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多久沒看露天電影了

多久沒看露天電影了

發布時間:2024-04-04 17:06:31

1. 還記得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嗎有哪些美好的記憶

我的第一場農村電影,是在鄰村的小學校里看的。人特別的多,我是騎在父親的肩上,就看到了兩個人物的大腦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知道了這兩個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個老師是部隊家屬,常常給我們住校學生聯系駐軍部隊的電影,晚上老師組織我們去看。好多的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但是電影製片廠的名字還記得。部隊放映的電影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每部電影的開始都是先出現放著光輝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別激動。然後看的內容也大多是戰爭題材的。部隊周圍的村子裡的人也來部隊看,露天的。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三亞的山裡,與當地駐軍部隊一起看電影,露天的,部隊戰士看電影,下起了雨,還坐著看,一動不動,紀律嚴明,印象特別深刻。

以後幾乎看不到露天電影了,有了電視,也不去影院 ,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也不看,幾乎與電影絕緣啦!(圖片源自網路)

謝謝!我咱們山村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露天電影,放映的趣事。在那個時代山村很少通公路,放電影的設備又大又笨重,需要六至八人才能肩挑,木棒抬,才能從一個大隊運送到另一個大隊去放映。雖然運送電影的設備的活,又苦又累(運送的距離一般七至八九里遠近),農村的青年人還是很樂意去干。到了傍晚,銀幕掛好,山村的孩子們早早就從家裡搬來板凳,爭個好位置。電影機旁邊放上兩張藤椅,一個是放映師傅坐的,一個是大隊書記坐的(因為書記放映前要講些政治性的話,是那時候的必修課。順便叫各生產隊長安排明天運送電影機器的人手)。電影開始後,原來鼎沸的人聲,頓時鴉雀無聲,全神貫注,其間隨著劇中的高潮,那時間的全場的男女老少無一不是張開嘴巴,專注可見一斑(因為那時文化,嬪樂生活大貧乏了)。記得好像是放映《南征北戰》的吧!當銀幕上出現「再見」兩字時,整個露天電影場「轟」的一聲,有大聲評論劇情的,有呼兒喚女。手電筒,火把一齊亮了起來。嘈雜,亂哄哄一片,再過一會由電影場邊,分成好幾條明亮的火把隊伍,邊議論電影,邊走向各自的家裡。那時,雖然文化 娛樂 活動很少,村民們一部電影的情節,如老牛反芻般,只要一有空就議論紛紛。(因為一年只有四次電影上門來放映,收費很便宜,一場才三,五塊錢,放映師傅一般吃住在大隊書記家中),可見村裡的男女老少都很歡迎這樣的 娛樂 活動。

記憶非常深刻,場景可以用人山人海一點不誇張。

那時 娛樂 節目幾乎為零。夏季農閑時,大家多是晚上吃過飯聚一起聊聊天、乘乘涼,之後各自回家。如果是哪村有電影放,那高興勁不亞於過年,都是提前通知的,十里八村的人人皆知,大家提前忙完農活,早早的吃過晚飯。離的近的搬著凳子佔好位子,等待家人的到來,遠的騎自行車或步行也要去。開始之前,小孩子特開心,圍著整個場地戲喜打鬧,玩的不亦樂乎,直到開始放映了才能安靜下來。

那時不管放什麼類的電影大家都看的津津有味。記得第一次看露天電影,居然是動畫片黑貓警長,小孩子愛看毋庸置疑,大人們也是津津樂道,疑惑動物怎麼會說起話了,不可思議。

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又是大人們晚上閑聊的話題。小孩子呢更是模仿電影里的人物說話、動作,還用泥巴做成玩偶把有趣的情結用自己的想法演一遍,旁邊看得小夥伴因為不是自己想看的結果,還要爭執一番,最後鬧的不歡而散。現在想想有些可笑。

那時候的露天電影,是所有小夥伴共同的美好回憶,有露天電影要放映的時候,我們都會早早出過飯,然後相約一起趕在電影放映前就趕到現場,放映的電影如果是比較喜歡的,大家就一起聚精會神的看到三場,如果不感興趣,大家也不會有絲毫的難過,就在電影幕布附近,大家一起開開心心的 游戲 ,一直玩到電影散場,結伴回家。

我的第一場農村電影,是在鄰村的小學校里看的。人特別的多,我是騎在父親的肩上,就看到了兩個人物的大腦袋,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後來知道了這兩個人的故事。

上初中住校,有個老師是部隊家屬,常常給我們住校學生聯系駐軍部隊的電影,晚上老師組織我們去看。好多的電影名字記不住了,但是電影製片廠的名字還記得。部隊放映的電影大都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每部電影的開始都是先出現放著光輝的八一徽章,大家心情特別激動。然後看的內容也大多是戰爭題材的。部隊周圍的村子裡的人也來部隊看,露天的。

還有一次是在海南島三亞的山裡,與當地駐軍部隊一起看電影,露天的,部隊戰士看電影,下起了雨,還坐著看,一動不動,紀律嚴明,印象特別深刻。

以後幾乎看不到露天電影了,有了電視,也不去影院 ,電視上的電影頻道也不看,幾乎與電影絕緣啦!想想小時候還真是懷念(圖片源自網路)

問答活動

暢聊夏天:參與提問回答,瓜分千元獎金

夏天來了,燃就現在!

