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個人突然得了一百萬的電影叫什麼 是美國的
一個人突然得了一百萬的美國電影叫百萬英鎊。
《百萬英鎊》是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創作的中短篇小說,發表於1893年。講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辦事員美國小夥子亨利·亞當斯在倫敦的一次奇遇。
倫敦的兩位富翁兄弟打賭,把一張無法兌現的百萬大鈔借給亨利,看他在一個月內如何收場。一個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僅沒有餓死或被捕,反倒成了富翁,並且贏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文章以其略帶誇張的藝術手法再現大師小說中諷刺與幽默,揭露了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
(1)關於百萬英鎊電影如何拍攝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小說《百萬英鎊》中的那個年輕人,恰是馬克·吐溫的真實寫照,他在美國內華達州「淘金熱」股票泡沫中的經歷,堪稱屢戰屢敗,屢炒屢輸,最終只能「不做那沒影兒的發財夢,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
在內華達州,馬克·吐溫曾是弗吉尼亞城中的一名記者,這座城市也是內華達州盛產黃金、白銀的地區。在「淘金熱」下,馬克·吐溫也未能免俗,而且他對傳言和新的機會都十分敏感。
當時,不少已經發現了黃金、白銀礦山的礦主們正在紐約城出售他們的股票,以籌集資金,於是馬克·吐溫將自己的所有積蓄,甚至全部稿酬都投入到了購買白銀礦山的股票中。
❷ 關於電影《百萬英鎊》
原版是彩色的,但因為當年並不是所有影院都能放映彩色電影的,所以電影公司會製作黑白、彩色兩種拷貝。
❸ 百萬英鎊電影里的那一百萬英鎊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電影拍於1953年,那個時候人民幣好像還不能跟外幣兌換呢,而且建國初期人民幣的購買力還是驚人的,老百姓手中1塊錢2塊錢就算大票了,所以難以估算。
不過大約來說,當時兩國貨幣在各自國內的購買力還是很強的,人民幣1元=10角=100分,英鎊1元=12便士=144芬尼,另類的比較,咱就當做1英鎊=1.5元人民幣吧(這以後就都是瞎說了,因為除了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網友估計沒睡真的知道答案,咱就瞎扯著玩吧,呵呵)
那麼當時的百萬英鎊也就相當於150萬人民幣。而當時甚至都沒有提出「萬元戶」這個概念。(萬元戶概念始於1980年前後,見參考資料)。1980年左右,普通工資才是28元左右,1953年時候恐怕還是大鍋飯呢,發糧票油票呢,所以在1953年的中國,估計150萬能夠相當於北京一年的稅收了吧,呵呵。
❹ 為什麼很多人推薦1954年上映的《百萬英鎊》
這部電影用有趣幽默的故事,來揭露出20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拜金主義思想。對社會上「金錢就是一切」「金錢是萬能的的想法進行了諷刺,揭穿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面容。
1)我們先來看看本影片的主要內容介紹:男主人公亨利原本是一名礦產經濟人手下的辦事員,在一次出海航行中因自己判斷失誤,不得不遠離家鄉,來到異國他鄉。此時身無分文的他,面對陌生的環境,意外得到了當地一位富翁的垂青,因此獲得為期一個月的一百萬英鎊的使用權,條件是要於一個月後告知富翁這筆錢的使用情況。天降的這筆橫財,不僅使亨利解決了當下對他來說最為重要的溫飽問題,而且也讓他本人在當地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不斷的風雲人物。天性真誠且聰明的亨利,更是憑借著這一百萬英鎊,在幫助朋友的生意起死回生的同時,也讓自己在金錢上有所創收,遇見了心愛的姑娘,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幸福。