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岡仁波齊電影講的什麼 岡仁波齊電影講的內容
1、《岡仁波齊》電影簡介:普拉村西藏腹地一個古老的村子,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 瑪扎堆的朝聖隊伍。
2、於是10個普通的藏民和一個孕婦,從村子出發,歷時將近一年時間,沿著2500公里長的路,一路向前去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影片中沒有強烈的沖突,沒有絢爛的後期,有的只是行走,叩拜,平靜地面對一路的生、死、成長和放下。
2. 《岡仁波齊》電影幕後製作是怎樣的
《岡仁波齊》電影幕後製作
「岡仁波齊」是一座神山的名字,它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並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不僅如此,它還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
3. 岡仁波齊好看嗎
《岡仁波齊》很好看,在好萊塢席捲中國院線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很給中國導演長臉;在馮小剛說「垃圾電影是因為有垃圾觀眾捧場」的背景下,這部片子很給中國觀眾長臉。
下面來說說這部片子好在哪裡。
——————————————
《岡仁波齊》好就好在:片子講的是一件很高級、很有信仰的故事,但它沒有絲毫的「自我感動」。
不自我感動成就了《岡仁波齊》。故事講的是:11個藏民組成了一支朝聖隊伍,從西藏芒康出發,磕長頭1200多公里到達拉薩,在拉薩打短工掙夠路費後,又磕長頭1200多公里到達神山岡仁波齊。
(磕長頭遇到繞不過的水窪,就從水窪中磕過來)
在這部片子里,戲劇沖突都被最大化地平實處理,很少出現近景和特寫,基本都是遠景和中景,就是保持最大的剋制和理性。這在充滿導演個人表達的藝術片門類里邊,已經難能可貴。
但是,平淡並不代表平庸,將生老病死、春去秋來自然地融入這段朝聖旅途中,使影片具有了深刻的宿命感。
4. 《岡仁波齊》為什麼吸引觀眾
西藏的朝聖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聽聞,朝聖者的每一次匍匐前行,每一次叩首。在內心都是一次震撼,一次洗禮。《岡仁波齊》記錄了來自芒康的十一位藏民,懷著不同的理由,一路向西朝聖的故事。他們穿越1200公里,一步三叩首,從芒康拜到拉薩,又從拉薩拜到神山岡仁波齊。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電影《岡仁波齊》以一群前往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岡仁波齊朝拜的信徒為主人公,講述了一段看似平淡無奇,但卻牽動人心的故事。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正好遇上岡仁波齊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這支十一人的隊伍一起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5.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岡仁波齊》
2014年是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村子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這支朝聖隊伍。
在我們為別人一句冷嘲熱諷而內心憂愁時;在我們為生活中的某些關系而糾結郁悶時;在我們為眼前的雞毛蒜皮而糾纏不清時……
有人決定用一年的時光,數步一叩首,俯身向大地。他們懷抱著不同的自我救贖之心,開始了一段兩千公里的朝聖之路。為超度自己的累世業力,也為所有天下眾生祈福。
《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就是記錄了這樣一群人。影片中11個有著不同故事的藏民,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神山岡仁波齊,他們一起踏上了歷時一年,徒步跪拜數千公里,為贖去罪過,凈化靈魂的朝聖之旅……
看了這部電影,你會為他們的虔誠、堅持、無所畏懼所感動。他們是有著什麼樣的信仰和毅力,要堅持去做朝聖這件事?這里邊究竟珍藏著什麼樣的人生密碼?
也許你會好奇,為什麼眾多佛教徒要選擇在藏歷馬年去轉山呢?
因為在在藏傳佛教里,這一年是釋迦牟尼佛降生和成道的年份,也是岡仁波齊的本命年,平常轉一圈積累一份功德,而在馬年轉山,可以額外多積累12份,也就是轉一圈等於13份功德,所以,馬年轉山的人特別多。
位於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普蘭縣北部的岡仁波齊,素有「阿里之巔」的譽稱,其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
這座絕美之山在四大宗教中,地位崇高,被看作是世界的中心。由於千百年來的宗教崇拜,賦予岡仁波齊無限神秘的形象,使它成了最神聖的山峰,也成為最具有文化意蘊的山峰。每次的藏歷馬年,諸神都會匯聚到神山——岡仁波齊。
這座神山,彷彿是聯接天堂與人間的階梯,是人間最有靈性的地方。每個佛教徒都認為,圍繞岡仁波齊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十圈可在500輪回中免受地獄之苦;轉百圈者便可以升天成佛。所以每個佛教徒一生最大的夙願,莫過於去岡仁波齊朝聖。
由此,可知電影中的這11名藏民,他們叩首朝聖的路上,頂風冒雪,一步一叩,是一種何等的神聖及純粹。他們的靈魂回歸和對生命的本真認知,包含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生命密碼。
這一條朝聖路,他們走了一年。除了天氣、路況等原因之外,他們還遇到許多我們無法想像的突發狀況: 有時,人會受傷生病;有時,肚子里的孩子突然要出生;有時,老人時辰到了就去世;有時旅費用盡,要暫時打零工賺錢……
他們一路走走停停,因為知道自己終將要去向哪裡,所以,心安理得面對發生的一切。接受、面對、理解、放下。然後,歇息片刻,繼續上路。
片中的朝聖隊伍走到某個村莊,遇到一位老爺爺。老爺爺不斷叮嚀:走的步子不要太多了。你誦什麼經就怎麼走,喇嘛告訴你走幾步就走幾步。磕頭的時候,額頭一定要碰到地面,碰不到地的不算。心要誠,心要裝下眾生的平安健康。
每一步都算數,所以每一步都要用心去走。真正的朝聖,是在去遠方的路上,回到自己心裏面的家。
始終相信,我們這些人,心中都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岡仁波齊,而我們現在每走一步,做每一件事,都在朝著心中的岡仁波齊「磕長頭」!