我記得電影銀幕支架以後,村裡的大爺抽著旱煙袋,手拿著趕蚊子的蒲扇,同大媽一起坐在小木凳子上靜靜的等候放映,小夥伴手拿著烤玉米,一邊啃一邊圍著銀幕跑,青年小夥子總是不自覺地朝有大姑娘的地方靠攏……

電影開始放映後,首先上映新聞簡報,然後放映主片,觀眾自覺肅靜下來聚精會神的看電影兒,偶爾有人放個屁會引起觀眾咒罵和嘰笑聲,

當然我還發現有的小夥子偷偷的拉著心愛的姑娘手提前退場了。

電影要放映一個半小時左右,結束時觀眾戀戀不舍地詢問明天在哪裡演出。

那時候我們作為農村電影放映員,每天取送影片,維修機器,搬運設備很累,但是很高興很自豪。

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時代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之間。因當時電視機還沒普及,條件好點的村,也就三兩戶有電視機,條件不好的村,整個村沒有一台電視機。因此,當時的農村夏天納涼時沒有更好的 娛樂 項目,而露天電影就成為了農村 娛樂 的主項目。

當時農村演電影,基本上是哪戶人家結婚或生小孩子吃喜面,晚上圖個熱鬧,演兩場電影。記得當時的露天電影一般是放映兩個片子,偶爾還會遇到轉片的現象,在轉片的空隙時間,整個電影場成了小孩子歡樂的天堂。

村裡哪戶家裡有喜事要放電影,這個消息早幾天前全村人就都知道了,小孩子更是消息的優秀傳播媒體。到了放電影的那一天,天還亮著,農村基本上開始做晚飯,為的是早早吃過飯去放映場里看電影,小孩子日已對晚飯失去的味道,早早的聚集在放映場,盡管放映員和放電影的設備還沒到位,不過小孩子有的是電影開場前的活動項目,「捉迷藏」、「老鷹抓小雞」......因為放電影,晚上也就被家長特批不用在家看書習作了,因此,都是盡興的先玩上一段傍晚時光。

放映員帶著設備來了,小孩子就停止各種活動,把放映設備圍個水泄不通,一些好奇的大人也跟著小孩子圍在一起一起,不時的對設備評論一番,多的是羨慕和贊嘆。

當銀幕掛好之後,小孩子就奔回家中,搬出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凳子、椅子,爭先恐後的記下最好的觀影位置,叫著自己的家人,趕著影響觀看效果的鄰位,放映場開始了久違的沸騰。

電影開始了,全場立時安靜下來。農村放映電影的片子,一般是一個地方戲區片,一個武打片,戲曲片對小孩子沒有吸引力,這個時候,電影場里漸漸剩下了一些老年人,小孩子則三五成群的跑到場外的小樹林里再次開啟了自己的活動項目,他們是邊玩,邊等著自己喜歡的武打片。等到武打片開始放映了,小孩子重新歸於自己的座位上,有的會因找不到自己的凳子、位置被別家小孩佔了而爭吵,甚至達到動手的地步,這個時候,他們只能在大人的喝斥下和拉扯下,不得不遺憾的離開電影場,隨著電影的放映,剩下來的觀眾也漸漸平息了聲音,靜靜的觀起電影來。

有的小孩子因放映前的興奮過頭,在看電影的時候會隨著音樂聲漸漸入睡,不知不覺中被大人抱著、背著帶回家中,一直到下次電影的到來,都會成為他們的遺憾。

農村夏天的露天電影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更是一代人永遠的記憶。觀影並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可以聚攏全村的人一起相互聊聊天,小孩子相互玩 游戲 ,在滿身汗水的洗刷下享受暫時的涼爽。

這個暴露年齡了吧,看過露天電影基本上都是80後以前的人了,那個年代農村的 娛樂 項目基本上沒有,就是吃完飯在門口街頭閑聊,什麼地方一聽說放電影大人小孩都趕緊吃飯,晚上跑大老遠去看,然後幾個人邊看邊聊,很是有年代感。

現在沒有了,要麼去電影院,要麼在家看,人們平時也交流的少了,都看手機了, 社會 發展到這個階段了,一切都在改變。

得往前看了

看電影來回三十多里地 ,《地雷戰》和《地道戰》以及《上甘嶺》《英雄兒女》等等好多這樣的。

沒有看過,所以沒有回憶

2.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父愛的高度 吳宏博 好多年都沒有看過露天電影了。記得小時候,

1.父愛
2.具體描寫了兩次看電影的情景,表現濃烈的父子感情。
3.孩子的尿濕透了父親的衣服。金山寺里法海看見許仙面帶妖色,不放許仙下山。惹怒了白蛇,白蛇喚上青兒,帶領蝦兵蟹將,水漫金山寺。
4.表現父親對我的愛。
5.示例①「基石」運用比喻的手法,體現了「父親」為兒子成長付出的無私的愛。②句子表達了兒子對父親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無私付出的感激之情。(詞或句任選一個方面作批註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3. 60後,70後,80後還記得曾經跑幾里地看露天電影的心情嗎

嘿嘿,這個我最有發言權了。記得七五年在陝西老家,曾經有無數次去幾里外的地方看電影的經歷。有一次還遇到了危險,現在想起來都有點後怕。

那個年代放電影,對於農村的孩子來說,簡直是最期盼的一件大事,不亞於過年。我和幾個最要好的小夥伴,曾經有過跟著放電影的一連五天,跟著走了五個村子的記錄。而且我還記得那部電影的名字叫《小兵張嘎》。那時候,除了佩服電影里的小嘎子以外,還被他的淘氣和調皮所折服。小嘎子就是我心中的英雄,簡直崇拜到五體投地了。有很多台詞都成了我們這些小屁孩的口頭語:「別動,打死你這個狗漢奸」,「老子在城裡進館子都不掏錢,別說吃你個爛西瓜……」等等等等。

