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電影《控制》
沒HOLD住的好萊塢特效
吳彥祖,姚晨,任達華等大牌的出演,好萊塢電影團隊,未來科幻的懸疑片《控制》上映前可謂賣點十足,但真正看到這部電影,由心的說對比今年的另一神作《富春山居圖》,《控制》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同樣是群星雲集,同樣是噱頭十足,但看到電影說實話真的只能用爛片二字來形容,不過對比《富春山居圖》,《控制》還算有點業界良心,沒有拍成3D……
這部電影的槽點很多,就連最基本的配音都有種粗製濫造之感,而電影所謂的6000萬的好萊塢電影特效這個最大的噱頭,其實個人感覺一切《控制》如此失敗的根源所在,電影浩巨資請來的好萊塢團隊,當然不可能讓他們來香港只是吃個港茶,於是電影整個的重心就已然變了味道,一部懸念電影硬是生生的要融入高科技這么個話題,但畢國智這個以《海南雞飯》同性愛情題材電影聞名的導演,在科幻題材上幾乎是空白的,而給他的卻是一個可能製作過很多好萊塢科幻特效電影的團隊,這樣的組合,導演肯定就是一味的遷就與這個團隊,其結果昭然若揭,特效是做的很漂亮,但劇情和主線都是一塌糊塗,所謂的懸念眾生,數度轉折,猶如一場鬧劇,絲毫沒有什麼氣勢和力度可言,劇情上就沒有合理的張力和高潮,電影的經歷都花在特寫的鏡頭上,很多時候都是為了鏡頭而鏡頭,始終無法在電影上製造合理的帶入點,就我而言我始終都無法真正的融入到這部電影中去,整個片子的節奏感幾乎是為零的,比如電影中整個氣氛變的很緊張,但電影裡面的演員說話都還是好像什麼事情都不會發生一樣,真的無法理解這樣的鏡頭,導演是怎麼就敢喊過的。
電影劇情的問題重重,那麼在來看這個所謂6000萬的特效團隊做了什麼,所謂的「罪惡浮城」開頭特效確實做的還算中肯,但把鏡頭落在城市之中,幾乎所有的一切都與我們現階段的一切沒有任何兩樣,而電影中唯一在城市出現的高科技產品好像僅有一個透明的手機,而不管是衣著,發型,哪怕是一個板凳,都與我們現今的東西一模一樣,真的無法理解這部所謂的未來高科技從何而來,科幻電影連最基本的「科」「幻」都沒有做到,與普通的老式犯罪港片拋開幾個無味的高科技鏡頭幾乎沒有多大的差別,看來好萊塢特效團隊也不是那麼好請的,資金不到位,特效都是來半套的。
《控制》其實劇本還是好的,但並不適合現在的中國電影,因為現在的我們還需要花高價來請人做特效,但時有時無的特效,劇情各種BUG,連最基本國語的配音口吻都沒對好,其實請好萊塢團隊的中國電影就沒有哪一部是好口碑的,沒HOLD住的好萊塢特效,其實好萊塢特效真的不是中國電影市場需要的!(轉載須註明:原作者夢里詩書)
⑵ 談談如何評價電影的優劣,有哪些標准,用什麼方法和理論依據
這難說了,一個人一套標准,不過基本上可歸為兩類。
1、形式主義派。將電影視為工業產物的商業片價值觀,重視故事的作用,一切以觀眾為中心,說白了就是觀眾說好的電影就是好電影,觀眾不喜歡的電影就不是好電影。好萊塢電影人大部分屬於這類價值觀,將電影視為商業而非藝術,商業嘛,觀眾喜歡,票房高,賺錢多,那就一定是好電影,也可稱之為造型主義派。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觀眾的評價和票房為標准。理論依據的話,電影歸根結底是一門大眾藝術,電影作品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訴諸於觀眾,給觀眾欣賞,因而觀眾是一切標准,觀眾即上帝。
2、現實主義派。將電影視為藝術的藝術電影價值觀,重視影視創作的實驗性和影像價值的探索性,一切以影像表達為中心。歐洲電影人多數屬於這類,電影作為藝術是其根本觀點,也就是電影的本質是藝術。標准就是電影作品是否具備藝術價值,但這里藝術價值的概念絕不是主題,而是影像表達,也就是導演的鏡頭設計、場面調度、聲音設計等電影元素是否尊重現實。方法就是電影批評那一套,三言兩語說不完。依據就是巴贊的現實主義理論,木乃伊情結等等。