既然決定上路,路上遇到什麼,都是正常。既然是為自己走的朝聖之路,就要一個頭一個頭地磕完。
電影的英文名字: paths of the soul,意為「靈魂的千條萬條道路」。這一路,你要把喜怒哀樂遍嘗,要把生老病死流轉。跳舞有時,悲慟有時。什麼都會過去,什麼都會回來。
影片中,扎扎的父親一直在追問:「老天是不是有時候不公平?我爺爺沒做過壞事,我父親也沒做過,我也沒有。可為什麼不幸與痛苦會發生在我身上?」
他無法理解,本來歡歡喜喜蓋房子,為什麼會發生意外,導致兩個工人死去、兩個工人受傷。為了賠償傷亡者的家屬,他欠下了20多萬元的債務。從此,一蹶不振。
他的生命在出發朝聖之前,是卡住了的。在這條路上,他一直在追問為什麼,追問因果、追問命運。
「為什麼?」是人探索自己的起點。人的一生,這場從生到死的旅程,何嘗不是一場在人間的朝聖?
也許我寫這件事兒,就是我在紙上追問我的命運,追問何為因、何為果。我是在紙上做一趟靈魂的朝聖。好像在紙上磕長頭,一個字一個字地修行。在寫的過程中,我似乎慢慢把自己寫明白了。明白了一切有因有果,明白了自己為什麼活成這樣。
懂得了過去,於是也就懂得了接下來該如何活。在紙上的每一步,都是修行。生命中的每一刻,也都是修行。去做,去活,盡心盡力。
如果你沒有在連綿起伏的雪山、荒涼的戈壁河谷、廣袤無垠的高原路上,看到那些滿臉疲倦但眉梢卻透露著一股堅韌的藏民,是如何長年累月一步一叩頭在朝聖的路上,你就無法體驗到這世間竟還有如此純凈如斯的聖地。這是一種信仰的極致,也是一種心無旁騖的心靈極簡。
「它描述生死,不卑不亢,無喜無悲。」不卑不亢,無喜無悲,是寧靜的力量,來自於信仰的加持。
《大學》中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有信仰在,人會放下各種借口,也就放下各種煩惱。因為你內心的光,清明知曉: 這一生,你遇到的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件事兒,翻過的每一座山,跨過的每一條河,走過的每一步路,流過的每一滴眼淚,都是為了自己的靈魂而體驗。
朝聖的隊伍帶著信仰繼續上路,他們無悲無喜,不卑不亢,信仰加持著他們,他們朝著那束光,不懼艱險、風餐露宿前往。
這一路像極了人的一生,把喜怒哀樂嘗遍,轉山、轉水、轉佛塔,欣喜有時,悲慟有時。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路在腳下,即刻前行,只為我們內心的那片「聖地」。
6. 如何評價張揚導演的電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也是很多宗教中的聖山。2017年,這部張揚導演,以朝聖為主題的公路電影上映了。
然而與大部分電影不同的是,它採用了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是活生生的,這個事情也是真實發生的。
電影的劇情極為簡單卻又不簡單。步行兩千於公里,耗時一年,從芒康走到岡仁波齊,這期間克服了無數困難。我沒有去過西藏,但我去過佛教四大名山中的峨眉。徒步11個小時登上了金頂,是對體力、耐力和信念的考量。然而,在登山的過程中我看到佛教徒一台階一跪拜,這種毅力和信念,領我自愧不如。
普通人可能覺得他們又蠢又笨,為什麼不坐車去呢?我們不能用常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行為,也沒有理由去責備他們。對於他們來說世間金錢名利並不重要,只求心裡的安寧。藏民們的善良在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給過路者喝茶、留宿,盡可能不發生爭端。這種善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顯得尤為可貴。
影片同時暗含了對現在和未來的思考。機械化的推進,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正逐步改變這個世界,哪怕是高原上的村落也不能倖免。是堅守傳統還是趕上潮流,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劇里的老人沒有答案,每個人都沒有答案,但卻在不知不覺間做出了選擇。
影片沒有出現配樂,對話實際也少的可憐,運用大量的空鏡,中遠鏡頭來展現。這么做確實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真實性,心路無聲,任何的添加都是對純潔和志誠的褻瀆。
影片的最後,楊培在岡仁波齊山腳下長眠,人們或許會感傷,但更多的是欣慰。一個人終其一生走完了他最想走的路,將自己的靈魂永遠的寄留在這山川之中。朝聖之路,不僅是一種儀式;心誠則靈,不僅是一句口號。在這條路上有的是對自己的審視和對人生的思考。
生與死,輪回不止;愛與恨,何時分離?
願你我在這路途中都能求得那心田的寧靜。
7. 熱門電影《岡仁波齊》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尼瑪扎堆飾)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