那是一個秋天的晚上。秋天的農村是美麗的,秋高氣爽,月兒亮的耀眼,道路兩旁都是玉米地,散發出一種誘人的、甜甜的氣息來。我們走在路上,只能聽到嘰嘰喳喳的說話聲,人已被高高的玉米桿淹沒了。真的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那天去看電影,是離家最遠的一個村子,也是去看《小兵張嘎》。當我們看完電影,往家走的時候,每個人還沉浸在電影的情節里。你一言我一語,幾個小夥伴在討論著嘎子藏槍的細節。有說不應該把槍藏起來,應該帶在身上,槍那麼小又好藏。有人說嘎子藏槍的做法對,換著他也會那樣做呢,被大人發現了肯定是沒收的……

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只聽前面的玉米地里傳來「刷刷刷」的聲音,從遠到近,片刻,路中央出現了一條尾巴拖地的大狗。月光下能清晰地看到伸著長長的舌頭,豎著的耳朵還在微微顫抖。說真的,這種模樣的狗,我們還從來都沒見過。大家愣愣地站住了,望著十幾步外的那條狗。

狗見我們站住不動,也便蹲下望著我們,那伸出來的舌頭好長好長,怪嚇人的。片刻的沉默之後,不知道誰喊了一聲:「這是狼。」

這聲音像晴天霹靂,我們幾個小屁孩有人大喊,有人怪叫。這種混雜的聲音,在秋天的夜晚里顯得格外刺耳。那條被稱作「狼」的狗,受到驚嚇後露出白森森的牙齒來,低聲嗷叫一聲,便鑽進了玉米地。

狼,在我們這些小屁孩的心裡,那是一個可怕的字眼。此時此刻,我們五六個小屁孩手拉著手,一邊高聲喊叫著、一邊緊張地往前走。幸虧那天還有一塊去追電影的大人,聽到我們的喊叫聲,以為發生什麼事了,又折了回來,當大人們聽到我們的描述以後,不約而同地說到:「那是狼,你們膽子不小。」

當然,這個事情不久就讓二伯和奶奶知道了。從那以後,大人們再也不讓我們去別的村子看電影了,要去,也得有大人們跟著才行。

那次的經歷,雖然想起來有點後怕,但是不管怎樣,童年的記憶總是讓人回味無窮的。

八十年代前,全國各地都有露天電影。當時的露天電影,深受群眾的喜愛。

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用竹竿拉上一塊大白帆布,一邊是電影放映員和機器設備,帆布前的地上,大人小孩們自帶小板凳,黑壓壓的坐著。

那個年代的電影品種非常少,八部「革命樣板戲」播放的是最多的,故事片有雷鋒的故事、閃閃的紅星、劉胡蘭、英雄兒女等。

八十年代之前,家家戶戶都沒有電視機不說,廣大農村地區,根本就不具備影劇院設施,滿足不了廣大居民群眾對文化 娛樂 活動的需求。

為了豐富這些地區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因陋就簡,因地制宜,通過推出露天電影劇場的方式,解決群眾看電影難問題。

當時的露天電影,為豐富群眾的文件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八十年代後期,露天電影才逐步退出了 歷史 的舞台。

在六七十年代,非常普遍的露天電影主要是農村,包括三線建設的工廠都只有露天電影,不收錢,農村三個月每個生產隊看一次露天電影,那時當知青在華瑩山區,有很多廠礦,經常往返十幾公里到這些廠礦看電影,也不覺得累也不怕黑夜,而且基本上都是走公路和小路,而且興致勃勃,在那時覺得是享受。

忙忙碌碌的一天結束後,在大隊社場上的露天電影是盛大的節日舞會,就如同除夕廚房內,飄來的陣陣肉香。

天還沒黑,我們就搬著長凳去搶一個好的位置。電影中英雄人物如數家珍……

熱鬧而嘈雜的場景,也是少男少女們釋放浪漫好地方,因此也演譯出許多香艷的故事。

在那時候的農村, 娛樂 如此的匱乏,只有數月一次的霞天電影才是兒時最深地奢華!

我是56年出生的,依然還記得曾經跑十幾里地,去外村看露天電影時的情景。

那時候,農村裡很少有 娛樂 活動,只有過很長一段時間可以看一場電影隊來村放映的露天電影。那時候演電影,往往是一部電影片,在周圍的農村裡輪流放映。但即使是同樣的電影片,農村的年輕人、小孩,卻百看不厭,常常是跟著電影隊,哪裡放映電影就去哪裡看。有時候路程相當遠,照樣步行十幾里地去觀看。我那時最愛看的是打仗的電影,像《南征北戰》、《地雷戰》、《地道戰》、《平原游擊隊》,這些電影我們己熟悉其中的故事情節。小時候放學後,我們小夥伴們一起,還常常扮演其中最精彩的片段。我最喜歡扮演傳寶、李向陽,可小夥伴們誰也不願意當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往往是歪戴帽子或是獨眼龍,一眼就會認出來。

那時候一聽說村子裡演電影,全村男女老少,都會搬個橙子,早早去占空,坐在最得勁的地方,等待觀看。放正式電影前,總愛先放映一段新聞簡報,即使是這樣,村民們依然很早就坐在那裡等待。那時候看電影,最怕停電,停電的現象經常發生。一遇停電,美好的願望就會泡湯,第二天演不演就成了兩說。

