一樣吃驚,甚至難以接受。

《平行理論》缺點在於,為了追求懸疑效果而建造的迷宮太過復雜,結果讓觀眾迷失在華麗的迷宮里。換句話說,電影里層出不窮的多條線索和雲譎波詭的情節設置雖然加強了懸念驚悚效果,但卻繞暈了觀眾,尤其是殺害記者的前警察那條線,雖然有著存在的合理性,但會是讓觀眾更加不知所以。同時,在男主角金石賢追查真凶的過程中,觀眾和他的體驗很難達到同步性。

電影是講究鏡頭的語言,有時候,只是一個鏡頭,不需要任何台詞,意思便清晰明了。可有的時候,鏡頭卻未必將內容表達得清楚明晰。懸疑電影是需要給觀眾的想像力留下空間以便進行推理分析的,但當空間預留的太多,觀眾反而不知道該如何去推理了。

當然,如果你再看一遍《平行理論》時,曾經困擾的謎團、疑雲會漸漸明朗,只是,在觀影浮躁的今天,恐怕很少有人會給一部電影第二次觀看的機會。

在《平行理論》中扮演男主角金石賢的是《大長今》里的閔大人池珍熙。不過,像閔大人一樣溫柔迷人的笑容只在影片伊始有機會展露,之後的池珍熙跟任何驚悚片的男主角一樣都只剩下了愁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扮演電話恐嚇復仇者的是曾在《追擊者》中扮演冷血變態殺手的河正宇。據說,河正宇本人曾一口回絕過出演這個角色,不過「前輩(池珍熙卻)盛情難卻,我也想挑戰自己,塑造出和以往的殺手都不一樣的新角色」。遺憾的是,和《追擊者》中挑大樑的演出經歷相比,這次在《平行理論》里,河正宇的戲份並不多,演技也沒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理論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有哪些地方復工了 瀏覽:890
蟲林大作戰電影大全國語版好看嗎 瀏覽:5
混剪電影怎麼去字幕 瀏覽:861
近幾年好看的日本懸疑電影有哪些 瀏覽:289
什麼80的電影網站 瀏覽:193
最值得和孩子一起看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53
飼養完整版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623
一本道一共有多少電影 瀏覽:728
貓和老鼠電影2021什麼時候下架 瀏覽:922
恐怖電影好看的大片 瀏覽:822
哪些主角死的英雄電影 瀏覽:522
山炮進城的電影免費觀看地址 瀏覽:138
電影天堂怎麼綁定百度雲盤賬號 瀏覽:19
程之演的哪些電影 瀏覽:603
什麼APP上能看印度電影 瀏覽:171
拍電影怎麼讓小孩哭 瀏覽:73
韓國電影關於中國的有哪些 瀏覽:277
吃人的蟲子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48
電影的背景音樂怎麼設置 瀏覽:589
熱帶雨林探險電影有哪些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