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有哪些藝術特徵
電影的藝術特徵:
1、用直觀形象展現生活過程。
同時訴諸生理與心理層面,激發「通感」,全面調動人的興奮與亢奮;最完整,最宏觀,最主觀;講究原生感,質感,親近感,亦即現場性與人間性。
2、以運動的方式表現運動的事物。作為效仿最佳的造型藝術,直達生活的真相與本質,揭示事物的動態性質。
3、用綜合的方式實施藝術創造與傳達。
一切其他藝術的審美優點均為所用,但不是機械拼合,而是有機融合,服從自身目標,從而成為其實體的有機組成部分。
(1)如何理解電影文化的特徵擴展閱讀:
電影是由特定文化創造的文化文物。它們反映了這些文化,進而影響了它們。電影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是大眾娛樂的來源,也是一種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電影的視覺基礎賦予了它傳播的普遍力量。
電影具有獨自的特徵,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
電影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 簡述電影藝術的特徵
電影是一門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畫面與音響為媒介,在特定的多維時空中,通過銀幕塑造直觀的視聽形象,再現與反映生活的一門綜合性藝術。電影與其它藝術一樣,以審美化的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共同受某些普通性規律的制約;同時,它又具有不同於其它各類藝術的自身的特殊規律。因此,要很好地認識與掌握電影藝術的基本特性,對於提高電影藝術的創作水乎與欣賞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世紀以來,電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類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物質載體。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電視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登上歷史舞台。電視藝術就是根植於大眾傳媒的藝術形態,是依託於電視這樣一種大眾媒體的存在而存在的。電視藝術作為藝術的一種存在方式,它的存在也一定具有藝術存在的本質特性;作為審美對象,電視藝術也具有其獨特之處。論文也就從這三個方面來探討電視藝術的基本特徵。 本論文主要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緒論,主要論述電視藝術的內涵和外延 第二部分、主要是將電視藝術放在媒介文化的背景下,分析它與其他大眾傳媒藝術相較的特徵 第三部分、主要是將電視藝術放在藝術的大背景下,來探討它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所具有的特徵。 第四部分、主要是將電視藝術作為特定的審美對象,分析它與其他審美對象相比所具有的特徵。 電視藝術是迄今為止最年輕!最大眾化的藝術,也是在受眾中影響力相當深廣的藝術。在一層一層的剖析當中,將電視藝術的特徵逐步展現出來。剖析電視藝術,直面它,認識它,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③ 影視文化的特點
狹義地講,「影視文化」指的是電影、電視共同的「有聲有畫的活動影像」即影視藝術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廣義地講,「影視文化」泛指以電影、電視方式所進行的全部文化創造。
同時,影視文化具備五個特性:
1.即時性,如體育競賽、文藝演出;
2.普及性,例如,我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能把老少好幾代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聚集到一起來欣賞;
3.直觀性,影視傳播依靠的是圖像和聲音,更直截了當;
4.娛樂性,具備文字所無法表現的形象生動的優越性;
5.導向性,它的社會教育和政治教育是寓教於樂的;
④ 電影的特點
電影藝術近年來熱度非常高,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離不開一些好的電影,電影的題材也多種多樣,能揭露社會現象、能刻畫人性光輝、更多展現戰爭的殘酷,所以現代生活,電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元素,今天妙戲教育就為大家分享關於電影的特徵。