看電影是小時候最美好的願望,能經常看一場打仗的電影,成了小夥伴們最美好的時光。現在我們已老,終於可以坐在自己家的炕上,盡情地觀看電影、電視劇、以及各種戲曲與綜藝。感謝科學的進步, 社會 的發展,感謝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4. 你懷念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嗎

怎麼不懷念,就是因為有那些不要錢的露天電影,讓我了解了解放前的許許多事;知道紅軍、解放軍是怎樣打白匪,打鬼子漢奸,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以及農民是怎樣鬥地主分田地,後來又是怎樣熱火朝天建設 社會 主義的等等。它培養了我、教育了我,使我長大後成為了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很多的正能量都開始從電影故事中學到的,直到今天,那些放電影、看電影的情景以及不少電影的故事情節仍然還記憶猶新。可現在不那麼喜歡了,記得前凣天,社區在壩子上放了一場電影,前去觀看的人了了無幾。那種人山人海擠著看,事先還搶著佔位置的場面再也不會有了。

現在的電影和電視劇拍得非常離譜,有的內容更是瞎編亂造,嚴重脫離實際,誤導人特別是誤導了不少的青少年,只有那些革命 歷史 故事劇略還好一點。

要說看露天電影,小時候看的真不少。當時也沒有電影院,大部分都是露天電影。家屬院,小路上都是演電影的場地。只要聽說今晚演電影,早早佔地方。看的最多,印像最深的像: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李向陽,打擊侵略者,白毛女,紅燈記等。現在想想記憶猶新,彷彿就在眼前。

每逢周末,操場上就會拉起一張大大的白底黑邊的電影幕布。

人們奔走相告著晚上的電影片名。臉上洋溢著興奮和期待的笑容,真有點像過節的感覺。

有些家庭,早早的就將櫈子佔地找好位子,也有的用磚塊 代櫈霸位子。更有甚者,為了位子爭吵而後發生肢體沖突,不過這都是孩子們之間的事情,電影看完了,也和解了。還津津有味、你一句我一言、義猶未盡的在議論著劇情。

我們一般都會坐在放映員的旁邊,視線非常好。放映員還會時不時的給以解說。但我並不喜歡解說,反而有點討厭!還是自我領會好!

露天電影,一代人的懷念和回憶!

小時候看的都是露天電影,學校操場上,大隊部門前,莊上空場子,村頭荒地邊,牛屋院等這些都是放電影的最佳場地。那時候除了看電影沒有其它誤樂節目不象現在電視、手機、電腦看不完使瞎眼,結果是電影現在在農村已絕跡了。

那時農村那個莊上有玩電影的信息全都是靠人傳人知道的(戲稱肉廣播),玩電影的村子在傍晚收了工或喝湯時(晚飯),用大隊喇叭播一播在村那那玩電影望老少爺們喝了去看,順便再發點通知,開個小會,交待個事,布置個啥任務等。為了能在電影場占個好位置,男女老少都是早早吃飯搬椅拿橙去趕場。最喜歡最愛看電影的當然是年輕人了,不過好惹事的也只有年輕人。八十年代左右流行綠軍帽、喇叭褲、男留長發、穿高跟鞋、花襯衫(人稱流皮、流光蛋、流氓),個別小青年看電影是幌子,實是去找事,打個架(打群架),抓個帽子,招個女的,往電影場里扔個坷垃、搞個磚頭,電影場里成圈溜達找目標好下手,打架斗毆大多數是因耍流氓,賤女的引起的。(導致第一次"嚴打"開始)

步行看電影是常有的事(黑夜裡,庄與庄之間的士路上象過部隊一樣),往往是跑步去或捎地去,為此也沒少跑空腿(信息不準確加上好看電影),極少數人騎自行車(車子少,電影場里也不安全)去,一個大二八車上連騎帶馱三四個人。有時遇到跑片(一個片子兩個地方演上下集輪演)還要趕場去看,一跑大半夜。哪時電力供應緊張,停電要用汽油發電機發電才能看完電影。看過的電影已記不多少了。《第二次握手》《一江春水向東流》《冰上的來客》《帶手銬的族客》《花為媒》《少林寺》《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兵臨城下》《小兵張嘎》《江姐》《神秘的大佛》《徐九經陞官記》《西遊記》《大刀記》《紅牡丹》《草原兒女》《東進序曲》《戰上海》……等等等等。有的電影故事能從頭背到尾,男女主演姓名全說出來(看誰記的多記的准)。夥伴間經常說就是這電影那電影。

看露天電影,對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是太普遍了,也是很快樂的事情,值得回憶。六十年代,各公社成立了電影放映隊,輪流在各村放電影,因為農村平時晚上也沒啥事,看電影成了年輕人的主要 娛樂 活動。時間長了,和放映員都熟悉,一場結束了,就打聽下一場在那個村,晚上又成群結隊的去看。那時,咱們國家拍的電影不是很多,還有蘇聯進口的幾部電影,翻來復去就那幾個,看的多了,台詞都熟悉了,平時開玩笑都能用台詞。後來把幾個京劇樣板戲也拍成電影了,大家一邊看,一邊學唱,看著唱著,人人都會來兩句。到了八十年代初,電視還比較少,不管是農村還是城裡,露天電影仍然是很受歡迎的,在一些大的單位工會,每周也放露天電影,後來拍的影片也多了,因為改革開放,內容也不像原來那麼固化,比較精彩,同時又涌現出了許多電影明星,好多現在還活躍在屏幕上。

實際上,早期年輕人看露天電影,不光是一種 娛樂 ,也是一種交流。隨著電視的普及,露天電影成為過去。年輕人看電影都到影院去了。

我不會懷念露天電影,一起想看露天電影時,就感覺到無比的寒酸和痛苦!
那時看電影要走七八里,有時看電影的中途時就下雨,一身淋得像落水雞,回家路上沒有電筒或火把帶上,山區地方全是泥巴小路,不知要摔多少跤,遇上冬天就更慘了,一定是會感冒的!
現在在家裡就能看電影、電視了,而且喜歡看什麼就看什麼,再不會像看露天電影那樣受活罪!