要我談如何評價的話,要把以上兩者結合。因為電影不能孤立來看,它是藝術與商業的結合體。藝術是電影的本質,是藝術性將電影獨立出來的,電影首先是一門藝術,其次才是商業。但電影不能沒有商業,否則電影就失去了其作為大眾藝術的魅力,因為電影的最終結果是訴諸觀眾,一部再優秀的電影,倘若沒人看,那麼它的價值再高,失去了傳播的觀眾群和作用對象,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一部再受歡迎的電影,倘若不具備任何價值,終究會在歷史中迅速被人遺忘,重要的是倘若這類電影越來越多,電影終究會慢慢走向滅亡,因為停止了影像表達探索的腳步,終究會被其他藝術替代,就像曾經電影替代戲劇一樣,事實上歷史上就是因為如此,電視一度曾把電影推下歷史主流舞台。
⑶ 關於如何評價一部電影
欣賞一部電影要結合好多方面,如背景,原作,出處等等。要注意主人公與周身事物之間的發展關系,並且意識到這種關系會帶來怎麼樣的後果,如果是特殊電影,如超現實主義的《黑店狂想曲》,像這種電影基本屬於文藝片,你無須理解,只要看著就行,明白一部電影的內涵比看完一部電影費勁的多,不過如果你每看完一部電影就查一下他的相關信息,如影評,導演,演員等等,這樣看多了以後,你就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明白電影闡述了什麼觀點。重要的還是多看,希望你能滿意。最後給你推薦幾部電影,能看懂這些,以後就會看其他的了,注意要結合資料哦。
⑷ 如何評價電影《吸引法則》
不記得多少年前在電視上看的,但是這個故事一直就記得,普通的愛情輕喜劇,表演加分,至於各種情節推進方面的小牽強就忽略了吧,但是這部電影我覺得還是挺好看,吸引人的。
⑸ 如何評價電影《服從》
Becky和Sandra並不是最好的朋友。Sandra是一家快餐店的經理,而Becky是一個希望得到收銀員工作的年輕女孩。一個忙碌的日子,一個警察來電,指控Becky從一個顧客那裡偷了錢,但是Becky強烈的否認。Sandra以她作為經理的責任感,遵從警察的指使拘留了Becky。這個選擇開始演變成一場噩夢,悲劇模糊了合法性和理智,私權和謹慎之間的界限。
⑹ 如何評價電影步驟
⑺ 究竟如何評價一部電影可以稱得上是好的電影
大衛·波德維爾在《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一書提出一個建議,認為應該把一部電影看作是一個整體,盡可能把形式納入考量的范圍,他提出了三個標准,分別是:coherence,complexity,originality。中文大致可以翻譯為:一致性,復雜性和原創性。
按照波德維爾的說法,所謂一致性,主要是來自於傳統的看法,傳統上通常把一部作品的整體性看作是它的好壞的正面因素。波德維爾解釋說,一致性就是指作品的intensity of effect,如果一部電影生動鮮活、扣人心弦並引人入勝,就應該被視為有價值的作品。
一部深具復雜性的電影的好壞,也是常常引起很多爭議。但是我們可以持有這樣的看法:只要這部作品能在很多層面上引起我們的注意,並在眾多獨立的形式系統中創造出多重的關系和試圖創造有趣的形式模式,我們就可以認為這部作品是有價值的。
原創性作為標准也會引起爭議。因為原創性對於一個具體的觀眾來說,除非他具備足夠的電影史知識,常常是難以判斷的。而且,為原創而原創也是沒有意義的,道理很簡單:不一樣並不意味著就好。但是,一個製作者選擇了一個舊題材,而表現手法卻使它再生新意,或者創造了一些新的形式可能性,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是一部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