首先,從藝術的角度來理解電影的特徵。根據藝術的存在方式和感知方式可以將其劃分為靜態藝術、動態藝術;時間藝術(如音樂)、空間藝術(如繪畫);造型藝術(如建築)、語言藝術(如文學)、舞台藝術(如戲劇);視覺藝術、聽覺藝術等。電影藝術是一種時空綜合藝術,一種感官(視聽)綜合藝術,同時還是一種動靜結合的藝術,具有運動中的造型的特點。
其次,從電影的思維特性來理解電影。電影藝術不同於其他文藝形式的形象思維,因為電影藝術的形式規范的特殊性,不僅制約了形式本身,而且還簡介的影響了思維的活動。電影思維基本的方面表現在它的視聽特性、蒙太奇性和造型特性。
1.視聽特性
在電影思維中,視覺論和聽覺既是感知的方式,組合某個形象和畫面,而且還成為思維操作的工的視聽信息在人腦海中不僅僅用來具對影片的欣賞除了形象和形象的活動之之外,還從畫面中線條的排列、面積的對比、位置的經營、光和色的處理、、聲音的使用,以及運動和運動的組合中運用視聽來思 維和理解。
2.蒙太奇特性
其一,敘事的蒙太奇思維。鏡頭的切換主要服從於敘事的邏輯。影片的表情達意主要是通過人物的活動和沖突通過故事情節來實現的。蒙太奇思維的方式表現在尋找和揭示鏡頭之間的敘事聯系。無論是條或多條敘事線索,敘事的蒙太奇思維通常按時間線性貫穿在鏡頭之間。前後的鏡頭服從事件的延續或情節的因果律。面對銀幕上鏡頭的頻繁切換,敘事的蒙太奇思維主要被用來對鏡頭按照一定 的邏輯來整理和節重新排列。其主要有: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連續蒙太奇。
其二,表現的蒙大奇思維。鏡頭之間的頻繁交切不是時間線性的延續,而是空間關系的並列所造成的影像疊加,直接在切換的鏡頭之間尋找和揭示用來表情達意的聯系。其主要有:對比蒙太毒隱喻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
3.造型特性
如果說電影思堆的蒙大奇特性更代表著電影藝術傳統的話,那麼它的造避性何電影的當代進展的一個顯著標志。傳統電影思維主要以形象的再現和情節的延續為核心。造型並不是指如何把刷本中的人物和故事轉化為銀幕形象,而且 節的時間延續運用電影藝術表現的方法,手段和技巧,使形象的特徵得到強化。主要包括:攝影造型、美工造型、演員形體動作,以及由鏡頭組接而產生的蒙太奇含義的造型效果等方面。
⑤ 影視文化的影視文化的特徵
1.即時性
所謂即時性,指的是影視節目擅長表現和反映當前發生的、時效性強的事態與情狀的性能。影視文化在節目內容上的即時性特徵,是由影視的瞬時性決定的,它能最大程度地滿足觀眾獵取最新社會動向的心理需求,尤其是一些電視節目,如體育競賽、文藝演出、慶典演講等富於現場感的同步追蹤節目,採用的是「現在進行時」的播出方式,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觀賞魅力和心理刺激。這種即時性能使全世界不同語言和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在某個共同的時刻,共同領略和獲取正在進行的事態與情狀帶來的魅力與刺激。
2.普及性
所謂「普及性」,是指影視的廣泛傳播范圍,由於影視的「時效性」,使得影視節目在表述內容和表述形式上不可能過於復雜,而要求清晰、簡明、單純、通俗,這就使影視節目的傳播與接受范圍比傳統媒介大得多。所謂普及性,並不僅僅是針對文化素質較低的觀眾,而是適應各個文化層次觀眾的普遍需求,因此,普及性成為影視文化的重要特徵。例如,我國一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能把老少好幾代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聚集到一起來欣賞,就很好地印證了影視文化的普及性特徵。
3.直觀性
影視傳播的是圖像和聲音,它通過直截了當和形象鮮明的方法傳播信息圖像和聲音並直接作用於人的兩個重要感官:視覺和聽覺,使之符合人類感受客觀事物的習慣。它直觀、形象,較之單調的文字,能夠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地傳遞信息,具有穿透性和動人性。影視文化以其直接、真實、生動的形象再現來反映生活、記錄事態、傳播信息,讓觀眾從直觀化的視聽形象中得到真切的認識和感受。這就是影視文化的直觀性。影視作品兼容了語言、音樂、繪畫、攝影、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特性,並把它們有機地融合在自身的形態之中,使其在運動的影像中得到了更突出的發揮。
4.娛樂性
影視文化還具有相當強的娛樂性,影視不同於報紙,影視呈現的是圖像,影響的是人的眼睛;而報紙呈現的文字,影響的是人的大腦。影視圖像雖然失去了報紙文字所特有的嚴密邏輯、深邃內涵,但卻獲得了文字所無法表現的形象生動的優越性。影視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是為了娛樂觀眾,或是娛其身,或是樂其心。