你好題主,很懷念小時候看過的露天電影,因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放電影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

不象現在家裡有電視、平板、電腦、手機等想看什麼就看什麼,隨時隨地都能看。那時的農村幾乎沒有什麼 娛樂 活動,好幾個月來一次的電影成為孩子們最大的企盼。有時想看場電影要跑出十多里地到鄰庄去看。

那時放的電影多數是黑白的,記得有《紅燈記》、《春苗》、《地道戰》、《電雷戰》、《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雞毛信》、《智取威虎山》等等。

露天電影太平常,

影院平生未賞光。

生在農村條件差,

差別自古有城鄉。

當然懷念。1958年,我讀小學5年級,才11歲,在班級最小,聽說街上露天電影場晚上放《豬八戒招親》,街離我家12里,沒人帶我父母不給去。大男同學不帶我,我央求幾個十八九歲二十歲的女同學帶我去。不知哪個同學為我打了5分錢的票。進場後,才知電影場地小,售票太多,我擠進去根本看不到影幕。幾個女同學也很難擠到前面,但帶我來又不能不讓我看上一眼電影,於是幾個人一商量,硬是在人叢中幾人合力把我托起,我就看到"豬八戒躺在大樹下"一個秒把鍾的鏡頭,卻永刻心中。

至於在鄉村放電影,更是難得,無論十里八里必去,有時消息不準跑空腿也不怨。《追魚》電影連看三晚不嫌夠。到十幾歲時,農村每一兩月,電影隊都到大隊放次電影,從電影隊推著車進村,小孩跟著前呼後擁。從影幕豎起,小孩不吃飯坐等,大人早早搬凳子佔位置。發電機一響,一陣歡呼。電影隊員了不起,大隊要招待晚飯,人人尊重,試片時,千人注目。一旦停了,眾人焦慮,隊員修不好,盼隊長上來。等個半小時一小時常有。當宣布修不好時,戀戀不舍走好遠還回頭…

5. 你有多久沒有陪父母看電影了

這個話題說起來真讓人汗顏,我似乎從來沒有陪過父母看電影,只有他們陪我小時候看過。

我記得小時候,父親還是經常帶我們去看電影,那種露天電影。當時農村,不管誰家做喜事,都會請上人來家裡放電影,就是在曬谷坪里支上白的屏幕,然後放映機到了點就放映。

每次回家,父母總是做我最喜歡吃的東西,而且有電視,頂多坐在一塊看看電視,但是他們愛看的,我並不喜歡,我喜歡的,他們也不一定愛看,更別提看電影了。

父親已經不在了,但是他帶我看電影的那些時光一直留在我的腦海里。母親時不時會跟我在廣州生活一些時光,我讓兒子陪她看過一場電影,下回她再來的時候,我一定自己陪她看一次電影。

6.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有放室外電影的,為什麼現在幾乎沒有了

我也記得小時候經常喜歡搬上一個小板凳然後坐在村裡面看電影的那裡,去看那些打仗的戰爭片,現在雖然也還有但是一年不知道夠不夠四五回,現在的科技也是越來越進步了,有些人的家裡面都按上了投影儀,他們在家裡年也能看電影所以就懶得出去了。

那個時候的回憶真的是屬於童年的美好的事情。要是時光能夠過慢一點就好了,要是村裡能夠再拉一場電影,要是村裡的人都還能像當時一樣及時帶著板凳到場就好了,這一切的一切都好像是昨天剛發生的一樣,都刻在了自己的腦海之中。

7.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父愛的高度 (1)好多年都沒有看過露天電影了。(2)記得小時

1、小時候父親帶「我」看露天電影
2、尿了父親一身。借用《白蛇傳》的故事,使語言幽默風趣
3、托孩子騎在自己的脖子上
4、「略」
5、既指父親托起我的實際高度,更指父親愛我的程度深。
6、勾起對有關父愛往事的回憶,;看到父親因為子女而操勞的衰老,感到疼惜父親

8. 在農村,你家人有多久沒看過電影了

在八九十年代農村用電都得不到保障,別說看電影了,記得小時候遇到有放電影的過來遇到沒有電了我記得使用人力蹬那種自行車改裝的發電機發電。還有就是村裡每次一來放電影大家都是十里八鄉的趕過來都是自己帶個小板凳。還有就是有賣貨郎也都知道哪裡放電影人多就背點瓜子花生過來賣,反正小時候看電影是非常熱鬧的,最近幾年農村放電影的也少了,偶爾會有當地文化部門組織的放電影看的人也沒有那麼多了,在家都有電視看,還一個是他們放的電影基本上都是老掉牙的片子了。有去看的也只是去湊個熱鬧,看一會都散了。所以我覺得現在農村電影還是需要時不時的來組織放一場,但是片子一定要跟上時代。畢竟放電影還是能讓大夥都出來能在一起熱鬧熱鬧。

我沒有見過農村放電影,以前到是聽父母講過,那還是他們小時候的事,距離現在已經有二三十年了吧。

那時某個夏天的傍晚,會有師傅拉著放電影的機器來到村裡,架起機器,掛好幕布,做足准備工作。村裡的老老少少拿著小板凳開始佔位。

有時放電影在其他村子,那也擋不住人們的熱情,都早早地吃過晚飯,三五成群的趕去看電影。每次都要走上幾里路,大家邊走邊聊也不覺的累,看完電影天早就黑透了,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著電影情節,不知不覺就到家了。

在那個缺少 娛樂 設施的年代,人們很珍惜看電影的機會,看過一場電影夠回味好幾天的。

一輩子都沒有看過電影你信嗎?

