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動畫片每放映1秒需要多少張原畫,每分鍾需要多少張畫稿
動畫片每放映1秒需要12幅畫,一分鍾60秒,需要72張畫稿。
在繪制的動畫中,移動角色通常是「兩次拍攝」,也就是說,每兩幀膠片(通常以每秒24幀的速度運行)顯示一幅畫,這意味著每秒只有12幅畫。
即使圖像更新率低,但流動性對於大多數受試者來說是令人滿意的。然而,當一個角色需要進行快速移動時,通常需要恢復動畫「上一個」,因為「兩個」太慢而無法充分傳達動作。兩種技術的融合使得眼睛被愚弄而沒有不必要的生產成本。
(1)放電影每秒多少張擴展閱讀:
幀率和人類視覺
人類視覺的時間敏感度和解析度根據視覺刺激的類型和特徵而變化,並且在個體之間不同。人類視覺系統每秒可處理10到12個圖像並單獨感知它們,而較高的速率則被視為運動。
當速率高於50 Hz至90 Hz時,大多數研究參與者認為調制光(如計算機顯示器)穩定。這種調制光的穩定感被稱為閃爍融合閾值。然而,當調制光是不均勻的並且包含圖像時,閃爍融合閾值可以高得多,數百赫茲。
關於圖像識別,已經發現人們在不間斷的一系列不同圖像中識別特定圖像,每個圖像持續少至13毫秒。視力的持久性有時會導致非常短的單毫秒視覺刺激,其感知持續時間在100毫秒到400毫秒之間。非常短的多個刺激有時被認為是單個刺激,例如10毫秒的綠色閃光,緊接著是10毫秒的紅色閃光,被感知為單個黃色閃光。
② 電影每秒多少幀
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放映24幀,每秒遮擋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這里的幀就是畫面,也就是說電影每秒放映24幅畫面,以達到動畫的效果。
研究表明,人眼承受的極限為每秒55幀,還有研究表明,每秒60幀以上可以明顯提升觀眾的觀影感受。每秒120幀是每秒24幀的5倍,採用這樣的拍攝技術可以讓畫面更加栩栩如生,讓觀眾彷彿置身其中,給人一種似真似幻的感覺。
所以,採用每秒24幀的畫面頻率符合這一規律,可以使我們察覺不到畫面的中斷。
不過,高幀頻的畫面異常清晰,使畫面所呈現的場景也異常真實,從而也會使電影失去了朦朧的想像美感。
(2)放電影每秒多少張擴展閱讀:
幀數並不是越高越好。因為過高的幀數相當於同等長度的影片要存儲更多的畫面,因此影片的文件體積就會大量增加。特別是在清晰度高的情況下,這種增長是很嚴重的。
一般中國的電視播放每秒25幀,這個幀率屬於PAL制式,在亞洲和歐洲電視台較為常用,而美國加拿大一般都是NTSC制式每秒29.97幀。在中國一般的動畫製作以及廣告製作都是用PAL制式的25幀每秒。
另外,以往的每秒24幀電影看起來也許還行,但事實上其每一幀都會有模糊(blur),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judder)或者頻閃(strobe)。
③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不是25幀呢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
高一些不是效果更好嗎?
每秒播放的畫面就叫做幀率,現在電影採用的就是24幀率
比如說一個守門員做一個精彩撲救,整個過程有10秒鍾,那麼一共就有240幅畫面。
如果我們用2400幅畫面來記錄,那麼細節就會豐富得多。
可是為什麼我們都一直沒能看上更高幀頻的電影?