5.導向性
從影視的傳播效果來看,影視文化具有高度的示範性和導向性。由於影視本身所具有的導向性,影視文化被高度社會化了,它對於人們的社會教育功能和政治宣傳功能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傳統媒介。
影視文化之所以具有導向性,首先,由於影視展示的世界是形象世界,人們在欣賞影視節目的同時能潛在地了解世界的各種風貌和社會歷史各方面的知識,而同時,這個形象的世界是個無限寬廣的世界,它能在一瞬間跨越不同的領域,使觀看影視節目的人們見識廣闊,思維活躍,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豐富的社會教育。其次,由於影視文化具有娛樂性,它的社會教育和政治教育是寓教於樂的,它以一種非強迫的形式進行傳播,而且是在滿足人們消遣娛樂等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進行傳播的,因此,在觀賞影視節目時,人們不會感到枯燥、疲憊和乏味,反而放鬆、隨意、自由。
⑥ 什麼是電影文化
電影以電影技術為手段,以畫面和音響為媒介;在熒屏上運動的時間和空間里創造形象,再現和反映生活.既然影片反映的是生活,無論是對生活的寫實,回憶還是預測幻想,總是離不開特定的人文因素的.也就是說電影和文化有著很深的聯系.
關於電影與文化的聯系,我們比較一下三部影片:《哈姆雷特》《夜宴》和《喜瑪拉雅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國的作品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特點, 《夜宴》是中國漢族文化的代表,而《喜瑪拉雅王子》則是中國藏族文化的代表.它們在電影的情節中同樣是王子的父親被叔叔害死,原本的皇後改嫁給了叔叔,王子要為父親復仇.同樣的復仇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復仇,是人類幾乎各民族都盛行過的歷史和文化現象。這種歷史文化現象同時也成為各民族文學的寵兒,我們在人類文學寶庫中可見人們以各種紛然雜呈的方式演繹著這個近乎永恆的主題.而現在它同樣成為了電影的寵兒.
《哈姆雷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這個復仇悲劇家族中的一員,同時也是最具藝術魅力的一員。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把充滿鮮血與死亡的動態復仇行為拋在腦後,而中國古代的文化記載中復仇的故事多以堅定的復仇信念為引導,主要寫動態復仇行為過程和最終的結果.《哈姆雷特》劇中王子的思考成為了主題,主要演繹了他的矛盾的思想。當然,這個矛盾也不是簡單的復仇與否,而是關於復仇的方式、手段及其目的的思考.哈姆雷特的復仇之志並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父死母嫁的突變使他震驚和悲傷.他的母親在父親去世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就嫁人了,而且她嫁的竟然是父親的弟弟,現在的皇帝, 他感到這一切太不應該了.他曾經抱怨: 「葬禮上的烤肉尚有餘溫就被端上了婚禮的宴席」.這個時候他像一個不接受後父的孩子.他憤怒他厭世他絕望:「但願這一個太堅實的肉體會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殺的律法!」他想到了死,但並沒有仇恨;他沒有找到仇恨的依據,只是美好的生活被擊碎了。直到值班哨兵告訴哈姆雷特,已故國王的鬼魂一連幾個晚上在城堡出現,他親自去看,見到父親的鬼魂,聽到父王被害真相:「那毒害你父親的蛇,頭上戴著王冠呢」這時,他開始有了復仇的信念.哈姆雷特的復仇計劃的最終形成是經過反復思考的.自從見到父親的亡魂,為父復仇的念頭就沒有離開過他.但是,這位丹麥王子在思索復仇計劃的過程中,並沒有單純地考慮殺仇凶雪父恥。按照中國文化的邏輯,在裝瘋試探、演戲證實後,哈姆雷特應該立即舉劍復仇,殺死奸王,而且他是有機會這么做的。但是哈姆雷特卻一再猶豫,放棄復仇良機.他將復仇同解救丹麥的責任結合起來,審慎地思索更適合的時機、更准確的途徑去實現既定的目標.「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從這句話來看就可以發現哈姆雷特的心中的矛盾與目的. 西方寫復仇,注重個體性格成熟的過程、人格的變化與完善;中國則偏好於倫理目標實現的社會效果.西方文化以個人主義價值觀念為內核,偏重個體尊嚴及其人格價值,異於中國文化以家族、社會為本位,復仇乃是行孝盡倫的社會使命。這種價值取向在復仇文學中直接表現為復仇者精神世界的沖突的不同,復仇時所採取的態度不同.