一分錢都想著掰成兩半花,哪有機會看電影,有的老年人都有的半輩子沒進過城,拿什麼看電影,

提這個問題,自己感覺是不是好 搞笑 ?

上述我沒有歧視農村人,因為我也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不能說百分之百了解農村,到八十個點還是有的,

農民,意味著什麼?

自力更生,為生活拼搏的一個群體,

你說沒事去看電影,說出來會被半個庄的人笑話,可能吃瓜群眾看到這,懷疑我說的有點誇張,告訴你吧,這是實事求是,不值得你去探求真相,

一張影票幾十上百,對農村,對農村老頭老太太是什麼概念?可能是他們半個月的菜錢,你們說說,那個人敢去追求「 時尚 」,拿菜錢去換取精神食糧,

那不是沒事找抽嗎?

地區發展不一樣,我們不能以偏概全,我們中部地區,不想西南沿海城市,經濟發展是領頭羊,發展趨勢迅猛,

但我們中部地區,中部地區的人民,都相信大中國的好政策,只要心中有夢想,只要勤勞肯干,富裕起來就在不久的將來,別說看電影,就是走奧斯卡紅毯也是有可能的,

是不是?小夥伴,為大中華加油加油加油

大概有十年都沒有看電影了。

原來鄉鎮文化站放映隊,在各村組巡迴放映電影,現在沒有了。接下來村裡誰家的老人去逝了,本家戶族的晚輩為紀念老人放幾場電影,慢慢地看電影的人少了,逐漸也就沒人邀請放電影了。

去電影院花錢看電影,對農村人來說目前是不能實現的,因為在電影院看電影既浪費時間又花錢,實在是得不嘗識,除非正在談戀愛的少男少女。

這個在我的印象里,好像是15年輕的時候會有那種下鄉的電影,還是手搖式的(我96年的)那時候是真好啊,很多人坐在一起看看電影還是黑白的,特別懷念那個時候,現在,長大了,去外地上學,工作了,一年到頭也就回家那麼一次,說實在的虧欠他們太多了,和自己的女朋友期期電影不落,但是和父母也就是小時候看過,到現在也有10年多沒在一起看過電影了

以前農村看電影,都是露天電影,90年代初就沒有了。80年代末電器普及,父母也不去看挨凍受熱的露天電影了。父母也不喜歡看電影,母親可以看電視劇,父親看紀錄片。

父親進電影院大概是80年代末,看了3d電影,是的那個時候就有。再看就是流浪地球了,備我拉去的。

電影對我的父輩很陌生了。電視上也不願意看電影,女兒看的哈利波特也看不懂。

過去在農村看過膠片電影,自從改成數學放映機後一次也沒看過,特別是進入城市後,感覺進次電影院是很shechi的事情,最少有二十年沒看過電影了。

好久好久不看電影了,記得看電影的時候應該是我們剛結婚的時候,那個時候還沒有孩子就我們倆人,自從有了孩子就沒有看過電影,露天電影也逐步的消失在我們的這輩人的記憶里

我在城市 從沒有錄像廳 近二十年看過一部電影叫毒液 死地板的孩子請的 她買票三十多吧便宜 。自己一看都是六十八十一百二工人享受不了 以前看都是三塊五 五塊的

現在政策好,精準扶貧到戶了,文化教育更不能少,在我們這里略陽大山裡面每年都來放,一般都是給莊稼治病,管理,科教片,弘揚正能量。

9. 露天電影,一種遠去的舊時光

說起電影,相信誰都不陌生。現代電影院漫天飛舞的海報,網路上營銷熱銷預訂。電影院裝修的富麗堂皇,猶如宮殿一般,空調吹著,沙發軟椅坐著,再來一杯苞米花,飲料喝著,那是一種花錢的高端享受。但現代人永遠體會不到我們那時年少時免費露天電影的感覺,露天電影,一種遠去的舊時光,一直記憶心頭。

七八十年代,鄉下看一場露天電影可是熱鬧非凡的事件。一聽說電影船要來,莊上巷道里頓時就忙碌起來,你拿椅子他拿大凳,也有小凳子,小椅子放前排,一個個步子急促,生怕占不到好位置。偶爾也會為位子爭奪,爭的面紅耳赤,有的甚至大打出手,最後都不了了之,不就看場電影嘛,又沒什麼什麼深仇大恨,今天吵了,明天一樣遇到會說話。

最好笑的,有時候明明當時占的好地方,吃過晚飯來一看,大凳已經到了其它地方,心裡也苦笑,又不好說誰,誰知道你放哪裡的,有時候找凳子不叫你找半天算好了,有的甚至電影放好結束了,才找到自己的凳子。也有人稀里糊塗的拿錯把人家凳子拿回家,所以那時家家戶戶的大凳子背面都會寫上名字,或者寫在凳腿上,這也是當時的一種特色。