因為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個規格,從播放設備到想法都非常難做出改變。
最早的電影放映機如果去查的話,幾乎所有的結果都說是愛迪生發明的。
以愛迪生公司的規模跟研發實力來說,確實在放映發展的各個環節都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但是在愛迪生之前還有更早的人
他就是法國人 路易斯·勒普利斯。
因為它的影響力小。
又在發明公布前夜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結果在歷史上幾乎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
就在勒普利斯失蹤之後兩個月,愛迪生在美國公布了發明。所以現在電影放映機眾所周知的發明人就是愛迪生。
也就是從 勒普利斯 開始。
電影膠片改用了一種叫做賽璐珞的材料。
賽璐珞其實就是塑料所用的舊有商標名稱,是商業上最早生產的合成塑料。
在這之前用的材料是玻璃片,放映或者剪輯都非常不方便。
賽璐璐雖然方便,但是有一個問題是非常容易著火。
播放的時候熱量一高就容易燒起來,燃燒還極為迅速。
你像原來有一部電影叫天堂電影院。
那裡面有一個老的放映員就是在一次膠片的燃燒事故中失明的。
那會兒的膠片不但非常危險,還非常貴。
當時的電影製作人自己也在尋找性價比最高的使用方式。
後來找到一個比較統一的結論,就是每秒鍾至少要播放16張圖片,看上去的效果才能算是流暢。
所以16幀就是最初電影的幀頻。
我們現在看到一九三幾年卓別林的電影,好像是在看快鏡頭一樣。
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播放了當初是每秒16幀的錄制畫面。
所以就相當於我們在同樣的時間里播放了太多的畫面,所以看起來才像快鏡頭一樣。
那個時候的電影膠片實在太貴了,所以能少用是盡量少用,沒人願意用超過16幀的速度播放。
最早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後來希望加入聲音同步錄制
結果就發現想把聲音也能連貫的印在膠片上,還得繼續往上提高幀頻, 達到最低24幀才可以。
所以電影行業又不得不把16幀提升到24幀。
而這個標准一用就是100多年。
時間到了2001年,任憑哪個劇組拍攝也都不用膠片了。
所以一些大片就開始嘗試用48幀來拍攝。
比如說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但是非常可惜,全球當時只有1150家影院的屏幕支持這個幀頻。
這48幀的版本在中國就始終沒能播放出來。
而那些看了48幀版本的人反應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靜,好像他們根本沒體會出有什麼不同。
最近一次以提升幀頻為宣傳熱點的電影
是2016年年底 李安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他用到了120幀。
中國當時只有幾塊屏幕支持播放,不過到現在已經幾年過去了也是沒什麼反應。
所以想見到更高的幀頻的電影的普及,我估計至少再等5年。
現在提升幀頻的阻礙只剩下影院的積極性。
影院不願意投入更多改造的成本。
所以想要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能等待真正電影行業的危機來臨,或者出現一種必要的強大的需求才可能產生變化。
那個時候觀看高幀率的電影的普及速度會加快。
④ 電影底片1s鍾多少張讓人感覺它在動
1s20張,相當於一幀一張
⑤ 逐幀動畫一秒多少幀
動畫標準是一秒24幀,也就是24張畫面組成一秒。電視播放標準是25幀每秒。
動畫看上去在動,利用的是人類的視覺暫留原理,每幅圖的暫留時間是0.1~0.4秒,所以動畫使用的最高幀數沒必要超過24,也用不到60fps。游戲畫面刷新的間隔不穩定,需要更高的幀數來確保畫面的流暢。
現在的商業動畫以「一拍三」為主流,也就是每三幀放一張,每秒放8張。特殊的情況會用到「一拍二」,每兩幀放一張,一秒用12張;或是「一拍一」,每幀放一張,每秒用24張。
在中國一般的動畫製作以及廣告製作都是用PAL制式的25幀每秒。每秒鍾幀數(fps)愈多,所顯示的動作就會愈流暢。電影放映的標準是每秒放映24幀,每秒遮擋24次,刷新率是每秒48次.這里的幀就是畫面,也就是說電影每秒放映24幅畫面,以達到動畫的效果。
中國的電視播放每秒25幀,這個幀率屬於PAL制式,在亞洲和歐洲電視台較為常用,而美國加拿大一般都是NTSC制式每秒29.97幀。在中國一般的動畫製作以及廣告製作都是用PAL制式的25幀每秒。
⑥ 標准電影播放每秒播放多少格膠片
24格,娟姐。
⑦ 放電影用的膠片的播放速度是多少
是的,24張
我再給你補充另外兩種情況
一種是慢拍慢放,就是我們看到的慢鏡頭
意思就是說拍得時候低於24禎/秒,放得時候還按24,就等於高於拍攝時候的速度了
另一種就是快拍慢放,就是我們看到的快鏡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