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劉德華片酬僅為王寶強三分之一,不及黃渤鄧超一半,對此你怎麼看
據台媒報道,天王劉德華的片酬比一線影星還要低很多,在影院上映的影片中,票房最高的兩部都由他主演,而劉德華所開的片酬非常實在,還不到2300萬。 據業內人士透露,作為天王級別的大咖,劉德華從不會亂開天價片酬,一般來說他的片酬在8600萬至1億台幣中間(約人民幣1997萬至2322萬)。
其實對於這些明星們,我們應該理智的看待,不管他們的片酬是多少,只要他們能夠有優秀的作品帶給大家,那麼就是最好的。
㈡ 劉德華他是香港首富嗎
不是,香港首富是李嘉誠,財經雜志《福布斯》2013年4月15日公布2013年華人富豪榜,港人李嘉誠以凈資產310億美元的身價,連續第15年蟬聯華人首富。劉德華的資產大概在幾億港幣左右。
幾億港幣和310億美元的差距不用說了吧,但劉德華出道30年,一直以敬業和人緣好聞名,雖然財富差距巨大,但和香港的部分富豪應該能有交際。而且他自己說現在的錢,自己已經夠花了,花不完,所以就經常做慈善,拿出來一些幫助別人,雖然是個藝人、也算不上富豪,但為人還是很有口碑的,財富和人品不是一碼事。
劉德華作為香港的藝人,雖然也開過幾家公司,但當年開天幕公司背了三四千萬的債,然後96,97,98年左右就一直在還債。還清之後就又重新開始積累資產,開了映藝有限公司,做自己的唱片和投資電影,比如《瘋狂的石頭》、《桃姐》等等,但是投資電影賺錢的很少,只能總體算是出入相抵,稍有盈餘,主要是為了扶持新導演。他主要的收入還是在拍電影上,近幾年片酬大約每部一千萬,同時還有廣告,唱片和演唱會的收入。另外他也投資房地產,不過買房算是他愛好而已,也常有賠錢,賺不了多少。總的來說他大概積累下的資產也就幾個億吧,在香港只能算有錢人,算不上富豪,距離傳媒大亨也有很大的距離,更別提香港的頂級富豪了,房地產、高新科技、港口船業、商業地產、珠寶等才是香港的主流資本來源,娛樂產界主要是影響力大,利潤沒有那麼驚人。
㈢ 劉德華的影響力那麼大,為何有些他主演的電影票房卻不是很高
劉德華作為四大天王之一,曾經為觀眾們打造了多個經典的角色,最近劉德華主演電影票房確實不算特別的高,那隻是最近的而已。
在一二十年前,他的號召力可以堪稱港區和內地最具有號召力的男明星!獨自一人抗住雙周一成!
劉德華的電影票房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與現在其他電影票房的對比。
現在內地的票房不斷的增高《戰狼2》一部電影就能有56億的票房,可是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只有兩億三億或者是五六億。
最近劉德華的電影《掃毒2》票房也只是12億多,追不上《戰狼2》。
但是如果是以前呢?
十幾年前,國產電影的票房也就幾百萬幾千萬而已,而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已經達到了兩億!
劉德華已經紅了30多年了,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還有現在年輕一代逐漸替換了老一代人作為看電影的主力,劉德華的影響力也在下降。
並且現在劉德華的粉絲們也沒有那個精力和動力去看電影了,就這么說吧,現在劉德華的粉絲們都在養著小鮮肉的粉絲們!
明星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更替,劉德華三十多年還能有如此的號召力已經很不錯了。
還有,男的一二十年前的兩億比不過現在的二十億嗎?
只能說他現在影響力下降了,還能有幾億票房的影響力已經很不錯了。
劉德華的綜合能力比較強,出演過各種類型的影片,並且劉德華唱的歌也是比較不錯的。
他不像是周星馳和成龍一樣,只出演同一類型的電影,觀眾們的期望值並沒有期望周星馳成龍的那樣高。
這就很影響他的票房。
大家感覺我的分析對嗎?
即使在這個小鮮肉橫行霸道的時代,無論是中影吧、票房吧還是其他網路論壇,包括平時生活中,大家對劉德華經常都是當做偶像一樣看待,可以說知名度相當之高,觀眾好感度也很高,畢竟華語影壇顏值擔當,就算是老了,也越來越有男人味了。
可是仔細去看劉德華主演的電影票房成績,卻並不算出色,原因何在?
本人認為有這樣幾點原因:
1.粉絲(含路人粉)包括路人對劉德華的認可,歌星大於影星,或者說歌曲影響力大於電影影響力,所以粉絲的屬性歌迷也大於影迷。
3.就像我我,提到劉德華,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帥,其次才是作品,其實劉德華演技還是很不錯的,也有不少獎項證明,但是觀眾的印象難以扭轉。
4.目前國內電影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依然還是90後佔多數,三十幾歲,四十幾歲的人早已失去當年對偶像的那份熱情,再加上90後的人群對劉德華一代的明星,特別是像華仔這樣表演沒有獨特風格的明星,印象並不深刻。
另外附上劉德華近十年的內地票房部分票房成績
在華人影壇,華仔的影響力絕對可以同李小龍、發哥、星爺 排進前列,截止目前共拍攝144部影片,我們先看一下華仔主演的影片票房情況。
華仔主演的電影共109部,其中不乏《桃姐》、《失孤》、《解救吾先生》這樣口碑絕佳獲獎無數的好電影。但讓人不解的是票房最高的為《拆彈專家》突破4億,還《追龍》5.75億,其他作品都在千萬左右。反倒是參演的《長城》11.75億和《澳門風雲3》 11.18億也真印證了「口碑好,票房撲;票房好,口碑崩」的怪圈。
也許,華仔早期的佳作發布的時間都在中前期,當時內地的院線數量和消費能力無法支撐當時的電影票房,所以賣作的都以香港市場為主。
到了《桃姐》、《失孤》、《解救吾先生》發布,內地電影票房做貢獻的主力軍又多為90後,對華仔的認知和接受有限,所以導致好電影沒有高票房。
在小鮮肉和流量小花盛行的影院市場中,我們不應該單單用票房來衡量劉德華先生是否成功,以及他對中國電影、 社會 慈善事業做出的傑出貢獻。對嗎?
華仔永遠是華仔,中國影壇和影迷都深刻的知道這點。
㈣ 張家輝身價直追劉德華,他們倆誰更高一籌
在香港影壇中,頗有些青黃不接的感覺,老一輩的演員已經很少出演影片,而新人中也沒有特別出彩的,只有中生代的演員還在努力支撐著香港影壇,在這些演員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張家輝了,張家輝的成名之路也不算是一帆風順的,能達到現在的高度,張家輝也付出了很多辛勞。
加多利山向來供應匱乏。消息指出,區內布力架街34號低層單位,實用面積1,981方尺,新近獲買家以3,800萬元承接,實用尺價19,182元,買家上月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登記買家劉禮,與藝人劉德華父親同名,有媒體就劉爸爸購買豪宅事項,向劉德華助手查詢,暫未獲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