有時候也誤傳消息,說今晚有電影,結果搞得前廟廣場一片繁忙景象,大凳小凳排成行,熙熙攘攘都為電影。等天黑了也看不到電影船,才知道一切都是個假消息,不情願地拖著凳子,或夾著,或杠著,嘴裡詛咒著那個傳消息的人。知道是誰也沒什麼名堂三說出來,人家也是聽人說的。

有時候遠遠看電影船來了,一傳十 十傳百,前廟廣場霎時間凳子擺滿,速度是超快,有叫弟弟妹妹占著,自己回家拿凳子,有叫哥哥姐姐的,有叫爸爸媽媽的,有的還用磚頭瓦片劃個框,表明他的地盤,結果可想而知,你人一走,保准不是你的,風風火火的為電影。最後電影船沒有在碼頭停下,穿過夾溝橋,向北往隔壁村莊去了,氣的有人朝電影船扔泥塊,都像泄氣的皮球一樣,空歡喜一場。

有時候,電影船突然來了,來的比較晚。有人說有電影又沒人信,等電影船機器發動轟鳴聲響起真去一看,心裡又懊惱不已,好位置都被別人佔了。看電影位置就是風水輪流轉,誰也不敢說,下次還是好位置。看電影,真是讓人喜歡讓人憂。

我們里下河地區地處水鄉澤國,水路四通八達,沒有一個村莊不通水路,所以放電影都是公社和鄉文化站組織的電影船到村莊放電影。

老早的村莊都沒有電,電影船是掛漿機船,木製船蓬帶發電機,電纜線直接拉到放映場,放映員有時晚了就在電影船上休息,倒片,電影放好了都要倒回,下次再放,不要趕夜船。

那時候看放映員是最有本事的人,到哪塊都吃香,今天還沒看完,就有人圍著問明後天到哪莊上放。電影船一到了碼頭,兩根毛篙柱子一豎,電影幕往上一杈,喇叭一掛,電線懸空拉到廣場中央的四仙桌邊,四仙桌那時都是跟村民借,四仙桌腿上綁一根豎著的竹竿,廣播線就就綁在竹竿端上,准備工作就准備就緒了。

這時,家裡稍微有點富餘的人家家裡有餘糧的,就炒點蠶豆,豌豆,葵瓜子供孩子嘴裡剝剝,解解饞。誰家沒炒的,小夥伴也一樣跟著沾光,那時的大人孩子都淳樸,你幾個,他幾個,帶到電影場上吃得是津津有味,基本上一場電影下來,地上滿是殼兒,加上一些小糖擔,賣的糖塊的糖果紙,反正是一片狼藉。

放映員來的早,晚上大隊里還管夜飯吃呢!夜飯吃好了,放映員去船上拿上放映機,放映機是裝在一個精密的木質箱子里,帶上幾個鐵盒要放的影片,拉好電纜線,開動機器,接好電源,打開放映燈,場上頓時就亮了起來,人也慢慢地越來越多。

放映員那時會習慣的放一些演講片,宣傳片。場上人群漸漸多了起來,說話聲,喧嘩聲,吃瓜子,剝豆兒聲音,不絕於耳,你找兒子,他找丫頭,找位置的,有的還拿著手電筒晃來晃去的,也有拎著馬燈的找人的。有給孩子帶衣服的,遇上要下雨天,還有人帶傘,送雨衣的,也有鄰村一些小伙頭在周圍溜來溜去的。

放映員看場上人員來的差不多了,就話筒拿起,介紹一下今天放什麼影片,叫大家保持安靜,開始放映了。放映燈關閉,放映機一道光柱射向銀幕,放映機的兩個圓盤盤一高一地轉著,放映機有節奏地嘀嗒著。

場上安靜的只聽見喇叭里傳出的電影聲音,人們都在觀看著這難的露天電影,有時半個月,有時一個月,遇上天氣惡劣有時甚至兩個月才有一次電影,個個別提有多專注了。

電影偶爾有跳片,放映員就會用手壓著,有時不停地用小刷子在機上清潔著。有時電影也會經常燒片,只見放映員打開放映燈,熟練的拿下圓盤盤,剪去燒片那一段,再粘連好繼續放映。剪的那一段,有時會有好長,或者剪了幾段,孩子都搶著拿去看,對著燈光,你傳他,他傳你的看,放映燈光一滅,片子都不知道傳給誰了,只聽見不知道誰嘴裡的嘟嘟囔囔的聲音。

一般都是放兩個影片,好看的都在後面放。就那樣,我們的童年少年很多經典老電影片陪我度過,《閃閃的紅星》,《平原游擊隊》,《永不消逝的電波》,《戰上海》,《羊城暗哨》,《渡江偵察記》等。看得一顆紅心,熱血沸騰!有時農閑,寒暑假之間都會要求加影一個影片,放映員有時也只好答應,好吃好喝侍候著,那麼熟悉,不好拒絕。有時一些好看的剛出來的影片,放映員還組織村裡的年輕人去鄰村「跑片」,等人家那邊電影船放完拿回來再倒片再放,就叫「跑片」。電影拿回來那個歡呼雀躍的勁,甭提有多驚喜了。