再看《夜宴》. 弒君的葛優深愛著搶來的嫂嫂章子怡,甚至願意為她去死;身為母後的章子怡愛王子更愛江山,她的目標是成為女皇、君臨天下;被父皇搶了戀人的王子重回宮中本該為了復仇,卻更像是來尋找失去的愛情,對幕後訴說著他的孤獨;最後,以當上女皇的章子怡被一把無名劍擊斃為結局,章子怡一臉困惑的表情在電影中別有深意. 《夜宴》說是《哈姆雷特》的中國版,但這個故事遠比我們熟悉的哈姆雷特要復雜得多.而且增添了中國特色的皇權之爭,把勾心鬥角的權利之爭,皇後在愛情與權利之間的取捨,各個人為自己所愛的人或權利所做的虛偽的醜陋表演做為影片的重點.而不像《哈姆雷特》中把王子做為影片的重心. 這個故事把大量的時間花在了打鬥和場面上,也是做為中國現在一個階段的本土大片流行的一個表現. 中國自古以來皇室的感情就很淡漠,為了權利弒父弒兄殺自己的親人朋友眼睛都不眨一下.這也是中國歷史的特色之一了. 比如「九人組合」暗殺太子未遂,在回來的途上被厲帝的人馬截住,要集體自殺謝罪。在這樣段落處理上,導演剪了很多慢鏡、大特寫,從另一個側面渲染出厲帝的殘暴.這也是皇室的特點與漢族文化的悲哀.
相比《夜宴》中的陰謀、角斗,《喜瑪拉雅王子》中卻充滿了親情與愛情。 《喜瑪拉雅王子》中王子的矛盾同樣的並沒有用太多的時間來演繹.《喜瑪拉雅王子》中包含很多藏族的文化特色.例如他們特別尊敬的人所得到的葬禮是在很高的地方讓禿鷲吃掉死者的身體,讓他更接近自然接近天空.例如王子與他的愛人的哥哥決斗時,兩個人都不肯先動手,甚至在無法再拖延下去的時候他們採取了先用刀背砍對方的方法.因為在他們的信仰中先用刀傷人皮膚的是得不到他們的神明的認可的,他們的靈魂將受到懲罰.王子所愛的女人的死同樣也是一種對信仰的尊敬,她選擇的死法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清洗.而影片中與其他兩部最大的區別在於王子並不是王的兒子,他所謂的叔叔才是他的父親.而他父親弒兄是為了保護自己最愛的女人,即王子的母親.這里在藏族的文化中不貞的女人受到的懲罰是很嚴重的,例如將腿骨抽出做鼓錘,或者用皮膚做骨面.影片中幾乎所有人的作為都是為了愛.叔叔弒兄為了保護最愛的女人,後面叔叔登基是為了保護自己親生的兒子不遭受戰亂.甚至原本的王要懲罰王後也是因愛生的嫉恨.當然,在以愛和殺戮為主題的本片中,有著另外兩部電影所沒有的主題: 「不要以愛為借口而進行殺戮.」
相比《夜宴》在布景、美工上的做作,《喜瑪拉雅王子》充滿了「詩情畫意」,特別是讓人感受到了民族性的東西。 在音樂上《喜瑪拉雅王子》的音樂可以用絕美來評價,而《夜宴》中譚盾的音樂則略嫌西洋化了.(除了《越人歌》我國古代的)這也表明現在我國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同時具有東方的特色和西方的特點.
三個影片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在同樣的復仇的主題上演繹了西方文化,漢族文化,藏族文化的不同.電影以它獨特的手法記錄著我們的文化並推動文化的交流與理解,看外國的電影是對外國文化的學習與了解,而看本國的電影同樣是對本國文化的學習與感受.當然不同的時期電影所表達的文化也是不相同的,它可以代表一個時期,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是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