說實話,那時鄉村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活動,電燈電視那時都在幻想中,唯一能享受到的就是廣播和收音機。你說,來一場電影,都歡聲雷動的喜歡呀,提前做好學習作業。晚上可以瘋,可以游戲,可以玩了。大人也不會像往常一樣看著,不讓出去,全村人都在看電影,哪個不讓孩子出去看電影,鄰居都會說呢!別管那麼緊呀,給孩子看看電影,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見識見識外面的世界,該放手就得放手。那時,家長要是不讓孩子看電影,孩子就認為是家長不講理,家長以後說什麼,就沒那麼叫響,所以,一般家長都曉得這個道理。

後來農村有了電,電視也慢慢多了起來,可每天晚上都要到9:00-10點才能來點。只要電影船一來前廟廣場放電影,電影場上依然是人頭攢動,一如往昔盛況。記得那時看電影的熱情是空前的高漲,一點小雨,絕不收兵,撐傘穿雨衣繼續看,不是落得地上流水,電影機無法放映,都不會撤。有時,雨停了還跑到電影場上看看有沒有繼續放,不要錯過了。

那時,只要是鄰村放電影,都千方百計的打聽。平時上學不敢去,一放寒暑假就沒得我們的過時,老是打聽鄰村哪莊上有電影,一到天黑就集體行動。有一次暑假之間打聽到蚌蜒河北的鄰村晚上有電影,吃過夜飯就早早聚集一起,等候比我們年長一點的本家大哥哥一起去。因為蚌蜒河河面沒有橋,渡口渡船晚上是不會放人過河的,得撐船過去,大哥哥會撐船。

大哥哥吃擺夜飯,拿了一桿竹篙,我們一行有二三十個,浩浩盪盪地來到圩子口,上了一個停泊在圩邊上的一條六七噸的水泥船。大哥哥竹篙一深一淺,聲落水起,一摁一收,船駛向北岸,月色下水泥船一會功夫就漂過幾百米寬的河面。到達河北岸,大哥哥叫人清點好人數,然後帶好船前樁,並把船艄繩也帶好了,蚌蜒河大河裡經常有拖隊船,機動船走,怕浪頭把船樁晃動鬆了漂開去,就回不了家了。

眾夥伴猴子似的撒腿就往鄰村跑去了,也不等大哥哥了。大哥哥和我是本家,我們幾個就等大哥哥一起再往鄰村走去。大哥哥邊走邊說,三小,等電影要結束家來的時候,你們早點出來,結尾一點不要看,我讓他們知道不等我的厲害,戲弄他們一下,我們幾個答應了大哥哥。

那一次我們在鄰村看的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眼看電影快結束了,大哥哥朝我使了一個眼色,做了一個動作,我拉了一下幾個要好的衣角,撒腿就跑。一溜煙來到蚌蜒河北岸帶船位置,幸好大哥哥有經驗,前樁被波浪起伏顛鬆了拔起掉水裡了,就剩下後面那深樁帶著,船沒漂開。

大哥哥也到了,拿起放在稻田裡的竹篙。三小,你們快上船,大哥哥招呼著。一些陸續來的都上船了,月色皎潔下,後面還有一撥黑黝黝的人影在奔跑,都知道,慢了可能要上不了船,那勁頭不亞於一場冠亞軍決賽。早到到了船上的個個基本都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大哥哥拔掉船艄的後樁,竹篙一使勁,船離岸而去,快的一個箭步蹦上船,再就要人拉住,一個腳踏船上,不至於掉河裡,再後面撲通撲通地跳河裡去啦.....船上不少小夥伴哈哈大笑起來。還有的在岸上呼天喊地,有的嘴裡帶著哨子,有的罵罵咧咧的,有的哭起來,看大哥哥不理,都直接下河游泳,踩水追來,一手舉著衣服,一手遊河,水鄉的孩子,個個都是浪里白條,滑溜的很。大哥哥看岸上沒人了,船身就慢下來,河裡遊河的都跟上來了,就吩咐船上的把河裡的一些夥伴拉上船,清點人數,畢竟一起出來看電影的,不能弄丟了。鄉村的孩子,有時就是那麼逗。

這事過去很多年了,我都一直記得為看一場電影的角逐奔波,苦樂年華的時光。

隨著農村供電日漸正常,生活條件的改善,家家戶戶有了電視,再後來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路普及。露天電影如江河日下,再也不能激起現代人的熱情。偶爾村裡有一場露天電影,也是人影稀少,形影孤單,沒幾個人看。有誰還能能懂過去的舊時光,唯有往事如風拂過心頭,歲月悠長。

露天電影曾經風靡紅極一時,一種遠去的舊時光,再也找不到那種氣息和味道。但這種時光記憶卻一直永遠縈繞在我們心中,百轉千回,回味一生。

閱讀全文

與多久沒看露天電影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散戶如何投資電影流浪地球 瀏覽:523
免費看電影狂野大陸網站 瀏覽:690
雛菊電影講的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311
有一部有趣的電影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319
2020國慶上線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63
神諭通天電影免費在線 瀏覽:296
鬼子攻打獵人村莊是什麼電影 瀏覽:983
什麼電影里有戲曲片段 瀏覽:969
周星馳一部電影多少錢 瀏覽:787
美軍出動b52轟炸阿富汗什麼電影 瀏覽:564
三國無雙電影在線免費觀看 瀏覽:432
如何看待在線付費電影 瀏覽:161
國家投資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645
電影里卧室怎麼那麼大 瀏覽:168
很好看的電影兒童 瀏覽:617
熄滅電影陳偉霆免費 瀏覽:213
珠珠鴛鴦是什麼電影 瀏覽:213
怎麼找贊助拍電影 瀏覽:639
爵跡會拍多少部電影 瀏覽:265
早戀偷嘗禁果有哪些電影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